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生讲病例##微博新知博主##微博健康公开课#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

好几年前,我在心内科轮科值班。

急诊科打电话上来说,有个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的病人,考虑急性心衰发作,经过初步处理后有所稳定,要收入心内科继续治疗。

心电图情况如何?做了几次心电图?心肌酶学有异常么?我问。

心衰的病人,必须警惕有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因为心梗往往是常见的心衰诱因。而要诊断心梗,反复做心电图、抽血化验心肌酶是最主要的。如果连续几次心电图都没有明显异常,再加上心肌酶正常,那就基本可以排除心梗了。

心电图、心肌酶学都没有太大问题,这次心衰估计是快速型心房颤动引起的,急诊科医生说。已经给了西地兰处理了,心率也降至100次/分了,好一些。

心律失常也是常见的诱发心衰因素,很容易理解,快速型房颤时心跳会很快,这么快的心跳很容易导致心跳射血不足,所以会有心衰。多余的血液淤积在肺循环,会引起肺水肿,从而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喘息,甚至会有咳嗽出粉红色泡沫痰。

我匆匆去急诊科看了一眼,明确没有心梗后,就把病人收了上来。如果有心梗,处理就完全不一样了。

经过急诊科初步处理,病人其实已经大为缓解。

但因为病人基础疾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等,再加上刚刚死里逃生(心衰病人严重缺氧时会有濒临死亡感),家属和病人都很紧张,所以收入院更加合适。

入院后再次做了一次心电图,没太大异常,我也更加放心了,因为这次心电图距离患者心衰发作已经有5-6个小时了,如果真是心梗,早就应该有心电图表现了。可以认为的确没有心梗。

心电图可是好东西啊,物美价廉。但要想诊断或者排除心梗,必须反复做,多次做,做到后面,病人自己都烦了,说能不能别老做心电图啊,每次掀开衣服我都觉得浑身发冷。
图片
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人文关怀还不够啊。撩起衣服拉心电图,的确会有点冷,尤其是夜间。

我跟病人道歉了几句,强调了心电图的重要性,请再忍忍,我答应你,这应该是今晚最后一次做心电图了。

病人才理解,没再抱怨。

家属倒是理解,一旁安慰病人。

我把病人迁入监护室,心电监护提示患者生命征很稳定,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都可以,心律还是房颤律,但心率不快了,估计没事了,我暗自思忖。

期间又收了两个病人,一个高血压脑病,一个胸痛的,胸痛的病人让我如临大敌,最担心会不会是心梗、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经过系统评估后,可以排除这些胸痛致命性病因,初步考虑是胸膜炎,所以我也就放心了。

等到忙完,一看时间已经凌晨1点。

刚准备上床休息,护士过来喊我,说监护室2床烦躁,赶紧去看看。

2床,就是刚刚收的那个心衰的老头。

我心里面稍微一紧,怎么回事呢,好端端的怎么会烦躁呢,家属没说有精神方面疾病病史啊,该不会脑出血了吧,患者可有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啊(慢性房颤患者必须长期口服抗凝药,目的是预防血栓形成),急诊科查了凝血指标偏高一点,如果是脑出血那就麻烦了。

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

我赶到病床,病人正在发脾气,地上一滩水,散落的杯子、瓶子,要命的是,他还把留置针给强硬拔了,床褥上有一些血迹,不多。

怎么回事,我问护士。

护士说刚刚病人还在熟睡的,后来看到辗转不安,就去问他是不是不舒服,病人就骂粗口了,很难听,然后就起来摔东西了,还把针拔了.....值班护士一肚子委屈,我看她气嘟嘟的样子,说没必要跟病人生气,先想办法处理问题。

我准备安慰病人两句,还没等我靠近,他突然指着我,有点喘气地说,墙后有人!

大半夜的,虽然我是医务人员,听到这话冷不防汗毛都竖起来了。

我强装镇定,告诉他,这是医院,别人进不来的,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他连忙摇头,说不对不对,那里肯定有人,你们都骗人.....明明我点的是叉烧,你给我上的是白开水....瞎搞....

