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提高医保最低缴费年限#,男30年女25年,啥信号?】最近,多地逐步提高职工医保最低缴费年限,男要缴费满30年,女要缴费满25年,引发热议。为什么要提高最低缴费年限?退休时缴费年限不够怎么办?又有哪些影响?

多地提高医保最低缴费年限

近期,广东省医疗保障局联合广东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印发《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自2022年7月1日起实施。

该《暂行办法》提出, 逐步统一全省职工医保缴费年限政策。累计缴费年限到2030年1月1日统一为男职工30年,女职工25年。未达前款规定的市,从2022年开始,在本市2021年缴费年限政策的基础上,逐年调整本市职工医保累计缴费年限。

此外,2021年底,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山东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与待遇支付有关问题的通知》,全省统一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年限。参保职工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累计最低缴费年限按《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鲁医保发〔2021〕43号)规定执行,男职工为30年、女职工为25年,未达规定年限的统筹地区,2025年底前过渡到位。

为什么要提高最低缴费年限?

根据社保法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

但是,对于医保最低缴费年限,各地执行的政策不一样。有的地区满10年或15年即可,比如广州,目前按10年(2014年前参保)或15年(2014年后参保)执行;有的地区男要满25年,女满20年,比如北京;有的地区要男满30年,女满25年,比如重庆。

那么,多地为什么要提高医保最低缴费年限到男30年、女25年呢?

中新财经记者注意到,2021年,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发布《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逐步规范缴费年限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震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表示,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是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在落实《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以提升医保公平性。原来各地缴费年限不统一,未来要全国一盘棋,全国要形成统一的政策框架。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分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不高,一个省内不同地区对于最低缴费年限规定不同,随着医保统筹层次向省级迈进,地区之间缴费政策的差别应逐渐消弭。

广东省医保局在解读中称,缴费年限政策是职工医保筹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各市的职工医保累计最低缴费年限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拟采取逐年上调的方式,逐步统一全省职工医保最低缴费年限。资料图:市民在医院门诊大厅间隔排队挂号。

是因为医保基金缺钱了吗?

不少网友关心,之所以提高医保最低缴费年限,是因为医保基金缺钱了?在专家看来,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

王震表示,把提高医保最低缴费年限归结于医疗保险基金钱不够花了,其实并非如此,就算全国医保基金一分钱不收也够花两年的,虽然结构性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量是不缺的。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当期结存4684.48亿元,累计结存36156.30亿元。3.6万多亿的累计结存,总体上比较充裕。
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有何影响?

对于医保最低缴费年限提高带来的影响,张盈华认为,在省内,随着最低缴费年限的统一,将加快基本医保省级统筹的步伐,同时解决地区之间参保人缴费负担差异性问题,有利于制度公平。

在她看来,这也会带动“实际最低缴费年限”随之提高,增加基本医保基金收入。部分人群可能会延长缴费年限,例如,如果提高实际缴费年限,距离退休年龄越近的人,越有可能延长缴费;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可能会转而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医保。

不够最低缴纳年限该怎么办?

医保最低缴费年限男30年、女25年,一些人觉得要达到这个年限比较难,如果到退休年龄不满最低缴费年限该怎么办?要一直缴费吗?

从各地政策来看,到退休年龄缴费不满最低年限,是允许一次性补缴的。

其中,广东明确,可按规定选择按月或一次性缴费至规定年限。选择一次性缴费的人员,以办理一次性缴费时退休后待遇享受地上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按退休后待遇享受地职工医保用人单位费率缴纳至规定的缴费年限。一次性缴费的人员,缴费达规定年限后,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待遇。

对退休时未达到最低缴费年限的,山东明确了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可按规定一次性缴费后,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保待遇。二是可继续按月正常缴费至最低缴费年限,期间按在职人员享受基本医保待遇。

王震表示,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要缴费达到男30年、女25年是比较困难的。这是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退休人员不缴费这一“半积累制”特征带来的弊端。从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制度公平性以及运行效率的角度,最终还是要取消退休人员不缴费这一“半积累制”的政策。

王震解释,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医疗保险跟养老保险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保险,医保是互助共济,制度安排应该是现收现付的,退休人员不缴费就导致医保成为“半积累制”,影响运转的效率和公平。特别是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流动性强、工作转换频率高,在“半积累制”下,其权益更难维护。从这个角度,取消退休人员不缴费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要是城镇就业人员,不论其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随时参保、随时享受待遇。其次,从制度公平性角度,城乡居民医保并不存在退休不缴费的情况。从实现制度的公平统一的角度,取消退休人员不缴费,改革不合理的“半积累制”,也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王震认为,统一全国各地不同的最低缴费年限,是解决“半积累制”的第一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收现付制,回到所有参保人都公平缴费的轨道上来。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难以实现最低缴费年限的问题。

