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干画报# 今日放送-生活方式

今天聊聊《我的大叔》编剧朴惠英新作——《我的解放日志》,一个向死而生的强大故事。

讲述了三兄妹与具氏之间相互救赎的的故事,充满大段哲学式独白,以及心理意象的细腻侧写。

最具冲击性的台词「推仰我吧」,这种「推仰」,很像英国心理学家所定义的原始母爱贯注。

剧中的推仰之爱,编织了最动人的相遇时刻:被看见、被感知,我感觉到你感觉到我感觉到了。

它的另一种含义是,我也要开始无条件爱自己了→https://t.cn/A6aJGRiq

在跟很多的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你会很明确的发现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不同的人会被激发出不同的情感。

有的人会被激发出正向的情绪和积极的意象,他们会觉得很开心很幸福,会想象自己得到自己喜欢的,幸福的感觉。

这些积极的想象,会进一步推动他们去靠近自己喜欢的,让他们的表现流畅愉悦,最终促进了一个良好的结果:他们如愿以偿的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

但有的人在面临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时,就会被激发出紧张焦虑等比较负面的情绪,有的甚至会进入应激状态,陷入持久的焦虑和担心,似乎这些喜欢的东西或人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反倒是带来了紧张压力和挑战。

他们也确实容易是像面对一个挑战或应对一个压力的样子,去靠近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或人,或者这种压力或挑战太让他们难受了。

以至于在最后的关头,他们退缩了,无法有能量或勇气去面对这个挑战或压力,最后的结果很大概率上是负面的:他们最终与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或人失之交臂。

这两种不同的人,在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上,其实并不陌生,在大约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就提出了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个人成就动机论:

阿特金森根据他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人类可以按照成就动机的不同,被划分为“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两类人。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做事的动机主要为了避免失败,因此这些人会尽力避免生活中的风险,努力让自己活得安全。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因此这类人不害怕冒险,他们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并能调动自己的潜力全力以赴。

在念大学20多岁的时候,对这个理论我没什么太大感觉,但是当我在有了很多的临床实践,经历过那么多的人和事后,对这个理论,我颇有一种“初识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概。

因为无数的人,包括你周围的人,甚至你自己你家人已经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他们真切的人生经历,见证这个看上去躺在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普通原理。

简而言之,持有这两种不同信念的人,他们人生底层的逻辑就不一样,人生的底色也不一样,从而构筑的人生脚本的主题、色调就不一样,因而人生的动力和故事也会完全不同。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他们努力致力于活得安全,所以眼睛和精力会总是盯着那些生活中可能会让自己遭受危险的东西,负面的东西。

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保护自己,可想而知,他们过的是一种充满防御的人生,能量似乎都是内收的。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他们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不在乎失败,不在乎付出,他们的着眼点,在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些想要的人、事、东西会让他们兴奋,他们锐意进取,兴致勃勃,能量是一个向外扩张的状态。

而我上文提到的朋友,大概就是一个“避免失败”人群的典型代表人物。

所以当同样去面临一个自己想要的“可能”——自己心仪的东西或人,他们表面上看上去都想要这个东西,但实际的潜意识层面想要的却并不一样。

有的人是潜意识和意识比较一致,有的人是非常不一致,甚至相反,他们表面上看上去是想要这个东西,但潜意识深处可能实际想要的是别的东西:比如不能失败,比如获得认可和接纳,甚至获得受虐。

那自然,最终就不可能得到自己表面上想要的结果:拥有这份工作,或拥有这个人,或拥有幸福。

03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哪些潜在的潜意识限制

1)我注定不可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往往是因为从小到大,自己得到喜欢的东西次数太少,甚至没有或被剥夺,甚至因为曾经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遭受惩罚,就容易在潜意识里留下这样的信念。

我的一个来访者说,小时候,只要他喜欢什么,他的妈妈就会毫不留情把他喜欢的东西拿走或者没收,硬生生地不让他如愿以偿。这个来访者长大后,每次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内心升起一种绝望感:

他不仅不会觉得自己可以得到那件东西,而且会觉得自己应该主动远离,因为面对那件东西,自己不仅不能享受它,可能还会因为它带来灭顶之灾。
“与其那么痛苦,不如一早就远离”。
一个内心认为自己注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会容易认为这个世界是注定要让人失望的,他们会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他们想要的东西。

他们很容易过早地去冷眼看人生,浇灭内心的热情,活成人生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更不用提创造自己的现实人生。

而他们这样冷眼冷语的活法,又真的会容易阻挡住热情,最终真的容易收获这样的人生,实现他们潜意识的信念。

2)我不配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总是在贬低中长大的人,会很容易认同这些早年评价,认为自己很差,不配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喜欢的东西或人,他们自惭形秽,容易退缩紧张,手足无措。

