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顶级排面,终究也难逃一垮
港片里最大的黄金配角,今天彻底告别了。
前天下午,曾经在香港仔避风塘停泊近46年的海上餐厅“珍宝海鲜舫”,在南海遇到风浪。
尽管拖船公司试图救援,但最终还是入水翻转、逐渐沉没。
6天前,它刚刚在无数市民的注目下被领航船拖离香港,前往东南亚。
没想到短短几天,大船就以让人想不到的速度和方式说了永别。
尽管官方尚未明说要放弃打捞,但在声明中表示“事发地点水深超过1000米,打捞工程非常困难”。
不少网友因此猜测,长眠海底或许将成为这艘大船的最终命运。
虽然今年被看作是娱乐圈的怀旧之年,但这无疑是最让人心酸的一次。
作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珍宝海鲜舫是香港电影的“黄金背景板”,也是那个时代所有金光灿灿事物的凝结。
就像是光芒璀璨的大楼上,从来都不可缺少的霓虹灯。
如今它在离开香港的途中沉没,戏剧化到如同小说里的剧情。
仿佛命运的手猛然显现,拎出了这个“楼起楼塌”故事中横跨世纪的草蛇灰线。
有人引用《后会无期》歌词,表达自己对它沉没的唏嘘: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对于没去过香港的人来说,珍宝海鲜坊的名字或许还有点陌生。
直到看到它的夜景照片才会恍然大悟,“这船原来我曾经见过的。
红墙绿瓦、雕龙画凤的船上“宫殿”,在海水映衬下显得光彩夺目。
堪称对灯红酒绿的最佳注脚,也让它一度颇受港片的青睐
还记得《食神》结尾的超级食神大赛吗?
让头发花白的史蒂芬周踏浪而上的那艘船,正是珍宝海鲜舫。
在这里,他做出了让人欲罢不能又忍不住流泪的“黯然销魂饭”。
而女评委当时就坐在船中最标志性打卡景点——“龙椅”上。
《无间道2》中,吴镇宇饰演的倪永孝试图让家族重振旗鼓。
作为转折点的回归晚宴刚好开在珍宝海鲜舫上——那也是他父亲生前最常光顾的餐厅。
去之前他说出了那句著名台词:“搞定这次,我们倪家以后就可以抬起头来做人。”
然而最终他死在弟弟怀里,终究没能看见家族扬眉吐气的那天。
除了港片,很多国外大片也喜欢在珍宝海鲜舫取景。
最离谱的是1995年上映的《哥斯拉之世纪必杀阵》。
这个大怪兽来到香港时,第一件事就是来到避风塘“参观”。
冒着浓烟的身影,配着船上颇具辨识度的大灯牌“欢迎光临”,还真有几分黑色幽默的味道。
《中华小当家》中,刘昴星对战黑暗料理界首领。
对方的大本营“楼麟舰”,同样是以珍宝海鲜舫为原型。
当刘昴星摘下眼罩,一片漆黑中船上的灯光突然依次亮起,显出大船全貌。
在一片柔光中,楼麟舰仿佛是飘浮在水上的庞大城堡。
前几天珍宝海鲜舫被拖走的视频中,弹幕里有网友觉得“这装修配色好土”。
但往回倒数几十年,说它是“海上浮宫”一点不为过。
珍宝海鲜舫是赌王何鸿燊的产业。1972年,何鸿燊跟“珠宝大王”郑裕彤合资,从王老吉手中买下了这艘船。
因为建造过程中发生火灾,王老吉无力维修,当时它已经荒废了2年。
为了把这艘“破船”翻修成高档水上食府,何鸿燊花了大约3000万港币。
当时避风塘里还有另外两个类似的海上食府:太白海鲜舫和海角皇宫。后来何鸿燊将它们统统收购,整合成了“珍宝王国”。
在2013年何鸿燊病重之前,几乎每个生日都是在这艘船上度过的。
1976年开业时,珍宝海鲜舫的豪华程度确实让人震惊。
装修整体仿皇家风格,门上、墙上处处装饰着涂金浮雕和彩石图案。
四周设着龙头喷泉,宴会厅更是以“金銮”和“太和”等宫殿名称命名。
还精心打造了一把“龙椅”,供宾客拍照。
尽管70年代就开业了,但在很多香港市民的印象中,珍宝海鲜坊名气最大的时候其实是90年代。
那也是香港文化在全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繁荣的一个时期。
游客从世界各地而来,一到晚上,岸边的停车位上永远停满了车。
据说甚至连送顾客上船的摆渡船夫都忙到七手八脚,月收入能达到2万港币。
这座灯火辉煌的“海上宫殿”,曾是世界眼中香港繁华的象征之一。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1994年邓丽君在日本TBS电视台最后一次的公开演出,就是以珍宝海鲜舫为背景。
她深情地唱起日语版的《我只在乎你》,背后船上灯火影影绰绰。
只是辉煌总是很难留住的——一年之后,邓丽君因突发疾病在泰国清迈去世。
今天有不少网友,谈起自己当年在珍宝海鲜吃饭、游玩的经历。
其中特别唏嘘的那部分人,他们的回忆也大多也集中在90年代初期。
内地的经济刚刚开始起步,而当时香港的娱乐业、消费业在全亚洲都是出类拔萃的。
作为其“繁华”符号的集大成者,珍宝海鲜舫带给我们的情绪冲击更加强烈。
由于海鲜舫停泊在避风塘的中间,顾客需要先乘坐接驳船。
在黑夜中慢慢靠近灯火阑珊的大船——很多网友都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夜幕中摇着小船向光辉华彩的舫间驶去的时候,仿佛坠入一个千年之前绮丽的梦。”
“漆黑的夜里仿佛飞过无数色彩绚丽的灯带,伴随着汽笛的轰鸣飞快汇入海洋。”
这些感慨现在看来可能会有点夸张。
比如2018年韩综《新西游记》里这个“登舫画面”,看起来甚至跟普通景点的灯光秀没什么两样。
但放在90年代,这就是所有“灯红酒绿”幻想的具象化表达。
由于珍宝海鲜舫一直以来走得都是高端定位,又加了一层豪华buff。
除了“坐小船”外,另一个被网友频频提到的特点是“贵”。
餐厅有“粗到吓人的濑尿虾”,以及更吓人的高昂价格。
“92年毕业参加公司欢迎宴会,一桌海鲜7000港币,对当时的我来说犹如天方夜谭。”
“我不记得当时吃了什么菜肴,只记得在龙椅上扮皇帝。”
