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08

慧律法师主讲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注意听!为了坏五阴和合的假相,就是为了涅磐,为了破除、灭掉五阴的和合假相,为了求得涅磐用这个心,所以,应以涅磐的心,不生不灭的心而取抟食。

这个抟就是团长的团,一团二团的团,团结的团,这个团,以前的印度,印度吃东西不拿筷子,拿筷子,有的人说拿箸,是中国人才有人拿箸,日本人才有人拿筷子,印度人没人拿筷子,印度人左手是拉屎用的,右手抓东西吃,有的人用右手拉屎,用左手抓,所以,有的人写字用右手,有的人写字用左手,不同。所以,他们吃东西时都捏一团,你若曾见过就了解,捏成一团、一团、..,用拳头捏成金珠子这么大团,弹起来,弹起来听得懂吗?他们弹得很准,台湾人不曾这样吃过,弹下去,飞出去,弹下去,射中鼻孔不能呼吸,他们很厉害,他们按一按,碰!很准!不会弹错,按一按,弹下去,很准!都很准,一抟食。

再解释一遍,为坏和合相故,因为五阴身都是和合相,我们为了坏五阴身的和合相,当然这就是涅磐,也是为了涅磐,以涅磐的心,所以,我们应该取抟食,这是当时印度的风俗,现在若说抟食没人知道,在中国没有这样。

【为不受故.】不受也是涅磐的意思,为了涅磐,为了涅磐不受一切法,善恶不在、大小不分、空有不别,所有一切全都不受,所以,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我们为了涅磐,所以无受心,不受;一切法不受就是涅磐,所以,我们应该受彼食,为了涅磐,所以,我们应该乞食。

【以空聚想.】涅磐就是空聚想,也是涅磐。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我们【入于聚落】时会看到很多人,看到你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聚落;落就是所谓的城巿、城镇叫做聚落,落就是落下来的落,聚落,所以,这个聚落就是集合的地方,涅磐是空聚落,也就是空掉集合的相,就是涅磐相,凡是托钵到人很多的地方,你应该了解一切都不是实在相,都是涅磐相,所以,我们来到聚落,以空聚相,入于聚落,聚落就是人多的地方,像我们现在的乡、镇;聚落。

【所见色.与盲等。】要注意听!千万不能解释错误,所见色就是说看到一切外境的境界,与盲;跟没有看到没什么两样,就是完全不执着,百不见的意思,百不见、百不闻,一切法不可得,他根本连听都不要听,看都不要看,就是这个意思,所见色,与盲等,见跟不见统统平等,表示他的心不为所动,任何一个境界全都平等;我们眼睛看了会烦恼,瞎子看不到不会烦恼。

【所闻声.与响等。】这个要注意听!声音是刚开始讲话,响是回过来,最后的尾音,无论你听到什么声音,就是等于跟结束一样,没什么两样,因为,你有音声、音响,所以,你就有喜怒哀乐,听到好的、听到坏的,他没有,没有这种产物。

【所齅香.与风等.】风没有味道,表示你闻到再香的味,永远不生心,不生贪着的心,表示不生心,风,风无味,你闻到香味跟风一样,风无味,意思是统统不执着。

【所食味.】所吃的味道,【不分别。】因为法是无等相,因为你有分别相,所以会觉得有味道,味有好跟坏,所以,不分别心。

【受诸触.】注意!触是指实相,进入证悟实相的境界。受诸触,【如智证。】意思是说我们色身接触到外境,就像触到实相一样的智慧的证明。

再讲一遍,受诸处,你接受到外境的触,外境有如同触到我们实相的自内证的智慧,受诸触,又如你内在自己证悟到,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你接触到外境好坏,你就是真正的实相,如智证就像你自内证的功夫,自内证就是无漏智、无生智。

【知诸法.如幻相。】知道一切法是虚妄之相,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当然是【无他性.】无自性就是在每一个个体上都没有自性,当然就不能推出对方有自性,对不对?当然就无他性。比如说师父这个色身,这个色身无自性,这个我相没有,对方也是没有我相,到处都没有我相,哪里有他性?他性是指自性开展出来的。所以,无自性当然就是无他性。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注意听!本自,把笔拿起来,本自无起,不然就是不生不灭,有然就是有怎么样,有怎么样就是有为法,就是生灭法,不然就是不生灭法,本自无起的不生灭法。今则无灭;不生,本自不然;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太棒了!太棒了!《维摩诘经》实在太棒了!本来就无生,诸法如幻,从因缘而生,法性常空,本来就无生,所以,不然,这个然就是生,本自不生,现在不必去灭它。所以,师父!我很烦恼,麻烦您帮我灭掉这个烦恼。唉!烦恼本自不生,不必灭,本来无缚,何必求解。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迦叶!你若能不舍八邪,就是八种邪见,这个在佛学大辞典里有讲,内有色想、内无色想、不净想、一切色想等等,总之,我们知道,八邪就知道了,也没有所谓的八解脱,如果,你不认为有一个八种邪见,而入于八种解脱的话。

【以邪相入正法.】转一个念头而已,邪、正在于心不在于外相。比如今天我们称外道,天主教、基督教或是一贯道,回教也好,有一天,他有这因缘,起心动念动一个念头,马上了解,悟到他本来的面目,邪马上就是正,马上就是佛法,正知正见的三宝弟子。所以,我们四月十二日还要办皈依,也有很多外道的人要来皈依,同样,录音带、录像带的影响力可能很大,每次办皈依,每次都客满,所以,现在拜佛的人很多,听说凤鸣广播电台,五点到六点有播我的录音带,我不知道,台北也是如此,播我的录音带我都不知道,现在大家都替我广告,高雄人说有听到,不知是否是真的,不知会不会骗我,我是没听到。

