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关注:贵阳深挖大数据潜能 用服务“加法”换园区发展“乘法”】3月10日,《科技日报》刊发报道《这里深挖大数据潜能 用服务“加法”换园区发展“乘法”》。报道作为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贵州省贵阳市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园区建设由此跑出了“加速度”。

具体报道如下:

作为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贵州省贵阳市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园区建设由此跑出了“加速度”。

3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贵阳高新区行政审批局获悉,该局认真研究办理施工许可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通过实施线上办理等方式,实现“承诺件”变“即办件”。网上办理许可事项,从审核到通过仅需20分钟,时限压缩率从57.14%提升为85.71%。

营商环境软实力对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贵州省贵阳市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园区建设由此跑出了“加速度”。

大数据成优化营商环境的“隐形密码”

“针对我们的问题,贵阳高新区行政审批局进行一对一‘批前辅导’,并提供‘延时服务’,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企业设立,这样优质的服务和办事效率,真是令人感动!”谈起落户贵阳高新区的过程,光大科技产业集团(贵州)有限公司的企业经办人徐超由衷感叹。
贵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作为贵阳市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之一,贵阳高新区紧扣“强省会”行动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在“放”字上抓突破,在“管”字上加力度,在“服”字上提效能,千方百计解痛点、疏堵点、攻难点,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助力“强省会”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数据就是贵阳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隐形密码”: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和“一网通办”。如今,贵阳高新区已经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率由原来的47%提升至83.7%,企业开办设立登记全程电子化办理时间压缩至3个小时,工程建设项目类事项由最多的79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办结……由此,贵阳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一改以往闹哄哄的景象。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办事人员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除此之外,贵阳高新区推进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改革;围绕重大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和社保、医保、公积金等高频事项,贵阳高新区以“贵人服务”式帮办代办,变“企业跑”为“政府跑”。

据悉,2021年以来,贵阳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窗口累计受理各类事项超51万件,均在时限内办结,现场接受办事群众监督65300人次,好评率达99.9%。

“智慧大脑”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在贵阳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贵阳综保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党员先锋岗”的标识随处可见,在键盘敲击声中,一组组数据不断上传,一个个电子凭证相继生成……针对企业、百姓办事反复多头跑的难点和堵点,贵阳综保区政务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打通海关、银行、政务等多头实体,实现数据共享、多端联合。这样,不仅办事时间从原来的30天缩短到1天,而且一次就能跑完银行、海关、机关、政务、企业等环节。

贵阳综保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付松表示,围绕“园区事园区办”,贵阳综保区将加快推动“党群服务、政务服务、园区服务”一体化建设,通过深化“一窗办、一网办、一表办”改革,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就近跑一次、一次就办成”,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有难必帮”,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贵阳综保区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连续做“加法”。依托大数据和人才优势,推进信用园区建设,贵阳综保区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起一个“智慧大脑”:对数据的深度分析筛选,既能构建精准的企业信用画像和信用等级,又能实现惠企政策与企业需求自动匹配。这样,便于根据信用等级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实现企业信用资产的转化运用。而一些信用评估不好的企业,将被及时识别出来,从而为园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拉响风险防控预警。

服务的“加法”,最终换来的是园区发展的“乘法”。一年来,贵阳综保区获批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成为西部地区首批获批的六家产业园之一;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新增3000亩集中连片工业用地,设立规模10亿元区级新型工业化子基金,全面加快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进境粮油加工等3个产业园建设,贵阳综保区由此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发挥出园区营商环境的“虹吸效应”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应当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贵州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作为总门户,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推动线上和线下政务服务融合,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形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办理,推动实现全省全流程一网通办。

去年,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1)”,围绕“营商引领”单个维度,评价形成了“园区营商环境TOP20”,贵阳高新区榜上有名。在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的2021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贵阳高新区综合排名上升至全国第39名,较去年上升3个位次。其中,“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两个单项排名均闯入前40名。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贵阳以大数据“聚通用”为突破口,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1年,贵阳高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约累计完成202亿元,同比增长26.5%;新增创业孵化企业280余家,组织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8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户,省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14户;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贵州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标志着贵州企业实现了科创板上市“零突破”,紧接着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贵州省第二家科创板上市的企业……这正是贵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2021年,贵阳综保区在贵州省政务服务工作综合考核中,位于全省12个非建制区的前列。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虹吸效应”正在凸显。开年以来,贵阳综保区以“云签约”的方式,引进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及新材料等领域36个项目,总投资额102.43亿元。产业大招商正成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贵阳综保区在新时代“强省会”赶考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青海[超话]# “三大法宝”助力乡村振兴】#青海#
立春已过,气温回升,空气里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距离黄河不远处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卡什代村,一幅“人勤春来早”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规模种植开辟新出路

