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都市民开窗见雪山成日常#【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让“开窗见雪山”成日常,今年四川拟投入近30亿元改善空气质量】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今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生态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在“绿色低碳”、“污染治理”这几个关键词上重重地画上了记号。

事实上,“绿色低碳”、“污染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尽管这些年四川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已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但与国内先进地区、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王波坦言,压力也是动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谋划了新目标任务,对于四川而言,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努力实现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成都市民‘开窗见雪山’的美好愿景将成日常。”

今年四川拟投入近30亿元“治气”,钱怎么花?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任务。从“坚决”到“深入”,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四川新一轮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怎么打?

“2022年,我们将继续开展涉及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一批标志性战役,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确保优良天数率达90%以上,203个水质国考断面优良率达98%,力争国考断面优良率达100%,不断增强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王波看来,与往年相比,2022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将更加突出系统治理、项目开路,以及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王波告诉记者,今年四川将把蓝天保卫战放在重中之重,计划实施总投资30多亿元的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加大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管控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力度,常态化抓好扬尘、移动源、工业源污染管控,争取更大力度消除重污染天气。

近30亿元的投资,钱怎么花?对此,王波透露,在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上,首先将加大激励资金投入,用于激励各市(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同时,将加大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投入,统筹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比如工业窑炉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综合治理、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等行业深度治理,以及细颗粒物(PM2.5)及臭氧协同管控、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大气环境监测监管等能力建设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投入基础上,四川还将创新细化一系列大气治理措施。王波举例说,比如今年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并实施环境质量改善不力约谈办法,还将开展“千名专家进万企”帮扶活动,“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的切实改善,为2025年我省实现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9.5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率提高到92%、重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1%以内的目标打下重要基础。”在王波的展望中,蓝天白云将成常态,成都市民“开窗见雪山”的美好愿景将成日常。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力度同样不小。王波介绍,今年重点将开展国考断面达标“最后一公里”攻坚行动,紧盯8个未达标断面,强化小流域治理,巩固提升沱江、岷江整治成效,力争实现国考断面达标率100%,争取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还将出台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激励方案,推动长江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严防流域环境风险,狠抓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等等,目的就是站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第一道岗。

“一地三区”、“碳达峰十大行动”……
四川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时间表、施工图来了!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并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今年,四川如何推进减污与降碳协同,促进实现“双碳”目标?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王波提到了三个关键词: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四川将着重开展四个方面工作。”

一系列的“规划”即将出台,将为四川“双碳”目标谋划时间表、路线图。王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四川将加快构建符合四川区域特点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四川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分解下达“十四五”各市(州)碳排放控制目标,明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时间表、责任书和施工图。

“实现‘双碳’目标,做好‘加减法’至关重要。”王波提到了“双碳”加减法,到底怎么做?王波详细解读说,做大“加法”方面,四川将落实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18条”,加快“三江”水电基地等建设,推动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落地实施晶硅光伏、能源装备、动力电池、氢能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同时将加快建设“一地三区”,即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

与此同时将做优“减法”,具体而言将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启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三年行动,实施一批燃煤(油、柴、气)锅炉窑炉电能替代项目。同时,将探索区域、城市、园区、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试点路径,深化成都市、广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园区、近零碳排放区、碳中和企业、林草碳汇等试点示范。

要实现“双碳”目标,碳市场是标配。在王波看来,四川要做强“市场”,围绕共建西部资源环境交易中心要求,启动实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同时,深化四川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并有序推动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和交易,切实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金融,推动四川天府新区创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示范打造一批低碳投融资项目。

瞄准“美丽中国先行区”
成渝生态环境领域这样携手“破圈”!

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一份重磅规划正式发布并引起热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印发,明确到2035年,成渝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完善,美丽中国先行区基本建成。瞄准“美丽中国先行区”这一目标,四川和重庆将在生态环境领域如何携手合作?

