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兰亭序》是好书法,但不是好文章

#沈阳音乐学院官方[超话]#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我在中学时,国文教师已经给我讲过这篇文章,可惜我早已记不起老师如何讲法。自己当国文教师时,也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记不起当时我如何讲法。大约都是跟着各种注释本,一句一句地讲下去。讲完之后,赞不绝口地,对学生说:“好!好文章!”

解放以后,我没有讲过这篇名文,不过,我学会了用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讲古文。“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嘉定劳动,住在卫生学校。一天,有一位卫校语文教师拿这篇名文来问我,她说:“这篇文章上半篇容易懂,下半篇难懂。特别是其中一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底是什么意思?”经她一问,我把全文又读了一遍。禁不住发愣了。怪哉!怪哉!从前讲得出的文章,现在讲不出了。

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师逐句讲,逐句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请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

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再接下去,却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古人是谁?是孔仲尼。不是真的孔仲尼,真的孔仲尼没有说过这句话。“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作者抬出一个假设的孔仲尼来和一个跛脚驼背的王老做论辩的对立面。王老的思想代表庄周,对于人的生命认为无论寿夭,同归于尽。孔仲尼却认为人的死生,关系很重大,尽管长寿和短命,同是终尽,但这是从同的现象看,如果从不同的现象看,死生的意义就不同了。

“死生亦大矣”,虽然不是孔仲尼真的说过,但在一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注释。“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他要解决、求知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无暇考虑死亡问题。“仁者寿”,可见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颜渊早死,孔子哀恸道:“天丧予。”天使我大受损失。可知人的生与死,有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得失问题。

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更奇怪的是,接下去又来一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们再看上文:“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一种兴感之由。“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又一种兴感之由。

“死生亦大矣。”这也是一种兴感之由。明明是三种兴感之由,至少包括庄、孔两派的人生观,怎么会“若合一契”呢?

再读下去,见到一句“不能喻之于怀”,刚才读过一句“不能不以之兴怀”,只隔了一行,就出现重复句法,亦是修辞学的毛病。前半篇文章中有“丝竹管弦”,已经被宋朝人批评过,这里一句,还没有人指出,顺便在此批一下。不过,这不是大问题,姑且存而不论。

下面来了一个惊人的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为妄作。”上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句用的是肯定语气,这不是“一死生,齐彭”的观点吗?隔了二行,却说这个观点是“虚诞”和“妄作”,岂不是自相矛盾?

接下去,又避开了上文的论点,说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我们无法揣摩作者“悲”的是什么?因为今昔二字在上文没有启示。今是什么?“已为陈迹”吗?昔是什么?“向之所欣”吗?或者,“今昔”指“死生”吗?一般的注释,都说:今是今人,昔是古人。那么,作者所悲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大约作者之意,果然如此,不过应该把今昔释为今人今事与古人古事。但这两句和上文十多句毫无关系,连接不上,依文义只能直接写在“向之所欣”四句之下。因此,这中间十多句全是杂凑,迷乱了主题,岂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我和那位女教师讲完之后,她也同意我的讲法。她说:“我就是觉得‘死生亦大矣’这一句上下都接不通。你一分析,挑出了整段文章的杂乱。以后讲课怎么办?怎样讲法?”我说:“照老样子讲,不要改变。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

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看神龙本《兰亭帖》,忽然想起旧事。因略有空闲,故秉笔记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不到再“明哲”了。 https://t.cn/z8WGyC1

和蚂蚁相伴80年,一生活得像孩子

  2021年12月26日,“20世纪最后一位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离世,享年92岁。
  威尔逊的研究生涯是从蚂蚁开始的,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跨越了80余年。就在2020年,已经91岁高龄的威尔逊出版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蚂蚁的世界》。
  似乎是对生命的结尾有所察觉,威尔逊把时间留给了毕生挚爱,他精心挑选了26个蚂蚁的故事,同时也把自己重要的人生片段浓缩在了里面。
  近日,威尔逊这本遗作的中文版正式面市。

