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说老子#
《小子说老子》第十一章•胡适的解读与问题

这里,小子要引入提倡过“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治学方法的民国大师胡适先生对此一章节的理解,来看看民国时期公认的思想家、哲学家对这一章节是怎样理解的。

《胡适留学日记·卷四》记录如下:

【五三、读《老子》“三十辐共一毂”:

(七月七日)(小子注:此处为“民国三年七月七日”,即1914年,此时胡适23岁)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

此章王辅嗣注不甚明晓。陆德明《音义》“当(丁浪反)无有车(音居)”,则以当字作抵字解,而“当其无有车之用”作一气读,言抵其无车时之用也。此解亦不甚明晓。

吾以为“当(平声)其无(一读),有车之用(句)。”谓辐辏于而成车,而用车之时,每一辐皆成之一部分,即皆成车之一部分,用车者但知是车,不复知有单独之辐矣,故当其无辐之时,乃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句),当其无(读),有器之用(句)。”成器之后,已无复有埴,即埴在器之中矣。室成之后,户牖但为室之一部分,不复成——之户牖矣。譬之积民而成国,国立之日,其民都成某国之民,已非复前此自由独立无所统辖之个人矣。故国有外患,其民不惜捐生命财产以捍御之,知有国不复知有己身也。故多民之无身,乃始有国(此为近世黑格尔(Hegelian)一派之社会说国家说,所以救十八世纪之极端个人主义也)。此说似较明显,故记之。

王荆公有《老子论》 (《临川集》六十八卷) ,中解《老子》第十一章甚辩,可资参证。(四年七月廿三日记)(小子注:即1915年,此时胡适24岁)

此说穿凿可笑,此“无”即空处也。吾当时在校中受黑格尔派影响甚大,故有此谬说。——六年三月自记。(小子注:“民国六年三月”即1917年,此时胡适26岁)】

以上,是民国大师胡适先生在其《胡适留学日记·卷四》中的完整记录,摘录于此,也请读者朋友们自行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很明显,胡适先生对老子《道德经》的这个第十一章节,是花了很大心思思考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胡适先生分别在1914年、1915年、1917年三年时间里,也就是说在他23岁、24岁、26岁三个时间段,都曾关注与思考过这“第十一章节”的内涵。

这三个阶段的记录过程,同时也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胡适先生的思想态度,是有很大变化的。

为此,小子又特别查询资料,找到了王安石的《临川集·卷六十八》,其文记载如下:

“其书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夫毂辐之用,固在于车之无用,然工之琢削未尝及于无者,盖无出于自然之力,可以无与也。今之治车者,知治其毂辐而未尝及于无也,然而车以成者,盖毂辐具,则无必为用矣。如其知无为用,而不治毂辐,则为车之术固已疏矣。今知无之为车用,无之为天下用,然不知所以为用也。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如其废毂辐于车,废礼、乐、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无之为用也,则亦近于愚矣。”

由此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对这“第十一章节”确实是非常关注的,也同时说明他对这一章节的内涵,是有“种种疑惑”的。讲难听一点,就是胡适“也不清楚”这一章到底讲什么,故他找到了王安石对这一章节的“注解”。

胡适说“王荆公有《老子论》,中解《老子》第十一章甚辩,可资参证”,说明胡适还是比较赞同王安石的观点,所以,他引用了王安石的注解“可资参证”,来证明他在“民国三年七月七日”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又过了两年时间,时间转向了“民国六年三月”即1917年时,胡适则又在日记中增加文字记录:“此说穿凿可笑,此‘无’即空处也。吾当时在校中受黑格尔派影响甚大,故有此谬说。——六年三月自记。”

也就是说,到了1917年胡适26岁时,他给他曾经日记中对这一章节的评价是“此说穿凿可笑”、“有此谬说”。说明他完全“推翻”了他自己曾经的“理解”。

但是,胡适先生又接着来了一句:“吾当时在校中受黑格尔派影响甚大,故有此谬说。”也就是推脱说,他是因为受黑格尔派影响,才导致“有此谬说”。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胡适之错呢?还是“黑格尔派”之错呢?

