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诸相具足即非具足
第二十四段(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佛说:是何缘故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呢?须菩提说: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这里说的“色身”是什么意思呢?色身就是父母所生的肉体之身,此身外表被皮肤包裹,皮肤有颜色,由颜色可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故名色身。有生命活力的色身是由五个基本元素所构成的,这五个基本元素必须要蕴合在一起,才会形成一个有生命的色身,所以这个色身又称名“五蕴身”。那么是哪五蕴形成的这个色身呢?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所形成的,其形成状态如下:
1、色蕴:色蕴总括形成色身的五根及外尘五境,扩大点说,包括整个物质世界。色义为质碍,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是指有形质之物互起障碍;变坏是指转变破坏。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根;五境是指色、声、香、味、触境。色蕴为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2、受蕴:受是对一切事物外境的接受和领纳,是识心的作用。一般将有所接受分为三领纳,三领纳都是通过触景生情来表现的,即:一、乐:乐是快乐,快乐是一种非常愉快的心情,从心想事成的满意中获取。二、苦:苦是痛苦,是一种非常难过的心情,来自于意外的灾难或失意的情景。三、不苦不乐:既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是一种非常短暂的无对境的觉受。
这三领纳在身心上表现为六种受,名六受身。即眼触所生受、耳闻所生受、鼻嗅所生受、舌尝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想所生受。此三领纳与六所受聚合在一起,名受蕴。
3、想蕴:想能对六尘外境及一切事物现象生想象,是识心的作用。想就是思想,指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想能取像为体,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于此加以分别,成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想身,此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
4、行蕴:行能对其他之境,如贪嗔等善恶诸法起造作,是一切心的作用。是指除了色受想识这些没有造作功能的四蕴以外,余下的就是有造作功能的一切行为,行为是通过身口意的造作来完成的,因为内心涉及外境,就能产生行为,一切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是行的作用。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三世中所有的行为聚合在一起,名为行蕴。
5、识蕴:识是对六尘外境及一切事物现象有了别、识知的作用。识有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各一识,加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共计为八种。其中阿赖耶识为心王,能生一切法,前七识都是阿赖耶识所生,所生之前五识仅有能见能听等功能,而有分别认知等作用的则是第六意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为,都是第六识的作用。第七识只有执取一切事物景象的功能,作用都是靠第六识来完成。心王不仅是一切心识的王,也是天地万物之王,是我们要认识的永恒不灭的自我真心。心王所生之法有种种差别,这些差别集于一所,故名识蕴。
“色身”就是由这五蕴所构成,五蕴为因缘所生,因缘聚则生、散则灭,故知色身为生灭之身,生灭之身不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是不生不灭,涅槃妙心,也就是八识心王。学佛之人的所有修行,都是为了找到八识心王这个真实的自我,那么怎么做才能找到呢?需破除五蕴色身即可找到。怎么破呢?首先要对色身生厌离心。怎样才能生厌离心呢?可修不净观等法门。
首先是观自身不净:观肉身是因四大缘识,和合而成之五蕴身,内有烦恼业因的不净种子、外有父母精血的不净种子,在母胎中十月不净,由此几不净,形成了体表与体内各有十二种不净物、体表有“皮、肤、血、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这十二种不净物;体内有“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这十二种不净物;外相有“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这十二种外相不净物。还有人死后特别是水淹死后,尸体胖胀臭烂的究竟不净相等,这所有的不净,都是起观处。
由此观而知我不净,从而领悟生死无常,一切法毕竟无我,对此虚幻不净之身,生起厌离,离此虚幻不净之身,而回归真实的清净自性,进而将这些不净作他观,观他不净,就不会对对方的姿色、美貌、情爱等产生贪欲和触乐,以伏灭心中的欲望和淫念。继而修白骨观、白骨流光观、白骨生肌观、至灭尽定,最后修成三昧真火,灰身灭智,到此已破除五蕴色身,色身即破,法身现前,烦恼不生,生灭永灭,得自在解脱。
以上所说,即是认识色身的意义,认识色身的意义在于正确理解须菩提回答世尊的问话时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因为如来应化来世,是托胎而来,具足肉体色身,但这个肉体色身不是如来真身,如来真身是无形无相的法身,也就是说:色身不是法身,只有见到法身才能见到如来,要见到法身,只能在心内见,心外见到的如来都不是真如来。所以,须菩提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佛说:须菩提!是何缘故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呢?须菩提说:因为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说:具足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色身,不是真实之身,是五蕴聚合而成的假我之身,正是这个假我之色身,障碍了自己真实法身的显现,致使一切众生沦落生死,不得解脱,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具足色身不是具足色身的道理,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领悟到,具足色身,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毫无实义。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佛说:是何缘故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呢?须菩提说:因为如来所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那么什么是诸相具足呢?诸相具足的如来有哪些相呢?粗说有法报化三身相、灵身十相、三十二相;细说有无量多的相,因为如来可化现三界六道十二类众生相,十二类众生有无量无边之多,如来都可以各现其相,这些各现之相都集于如来一身,此名诸相具足。
如来虽然具足诸相,但所有的相都是变化无常的,无有一相是恒常不变的。如果说如来的法身相是恒常不变的,那么法身这两个字已落文字相了,落文字相的法身就不是真法身,岂有不变之理!
这变化无常的无量无边多的相里,哪一个相是如来呢?这是无法确定的,无法确定是因为哪一个相都不是如来,既然哪一个相都不是如来,就不能在具足诸相中见到如来。所以须菩提回答如来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诸相具足,不是诸相具足,所谓的诸相具足,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没有实义。
认识“色身”和“诸相”的目的,就是要破色身、见法身;离诸相、见实相。由此而悟入中道实义,开悟自性,实取涅槃,涅槃在自心,如囊中探物,又何愁道不现!