威尔逊的13岁

  早在20世纪初,红火蚁入侵了北美,而威尔逊是在北美最早意识到红火蚁入侵的人之一,那一年他13岁。入侵事件可能是威尔逊少年时代最重要的发现。
  1942年,他在美国莫比尔一块挖开的土地中发现一座约30厘米高的蚁丘,里面满是他从未见过的蚂蚁。结果发现它们是入侵红火蚁。
  对于整个美国历史来说,红火蚁都是一个宿命般的物种。
  20世纪50年代,入侵红火蚁扩散到了全美。当时,美国农业部和化工企业计划用大规模喷洒杀虫剂的方式消灭它们。
  已经成为蚂蚁专家的威尔逊非常反对这么做。因为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传统方法不仅杀不死红火蚁,还会让农药处理区的其他生物和人类暴露在危险中。
  然而,威尔逊没能阻止这个计划。结果是红火蚁又在夏威夷登陆,而后到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建立了滩头阵地,真正成为了国际性问题。
  因为蚂蚁,威尔逊参与并见证了一段环境史,这也是《蚂蚁的世界》26个故事中的一个。
  威尔逊一生写过30多本书,绝大多数是学术性的。他自认,直到这本书,才把蚁学作为一场身体和智力上的探险,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这些蚂蚁的故事不仅跟科学发现有关,也包含了威尔逊在不同时间段里的人生经历。“这本书带有相当的个人回忆录的色彩,他的一生似乎都浓缩在了这些故事里。”本书译者之一、科普作家冉浩认为。
  威尔逊熟谙大众的口味和兴趣,用科学知识加人生故事的写作方式,保证了这本书最佳的阅读体验。
  “他有着一个顶尖科学家的头脑,同时也拥有一个成熟作家的文笔。”冉浩评价说,两种能力的完美结合,让威尔逊成为了科普作者中十分难得的存在。

为什么是蚂蚁

  威尔逊一生发现了约450种蚂蚁,几乎站在了蚂蚁分类学金字塔的顶端。但真正让威尔逊名声大噪的,是他在对蚂蚁的潜心研究中,把种群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以及进化理论有机融合,开创了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会生物学”。
  冉浩介绍,在如今的社会生物学领域,蚂蚁是非常典型的模式生物,这里有着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构成了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蚂蚁社会几乎就是“女性”世界,雌性蚂蚁拥有完全的主导权,所有忙于劳动、忙于探索外部环境或参战(全面的蚂蚁战争)的蚂蚁都是雌性。相比雌性,雄性蚂蚁就显得格外可怜,它们一生中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婚飞时与其他蚁群中的处女蚁后交配。
  威尔逊把这样的雄性蚂蚁形容为一群会飞的“精子导弹”。“导弹”一经发射,不管成功与否,都会被蚁群遗弃,并在之后的几小时或最多几天内死于雨水、高温或捕食者的爪牙之下。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许多蚂蚁类群会吃掉受伤或死亡的同类。年老或残疾的工蚁会按照既定准则离开巢穴,不给蚁群造成任何负担。死在巢穴里的蚂蚁会被丢弃在原地,而严重受伤或垂死的蚂蚁,则会被自己的姐妹直接吃掉。
  威尔逊发现,蚂蚁还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战的,同物种不同蚁群间的斗争最为激烈,通常以斩草除根为目标。
  他曾见过到处散落着“战士”尸体的战场,发现绝大多数是年老的雌蚁。成年工蚁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蚁群发展会从事越来越危险的工作。因为“对蚂蚁来说,服务蚁群就是一切。自然死亡将近时,老年工蚁在最后的日子里从事危险活动是对蚁群更有利的选择”。
  在威尔逊看来,蚂蚁利用这些超乎人类想象的社会组织策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迄今为止被发现、定名并详细研究的蚂蚁已经超过1.5万种,相当于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数的总和,地球上蚂蚁的总重量大约与全人类的体重相当。
  除了高寒地带以外,蚂蚁渗透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它们在1~100毫克量级陆生食肉动物中占据统治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推动世界运行的小生物”,至少在陆生动物中是如此。
  曾有人问威尔逊“为什么要研究蚂蚁”,他反问说:“蚂蚁如此有趣,为什么不人人都来研究蚂蚁?”

他“如愿穿越到了1亿年前的那片森林”