在珍宝海鲜舫沉没之后,人们开始重看它的没落。
通常会把时间拨回到2013年——从当时到疫情前夕,珍宝海鲜舫已累计亏损了1亿港币。
但其实在更早的时候,这艘海上皇宫已经开始走向衰退。
几乎是它在新闻里、荧幕上大放异彩的同时。
开头提到了那些化用、取景于珍宝海鲜舫的影视作品,很多都拍摄于2000年之后。
但这些热闹的表象,更像是一种延时的倒影——反映的不再是繁荣本身,而是人们对所谓宫廷风、豪华餐厅羡慕的余晖。
2003年,珍宝海鲜舫出现了《无间道2》里,还有不少重头剧情。
但在现实中,它同年亏了980万港币。
这艘船上的很多名人故事,都出自2000年之后。
《碟中谍2》到香港宣传,周润发请汤姆·克鲁斯来吃海鲜。
篮球明星麦迪的“第一口鱼翅”,据说同样是在这里品尝的。
但名人效应也无法掩盖这座豪华饭店的不合时宜。
比如当我在网上搜索麦迪吃鱼翅的新闻时,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标题是——
娱乐圈顶级排面,终究也难逃一垮
高端的食材、豪华的装修,曾经让珍宝海鲜舫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但随着光环的消失,每个曾经让它备受赞誉的元素,又都变成了“过时的玩意”。
“珍宝王国”中的另一艘舫船海角皇宫,1999年被卖到菲律宾。
2011年因为经营不善,又被运到青岛停泊。
原本按照设想,它依然会成为一个海上高端餐饮场所。
然而直到今日,这艘船未能投入运营。
珍宝海鲜舫的陨落没它姐妹这么快,但尴尬的境遇是类似的。
前几年有当地博主去做“探店”,毫不留情地点评那些龙凤纹、雕梁画栋:“有点too much,有点土。”
主厅提供的龙袍合照,90年代曾是必须打卡的时髦项目。
而后来,照片上标注的50港币连带旁边的皇宫戏服,统统成了掉价的笑话。
这次珍宝海鲜舫在南海倾翻,网上有不少声音怀疑是“故意的”。
一是对它承受海浪的能力存疑。
有人指出,要想在开阔海面保持平稳,船舶中部满载吃水线到甲板上缘需要保持一段相当的距离。
而珍宝海鲜舫的船身几乎完全浸入水下,仿佛一栋楼飘在水上,“本质上就是个大号竹筏,离开港口基本就等于要翻船”。
二是珍宝海鲜舫确实已经变成了“砸在手里的生意”。
原本就只有游客冲着那点港片情怀去打卡,疫情以来游客减少,又给了这座食府重重一击。
2020年1月,珍宝海鲜舫将130多名工作人员裁减至60人。
3月宣布停业,直到今天。
母公司曾在声明中提到,他们一直试图跟各个企业和机构沟通无偿捐赠事宜,也就是白送。
但因为每年都要耗费600万港元维修保养,营业又遥遥无期,始终没人接这烫手山芋。
期间,香港海洋公园曾经试图将其改造为一处文化旅游景点。
然而去年年底又拒绝了捐赠,因为“没有找到停泊点和第三方运营公司。”
离开香港,是因为牌照到期。
找不到可供海鲜舫停放的船厂泊位,才计划把它送到东南亚,以降低存放成本。
珍宝海鲜舫的母公司至今都没有公布,他们原来计划将这艘大船拖到哪个国家、哪个港口。
但这似乎也已经不重要了,它已经寻到了自己的去处。
昨天听说沉船的消息,大多数人都在惋惜。
但也有人庆幸——它曾经如此辉煌过,与其在遗忘中腐烂,还不如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沉入海底。
但我却止不住想起,5天之前翡翠台报道珍宝海鲜舫被拖离香港的新闻。
一位香港市民来岸边目送这艘船。提到“看着它来,又看着它走”时,不禁捂住了嘴哽咽。
离开了灯火的点缀,珍宝海鲜舫顶部的绿瓦显得尤为破败,霓虹灯也旧旧的。
它的厨房船在之前就已经意外倾翻,静静躺在主船的侧面。所有的细节,好像在预示着一场梦境的终结。
在这条新闻快结束时,主持人提出了一个当时还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问题:
“这座曾经被称作最大海上食府的珍宝海鲜舫,最终会遗落何处呢?”
画面里的大船没有回答。
只是在一声响亮的汽笛鸣声后,缓缓驶向远方。
“筑得起,人应该接受,都有日倒下。”
“就似这一区,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丨考古知今·透过文物看河南之二 车驾里的河南
引子:从一车一马到通达天下
  在安阳殷墟博物苑车马坑展厅内,六辆商代“马车”完整有序地排列着,这是截至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车马坑遗迹。
  车马坑的最南边,是一条8.35米宽、两边设有1.8米宽辅路的大道,其上,4条车辙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带我们回到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王公贵族驾着“香车宝马”,浩浩荡荡出行的场景。
  3000多年后,2022年6月20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在全国率先成形,“横”贯东西、“竖”连南北、“点”通晋鲁、“撇”向川府、“捺”指江南,进一步厚植和巩固河南的全国交通重要枢纽地位。
  联八方,通九州。目前,河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216公里,位列全国第一方阵;郑州机场国际(地区)通航城市增至42个,全货机航线增至48条,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多点支撑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钢铁驼队”来往奔忙,中欧班列畅行欧亚。河南,一个内畅外联、协同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加速成形。