为什么小子在这里,要引入这么一大段,似乎与《道德经》的解读无关的内容呢?小子是为了说明,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想改观”,也可以说是“思想境界”的差异。好比这里的“胡适”就是如此,他推翻了自己以前的“观点”。

当然,不得不说,胡适先生能在23岁、24岁、26岁这个年龄段,能对老子的《道德经》有深刻感悟,确实说明他有超凡的思想与才华。但是,纵然如此,又或者他后来成为了民国一代大师、一代思想家、一代学者,可是,这些头衔并不能代表他的理解就足够正确与深刻的。

至少,这里所说的问题,就是一个例证,说明了胡适先生是读不懂老子《道德经》的啊,或者说,胡适对老子《道德经》的领悟境界,还是比较浅显的。

我在本书的“第五章”的解读中,也曾引用过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1917年)的有关文字。我当时就说是——“胡适先生的‘胡说’”:“这里只能说胡适先生自己没有明白老子的话而已……这同样只能说胡适先生读不懂《道德经》,实在是胡适‘胡说’。”

可以说,这是小子对胡适先生之于“中国哲学”的整体评价;在这个层面讲,胡适先生对“中国哲学”的了解是不够深入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入门。

又据资料查询,据说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原本是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并且是他1917年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在1918年7月又经过整理,8月由蔡元培作序,最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19年2月出版并引起轰动。

如果参合上面引用的《胡适留学日记·卷四》中的完整记录,则说明此《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较其日记时间“民国六年三月”即1917年相差无几。由此也可以基本推断,在此书出版的大致时间中,胡适整体对老子思想,或对《道德经》思想是有着巨大的误解的。故此需要引起我们后世学者足够的重视与警视。

为什么小子在此处,要重点强调胡适先生的这个“不起眼”的学术问题呢?

这里,并不是有意针对胡适先生本人,而是因为胡适先生对“中国哲学”的错误理解,对中国文化本质产生了“严重曲解”。

一方面,因为这是胡适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这是对外的“英文论文”,是向美国学术界或英语体系界介绍“中国哲学”的“著名论文”,这会导致西方社会严重误解“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这可能直接导致西方(或者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导向,乃至误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百年误解”。

另一方面,胡适先生又曾将其作为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也可以推断说,他至少影响了当时中国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北大学生),令他们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误解”与“曲解”。这也是“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

后世评价《中国哲学史大纲》时说,其书给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展示了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不可否认的是,胡适先生的研究确实有其当时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但与此同时,他也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深深地“曲解”了,而分发给中国人乃至全世界。

所以,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后世学者的重视与警视。也有可能,不仅仅世界误解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而且许多中国人自己(包括胡适先生)也有可能一直误解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而我们的历史,往往就是在这样的种种误会中向前发展……

(注:此段关于胡适先生论述《道德经》第十一章节的文字内容,为小子于2020年1月10日夜所增添文字。

因为写作此书的上、下部间隔时间较长,当初此章节的文字解读仅1500字左右,为了增加一些字数,以免显得此章节解读的字数不足,故另作特别补充。

又因为小子近期恰好阅读到《胡适留学日记》中关于对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内容解读,故引用于此,但确实也是因缘巧合,才作此补充,否则即没有补充的必要。

当然,小子也可以作其他另外的义理补充,反正读者朋友阅读到文章的时候也未必知道。但是,小子决定,仍然要引用胡适先生的日记内容作为一个补充,也可以为读者朋友们提供另一种“解读”的“思考方法”。

数年以前,小子当时有说法是:“而是直接从事物之‘利用’方面而看‘有’与‘无’。”当时虽有写,但并没有深入阐述,故显得较为浅显。数年以后,小子对此处的“利用”一说,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故不免有所感受。

但是,小子现在已决定,不再作另外的“理解”补充,也就是说,继续保留本人在2013年7月1日当时的写作内容;无论思想深浅,都作为本人在25岁时的思想记录。

为什么如此呢?一方面原因是,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思想领悟是有所不同的,小子本人是如此,胡适先生也是如此,至少胡适先生自己的日记过程在此处就是一个证明。