   “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而我始终没有从中走出来。”直至人生的终点,威尔逊都没有丧失对自然界强烈的好奇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一生都活得像个孩子。
  对小时候的他来说,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探险,长大后,这场探险变成了现代生态学中一项重要的数据收集工作——全物种生物多样性编目,这也是他未竟的事业。
  这样的经历让威尔逊十分希望本书能够吸引那些有意在科学事业上有所发展的学生,在他看来,即使从十岁开始培养这种兴趣也不算太早。
   “被子植物与昆虫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协同演化关系,植物供养昆虫,昆虫帮助它们播种繁衍,因此,被子植物和昆虫互相成就了彼此。” 冉浩解释,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不由个头大小决定,但昆虫就因为它们的外形而难以进入人们的关注圈。
  阅读《蚂蚁的世界》,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认知。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威尔逊讲到了蚂蚁祖先演化的故事,其中就包括近期在缅甸琥珀研究中颇受瞩目的一类具有大颚的捕食性蚂蚁——哈迪斯蚁,它们生活在大约1亿年前。
  威尔逊问自己,如果魔法允许他前往地球史上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待上几个小时,他会选择去往地球的哪个时代和哪个地方。他的答案是——1亿年前的一片到处都是蚂蚁(包括哈迪斯蚁属)的中生代森林。
   “也许老爷子不是离开了,而是如愿穿越到了1亿年前的那片森林。”这是冉浩给偶像最真挚的祝福。

