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积功累德第八(3)
  积功累德第八(3)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和颜’,柔和之颜容。《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嗔恚。内无恨结。’‘爱语’者,四摄法之一。四摄法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谓之爱语摄。故《胜天王般若经》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勤喻’者,欢导慰喻也,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策进’者,勉之使进,即常云之促进,今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曰敬。《法华经嘉祥疏二》云:‘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共有六义:(一)世间希有、(二)离垢、(三)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六)不变。又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奉’者,尊崇奉养。‘事’者,承待。‘奉事’者,敬养服待也。‘师’者,教我以道者。‘长’者,德行,或辈分,或年龄高于我者。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师长恩重,故应奉事。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又《会疏》云:‘此(奉事师长)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此说亦有所据。如《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虚’者,虚妄不实。‘伪’者,诈现假相。‘谄’者,佞也。逢迎人意而吐其言,即常云之阿谀奉承也。‘曲’者,不直也,枉也,邪也。无有虚伪、谄伪、谄曲,则心端直无过。如《净影疏》云:‘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槃记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https://t.cn/RTv4Kyo

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白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根本成淫,轮转三途,比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白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为波旬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返,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断除淫欲之法】——念诵《楞严经》寺中决定清净明诲
摘录自果卿居士《现代因果实录二》『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要把《楞严经》的「寺中决定清净明诲」背下来,从「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开始。

为什么要背下来呢?背下来之后就能在空闲的时候随时默念,或小声念。如早晚散步时,骑自行车时,乘公共汽车外出时都可以利用。背诵一遍约需十分钟,每天少则一遍,多则更好,尤则临睡前,一定要背诵一遍。也可以在初学时当作日课诵持,原来的早晚课也可以用「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取代(指在家人),若能念出声来,不仅自己受益,你周围看不见的众生也会跪听你的念诵,皆可受益,那么你自然有无量的功德。

如是这般修持,三个月之后,一定是「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断性亦无」,就是连自己已经断了淫欲得念头也没有了。与时俱生的是一种轻松、自在、法喜充满的境界,却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这是断淫欲得人自己才能体会得到的圣境。

达到这种「身心俱断」之后,可以不再背诵「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当然也可以终生受持),因佛的教诲已铭刻在了心中。

这时才会发现,过去自己认为「世界上最美妙的事莫过淫欲」是错误的。淫欲带给人的只是瞬间即无的快感,而不是快乐,因为相继而来的疲劳,精疲力竭,不是乐而是苦,更别说由此而产生的疾病,夫妻间的矛盾,离异,乃至死亡,皆源于淫欲炽盛。

淫欲如是为了人类的延续,天经地义。除此,应当适度和节制,而修行人则必须断除,因为「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有个别人在断欲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偶然出现无梦遗精,属正常现象,不必理会,会自然除尽。

「精疲力尽」,实指多淫欲的人,不仅有害健康,而且会减寿短命。

「养精蓄锐」指的是断除淫欲的人,不仅有强健的体魄,体内的精华,会蓄结成坚硬无比的舍利子。断欲得时间越长,圆寂火化后留世的舍利子越多。舍利子是视通佛菩萨的圣物,世人诚心礼拜者会受益多多。

所以,如能戒除淫杀盗妄的修行人,必能「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始终心要略解(下)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慧”字,有本作“会”)中,无自他之形相。】

无明大梦,虽十地、等觉诸大士,睡眠未醒,唯佛一人,可称“大觉”。乃我本师大慈悲父,称“慈尊”也。

“喟然”,是叹声。“曰”下,是叹言。前是祖叹,今是佛叹也。

“真如、平等”,都指真心妙谛。其性不妄,曰“真”;无分齐、方隅等虚妄相故不异,曰“如”。无生灭垢净等差别异故,不高不低,曰“平”;离圣解凡情见故,无党无偏,曰“等”。情与非情悉周遍,故“界、会”二字,指妙谛之范围,范围宽大,横竖赅罗也。

众生诸佛,皆“假名”耳;自己他人,皆“妄相”也。妙谛性中,都无是事,故曰“绝无”。经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论云:“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究竟平等,不可变异。”此之谓也。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众生”,乃九界通称,一向在迷,从来未悟,不了真心,用诸妄想,故曰“不自证得”。

