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说老子#
《小子说老子》第十一章•胡适的解读与问题

这里,小子要引入提倡过“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治学方法的民国大师胡适先生对此一章节的理解,来看看民国时期公认的思想家、哲学家对这一章节是怎样理解的。

《胡适留学日记·卷四》记录如下:

【五三、读《老子》“三十辐共一毂”:

(七月七日)(小子注:此处为“民国三年七月七日”,即1914年,此时胡适23岁)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

此章王辅嗣注不甚明晓。陆德明《音义》“当(丁浪反)无有车(音居)”,则以当字作抵字解,而“当其无有车之用”作一气读,言抵其无车时之用也。此解亦不甚明晓。

吾以为“当(平声)其无(一读),有车之用(句)。”谓辐辏于而成车,而用车之时,每一辐皆成之一部分,即皆成车之一部分,用车者但知是车,不复知有单独之辐矣,故当其无辐之时,乃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句),当其无(读),有器之用(句)。”成器之后,已无复有埴,即埴在器之中矣。室成之后,户牖但为室之一部分,不复成——之户牖矣。譬之积民而成国,国立之日,其民都成某国之民,已非复前此自由独立无所统辖之个人矣。故国有外患,其民不惜捐生命财产以捍御之,知有国不复知有己身也。故多民之无身,乃始有国(此为近世黑格尔(Hegelian)一派之社会说国家说,所以救十八世纪之极端个人主义也)。此说似较明显,故记之。

王荆公有《老子论》 (《临川集》六十八卷) ,中解《老子》第十一章甚辩,可资参证。(四年七月廿三日记)(小子注:即1915年,此时胡适24岁)

此说穿凿可笑,此“无”即空处也。吾当时在校中受黑格尔派影响甚大,故有此谬说。——六年三月自记。(小子注:“民国六年三月”即1917年,此时胡适26岁)】

以上,是民国大师胡适先生在其《胡适留学日记·卷四》中的完整记录,摘录于此,也请读者朋友们自行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很明显,胡适先生对老子《道德经》的这个第十一章节,是花了很大心思思考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胡适先生分别在1914年、1915年、1917年三年时间里,也就是说在他23岁、24岁、26岁三个时间段,都曾关注与思考过这“第十一章节”的内涵。

这三个阶段的记录过程,同时也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胡适先生的思想态度,是有很大变化的。

为此,小子又特别查询资料,找到了王安石的《临川集·卷六十八》,其文记载如下:

“其书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夫毂辐之用,固在于车之无用,然工之琢削未尝及于无者,盖无出于自然之力,可以无与也。今之治车者,知治其毂辐而未尝及于无也,然而车以成者,盖毂辐具,则无必为用矣。如其知无为用,而不治毂辐,则为车之术固已疏矣。今知无之为车用,无之为天下用,然不知所以为用也。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如其废毂辐于车,废礼、乐、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无之为用也,则亦近于愚矣。”

由此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对这“第十一章节”确实是非常关注的,也同时说明他对这一章节的内涵,是有“种种疑惑”的。讲难听一点,就是胡适“也不清楚”这一章到底讲什么,故他找到了王安石对这一章节的“注解”。

胡适说“王荆公有《老子论》,中解《老子》第十一章甚辩,可资参证”,说明胡适还是比较赞同王安石的观点,所以,他引用了王安石的注解“可资参证”,来证明他在“民国三年七月七日”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又过了两年时间,时间转向了“民国六年三月”即1917年时,胡适则又在日记中增加文字记录:“此说穿凿可笑,此‘无’即空处也。吾当时在校中受黑格尔派影响甚大,故有此谬说。——六年三月自记。”

也就是说,到了1917年胡适26岁时,他给他曾经日记中对这一章节的评价是“此说穿凿可笑”、“有此谬说”。说明他完全“推翻”了他自己曾经的“理解”。

但是,胡适先生又接着来了一句:“吾当时在校中受黑格尔派影响甚大,故有此谬说。”也就是推脱说,他是因为受黑格尔派影响,才导致“有此谬说”。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胡适之错呢?还是“黑格尔派”之错呢?