“今年我们将聚焦重大项目落地、污染跨界协同治理、环境管理合作联动等三个方面重点发力。”王波说,大气、水、土壤环境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基础良好,今年也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落实,比如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在81条川渝跨界水环境治理、成渝地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同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将加快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清洁能源沿江走廊。

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是近年来成渝地区合作较多的领域,下一步还将如何深化?王波透露,两地将实施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开展长江干流和濑溪河跨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争取在水污染处理设施共建共享、饮用水水源地风险共防等方面突破创新。而在最受关注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也将加强跨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统一标准、统一行动,推进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实施重污染应急减排,加强川渝跨界地区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燃放污染综合防治,持续做好大气污染联动帮扶。土壤污染及固危废协同治理方面,则将共同研究制定毗邻区域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清单,继续抓好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推动川渝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共享,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行为,防范环境风险。

王波透露,两地还将加强环境管理合作联动。比如,共同争取高规格领导机构,统一领导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工作。再比如,持续开展联合立法执法,重点围绕嘉陵江流域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等立法项目,推动两地环境立法达成一致。“两地还将开展联合执法,每年由川渝两地定期或不定期轮流组织跨界污染问题联合执法行动。”王波说,为共同服务成渝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地在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同时,还将落实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探索跨界重大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环评协同管理,共同争取由生态环境部审批的跨省项目授权“同城审批”,联合开展环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https://t.cn/A66yu8jp

“531”产业体系强基 “5333”双创模式驱动 一流营商环境聚能 江岸区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9月26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搬迁武汉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总部从北京回迁到湖北,搬迁至武汉市江岸区。
三峡集团总部“相中”江岸区,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江岸区高质量发展的厚积薄发。
江岸区先后入选全国主城区竞争力百强区、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榜,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江岸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04.4亿元,同比增长24.3%。1月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9.92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居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一;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38.9亿元,排名中心城区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排名中心城区第一。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起点,江岸区高位求进。今年以来,江岸区扎实落实湖北省、武汉市相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汉口之心、美好江岸”总体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确“三中心一基地”(汉口历史文化中心、武汉现代商贸中心、中部金融保险中心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发展定位,着力构建以金融保险、创意设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五大产业为主导,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为支撑的“531”产业体系,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531”产业体系壮大发展“源动力”

在江岸区布局的“531”产业体系中,生态环保产业是五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江岸区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精准布局、精准招商、精准服务。下一步,该区将抢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三峡集团回迁的战略机遇,加快引进生态环保产业上下游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环保产业集群。

生态环保产业迸发出的强劲动力,是江岸区构建“531”产业体系的缩影。

眼下,江岸区正以优势金融板块为主导、新型金融业态为特色,构筑金融保险产业链;做大做强以工程设计为核心,工业设计、测绘地理、时尚创意设计等多元发展的创意设计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新品名品首发地、时尚消费目的地、潮流品牌集聚地、线上消费结算地,强化商贸物流业辐射功能,形成商贸物流产业链;依托滨江优势、优秀历史建筑资源和商贸基础,精心开发“五色”旅游线路,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

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展现出突破性发展势头。江岸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康金融、医疗器械等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新高地;壮大数字创意、数字金融、数字商贸、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业态,积极打造线上经济平台;加速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激光应用、高铁装备、无人船等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以产业体系为“根脉”,江岸区打造“四区一带”战略空间布局,大力“建链、稳链、补链、强链”,引导资本、人才和技术向重点产业领域聚焦、向重点区域集聚。

目前,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一至五期供地完成,滨江国际金融中心、中信泰富滨江金融城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利用进度加快,成功升级改造黎黄陂路、兰陵路、中山大道、江汉路步行街,积极推动华发外滩荟、平和坊等项目建设和巴公房子等一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长江新城起步区落址谌家矶片,“两路一厂”等项目启动实施,大健康、大消费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加速拓展,华润万象城等项目推进顺利,一个未来的金融企业总部集群呼之欲出。

“总部经济”跃升产业“引领力”