  从前车马很慢,路途遥远。而今车轮滚滚,一日千里。
  奚仲制舆
  任重材惟美,多工制不僭。七香参鹤驾,五色间鸾轩。
  ——宋·丁谓《车》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可见夏代已出现了适应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
  古代文献中,记载有黄帝、伏羲氏、奚仲等造车传说,也记述夏启曾动用战车征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时曾动用不少战车,说明夏代造车及用车制度已相当发达。
  关于“奚仲造车”,《左传》《荀子》《墨子》《说文解字》等均有记载。管仲《管子·形势解》一文中,盛赞奚仲的造车水平,“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认为,奚仲所造的“车”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具有重大创新的马车。
  有史料记述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正”封地为薛国,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
  奚仲造车之地在今驻马店平舆县。平舆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为挚国。
  平舆县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挚国国君奚仲看到族人拖曳重物靠肩扛手抬,很吃力。他观察后发现,把东西放滚木上移动会省力很多。他选择当地盛产的质地坚硬的槐木,做出圆木轮子,轮子中间掏孔,两轮孔中间穿一根横木,世界上第一辆靠两个轮子转动的木制车辆就这样诞生了,他命名为“舆”。他的这一发明创造,是人类解决交通问题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奚仲,堪称“大国工匠”。
  因车称“舆”,又因当地地势平坦,后人以“平”字冠名,这也成为“平舆”地名之由来。平舆成为“中国车辆发源地”,名传古今。2008年1月,平舆县被中国民协公布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
  车舆无语,历史有痕。
  穿行平舆县城,车舆文化元素满满。奚仲公园内,由著名画家、雕塑家娄家本设计的巨大雕塑“车舆创世”,令人印象深刻。
  挚都民俗文化博物馆里,数十辆古老太平车引人注目。太平车由车厢、轸木、车轱辘、车轴等组成,古朴实用又足见巧思匠心。
  “奚仲在平舆发明的车辆,经两千多年改进,宋代演变为太平车,一直沿用到近代。”我省多年来致力于研究车舆文化的专家张振立说,太平车是中国古代造车工艺成熟的标志,因其保留夏代“车辀”雏形,有“中国车辆活化石”之誉。
  太平车,中原一带称“轱辘头车”,亦称“牛车”,坚固耐用、行驶平稳,故曰“太平”。这是我国特别是中原地区古代最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工具,农耕、播种、收获时,处处可见其身影。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堪称我国古代造车史上的瑰宝。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太平车逐渐被胶轮马车、架子车、拖拉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取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造车技艺被保留了下来。2006年,平舆县“太平车手工制作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平舆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投入,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组建工匠队伍复制太平车,对太平车制作技艺抢救和保护。当地还规划了车舆文化园、奚仲宫、舆侯祠、古车舆博物馆等项目,全力打造“车舆文化”品牌。平舆,正成为游客争相奔赴的“诗和远方”。
  车辙重现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先秦·《车邻》
  史料记载夏代发明了车辆,却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截至目前,中国最早的马车见于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遗址,其结构牢固,工艺复杂,距发明时间很久远了。但中国车辆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处?具体什么模样?至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
  真相也在一点点揭开。
  周口淮阳平粮台遗址,继20世纪80年代发现中国最早的排水管道后,2019年又有了重要发现。考古人员在遗址南城门附近早期道路路面上,发现有车辙痕迹。其中一段车辙双条并进,间距0.8米,被专家推测为“双轮车”车辙印迹。