【正说佛法】

———唯识法要略说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实无有我,实无有法,我法悉是妄识分别而有,幻化虚妄,本无所有。

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第八识见分为我,我由是生。所谓我,乃末那识颠倒错认、虚妄分别而有,非实有我,识变而生。一切有情众生所执之我,悉是心现识变而有,非是实有,众生迷染,执实有我,于此虚妄之我,而生妄执,谓之我执。

世出世间一切法,悉是阿赖耶识含藏的根身器界种子,随七转识虚妄造作,现行结果,虚妄现起。众生别业,变现有情根身;众生共业,变现无情器界。妄识造作,而有业。所谓业者,根本即是识。现前一切有情无情,世出世间一切法,悉是识变而有。此识变之种种法,本自虚妄,众生自心迷染,计为实有,执实有一切法,于一切法缘取执取,谓之法执。

我法二执,虚妄造作种种烦恼,为烦恼之渊薮。若自心我法二执灭,则自心一切烦恼灭。可见,烦恼从自心分别执著生,烦恼虚妄,曾无真实。烦恼既非实有,不必执为实有而起心除断之,若执为实有而欲除断之,只此欲除断之心,即是迷染,即是烦恼。观烦恼虚妄,本无所有,从自心颠倒错认、虚妄分别、妄计妄执生。正观实相,一切法虚妄幻化,一切法本无生,一切法本自寂灭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实无一切法。如是正观,念念正念,不复妄执,自心妄执灭,一切烦恼不得现行。

现前所见一切有情根身,为有情自所造业所感,谓之业报身。现前所见一切无情器界,为一切有情所造共业所变现,一切瘟疫、水火风灾等种种自然灾害,亦是众生共所造恶业所感。至于战争杀戮,人世间一切毁谤、嫉妒、侮辱、仇恨等,悉是众生自心烦恼发作,造作而生。一切不离识,一切皆是识变所妄现。

我见某人事物,于此人事物,自心作种种虚妄分别,妄计妄执,认为此人事物为若何,或好或坏,或善或恶,或可爱,或可憎厌,自心于人事物所加一切知见,以及自心分别此人事物所生之情欲觉受,悉是自心现境界相,非人事物本身。自心于人事物虚妄分别妄执后,所生一切知见、情欲、觉受,悉是妄见、妄情、妄受,无一真实。我人穷其一生,便活在自心现境界相中,不曾出离。自心妄计妄执一切,实则本无所有,无非自心妄想。唯识学谓之遍计所执。遍计所执一切法,悉是虚妄,本无所有。

我之外一切法,非是自心现境界相,而是众生别业共业所感之业报身或无情器界。以相言之,因缘生法,唯识学谓之依他起。究竟而言,无非心现识变而有。自心现境界相,谓之遍计所执,全是虚妄,本无所有。而依他起诸法,有其因缘所现幻相,虽非真实,却也并非无所有,其为一种幻有之存在。我心不于此依他起诸法作种种虚妄计著,此依他起诸法于我并无所碍。碍在自心虚妄分别,非关外法。

若我自心妄想灭,自心虚妄分别灭,则自心现境界相灭,自心烦恼灭。外法非我自心现境界相故,外法不灭。自心妄想灭后,复观一切法,悉皆清净,一切自在无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有情无情,本自寂灭相,悉皆无碍。一切烦恼障碍,一切系缚苦,皆从自心妄想分别生。自心不虚妄计著,一切自如如,一切本清净。

一切法心现识变,不离自心。此处所说自心,指心性真心,非是指妄心。我现前生命,有真心,亦有妄心。真心为万法之体,可随缘现万法,真心非他,而是众生自家本具,故言一切法不离自心。不可言一切法不离我妄心,我之妄心妄识,只能变现我之身心,不能变现万法。他之妄识,只能变现他之身心,不能变现万法。至于无情器界,乃众生共业所感,非一人之妄识即可感得。是以我一人妄识灭,非是他人或世界亦灭,所灭者,唯是自心现境界相也。