#巴彦淖尔身边事# 9人同屋成“网红之家”:一顿干掉10多个馒头

7月6日
五原县实施全域静态管理
大家积极响应号召
居家抗疫
家住五原县隆兴昌镇盛景苑小区的居民王丹
却并不孤单
因为她的家里
多了6个好朋友
来了一场最长的同学聚会

王丹告诉记者,在疫情前一天,几个初中同学专门休假来看她,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困”在小区,所有人暂时不能离开。刚开始大家都比较焦急,但是疫情面前还是要服从安排,同心抗疫,大家也渐渐由不安变得心态平和,开启了一家9口的居家生活。

为了让每天的生活充实起来,他们设计了各种运动和游戏,而且除小孩外,2人为一组,负责打扫卫生和做饭。人多吃饭消耗也大,小区超市的生活物资、粮油蔬菜种类齐全、供应充足,让每天负责做饭的厨师,可以变着花样地给大家做菜,大家一顿饭可以干掉10多个馒头。

这几天,王丹把他们9个人的日常生活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不少网友给他们发来鼓励的话语,让他们很暖心 。

王丹告诉记者,对她来说,这段时间是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距离上次我们待在一起都已经是10年前了,这次疫情我们又有了待在一起的机会,有一种回到上学时候的感觉。现在我们一大家子人服从疫情防控安排,同心抗疫,希望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能感染更多人,我们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的。”

守护一座城
人人有责
抗疫关键期
“宅”在家就是作贡献
保护自己
就是保护身边每一个人
让我们坚守各自的“战场”
协同抗疫

#今日长三角# 中国经济二季报前瞻:摆脱底部,迅速爬升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二季度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国家统计局将于7月15日发布2022年二季度及6月份宏观经济数据,GDP增速、消费、投资、工业等经济指标将“亮相”。

  多位专家表示,受到2020年初以来最严重的疫情反弹和封控措施影响,二季度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得益于疫情好转,6月份工业生产数据或显著恢复,消费降幅收窄。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基建投资保持高增长,房地产投资回暖。第二季度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显著回升。

  展望下半年,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举措,政策效果也将会有更充分的体现。专家建议,财政政策应发力最终需求,并向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倾斜。货币政策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工具优势,充分挖掘利率改革潜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基建等重点领域支持。

  二季度GDP有望正增长

  最新一期第一财经首席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17位经济学家对2022年第二季度GDP增速的预测均值为0.94%,远低于2022年一季度4.8%的经济增速。

  国君宏观发布的研报显示,疫情造成较大冲击,预计二季度增速0.8%。供给端来看,疫情对工业和服务业冲击都比较大,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大概率落在1%以下,服务业生产指数则仍位于负增区间,因此二季度GDP位于1%以下可能性较大。需求端来看,消费偏弱,基建、制造业带动投资,出口较有韧性。

  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对第一财经表示,从国际看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持续扰动经济修复节奏,国内三重压力对经济造成持续影响。在政策底的强劲支持下,2022年的经济底可能已经在二季度出现,并继续在三季度出现一个明显回升。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鉴于4月和5月供需两端出现急剧的停滞,6月份的反弹可能只是勉强使二季度经济运行摆脱负增长局面。

  中国财政学会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楼继伟日前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也提到,5月、6月中国经济已经回暖,但预期恢复并不平衡;相比于产业链上游的大型国企和价值链高端的金融机构和高技术企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多为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最终需求不足,困难最为严重,关键是最终消费要得以全面恢复,不确定性大幅减弱,经济才能活起来。

  随着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地,经济学家们预计疫情对经济的扰动将逐步减弱,未来经济将缓慢修复。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的7月份“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0.62,连续两个月反弹,是今年4月以来首次高于50荣枯线。

  工业生产加快修复

  参与第一财经首席调研的经济学家对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4.07%,高于上月0.7%的公布数值。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6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可能反弹至3.3%,三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从此前的4.6%上升至5.4%。

  从先行指标来看,国家统计局6月30日发布的2022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结束连续3个月50%以下低位运行,重回50%以上的景气区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6月份PMI指数继续回升,且重回荣枯线以上,表明经济全面恢复态势更为明显。显示随疫情影响减轻,中国经济充沛的增长动能很快显露。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6月官方制造业PMI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至50.2%,反映制造业已经转为扩张。疫情受控、物流恢复推动复工复产进程加快,基建投资反弹、出口仍有韧性、消费和房地产市场降幅收窄,均有利于工业生产加快修复。

  高频指标显示,行业开工率继续回升。6月全国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由82.8%回升至83.4%,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6月汽车半钢胎周平均开工率由上月的56.8%回升至64.2%。

