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42℃ 44℃ 未来一周西安最高温超40℃?气象专家:很有可能】西安人的朋友圈热爆了。7月3日,不少西安市民在朋友圈转发了西安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截图,来自手机软件天气预报显示,西安未来一周持续高温,连续几日最高温超过40℃,这是真的吗?

华商报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受西北气流影响,西安未来一周晴热,将会出现高温热浪,几日叠加的温度会使西安的最高温突破40℃。防暑降温要重视起来了。

“44℃的高温还能出门吗”“未来一周西安的天气让人很上火”“连续几天超过40℃,是认真的吗”“这几天路上走着走着就化了,8号大概就干了”“病毒没热死,就看我能不能热死了”……

7月3日,西安人的朋友圈被未来几天高温刷屏,来自手机软件的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一周西安持续高温,周三至周日温度均超过40℃,7月8日或将出现44℃的高温。

手机软件显示的天气预报靠谱吗?

手机软件显示的天气预报靠谱吗?华商报记者从气象部门核实到,这样的预报并不是没有依据。

根据陕西省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全省多云间晴。陕北部分地方、关中盆地大部分地方、陕南汉江沿线部分地方有35℃~37℃的高温天气,关中南部部分地方38℃~40℃、局地可达41℃~43℃以上。

3日,华商报记者从西安市气象台专家处获悉,未来一周西安很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热浪。气象专家称,未来一周西安持续高温,叠加的高温天气很可能使得6日之后的最 高 气 温 超 过40℃,提醒市民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

3日,西安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示着本轮高温卷土重来。

未来一周有多热?

3日,省气象台发布高温蓝色预警,受西北气流影响,预计未来48小时,宝鸡东部、咸阳南部、杨凌、西安大部、渭南大部有35℃及以上高温天气,局地可达38℃以上。6-11日陕北东部、关中大部、陕南东部有35℃以上高温天气,关中南部局地、陕南东部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3日关中东部部分地方有高温天气,陕北东部局地秦岭山区和陕南东部有分散性阵雨。7月3日起到7月9日,高温持续,局地可达41℃~43℃以上。

预计4日:陕北晴转多云、北部有分散性阵雨,关中晴天间多云,秦岭山区、陕南多云间阴有小雨或阵雨。关中东部部分有35℃以上高温,局地可达38℃以上。

5日:陕北、关中、陕南西部晴转多云,陕北北部有分散性阵雨;陕南东部多云间阴有小雨或阵雨。关中东部部分有35℃以上高温,局地可达38℃以上。

6日:全省多云间晴。陕北部分地方、关中盆地大部分地方、陕南汉江沿线部分地方有35℃~37℃的高温天气,关中南部部分地方38℃~40℃、局地可达41℃~43℃以上。

7日:全省多云间晴。陕北部分地方、关中盆地大部分地方、陕南汉江沿线有35℃~37℃的高温天气,榆林西部、关中部分地方38℃~40℃、局地可达41℃~43℃以上。

8日:陕北晴间多云,关中、陕南晴。陕北大部、关中大部、陕南汉江沿线部分地方有35℃~37℃的高温天气,榆林西部、关中部分地方38℃~40℃、局地可达41℃~43℃以上。

9日:陕北多云间晴,关中、陕南晴间多云。陕北部分地方、关中盆地、陕南汉江沿线部分地方有35℃~37℃的高温天气,榆林西部、关中部分地方、陕南汉江沿线局地38℃~40℃,关中局地可达41℃~43℃以上。

以前西安有这么热吗?

早在6月16日,西安市气象台就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自此之后,西安的天气以晴热为主,大家都觉得,今年夏天热得又急又早。数据显示,往年西安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的日子都在7月中旬以后,今年的确比以往热得早、热得急了些。

很多市民觉得,35℃以上已经算是酷热难忍了,37℃以上就无法出门了。而这几年,西安也跻身“火炉城市”的称号,夏天的高温日频频出现。

西安市气象局专家说,西安的高温天气极端最高气温43.4℃,出现在1966年6月21日。近些年西安的高温天气出现在2006年6月,最高达到42.9℃。

西安为什么这么热?

作为一个北方城市,西安为何这么热?西安市气象台专家分析,西安是北方省会城市中可以受到副热带高压系统影响的城市。这里的副热带高压是指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位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高,它常年存在,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

副高控制范围内会出现高温,边缘会出现暴雨。西安位于关中盆地,南依秦岭,北靠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虽然不是完全封闭,但也使得空气流动性差,具有聚热属性。

专家介绍说,近5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出现在2017年7月,共出现35℃以上高温日22天144站次,40℃以上高温日10天59站次,35℃、40℃以上高温日数均突破1959年以来7月历史极值。

专家还说,西安夏天的热分为两种原因:

1.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前(一般约为7月上旬之前),西安的高温主要由西北气流影响下的晴朗天气带来,这类高温天气湿度较低(一般低于50%),属于干热。