为什么小子在这里,要引入这么一大段,似乎与《道德经》的解读无关的内容呢?小子是为了说明,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想改观”,也可以说是“思想境界”的差异。好比这里的“胡适”就是如此,他推翻了自己以前的“观点”。

当然,不得不说,胡适先生能在23岁、24岁、26岁这个年龄段,能对老子的《道德经》有深刻感悟,确实说明他有超凡的思想与才华。但是,纵然如此,又或者他后来成为了民国一代大师、一代思想家、一代学者,可是,这些头衔并不能代表他的理解就足够正确与深刻的。

至少,这里所说的问题,就是一个例证,说明了胡适先生是读不懂老子《道德经》的啊,或者说,胡适对老子《道德经》的领悟境界,还是比较浅显的。

我在本书的“第五章”的解读中,也曾引用过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1917年)的有关文字。我当时就说是——“胡适先生的‘胡说’”:“这里只能说胡适先生自己没有明白老子的话而已……这同样只能说胡适先生读不懂《道德经》,实在是胡适‘胡说’。”

可以说,这是小子对胡适先生之于“中国哲学”的整体评价;在这个层面讲,胡适先生对“中国哲学”的了解是不够深入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入门。

又据资料查询,据说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原本是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并且是他1917年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在1918年7月又经过整理,8月由蔡元培作序,最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19年2月出版并引起轰动。

如果参合上面引用的《胡适留学日记·卷四》中的完整记录,则说明此《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较其日记时间“民国六年三月”即1917年相差无几。由此也可以基本推断,在此书出版的大致时间中,胡适整体对老子思想,或对《道德经》思想是有着巨大的误解的。故此需要引起我们后世学者足够的重视与警视。

为什么小子在此处,要重点强调胡适先生的这个“不起眼”的学术问题呢?

这里,并不是有意针对胡适先生本人,而是因为胡适先生对“中国哲学”的错误理解,对中国文化本质产生了“严重曲解”。

一方面,因为这是胡适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这是对外的“英文论文”,是向美国学术界或英语体系界介绍“中国哲学”的“著名论文”,这会导致西方社会严重误解“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这可能直接导致西方(或者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导向,乃至误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百年误解”。

另一方面,胡适先生又曾将其作为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也可以推断说,他至少影响了当时中国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北大学生),令他们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误解”与“曲解”。这也是“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

后世评价《中国哲学史大纲》时说,其书给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展示了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不可否认的是,胡适先生的研究确实有其当时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但与此同时,他也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深深地“曲解”了,而分发给中国人乃至全世界。

所以,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后世学者的重视与警视。也有可能,不仅仅世界误解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而且许多中国人自己(包括胡适先生)也有可能一直误解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而我们的历史,往往就是在这样的种种误会中向前发展……

(注:此段关于胡适先生论述《道德经》第十一章节的文字内容,为小子于2020年1月10日夜所增添文字。

因为写作此书的上、下部间隔时间较长,当初此章节的文字解读仅1500字左右,为了增加一些字数,以免显得此章节解读的字数不足,故另作特别补充。

又因为小子近期恰好阅读到《胡适留学日记》中关于对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内容解读,故引用于此,但确实也是因缘巧合,才作此补充,否则即没有补充的必要。

当然,小子也可以作其他另外的义理补充,反正读者朋友阅读到文章的时候也未必知道。但是,小子决定,仍然要引用胡适先生的日记内容作为一个补充,也可以为读者朋友们提供另一种“解读”的“思考方法”。

数年以前,小子当时有说法是:“而是直接从事物之‘利用’方面而看‘有’与‘无’。”当时虽有写,但并没有深入阐述,故显得较为浅显。数年以后,小子对此处的“利用”一说,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故不免有所感受。

但是,小子现在已决定,不再作另外的“理解”补充,也就是说,继续保留本人在2013年7月1日当时的写作内容;无论思想深浅,都作为本人在25岁时的思想记录。

为什么如此呢?一方面原因是,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思想领悟是有所不同的,小子本人是如此,胡适先生也是如此,至少胡适先生自己的日记过程在此处就是一个证明。

(据说,胡适先生在有生之年,曾一再承诺,要将《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下半卷完成,可是却始终没有完成。所以,小子也不知胡适先生的“下半卷”要如何写作,或许他也准备有所更改,也不一定呢。)

另一方面原因是,每个人对文字的领悟力,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人感受文字的思想境界也有所不同。这就好比,在禅宗的许多公案里,同样是相同的一句话,有的人能开悟,有的人是迷悟。而关于这些问题,小子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也都是有所表述的,有心的读者朋友,自己可以进一步深思。

