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对门卫老夫妻三次“劝学”改变了这位女大学生的一生……



 

据光明网报道:

光明网官方帐号

这两天,来自宁夏银川的女教师刘爱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20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一对苏州老夫妻,那是她这么多年念念不忘的恩人。原来,在她18岁孤身来江苏苏州求学时,因多种原因曾经三次萌生退学的念头,在校园里做保安和保洁工作的一对老夫妻在她最孤独无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无微不至地温暖了这位女大学生的心,让她得以顺利毕业。

因多次搬家,刘爱琴和老人失去了联系。近日,她终于在媒体和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这对老人,昨晚,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她说:“如果当时没有爷爷奶奶的帮助,一次次把我从逆境中拉了出来,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我……”

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一劝

18岁女生离家数千里求学 三次萌生退学念头

12月13日晚上10点多,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刚结束一天忙碌工作的刘爱琴。刘爱琴2001年就读于苏州科技学院(现为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200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现在是宁夏当地一所高校的老师。

刘爱琴告诉记者,她当时的异地求学之路并不顺利,第一次离开小县城孤身一人来到2000公里以外的城市上大学,非常不适应,多种原因让她三次萌发了退学念头。“上大一的时候,刚去苏州这个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感觉一下子离家那么远,后悔没有报一个离家近的学校。”孤独无助的刘爱琴没能调整好自己,再加上当时家庭也挺困难,各方面都不适应的她想放弃,准备退学。

一天中午,写好退学申请的刘爱琴准备去系里找辅导员审批,在楼道里遇到了门卫爷爷。

“爷爷问我有什么事情,我告诉他是找辅导员,想退学,爷爷一听我要退学就有点着急,劝慰我,他感觉有点说不动我,就说‘要不让奶奶跟你说说’,就把我带到他们门卫室里,他们跟我聊了好久,我就没有那么难受了,没有那么想退学了。”刘爱琴说。

再劝

为省钱天天啃馒头 门卫老夫妻嘘寒问暖伸援手

刘爱琴口中的爷爷和奶奶就是当时在教学楼里偶遇的门卫爷爷吴士良和他的老伴沈雪英。这对和善的老夫妻在她最无助想放弃的时候,不断鼓励开导她。刘爱琴回忆,过了一段时间,又因为课程有些跟不上,她再次萌生退学念头,“我的基础比较差,尤其英语课,有点跟不上,又有点想退学。”

刘爱琴表示,当时她年龄比较小,性格偏内向,身边没有一个贴心的朋友,遇到事情也没有人可以交流排解,就又想放弃,于是再次找辅导员准备退学。“我刚要去找老师,在楼里又碰到奶奶了,她又开导了我好久。说刚开学大家都是一样的,慢慢调整一段时间就好了。”听了老人的耐心劝慰,刘爱琴觉得不能再轻言放弃,调整心态迎接挑战,慢慢也就打消退学的念头了。

刘爱琴也坦言,中间还有一次因为军训,想过退学,也是爷爷奶奶的劝慰把她拉了回来。

因为家庭贫困,刘爱琴为了省钱经常只吃馒头,吴士良夫妇看到了非常心疼,隔三差五做了可口的饭菜把刘爱琴叫去“开小灶”。“奶奶在宿舍楼打扫卫生,打扫完就在门口等我放学,拉我过去一起吃饭。”

刚开始,刘爱琴有点不好意思,沈雪英就对她说,不用客气,都是自家烧的,随便吃。“奶奶还跟我聊天,问我读书读得怎么样,跟同学关系怎么样,特别关心我,真的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慢慢地,刘爱琴就没有那种拘束感了,跟老夫妻俩走得很近,“奶奶经常做了好吃的,叫我过去吃点。”

大二、大三的暑假,刘爱琴为了省路费都没有回家,留在苏州做家教赚些生活费。“因为放暑假,爷爷奶奶回西山老家了,他们还带着我回家过周末。”老夫妻俩做了一桌好菜招待她,吴老儿媳还带她去镇上买了新裙子和鞋子。“婶婶(吴老儿媳)帮我买了条粉色的裙子,现在还在我老家呢!我也舍不得穿,有重要的事情才会穿,因为这不仅是一条裙子,更是浓厚的情谊,我一直珍藏着。”