我看患者的确是胡言乱语,示意护士准备镇静剂,必要时候给他镇静下来。

留置针被他拔了,要推药可能比较麻烦,护士说。

可以考虑肌注的,我说。说完后我自己都后悔了,病人这个样子,我们怎么可能靠近他,更别说打针了。

另外,烦躁的病人,我第一时间想到用镇静剂也是不对的。病因未明,随便镇静是很危险的,我为自己差点做出失误的判断捏了一把冷汗。万一这镇静药推下去,发生了副作用,把呼吸给打没了,那如何是好。

我看患者四肢乱动,估计肌力都是正常的。

如果真的是脑出血,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一侧肢体乏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表现,从目前来看,不大像。

如果不是脑出血,会是什么原因呢?患者来的时候神志是非常清楚的啊!我大脑快速飞转着,试图稳住患者情绪。

突然一个重要的念头闪过脑海。

患者有糖尿病!

该不会有低血糖吧!!

患者糖尿病20多年,一直是口服降糖药的,血糖控制还不错,上一次住院的糖化血红蛋白是5.9%,对于他这个年纪来说,这个数值是蛮不错的了。而且患者家属说平时都比较注重饮食。

刚刚你们测的血糖是多少?我急忙问护士。

护士快速翻了记录,说3个小时前测的血糖是5.9mmol/L。

这几个小时有没有吃东西?我问。

没有!后面家属回去了,病人也顺利入睡了。

我猛然醒悟,我的所有补液都是盐水,没有糖水,患者在这里折腾了一个晚上,消耗能量较大,说不定还真有低血糖可能。3小时前血糖正常,不代表现在就正常。

赶紧给他扎个手指看看(测量血糖),我跟护士说。同时我靠近病人,哄他,说你儿子就过来了,我们带你回家好不好?

没想到我这句话凑效了,病人有点安静下来,说很好,就是想回家,回家睡觉,这里睡不着,人多。

我再跟他东拉西扯几句,同时握住了他的左手掌,说我会看手掌算命哦,看你免费看看怎么样。

病人先是疑惑看了我一眼,很快就答应了,有点轻蔑地说,以前有人看过了,说我命硬得很呢。话虽如此,他还是乖乖配合我。

护士也很机灵,迅速在他的右手手指扎了一下。

还没等血糖结果出来,我让另外一个护士赶紧开2支高糖(50%的葡萄糖口服溶液40ml),准备想办法让他喝。

本来如果真是低血糖的话,静脉推注葡萄糖是最好的,但此时患者已经拔掉了留置针,要给他重新打针还是比较难的,他未必配合,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口服。万一口服不肯,再想办法打针。

我话刚落音,血糖就出来了,1.9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mmol/L)。

卧槽!

就是低血糖!低血糖常见的症状是心慌、手抖、大汗淋漓,这些症状我看患者都没有,手掌也没出汗,手也没抖,但他出现了烦躁,幻觉,这是非常少见的低血糖症状。

我们几个连哄带骗,终于让病人喝完了那40ml葡萄糖。

不到10分钟,患者情绪更平稳了。思维也利索很多了,说肚子饿,有没有东西可以吃。表现的非常有礼貌,跟刚刚那个粗鲁的样子完全是两个样。

这真的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我是唯一一次见以烦躁为表现的低血糖患者,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前后判若两人的低血糖患者。

还好我的镇静药没有用,如果用了,后果不堪设想,患者是会安静了,但低血糖被掩盖了,持续低血糖会严重损害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以致产生不可逆的损伤。病人毁了,我估计也凉了。

这个病例给我的教训是:
1、低血糖的症状可以是很多种的,不光是典型的心慌手抖出汗
2、意识不好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查血糖
3、不要随意使用镇静药

也希望有糖尿病或家里有糖尿病患者的朋友警惕,由于常年糖尿病,身体的神经损伤,发生低血糖时可能不会有非常典型的表现,一定要警惕,及时检测自己血糖。尤其是打胰岛素的患者。

#互联网是怎么让人变极端的# 阅报栏大概是因为互联网而消失得最为彻底的东西之一,即便是号称信息应有尽有且无穷无尽的互联网上,现在关于阅报栏的内容也寥寥无几。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把报纸这种古老的媒介打得落花流水,阅报栏这种“报纸的衍生品”自然也跟着萎缩直到消失。互联网在传播信息的速度、广度和数量上,具有报纸不可比拟的优势,并且它给了读者自由选择阅读什么信息的权利。

报纸和阅报栏因此就应该“往事如烟、随风消散”,没有值得怀旧一下的地方吗?并不是这样。互联网技术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但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效率降低了。

