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元宝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亮点纷呈】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在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建昌营村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耕地质量和产能明显提升,农民增产又增收;美丽河镇前美丽河村,“田管家”张永丽种植的玉米再获丰收,销路不愁;和润农业新引进的南瓜品种首种成功,行情走俏……近年来,元宝山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走出了一条既有“宝山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设施农业绿生金,乡村振兴花开朵朵

  锦绣山是平庄镇前进村重要的产业基地,过去这里沟壑纵横,1992年开始治理,如今已建成集旅游观光、大棚采摘、现代牧场和千亩苗木基地为一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基地,是元宝山区设施农业先进村。“锦绣山产业园是我们村农业科技推广、劳动力就业和村集体收入来源的主要基地,去年总产值达650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6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万元。”前进村村委会主任徐宝义说。

  近年来,元宝山区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园区为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谋划了和润、锦绣山、房身盛源等一批叫得出、打得响的设施农业品牌。一座座高质量设施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曾经的荒山、沙地现在绿染芳菲、生机勃勃,无公害蔬菜、专业化养殖的猪牛羊、优质苗木……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民的腰包鼓了,村容村貌更美了,乡村振兴之路花开朵朵。

  龙头企业“带头跑”,产业发展促民增收

  内蒙古草原汇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美丽河健康产业园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及技术7项,年产值5000万元。该公司生产车间主管李晓林告诉记者,公司产品供不应求,仅白蘑酱每天就销出26000多瓶,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包装这活儿不算累,每月2000多块钱的收入能让我的生活宽裕不少。”从新安屯村来打工的张大姐说。

  据悉,2018年,元宝山区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实现销售收入34.02亿元,优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75%,居全市第一。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55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58%以上。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农民人均收入增加90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村里来了“田管家”,种地能力顶呱呱

  美丽河镇前美丽河村村民张永丽是赤峰市丰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村民都喜欢叫他“田管家”。

  2018年,张永丽带领合作社实施土地托管模式,农户按照410元/亩的价格向合作社交托管服务费,合作社提供耕种、管理、收割、回购一条龙服务。一年下来,无论是当“田管家”的张永丽还是“坐等收成”的农户都有了不错的收入。前美丽河村书记张志权告诉记者,去年,把耕地交给合作社负责的农户每亩地纯收入1000元左右。今年,丰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实施土地托管10000余亩。

  “‘单打独斗’的农民在市场中是被动的,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打造,如集中统一的种植养殖制度、收购与代理销售,可显著提高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元宝山区农牧业局综合股股长赵越起说。“土地托管模式”逐渐得到了农户的认可,也意味着元宝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科技兴农,足不出户把地浇

  “增产是肯定的了!”从建昌营村承包了2000亩地的种粮大户占青林说。今年,建昌营村所有耕地都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机耕路直接修到了田间地头,极大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占青林算了一笔账,今年仅用水一项成本就节省20万元。他说:“以前浇地各个地块都得有人看管,现在足不出户在电脑上点击几下就把地浇完了,种地还得靠高科技啊。”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元宝山区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高新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发展道路。2019年,全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5万亩,机械化率将达72%,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农业+旅游,“双响炮”释放出更大效益

  近日,风水沟镇灵山蕴田园综合体正式开业运营。“‘十一’期间,我们的客流量迎来了一个新高峰,除可观的门票收入外,餐饮一项日盈利就超过一万元。”灵山蕴负责人魏广成说。

  今年,元宝山区精心打造了风水沟镇灵山蕴田园综合体、北海圆田园综合体和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丰富旅游观光元素,推进农业与旅游、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据统计,已连续两年举办农业嘉年华的和润农业累计接待游客5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800万元。2018年,元宝山区各类采摘观光园区收益也不可小觑,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元宝山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在沃野田畴间奏响一曲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丰收欢歌。(驻站记者 刘晓冉 谢绿薇)

【乡村振兴激活中原沃土】

初夏时节,穿行在中原大地乡间,四下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应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时代大背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正迈出坚实的步伐。

“只要牢牢把准乡村振兴的目标方向,沿着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同步发展之路探索实践下去,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开辟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日前,在河南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说。

提升粮食产能,让农业发展更有竞争力

在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田间,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向记者介绍:“我们流转的2000多亩地,全部属于高标准粮田,由于地块好,种的又都是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收购价比起普通小麦都要高10%左右。”

近年来,河南省切实履行保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5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平均每亩提升粮食产能150斤,持续推进科技兴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化率,保证了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其中,2018年粮食产量达1330亿斤,创历史新高。