重逢

搬家不慎遗失地址 多次苦寻恩人终于再相见

大学毕业后,刘爱琴回到宁夏银川,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心存感激的她一直与吴老夫妻保持着书信往来。后来因为几次搬家,刘爱琴不小心弄丢了吴老家的地址,一时心急如焚。

“2008年,我回过苏州,回母校想找爷爷奶奶,但他们都已经退休了,然后打电话到镇里、村里找,但一直找不着,那时我就特别失望,也很失落。”刘爱琴介绍,回来之后,她多次联系寻找苏州这对热心老夫妻,但都没有找到。

“每次想起那些往事的时候就很难受,就想再找找爷爷奶奶,不知道这辈子能否完成心愿。”今年12月初,刘爱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联系了苏州当地媒体寻求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苏州媒体和警方的助力下,刘爱琴终于找到了她日思夜想的爷爷奶奶,一桩尘封了20年的感人故事才得以被外人知晓。

12月13日傍晚,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蔡村的吴士良老人的家里。89岁的吴老身体不太好,躺在床上,对于20年前他热心伸援手帮助小刘的事情已记不清。89岁的老伴沈雪英身体还很健朗,不时进屋照看,给吴老塞好被子。

时隔20年,沈奶奶对于以前的事一时也没想起来,但与刘爱琴视频通话时一下就认出来了,“是小刘那姑娘,她一个人跑这么远来上大学挺不容易的。”沈奶奶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看小姑娘离家很远,独自一人求学很艰辛,刚开始不适应、想退学,就给她开导了几次,鼓励她读下去。看小刘为了省钱整天吃馒头很心疼,“吃馒头怎么能有营养?我就烧了菜叫她过来一起吃。这没什么的,不要放在心上。”

她说

“会将这份温暖和爱心 努力延续、传递下去”

“找到爷爷奶奶我特别激动,特别高兴!”刘爱琴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那天晚上通过视频看到久违的恩人非常激动,“奶奶其实变化不大,她一直感觉挺年轻的,爷爷变化还是挺大的,爷爷当时挺精干,看着挺精神,但那天看到爷爷已经记不清以前的事情了,心里还是特别难受。”

吴老的儿子吴建军表示,刘爱琴比他的儿子大不了几岁,当时父母觉得她和自己孙子孙女一样有亲切感,就多关注、帮助了些。“我公公婆婆那时在学校也是临时工,每个月工资很少,但他们都很热心,在小刘三次想退学的时候鼓励她,生活上给予帮助。”儿媳沈云妹说道。看到刘爱琴如今事业有成、儿女双全,沈奶奶一家都非常欣慰。“她有两个宝宝,可爱得很!”视频里,沈雪英看到围着刘爱琴的两个孩子,也乐开了花。“有空带着孩子一起来苏州玩,我们全家都欢迎你!”沈奶奶开心地说。

刘爱琴告诉记者,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回家经常和父母讲苏州爷爷奶奶帮助她的事,父母也心存感激,一直想当面感谢。她准备明年暑假,带着父母一起来苏州探望吴老一家。“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时光不容我们再等了,以前条件不允许,现在交通发达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一点,我会尽可能多去看看他们,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得到爷爷奶奶的帮助,改变了我的一生,要是当时没有爷爷奶奶的鼓励帮助,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还在上大学。这份情谊我永远心存感激。”刘爱琴表示,现在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她也一直践行、延续着这份爱。“爷爷奶奶当年给我传递的这份温暖与爱心,我会努力延续,传递给我的学生。”她表示,每次遇到学生有困难时,就想到爷爷奶奶当时对她的一些帮助,“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帮助,我都一直记着,我会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我的学生。”

视频时,刘爱琴也对吴老先生夫妇说道:“你们给我们传递的这份爱心,我会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 扬子晚报

老金:这么件小事,看得老金眼泪哗哗!希望爱不但能传递,而且会辐射!!!