  消费降幅或收窄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出台促消费相关举措,全方位多领域发力激发消费潜力。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结果显示,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或将回升至-0.81%。

  汪涛表示,预计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跌幅可能收窄至2%,依然弱于工业活动的增长动能。因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放松,整体消费者活动可能改善。其中18个主要城市的地铁客流量同比下滑14%,较5月同比下降42%显著改善。

  华创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分析,6月消费数据回暖主要来自于汽车与餐饮。预计6月餐饮增速为-8%,仅餐饮一项,将使得6月社零增速比5月多1.4个百分点。尽管618促销热度一般,但从物流数据看,6月网购增速依然会略好于5月。

  得益于央地系列汽车政策的加码,6月汽车消费大超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9.9万辆和25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3.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分别完成59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

  中汽协表示,6月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受疫情影响的供应链已全面恢复,企业加快生产节奏弥补损失。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促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我国汽车市场表现良好。

  投资支撑作用凸显

  今年以来,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参与第一财经首席调研的经济学家对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测均值为6.08%。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在基建方面,6月基建投资有望维持稳健增长,2022年度剩余专项债额度在5、6月份集中发行,资金动能走强;在房地产方面,6月随着政策发力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改善,资金压力稍缓支撑房企建安投资;在制造业方面,6月随着物流、生产继续恢复,此前受疫情影响放缓的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回暖。尤其是汽车、装备制造业等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的行业。

  今年在稳增长要求下地方债发行前置,一季度地方债早发力,发行合计超过1.82万亿。在5月地方债发行节奏加速后,根据财政部要求,6月份地方专项债基本完成全年发行限额。6月地方债共计发行19335亿元,同比上升143.27%,环比增加60.11%。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13723亿元,同比上升218.92%。

  此外,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贴息。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基建是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由于政策靠前发力,8月后基建增速将大概率阶段性回落,但仍可能通过提前下达明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以保持一定支撑力度。基于现有资金来源,预计全年广义基建累计增速将达到6%~8%高位增长。若8月后提前下达明年新增专项债额度,那么基建增速或突破10%。

  下半年稳增长政策仍需加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的全年预期增长目标。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如今2022年已过半,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面临更大的挑战。

  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下半年需要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举措,政策效果也将会有更充分的体现。为保证全年经济目标的基本完成,使中国经济回到健康运行区间,中国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需要进行扩容和工具的创新。

  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仍有较大的余地,政策力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果不调整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如期实现全年5.5%的增长目标,需要在上半年的基础上,大幅扩张宏观经济政策,加大政策力度,强力打破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之间的向下螺旋和恶性循环。

  王军建议,以财政政策为主、以中央政府加杠杆为主稳定经济大盘,增发1万亿元以上规模的抗疫纾困特别国债,成立万亿级体量的促消费特别基金,向全国范围内特定群体或全体民众发放普惠性质的现金补贴或消费券,提前下发2023年的专项债额度并在今年四季度即开始使用。继续降准降息,以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汪涛也认为,预计未来政策有望继续加码,包括信贷增速进一步反弹,放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以及进一步放松房地产政策。然而,迄今为止宣布的政策支持仍比较温和,且依然偏紧的防疫限制措施可能影响宏观宽松政策的有效性。目前已经公布和未来计划出台的政策支持包括可能发行特别国债不足以完全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表示,在超预期的经济压力下,5月以来政策制定者召开了多次关于稳经济的高层会议。各地政府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助企纾困政策,而且放宽购房和购车限制等提振经济的举措也正逐步实施。这种精准发力的做法与官方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的基调一致。

  许思涛表示,财政政策应发力最终需求,并向受新冠冲击严重的行业倾斜,如财政部表示将加大对民航等行业企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增量财政政策是明智的,能否有效稳住经济大盘将最终依赖于能否高效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
  • 这张请假条居然能让语文老师“集体传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 特别关注!新版《各学科答题规范》官方要求,请转给身边每位考生!
  • 第十六届南方医科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通知
  • 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人社部回应了→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Netflix上位,好莱坞“新六大”重新洗牌
  • 6省份深度老龄化,两因素叠加导致,将面临什么问题?
  • 首款产后抑郁症药问世、小猪佩奇被批性别歧视、东京奥运火炬揭晓丨今日天下
  • 郑爽发布会扇嘴巴,演绎“疼痛”青春 网友:是个狠人
  • 三星长女滥用麻醉 网友却纷纷提起“凤凰男”前夫
  • 关晓彤晒清宫装造型,手拿小帕娇羞动人,话题一夜之间上热搜!
  • 阴曹地府货币发行量即将输给委内瑞拉
  • 刀锋|重磅!科创板首批名单出炉(概念股大全)
  • 沪指坚守3100点?写在跌破2440之前...
  • 流浪大师真实身份是什么?抖音流浪大师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