和许多卡什代村村民一样,马军祥的童年满是苦涩的回忆:吃不饱肚子,一年四季穿一双鞋,大清早赶着毛驴到山脚下驮水……

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挡卡什代村村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马军祥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马军祥说,父亲是个不认命的人,年轻时种着60亩地,一心想通过种地改变一家的生活。可是,山大沟深,土地贫瘠,60亩耕地勉强能维持温饱,致富的梦想遥遥无期。

当马军祥大学毕业回乡提出种庄稼的想法后,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父亲一口回绝了他。“我和你母亲含辛茹苦供你上大学,是为了让你脱离庄稼地。”看着父亲绝望的眼神,马军祥没有改变主意,他觉得现在与当年不一样了,家乡撂荒的土地上大有文章可做。

卡什代村是化隆县较为典型的“拉面村”。早些年,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到异乡开拉面馆,大片的土地被撂荒,无人耕种。2020年,马军祥从亲戚手里借了4万元,买了一辆拖拉机,在1800余亩撂荒地上种了青稞、马铃薯、油菜籽等。

土地是同样的土地,马军祥却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今天,马军祥并没有像父辈那样只种粮食,他把目光瞄准山外广阔的市场。

“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实施,光缆飞速接入大山深处,农作物供需信息网上随时可看。”马军祥通过网络将家乡种植的杂粮销到山外。

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政策,马军祥引进现代技术,不仅节省了劳力,收成也大幅提高。

2021年,马军祥将种植规模扩大一倍。他说,山上种的马铃薯、青稞等农作物绿色无污染,品质得到保证,不少收购商打电话早早订购了他种的粮食,销售前景一年比一年好。

通过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力量,马军祥让家乡荒废的土地焕发生机,也让村民在家门口赚到了钱。村民马麻乃说,父母年纪大了,孩子学校又远,出远门打工放心不下一家老小。现在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家人,还能挣一笔生活费。

在父亲的指导和个人的专心钻研下,马军祥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马军祥说,今年要保持种植规模,要继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在努力打造品牌农产品的同时,种植花椒等经济林木800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马军祥的成功,村民看在眼里。2021年初,他全票当选卡什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军祥说,村民愿意让他担任村里的带头人是信任他,他不会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生态养殖助推乡村振兴

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卡什代村迎来发展的机遇。马军祥说,卡什代村辖区面积大,广阔的山区有良好的天然牧草,适宜发展生态养殖业。在德恒隆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卡什代村利用捆绑村集体资金等,投资200万元建了一座养殖场。

卡什代村新建的养殖场里,牛羊悠闲地啃着牧草。看到门口有陌生人,好客的主人马明成热情出来迎接。马明成说,卡什代村拥有1.2万亩草场,适宜发展养殖业。目前,养殖场内共有700只羊、140多头牛,其中有一小部分是村民托管给养殖场的。

卡什代村耕地虽少,草场资源却比较丰富。依托1.2万亩草山,养殖场年营业额达到3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18万元,并为村里的脱贫监测户提供公益性岗位,每人年收入达6000元。

发展养殖业,找准销路是关键。卡什代村“两委”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通过对口帮扶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的牵线搭桥,在无锡市锡山区锡北商城设立“青藏高原牦牛肉店”。这种消费新模式的结晶,不仅有效拓宽了农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解决了农畜产品“卖出难”问题,还让卡什代牛羊肉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

目前,在锡北商城开设的卡什代村牛羊肉专营店,仅一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00多万元。马明成说,通过冷链车定期将牛羊肉运输到江苏无锡,高原无污染的农畜产品深受当地市场的青睐。

在马军祥看来,振兴乡村,壮大集体经济是关键。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目前,卡什代村正在扩建养殖场,使锡山区展销店年销售额达到400万元。

为了让村民更多地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好处,卡什代村实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除了利用村上丰富的草场资源,鼓励养殖大户从事生态牛羊养殖业,做到了户户有致富产业,家家有增收项目,还有部分项目资金投入到村民经营的拉面馆,村民可以从中分红。

