荊溪湛然尊者 | 《始終心要解》(原文、科判)

荊溪湛然尊者
天台会 2018-09-06
始終心要
荊溪湛然尊者著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於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始終心要解
荊溪湛然尊者原著
台宗後裔諦閑解 大光標科參梓

可修提取自佛陀教育基金會版《諦閑大師遺集·始終心要解略鈔》 V1.0 2016/12/13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科·文對照表,Word、PDF文檔及相關資料。

引言

登座談玄,舉筆載書,一則利於當世,一則益及將來。皆用文字顯第一義諦,以色聲二塵為正教體也。然則徒以眼見耳聞,若不以言達意,隨文入觀,不過託之空言,載之牘策而已。須知文猶門也,言猶路也,即文以通其理,由言以了其心,始可謂之藉語言以顯實相,從文字而起觀照,由觀照而還契實相也。

《淨名經》[1]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今之具縛凡夫,誰曰不能用觀道使親見自心佛乎?爰釋台宗九祖《心要》,以供夫學佛者。

釋題

甲一、釋文題

始終心要

心,即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 ,以肉團乃色法,緣影即非心。的指圓明寂照,常住真心,所以無有內外中間、過現未來、分劑方隅等虛妄之相也。

要,即三諦也。迷之為三惑:見思、塵沙、無明也。悟之為三因:正因、了因、緣因也。修之為三止三觀:體真止,空觀;方便隨緣止,假觀;息二邊分別止,中觀也。證之為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也。成之為三德:法身、般若、解脫德也。至果成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也。

“始終”二字,賅六即,通迷悟,含修證,收因果也。以迷悟言,理即為始;以修證言,名字即為始;以因果言,觀行即為始;皆以究竟即為終也。言“六”,以事釋,不無迷悟、修證、因果、之殊;言“即”,以理明,則三惑、三因、三止、三觀、三智、三德、三身,皆即三諦,無二體也。然則迷悟本空,修證亦幻,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始終一貫。迷者悟者、修者證者,皆三諦也。事則始終宛然,故有六;理則始終不二,故曰即。明於斯,乃知一心之要旨也。

釋題竟。

甲二、列人題

荊溪湛然尊者原著

釋文

甲一、總標三諦性德

乙一、總標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

首句,標。夫,發語之端也;三諦,真俗中也。次句,嘆。謂稱性功德,具足河沙之多。雖迷不減,悟亦不增,不假修有,何待證成?故如天之自然受用,吾人日用自不知耳!

乙二、列釋

丙一、中諦

中諦者,統一切法。

中,不偏不倚也。諦,審實不虛也。一切法者:一,盡際之詞;切,賅括之謂。略則根、塵、識、界,廣則百界千如,處中而言,即五位百法也。此等諸法,原無別體,故以中諦而總統之,即自性之體大也。

丙二、真諦

真諦者,泯一切法。

真者無偽,即空寂也;泯者泯合,即融會也。意謂一切諸法,原無自性,當體即空,不過緣會則有,緣散則無。稱真而觀,當處寂然,了不可得。融通會合,本來無相。即自性之相大也。

丙三、俗諦

俗諦者,立一切法。
俗者俗有,無法不備也;立者建立,萬象森然也。一切法者,天親菩薩約為五位百法,所謂: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成百法。略則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謂三六十八界也;廣則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數繁不贅,詳見《教乘法數》。稱俗而觀,不捨一法,事事無礙,相相宛然。即自性之用大也。

丙四、結顯

丁一、顯非前後

舉一即三,非前後也。

夫法性無為,不墮諸數。須知三諦,三非定三,約義說三;一非定一,據理說一。說三說一,皆隨情耳。從通而言,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則三諦都統理而絕待也;一真一切真,無中無俗而不真,則三諦俱泯合而絕相也;一俗一切俗,無真無中而不俗,則三諦並建立而宛然也。所以舉一即三而不縱,非前後也;言三即一而不橫,非並列也。

丁二、顯非造作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凡血氣之屬必有知,故曰“含生”;凡有知者必同體,故曰“本具”。此指真淨明妙、虛徹靈通之心,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諦理,即前云“天然之性德”者是也。既云天然,不假造作,迷時無失,悟亦無得,故曰“非造作之所得”也。

