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1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2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3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4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宿世道缘#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https://t.cn/Evk4evd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精选十句话,一起领悟哲人智慧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万事万物都在人心理,这个世界上没有心外之物。

安顿好自己的心,修炼好这颗心,人才不至于被外物牵着鼻子走。

内心强大的人,无论外界如何动荡浑浊,依然澄明安宁。

2、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一包盐倒入锅里,会把人咸死。

倒进湖里,却没有感觉。

同样一件事,对于内心强大的人而言云淡风轻。

对于内心弱小的人却是天塌地陷。

学会放宽自己的心,放大自己的视野,你的世界也会因此宽阔起来。

3、身外物不奢恋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类获取物质是为了获得愉悦感,而不是为了获得负担。

如果获取外物反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那就是舍本而逐末了。

人活一世,活得是个心情。

身外之物,不必太多,够用就好。

只有不被外物牵绊,一个人才能真正意义上洒脱平和。

4、把世间当修行的道场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我们总是祝福别人一世平安。

但是谁的人生没有坎坷困苦呢?

对于真正的智者而言,困苦不是灾难,而是契机。

唯有在事上磨练,唯有跨过千难万难,一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不经风雨不见彩虹,不经风霜不闻梅香。

5、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译文: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与人交往,靠的是一个“真”。

你真诚待人,别人才能真诚待你,这样才算是真交情。

与自己相处,靠的也是一个真。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真诚对待自己,反省自己,一个人才能真正抵达自己。

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这辈子只有几十年,短暂到来不及做第二件事。

选择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必须明白自己的心意,找到自己的志向。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集中自己耗散的精力,去解锁那个人生唯一的答案。

7、去做才是孝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译文: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说和做是一回事,不存在知而不行。

只有去做了,才能算是真的知道,若是真的知道,则一定去做了。

知与行不是孤立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图景。

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克制自己,主要是克制自己的欲念。

欲念一多,人心就会散乱。

所以真正的功夫,就是懂得收束自己的内心。

化解内心的妄念,萃取出美好的良知,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9、路,尽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万事开头难。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成就,就是输在了开头上。

其实人生的路只要大胆去走就好了,不必思虑,不必顾念。

只要踏出了第一步,剩下的路慢慢就找到了。

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路。

10、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译文: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生死外无大事,一个人若是经历过生死,也就什么都活明白了。

不必担忧,不必焦虑。

人生是一个过程,有开始就有终结。

谁又知道,终点不是另一场开始呢?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坦然接受,欣然接纳。

顺其自然,应该终结的时候自然也就终结了,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广东队终于是换下了陈沛妍,从这两场比赛来看,她状态不是很好,不知道有没有伤病或者其他因素,需要休息调整一下。开赛前其实蛮期待广东的,但是从过程来看表现一般,看看
  • ⚠️麦阿姨提醒:其实对于术式,不需要过分执着,可以先做术检,综合术检报告选择合适的,才是蕞好的。天蝎座天蝎的感情是偏内敛的,尤其不少天蝎男其实是带着点闷骚的,所
  • 19寸得风刃龙爪轮毂,搭配米其林Primacy4轮胎,使得车在行驶中,听不到任何的、胎噪隐藏式的门把手,检测到车钥匙或者匹配了蓝牙钥匙的手机后,会自动开启。Rx
  • #总博主[超话]# 乐观爱生活解药,迎阳光温暖前行! 互吸引缘份把握,全心意爱真心付! 遇爱情守护执着,爱情交心真心获! 爱情执理性守护,淳朴质恋痴情悟! 心甘
  • 所以理想的恋爱,就是你喜欢的人刚好也喜欢你,并且很幸运地,你们还能够在一起。不要笑,这很难耶,因为你喜欢的人有时候不会喜欢你,然后喜欢你的人你不见得会喜欢他,那
  • 他懂你的艰难苦楚,他知你的心酸不易,他就像另一个自己,对你了解,知你一切,要好好珍惜,便是善待自己。人人不离言,刻刻不离说,所以言语对人是何等重要啊!
  • #精灵梦叶罗丽王默[超话]# 你永远都是我的首选 对你的喜爱从来没有减淡 就算第十季的你变得陌生依旧是你 我喜欢9年的王默 独一无二的默默 你依旧是那么温柔
  • 【99】Dr.艾琳 光影倾橙透亮身体素颜霜120ml+赠算法预售119-付定20-马甲20的券=尾款79,凑单可总价82左右拿下,喜欢的先加车领卷送素颜霜5ml
  • 我第一个喜欢的宝可梦是小磁怪,当时我有个西班牙的叔叔(虽然辈分是叔叔但和我一样大)我小时候他回国来过年,给我玩了他的任天堂掌机(当时还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游戏,现在
  • [送花花][心] “Namtan Phijakkhana - Puern Khanin”打开了通往大城府的跨界之门。 打击非法古物 面对4G时代,充满两对不同时
  • 静下来想想吧,他没有那么特别,也没有那么出众,你会爱他,是因为他曾经用真诚打 动了你,后来你舍不得他,是因为你在他身上投放了太多心思,只因你爱的太满,随着时间的
  • 20221110IG更新 @ omega #OMEGAHerTime omegathailand ©️Winmetawin ♩——————————————
  • 点赞!!
  • 早间提示多完美拿下二百点左右,后面晚间提示回调有风险,补仓多将均价拉至20400附近,当前又陷入平静,多单继续在里面持有,行情不涨,我想各位也不会出,我们连续几
  • 」#花亦山心之月[超话]#来来来,吃瓜咯,渠道服28区,28区那个灭火无感相信大家都看见了,真是气死我,用流量下了微博后连忙注册号首先那个万川,以前说过平民玩家
  • 匆匆忙忙学完 匪夷所思 晚上这篇听力听的我也是一头雾水 都准备放弃不听了 结果对完答案也就错4题带着我的ccd(其实是行车记录仪啦我知道便宜没好货)准备出去看看
  • 人福报好且正走旺运,随便选的都是风水宝地;业障所缠,看了上述这些注意事项,在风水上面下再多的功夫,同样也会犯上述或其他的错误。第二个念头就是担心卿卿日常的数据了
  • 10)庚戌日出生的人,容易和属鸡、属猴的人走到一起,这样的友谊,会使庚戌日主,感到支持者众,力量倍增。 6)庚戌日出生的女性,有代人谋事,反遭打击,无论从事商
  • 虽然其实是亲爱的安德鲁先生使用了这个名字与这封信,我更愿意相信这就是你,亲爱的珍珠·纳比尔。加油由于各种原因,你是外国人,所以我发一点公开在微博了。
  • 11月8日A股涨停icon复盘 一、数字经济 002858力盛体育--2板-----WEB3.0+数字经济+户外运动 002995天地在线--5板-----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