至于小子本人在2020年1月10日时的新的“理解”是什么呢?可想而知的是,当有读者朋友阅读到本书时,早已不是什么2020年1月10日了。所以,知道那个“理解”,也没有什么用。但是,请不要轻视了这个,因为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大道的表现之一。还有会者否?一笑!)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顾诵芬:白首心尤坚 青云志益远】
顾诵芬坐在歼教-6的后机舱里,在他前方仅10米开外,就是中国正在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试验机。两架飞机近身、等速,相随飞行,地面上的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当时,“歼-8”研制遇到了重大困难,飞行试验中总是出现强烈振动,但缺少地面设备和手段,无法确定问题出在哪儿。身为总设计师的顾诵芬主动请缨,连续3天乘坐战斗机紧随“歼-8”飞行,用望远镜亲眼观察情况。

“我们没有摄像机,只能是人上去看。”顾诵芬说,“怎么看法?就在飞机尾巴上贴上红色毛线条,我就看看那毛条到底在哪儿抖。”

做出这个危险的决定时,他没有听从任何同事的劝阻,只说了一句:“我不敢让江泽菲知道。”

因为他曾和妻子江泽菲约定,此生再也不乘坐飞机。

△ 乱世书香 塑赤子之魂

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的两院院士。他与飞机的情缘,只怕从儿时就已深深缔结。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顾诵芬的名字缘于西晋陆机的《文赋》。他于1930年2月4日出生于苏州的书香门第,父亲顾廷龙是著名国学大师,母亲潘承圭也是一位知识女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打破了顾诵芬童年的平静。故乡的蓝天被日军的飞机遮蔽,家园的热土被呼啸而来的炸弹一遍遍掀起。因为缺乏防空知识,顾诵芬不知所措地跑出房间,向院里奔去。幸而有邻居曾在德国接受防空训练,立刻把他喊住,让他回屋躲在桌子下面。

“轰隆隆、轰隆隆——爆炸所产生的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7岁时遭遇的这一幕幕,顾诵芬记了一辈子。

“没有航空的话,咱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顾诵芬暗暗在心里立下宏愿,“我以后要造飞机”。

顾诵芬是家里的小儿子,颇得家人宠爱。哥哥在德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会从学校带回纸航模来给他玩。堂叔也送给他一架小飞机模型,但很可惜,只飞了几次就坏掉了。

父亲顾廷龙见儿子这么喜欢飞机,就带他去了上海一家香港人开的航模商店,花重金买下一架翼展一米的大型航模。从此这成了顾诵芬的至宝,天气晴好时,他就到外面去放飞机。下雨下雪了,他就拿回屋里飞。父亲甚至从开明书店买回来一批苏联的航模制作书籍,带顾诵芬去工厂参观工业制造过程,如此熏陶下,少年时的顾诵芬就能亲手制作飞机模型了。

“我父亲是一个很开明的人,对我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多加干涉,只是告诉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这对我影响很大。”顾诵芬说。

父亲对顾诵芬的影响不止于此。战火纷飞的年代,帝国主义肆意掠夺,江南文物古籍流失惨重。顾廷龙毅然举家南迁,出任上海合众图书馆总干事,致力于抢救历史文献。

这份家国大义的情怀,影响了顾诵芬一生。

高中毕业后,顾诵芬报考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填报的全部是航空专业,而且均被录取。

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正逢抗美援朝,国家决定兴建航空工业。顾诵芬被分配到新中国刚组建的航空工业局,从上海赶赴北京报到。顾诵芬的大哥于几年前逝于伤寒,母亲心伤未愈,又不得不送别小儿子,患上了精神抑郁症。1967年,顾母病逝,顾诵芬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他曾不止一次怅叹:“为了搞航空,我把母亲给牺牲了。”

△ 艰难岁月 粹青云之志

顾诵芬参与设计的第一架飞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亚声速教练机“歼教-1”。

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来中国援助制造飞机。但他们对设计技术严密封锁。

“每次向苏方订货,我都会填上需要《设计员指南》《强度规范》等,但从没得到答复。”顾诵芬说,“只会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相当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对这一点,我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办公条件极其简陋,试验室甚至是由原来的一间厕所改造的,但大家依然热情高涨。

年仅26岁的顾诵芬被任命为“歼教-1”气动组组长。他在大学里只学过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很多东西都得从头学起,压力很大。特别是设计室主任徐舜寿提出的“采用两侧进气,不能在机头进气”,也是一个国内没有先例的难题。