甲二、別明三惑覆障

乙一、總標

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

悲夫,嘆詞也。諦理非他,是吾人固有之真心。如衣裏明珠,不逢親友指示,其人不知,所謂懷珠作丐,故可嘆耳。不知自心之妙曰“祕”;含於煩惱垢中曰“藏”;從來未悟,雖常現前,迷不自知,故曰“不顯”。

三惑謂見思、塵沙、無明惑也。蓋,推源之詞也。意謂吾人固有靈妙之真心,所以祕藏不現前者,蓋是迷此一心三種妙諦。迷,即不了也:不了真諦,起見思惑;不了俗諦,起塵沙惑;不了中諦,起無明惑。以迷惑故,雖現前而不知,如眼被翳障,覿面而不相識也。然三惑無體,全依三諦為體,如人迷方,依方故有迷也。

問:惑性本空,無相可得,安能覆諦?答:即指以不了為覆,非同物以覆物也。[2]

乙二、列釋

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

此釋三惑覆三諦也。法性即中諦,前云“統一切法”者,言法性也;化導指俗諦,俗諦門中,一切有情,為所化導也;空寂即真諦,謂一切法本來寂滅,終歸於空也。無明,根本惑也;塵沙、見思,枝末惑也。謂:

不了中諦,一中一切中,離邊無中,空有即中也。不了,即無明之異名辭耳。

不知俗諦門中,一切諸法,能化所化,唯是假名,各無實體。則一假一切假,離真中無假,真中俱假也。此惑數多,如塵若沙,從喻立名也。

不解諸法無生,依他而起,當體本空。則一空一切空,離俗中無空,俗中皆空也。以不解故,妄於諸法上,起見思惑,執我我所,此惑從謬解立名也。

翳、障、阻三字,即覆之變名詞耳。

乙三、結顯

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

然,轉語也。三惑無體,唯是假名。如空裏狂花,猶[3]夢中幻境:空原無花,花由目病;夢本無境,境由心迷。乃徹底不真,故曰虛妄。體,即三諦也。

甲三、正示三觀明修

乙一、引徵

於是大覺慈尊,喟然嘆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4],無自他之形相。”

無明大夢,雖十地等覺諸大士,睡眠未醒;唯佛一人,可稱大覺。乃我本師大慈悲父,稱慈尊也。喟然,是嘆聲;曰下,是嘆言。前是祖嘆,今是佛嘆也。

真如平等,都指真心妙諦。其性不妄曰真,無分劑方隅等虛妄相故;不異曰如,無生滅垢淨等差別異故;不高不低曰平,離聖解凡情見故;無黨無偏曰等,情與非情悉周遍故。界慧二字,指妙諦之範圍,範圍寬大,橫竪賅羅也。眾生諸佛,皆假名耳;自己他人,皆妄相也。妙諦性中,都無是事,故曰“絕”“無”。經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論云:“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究竟平等,不可變異。”此之謂也。

乙二、反顯

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

眾生,乃九界通稱。一向在迷,從來未悟,不了真心,用諸妄想,故曰“不自證得”。妄想,指三惑也,謂:用見思,不證真諦;用塵沙,不證俗諦;用無明,不證中諦。一向隨想流轉,不能返妄歸真也:隨見思流,名六凡眾生;隨塵沙流,名二乘眾生;隨無明流,名大道心眾生。

乙三、明修

丙一、初明觀法

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

由是,承接之詞,承上文,接下文故。“立乎”下,佛祖用大乘法藥,對治眾生之心病也。立觀是用藥,修觀是服藥,破惑是除病,證智成德,乃見效復元也。山家用文,三諦準《仁王經》,三觀準《瓔珞經》,三惑準《智度論》,三智準《大品般若經》,三德準《大般涅槃經》也。

丙二、次論修證

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

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

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

此為不得意者,作次第說耳。其實圓頓行人,於名字位中,圓悟一諦三諦之理;於觀行位中,圓起一觀三觀之修,全性德而起修德;相似位中,粗垢任運先落,脫四住煩惱也;分證位中,圓破三惑,圓證三智,圓成三德。所謂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破一切破,一證成一切證成也。文雖次第,意在一心耳!