面试时容易紧张焦虑的人,大多属于这类人,在面临喜欢的事物或人时,他们更多的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被嫌弃厌恶,而无法自如地把他们热情表达出来。

这是因为可能他们早年在热爱着父母时,总是不被父母接纳,总是被推远,被嫌弃,久而久之,他们跟喜欢的东西或人就构建了这样一种关系:

靠近时总是害怕被嫌弃、厌恶、拒绝。他们的关注点此时就变成了如何避免被厌恶、被拒绝,而不是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和热情,自己想得到它的诚意和信心。

简而言之,他们不再信任自己,不再相信自己可以配得上喜欢的东西,而是希望别人(面试官)会根据他们的表现,赐予他们这种确认。

就像他们的父母曾经剥夺了他们信任自己的能力,把他们是否值得可信的权利把持在自己手上,而孩子需要战战兢兢的每次去确认一样。

但是往往这种时刻,面试官都不想选择一个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

因为此时他们虽然在面试,他们潜意识追求的是被接纳和认可,他们真正关注的是是否会不被认可,而不是在真正的关注这份工作。

同样,我的好朋友在大学时,虽然喜欢那个女孩,但是他潜意识想获得是认可和接纳,获得值得被爱的确认,他还没有精力腾出来去想此时这个女生会是什么感受。

他更想的是女生给他更多确认和勇气,甚至主动来接纳他,所以他错过了这份感情。

而这不过又一次印证了他的潜意识:他不好,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我不能失败”
我上文提到的朋友,大概就是一个“避免失败”人群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之所以在人生的重大关头会很紧张焦虑,患得患失,是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太害怕自己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他的关注点此时全聚焦于风险和可能的负面结果上,他很想去控制这个结果,结果就导致他被这种害怕给控制了,从而导致一次次的发挥失常。

此时阻碍他们成功的潜意识信念就是:“我不能失败,失败是很难接受的。”

这个朋友在从小的教育中,父母对他的错误很难抱持,认为犯错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也就让他从小对失败或者犯错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

在面临很多挑战性的事情时,压力过大,甚至错过机会,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安全的小范围里,最后“宁肯不做,也不能犯错”。就像他对待大学的恋情,因为太害怕被拒绝了,然后白白错过机会。

越是害怕失败的人,越容易活在挫败中,除非你真的放下对失败的恐惧(破除潜意识限制性信念)。所以,人生是修行。

4)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难
还有一些人会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的很难。这种人大概是最多的,占比最高的。因为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充斥了大量的限制性。
我有一个来访者,想换一个工作,可是现在40多岁,面临年龄上的压力,似乎周围的环境也在强调这一点,40多岁,不是一个占优势的年龄和因素。

如果我们认同这种限制,我们就可能让自己认命,安慰自己不要乱折腾了,或者认同这件事很难等等。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褚时健74岁从大牢里出来,并且身患糖尿病,无论从哪点来说,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的人生就这样了,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了。但是褚时健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被这些“庸常的见识”限制住。他选择了重新开始,依然去追求他想要的。然后就像你们看到的,他成功了,创造了奇迹一样的晚年。
还有摩西奶奶,70岁开始画画,竟然风靡全球。

我觉得这并不是奇迹,而是这些人没有被周围的限制性信念限制住,从而活出了不受限的人生。

所以,人生,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件事,你就有很大的机率,可以实现它。

但是如果一开始,你自己都不相信,你就无法调动你的潜力和资源,你看到的将全是障碍。

生活是个自我预言的过程,这有点唯心论,但是经过大量实践表明,事实就是这样:
“选择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不相信爱很简单的人,就会把爱的历程搞的曲折反复,悲欢离合,死去活来,才能得到那么一点点爱,他们认为这样得到的爱才是真爱。

相信挣钱很难,钱都是需要省出来的人,就会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节约上,从而让自己的生活确实过的总是勤俭节约,重要的是他们在勤俭节约里找到了成就感。

对此,巴菲特的话非常犀利:
一旦你有了省钱的脑子,就不会有精力培养一个挣钱的脑袋,所以,你穷得很稳定!

是的,你是怎么想的,你就会把精力投入到你想的方面,然后就会收获所想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要摆脱这些,我们要首先去觉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去观察自己,早年的负面信念过于严重的,可以尝试通过成长或咨询的方式让自己反转过来。

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对待后代:不要老打击你的孩子,而是要尝试去鼓励他,信任他,让他保有希望的火焰,并对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建立这种感觉:

“只要我愿意,我去努力,得到我喜欢的东西,没那么难。”

重要的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要大胆追求,不害怕失败。

【美文】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藉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我们通常都有“以已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它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彷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风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么样状态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需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彷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也是由于移情作用。这里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来的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使它变成和高而缓的活动或是低而急的活动相同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再比如说书法。书法在中国向来自成艺术,和图画有同等的身分,近来才有人怀疑它是否可以列于艺术,这般人大概是看到西方艺术史中向来不留位置给书法,所以觉得中国人看重书法有些离奇。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他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所以字也可以说是抒情的,不但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得“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这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彷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彷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凡事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通常观念往往不能实现于动作者,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美感经验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