顾诵芬只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图书馆白天都被学生占用,他只能每天晚上骑一辆借来的自行车,去馆里查找资料,亲手把有用的图描下来。

顾诵芬和设计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58年7月把“歼教-1”送上了天空——从设计到首飞只用了一年零九个月时间,速度之快,在国外也实属罕见。

1964年,“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不久,总设计师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这份重担。

黄志千不仅仅是顾诵芬的领导、前辈和多年来并肩作战的同志。他还把自己的妻妹江泽菲介绍给顾诵芬,成就了二人的姻缘。因此黄志千的不幸罹难,深深震痛了顾诵芬夫妇。江泽菲为此下了“死命令”,不许顾诵芬再坐飞机。

也正是这个缘故,在亲自乘坐战斗机观察“歼-8”抖振问题的那几天,顾诵芬连专为试飞人员开设的“空勤灶”都不敢吃,每天回家吃饭,生怕妻子起疑。

1979年12月31日晚上10点钟,元旦新年的前夜,“歼-8”终于正式定型。在食堂对面的小二楼,大家一起吃了顿饭。平素滴酒不沾的顾诵芬,那天喝得酩酊大醉。

“‘歼-8’可以说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他感叹道。

1985年,“歼-8”飞机被授予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至此,顾诵芬的飞机事业只算走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的旅程,不仅仅是湛蓝长空,还有浩瀚宇宙。

△ 耄耋白首 尽拳拳之心

1984年6月12日,“歼-8”的升级型号“歼8-Ⅱ”首飞成功。2000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总设计的顾诵芬仍是第一获奖人。

1986年,顾诵芬奉调进京,担任中国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加入了我国早期的载人航天项目。

20世纪90年代,顾诵芬发起并组织了与俄罗斯气动力和飞机设计专家对远景飞机的设计合作,使我国250多名飞机设计技术骨干受到锻炼,为设计新一代战机奠定了基础。

1995年,顾诵芬率领技术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架地效飞行器。

2000年以后,顾诵芬展现出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在大飞机(包括大型客机和大型军用运输机)、航空科学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等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我国国产大飞机项目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如今,顾诵芬已是九旬高龄,他常常抱憾“自己身体不是很好,不能继续奔腾在设计生产一线。”

但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坚持按时上班,时刻关注国际航空前沿科技发展动态,承担大量顾问、咨询和课题研究任务,还主持编著、指导和亲自撰写了大量科技发展、航空工业历史经验方面的著述。

“我的余生就搞这些工作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于推动航空工业发展的事。”顾诵芬说,“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就把国外有价值的材料翻译出来,介绍给国内的科技人员。”

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顾诵芬的一生更像扶摇而上的鲲鹏,托举起了祖国的青云之梦。https://t.cn/A6xzMlZe

姚明(1)

篮球不仅起源于美国,蓝球的最高殿堂也在美国。这项运动一直以来都被视为 美国人的运动,但多年来也是有世界各地不少的球星在这最高殿堂里打的风声水起。证明篮球不在属于一方,虽然亚洲篮球历史尚浅也屡次在世界舞台被看扁,但也曾出现过撼动篮坛的传奇,他就是被誉为会移动的长城,亚洲篮球之巅的姚明!!

姚明刚出生的时候就有五公斤重,在定义上都可以称之为巨婴但他不只是身形受到瞩目,他的出生也同样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关注。姚明的父亲是当年上海男篮的主力中锋姚志远,他的母亲是曾经的女篮国家队队员方凤娣,父母都是篮球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姚明也从小备受关注,也正是身为篮球世家的后代丶姚明各方面都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尤其是身高。父母身高两米零八,母亲身高一米八八。这让姚明从小就比同龄人高大很多,只不过在当时的时代个高的人并不常见。从小高人一等的姚明并没有因此而自信,反到有些自卑。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异类,身体太瘦弱再加上体弱多病,让他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运动员家庭出身。好在父母并没有把姚明当职业球员培养,但到了五年级的姚明身高已经长到了一米八,这时在极力寻找运动苗子的上海青训队发现了他。主教练专门去了姚明的家里,请求姚明的父母 让姚明去试试篮球。就这样姚明正式进入了上海青训队!