“妄想”,指三惑也。谓用见思,不证真谛;用尘沙,不证俗谛;用无明,不证中谛。

一向随想流转,不能返妄归真也。随见思流,名六凡众生;随尘沙流,名二乘众生;随无明流,名大道心众生。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由是”,承接之词。承上文,接下文故。

“立乎”下,佛祖用大乘法药,对治众生之心病也。

立观,是用药;修观,是服药;破惑,是除病;证智成德,乃见效复元也。

山家用文,“三谛”准《仁王经》,“三观”准《璎珞经》,“三惑”准《智度论》,“三智”准《大品般若经》,“三德”准《大般涅盘经》也。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此为不得意者,作次第说耳。其实圆顿行人,于“名字位”中,圆悟一谛三谛之理;于“观行位”中,圆起一观三观之修,全性德而起修德;“相似位”中,粗垢任运先落,脱四住烦恼也;“分证位”中,圆破三惑,圆证三智,圆成三德,所谓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破一切破,一证成一切证成也。文虽次第,意在一心耳。

知诸法无性,而不起分别,于此相应,名“空观”;达诸法如幻,唯是假名,于此相应,名“假观”;观了诸法,非有非无,不一不异,若时若处,无不相应,名“中观”也。

于三止中,空观,即“体真止”,谓体解无性,当体即真故;假观,即“随缘止”,谓识得假名,到处可随缘故;中观,即“息边止”,亦名“不止止”,谓了非有无、一异,则二边俱可息灭,不止而止也。

“一切智”者,明知诸法本空,无二相也;“道种智”者,明知十界种性,差别不同也;“一切种智”者,明见佛性,离四句,绝百非,惑解同源,生佛莫二也。

彻照心源,名“般若”;究竟无缚,名“解脱”;一切俱是,名“法身”。各具“常、乐、我、净”,故三皆称“德”也。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此为得意者,作圆融具德说耳,此本旨也。意显迷悟修证,破立同时,不离当念,故非各别;同在刹那,故非异时。

能破是观,所破是惑,能证是智,所成是德,能所不二,修证一揆。“性具”一宗,回超诸说者,良在兹焉。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此结翻迷成悟,从性起修,成因证果,展转相由也。

意谓:迷一心而起三惑,无别有迷,即迷此三谛也;如依方故有迷,惑东谓西也。悟一心而为三因,无别有悟,即悟此三谛也;如悟东西之方,分明不惑也。修一心而为三止三观,无别有修,即依三谛而修也;如人既不迷东西之路,可直道而行也。

依真谛而修,为体真止,名空观。即观一念心,当体了不可得也。

依俗谛而修,为随缘止,名假观。即观一念心,当下历历明明也。

依中谛而修,为息边止,名中观。即观一念心,当了不可得时,正历历明明;当历历明明时,正了不可得。如是则能观之观,空假不二;所观之境,真俗不二也。

证一心而为三智,无别有证,证此三谛也;成一心而为三德,无别有成,成此三谛也。如人就道而行,得路还家也。

止观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乎一心,故非渐修;始终不离当处,故非次第。同一三谛之理耳。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大纲”,指心要。“网目”,指教眼也。