“今年小麦长势要好于往年。”在项城市丁集镇关庄村,项城农业技术专家组组长、高级农艺师王立华告诉记者:“作为基层农技员,我们一直在项城市推广小麦等农作物的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让更多农民通过土地增收致富。”

调结构、转方式,让农民种地“种”出好日子、让各地抓农业“抓”出积极性,河南省探索推进“四优四化”,其中,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204万亩,优质花生种植2200万亩,优质草畜走出了一条秸秆换肉换奶、循环发展的路子,畜牧产值居全国前列,食用菌产值全国第一,蔬菜、中药材产值全国第三,灵宝苹果、西峡猕猴桃、温县铁棍山药、宁陵酥梨等闻名全国。

优质农产品的充分供应,也培育出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据统计,河南省2785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于肉制品、面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等五大产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双汇、众品、三全等品牌叫响全国,成为河南“农”字号的靓丽名片。

“我们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筑牢大粮仓、丰富大厨房、做优大餐桌。”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真正回应市场和百姓的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生态环境优势

一湖清水倒映着绵延的峰峦,不远处摆渡划桨的村民惊起了三两只水鸭,光山县泼陂河镇东岳寺村正处在湖的岸边。“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推动东岳寺村走‘文化+旅游’路线,使之成为信阳市首个美术写生基地。”泼陂河镇党委书记余效前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农村才更具吸引力、农业才更具竞争力。”光山县委书记刘勇介绍,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守住生态环保红线,把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变成“聚宝盆”,绘就村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画卷。

近年来,信阳郝堂、孟州莫沟、陕州北营等一大批美丽乡村依托自然风光,保留传统元素,引入时尚气息,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把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竞争力。同时,坚持农业与旅游融合,原阳县、宁陵县等不少地方依托当地特色种植业,开展“赏花游”、组织“采摘节”,把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也已成为河南很多地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实践。“我们落实乡镇工作‘三结合’与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衔接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加快构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新型市场主体’格局,加大农业投入,引入市场主体,乡村‘颜值’提高了,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钱包也鼓了起来。”尉氏县张市镇党委书记杨民强说。

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河南省深入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积极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并紧盯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治行动”,积极创建“四美乡村”“五美庭院”。

同时,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在全方位向农村渗透,农村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对农产品的供给从单一的粮食向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农村电商等转变,一二三产业融合进入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18年底,河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6万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440亿元,带动从业人数34.3万。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加速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城乡正在加速融合。

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农村改革新活力

行走在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村中道路宽阔整洁,别墅建得错落有致,学校、医院、工厂、商业街、酒店应有尽有。“俺在村里的医院上班,俺媳妇在村里干些杂活,一个月加起来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日子过得真是好啊!”57岁的村民李玉星高兴地说,“村里能有这么好的发展环境,还多亏我们村有个好书记,有个好带头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健看头羊。李玉星口中的带头人正是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在基层,要当好农村带头人,要具备三个条件。”正在村里干果加工厂指导生产的李连成说,“一是有思路懂政策,会‘接天线’;二是私心少,经得起全村人看;三是能干会干,还得不分白天黑夜地干。”

在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达仕营村,正在这里监督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的卧龙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建新认为:“要实施党支部‘堡垒工程’,突出政治引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阵地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选优配强带头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育本土人才、吸引在外人才,河南省积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展身手,其中,驻马店通过开展“千名专家帮千村”活动,培育了新型农村实用人才5万余人。

在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下,近年来,河南走出去的“民工潮”正在变成引回来的“创业潮”,实现了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创业效应转变。目前,全省返乡创业累计130万人、带动就业814万人,有3875名返乡创业人员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干部,成了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近段时间一直在忙着接待前来村里游玩的游客。自从今年三月底,花石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办出来以后,周全喜真正甩开了膀子带着村民干了起来。“只有登记赋码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金融部门才认可,村里的集体资产才能到银行作抵押贷款,才真正能盘活农村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周全喜高兴地说。

如今的花石村依托独特的山水风景及特色农业产业等旅游资源,在周全喜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发展正式步入了快车道,先后举办了“槐花节”“山地自行车比赛”等活动,村集体也赚了个“盆满钵满”,花石村村民真正享受到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红利。

“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济源市农牧局农经站站长段德龙介绍,目前,全市统筹做好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真正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当前,正处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的河南,农业正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让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活跃也让农民从身份化向职业化转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新时代“三农”新局面正在打造,乡村振兴进行曲也将越奏越好。