早在1995年,数字时代著名思想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就提出“我的日报”的概念:科技能够让人的见闻不受报纸操控,也可以绕开电视网。人们可以精心选择每一个组件,设计一个专属于自己的通信程序包。这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微博和公众号,算法决定推送给我们哪些信息,也是依据我们之前上网行为产生的数据。如果是某地发生的新闻,我们可以看到海量的网友用手机直播或者上传的短视频。我们现在好像不存在信息匮乏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信息过载。

当一条新闻发生时,我们利用社交媒体的搜索引擎刷新十几页,经常都只看到网友评论,而看不到进展的事实。篇幅更长的公众号,大多是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加上更长的感慨。如果一个人执着地想去了解发生了什么,搜索出来的感慨就把人给淹没了。报纸没有这样的困扰,每天发生的信息有专业的人筛选出选题,再写成稿件。一张日报、一张晚报能够覆盖当天最有价值的事件。读者把标题浏览一遍,花不了很多时间就能了解大概。

从前寻常的阅读,现在回想起来,对人的视野、判断力甚至公共性非常重要。算法只推送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协同过滤机制只推荐跟兴趣相似的新信息、账号或者书籍。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接触跟自己相似的观点,视野会越来越狭窄。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作品《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里写道:“日报上的头版头条或者周刊上的封面故事,对广泛的受众具有高度影响力。这些都有可能吸引你的注意力,进而让你重拾这一话题并且了解到一些你事先关心过的事情。”意外的和未经选择的接触对个人和社会而言常常有很多好处。凯斯·桑斯坦写道:“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对抗碎片化和极端主义等,以及在偏听偏信的情况下产生的后果。”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强调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凯斯·桑斯坦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2009年到2012年担任白宫信息和监管事务办公室主任,他理解的自由“不仅仅包括满足人们的任意偏好,也包括在良好条件下形成偏好和信念的机会,也就是指能够接触到足量的信息和广泛而多样的观点之后形成偏好”。一个致力于“我的日报”的传播系统并不能确保自由的实现。

算法推送和社交媒体上的“标签”,也让我们高效地寻找到观点相似的群体,于是我们就生活在了“回声室”里。“回声室”里的观点是同质化的,同样的信息重复传播。因为只推送和聚集相似的观点,“回声室”跟整个网络其他部分是隔离的,并且因为没有外部信息进来,内部观点会在重复传播中巩固,促使人们看到与内部不同的观点时进行否定,最终“回声室”变得极端化。

“群体极化”是报纸时代罕见的现象,它指的是经过观点讨论之后,人们极有可能朝着群体成员最初倾向的方向发展出一个更为极端的观点。很多研究发现,当群体成员匿名相遇并强调群体身份认同时,极化程度特别高。这是线上讨论常见的特征。凯斯·桑斯坦写道:“社交媒体使人更容易用想法相似者的观点将自己围住,并使自己免受竞争性观点的影响。仅仅因为这个原因,社交媒体就成了极化的温床。”他甚至认为,碎片化形成不同的极化群体,对社会安宁有潜在威胁。

阅报栏除了是公共信息媒介的载体,也是一个市民们交换观点的空间,在中国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咖啡馆或者茶馆文化,但阅报栏前一起站着看报的路人们会随时聊上几句。小时候,我家附近的阅报栏里除了日报,还有《足球》报。每逢甲A比赛之后的几天,阅报栏前聚集着球迷们,虔诚地讨论家乡球队表现如何。面对面聊天是跨年龄、跨性别、跨文化的人类普遍特征,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彼此东拉西扯,相当于灵长类动物彼此梳毛。灵长类是群体动物,狩猎、采集、防御都需要以群体为单位,个体要学会彼此交往,维护群体。

人类也是如此,《重拾交谈》里写道:“面对面交流是最具人性的事。这是一种相互间的完全呈现,我们可以学会倾听、培养同理心,还可以体验被倾听和被理解的快乐。另外,交谈还能促进我们的自我反思,也就是进行自我对话。这是儿童早期发展的基石,而且会贯穿一生。”

现在,人们即便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经常只对着自己的手机聊天。智能手机跨越时间和空间让我们仿佛能联系到所有人,但也让我们成为信息孤岛,观点相似的人聚集在超话、社交媒体标签等虚拟“第三空间”内,互相说服,越来越听不得不同的声音。于是,有人在网上说自己不喜欢某个流量偶像,就可能遭到偶像粉丝群体的攻击。如果双方是面对面在一起交流,也许都是温和有礼的年轻人。(文|杨璐)

下拉刷新
重发:食品真能做到“零反式脂肪”?