数据显示,目前,在江岸区落户的总部企业(或区域性总部)逾百家,辖区内的纳税亿元以上楼宇达17栋。
总部企业的加速集聚,楼宇经济的蓬勃发展,助力江岸区不断刷新产业链“天际线”,产业高端化进程明显加快。
江岸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头部企业招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招大引强带动产业链集群,重点围绕重大项目、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等,引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推动全区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为此,江岸区提升楼宇“3568”服务体系,梳理整合全区地块、楼宇、园区等载体资源,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重点打造“三位一体”楼宇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楚商大厦、武汉天地A1、中信泰富滨江金融城、华讯科技金融城、泰康在线总部大厦、华润置地大厦、设计之心等重点项目进展。实施智慧楼宇、生态楼宇、节能楼宇建设,满足入驻总部企业的各方面需求。

与此同时,江岸区筛选业态模式新、发展潜力好的成长型企业,建立总部企业储备库,加大在库企业培育力度。引导辖区内外金融机构加大对总部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目前,江岸区形成了武汉天地国际商务集群、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集群、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创集群、长江左岸创意设计集群、汉口滨江商务区国际总部集群等五大特色楼宇集群。
江岸区多个部门正联合重点街道,加强对25栋纳税4000万元以上重点楼宇的走访联系,进一步孵育楼宇经济“后备梯队”。

“5333”双创模式迸发创新“驱动力”

9月27日,江岸区透露,今年底,该区预计将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5亿元。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江岸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后,探索出独具特色的“5333”双创模式(即探索5种双创模式,搭建3类服务平台,提供3种财政支持,培育引进3类双创主体),入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百佳案例》。
在优化提升双创平台方面,江岸区完善“老街区+双创”“城中村改造+双创”“社区+双创”“院校+双创”“楼宇+双创”等模式,新建、改造一批创新楼宇、创新园区、创新街区。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投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双创建设,打造一大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进岱家山科创城、黄浦创立方、工科院孵化器、平和坊等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与此同时,培育壮大双创主体。江岸区设立1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及高成长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催生一批后劲足的小微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设院士(博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正在江岸区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加速构建,全链条、全区域、全社会创新的氛围愈发浓郁。目前,江岸区成功创建了一个国家级孵化器,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65万平方米,岱家山科技创业城成为全省首家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一流营商环境聚合服务“助推力”

产业高度的攀升,发展质效的跃升,离不开优良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
江岸区坚持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成立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专题调度,搭建多部门联动服务平台。
在新村街道,江岸区成立了武汉市首个街道重大项目帮办中心。这里地处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核心区,聚集着泰康在线总部大厦、武建光彩国际城、中诚信征信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街道重大项目帮办中心专设4名工作人员,为企业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政策咨询等服务。
服务的形式各具特色,服务的意识始终不变。
江岸区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活动,对重点企业采取“1+1”包保服务方式主动介入项目立项、规划、环评等前期环节,建立“绿色通道”协调办理各类前期手续。对全区纳税超过100万元的企业,实现走访全覆盖,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深化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推行容缺审批、并联审批,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落实开办企业“210”标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照后减证”,探索“一业一证”。
江岸区还拿出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发展。先后出台留商招商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促进楼宇经济发展奖励办法、新民营经济“钻石12条”,近年来,累计减税72.84亿元,兑现企业扶持资金4.48亿元,举办“融商会”银企对接系列活动。
优质服务催生“江岸速度”。
今年以来,江岸区17个市级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市级重大项目华润二七南片建设项目,从土地摘牌到开工,仅用时不到4个月。

关于碳中和的误区

碳中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技术渠道及各种努力去减碳;每个行业对自己的减碳路线都有所强调,但对其他行业的减碳路径及各种路径对减碳贡献的量不是很清晰,大众对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有一定局限,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需要用数据来说明: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了,因此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可以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这句话只对了1/5到1/6。因为一年有8760小时,而中国的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因地而异,在1100小时到2000多小时之间不等,超过2000多小时的区域不多,全国平均大约在1450-175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太阳能大约在1/6–1/5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5/6-4/5的时间段,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风能每年发电的时间比太阳能略微长一点,大约是2000小时左右,但电是需要24小时供的,不能说一个电厂一年只供一两千小时,因为我们用电不能说有太阳有风的时候用电,没太阳、没风的时候就停电。太阳能和风能是便宜了,但最大的问题是非稳定供电。