【乡村振兴激活中原沃土】

初夏时节,穿行在中原大地乡间,四下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应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时代大背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正迈出坚实的步伐。

“只要牢牢把准乡村振兴的目标方向,沿着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同步发展之路探索实践下去,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开辟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日前,在河南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说。

提升粮食产能,让农业发展更有竞争力

在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田间,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向记者介绍:“我们流转的2000多亩地,全部属于高标准粮田,由于地块好,种的又都是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收购价比起普通小麦都要高10%左右。”

近年来,河南省切实履行保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5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平均每亩提升粮食产能150斤,持续推进科技兴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化率,保证了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其中,2018年粮食产量达1330亿斤,创历史新高。

“今年小麦长势要好于往年。”在项城市丁集镇关庄村,项城农业技术专家组组长、高级农艺师王立华告诉记者:“作为基层农技员,我们一直在项城市推广小麦等农作物的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让更多农民通过土地增收致富。”

调结构、转方式,让农民种地“种”出好日子、让各地抓农业“抓”出积极性,河南省探索推进“四优四化”,其中,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204万亩,优质花生种植2200万亩,优质草畜走出了一条秸秆换肉换奶、循环发展的路子,畜牧产值居全国前列,食用菌产值全国第一,蔬菜、中药材产值全国第三,灵宝苹果、西峡猕猴桃、温县铁棍山药、宁陵酥梨等闻名全国。

优质农产品的充分供应,也培育出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据统计,河南省2785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主要分布于肉制品、面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等五大产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双汇、众品、三全等品牌叫响全国,成为河南“农”字号的靓丽名片。

“我们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筑牢大粮仓、丰富大厨房、做优大餐桌。”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真正回应市场和百姓的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生态环境优势

一湖清水倒映着绵延的峰峦,不远处摆渡划桨的村民惊起了三两只水鸭,光山县泼陂河镇东岳寺村正处在湖的岸边。“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推动东岳寺村走‘文化+旅游’路线,使之成为信阳市首个美术写生基地。”泼陂河镇党委书记余效前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农村才更具吸引力、农业才更具竞争力。”光山县委书记刘勇介绍,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守住生态环保红线,把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变成“聚宝盆”,绘就村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画卷。

近年来,信阳郝堂、孟州莫沟、陕州北营等一大批美丽乡村依托自然风光,保留传统元素,引入时尚气息,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把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竞争力。同时,坚持农业与旅游融合,原阳县、宁陵县等不少地方依托当地特色种植业,开展“赏花游”、组织“采摘节”,把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也已成为河南很多地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实践。“我们落实乡镇工作‘三结合’与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衔接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加快构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新型市场主体’格局,加大农业投入,引入市场主体,乡村‘颜值’提高了,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钱包也鼓了起来。”尉氏县张市镇党委书记杨民强说。

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河南省深入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积极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并紧盯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治行动”,积极创建“四美乡村”“五美庭院”。

同时,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在全方位向农村渗透,农村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对农产品的供给从单一的粮食向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农村电商等转变,一二三产业融合进入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18年底,河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6万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440亿元,带动从业人数34.3万。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加速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城乡正在加速融合。

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农村改革新活力

行走在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村中道路宽阔整洁,别墅建得错落有致,学校、医院、工厂、商业街、酒店应有尽有。“俺在村里的医院上班,俺媳妇在村里干些杂活,一个月加起来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日子过得真是好啊!”57岁的村民李玉星高兴地说,“村里能有这么好的发展环境,还多亏我们村有个好书记,有个好带头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健看头羊。李玉星口中的带头人正是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在基层,要当好农村带头人,要具备三个条件。”正在村里干果加工厂指导生产的李连成说,“一是有思路懂政策,会‘接天线’;二是私心少,经得起全村人看;三是能干会干,还得不分白天黑夜地干。”

在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达仕营村,正在这里监督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的卧龙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建新认为:“要实施党支部‘堡垒工程’,突出政治引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阵地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选优配强带头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育本土人才、吸引在外人才,河南省积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展身手,其中,驻马店通过开展“千名专家帮千村”活动,培育了新型农村实用人才5万余人。

在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下,近年来,河南走出去的“民工潮”正在变成引回来的“创业潮”,实现了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创业效应转变。目前,全省返乡创业累计130万人、带动就业814万人,有3875名返乡创业人员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干部,成了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近段时间一直在忙着接待前来村里游玩的游客。自从今年三月底,花石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办出来以后,周全喜真正甩开了膀子带着村民干了起来。“只有登记赋码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金融部门才认可,村里的集体资产才能到银行作抵押贷款,才真正能盘活农村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周全喜高兴地说。