稳固拉面经济产业

拉面是卡什代村致富的“法宝”之一。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卡什代村“两委”利用现有的拉面产业发展基础,鼓励有拉面技能且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外出开拉面店,协助缺乏启动资金的村民跑“拉面贷”、租门店、配送原材料,全力搞好“后勤保障”。去年,为在外开拉面馆等创业的64户村民提供贷款300多万元。

和化隆县众多村落一样,卡什代村近60%的人口在外拉面经济,经营的拉面店达130家。卡什代村通过精准实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将项目资金21.6万元投入到村民经营的拉面馆中,其中10%分红,年户均分红2500元。拉面已成为卡什代村乡村振兴的“致富面”。

马军海是从卡什代村走出的拉面匠,经过20多年的打拼,在武汉连开9家拉面店,带动家乡三十多人在拉面店一边学手艺一边挣钱。目前,这些老乡在果洛、玉树,乃至四川、西藏开了一家家拉面店,他们不仅买了房,还开上了轿车。

“一人富了不算富,让全村人民富起来才算富。”马军海说,形成一定规模后,他开始转变经营模式,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和村里缺乏资金的农户签订协议,帮助他们在外开拉面馆。

从“亲帮亲、邻帮邻”开始,到有组织的连锁式经营,卡什代村在外拉面从业人员和经营范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不仅为村民拓宽了一条致富的渠道,还带动了村里牛羊肉、粮油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卡什代村,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规模种植、生态养殖、拉面经济为一体的产业风生水起,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让卡什代村群众的人均收入稳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西海全媒体记者 赵俊杰 文/图)

【#青海[超话]# “三大法宝”助力乡村振兴】#青海#
立春已过,气温回升,空气里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距离黄河不远处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卡什代村,一幅“人勤春来早”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规模种植开辟新出路

和许多卡什代村村民一样,马军祥的童年满是苦涩的回忆:吃不饱肚子,一年四季穿一双鞋,大清早赶着毛驴到山脚下驮水……

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挡卡什代村村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马军祥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马军祥说,父亲是个不认命的人,年轻时种着60亩地,一心想通过种地改变一家的生活。可是,山大沟深,土地贫瘠,60亩耕地勉强能维持温饱,致富的梦想遥遥无期。

当马军祥大学毕业回乡提出种庄稼的想法后,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父亲一口回绝了他。“我和你母亲含辛茹苦供你上大学,是为了让你脱离庄稼地。”看着父亲绝望的眼神,马军祥没有改变主意,他觉得现在与当年不一样了,家乡撂荒的土地上大有文章可做。

卡什代村是化隆县较为典型的“拉面村”。早些年,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到异乡开拉面馆,大片的土地被撂荒,无人耕种。2020年,马军祥从亲戚手里借了4万元,买了一辆拖拉机,在1800余亩撂荒地上种了青稞、马铃薯、油菜籽等。

土地是同样的土地,马军祥却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今天,马军祥并没有像父辈那样只种粮食,他把目光瞄准山外广阔的市场。

“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实施,光缆飞速接入大山深处,农作物供需信息网上随时可看。”马军祥通过网络将家乡种植的杂粮销到山外。

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政策,马军祥引进现代技术,不仅节省了劳力,收成也大幅提高。

2021年,马军祥将种植规模扩大一倍。他说,山上种的马铃薯、青稞等农作物绿色无污染,品质得到保证,不少收购商打电话早早订购了他种的粮食,销售前景一年比一年好。

通过知识、信息和科技的力量,马军祥让家乡荒废的土地焕发生机,也让村民在家门口赚到了钱。村民马麻乃说,父母年纪大了,孩子学校又远,出远门打工放心不下一家老小。现在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家人,还能挣一笔生活费。

在父亲的指导和个人的专心钻研下,马军祥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马军祥说,今年要保持种植规模,要继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在努力打造品牌农产品的同时,种植花椒等经济林木800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马军祥的成功,村民看在眼里。2021年初,他全票当选卡什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军祥说,村民愿意让他担任村里的带头人是信任他,他不会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生态养殖助推乡村振兴

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卡什代村迎来发展的机遇。马军祥说,卡什代村辖区面积大,广阔的山区有良好的天然牧草,适宜发展生态养殖业。在德恒隆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卡什代村利用捆绑村集体资金等,投资200万元建了一座养殖场。

卡什代村新建的养殖场里,牛羊悠闲地啃着牧草。看到门口有陌生人,好客的主人马明成热情出来迎接。马明成说,卡什代村拥有1.2万亩草场,适宜发展养殖业。目前,养殖场内共有700只羊、140多头牛,其中有一小部分是村民托管给养殖场的。