苏州一对门卫老夫妻三次“劝学”改变了这位女大学生的一生……



 

据光明网报道:

光明网官方帐号

这两天,来自宁夏银川的女教师刘爱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20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一对苏州老夫妻,那是她这么多年念念不忘的恩人。原来,在她18岁孤身来江苏苏州求学时,因多种原因曾经三次萌生退学的念头,在校园里做保安和保洁工作的一对老夫妻在她最孤独无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无微不至地温暖了这位女大学生的心,让她得以顺利毕业。

因多次搬家,刘爱琴和老人失去了联系。近日,她终于在媒体和警方的帮助下找到了这对老人,昨晚,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她说:“如果当时没有爷爷奶奶的帮助,一次次把我从逆境中拉了出来,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我……”

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一劝

18岁女生离家数千里求学 三次萌生退学念头

12月13日晚上10点多,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刚结束一天忙碌工作的刘爱琴。刘爱琴2001年就读于苏州科技学院(现为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2005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现在是宁夏当地一所高校的老师。

刘爱琴告诉记者,她当时的异地求学之路并不顺利,第一次离开小县城孤身一人来到2000公里以外的城市上大学,非常不适应,多种原因让她三次萌发了退学念头。“上大一的时候,刚去苏州这个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感觉一下子离家那么远,后悔没有报一个离家近的学校。”孤独无助的刘爱琴没能调整好自己,再加上当时家庭也挺困难,各方面都不适应的她想放弃,准备退学。

一天中午,写好退学申请的刘爱琴准备去系里找辅导员审批,在楼道里遇到了门卫爷爷。

“爷爷问我有什么事情,我告诉他是找辅导员,想退学,爷爷一听我要退学就有点着急,劝慰我,他感觉有点说不动我,就说‘要不让奶奶跟你说说’,就把我带到他们门卫室里,他们跟我聊了好久,我就没有那么难受了,没有那么想退学了。”刘爱琴说。

再劝

为省钱天天啃馒头 门卫老夫妻嘘寒问暖伸援手

刘爱琴口中的爷爷和奶奶就是当时在教学楼里偶遇的门卫爷爷吴士良和他的老伴沈雪英。这对和善的老夫妻在她最无助想放弃的时候,不断鼓励开导她。刘爱琴回忆,过了一段时间,又因为课程有些跟不上,她再次萌生退学念头,“我的基础比较差,尤其英语课,有点跟不上,又有点想退学。”

刘爱琴表示,当时她年龄比较小,性格偏内向,身边没有一个贴心的朋友,遇到事情也没有人可以交流排解,就又想放弃,于是再次找辅导员准备退学。“我刚要去找老师,在楼里又碰到奶奶了,她又开导了我好久。说刚开学大家都是一样的,慢慢调整一段时间就好了。”听了老人的耐心劝慰,刘爱琴觉得不能再轻言放弃,调整心态迎接挑战,慢慢也就打消退学的念头了。

刘爱琴也坦言,中间还有一次因为军训,想过退学,也是爷爷奶奶的劝慰把她拉了回来。

因为家庭贫困,刘爱琴为了省钱经常只吃馒头,吴士良夫妇看到了非常心疼,隔三差五做了可口的饭菜把刘爱琴叫去“开小灶”。“奶奶在宿舍楼打扫卫生,打扫完就在门口等我放学,拉我过去一起吃饭。”

刚开始,刘爱琴有点不好意思,沈雪英就对她说,不用客气,都是自家烧的,随便吃。“奶奶还跟我聊天,问我读书读得怎么样,跟同学关系怎么样,特别关心我,真的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慢慢地,刘爱琴就没有那种拘束感了,跟老夫妻俩走得很近,“奶奶经常做了好吃的,叫我过去吃点。”

大二、大三的暑假,刘爱琴为了省路费都没有回家,留在苏州做家教赚些生活费。“因为放暑假,爷爷奶奶回西山老家了,他们还带着我回家过周末。”老夫妻俩做了一桌好菜招待她,吴老儿媳还带她去镇上买了新裙子和鞋子。“婶婶(吴老儿媳)帮我买了条粉色的裙子,现在还在我老家呢!我也舍不得穿,有重要的事情才会穿,因为这不仅是一条裙子,更是浓厚的情谊,我一直珍藏着。”

重逢

搬家不慎遗失地址 多次苦寻恩人终于再相见

大学毕业后,刘爱琴回到宁夏银川,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心存感激的她一直与吴老夫妻保持着书信往来。后来因为几次搬家,刘爱琴不小心弄丢了吴老家的地址,一时心急如焚。