如今的花石村依托独特的山水风景及特色农业产业等旅游资源,在周全喜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发展正式步入了快车道,先后举办了“槐花节”“山地自行车比赛”等活动,村集体也赚了个“盆满钵满”,花石村村民真正享受到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红利。

“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济源市农牧局农经站站长段德龙介绍,目前,全市统筹做好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真正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当前,正处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的河南,农业正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让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活跃也让农民从身份化向职业化转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进,新时代“三农”新局面正在打造,乡村振兴进行曲也将越奏越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们从不送彼此礼物也从不求对方改变,您说 “我是这世上和您最像的人。世上最难忘的莫过于留在回忆中的人,很多事情,我们有心,我们尽力而为吧,不失望的路只能让自己变
  • 因为,人这一生,难得碰上懂你的人......那么,情感领域最有分量的一句话是什么? 世上最浪漫和最自私的话就是:你是我一个人的。
  • 想找Yao叔的快加Beyou君吧~V:beyoujun占星师园琦(远航)老师的反馈:远航老师真的很专业而且非常的准,因为我最近跟男友在闹分手针对我提问的感情问题
  • 这不叫三观不合,但是他说旅游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花钱遭罪嘛,躺在家里多舒服……无论是选择朋友还是选择伴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那必将是
  • 是人在这世上表达的最完美的姿态!”我以为这就是人类对生命最大的善意与敬畏。
  • #张雨绮[超话]#[悲伤]#张雨绮乘风破浪的姐姐# 考古小雨刚出道那会儿上背后的故事没有人生来强大 我们真的要感谢小雨能在荆棘中走出来 让我们能看到现在自信耀眼
  • 那我的建议是,刚做完手术的前3-4天,组织液、渗液不稳定的情况下,最好是平躺并且抬高一点,避免鼻子肿胀导致双侧不对称的情况。用真实案例展示真实效果,我是整形美容
  • 分享给我的妈妈,相信她会慢慢支持我的想法。也许很多事情我还不能完全解决,此时我还没有能力去给他们保护,但我愿意让她们了解我的生活,知道我的决定,以及我爱的一切。
  • 你想要成功就必须得经过——命运的考研如若要用别人的伤心之处。你想要成功就必须得经过——命运的考研如若要用别人的伤心之处。
  • 于是金星发表了自己的感慨,肖战你如果要吃这一碗饭,就必须学会强大起来,在演艺圈有你红的时候,也有落魄的时候,关键是要摆正好心态,有些黑子你就让他去嗨,不用去特意
  • 【4月3日,今天是马修·古迪(Matthew Goode)四十二岁生日[蛋糕][蛋糕]】外表透着大男孩般的清新帅气的英国演员马修·古迪(Matthew Good
  • 各方面都一帆风顺,想象力丰富的属蛇人意见容易得到大家的采纳,人缘很好,事业上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立夏节气后,将步入“六合贵人”之吉运,遇事有人帮扶,可逢凶化吉,有
  • [允悲][允悲][嘻嘻][嘻嘻] #育儿#【爸爸妈妈怎样做才是有“质量”的陪伴】1、有耐心。不会急于求成而忽视宝宝的特性,能够照顾到宝宝的情绪。
  • 5分截止 拍4件用淘金币后58元 商品下领199-30购物券 威猛先生厨房重油污清洁剂2.3kg 6/an6ZXXpwUMz/ 自助搜券>
  • 前两天还在为看到优秀的同龄人而自卑看到不太有好感的人比自己年轻漂亮还优秀而心塞今天再深入的了解了一下不能说人设崩塌毕竟人无完人既然能有三观跟着五官走 那有学霸滤
  • 一个人的感情经营的好不好取决于有没有用心经营,当你有一个好的心态,掌握了方法,生活自然就过的越来越好。!
  • 普通止痛药也伤肝】发表在《英国临床药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是普通的止痛药也会对患者造成肝脏损害,如阿斯匹林、布洛芬和萘普生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5.7
  • 把握自己的命运,重在修养良好的心态:看不到的,不要过分地探究,你没必要啥都知道;看不透的,无须为之神伤,能够看穿世态万相的,唯有圣人;看不开的,那就换一个视角,
  • 成功收获了雅思口语6分的目标!最新的屠鸭成绩单又来啦!
  •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有些精彩纷呈,有些暗淡蒙灰,但无论如何,我们所有人都会有一个共性,这共性与物质无关,它关切着的是我们的心灵,是我们在现代主义这种境况下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