2.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后(一般约为7月上旬之后),西安的高温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的持续控制带来的高温少雨天气所造成的,此类天气相对湿度较大(一般高于60%),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桑拿天”。

西安的夏天,这两种热交替出现,干热与桑拿天交织。

虽然有学者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有逐渐转暖湿的趋势,但是影响西安出现高温天气的气候背景和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在短期内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只会存在偏强偏弱的波动,所以高温天气依旧会出现在夏季。

>>相关提醒

炎炎夏日 衣食住行莫大意

气象专家提醒市民,未来一周高温热浪,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

衣:穿着易排汗、宽松、轻薄透气的衣服,勤洗勤换。

食:饮食宜清淡,避免吃剩菜剩饭,适量饮用淡盐水,谨慎食用生冷食品。

住:适当增加午休,保证睡眠充足。空调温度建议不低于26℃,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从炎热室外进入空调房,应提前将汗擦干。

行:避免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时穿防晒衣、戴太阳镜、多喝水。高温条件下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缩短连续工作时间,或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华商报记者 毛蜜娜 通讯员 何柯俊

西安三日天气

今天 晴间多云 25℃~38℃

明天 晴转多云 25℃~36℃

后天 晴间多云 24℃~39℃

北方的空调要疯狂加班

南方的雨还要下几天……

夏天的持续高温,多半和强势的高压系统脱不了关系。这周高压系统将强势发展,从大的环流形势场来看,预计到7日前后,伊朗-北非高压、我国上空大陆高压以及太平洋高压系统将极为罕见地“强强联手”连成一片。于是,一波超凶猛的大范围高温要来了。

今明两天,区域性高温天气将主要出现在新疆、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等地,6-11日,高温范围和强度迅速扩大增强,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华北、江汉、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将出现大片35℃~37℃高温区域,局地可达40℃左右,其中7日前后,西北地区以及四川盆地有可能会热得破纪录。

再把目光投向台风“暹芭”,之前说过台风“暹芭”由于缺少引导气流,移速缓慢,但它有强力季风输送暖湿气流,上岸走了快一天,才在昨日下午时减弱到了热带低压。虽然“暹芭”的台风身份不复存在了,但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在北上过程中,将会与西风槽系统联手继续制造持续强降雨。注意,北上的环流云系并入西风槽后,强降雨也将向北转移,波及黄淮等地,不止广东、广西,还有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及苏皖北部等地,都将先后出现强降雨。

为此,昨晚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3日夜间至6日,受“暹芭”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和西风槽等系统共同影响,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及苏皖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强降雨天气。其中,7月3日20时至4日20时,广东大部、广西东部、湖南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广东西部、广西东部、湖南南部等局地有大暴雨(100~18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就算台风“暹芭”残留环流北上了,但对两广地区来说,仍有暖湿气流不断输送水汽,雨还得下几天…… 据中国天气网

网友热聊

西安街头没陌生人,因为都熟了

寻石挖矿真君:我长这么大还第一次见这么离谱的温度。

人间蠢人:今天走在街上特像脆皮五花肉在炉子里转。

YOLO1Eliauk: 空气都是热的,一出门脸就被热气烘得疼。

愿华夏繁荣富强:坐标福州,真想匀一些雨给西安。

卡比:南方网友说北方的冷没有南方冷,北方网友说南方的热没有北方热。

走在路上的兜兜:看了西安这个温度,再也不嫌弃我们这里天天下雨了。

是相思不是想死:能众筹一个萧敬腾吗,最好能在这待个十天半月的。

花花的米豆秀饼:西安的大街上没有陌生人,因为都熟了……

123cp:现在出门不仅仅需要勇气,还必须要藿香正气水。

tvb:这天气一天洗一次澡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我需要泡在澡堂里。

果果不甜:我愿用三年单身换西安明天下雨。

花见花苞:萧敬腾来了都得下开水,西安街上都是熟人。

APPLE:不和40℃以下城市的人做朋友,因为不熟!

“年度最小太阳”今日现身

为什么太阳时“大”时“小”?

为啥太阳远了,天气反而炎热?

4日15时11分,地球到达轨道远日点,这时人们将看到一轮“年度最小太阳”。为什么太阳时“大”时“小”?为啥太阳远了,天气反而炎热?中科院天文科普专家为您揭秘。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并非正圆形,而是一个偏心率为0.0167的椭圆。正因如此,日地距离并不固定,远日点比近日点远约500万千米。

每年1月上旬地球经过近日点,7月上旬经过远日点,分别对应着一年中太阳视直径最大和最小的时刻。

今年,地球运行到远日点的时刻是7月4日15时11分。此时,太阳视直径为31分28秒,堪称“年度最小太阳”,大约比今年1月4日地球通过近日点时可见的日面视直径小了3.4%。