“2008年,我回过苏州,回母校想找爷爷奶奶,但他们都已经退休了,然后打电话到镇里、村里找,但一直找不着,那时我就特别失望,也很失落。”刘爱琴介绍,回来之后,她多次联系寻找苏州这对热心老夫妻,但都没有找到。

“每次想起那些往事的时候就很难受,就想再找找爷爷奶奶,不知道这辈子能否完成心愿。”今年12月初,刘爱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联系了苏州当地媒体寻求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苏州媒体和警方的助力下,刘爱琴终于找到了她日思夜想的爷爷奶奶,一桩尘封了20年的感人故事才得以被外人知晓。

12月13日傍晚,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蔡村的吴士良老人的家里。89岁的吴老身体不太好,躺在床上,对于20年前他热心伸援手帮助小刘的事情已记不清。89岁的老伴沈雪英身体还很健朗,不时进屋照看,给吴老塞好被子。

时隔20年,沈奶奶对于以前的事一时也没想起来,但与刘爱琴视频通话时一下就认出来了,“是小刘那姑娘,她一个人跑这么远来上大学挺不容易的。”沈奶奶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看小姑娘离家很远,独自一人求学很艰辛,刚开始不适应、想退学,就给她开导了几次,鼓励她读下去。看小刘为了省钱整天吃馒头很心疼,“吃馒头怎么能有营养?我就烧了菜叫她过来一起吃。这没什么的,不要放在心上。”

她说

“会将这份温暖和爱心 努力延续、传递下去”

“找到爷爷奶奶我特别激动,特别高兴!”刘爱琴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那天晚上通过视频看到久违的恩人非常激动,“奶奶其实变化不大,她一直感觉挺年轻的,爷爷变化还是挺大的,爷爷当时挺精干,看着挺精神,但那天看到爷爷已经记不清以前的事情了,心里还是特别难受。”

吴老的儿子吴建军表示,刘爱琴比他的儿子大不了几岁,当时父母觉得她和自己孙子孙女一样有亲切感,就多关注、帮助了些。“我公公婆婆那时在学校也是临时工,每个月工资很少,但他们都很热心,在小刘三次想退学的时候鼓励她,生活上给予帮助。”儿媳沈云妹说道。看到刘爱琴如今事业有成、儿女双全,沈奶奶一家都非常欣慰。“她有两个宝宝,可爱得很!”视频里,沈雪英看到围着刘爱琴的两个孩子,也乐开了花。“有空带着孩子一起来苏州玩,我们全家都欢迎你!”沈奶奶开心地说。

刘爱琴告诉记者,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回家经常和父母讲苏州爷爷奶奶帮助她的事,父母也心存感激,一直想当面感谢。她准备明年暑假,带着父母一起来苏州探望吴老一家。“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时光不容我们再等了,以前条件不允许,现在交通发达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一点,我会尽可能多去看看他们,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得到爷爷奶奶的帮助,改变了我的一生,要是当时没有爷爷奶奶的鼓励帮助,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还在上大学。这份情谊我永远心存感激。”刘爱琴表示,现在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她也一直践行、延续着这份爱。“爷爷奶奶当年给我传递的这份温暖与爱心,我会努力延续,传递给我的学生。”她表示,每次遇到学生有困难时,就想到爷爷奶奶当时对她的一些帮助,“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帮助,我都一直记着,我会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我的学生。”

视频时,刘爱琴也对吴老先生夫妇说道:“你们给我们传递的这份爱心,我会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 扬子晚报

老金:这么件小事,看得老金眼泪哗哗!希望爱不但能传递,而且会辐射!!!

为什么是她——美国华人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张纯如逝世17周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即,或许有人还会问:“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对于生于美国华人家庭的张纯如来说,1937年发生于祖辈身上的二战暴行,意味着什么?1995年,时年27岁的她,冒着酷暑,来到南京,采访幸存者,查找史料,执着写出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把南京大屠杀历史带入西方视野,被称为“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的“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展览带我们走近这位伟大女性。11月9日,张纯如离开我们17年了,我们依然深深怀念她。

“不忘中国根”

