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身边事#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

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来源:经济日报)

#文明城市# 【在银川,文明硕果遍及城乡】文明,是城市之魂,也是城市软实力。近年来,银川通过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让统筹城乡发展搭上了“快车道”。城市更美好,乡村更美丽,文明之花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上吐露芬芳,让无数银川人享受到了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福音。随着常态化、长效化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一个更加美好的银川正向我们走来。

品质攀升,文明让城市更美好

在银川,一抹抹“志愿红”成为洋溢在城市里最热烈的火种。

每到节假日,银川的各大福利院、博物馆、公园里,总有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们相继而来,把志愿服务的种子扎在孤寡老人心中、埋在公园绿荫的环保宣传中、留在守卫母亲河的实践行动中。银川市红领巾志愿者协会的小志愿者们就是其中一只志愿者队伍。

银川市红领巾志愿者协会会长田静告诉记者:“协会现在已经吸引了800多位学生和家长参与,我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多个家庭,吸引更多有爱心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常态化的志愿服务,让很多像田静一样的银川人把志愿服务当做事业的一部分。疫情防控的危急关头、基层治理的社区一线、环境保护的宣传前沿……到处都有志愿者们文明实践的蓬勃声音,时时都有志愿服务的文明之花吐露芬芳。

“公益集市”里数年如一日的义剪,“雷锋巷”里如约而至的义诊,还有暖心驿站里的微心愿认领……让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众多银川人不约而同的行为规范。

精神文明之花处处生香,城市硬件之脊提质增优。在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常态化拓展之时,银川人的生活品质提升了、生活环境变美了、创业热情高涨了。

就在前不久,典农河上迎来了一艘全自动水草割捞船。这艘全自动水草割捞船下一次水能割捞20吨水草,同等条件下能顶10人作业。守护母亲河水清岸绿,银川用现代化机械操作代替人工作业,全面提高环境卫生质量。

在城市主干道,“阶梯式”多车阵型洗扫作业开启了“以克论净”的环卫模式,这让银川每天都容颜整洁、颜色清新。在“先空中、后立面、再平面”的立体化、全方位、无死角式保洁中,银川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中用足了绣花功夫。

河道水清岸绿、街巷整洁清新,文明银川的绣花功夫还远不止于此。

自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银川把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纳入到工作中来,把推动市域治理创新写进了文明城市创建的任务目标书中。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和六大攻坚行动,加快集贸市场更新改造,推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实施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工程,实施“东热西送”集中供热工程,规划建设银川市智慧城市运营监管指挥中心……这些规划部署逐一落地,广利于民、便利于民。银川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宜居宜业热土。

内外兼修,文明让乡村更美丽

这两天,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村民郭忠有打开家门,就能迎来村民们羡慕的眼神。因为郭忠有家环境卫生搞得好、家风家训传得好,“美丽庭院”的荣誉牌到了郭忠有家就扎下了根,他走在村里脸上格外有光。2021年,良田镇共评选出最美庭院585户,郭忠有只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光明村,已不同往昔。家家户户种花植草、粉墙擦窗,条条巷道绿柳成荫、雅致清新。推窗见绿、抬头见景、移步闻香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走入寻常百姓家。

另一边,良田镇植物园村大半年时间已换了模样。曾经的移民村变身“旅游村”,村民们在一片旖旎嫣红的田园景致中,幸福生活、辛勤劳作。一到周末,城里人驱车十多分钟就能抵达植物园村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田园野趣。城市生活因为近郊旅游变得异常精彩。村民吴明全家的闲置院落被改造成农家乐,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吴明全如今成了农家乐小老板,妥妥地吃上了“旅游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农村变美了、农民变富了、农业变强了。

另一边,村民撒杰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2018年的良田镇移风易俗集体婚礼上,撒杰和妻子李娟娟秉承婚事简办的移风易俗理念,向所有移民青年发出了拒绝天价彩礼的倡议。

李娟娟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撒杰向她承诺:“没给彩礼就给一辈子幸福!”揣着这份承诺,两口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省吃俭用、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教育出一双好儿女。李娟娟对眼前平平淡淡、勤勤恳恳的生活十分满足。

如今,良田镇的移风易俗集体婚礼已经连办五届,成了全镇的品牌性活动,婚事简办、少彩礼、零彩礼、不攀比的文明新风在十里八乡口口相传。

近年来,银川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大力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就在前不久,良田镇被确定为“自治区文明乡镇”。然而,这还只是银川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在农村地区勾勒出的精彩之一。

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四季战役,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构建文明实践体系,全面进行裸露空地堆土扬尘治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换来了美丽乡村内外兼修的高质量发展。农村让城里人更向往,农村也因此成为奔向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统筹发展,文明让生活更幸福

文明,让城市更美好,让乡村更美丽。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在银川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银川,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直面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直击城市治理的痛点弱项,直抵城乡一体化的“旧疾顽症”。银川用文明城市创建实打实的业绩,换来了百姓实打实的赞誉。