教法无量,犹之弥天之网,即以谛观为“纲”,性修为“目”耳。三谛原一法,佛说种种名,龙树悟之而造论,智者证之而立宗。

佛祖授受,递代相承,莫不教人悟乎三谛,修乎三智,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今则观修谛显,惑破智证,则始终之能事毕矣。故荆溪用之为“心要”,说之为“大纲”。纲提目张,观明道悟,俾学者庶免问程泣歧之叹,故曰“网目可寻矣”。#佛法看世间##修行##佛学大智慧##佛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而如今,你是一束光,你跨越了好几光年的距离,你发出了好几年的能量,来到我的面前。当初你的存在使人嫉妒,当初你的成立使人震惊,我只知道我们是来自梦想,来自星星,来
  • 25、人生不过是一张清单,你要的,你不要的,计算得太清楚的人通常聪明无比,但,换来的却是烦恼无数和辛苦一场。37、如果我们毫不怀疑地去相信一个人,那结果只有两种
  • 如果可以,我想变成那只七十二变的猴子,不为别的,只想遇到那只白骨精,告诉她:“小姐,你可别想不开,千年之后多少人想成为如你一般的白骨,而你却想去吃什么唐僧肉,胖
  • 此时我已经完全没有力气了,感觉什么东西被拿出来,还有个护士一直在按我肚子,下面一直在流血,两个人聊天还在说出血量太大了云云,我已经没力气想了感觉很虚快死了一样,
  • ❤️肖战好帅,我喜欢肖战肖战赤诚善良[心]肖战谦逊有礼肖战勤奋努力[心]肖战诚恳待人肖战行胜于言[心]肖战茂林修竹肖战万事顺遂[心]肖战热心公益肖战清醒自律[心
  • 我們有的不過是那一顆愛他們的心罷了#吴露可逃[超话]#打卡第6⃣️天:用动物形容一下56#告白吴露三十天# ll时时面对lp的时候像调皮专一的狗狗 就喜欢和l
  • 中海·滙德里在坡屋顶提取上,追溯北京建筑,以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为原型,提取其坡屋顶的元素,同时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建筑的不同长度进行分化设计,形成丰富的第五立面
  • ❤️. 旦逢良辰 顺颂时宜 一切尽意 百事从欢已过而立之年闪闪发光的大人,那以后的日子开心 就好,要搂着猫看电影,要在喜欢的人身边睡醒,要做让
  • 昨天结束了假期,这个长假真长啊,去了青岛,回来了,又去爸妈家住了两天,再回来逛商场逛公园,上游泳课钢琴课,最后想起来节后第一天要考科一,抱佛脚都没时间了,仗着两
  • 它的质地也是炒鸡的好看,像我们吃的绿色果冻一样软软的,弹弹的~这个质地,看着就特别的水润,抹在脸上也是“唰”的一下就变没了,感觉像是一颗颗小水珠爆开了一样~上脸
  • 离他的作品近一点,离他的私生活远一点 ​昨天刚说过今天又来别围了 他不开心 他在皱眉接机本身是没问题 但这种行为是种困扰哥哥温柔不是得寸近尺的理由真的不能忍 本
  • 心酸,一个人慢慢品尝就好;难过,一个人承受就好。这本书确实很好看,只是,唉,不知怎么的,看完其实挺失落的,挺难过的。
  • 跟二婚的那位,说什么都没生孩子,我高考后所有志 愿都填了上海的大学,这次我爸没有阻拦我。 当然不,他一直让我上最好的学校,支持我的所有上 进的想法,还主动提出
  • [色]缺一盒能改善身体的真红糖![爱心][爱心]红糖~家喻户晓你不缺红糖,我也不缺红糖!
  • 确实觉得物是人非,我在微信上轻飘飘地打了一段祝福:“秋,真诚地祝福你在国庆佳节这个好日子里面结婚,在我心中,你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稳重亲切活泼的,你也是勤劳多能的,
  • 3830✨✨独家实拍...2017秋装新款…171002158VALENT*NO专柜最新款,专柜同步洗水唛,进口蕾丝雪纺上衣+蓬蓬半裙两件套来自米兰的时尚,两件
  • 【天生智能 探索不止 小鹏汽车北京车展公布多项服务计划 积极探索未来智能出行新可能】#2020北京国际车展# #2020北京车展# 9月26日,小鹏汽车携超长
  • 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华院”)就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星火燎原”为发展模式,不仅为下游企业提供绿色化、节能型、智能化产品,还
  • [福气虎]第7楼:上海EDG.M全员签名海报[暴发虎]第77楼:上海EDG.M新春限定签名照[虎爪比心]第777楼:上海EDG.M全员签名拍立得[许愿虎]第77
  • 或人这两集的塑造是基于农场父子和灭之间的,农场父子这边,或人从农场父子身上看到了父子情深(放心,人类是不会父慈子孝的[坏笑][坏笑]);而在灭这边,得知了灭是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