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国际乒联第16周世界排名#出炉,樊振东、陈梦领跑[打call]】#樊振东陈梦领跑乒联排名# 男单方面:樊振东第一、马龙第二、梁靖崑第四、林昀儒第六、许昕第八
  • 但正如评论中所说的“一开始并不知道高木为什么会喜欢上西片这个木头,直到三季看过来才发现,像西片这样用心、坚定而真诚,每天都会精心准备着各种惊喜给对方开心,一直陪
  • 九月最后一条晚上七点多的文档现在才看到 进入了三轮面试从最开始的三位数到今天的14个人 从第一次面试紧张到声音都在抖 到这次得到面试学长学姐的认可 心态越来越好
  • 常以辛酉日为女,好色能言语善,行出好容仪,独游闲中,识者多问兵机奇胜之术,亦广济人,遇者国王好爱,自然得好官职,一生贵富,亦爱与人宝物,常以丙子日伏於军旅之中,
  • #泡泡玛特[超话]#泡泡玛特盲盒 换娃 挂一个骗子这个人说好要用喵星和飞碟换我花精灵和地球宝宝 她先做的1块链接 我看她挺爽快一人 评价还挺好 而且也没多少钱
  • 虽然没觉得得心应手但是尽力了也没有遗憾朱小伟和新女友订婚之后,精神状态马上就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不,你看图上的朱小伟,这无敌的坐姿,这嗑瓜子的动作,这睥睨一切的眼
  • 1-1,武磊首发6次上镜+险获得打空门机会,成为对方重点照顾球员北京时间2022年5月9日凌晨的0点30分迎来了西甲联赛第35轮一场极其引人关注的较量,由国足前
  • ”东伯雪鹰听的脸色微变:“奚薇前辈,红石前辈,我如今实力大增,难道也挡不住?”“对,那个什么巫神和大魔神,他们其实并不在乎你们夏族,他们真正忌惮的是大地神殿。
  • #杨紫小夭##杨紫颜淡# 现在要说我们不是剧粉了,说真剧粉不会这样[允悲]剧粉也有剧粉的倔强的,还要看是谁的剧粉。我们是杨紫剧粉,又不是你家的,记住是杨紫家的,
  • 杰哥,你在音乐的造诣和成就有目共睹我就不说了,我希望在你薄弱环节用积极正面思维表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我希望看到的是和你的儿女相处的很温暖,希望能看到和你携手走
  • 同时,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适时启动七里水上乐园、金塘温泉小镇等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做好安置区节约用地利用、移民后扶人口申报、创业就业培训等工作,确保实现移民“
  • 他认为,拥有一个承载数字内容的生态系统是香港手表业者在全球加强品牌推广的关键。除了无需依靠代理,品牌还可以获得一些具参考价值的销售数据,例如产品在哪个城市销情较
  • 4月27日20:00 江阴延陵东路某旅馆“我们是这里的社区民警和网格员,您住在这有遇到什么问题可随时和我们联系。”在“扫楼”过程中,每走到一户群众家门前,民警
  • 昨天吃过药之后,肚子就不再疼啦,送子娘娘送的宝宝果然皮实好养,孕吐反应也好多了,只有早上晨起时有一点点想吐的反应,想想真是搞笑,从过年期间就一直反胃想吐,一直觉
  • #莉哥[超话]#네가 있어서 즐겁고 안심이 돼, 너에게 진심으로 푹 빠졌어, 정말 정말 정말 너를 좋아해.만약 내가 물고기라면, 나는 바다에 미련
  • 欧尼尔也补充,如果到时候球团没有选择饶舌歌手Master P,想考虑自己的话,这就是详细费用;而欧尼尔这段话几乎是痴人说梦,尽管生涯有4次总冠军和15次入选全明
  • 现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好学校,给你最好的工作环境好氛围,和谐同事关系,人性化管理模式好学生,给你满满的职业成就感好福利,让您体面无忧地工作●这里有最完善的涨薪
  • 同时谈判越是到了最后,各方越要保持定力,充分重视遗留问题的解决,相互显示灵活,寻求合理解决方案,作出政治决断,推动谈判圆满收官。答:当前,阿富汗处在由乱及治的关
  • ”人性的一大弱点,就是喜欢拿自己的生活和别人做比较,然后来证明自己的不幸。愿望满足之后,沉浸在惊喜之中的他,根本没在意驴皮的变化。
  • #我要流量上热门##西班牙里奥哈Rioja##收集春日美好#春日美食推荐官##致敬春天#如果你内心洋溢着温暖与幸福,来一杯葡萄酒吧!如果悲伤侵袭了你脆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