知諸法無性,而不起分別,於此相應,名空觀;達諸法如幻,唯是假名,於此相應,名假觀;觀了諸法,非有非無,不一不異,若時若處,無不相應,名中觀也。

於三止中:空觀,即體真止,謂體解無性,當體即真故;假觀,即隨緣止,謂識得假名,到處可隨緣故;中觀,即息邊止,亦名不止止,謂了非有無一異,則二邊俱可息滅,不止而止也。

一切智者,明知諸法本空,無二相也;道種智者,明知十界種性,差別不同也;一切種智者,明見佛性,離四句,絕百非,惑解同源,生佛莫二也。

徹照心源,名般若;究竟無縛,名解脫;一切俱是,名法身。各具常樂我淨,故三皆稱德也。

丙三、明非異時

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

此為得意者,作圓融具德說耳。此本旨也,意顯迷悟修證,破立同時。不離當念,故非各別;同在剎那,故非異時。能破是觀,所破是惑;能證是智,所成是德。能所不二,修證一揆。性具一宗,迥超諸說者,良在茲焉!

丙四、明非次第

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

此結翻迷成悟,從性起修,成因證果,展轉相由也。意謂:

迷一心而起三惑,無別有迷,即迷此三諦也;如依方故有迷,惑東謂西也。

悟一心而為三因,無別有悟,即悟此三諦也;如悟東西之方,分明不惑也。

修一心而為三止三觀,無別有修,即依三諦而修也;如人既不迷東西之路,可直道而行也。

依真諦而修,為體真止,名空觀。即觀一念心,當體了不可得也。

依俗諦而修,為隨緣止,名假觀。即觀一念心,當下歷歷明明也。

依中諦而修,為息邊止,名中觀。即觀一念心,當了不可得時,正歷歷明明;當歷歷明明時,正了不可得。如是則能觀之觀,空假不二;所觀之境,真俗不二也。

證一心而為三智,無別有證,證此三諦也。

成一心而為三德,無別有成,成此三諦也;如人就道而行,得路還家也。

止觀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乎一心,故非漸修;始終不離當處,故非次第,同一三諦之理耳。

乙四、總結

大綱如此,網目可尋矣!

大綱,指心要;網目,指教眼也。教法無量,猶之彌天之網,即以諦觀為綱、性修為目耳。三諦原一法,佛說種種名,龍樹悟之而造論,智者證之而立宗。佛祖授受,遞代相承,莫不教人悟乎三諦,修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今則觀修諦顯、惑破智證,則始終之能事畢矣!故荊溪用之為心要,說之為大綱,綱提目張,觀明道悟,俾學者,庶免問程泣歧之嘆,故曰:“網目可尋矣!”

釋文竟。

[1] 《淨名經》:上海佛學書局版及佛陀教育基金會版《天台教觀選錄》中作“《大經》”。
[2] 底本作“即以不了為覆,非同以物覆物也。”依上海佛學書局版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天台教觀選錄》改。
[3] 底本無“猶”字,依上海佛學書局版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天台教觀選錄》改。
[4] 平等慧中:上海佛學書局版及佛陀教育基金會《天台教觀選錄》均作“平等會中”,即是說諦閑法師原本作“會”,後人校對之後改成了“慧”。下文“界慧二字,指妙諦之範圍”,也是這樣的情況。

愿我尽生无别念,天台妙教独相随
声香浩浩罢摇情,名利汪汪休夺志
展卷研几云屋夜,冥心索隐雪房时
诸祖传弘誓海深,愿常冥助令开悟
#天台山##天台宗佛學院##佛學院# https://t.cn/8FOhXYu

《金剛經》八道題

《金剛經》大英博物館藏(圖)

這篇文章,意在通過《金剛經》贊鳩摩羅什譯筆。這是很枯燥的話題。為了增添一點可讀性,設計成八道選擇題,純依什譯《金剛經》原文。如果你會背,就算不理解,八道也都能答對。如果不會背,哪怕覺得自己對《金剛經》非常熟,恐怕也要答錯一半以上。

開卷都能答對。但羅什為什麼這樣翻譯?是不易回答的。如果詳細解釋,恐怕每一題都要寫成又長又晦澀的文章。所以,答案部分只簡短說明。肯定有很多讀者覺得牽強,那也是正常的,畢竟討論的是很細的問題,隨便看看就行。

題目:

1、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什麼人於《金剛經》章句能生信心?

A. 持戒修定者
B. 持戒修慧者
C. 持戒修福者
D. 勤修定慧者

2、若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福德多否?為什麼?