(据说,胡适先生在有生之年,曾一再承诺,要将《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下半卷完成,可是却始终没有完成。所以,小子也不知胡适先生的“下半卷”要如何写作,或许他也准备有所更改,也不一定呢。)

另一方面原因是,每个人对文字的领悟力,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人感受文字的思想境界也有所不同。这就好比,在禅宗的许多公案里,同样是相同的一句话,有的人能开悟,有的人是迷悟。而关于这些问题,小子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也都是有所表述的,有心的读者朋友,自己可以进一步深思。

至于小子本人在2020年1月10日时的新的“理解”是什么呢?可想而知的是,当有读者朋友阅读到本书时,早已不是什么2020年1月10日了。所以,知道那个“理解”,也没有什么用。但是,请不要轻视了这个,因为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大道的表现之一。还有会者否?一笑!)

#经典电影#如何评价《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经典电影?
这是一篇向经典之作--《本杰明·巴顿奇事”》(TheCuriousCaseOfBeniaminButton)致敬的手记。我不愿意将其称之为影评,因为古义“评”字:有称其份量之释义,单一“评”字拆分为“言”与“平”,恐怕我作为一位普通观众主观上能言,而客观之“平”只能尽力做到。影片是否该列为经典佳作对此众说纷纭,只用一“评”字概括前辈的呕心沥血,难免有些浅薄与不妥,与各位交谈之时也更容易意见相左。再加本人水平有限,故而不能称其为影评。交流之中并无孰对孰错的绝对之言,言过便罢了,看客莫留心。相比如何评价,我们更应该先行致敬前辈的作品。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耄耋残年的老翁,同样的由生到死,本杰明”的一生似乎与常人没什么不同:一样的口不能言、头脑不全、仰赖他人的照顾。但本杰明又太过不同。时间在他身上要倒退着流过,甫一落地是一个几乎要踏入坟墓般的模样,严重的白内障°、没法伸直的双腿,而渐渐地,他能下地走路了,能伸直腰板了,能出海打渔了......从鸡皮鹤发到英姿勃发,再到满脸青春痘°,最后缩身为婴孩,步入死亡。《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电影,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衰老和死亡。

由于出生时的样貌实在怪异,本杰明被父亲抛弃,送到一家养老院的门口。一个外表年老,而实则是个孩童的他从小就在这里长大。与一般的孩子不同,他的「玩伴,都是一群只关心天气和洗澡水温度的老人,死神时不时地光临,空出来的屋子很快会被新人填满。当别的孩童还在搭积木、跑跑跳跳的时候,本杰明听着「老朋友,们的故事长大:有个人一生被闪电七次击中、有人被抓到笼子里和狒狒关在一起、有人日日衣着华美却从无人探访.....

影片的开篇设定在一间病房,除了心电仪的滴答声、电视机里嘈杂的新闻播报,便是老黛西与其女卡罗琳°的出场。
镜头下的病房显得格外冷清,面对老黛西衰容的脸部特写和孱弱的呼吸声,显得既没有生机,也不见希望。因为这是一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离别。
暴风还在移动,护工也在一旁自顾劳累。似乎没有什么能因为老黛西的即将离去而驻留脚步。自然是,人也是。人生时带来的孤独,去时也不能作罢。

本篇的故事就从老黛西的回忆以及卡罗琳翻开本杰明的日记本开始。
而片中的回忆线索,被作者精心划分了四个层级,可谓精妙而又生动。此处我们在后文便详尽细说。

老黛西的声音愈加微弱,却仍在坚持着想要告诉卡罗琳什么。
当卡罗琳问“你怕么?”老黛西的回答显然让这场戏剧化的离别着上浓墨一笔。

如果电影的开篇对白和环境都是为了将告别的气氛进行渲染和加深,那接下来老黛西的这番回忆则是为主人公本杰明的出场和降世埋下了精彩而又深沉的铺垫。
这也是影片在回忆叙事中,拉出第一层级的回忆 --老黛西回忆父亲讲述的故事。通过接下来镜头中画面出现的做旧纹理的“褶皱”感和复古色调的久远感,以及回忆中人物声音的深沉与深邃,我们可以得知,老黛西的这些回忆皆来自其父亲的口述。