不可否认,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展了将近四十年确实发展很大,取得非常大的成绩,我们给这个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必须致以崇高的敬意。但是发展了四十年到今天,尽管风能、太阳能增量巨大,可与煤电相比仍然相当有限。以2019年为例,全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加起来发电总量相当于约1.92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也就是说,上网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大约只能取代煤炭发电的12.5%左右。

而且,电网靠电池储电的概念是非常危险的。据估算,目前全世界电池生产商5年多的电池产能仅能满足东京全市停电3天的电能。如果说我们有4/5的时间或者5/6的时间要靠电池储电,这是不可想象的。况且,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的钴和锂,没法让我们造那么多的电池。在这种情况下,弃光弃风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电网只能容纳~15%的非稳定电源。风能、太阳能发出来的电,电网没法全部承受。如果继续增加风能、太阳能的同时,大规模储能问题解决不了,只能废弃更多。

弃光弃风在中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因素,就是因为太阳能、风能是没办法预测的,电网小于15%可以容纳,多于15%容纳不了,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这个比例会有所上升,但仍然需要时间;二是机制因素,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可能会让地方出于对当地GDP的考虑,宁可用当地的火电,也因各种原因不用风电、光电、水电。机制问题在中央大力推动“碳中和”的背景下是可以解决的,但技术问题解决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是难以预测的,仍然需要时间。

因此,太阳能和风能需要大力发展,但在储电成本仍然很高的当前,在可见的未来仍然无法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发电。

第二个误区是人们以为有个魔术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认为如果储能技术进步,风能和太阳能就能彻底取代火电。这个假设太大了,因为自铅酸电池发明至今一百多年来,人类花了数千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研究储能,可从铅酸电池的90千瓦时/立方米增加到今天特斯拉的260千瓦时/立方米,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的改变。要知道,汽油是8600千瓦时/立方米。同时,迄今大规模GW(十亿瓦特发电装机容量)级的储电最便宜的还是100多年前就被发明的抽水蓄能技术。

我回国之前和曾和原GE核能的总经理交流,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也提到GE今后会通过煤炭零污染的火电厂解决二氧化碳的问题,但是讲完就下来跟我说,别看我在会上那么讲,真正要去做还不如干核能,核能比零污染火电厂便宜多了。当然,那会儿福岛核电站事故还没有发生,核能可以做。法国现在60%多将近70%就是核能,做了几十年了。但是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之后,全世界都在提高核能的安全系数,这个安全系数到后期每提高一点,成本就增加很多。核能是减碳很重要的base load发电技术,但人们能否接受因其高成本而导致的高电价需要讨论。因此,碳中和的事不光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的综合性问题。现在在电厂把二氧化碳分离,分离完以后打到地下可以做驱油和埋藏这条路,在可以驱油的地方可以改,还有一些经济效益,我国新疆等地已经有类似的二氧化碳驱油工程。这块的成本主要是把二氧化碳在锅炉尾气中分离出来的成本,我们算过,假设打到地下的CO2的成本为30美元一吨,其中20美元是把二氧化碳从整个尾气里面分离出来成为纯二氧化碳,5美元是输送到埋藏点,另外5美元是把它压缩到地底下。分离是核心,成本也最大。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靠CCUS利用来处理的成本很高,作用也是有限的,当然这方面的成本通过研发也可以降一些,经济上能否有竞争力,取决于未来碳税的价格。

实际上,我刚刚讲的每一件事,比如风能、太阳能、CO2转化、CCS、CCUS都对碳中和有贡献,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去投入研发、去实施,但是目前的技术水平在量上对碳中和的贡献是有限的。当然,这不是说让大家不去做,我们每一个人能应该竭尽全力去推动以上减碳的技术进步,都努力去做,毕竟积少成多。