  “经碳14测年,其绝对年代距今4200年。这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对研究中国车轮的发明、车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这一发现,让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淮阳平粮台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兴奋不已。
  这表明,中原先民4000多年前就有了使用双轮车的传统,这为商代车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前,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车辙,将中国用车历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淮阳平粮台遗址车辙的发现,将中国用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走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南侧大路上,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清晰可见。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最近又新发掘出超过5米的车辙,两辙间的轨距为1米左右。目前的车辙主要在宫殿区附近,可见双轮车只有最高贵族才能使用。
  相较于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马车轨距为2.2米至2.4米,无论是平粮台遗址还是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轨距显然窄得多。考古专家许宏认为,这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不是马车,而是有某种特殊功用的车子,至于它是用人力还是畜力拉动,目前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皂角树遗址出土了二里头文化陶盆残片上的“车”字形契刻符号——两个类似车轮的圆圈,中间由“十”字交叉直线串联,上方连接一个椭圆,从上往下看,类似车厢、两只车轮的样子。
  这个刻符与甲骨文、金文中的“车”字颇相似,同样也有两个类似车轮的圆圈,以及类似车轴和车辀的交叉直线。有学者认为,考虑到二里头遗址已发现了双轮车留下的车辙痕,刻符出现应非偶然,它应当是二里头时代的“车”字。
  车辚辚马萧萧
  天子乃驾雕轸,六骏驳。戴翠帽,倚金较。——东汉·张衡《西京赋》
  殷墟车马坑、洛阳天子六驾车马坑、三门峡虢国车马坑、郑韩故城车马坑、徐阳墓地车马坑、南阳夏庄墓地车马坑……河南考古屡屡发现不同年代的陪葬车马坑,令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等级分化、礼仪制度,更为世人揭开一段由畜力车开启的漫长交通史。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这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
  很早以来,我们的先祖们就开始驯化动物为人类交通效劳了。古文献中多有商人先祖“乘马”、“服牛”的记载。《管子·轻重戊》曰:“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据专家考证,帛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羊用的圈,服是驯服。善迁徙和经商的商人,很早驯服牛、马等牲畜驾车。这一创举,对商人大规模迁徙和频繁的经商活动如虎添翼。
  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在商朝,马车主要是贵族出行代步工具。到了周朝,马车是王公贵族权力的象征。到春秋战国时期,马车成为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当时国力计算以“乘”为单位,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区分。
  这一切,在河南皆“有迹可循”。
  虢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展厅内,原地陈列虢国国君虢季墓、虢季夫人墓和虢国太子墓三座陪葬车马坑,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早的地下车马军阵,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这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们惊叹,如置身军阵,仿佛能听到战马嘶鸣。
  随着车之结构形式逐渐固定,古人开始发挥“创新创造力”,比如加装伞盖、帷幔、防雨防晒等装置,不断提升体验感、舒适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战争洗礼后,车辆结构和性能日臻成熟。有的车,可立、可坐、可卧,乘用舒适,装饰奢华……