  来源:科学导报

《天道级别的理论,挑战一下能否烧坏你大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节选》
第 三 章
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绍巴赫在上面已提到过的他关于伊壁鸠鲁的天文学概念的论文中说:“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一起把本原不可分的本原,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卷第节和元素不可分的元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卷第节加以区别,前者是通过理智可以认识的原子,它们不占有任何空间。
它们被称为原子,并非因为它们是最小的物体,而是因为它们在空间里不能被分割,按照这种看法应该认为,伊壁鸠鲁没有赋予原子以任何与空间有关的特性。
但是,他在给希罗多德的信中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卷第、节,不仅赋予原子以重力,而且还赋予它以体积和形状…… 因此,我把这些原子算作第二类,它们是从前一种原子中产生的,但又被看作物体的基本粒子。
”让我们更仔细地研究一下绍巴赫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书[第卷第节]中引证的一段话。
这段话说:“例如,认为宇宙是物体和不可触摸的本质,或者认为存在着不可分的元素,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观点。
”这里伊壁鸠鲁是在教导皮托克勒斯,他写信给他说,天象学说不同于其他一切物理学说,例如,认为一切都是物体和虚空,认为存在着不可分的基质的学说。
很显然,这里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所谈到的是第二类的原子。
①也许“宇宙是物体和不可触摸的本质”和“存在着不可分的元素”这两个说法的不同,造成了“物体”和“不可分的元素”之间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许就意味着与“不可分的元素”相对立的第一种原子。
但这是完全不可设想的。
“物体”是指与虚空相对立的有形体的东西,所以虚空又叫作“无形体的东西”。
因此,在“物体”这一概念里既包括原子又包括复合的物体。
例如,在给希罗多德的信中说道:“宇宙是·物·体……如果没有我们称之为虚空、空间和不可触摸的本质的东西的话…… 在物体中,有一些是复合体,另外一些则是构成这些复合体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是·不·可·分·的和不可改变的…… 因此,本原必然是不可分的有形体的实体。
”可见,在上述这段话中,伊壁鸠鲁谈的首先是与虚空不同的一般有形体的东西,其次是特殊有形体的东西,即原子。
②绍巴赫引证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能证明任何东西。
斯多亚派所特别强调的“本原”和“元素”之间的差别,诚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可以找到,但是,亚里士多德也承认两种说法是等同的。
他甚至明确地说,“元素”主要是指原子。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也同样称充实和虚空为“元素”。
在卢克莱修那里,在第欧根尼·拉尔修书中所载伊壁鸠鲁的书信里,在普卢塔克的《科洛特》里,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那里,都认为原子本身具有特性,因而这些特性也就被规定为自己扬弃自己。
但是,如果说只有靠理性才能感知的物体具有空间的质,可以被当作二律背反的话,那么说空间的质本身只有靠理智才能被感知,就将是一个更大得多的二律背反。
最后,绍巴赫引用斯托贝的下面一段话来进一步论证他的见解:“伊壁鸠鲁说,……原初的东西即物体是简单的;而由它们所组成的复合体全都具有重力。
”对斯托贝的这段话,其实还可以加上另外几段话,其中“不可分的元素”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子而被提到:普卢塔克《论哲学家的见解》第卷第和页和斯托贝《自然的牧歌》第卷第页。
此外,在这几段话里根本没有肯定地说,原始的原子没有体积、形状和重力。
相反,只是提到重力是区别“不可分的本原”与“不可分的元素”的标志。
但是,我们在前一章已经说过,重力只是在原子的排斥和由排斥而产生的聚集方面才得到应用。
臆想出“不可分的元素”也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要从“不可分的本原”过渡到“不可分的元素”,就同想直接赋予它们以特性一样,是困难的。
但是,我并不绝对否认这种区别。
我只是否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固定不变的原子罢了。
确切地说,它们是同一种原子的不同规定。
在说明这个差别以前,我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伊壁鸠鲁的一种手法,即他喜欢把一个概念的不同的规定看作不同的独立的存在。
正如原子是他的原则一样,他的认识方式本身也是原子论的。
在他那里,发展的每一环节立即就悄悄地转变成固定的、仿佛被虚空的空间从与整体的联系中分离开来的现实。
每个规定都采取了孤立的个别性的形式。
这种手法从下面一个例子来看就清楚了。
无限,òα”πιρ ,或者像西塞罗译作的infinitio,有时被伊壁鸠鲁用来当作一种特殊的自然。
而正是在“元素”被规定为固定的、作为基础的实体的地方,我们也发现,“无限”也变成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了。
但是,无限,按照伊壁鸠鲁自己的规定,既不是一种特殊的实体,也不是存在于原子和虚空之外的某种东西,相反,无限是虚空的偶然的规定。
因此,我们发现“无限”有三种意义。
首先,在伊壁鸠鲁看来,“无限”表示原子和虚空共同具有的一种质。
在这个意义上它表示宇宙的无限性,宇宙之所以无限,是由于原子无限多,由于虚空无限大。
其次,无限性是指原子的众多,所以,与虚空相对立的不是一个原子,而是无限多的原子。
最后,如果我们可以从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来推断伊壁鸠鲁的话,则“无限”又恰恰意味着它的对立面,即与在自身中被规定的和为它自己所限定的原子相对立的无边无际的虚空。
在所有这些意义—— 而它们是原子论中唯一的甚至是唯一可能有的意义—— 中,无限只不过是原子和虚空的一个规定。
然而它却被独立化为一个特殊的存在,甚至被作为特殊的自然而与那些原则并列,它表现着那些原则的规定性。
①因此,也许是伊壁鸠鲁自己把原子变成“元素”这样一个规定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原始的原子,但是,根据历史上较可靠的材料来推断,情况并不是这样;或者也许,在我们看来更有可能的是,伊壁鸠鲁的学生梅特罗多罗斯最先把不同的规定变成了不同的存在,无论在上述哪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必须把个别环节的独立化归因于原子论意识的主观方法。
由于人们赋予不同的规定以不同存在的形式,因而人们没有理解它们的差别。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仅仅具有一种“元素”,一种物质基质的意义。