A. 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
B. 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C. 不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
D. 不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3、須陀洹不作是念_____; 阿羅漢不作是念_____。

A. 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果
B. 我得須陀洹道;我得阿羅漢道
C. 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道
D. 我得須陀洹道;我得阿羅漢果

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_____。

A. 其福勝彼
B. 其福甚多
C. 此福德勝前福德
D. 此福德甚多

5、慧命須菩提白佛言: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_______。何以故?須菩提,_______,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A. 非眾生;眾生者
B. 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
C. 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非眾生者
D. 非眾生,眾生眾生者

6、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______, 是名_____。

A. 無有少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B.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D. 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以下哪種念頭,不應該有:

A. 如來不應以具足相見
B.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D.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8、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_____。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_____故。

A. 功德,功德
B. 功德,福德
C. 福德,功德
D. 福德,福德

答案:

1、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什麼人於《金剛經》章句能生信心?

A. 持戒修定者
B. 持戒修慧者
C. 持戒修福者
D. 勤修定慧者

答:持戒修福者。

鳩摩羅什譯本,沒有提智慧;後來五個譯本,在持戒修福之外,都增加了「智慧」。其他五種譯本都是瑜伽派所傳,最早的流支譯本,也比羅什譯本晚了一百多年。這應該是《金剛經》流傳中的演變。最早談及生起信心,持戒修福就夠了,後人可能覺得不夠,就補充了智慧。若參考《大智度論》「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本」等見地,在龍樹學看來,要生起信心,重點還是福德,智慧並沒有那麼重要。福德的內容,主要是布施、持戒、修定、隨喜等。

2、若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福德多否?為什麼?

A. 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
B. 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C. 不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
D. 不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答:多,因為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說福德沒有自性,福德是自性空的。流支、真諦譯本一模一樣,都是「此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福德聚」。都沒有把羅什的區別翻譯出來。

3、須陀洹不作是念_____; 阿羅漢不作是念_____。

A. 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果
B. 我得須陀洹道;我得阿羅漢道
C. 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道
D. 我得須陀洹道;我得阿羅漢果

答:我得須陀洹果;我得阿羅漢道。

這一處,什譯水平極高。前面三種,都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提到阿羅漢卻是阿羅漢道。流支、真諦、義凈譯本,都是「阿羅漢果」。笈多和玄奘是直譯,笈多翻成「應」,玄奘翻成「阿羅漢」,都沒有作「道」和「果」的區分。只有羅什,不用「阿羅漢果」,而用「阿羅漢道」。這個「道」字絕不是隨便寫上去的,而是因為,依聲聞三藏,阿羅漢有認為「我得阿羅漢果」的時候。

阿羅漢剛出觀時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我見苦已,不復更見;斷集已,不復更斷;盡證已,不復更證;修道已,不復更修。」 這就是阿羅漢作「我得阿羅漢」之念的經證。阿羅漢在觀中,只觀十四行相,沒有觀「空」、「非我」行相。因此,出觀時作「我得阿羅漢果」之念,但不作「我得阿羅漢道」之念,因為得果時道已經舍掉了。前面須陀洹等,都觀「空」「非我」的行相,不會起「我得須陀洹果」等念頭。這是阿羅漢果和有學果的不同。玄奘譯成,「諸阿羅漢不作是念:我能證得阿羅漢性。」 也是準確的。「阿羅漢」後面加了個「性」字,因為阿羅漢無性,「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此外,流支、真諦、笈多、義凈諸譯本,須陀洹都說自己不作是念:「我是阿羅漢」;唯羅什譯為,「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為什麼多了「離欲」兩字?阿羅漢哪有不離欲的呢?

「離欲」二字絕非多餘。羅什之所以說「離欲阿羅漢」,就是要避免譯成「我不作是念,我是阿羅漢」。阿羅漢未必不作「我是阿羅漢」之念,但不作「我是離欲阿羅漢」之念。因為阿羅漢果是無所離的——「修道已,不復更修」,既沒有「欲」,也沒有「離欲」。這一點,玄奘也譯出了:「我雖是阿羅漢永離貪慾,而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永離貪慾。」 阿羅漢不作「離欲」之念,並非不作「得果」之念。其他四譯都沒有留意這一點。奘公雖然譯出了,卻不如什公所譯簡練明快。

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_____。

A. 其福勝彼
B. 其福甚多
C. 此福德勝前福德
D. 此福德甚多

答:其福甚多。

這一題有迷惑性。這一題的解說,也許略顯牽強。《金剛經》前面說過,如果有人能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福德勝過以滿恆河沙的七寶布施。但這裡說的是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不是七寶。《金剛經》後面還說,如果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過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要勝過以身布施,需要「信心不逆」,而這裡並沒有說「信心不逆」。流支、真諦譯本,都認為僅僅受持為他人說,就勝過以身布施,羅什並沒有這樣說。