以邪相入正法,当体就是空性,悟到马上就能入正法,这是我们心的问题。

【以一食施一切.】注意听!以一食就是平等,以一食;以平等的绝对来施一切,这个一食,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是平等心,【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如是食者,离开凡夫、离开二乘的意思,非有烦恼,非离烦恼,有烦恼是凡夫,离烦恼是二乘法,若能平等食者,这是法身之食,所以,佛吃饭就是平等法,行住坐卧都是平等法,我们一切造作都不平等法,所以,烦恼很多。如是食者,无有烦恼,不可以说他有烦恼,也不可以离开烦恼的众生,他是安住实相的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孤独的站在红尘的渡口,才知彼岸也有悲伤;在人生的路上沉吟,才知彼岸也有沧桑;怅望花开却不见花争艳,才知彼岸也会断肠;独在原野以岁月哀歌,才知彼岸也有空茫。 在红
  • 第二次去了 第一次去是还没有毕业满心憧憬对未来迷茫的大三学姐 这次是妈妈 是老公口中的小媳妇儿 是平平无奇的老师 角色变了心境也跟着变化 上次去的时候更多的是好
  • 结果他不仅遭到廷杖四十,还被贬到当时瘴气丛生的南方。贵州:在困境中学会精简欲望王阳明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 ​今日锻炼记录跳绳3500​重庆之旅结束喽还是简单的记录一下吧和小智见面了,但是开门我不好意思记录,笑起来两个酒窝甜甜的,跟小孩子一样,好可爱(哎呀,怎么办呀,
  • -寓意芥末好的饺子谁能拒绝呢哈哈哈!吃惯了荤素的饺子 还从来没吃过鱼水饺青岛朋友寄来的 跟我说放心吃 都是好食材-也和家里人了解了一下 船歌鱼水饺做了14年啦
  • 今天发了超出预期的工资美食节一年比一年差劲给妈妈约了写真[比耶]收到了特哥从海南寄的两大箱水果(今天也是小推车女孩)去花卉市场的路上去吃了火锅,没有买到想要的蝴
  • 但像零跑的工程师也有忧虑,他们的忧虑在于其他厂家都在砸钱宣传,他们却不怎么找媒体宣发,正所谓没有近忧,必有远虑,他们不确定零跑在今后能顺利走下去,或者说能走下去
  • 邪瓶后来甚至有了第二个小孩,黎簇也不知道自己该恨谁,就天天去墓园守着那座空坟,他说自己有一半的灵魂死在这里。”陆长风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又和岑南光继续聊天,都
  • V6厂方面,采用了国产2824,这个机芯有耐用度好,修理便利的特点,而且现在发展到V4最终版别,理论上应该没啥好再改善的了,合理而且做工优秀,将来晋级瑞士机
  • 那现在来看,我个人倾向于摸到2815再说,你如果摸都摸不到,短线的机会其实也没有啥,而周K线最低点是在2724,是上周的最低点,如果靠近这个位置要赶快卖,为什么
  •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有这样一个题:个细菌经过分钟便分裂为个;再过分钟,个变个;小时后,个细菌便能分裂成满满瓶子。现在瓶子里一开始就有四个细菌,就等于省去了一个细菌最初的两次分裂,即
  •   我以为他真心后悔,想和我复婚,哪怕我不接受,可是心里总有一些痛快,所以当我听到他和星彩公司合作,看到小猫落在游戏室的围巾时,那种像是被人耍了的感觉,又冒了
  • 板块方面,在央企和高股息等方向快速补跌后,依旧建议逢低关注。考虑到服务的隐私性、法律效力及技术方法的不同,费用也相应有所变化,供客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类
  • 即使被电视台封杀10年,粉丝对他依然不离不弃 】很多网友在之前的预测中,预计这首OST将会空降Melon前100榜单的尾端,甚至很快将会出榜,因为在很多网友的潜
  • ):@鬼火萤石 @不要怕这个我们能够相逢的世界 @郁郁猫_ @捉只锦鲤附体 @阿瑾是学生狗 @棕发金瞳鲁珀厨 @棕发蓝瞳卡特斯厨 骂我先骂@无敌金刚大暴龙战士_
  • 是谁告诉你每次拼团永远都是柯被捆的呢,我也见到过hya捆谁出的,你没看到不代表我没看到,也有很多角色是被捆的,又不是永远都是男主捆谁,大小号多烫也不知,谷价多少
  • 太原手表~朗格手表时针断裂修复。顾客拿过来,让我们给修一下手表的时针,给断裂掉下来了,先拆开这个表的前圈,把这个断掉的时针收起来,等会给它修复,再用起针铲把指针
  •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有格里利什在的曼城是一支更好的球队—这一点在对阵卢顿的下半场比赛中得到了体现。”“虽然格里利什并不是最近几周唯一一个被取消制胜进球的曼城
  • 车体与转向器通过球面芯盘、芯盘轴连接,转向器可以在线路的水平面和垂直面上作相应回转,最大回转角为10°,车体上与旁边枕座相对的位置上装有调整垫,调整间隙,每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