把作为“本原”即原则的原子同作为“元素”即基础的原子区别开来,这是伊壁鸠鲁的贡献。
这种区别的重要性在下面就可以看清楚。
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存在与本质、物质与形式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单个的原子本身内,因为单个的原子具有了质。
由于有了质,原子就同它的概念相背离,但同时又在它自己的结构中获得完成。
于是,从具有质的原子的排斥及其与排斥相联系的聚集中,就产生出现象世界。
在这种从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的过渡里,原子概念中的矛盾显然达到自己的最尖锐的实现。
因为原子按照它的概念是自然界的绝对的、本质的形式。
这个绝对的形式现在降低为现象世界的绝对的物质、无定形的基质了。
原子诚然是自然界的实体,一切都由这种实体产生,一切也分解为这种实体,但是,现象世界的经常不断的毁灭并不会有任何结果。
新的现象又在形成,但是作为一种固定的东西的原子本身却始终是基础。
所以,如果按照原子的纯粹概念来设想原子,它的存在就是虚空的空间,被毁灭了的自然;一旦原子转入了现实界,它就下降为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作为充满多种多样关系的世界的承担者,永远只是以对世界毫不相干的和外在的形式存在。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原子既被假定为抽象个别的和完成的东西,就不能表现为那种多样性所具有的起观念化作用和统摄作用的力量。
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
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定在是使得它失掉自己的性质而成为物质的东西的一个元素。
因此,原子不会在现象领域显现出来,或者在进入现象领域时会下降为物质的基础。
原子作为原子只存在于虚空之中。
所以,自然界的死亡就成为自然界的不死的实体,卢克莱修也就有理由高呼:“会死的生命被不死的死亡夺去了。
”①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哲学上的区别在于,伊壁鸠鲁在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把握矛盾并使之对象化,因而把成为现象基础的、作为“元素”的原子同存在于虚空中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区别开来;而德谟克利特则仅仅将其中的一个环节对象化。
也正是这个差别,在本质世界中,在原子和虚空的领域中使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分手了。
但是,因为只有具有质的原子才是完成的原子,因为现象世界只能从完成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背离的原子中产生,所以,伊壁鸠鲁对这一点作了如下的表述:只有那具有质的原子才成为“元素”,或者说,只有“不可分的元素”才具有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最初的进展趋于平缓,然后达到起飞点,最终,新技术取代了旧技术。这些参与者低估了在旧技术的性能不再提升之时,新技术带来的威胁。
  • 2022.03.02注意到外在世界中你觉得美丽的三件事物:✔1. 我在28号那天,看到一棵木棉树上有很多花苞,就拍了张照片,第二天路过时居然发现它开花了,今天第
  • #财经#今天看到金投网说日元汇率可能会贬值到150,甚至是贬值到180都有可能,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人为干预,为了配合美国的经济收割。今天看到金投网说
  • 一个智商不高的阿甘,却有着常人都不及的美好心灵,他的想法都是真实的、他的念头都是为他人找想的,一切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一切听从内心的感触,他没有杂念、没有私心、没
  • .③轻奢风格的家居讲究高贵典雅,因此在灯具选择上一定要有视觉感受。 .XUE QUE GRANG HOME .今天分享的是一套建筑面积是一套126m²的轻奢风案
  • 你只顾风雨兼程的无数远方,从来也都是我有梦的地方” -- ²⁹ 时代少年团,⸜❤︎⸝ ▹ 新的一年也迎来了新的一岁,愿望呢?成年之后的快乐,好像从量产变成
  • ”幸华好歹也唤他一声皇叔,便是无他的嘱托,他也定然会为她寻一门好的亲事。周生如故番外,他终于后悔了,我该早点和她成亲的一下小时光,她的爱,带有一丝占有欲一下小时
  • 你不知道,你爱过的人,你恨过的人,你执着过的追求,你忍痛放下的选择,都已经成为生命里的一抹底色。如果,你还在为了一个已经离你而去的人而哭泣,如果你还在了为了一段
  • 现在,四个关节又恢复到了5月份没有治疗之前的水平。以上是我的个人病情及治疗史,为下面的试用四神煎做铺垫患病期间,也尝试艾灸(麦粒灸)醋炒麦麸热敷,可能是个人操作
  • ”如果说两年前,手机品牌商对于折叠屏的态度还有所分歧,如今,对折叠屏手机的投入已经成为共同的方向。近期,荣耀CEO赵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折叠屏将是一个新的增
  • 如果你看到我的话,请拍张照然后发送到这个邮箱,再把我丢到海里去吧,我还想要多旅行一会”人都已经走了,花再多的钱厚葬,也是为了生者的面子,对于逝者来说毫无意义,我
  • 当外婆终于说出答案时,我才恍然大悟——汤里的秘密,并不仅仅在汤里…… 小竹马的经典绘本《汤里的秘密》新中式风的画风真是爱惨了[色]淡雅又活泼的水彩上色唯美人物
  • ”余正华的眼镜跌了一半,他张着嘴,有种被人揪了小辫儿的感觉,门卫这才放行,余正华未免尴尬,轻声说道:“明,明老师,这是您的书。”我先是一惊,后又觉着这应是个很长
  • “也许,人生不该有迷茫这个词,因为看不清前方的路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在这可能会让我们难过的日子里,试着,去成为自己的光。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像我一
  • 今日份碎碎念心怀浪漫宇宙,也珍惜人间日常[熊猫]3月份即将结束,这是最近拍的几张生活碎片这个三月份有快乐,也有悲伤,有收获也有失去,有结束也有开始。疫情三年了,
  • 由于厨房跟餐厅空间面积并不是很大,因此大胆地尝试了开放式厨房+岛台的设计,很多邻居觉得家里面积比较小,想要岛台奈何空间不允许,看完我家的设计,甚至说想要我来当他
  • 都是活在有爱的世界里,哪怕有所负累,也要相信美好。成长有时就是要学会放弃和懂得取舍,留一米阳光给自己,是身心自在,是最好的距离。
  • 我是你的粉丝! 我也会努力,让你和别的偶像吹嘘你的粉丝,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 【长江干流宜昌段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6月1日,货船畅行在长江西陵峡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段水域,生态峡江风景美不胜收。#我家住在长江边# #看长江就是在看中国#【#
  • 也正因为每个人内心在乎的不一样,所以无法放弃的也都是不一样的,下面一起来盘点12星座男有哪些东西不愿放弃吧?拥有了自信的狮子座就好像是拥有了全世界一样,又好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