原创
2021-03-05
阅读 51万+
明明标签上写着有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为什么却标注“零反式脂肪”呢?
原发于2014年9月11日 11:49 阅读 22395

从2013年1月1日开始,食品营养标签国标GB28050-2011正式开始实施。消费者能够细看食品营养标签,明明白白消费,本是个令人可喜的变化,但在看标签的同时,很多朋友也看出一些困惑来,特别是对于食品中的反式脂肪标注。

按照国标规定,所有食品都需要标注产品的脂肪含量,如果配料中含有氢化植物油,还要标注其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至于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具体含量和比例,倒是没有要求标注。

于是,很多朋友发现,明明配料表中写着“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植物奶油”、“植脂末”、“植物起酥油”之类配料,反式脂肪酸这一项却赫然标注为“零”。真的是这样吗?

先说一说,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

比如说,某个面包产品,营养标签是这样的:每100克中,能量997千焦,蛋白质8.8克,脂肪1.8克,反式脂肪酸 0,碳水化合物45.9克,钠315毫克。

它的配料表为:小麦粉,水,白砂糖,人造奶油,大米粉,奶粉,酵母,食盐,食品添加剂……
因为在配料表中标注了“人造奶油”,所以它必须注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按照GB28050-2011的规定,只有100克面包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克,它才能够被标注为零。

作为一款主食面包,1.8%的脂肪含量是正常的,属于低脂肪的食品。也就是说,尽管它加入了人造奶油,但添加量非常小。因为面粉本身就带有1%左右的脂肪,实际上人造奶油的添加量也就在1%左右。但是,人造奶油难道是100%的反式脂肪酸构成的吗?不是的。根据工艺不同,在氢化植物油产品当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高能高到百分之二十多,低则可以低到百分之零点几。

假设这款人造奶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高达20%,那么,在面包配方中添加1克的人造奶油,相当于添加0.2克的反式脂肪酸。但是,100克面包中含有0.2克反式脂肪酸,仍然符合“低于0.3%”的条件,也就是说,这个面包产品可以标注“反式脂肪酸为0”。何况,它所选择的,很可能是一款反式脂肪酸含量比20%低的人造奶油产品。

这样推算之后就可以理解,主食面包的营养标签上标注“反式脂肪酸为零”并不是企业在作假,绝大多数可能性,是它的确反式脂肪酸含量非常低。

又比如说,在咖啡伴侣产品当中,都添加有植脂末。这类产品通常是用氢化植物油来制作,呈现粉末状态,而不是半固体状态。这种粉末状的要求,意味着产品可以呈现纯固态。这时候,完全可以做到把植物油彻底氢化,让反式脂肪酸含量尽可能降低,低到0.5%以下。

比如说,一款速溶咖啡产品当中,含有60%的植脂末。植脂末中又有60%是氢化植物油(植脂末还有一些碳水化合物、酪蛋白酸钠和其他乳化剂,脂肪含量也有高有低,高的可达80%),那么100克产品配方中就用了36克的氢化植物油。按照0.5%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来计算,100克产品中所含的氢化植物油含量是0.18克。所以,这款速溶咖啡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仍然低于国标所规定的0.3%界限,它可以合法标注为“反式脂肪酸为零”。

实际上,在国标公布之前,油脂企业早就望风而动了,它们用各种新工艺技术措施努力降低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改进产品品质。因此,现在的氢化植物油没有过去那么恐怖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也并不奇怪。

当然,在更多的高脂肪产品当中,为了避免反式脂肪酸超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给配方“换油”。做点心、饼干时,用液体的油效果比较差,口感不那么酥,还容易发生“渗油”的现象,保质期也受到影响;而用半固体的油,比如猪油牛油和黄油,口感效果就要好很多,无论脂肪多高吃起来都不腻,还不会让手上沾油。