卡什代村耕地虽少,草场资源却比较丰富。依托1.2万亩草山,养殖场年营业额达到3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18万元,并为村里的脱贫监测户提供公益性岗位,每人年收入达6000元。

发展养殖业,找准销路是关键。卡什代村“两委”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通过对口帮扶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的牵线搭桥,在无锡市锡山区锡北商城设立“青藏高原牦牛肉店”。这种消费新模式的结晶,不仅有效拓宽了农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解决了农畜产品“卖出难”问题,还让卡什代牛羊肉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

目前,在锡北商城开设的卡什代村牛羊肉专营店,仅一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00多万元。马明成说,通过冷链车定期将牛羊肉运输到江苏无锡,高原无污染的农畜产品深受当地市场的青睐。

在马军祥看来,振兴乡村,壮大集体经济是关键。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目前,卡什代村正在扩建养殖场,使锡山区展销店年销售额达到400万元。

为了让村民更多地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好处,卡什代村实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除了利用村上丰富的草场资源,鼓励养殖大户从事生态牛羊养殖业,做到了户户有致富产业,家家有增收项目,还有部分项目资金投入到村民经营的拉面馆,村民可以从中分红。

稳固拉面经济产业

拉面是卡什代村致富的“法宝”之一。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卡什代村“两委”利用现有的拉面产业发展基础,鼓励有拉面技能且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外出开拉面店,协助缺乏启动资金的村民跑“拉面贷”、租门店、配送原材料,全力搞好“后勤保障”。去年,为在外开拉面馆等创业的64户村民提供贷款300多万元。

和化隆县众多村落一样,卡什代村近60%的人口在外拉面经济,经营的拉面店达130家。卡什代村通过精准实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将项目资金21.6万元投入到村民经营的拉面馆中,其中10%分红,年户均分红2500元。拉面已成为卡什代村乡村振兴的“致富面”。

马军海是从卡什代村走出的拉面匠,经过20多年的打拼,在武汉连开9家拉面店,带动家乡三十多人在拉面店一边学手艺一边挣钱。目前,这些老乡在果洛、玉树,乃至四川、西藏开了一家家拉面店,他们不仅买了房,还开上了轿车。

“一人富了不算富,让全村人民富起来才算富。”马军海说,形成一定规模后,他开始转变经营模式,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和村里缺乏资金的农户签订协议,帮助他们在外开拉面馆。

从“亲帮亲、邻帮邻”开始,到有组织的连锁式经营,卡什代村在外拉面从业人员和经营范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不仅为村民拓宽了一条致富的渠道,还带动了村里牛羊肉、粮油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卡什代村,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规模种植、生态养殖、拉面经济为一体的产业风生水起,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让卡什代村群众的人均收入稳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西海全媒体记者 赵俊杰 文/图)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疑似哥伦比亚大名单,申花队长莫雷诺落选!
  • 联想Z5发布会邀请函放出 新国民旗舰6月5日见
  • 全国首张电子社保卡诞生!你的生活将如何改变?
  • 娱快讯 | 网民狂插《我瞒》结局胶到爆,陈法拉预告五月回港复出
  • 孙安佐当庭道歉:我带给父母耻辱 没有一天不后悔
  • “90后消防员的背”当事人找到了,他的这句话比照片还让人心疼!
  • 杨超越团队回应质疑,称翻白眼是由于眼睛发炎,网友却不买账
  • 香港才女林燕妮逝世: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韩国出土26枚中国五铢钱,专家乐疯!国内网友欲言又止……
  • 眷茶创始人辞职开店,他说:星巴克教会我这五件事!
  • 瓜迪奥拉认为曼联球星阿什利·杨应该被禁赛
  • 快手收购A站!后者维持独立运营 网友:土味二次元喊麦将上演?
  • 上海智租助力京东,太阳能智慧快递车闪亮登场!
  • 女子丽江“打滴滴”,15分钟“跑到”北京!车费8343元…这是穿越了?
  • 戴耳机听歌被辞退 副市长突击暗访整治作风顽症
  • 佟丽娅岳云鹏 吻戏。。。
  • LPL亚运会名单出炉?厂长替补Uzi让男上场 小虎又成牺牲品
  • 西宁:1泡尿50元!宠物乱如厕被城管开罚单
  • 易烊千玺北京飞韩国,跨国的小哥哥起落平安
  • 戴大金链子才能搞嘻哈?吴亦凡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