「福」和「福德」相比,含義要寬一些,「福」不僅包括「福德」,也包括「福報」。福德,是善業的勝利功能;福報,是善業的殊勝果報。這裡,不僅福德多,福報也多。

5、慧命須菩提白佛言: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_______。何以故?須菩提,_______,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A. 非眾生;眾生者
B. 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
C. 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非眾生者
D. 非眾生,眾生眾生者

答: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

眾生,就是凡夫。須菩提問佛,未來世有沒有凡夫對此生起信心。佛說,他們不是凡夫,因為能於此法生起信心,就不能說是凡夫;但也不能說不是凡夫。這個意思,流支、真諦譯本說得非常清楚:「彼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非非眾生,故說眾生。」 那為什麼羅什連用了兩個「眾生」——「眾生眾生者」,是什麼意思?

眾生,除了凡夫的意思,還有「眾多法和合而生」的意思。《大法鼓經》:「佛告迦葉:如是和合施設,名為眾生。」 羅什意思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的凡夫(眾生眾生者),並非實有的凡夫,只是名字叫凡夫。兩個「眾生」,所用漢字一樣,含義是不同的。

什譯《小品般若》也說:「釋提桓因言:大德須菩提!眾生有何義?須菩提言:眾生義即是法義。於意云何?所言眾生眾生有何義?釋提桓因言:眾生非法義,亦非非法義,但有假名。是名字無本無因,強為立名,名為眾生。」

6、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______, 是名_____。

A. 無有少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B.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D. 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有「乃至」二字?佛的意思,我不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所得,我於任何法都無所得,這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需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的。「得」,是有為法,是可以修,而且必須修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為法,裡面沒有「得」。要「得」無上菩提,非修一切善法不可,而且必須以無我等相修。因為無上菩提中,無有一法可得。

7、以下哪種念頭,不應該有:

A. 如來不應以具足相見
B.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C.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D.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答案: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他三個選項很容易。重點是這一句。這一句,羅什譯本和其他五譯很不同。什譯說:「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他版本大意都是:「汝今不應作如是見:如來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到底不應作哪種見?不以具足相得無上菩提?以具足相得無上菩提?還是兩種見都不應作?這應該是《金剛經》流傳中的變化。這種變化,雖然各自都能解說,但意思相去極大。

羅什譯本,含義是:雖然佛說不能以色見如來,但如果忽略了色,也不行。菩薩要成佛,除了三大無量劫的六度萬行,還要百劫修相好。具足相的修行,令菩薩福德圓滿;得無上菩提,必須福德圓滿。前面「若以色見我」的偈子,是強調智慧;這裡說「莫作是念」,是強調福德,與下面的「於法不說斷滅相」是一貫的。

8、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_____。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_____故。

A. 功德,功德
B. 功德,福德
C. 福德,功德
D. 福德,福德

答:功德,福德。

什譯《金剛經》有「功德」8處;「福德」18處。談到功德,主要是說受持、讀誦佛經,供養諸佛。佛是具足功德的,談到眾生,如果和佛、佛經、佛法相關,也說「功德」。「得成於忍」,是對佛法的體悟,故說「功德」。功德,是和智慧、解脫相關的。而福德,則以布施為主,包含持戒、修定等。為別人誦經,是「法布施」,也說「福德」。大體上,「福德」偏從利他說,「功德」偏從解脫說。

「知法無我,得成於忍」,主要是智慧邊的事,因此說「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不說「勝前菩薩所得福德」。如能「不受福德」,即有無我智慧,即有「功德」。所以後面的空是「福德」。在羅什的譯本中,沒有「不受功德」的說法,只有「不受福德」的說法。

「作福德」和「受福德」不同,福德不應受,卻不應不作,這是理解福德的關鍵。不受,即是不貪著其勝利。福德通有漏、無漏。如能作而不受,福德即不可限量。這不可限量的福德,正是菩薩摩訶薩根本,無上菩提即從此來。

流支和真諦,兩處都用「福德」。羅什前用「功德」,後用「福德」,相當考究。

始终心要解 

释谛闲解

登座谈云。举笔载书。一则利于当世。一则益及将来。皆用文字显第一义谛。以声色二尘为正教体也。然则徒以眼见耳闻。若不以言达意。随文入观。不过托之空言。载之简册而已也。须知文犹门也。言犹路也。即文以通其理。由言以了其心。始可谓藉语言以显实相。从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还契实相也。大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今之具缚凡夫。谁曰不能用观道使亲见自心佛乎。爰释台宗九祖心要。以供夫学佛者。