使用氢化植物油,本来就是想用人工方式制造的半固体油脂来替换昂贵的奶油,来达到这种好的口感。但是,既然氢化植物油这条路走不通了,替换成同样廉价的棕榈油也是个不错的出路。部分棕榈油产品在室温下也可以呈现半固体状态,做点心也合适。所以,同样还是语焉不详的“精炼植物油”,换成棕榈油,就可以放心标注“反式脂肪酸为零”。

所以,零反式脂肪,并不一定是绝对的零,只是反式脂肪酸含量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了。

但是,没有了反式脂肪酸,这些产品就可以算成“健康”产品了吗?若这么想,就比较天真了。因为,反式脂肪酸并不是令人肥胖、升高血脂的唯一原因。

在植脂末的生产中,可以把油脂做成全氢化,这样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可以忽略,但饱和脂肪酸就会高达99%以上(猪油才40%多点)。同样,棕榈油不含反式脂肪酸,但它饱和脂肪酸占将近一半,而且也是纯脂肪。只要是脂肪,在不增加运动的情况下多吃,就会让人体增加肥肉;而体脂肪含量升高,肯定是有害健康的事情,这一点人人明白,只是在美食当前的时候就容易忘记。

从健康角度来说,在所有各种脂肪酸当中,以反式脂肪酸最令人担心,其次是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和omega-6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人们不敢吃猪油、牛油、黄油和肥肉,不就是怕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吗?最新的汇总分析数据认为饱和脂肪酸并不是魔鬼,在适量食用时与心血管病风险之间并无明确联系。

但是,也有国内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中棕榈酸的含量与糖尿病、冠心病的风险有正相关(现在点心、零食、油炸食品中最常使用的就是棕榈油)。也有研究发现,摄入过量的omega-6多不饱和脂肪酸,一样是可能增加冠心病风险的。即便不考虑油脂,过多的糖和精白淀粉也一样会导致血脂异常,增加糖尿病心脏病风险。

所以,不要太纠结具体是什么脂肪酸,而更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总量,控制膳食总能量,摄入更多来自蔬果、杂粮、豆类、坚果的保健成分。除非每天有足够运动,否则无论有没有反式脂肪酸,大吃甜食、糕点、油炸食品,都可能造成血脂异常。

说到这里,大家就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无论有没有反式脂肪酸,多吃那些加入大量脂肪的加工食品,比如酥脆饼干,比如曲奇,比如派,总归不是什么健康的事情。大量脂肪,大量糖,加上大量精白淀粉,哪个都是促进三高的成分。如果说反式脂肪酸的害处是100,这些成分加起来也能达到六七十的效果。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标注反式脂肪酸为零,就找个理由纵容自己和孩子大量吃!

此外还有朋友问,为什么只有含氢化植物油的产品才标注反式脂肪酸?难道其他食物中不会有吗?

这里要解释的是,牛羊肉和乳类中天然含有一些反式脂肪酸,如异油酸和共轭亚油酸(CLA)。但庆幸的是,它们不仅无害健康,甚至还可能有一些健康作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一下相关研究资料)。

因此,尽管全脂奶和牛羊肉来源的食物(包括牛油、羊油和奶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不为零,也完全无需对此耿耿于怀。只有在油脂加工中制造出来的反式脂肪酸(反式油酸),才对健康有害,才需要严格控制。

除非是经过较长时间油炸加热,或者氧化变质,油脂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否则除了前面提到的反刍动物脂肪之外,无论是什么坚果油籽,无论是猪油、鸡油、鸭油还是植物油,新鲜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都是微乎其微的。

最后再唠叨一遍这个基本道理:要想吃得健康,还是好好看看营养成分表,不仅注意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更要看看其中含有多少脂肪,多少能量。不要因为被那些“零反式脂肪酸”的宣传语吸引,就放心大吃那些含大量添加糖和添加脂肪的加工食品。

看多了,就会远离商家的各种概念忽悠,就会理解营养学家的忠告,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多吃天然食材,杂粮豆薯,蔬菜水果……这些没有加油、没有加糖、没有加添加剂、营养素和保健成分原封不动的食物,才更值得吃呢!