2020年1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一批来自张纯如母亲张盈盈捐赠的文物,由此推开了有关张纯如的记忆之门。“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展,于今年5月18日起在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首层展厅展出。展览通过“至纯至美”“至韧至勇”“一个人的力量”三个部分呈现了张纯如短暂却有价值的一生。
张纯如196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在伊利诺伊州长大。父亲张绍进、母亲张盈盈都是哈佛大学博士。她的外祖父张铁君曾是民国政府公务人员。1937年深秋,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前一个月,战火燃遍长江下游一线。张铁君与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孙以白奇迹般地在芜湖码头团圆。后来,孙以白生下女儿张盈盈,也就是张纯如的母亲。
“我们的家庭非常注重中国文化,我的父亲强调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中国根。”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说,这种信念从小就影响着张纯如。“纯如从小学中文,我们也尽量向她介绍中国文化。她深知自己的根来自何处。她喜欢阅读。图书馆是她最爱去的地方。”
张纯如小学五年级时,对寻根产生兴趣。“她对我们家族历史与背景极其好奇,向我们提出许多问题,诸如我们分别来自何方?为什么一定要来美国?我们像她这么大时,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张盈盈说,他们通常会在晚餐桌上,向女儿讲述自己父母的故事,还告诉她在抗日战争时期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所遭遇的困难,并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给她听。
“我们从来没想到,这些在晚餐桌上随口说来的故事,有朝一日会促使纯如写下畅销全世界并改变人们对二战看法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

为那些喑哑无声的人们发言

张纯如听到父母讲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后,小小年纪就在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查找资料,却找不到一丝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信息,但是纳粹杀害犹太人的历史在西方家喻户晓,她问“为什么?”
1989年,张纯如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她先后进入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工作。她发现,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记者曾发表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路透社多家报纸都刊登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章,但是多年过去了,西方国家对此似乎完全忘记了。
张纯如发现自己和新闻记者相比,更想成为一名作家,决定重回校园继续深造,1991年5月取得了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学位。
1994年12月,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库比蒂诺举办的一场南京大屠杀图片展促使她写一本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她说:“那些图片之恐怖激发了我写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她决定寻找南京大屠杀真相。
她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等地查找当年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资料,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在档案馆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
查档时,她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并看到了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名字。她辗转联系上了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得到了《拉贝日记》的部分章节。
1995年夏天,张纯如来到南京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纯如曾跟我说,南京大屠杀发生60年后,还能看到这些幸存者,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在南京期间,张纯如走访了李秀英、夏淑琴等幸存者,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她废寝忘食,从中选出精华。日夜研究那些残忍的画面,听那些煎熬的录音,母亲张盈盈很担心女儿的安危,但张纯如说:“我现在所受的痛苦无法与那些受害者比拟。我要拯救那些在黑暗中被遗忘的人,为那些喑哑无声的人发言。”

相信一个人的力量

历时三年,张纯如完成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不公正的评价。张纯如听到日本驻美国大使公开批评她的书“不正确”时,她向日本大使挑战。1998年12月1日,她在PBS电视晚间六点新闻节目中,和日本驻美国大使辩论。
张纯如1998年回到母校演讲,对毕业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你是一个人,你可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志存高远。不要限制你的目光,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或理念。”
是她的至韧至勇,让南京大屠杀历史抹去尘埃,让否认侵略的言论受到正义的谴责,让历史的记忆和人类的良知得以唤醒。