  2017年7月,2400年前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出行的“豪华房车”,呈现在新郑市郑国车马坑景区3号车马坑内。新发掘出的1号车,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设施,顶部周边装饰管状铜器、骨器,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轮辐条多达26根,足见墓主人身份的尊贵。
  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说:“这是迄今为止郑韩故城内所见形制最大、装饰最奢华的马车,为郑国国君出行的‘一号公车’”。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周时礼制森严,出门坐马车要讲究礼仪规矩的。天子到底有没有“驾六”?天子如何“驾六”?自汉代以来,因缺乏实物佐证,夏商周三代天子是“驾六”还是“驾四”,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2002年,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解开了这一历史谜团。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馆长贾中宝说,当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周王城广场,发现397座东周墓葬和18个车马坑,震惊世界。这支“豪华车队”由北向南摆放,其中一辆马车车辕两旁成排对称摆放6匹马尸骨,正是天子之乘。
  汉朝时,“贵者乘车,贱者徒行”,在南阳汉画馆,展厅有一幅极为壮观的车骑出行图像:图中心位置为两驾装饰华贵的马车,车前有七人骑马先导,车后又有八人骑马随行,再现了汉代贵族出则连车列骑的气派场景。
  蒲轮辟四门,双縠似雷奔。唐宋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马车成了出行、货运的主要交通工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多处太平车身影。
  车辚辚,马萧萧。“马车”驰骋中原数千年,催生了璀璨的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它见证了交通方式重大变革,为现代交通大发展大繁荣埋下了重要伏笔。
  通九州联天下
  大道南北出,车轮无停日。
  ——南宋·陆游《路傍曲》
  晚清以后,随着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马车功能进一步弱化。
  清朝末年,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京汉铁路应运而生,为中原腹地增添了便捷大通道。据《郑县志》记载:“郑州为古东里,自铁路开通后,粉华靡丽,不亚金陵六朝。”此后,随着陇海铁路通车,郑州成为全国铁路枢纽,商业日渐繁荣,快速发展成大城市。
  “奚仲造车”数千年后,随着新中国成立,河南交通运输事业迎来历史性变革。1959年,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在洛阳诞生,至今它仍是中国农田耕作的主力军。
  进入21世纪,河南的交通运输业更是走入蓬勃发展新时代。河南顶尖“王牌”宇通客车,全国市场占有率30%,是全球最大的商用客车生产基地。今年4月,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宇通客车再次担纲重任,连续17年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实力与民族品牌魅力。
  无独有偶,上汽集团郑州发动机分公司一期项目4月份在郑投产。该项目年产能60万台,年产值超过50亿元,郑州成为上汽集团全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基地。
  郑州日产主销车型皮卡,多年稳居国内皮卡市场前三位;比亚迪去年落户郑州,主要生产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
  目前,河南有整车生产企业17家,产能145万辆左右。对于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河南“志存高远”。到“十四五”末,河南乘用车产量达到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3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今年我省计划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将突破8000公里。
  6月16日,郑州东站迎来了“复兴号”家族中技术最前沿的新成员——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它们已伴随全国铁路新列车运行图的实施,投入到京广高铁京武段常态化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中。