作者:范志红,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食品科学博士,注册营养师,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网易的高管也发文称:“我也是魔兽、星际和守望的老玩家,对于明年将失去我的账号和回忆,我感到很痛苦。一名资深暴雪主播表示,近几年暴雪游戏出品的水平和一系列操作
  • 给我们的设备安装一个性能优越防水透气阀是必然的,云峰科技的防水透气阀在防尘方面表现优秀,目前在工业领域当中的已经广泛使用。了解以下几点,对你如果购买产品十分有用
  • 售后服务也不错,日常有线上医疗团队全天候在线答疑,陪伴整个矫正过程~据说,有很多娱乐圈和时尚达人会去那里探店,也不乏文艺工作爱好者,当然,更多的是对美有更高追求
  • ”“苏倦,我不想再高攀你了。”*“涂酒酒,强扭的瓜不甜。
  • 节选祈竹仁波切开示按:很多藏族的老人每天都在持诵观音心咒,他们很多人不懂如何观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在持诵观音心咒,走路,休息,做买卖。以上公案
  • #二手书[超话]#挂个人,帮up抽个四个姐妹请喝奶茶,就说你这跑单费我送人都不给你 前面两张图因为我在学校,所以是妹妹帮忙联系的,是两部手机我体谅你,可以现在转
  • 东方卫视邀请的嘉宾也是以往的规则,像岳云鹏、贾乃亮、龚俊都来自东方卫视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三人在台上很可能会有互动。像邓紫棋、张信哲、毛不易和周深等歌手都经常参
  • 本周第二季回归,第二季节目将在每周五、日双播,不知道新一季节目的玩法会有什么改变?本周第二季回归,第二季节目将在每周五、日双播,不知道新一季节目的玩法会有什么改
  • 百世发走四单 果冻1⃣️4⃣️4⃣️盒 乳液2⃣️0⃣️只 冻干粉1⃣️0⃣️盒 精华1⃣️0⃣️只 秘媞水1⃣️5⃣️瓶#签到领红包##创业[超话]##护肤[
  • 但这样一个名字凶神恶煞的地方,却有着唯美的海景,郁郁葱葱的森林,碧波荡漾的海水,为这里带来几份生机与活力。五彩滩的日出,是公认的惊艳,非常推荐去追赶一场像咸蛋黄
  • #首张大提琴专辑##现已有售# 人生就是要这样#冲动#,#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这个#数位化的时代#出版一张纯#古典音乐#的实体专辑,感觉就像一条#逆流而游#的
  • 你的脾气会赶走很多人,也会为你留下最真的人,好好珍惜那些真正对你好的人,不要让他们渐渐从你的生活中消失,无论爱情还是友情,不去经营,都会形同陌路。饿了么 美团
  • 很多爱旅行的驴友们慕名而来,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甚是开心,工作的烦恼,生活的压力,瞬间抛之九霄云外。那么可可托海就让人纠结了:从乌鲁木齐自驾过来要6-7小时,一
  • 所以要引导孩子自.由表达出他在父母都去上班的时候的感受,而且不要否认或忽略这些感受,更不要转移话题。所以要引导孩子自.由表达出他在父母都去上班的时候的感受,而且
  • 碰到了手,在那哼哼唧唧,乔也跟着哼唧妈妈你哭了,所以我也很难过,上来就抱抱,说,妈妈,我担心了[哪吒开心][哪吒开心][哪吒开心]我的天呀呀呀呀呀呀呀呀,这真的
  • 尽皆投降去了。飞正间,逢着徐晃大一阵,后面乐进赶到。飞条路突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欲还小沛,去路已断;欲投徐州、下邳,又恐曹截住;寻思无路,只得望芒砀山而去。
  • 不要信不要信别人家的代打恐龙1到凤凰15r她这个既不算代打也不算陪陪就是单纯的和你打巅峰并且你要是这局没过关她就私信告诉你“这怎么带你你跑这么慢!剩下的经过大家
  • ”宽厚的人有福相,再难容忍的事儿,也容得下;再可笑的人,也是一笑而过。奥黛丽·赫本说: “若要有美丽的嘴唇,请说好听的话;若要拥有迷人的眼睛,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
  • 冒着蒸汽的火车停在9¾站台,向往霍格沃茨新生活的孩子们不太了解他们的父母辈曾在那里有过什么样的成长和战斗——肯定不如麻瓜世界的上亿读者了解的那么多。今天还是#哈
  • 我文里的两个人,基本都没有对错可言,觉得有问题的可以取关不看该骂的时候骂,不该骂的时候就别骂了,恋爱这点事非不必太代入看文真的长篇大论的前提,得看懂,比如小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