记者了解到,自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银川优化出行环境,维修主次干道72条,逐渐增加停车泊位方便百姓出行停车;推进老旧小区改造,8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共注册志愿者44.1万人,志愿服务组织1687个,累计开展活动11.6万次;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55个,自治区级217个,市级355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个,实践所54个,实践站538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这些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有市政基础设施搭建的惠民堡垒,也有人居环境质量刷新的满分笑容;有道路交通的便民创举,也有平安出行的周密治理;有环境卫生深度清洁的主人翁担当,也有诚信经营的法治营商环境捍卫;有垃圾分类整治的统筹推进,也有城市有机更新的科学规划……

正是在这一项项周密部署和一层层精细布局下,全市上下拧成一根绳,才形成了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大合力。在文明城市创建的长效化体制机制下,银川这座城市将更加美好、银川人的举止将更加文明,银川人的生活将更加幸福。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肖战工作室#南京Hero久竞[超话]##英雄归来 久竞金陵# 少年从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希望两个月后 可以看见全新的你们加油吧少年们[冲刺]世冠见Hero记录片
  • 周五上午北向资金净流出个股最新动向:沪股通净流出前30:1 洛阳钼业icon -5.87亿2 云天化 -2.81亿3 华阳股份 -1.95亿4 北方稀土 -1.
  • (哥林多前书 10:10)#上帝的公主#《大海题》 【埋怨情绪.毁了生活】埋怨会使你失去福气埋怨的情绪会――吸光你的 快乐 吸光你的 人缘吸光你的 自信吸光你
  • 故事性很棒,基于神话《封神榜》的背景,看完更有兴趣去重温传说了。剧情有反转,二郎还兼职做侦探了,不是单纯堆砌特效的动画片,虽然特效也很赞。
  • 16 石原里美说自己从来不会只涂一只口红,你也可以试试口红叠涂,可能会遇见意想不到的美(泡面叠加牛奶和芝士也很好吃,有趣的体验无外乎多尝试)17 沐浴一小时后
  • 国家级 《中国林业产业》知网、万方、维普、龙源收录 每版1600到1800字符,2版起发,建议收3版的文章,知网检测20%以内杂志是有产业内容和学术论文的,四色
  • 【品牌建设】福州茉莉花茶参展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以“缘聚武夷·茶和天下”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16日-18日在武夷山举行。#清新福建# 【第
  • [拥抱][拥抱][拥抱][拳头][拳头][拳头]#林秋楠[超话]#姐妹们拜拜~马上就要小升初考试啦,还有不到30天,我想再拼一把,我们星期一就要开学啦,随着就要
  • #博君一肖[超话]# [打call]#博君一肖# ✨✨✨ ❤️✨✨ [爱心]YiBo[爱心][玫瑰]酷盖[玫瑰]啵啵[玫瑰]王甜甜 [庆祝] 出道七周年快乐
  • 【名称】招财人缘鸟戒指【材质】纯银材质,两边雕刻人缘鸟,四周布满经文,镶嵌天然水晶【尺寸】开口法戒,任何人都能佩戴【人缘鸟功效】增强人缘✨, 增加说服力, 使人
  • 3y1m:每天这么晚睡觉我也是服了我自己,早晚读小花生...今天在路上,天气热,我俩绕到镇政府的大花坛那边到我婆家吃饭,花坛旁放了两凳子,叠一起的,他忽然来了一
  • 他们不约而同地用温润的情感和表现手法来展现新时代的“乡村巨变”用影视艺术歌颂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政策,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立体鲜活的新时代乡村人物图谱,也
  • 当然,由你的来信中,很容易想见你部分的心情,你表达的能力并不弱,由你的文字中,明明白白可以看见一个都市单身女子对于生命的无可奈何与悲哀,这种无可奈何,并不浮浅
  • 为了某人,来到某城,认识了某人的某人,某事,你人前人后的背叛,别人欺负我,而你在笑,我用时间证明了一切,一双不合脚的平底鞋,始终代替不了我那高跟鞋。。。爱情输给
  • “女人,你跟着我,钱、珠宝、房子,要什么有什么! “女人,你跟着我,钱、珠宝、房子,要什么有什么!
  • 让那喜欢闪光的事物尽情闪光吧,你只做你自己:以最低调最隐幽的方式生存着。让那喜欢闪光的事物尽情闪光吧,你只做你自己:以最低调最隐幽的方式生存着。
  • 【穷的响的购买记录】3⃣️ ​​​几次淘宝的购买记录 (不晓得是不是野周)不管了 好好看啊啊啊 [微风]钥匙扣管够了[微风]卡纸是真的太爱了[微风]好喜欢这个
  • 光头匠 上海 一到上海,几经波折(晚高峰打车是我无知),几番寻觅(因为店真得藏得很深),终于落座光头老板的餐桌。 菜单 红蟳米糕 小伙伴非常种草的一道菜(我
  • cure去角质使用感一般,无功无过P2不知道为啥我好像是傻了雨天白裤子白鞋出门P3我亲爱的妹妹和奥特曼P4我就像被蛊惑了觉得这个灰色上衣好好看还好被制止住没有买
  • 如果有预算的姐妹,一定要去选择医美,比如晒后修复之类的,用一次爱一次,会让肌肤的基础变得更好,很多肌肤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啦![抱一抱][抱一抱]卖了一年真的好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