  6月20日,随着济郑高铁濮郑段的开通,河南“米”字形高铁最后一画终于完成,河南也率先在全国将“米”字画成。
  车行天下,路通八方。构筑立体交通大格局,河南,将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策划:魏剑
  统筹:陈茁孙勇
  (成员:温小娟张体义张冬云刘春香胡春娜)
  图①郑州航空港站。王玮 摄
  图②2003年,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双轮车辙印。本报资料图
  图③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车马坑参观(2018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来源:河南日报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就是妈妈和你一起调皮捣蛋,在“对抗”你爸时咱俩是一伙的;你爸不理咱俩时,咱俩就开始“打架”了[允悲]哈哈,后来你爸把妈妈赶出屋,你不出五分钟就睡着了,明明我出来
  • 红8月行情分享会#区块链[超话]# 梁老师 强哥 道哥 周度内部VIP会员用户 汇报会将于 梁老师 强哥 道哥同步直播 ——第91期预告——
  • 而冷冻,就是让双方暂时不要有直接的联系,这样做,会给彼此带去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双方也就可以在这段时间里让自己的情绪冷静。#静电鱼说占星[超话]# #星座密语#
  • #虽然是不知道何时才能用上的读书角# 姐姐爱看书 爱听故事 爱演故事[胖红生气]弟弟是无敌破坏王[跪了]已经撕了姐姐好多书了#关于姐姐的爱演故事#我们已经演了两
  • 水仙是我国的一种名花,春寒吐蕊,芬香袭人,高洁如仙,有‘凌波仙子’之美称,把‘凤凰’和‘水仙’这两个美名融为一体,安在茶树品种上,可见这个品种是多么名贵,寓意也
  • 直到2009年,当时的常务副县长白振国分管旅游工作兼任全县文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之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对方城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充分挖掘和大胆运作、包装、宣传
  • ️雨下 顺着屋檐串珠般掉下来,感觉能看很久… 咕噜咕噜的水泡也是雨日我喜欢的… 两次踏雨而行,现在不是放肆的时候,要不然真想淋一次雨啊~雨下的好突然啊,看到有个
  • #海屿cp[超话]# 看赛程了嘛佳人们[允悲]第一轮,先打海宝紧接着再打小翔是康康,然后孩子心态炸了(抱抱我康)第二轮,先打小翔紧接着打海宝的是盆盆,然后结果大
  • #足球##音速直播##体育# 尤文新援:成为C罗队友就像梦想实现了 但梅西是历史上最伟大球星太阳报报道,刚刚离开巴萨的巴西中场阿图尔说,来到尤文图斯能和C罗一起
  •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中提到,拼多多2020年Q3毛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93%,而同期费用压缩超过50%,市场费用同比增长也低于50%,这也印证着拼多多已经形成其
  • 好想回去啊原来走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四年的汉科学院还有骑单车出去逛的日子即使是冬天天气好了也可以在草坪上晒阳光的日子还有豆花小龙虾汤包米粉还有糯米包油条还有
  • #朴佑镇[超话]##朴佑镇健康顺意# ┇官方┇220731 官推更新 朴佑镇相关图片1p [ONLY❤️ABNEW] 幸福的周日粉丝签售会结束 希望ABNEW
  • 瑶瑶幼儿园今天教科学课她跟我说 这个降落伞打开不会掉下去我试了下 还是会一下掉下去呀 但我非常捧场 我说哇 真的掉的好慢哦[彩虹屁]瑶瑶现在有点小要面子的 那种
  • 【英国留学|英国班戈大学商学院MBA课程截止申请通知!#英国留学##英国留学硕士申请##留学申请季#【英国留学|英国班戈大学商学院MBA课程截止申请通知!
  • 贮存场和填埋场技术要求一般规定1.根据建设、运行、封场等污染控制技术要求不同,贮存场、填埋场分为 I 类场和 II 类场。2.贮存场、填埋场的位置与周围居民区的
  • 这件买了很久了,面料做工实在难搞,Chloe毕竟是有江湖地位的,版型材质设计感都没得挑剔。这件买了很久了,面料做工实在难搞,Chloe毕竟是有江湖地位的,版型材
  • 在这个深夜,我冷静下来思考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你的第一印象,还是在《古剑奇谭》里,一个摇镜头,把幼年的百里屠苏变成了长大后的你,那天晚上看完古剑,我就很自然的去
  • 对我来说,更是如此,都过了十几年了,高考的那份感觉还宛如昨日,印象深刻,历历在目!三字头首个生日当天的快乐小事:[抱一抱] 发现最近皮肤好的过分[抱一抱] 卖煎
  • [兔子]#我与山师,一眼万年##你终将会成为小师妹##距考上山师还有15个10天##晓晓加油,晓晓能行##山东师范大学考研[超话]# #摩登兄弟[超话]#向着目
  • 我:请问酱油是油吗交警:不是。懂你的人不用多说……不懂你的多说也白搭……因为都不在一个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