椭圆的轨道也导致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地球经过远日点时速度最慢,经过近日点时最快,各季节间的间隔长度也不相等。如2021年秋分到2022年春分共经过178天20小时12分,而2022年春分到2022年秋分共经过186天9小时31分。

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即将到来。为啥太阳远了,天气却最炎热?王科超解释,日地距离的变化并非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四季变化主要受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移动。夏季,北半球的太阳光照射角度高,光照时间长,接收到的辐射能量多,因此最为炎热。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到手6盒,折3.3/盒线下同款要10大洋[拜拜]内含超多口味青柠檬,水蜜桃,可乐等等...姐妹们分开加车就可以吃到超多不同口味~铁盒装,很方便携带,平时出门包里
  • 爱意深切却爱而不得的他们最终感动了命运之神,神灵帮助周翔获得重生,而周翔在不知不觉中再次回到晏明修身边,即使换了身躯但是彼此灵魂的呼应从未停止,与周翔相认的那一
  • 检察官认为她厌倦了在俄勒冈州波特兰郊区的生活,据称她梦想着旅行和舒适的退休生活,所以谋杀了63岁的丹尼尔·布洛菲,从他的人寿保险中获取超过100万英镑。无法回公
  • “五位专家学者报告的题目是精心严密设计的,第一个是从宏观的视野讲述整个生态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个是讲水生态,第三个是讲微生物系统,这一切都是为了第四个
  • 最近来了一千多的新朋友,还是得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沈添成,99年的,目前就只玩微博和dy:吃不胖的天天,不玩其他交友软件。#时代少年团周边中转站[超话]#
  • 但是有个脑缠上学带了小锅子却忘带线了因此囤了这么多垃圾食品却束手无策 题外话:今年的春天来的好晚 拿快递的路上看到好多花花都开了 在阳光下感到这个世界真美好 如
  • 6、麻黄山至前塬钻天梁路段:该路段由于是乡村道路,同时因地理位置的特殊,而且具有长下坡和急转弯的存在,易引发交通事故。四、盐池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温馨提示1、请
  • 看了很多网络的照片与议论,知道了它的魅力,似乎更加增强了我前往一睹芳颜的劲头。天台的设定其实就是顾魏心灵的投影吧,那你曾经只有他一个人远离城市喧嚣干净透彻空旷高
  • 重庆号称是魔幻的3D山城,亲自经历过的人,一定不会觉得这是好事情,当下那股抓狂,还是很有必要感受一下的。[允悲][允悲]在这个只有父母才希望你过得好的时代,没有
  • 当我们成为 " 社会人 " ,更多人拿着扩音喇叭对你喊:你要成熟,要圆滑,要世故,要理智,要得体,要伪装自己……昨天的故事1.爸妈去旧家办事
  • 随后,杨紫也在节目之后表示:“虽然这次只是综艺录制,但现场各位前辈老师顶着户外的高温,仍然非常敬业的配合导演的每个镜头,还原当时的角色,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前辈们
  • 索书号:B1 (期刊借阅架)馆藏地点:少儿综合借阅室#人生微语[超话]# 内心越贫乏的人,越喜欢社交和热闹,有些人,把猎奇低俗当趣味,把朋友跟他说的知心话当做
  • 《太平经》认为,为善最终还是能得长生之结果的,“神仙之人,皆不为恶者,各惜其命,是善之证也。”《太平经》同时认为,天地有喜怒哀乐,有感情,有道德,是真善美的化身
  • 事实上这是不对的,当你选择舒适的环境时,也就意味着你的成长已经结束了,试想一下,真正的人生刚刚开始,就不再进步,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不对的,当你选择
  • #我就是这般女子[超话]# 怼人王者班婳上线,治绿茶撕白莲!#电视剧暗恋橘生淮南# 关晓彤主演的《我就是这般女子》班婳简直就是最强怼人王者,看她怼人真的太爽了,
  • 我突然间被触动了,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过打鸡血的生活,但至少我们不应该放弃努力,不管是在多大年龄,在自己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应该保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初心,做一朵向
  • ”做完血透的80岁上海老奶奶,一定要谢谢这位杭州来的小姑娘】从隔离酒店出发去血透室前,浙大一院血液净化中心副护士长俞伟萍特地在包里装了一些小面包,准备分发给透析
  • 薄款的运动套装,太难得了,而且是素家纯元,好品质,好价格胸前的0意味着回归起点,这个牌子永远都懂得初心的重要性,让服装从舒适角度出发舒适好穿,和之H的设计理念比
  • #每日一善[超话]#我们当然明白,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我们也应当知晓,心情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人生就宛如一副牌,无论我们手中所持有的这副牌是
  • 2.私生、存稿相关:审核时请带娃稿私信主持人,通过后请标明【私生/存稿】标签,如后续开团同样需要按照p2开团要求进行审核。❗️❗️❗️3️⃣超话内️发布宣群/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