第五个误区是认为通过提高能效可以显著降低工业流程、产品使用中的碳排放,就可以实现碳中和。能效永远要提高,提高能效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减碳路线。但是我经常问一句话,加入WTO这二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能效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我们能效提高了很多。但是碳排放的总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由于我国经济和生产水平的飞速发展,前10年我们碳排放增加得更多。我记得2000年中国的石油消耗大概是2点几亿吨,2010年大概是4亿吨,到去年是近7.5亿吨。2000年中国的煤炭消耗是13.8亿吨,2020年近40亿吨。并且在新增的诸多工业门类中,已经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能效、减少了排放。

我是做能源的,从能源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变化。我们加入WTO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字,中国的煤产量大概是13亿吨,基本上自产自销,出口有一点,但很少。结果到2013年短短13年的时间从约13亿吨飙升到约39亿吨,这是一个天量,当然也伴随着碳排放。这该怎么解读?唯一的解读是加入WTO,世界的市场向中国开放了。当然,这一期间我们大量的房地产建设也是一个因素。煤的耗量表示电的耗量,电的耗量表示工业化的程度。这期间能效肯定提高了很多,但是单凭能效也难以解决碳中和的问题。因此,提高能效是减碳的重要手段,但只要仍然在使用化石能源,提高能效对碳中和的贡献也是非常有限的,提高能效确实是成本最低的减低碳排放的方式,也是最应该优先做的,但是有一个现实的考量就是不能光靠能效提高就能够达到碳中和。

第六个误区是认为电动车可以降低碳排放。前段时间,我在网易公开课上讲《电动车和氢能的历史与未来》,全国大概有十几万人观看,很多领导看完以后跟我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发展电动车?很简单,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石油不够,我们石油73%靠进口;还有就是雾霾等环境问题。

我们石油不够,寄望于我们已建成的超强的发电能力,这样发展电动车是有好处的。一年8760小时,但我们已建成的火电厂太多,为了让大家都有饭吃,很多火电厂实际发电每年不到4千小时,这是资产的巨大浪费。而且毕竟电动车可以让局部的污染降下来,比如东部地区的用电很多是在西部内蒙、新疆等地发的,污染在西部排放,不在东部地区排放。但是,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分析看来,电动车考虑到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如果电网里的电大部分仍然是火电,电动车对减碳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非常有限。

为什么靠电动车不能完全解决碳中和的问题?只有中国的能源结构彻底改变以后,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源,也才有可能做到碳中和。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如果电网主要还是煤电,那电动车的扩张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非常有限,这个你们去算一下就知道了。只有能源结构和电网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构成的时候,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

大家老在谈一个问题,说假设马六甲海峡封了以后我们能源安全的问题怎么解决?但是这个东西你要仔细考虑,靠电网是解决不了的。因为电网在现代战争中是最脆弱的东西。石油可以到处分布储藏在数万个点,一个油库损毁,其他的还可以用。但一个城市的电网只要配电中心一旦毁坏,很容易引起大面积停电。

有的时候,能源政策和碳排放的政策不能因为假设战争发生,别人打我,就不顾成本干一些高成本东西。第一,传统模式的战争发生是小概率事件;第二,真正到战时,很多问题是靠一个国家的制海权、制空权等综合能力去决定的,而不是说靠电动车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宝丰能源