“Mrcake”是整个南方最好的钟表匠,却因一战丧子,于是先天失明的“Mrcake”便将原本正常打造的时钟改造成了“逆时针时钟9”并将其公诸于世。

当众人在质疑“Mrcake”的作品之时,通过他的解读明白其希望“时间倒流,重归一切”的寓意。而“Mrcake”也从此消失,正如片中所述没人知道他身在何处。尽管先天失明,也无法阻断眼下的事对他及家庭带来的伤痛。
在此时影片直指改变了每个人甚至每个家庭应有的自然命运。

打破了人们原本的“轨迹”。为了生存与尊
严,人们不得不选择战斗,直面死亡;不得不将家园改成战壕碉堡,搁浅文明。而这一切最大的代价便是累累白骨与哀嚎。惨痛之状,可见一斑。

老黛西也并不知道,“Mr.cake”故事的一切是否和令自己羁绊一生的男主“本杰明”有着必然关联。也许冥冥之中注定如此。而最重要的,是老黛西与“Mr.cake”感同身受--我们无力改变的除了生死,仍有遗憾。只是这座逆时指钟的奇幻寓意,却在同样1918一个庆祝结束的夜晚,悄悄地映射在一处寻常人家的新生儿。

画风一转,新奥尔良城的夜晚,街上充满了人们的欢呼声,夜空中的烟花与熙熙攘攘之下,仿佛让汽车的鸣笛声响都夹带着秩序正在庆祝胜利。烟花下的夜空也并不明朗,也许行人相互之间也看不清楚对方的模样,但此时的他们,无论出身、地位、种族、肤色、痛哭还是欢笑,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极其厌恶的战争的结束充满欣喜。

在这里作者拉出了第二层级的回忆--老黛西借助“本杰明的日记”回忆着自己脑海中的本杰明。此时的镜头感鲜明对比前一层级“父亲口述中的回忆”,画面虽然依旧复古,可环境色调渐暖,人物声音也逐渐加实,去掉了做旧纹理的“褶皱感”。明显老黛西这时的回忆都与自身经历有关,并且她能够清楚地记得这些经年往事。慨叹不已,百感交
集。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只有托马斯·巴顿与这时本应欢庆的画面似乎格格不入,神色慌张的他正在赶往回家的途中,最终将身影匆忙纳入街边一角的家门之中。在到家之后才发现等待他的只有噩耗:爱妻难产,亲子怪相。对于这样一个格外“美好”而特殊的夜晚,显然对于托马斯来说却也是格外残忍与倍感孤独的。

在托马斯的爱妻临终之时,恳求托马斯给他们的儿子一处容身之所。(托马斯显然并不知情为何妻子要在此时刻意强调为自己的亲生骨肉准备一处容身之所,难道这对自己来说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在此时仍不能接受爱妻即将离自己而去这一现实的他,只是应承的说了一句:“好的”。而妻子早在此时早就意识到除了生母,很难有人可以接受这个特殊的孩子。她在生命尽头之际见到了丈夫,就仿佛为这个特殊美好的夜晚而降生的孩子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以母之名,为子续命。

影片播放至此处往往被观影者们忽略了一条重要的线索,那就是托马斯对爱妻的承诺是否兑现了?是否给了后文中的本杰明一处容身之所并确保他平安。我们将在下文还原事情的真相。

托马斯告别爱妻后,正准备回头去看自己的亲生骨肉,而眼前的一切让他惊愕失色。他与爱妻的骨肉竟是早衰的婴儿,浑身褶皱,衰老不堪,只有从体型上才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婴儿。
在不顾众人的劝说之下,托马斯严实的裹着儿子并径直跑到了河边。仿佛他想将这眼前的一切,投河沉水,从此让这些自己不想接受的现实烟消云散。他将自己的丧妻之痛和家门不幸,都归结于这个外表不堪的“怪胎”所赐。亦或者,他不知道该如何养活这样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让“主流社会”接纳他的孩子,更不知道,这个孩子未来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何种处境。面对着重重负担,他选择了逃避,放弃了勇敢。