先释题

始终心要。

心。即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以肉团乃色法。缘影即非心。的指圆明寂照常住真心。所以无有内外中间。过现未来。分剂分隅等虚妄之相也。要。即三谛也。迷之为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也。悟之为三因。正因了因缘因也。修之为三止三观。体真止。空观。方便随缘止。假观。息二边分别止。中观也。证之为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成之为三德。法身般若解脱德也。至果成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也。始终二字。赅六即。通迷悟。含修证。收因果也。以迷悟言。理即为始。以修证言。名字即为始。以因果言。观行即为始。皆以究竟即为终也。言六。以事释。不无迷悟修证因果之殊。言即。以理明。则三惑三因三止三观三智三德三身。皆即三谛。无二体也。然则迷悟本空。修证亦幻。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始终一贯。迷者。悟者。修者。证者。皆三谛也。事则始终宛然。故有六。理则始终不二。故曰即。明于斯。乃知一心之要旨也。释题竟

次入文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首句标。夫。发语之端也。三谛真俗中也。次句叹。谓称性功德。具足河沙之多。虽迷不减。悟亦不增。不假修有。何待证成。故如天之自然受用。吾人日用自不知耳。

中谛者。统一切法。

中。不偏不倚也。谛。审实不虚也。一切法者。一。尽际之辞。切。赅括之语。略则根尘识界。广则百界千如。处中而言。即五位百法也。此等诸法。原无别体。故以中谛而总统之。即自性之体大也。

真谛者。泯一切法。

真者无伪。即空寂也。泯者泯合。即融会也。意谓一切诸法。原无自性。当体即空。不过缘会则有。缘散则无。称真而观。当处寂然。了不可得。融通会合。本来无相。无相之相。即自性之相大也。

俗谛者。立一切法。

俗者俗有。无法不备也。立者建立。万象森然也。一切法。即前之五位百法。所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
六个无为成百法。略则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即三六十八界也。广则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数繁不赘。请详教乘法数。称俗而观。不舍一法。事事无碍。相相宛然。即自性之用大也。

举一即三。非前后也。

夫法性无为。不堕诸数。须知三谛。三非定三。约义说三。一非定一。据理说一。说三说一。皆随情耳。从通而言。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则三谛都统理而绝待也。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则三谛俱泯合而绝相也。一俗一切俗。无真无中而不俗。则三谛并建立而宛然也。所以举一即三而不纵。非前后也。言三即一而不横。非并别也。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凡血气之属必有知。故曰含生。凡有知者必同体。故曰本具。此指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心。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谛理。即前所云天然之性德者是也。既云天然。不假造作。迷时无失。悟亦无得。故曰非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

悲夫。叹辞也。谛理非他。是吾人固有之真心。如衣里明珠。不逢亲友指示。其人不知。所谓怀珠作丐。故可叹耳。不知自心之妙曰秘。含于烦恼垢中曰藏。从来未悟。虽常现前。迷不自知。故曰不显。三惑。谓见思尘沙无明惑也。盖。小转之辞也。意谓吾人固有灵妙之真心。所以秘藏不现前者。盖是迷此一心三种妙谛。迷即不了也。不了真谛。起见思惑。不了俗谛。起尘沙惑。不了中谛。起无明惑。以迷惑故。虽现前而不知。如眼被翳障。觌面而不相识也。然三惑无体。全依三谛为体。如人迷方。依方故有迷也。问。惑性本空。无相可得。安能覆谛。答。即指以不了为覆。非同物以覆物也。

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

此释三惑覆三谛也。法性即中谛。前云统一切法者。言法性也。化导指俗谛。俗谛门中。一切有情为所化导也。空寂即真谛。谓一切法本来寂灭。终归于空也。无明根本惑也。尘沙见思枝末惑也。谓不了中谛。一中一切中。离边无中。空有即中也。不了。即无明之异名词耳。不知俗谛门中一切诸法。能化所化。唯是假名。各无实体。则一假一切假。离真中无假。真中俱假也。此惑数多。如尘若沙。从喻立名也。不解诸法无生。依他而起。当体本空。则一空一切空。离俗中无空。俗中皆空也。以不解故。妄于诸法上起见思惑。执我我所。此惑从谬解立名也。翳障阻三字。即覆之变名词耳。