正义从来不曾离开

面对大众,张纯如充满热情又坚强,但人们或许忘记,她也是一位普通的女性。由于身心过度劳累,她的生命定格在了36岁那个冬日。人们为此震惊、惋惜、哀悼,更缅怀她的勇敢、正义而绚烂的一生。纪念馆为她颁发特别贡献奖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与《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展览中,特别将科技与历史结合,让历史照片恢复音容笑貌。通过照片修复、三维建模、语音克隆等技术再现张纯如,让历史“活”过来、“说”出来、“动”起来。这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感到张纯如似乎从未离去,一直就在我们身旁,跟我们一起为这段历史奔走呼喊。
我们为什么不能是她?
南京大屠杀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能汇聚成守护历史真相、传递和平与希望的海洋。
天冷了,纪念馆悼念广场张纯如雕像,被戴上了紫色毛围巾。正义从来不曾离开。
(作者:凌曦 李凌 俞月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离婚后的孟瑶不仅爱情滋润,经济上也毫无压力,依旧过着阔太生活,去年36岁生日时,她就举办了一场土豪式生日会,期间更邀请了张美妮等姐妹一起玩,当时众人化身“杜
  • 今年夏天利物浦只买入一名中后卫科纳泰,反而跟多名主力球员续长约,被不少球迷笑言续约当新签,在克洛普心目中这班续约的老臣子非常重要,他们的合约由原本的2023延期
  • 记 有点小感冒情绪也不是很好应该是快来大姨妈 威锅参加朋友婚礼我在家睡觉 1.50威锅来了一个电话说通知让加班2.30得赶到 然后他就离开婚礼现场回家拐了一趟只
  • #LGDREC[超话]##2022CFML##CFMLS12# 【实时战报】2022穿越火线:枪战王者职业联赛秋季赛常规赛:REC.LGD 0:1 Q9第一局地
  • “应该知道的”收不到钱,人们只会为“想知道的”付费,而大众求知名单上靠前的,通常与情绪 而非理性有关。新闻的经典定义:“人们应该知道的和想知道的”业已过时。
  • 叶绿素就是碱化剂,排毒养颜,提高造血功能,抗病强身,帮助调整酸性体质到碱性健康体质的~每日清晨水服6片,哈哈,坚持吃它的人都知道,早上都能大的出来!能提高人体免
  • [并不简单]带爸妈回忆年少,带子女合家欢笑带兄弟热闹全场,带闺蜜 CP 嗑糖带伴侣恋爱必备,哥你好全员适配你想要的“哥”都有,假期带你乐悠悠!#Celine楊鎧
  • ”随州应急装备企业联合救援队队长黄虎介绍,“我市依托应急装备企业产品、技术、人员等优势,成立联合救援队,将有效整合我市应急产业资源,统筹应急救援力量,极大地提升
  • 话说大妹非常重视个人形象,认为瘦后面相老了许多,唯恐这样的自己被人看到,现在哪里都不想去。真的要好好感谢秦岚,只从粉上秦岚后我真的整个人都改变了!
  •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每年博士招生人数也就13万左右,而每年国内毕业硕士100万,国外回国70万,也就是每年170万硕士面临就业和考博问题,加上以前已经硕士毕业的人
  • 我还帮忙卖过几个月的马鲛鱼,虽然每天只去半天,也已经体会到那种累,也深刻明白,市场的新鲜是摊贩的辛勤劳作赋予的。为了研究中国菜市场,6年里,她走访了全国,更打入
  • 欲相守,难相望,梦碎流年,远走天涯,终无言…… 」 #情侣头像# #情侣头像[超话]# #女生头像[超话]# #情感语录##刘宇宁故宫博物院文物推广曲# #刘
  • 【恒大健康:#FF#员工无理控告,将采取一切行动捍卫权利】#恒大健康#公告:据本公司于2018年11月17日了解,若干自称为合资公司股东的#法拉第#美国的员工在
  •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耐得住性子 稳下来心态,静心去思考,怎么去突破,真正的改变,期末作品没有选择自己擅长的新闻而是选择了少儿 ,只为突破,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是因
  • 。。
  • 有网友调侃:“影院老板跟蜜雪冰城老板打架了吧”还有网友说:“这还去什么,有这样规定直接退票走人,工商局投诉”。#请喝茶[超话]# #海盐薄荷味糖ya的plog
  • 真的好神奇,就是内种明知道考不过但是老天爷就是想让你过的感觉[嘻嘻],被老天爷追着成绩合格的感觉原来是这样啊[doge],总之,今天许的愿望都实现啦,是很值得记
  • 如果独自一个人的的时候觉得寂寞了,就去读一下书本吧,那样就可以以去碰触一下别人的情了喔……不不妨去想象一下——那个人在想着什什么呢……#风起雾散# 社会靠大家,
  • ✡️✡️✡️让她他 脑子̀里没有你活不下去 一心̛一意只为了你 此次墓̍地情降̇鬼̛仙做法从来不̇会失手 也́没有失手 泰北情降王̍阿赞空撒师傅修行̛一辈子 泰
  • 他给出的理由也很搞笑,成都地震多,不安全;重庆爬坡上坎,累,还容易迷路;南京经济不行,不如杭州。 这个考生说安徽蚌埠和南京的经济不行,这与你在那儿读大学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