米国中产阶级为什么不买奢侈品!(本文源自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

作者 |范琪

美国一项权威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总额高达1020亿美元。换句话说,去年全球约一半的奢侈品被中国人买回家了。面对慷慨大方的中国人,为什么美国人对奢侈品不热衷?定居洛杉矶的华裔范琪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圈子和阶层!

住在街对面的卡梅隆一家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男主人安东尼是一家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者,太太梅丽尔是一位小学教师,收入属于上层中产之列。可每次看到这对夫妇,发现两个人的衣着打扮都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2008年年底,我所在的社区要举办新年派对。这也是我第一次出席正式的社交活动,所以特意花300美元租下了一件老款普拉达礼服,希望它能帮忙撑撑场面。我想梅丽尔也会在这种场合亮出自己隐藏很深的“实力”。可当晚,她只穿了一件湖蓝色的CK礼服,让我大跌眼镜。而梅丽尔对此的解释是,选择CK符合她的中产阶级身份。

梅丽尔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山鸡不会因为背上插了几根五彩斑斓的羽毛就变成孔雀。其实,美国人也不是不喜欢高端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费者大多只限定在固定人群,比如企业金领、时尚界人士、演艺明星、职业运动员等。美国人没有“面子”的说法,人们不会因为虚荣心而花几个月的薪水去买一双LV(路易威登)的鞋子。

不仅成年人如此,年轻人也完全不会打肿脸充胖子。有一次在超市遇到梅丽尔的儿子马克,看他正在认真地挑选Levis(李维斯)牛仔裤的打折款。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专卖店购买刚上市的主打新款,马克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我父母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即便我穿上Levis的新款,也变不成‘富二代’。再说l8岁之后我还要赚钱养活自己,那时就更没有什么钱买名牌货,所以现在这样挺好。”看着一脸淡然而满足的马克,我开始心疼当初租用那件普拉达礼服用掉的300美元了,爱面子可真能害死人。

个性与品位!

慢慢地,我发现美国人之所以对大牌奢侈品不那么感冒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在美国能够买到的品牌实在太多,人们的选择面很宽。有一年圣诞节前,和同事珍妮去逛“梅西百货”。因为早就听说珍妮从祖父母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她平时的消费水准也和普通的打工族不一样,所以很好奇她会给老公和儿子买什么贵重的礼物。她很快选中了两条男士围巾。我拿过价签看了一眼,天哪,还真是不便宜呢,和临近柜台的Burberry(博柏利)简直不相上下。我问珍妮:“既然价位都差不多,怎么不给你老公买那条Burberry的格子围巾?”珍妮用不解的眼光看着我,拿出围巾,从花色到样式,从设计到质地,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她问我:“价格相差不多,性价比却不一样,如果换成你,会选哪个?当然是品质好的那个呀。我为什么要为那些大牌的天价广告费买单呢?”

几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美国人注重现实,不玩虚的,这点我算是领教了。其实,美国人不愿意用大牌来包装自己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把个体看得高于一切,喜欢彰显个性,标新立异,把自己搞得越小众越好,选择那几个所谓的大牌,显然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的。

2012年6月,老公所在的证券公司要举办一场慈善晚会,我也在受邀之列。因为听说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都在嘉宾名单里。当晚,我利用两次近距离的机会仔细观察了两位“领衔主演”的衣着,发现无论巴菲特还是盖茨,都选择了小众品牌的正装。我拉住老公同事的太太索菲,问她巴菲特和盖茨的正装是什么品牌,结果这位时尚杂志的资深编辑居然也一头雾水,找不到出处。不过,索菲对此也做出了极有道理的一番分析和解释:

像巴菲特和盖茨这种人物,完全不需要用一套杰尼亚来验明正身,他们都是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低调之人,如果真是穿了杰尼亚,反倒显得流于庸俗了。

个人与家庭!