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然。转语也。三惑无体。唯是假名。如空里狂花。犹梦中幻境。空原无花。花由目病。梦本无境。境由心迷。乃彻底不真。故曰虚妄。体。即三谛也。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会中。无自他之形相。

无明大梦。虽十地等觉诸大士。睡眠未醒。唯佛一人。可称大觉。乃我本师大慈悲父。称慈尊也。喟然是叹声。曰下是叹词。前是祖叹。今是佛叹也。真如平等。都指真心妙谛。其性不妄曰真。无分剂方隅等虚妄相故。其体不异曰如。无生灭垢净等差别。异故。不高不低。曰平。离圣解凡情见故。无党无偏曰等。情与非情悉周故。界会二字。指妙谛之范围。范围宽大。横竖赅罗也。众生诸佛。皆假名耳。自己他人。皆妄相也。妙谛性中。都无是事。故曰绝无。经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论云。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此之谓也。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众生乃九界通称。一向在迷。从来未悟。不了真心。用诸妄想。故曰不自证得妄想。指三惑也。谓用见思。不证真谛。用尘沙。不证俗谛。用无明。不证中谛。一向随想流转。不能返妄归真也。随见思流。名六凡众生。随尘沙流。名二乘众生。随无明流。名大道心众生。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由是承接之辞。承上文接下文故。立乎下。佛祖用大乘法药。对治众生之心病也。立观是用药。修观是服药。破惑是除病。证智是成德。乃见效复元也。山家用文。三谛准仁王经。三观准璎珞 经。三惑准智度论。三智准大品般若经。三德准大般涅盘经也。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此为不得意者。作次第说耳。其实。圆顿行人。于名字位中。圆悟一谛三谛之理。于观行位中。圆起一观三观之修。全性德而起修德。相似位中。粗垢任运先落。脱四住烦恼也。分证位中。圆破三惑。圆证三智。圆成三德。所谓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破一切破。一证成一切证成也。文虽次第。意在一心耳。知诸法无性。而不起分别。于此相应。名空观。达诸法如幻。唯是假名。于此相应。名假观。了诸法非有非无。不一不异。若时若处。无不相应。名中观也。于三止中。空观。即体真止谓体解无性。当体即真故。假观。即随缘止。谓识得假名。到处可随缘故。中观。即息边止。亦名不止止。谓了非有无一异。则二边俱可息灭。不止而止也。一切智者。明知诸法本空。无二相也。道种智者。明知十界种性。差别不同也。一切种智者。明见佛性。离四句。绝百非。惑解同源。生佛莫二也。彻照心源名般若。究竟无缚名解脱。一切俱是名法身。各具常乐我净。故三皆称德也。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此为得意者。作圆融具德说耳。此本旨也。意显迷悟修证。破立同时。不离当念。故非各别。同在刹那。故非异时。能破是观。所破是惑。能证是智。所成是德。能所不二。修证一揆。性具一宗。回超诸说者。良在兹焉。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此结翻迷成悟。从性起修。成因证果。展转相由也。意谓。迷一心而起三惑。无别有迷。即迷此三谛也。如依方故有迷。惑东谓西也。悟一心而为三因。无别有悟。即悟此三谛也。如悟东西之方。分明不惑也。修一心而为三止三观。无别有修。即依三谛而修也。如人既不迷东西之路。可直道而行也。依真谛而修。

为体真止。名空观。即观一念心当体了不可得也。

依俗谛而修。为随缘止。名假观。即观一念心。当下历历明明也。依中谛而修。为息边止。名中观。即观一念心。当了不可得时。正历历明明。当历历明明时。正了不可得。如是。则能观之观。空假不二。所观之境。真俗不二也。证一心而为三智。无别有证。证此三谛也。成一心而为三德。无别有成。成此三谛也。如人就道而行。得路还家也。止观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乎一心。故非渐修。始终不离当处。故非次第。同一三谛之理耳。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大纲指心要。网目指教眼也。教法无量。犹之弥天之网。即以谛观为纲。性修为目耳。三谛原一法。佛说种种名。龙树悟之而造论。智者证之以立宗。佛祖授受。递代相承。莫不教人悟乎三谛。修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今则观修谛显。惑破智证。则始终之能事毕矣。故荆溪用之为心要。说之为大纲。纲提目张。观明道悟。俾学者庶免问津泣歧之叹。故曰网目可寻矣。释文竟。