此即是唯识大义。所谓修行,但除自心妄想,止息自心虚妄分别,妄计妄执,不复遍计所执,不坏余法。自心无明妄想灭,此时观世间,犹如梦中相,法法真如,万法一如,一切无碍。行者当于自心中修,正观实相,止息自心一切妄想!自心一切妄想灭,修行事毕矣。

(此文依据生命書院公众号广方先生原著基础上的编辑整理)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编剧曾回复网友,并不是所有女性一离婚就是大女主,她们生活在枷锁中,每挣脱一点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疼痛,在已经僵化的环境里做出改变,并不容易。说起来有些网友的判断
  • 但他也强调,美国将坚守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并将与以色列在高能激光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加强合作。但他也强调,美国将坚守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并将与以色列在高能激光导弹防
  • 所以当你发现身边的天秤座总是在各个方面努力维护自己的话,就有可能是因为自己成为了对方所暗恋的对象。在天秤男不确定你喜欢他以前,即使他再爱你也不会主动表白的,这是
  • 四川在线记者 朱雪黎以变应变的企业 口罩防护服等扩产,“跨界”川企快抢先机从事医用口罩生产制造多年,成都市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兴龙从未想过,口罩有一
  • 刘五桥和同事已经是这个月第四次来村里了,除了看望困难群众外,他一直琢磨怎么样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图:大伙在南瓜地前讨论借他山之石授人以渔“我们山城村地处武汉市最
  • (我设的十点的闹钟耶[泪]为了跟全程爬起来脸没洗牙没刷就热身[允悲]第一次跟直播,好开心[打call]水手服很好看诶新操也很可爱! 当妈妈了之后心真是越来越柔软
  • 一起相约,白鹿原影视城“王建房摇滚之夜”我们不见不散[心]#西安旅行# #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 【第八站,省十七运火炬传递到千年古城“铜吴堡”!“能够见证和参
  • 【盐源糖心苹果----丑苹果】 盐源苹果主产区在海拔2300米-2600米之间的盆地内,具有多日照,半干旱的冷高地气候特征,因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铸就了盐源苹
  • 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好饿同居真的挺好的,至少半夜饿了可以使唤人去
  • ☝️正品全套包装 我从专柜怎么拎出来的 就怎么给你做出来✌ 给你最专业的购物体验 Size:女35-39m(34、40可订做) Size:男39-43m(38
  • #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在无路可走时迫使你腾空而起,那就是奇迹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
  • ”无关浪漫的事,而是这句像要一口气吞了青春这个命题一样的叫嚣。正如Metro杂志称赞“Teenage Dream”是一首完美的流行歌曲,并进一步写道:“真的,很
  • 而在机械部分,随着新车的尾标从老款的T4/T5变成了B4/B5,熟悉沃尔沃产品线的人一定知道了新车在原本的2.0T发动机+8AT变速箱的基础上,还会加上目前流行
  • 《三国杀名将传》在此次联动中推出了“烈火将军曹焱兵”和“雷震将军曹玄亮”两位限定武将和皮肤,推出升级版“大千秘境”限定玩法,为玩家带来全新的游戏体验,让玩家在游
  • 面对层出不穷的营销短信,网友们调侃道:“今天收到的促销短信保守估计上百条”“‘双11’也‘内卷’了吗,今天被短信轰炸的同时竟然还接到了电话”……天津的唐女士经营
  • 网上什么都有,唯独技术没有❗️技术是一家店生存的根,如果你没有独特的技术就请关注并加入我们 ㊙️1⃣️:全身减肥、不反弹 2⃣️:局部塑形单次3-5公分3⃣️
  • 都是新鲜水果看起来都凉爽,夏天的快乐一半都是冰给的-: 斯利美&爆姐家-#长沙旅游攻略#长沙美食#长沙游玩#长沙吃喝玩乐#长沙#暑假#长沙小吃徐州南区|
  • 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我们的紧急时刻,卫健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第一时间及时反应,坚持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春节168小时##曲靖这样过年# 【罗平县人民检察院“三举措
  • 佳节美景,更要注意身体哦,让奶蓟守护你的小心肝,GNC端午优惠不迟到,一切福利,考拉有售,各位小主记得移驾前往哦!更有黏韧清香的北方派、里陷充盈的南方派、油润晶
  • 不曾想,皮某剪断脐带后却将孩子装进一个黑色的垃圾袋中,径直“拎”到楼下丢进了垃圾桶……事后皮某向警察交代,夫妻已有一儿一女在老家,因从未做过孕检,对女婴的健康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