1993年姚明的身高已经达到了一米九六!每天还训练十个小时,当时的姚明还很青涩。球技也远远不如同时期的王治郅,为了追赶王治郅。姚明刻苦的训练投篮手感,虽然身高很高并且有不错的敏捷性和柔和的投篮手感,还有很高的篮球智商。这时的姚明身高已经长到了2米20,这让他备受国内关注 训练姚明好似成为了头号任务。就这样姚明被送去美国参加了耐克夏令营的篮球训练,美国的篮球强度也让姚明倍感吃惊。而美国的记者对姚明的出现也是感到惊讶,因为姚明拥有这么高的身高之外他真的会打球!!

#天天游戏##姚明[超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第一,女性是人,不是谁的“资源”凡是写出“女性资源”这样的话的人,他的家乡必定重男轻女严重,距离男女平等的现代文明距离尚远。!
  • #吴晓波回应“精英论”:被刻意放大#这些感到气愤的人我认为很多qaa都是躺平人,是自认经过自身努力也成不了精英,已经不认同人生应该拼搏,提前进入退休生活,直接
  • 我们再来看看目前市场比较畅销的途昂,虽然四驱版的途昂搭载的也是2.0T发动机,蕞大输出功率为162kW,从动力数据上看相差不大,但动力表现方面却差之千里。烂路的
  • “优秀”是一种瘾症,普通人想要更成功,更美丽,更健康,身材更好,更有钱,这种对“更好的自己”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从没有人说我已经很好了,我当下就该如此。~~好适
  • 没有,相信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目标变成切实可行的计划去执行,我们一定比现在优秀很多。没有,相信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目标变成切实可行的计划去执行,我们一定比现在优秀很
  • 但我想他们应该也记得我的吧,记得每天早上都会开心的和他们打招呼的女孩[掌宝爱心][掌宝爱心]。之前有人问另一款类似的玩具但那是姐姐小时候别人送的已经没有盒子了所
  • #书画界艺术[超话]##国画[超话]#【齐白石 #那人那画# 南瓜】 陈师曾是齐白石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但是如果说陈师曾是齐白石的衰年变法的启蒙者,那吴昌硕则
  • 譬如1973年的石油危机,就是因为欧佩克支持以色列拒绝向支持叙利亚和埃及的西方国家运送石油,结果导致五个月的时间里全球油价暴涨四倍。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需求来存储
  • “这几年,在小寨坝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红岩村积极融入党建示范带建设,在强化自身强化党支部的同时,与周边4个村,联合建立片区党委,发展区域党建综合体。党建示范带上
  • 代言也是一直没断过,#王一博代言蕉内#这次蕉内官宣了王一博作为品牌代言人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哈哈]不过看了耶啵的其他代言,不得不说蕉内的产品给他一上身瞬间不一样了
  • 愿我们在没有阳光的日子,活成自己的太阳祈愿学长发现奇迹身边朋友的父亲癌症做完手术一年多,最近发现转移了,只能姑息治疗,说白了就是临终关怀。生活太难了很难积极面对
  • [苦涩]小兔子的待领日记⊙﹏⊙day615~如果如果我下班后赶紧走如果我不在楼下拍照片如果我走的不是小路如果我没有和礼物包聊天如果我再走的快一点我就不会遇见那个
  • 在红果参的旁边种植了近100亩的黄金蜜柚,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柚子,剖开一个个黄金表皮的蜜柚外皮,就能见到橙色的果肉,晶莹透亮,粒粒饱满,入口清新香甜,八分甜、两
  • 《智囊·上智》 76、姚崇 【原文】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陽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
  • @任嘉伦Allen 世事不如我意,你如我意这世间最烈的酒,是你低头噙笑的温柔全世界都可以是你的,但你只能是我的因为知道不能没有你,所以我会更珍惜我希望如约而至的
  • 我觉得我和青桔单车反相 上班一般都是走着去 然后看到青桔单车月卡便宜开了一个 可以骑十次 第一次扫车 车胎扎了 但我就不想浪费一次骑行 愣是骑到家了 第二次扫
  • 佛陀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他若见孔子此语,大概会如庄子所说: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明见并接纳一切相,借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接纳即离、离即接纳,才是圆融之修、圆满之悟。
  • 昨天在我们书店,小M说繁花的葫芦收获了。他皮得像个孩子,我笑得像个孩子。
  • 板块分析今天赛道全面修复光伏:受消息刺激,今天最强方向,这个今天盘前在群里和文末留言都提示了:新的分支,风光大基地特变电工:大票核心,100多亿的成交额,反包,
  • #阳光信用# 我们要想心系祖国就一定要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