始终心要解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可是思文离婚后,自己买了新房,朋友还介绍了一些年轻的弟弟给她——现在回归脱口秀,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被迫上岗再就业”。” 节目中,思文再谈离婚梗,而这一
  • 当融合了孟加拉海蟹与凤爪、土豆、年糕、豆腐的汤汁,浸润了一粒粒大米~那味道真是棒到飞起来[色][色][色]感谢今天超级配合的“胖哥俩”所有工作人员、百忙之中抽空
  • 给你游泳你不哭…但是总感觉游泳圈大了你要往下掉…索性三分钟起来了你爸居然激动的跳了进去…平时脏脏脏今天咋就不怕了[哼]靠是没把我肚子笑痛…小婴儿和大奶娃儿我爱你
  • ★S2202临汾绕城高速及S2211明曲高速,临汾北、洪洞西、广胜寺景区收费站入口只允许7座以下客车、皮卡车、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驶入高速。★G55二广高速太长段
  • A:650V用在A0、AOO级车上,会继续做但不会作为发展重点,重点会放在750V的IGBT,目前750V有一部分是外国公司做的,考虑到一些A、B型及新能源车是
  • 看完整部影片可以感受到汤姆是守护者,墨菲是探索者,汤姆始终都相信父亲能够平安回来,墨菲当然希望父亲能够平安回来同时还向问题的深处探索,虽然汤姆没有亲眼见到父亲的
  • 时刻需要警醒自己,在是否要挽回的决策过程中,所有的评价都要伴随着对双方情况的评价与考虑,因为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那么简单,说到底是需要“你情我愿”的,而可以单方
  • 新闻传播学科蝉联第一或评为“A+”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同等学力申硕##在职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考研[超话]#专业: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
  • 出殡那天,整条街的人家,都自动设香案送别,并且到处谈论惋惜著说:「阿龙这个人,这麽善良,热心助人,怎麽会这样早逝,天公真是没眼睛喔!(《人乘佛刊》第十卷第二期)
  • 加快 推进国际化战略,积极强化企业组织能力的建设,招募优秀人才,整合资源, 驱动技术和管理创新,确保公司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保障公司战略的落地, 将公司打造成全球
  • #累累酱平平无奇的日常#今天又和隔壁的美女聊天了prprpr晚上戴着耳机练控笔练到一半记得她说过要来就摘耳机问诶hyn不是说要来吗怎么还没有来哦发现美女早就来到
  • #老移民summer#邯郸涉县农业农村局称 粪便污染归环保局,行业管理没责任1062阅读0评论爆料维权泰兴LV1秀女25分钟前  来自河北关注 位于邯郸涉县的“
  • 凯迪拉克公布两台#IMSA# GTP组厂队LMDh赛车的四位车手其中范德赞德(Renger van der Zande) 和“眼镜侠”布尔戴斯(Sebastie
  • 我慢慢进入到超话,发现这个超话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这里温暖,有情,大家只关注biblebuild,开开心心磕糖,一起抽奖,氛围非常和谐,我爱上了这里。 其实,
  • 反之,以“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的积极心态,面对颠倒的世事,就能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此时如果不依靠上师的窍诀船桨和自己的暇满大船精进修行,渡过
  • 我们吃光了所有的羊肉料理、沙拉泥和炖鱼,快乐的沉浸在一种无所畏惧的自由里,幻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生活在这样一座大房子里,彼此相拥着看电影、享用美食。 第四把就想说
  • !这辈子谁活着都有自己的苦和难,只是方式不同,都是行走在艰难中的渡劫人,有的人先甜而后苦,有的人先苦则后甜,起起伏伏悲悲喜喜。
  • #君有疾否[超话]#—君有疾否,相思无医—“从吻过你的那日起,每一句喜欢你,都是真的。“如何都舍不得,连见你皱眉也觉得是我的罪过。
  • 因为顾念本就曾经是优秀的律师,只是为了孩子才不得不暂时离开职场,现在她不过是重新开始罢了,而方旭却不是这样,他本就是绝对的新人,一路磕磕碰碰升级打怪,终于干成了
  • 永远别展示自己是一个低价值的人,没人会想跟没价值的人打交道。你把力量都用于投诉,有能量解决问题吗想明白这个道理,你会发现其实交朋友、谈恋爱乃至婚姻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