氢能 甲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鲁伊特曼于7月7日去世,这个消息是由他的女儿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的。鲁伊特曼于7月7日去世,这个消息是由他的女儿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的。
  • #投资# #财经# #股票# #A股# #今日看盘# #投资# #美股# #黄金# #原油# #经济# #理财# #外汇# #金融# ​​​​黄金,价格达到了1
  • 今天去人不多呢又走去买面包中午喝了两瓶有点晕了下午跑去喝茶吃甜品晚上打车去吃烤肉有点恶心想吐吃了西瓜喝了馄炖一丢丢烤肉没再喝酒也不恶心了走回家路上和js说了一些
  • #小森林 夏秋篇[电影]#慕名而来 果然还是好喜欢日系田园小清新风 随手一截每一帧都可以原原本本地用来当壁纸 这是一部纪录片式的轻电影(用其它观影者的话来说就是
  • @摩登兄弟刘宇宁 ▽ 摩登兄弟 刘宇宁 棚主宁哥 ─── ℒℴѵℯ·感恩遇见宁#感应-摩登兄弟刘宇宁[音乐]# #罗云熙心跳源计划# ⛰️ #罗云熙周小山
  • !注意:因为数据是汇总的,所以原则是同一个账号登陆算一次想看,也就是说,同一平台数据,在不同app换账号点,可以分别计算次数,但是换号的原则是在app内注册,而
  • 2000年,美国政府宣布发行一套《李小龙诞辰60周年纪念邮票》这是继玛丽莲·梦露和007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艺人,也是华人第一人。以上这一大笔医疗费用支出还不包括
  • 最近一段的新闻也确实让女生们心灰意冷,前面那个什么华晨宇,还有那个什么周玄毅,这又来了个吴亦凡,说到底,还是占据社会资源处于优势地位的男性,以一种或直截或隐秘的
  • 毕业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深知,以后也许还有机会再见,但我们深刻怀念的也许是某一段特定时光某一个特定场景的某群特定的人,这些以后都只会存在在我们的记忆里了。过了大家一
  • 有以下困惑的也可以【私信】找博主@整牙就问小仙女 兔费解答哦,还可以在评论区自助查询的 #重庆 新桥医院口腔科汪昆/众植博仕口腔张延昭 /重庆大学城做牙齿拥
  • ——町田: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每个人对帅哥的定义都有所不同的时代,所以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帅哥”这个词,因此我也就基本上没有过这样的想法,接下来我去有意识
  • 1、店内助理1名:底薪2500+提成1%+工龄工资=5000以上(上五险一金)2、房屋管家30名:底薪+提成+工龄提点+奖金=7000以上(来了可以分房)3、部
  • 嘿,你的杨枝甘露,7分甜哦[馋嘴][馋嘴][馋嘴]深入我心的杨枝甘露,终于来西安啦,绝对的墙裂推荐啊~ 7分甜,“杨枝甘露的鼻祖”哈哈,对于杨枝甘露,我真的是爱
  • 居老师在采访中总说自己演好戏用的笨办法、不算天赋很高的人,是啦,我也觉得他是个迷迷糊糊的,但一点也不笨,演技一直在长进,希望他接好的剧本有趣的角色继续创作继续让
  • 从以前的肆无忌惮到现在的小心翼翼,不知这是好是坏,但我知道这不是我喜欢的状态,从以前随意的生气到现在的生气耍疯头想想这么做他会不会生气,感觉特别不舒服,像是被捏
  • 真的很难想象玩仙剑奇迹暖暖的为什么有勇气站出来代表她所谓的"游戏粉"为这部剧说话,凭什么啊,底气在哪啊,电子竞技菜是原罪,看见他说的我赢了
  • 通过最潮最炫最中国最世界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中外观众展示一场专业化、国际化、高水平的文化艺术盛宴,以视频连线云直播的方式与全球观众在云端共享大联欢,美轮美奂、视听
  • 是想去的学校最喜欢的专业最好的班,有什么可不满足呢?向外指正确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更难实现,作者提供了五点建议:第一,找个合适的人,问问他的看法。
  • -最近的某一刻我也真的很得释放,越来越坦然面对自己的问题,不用再找理由去掩饰自己的问题,不用活在别人的看法里,担心别人怎么看(说)自己,不用再做任何事情来为自己
  • 小梅怎那像尼耶?那人名不欧糕师?一帅另个可能,能不全占难道融为一体?。订阅信息百人天,支付那最长五年,华为消费者业务,荣耀也连不应出。那粉成扇贵球拍,但在这里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