越深入美国人的生活,我就越觉得他们的金钱价值观与众不同。相较于用奢侈品来往自己身上贴金的中国人,美国人则更愿意把钱投入维系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础建设上。

蒂芙妮是我常去的那家健身会所的瑜伽教练,日常生活中她总穿着很休闲的平价衣服进进出出,所以当她告诉我为了去看一场丹佛野马队的比赛,她居然给全家每个人都买了一套400美元起价的标准橄榄球套装后,我半天都没有合拢嘴。我问:“蒂芙妮难道不想用这些钱给自己添置一些上档次的新衣和鞋子吗?”她眨着一双湛蓝的大眼睛微笑着说:“和装扮我自己相比,我更愿意花钱为家人做一些事情。”

很多人都认为美国人的亲情观念淡薄,家庭概念也不太强,可事实上,美国人是十分重视与家人的感情联络的。后来我发现,即便是收入有限、生活节俭的中下层美国人,也不会积攒一笔钱用来给自己买大牌货,而是为家中添置、更新大件的用品。有一次,给我们家做固定小时工的露西跟我请假,说她给家里买了一台双开门的冰箱,我问她冰箱是什么牌子的,露西一脸骄傲地答道:“Kenmore(肯摩尔)。”这个牌子的冰箱可不便宜。“对于我来说,能让老公在下班后痛快地喝上冰镇啤酒,让放学的孩子们吃到可口的冰淇淋,这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看着露西那朴实憨厚的笑容,我打定主意:过几天也给家人换一台超级好用的大冰箱。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有些人倾尽金钱把大牌穿在身上,而美国人却用金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家人和家庭谋福谋利,哪个更有价值?
#为什么人类需要亲密关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没想到能遇到你,你一个人站在那边,我感觉你…………所以走过去和你打招呼,但我这样也做错了,不知道会不会吓到你,让你生气。你不是以前那个玩子,你现在是晖,我不能让
  • 图片会前,邓亚萍来到大唐花市栋能魔王城市馆1号店,对老城区抢抓时间机遇、加快项目建设的有力举措表示赞扬。【眉县:千亩荷塘依水而兴 昔日村庄变成景区】渭河陕西段综
  • 相信很多人认识房琪是因为她的那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很多人也是看了“为歌而赞”这个节目开始为她迷恋,进而去了解她, 去喜欢她,去翻看她的视频。8.也许明天
  • ”这段故事提醒我们,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岁月如梭,无常的猛虎时刻都在我们的身后追随,世人却只见眼前五欲的蜂蜜,不知老病的野火已经开始焚烧身躯,S亡的毒龙早
  • 到了晚上,在爸妈“强迫”下,我只好出发去门诊,老太太也想跟着我去,可我哪能让她看到那医生一脸疑惑看着健康小伙子处处没毛病却又处处有毛病的样子。 从此之后,马
  • 请用心花5分钟把以下内容看完,答案自然见分晓思路决定出路,有的人觉得话术最重要,所以各种背话术,把产品一顿牛皮吹上天,效果也不错;有的人少说多做,把服务做到极致
  • 3⃣️​次数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尤其是面对质疑的时候,一定要放过自己,寻找最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初心,就像我刚开始做读书会一样,只有一两个人,我凭
  • #买房指导#【宅家选好房 重庆多个项目线上福利来袭 最高直降30万】近期随着重庆疫情的反复,各家房企纷纷开启了线上营销模式,推出不同程度的优惠。其中保利拾光年推
  • 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
  • 那天喝了不少,她给我的印象是那种能喝能聊的类型,因为结婚当天,她拿着啤酒跟伴郎刚酒的画面我记忆犹新,后来才知道她是在给姐妹强出头,其实自己也不怎么能喝。我就
  • 目中有人才有路,[心]心中有爱才有度! 人生在世,弹指年华,心之所足,大于物外,物助心宽,非物惑心迷! 心若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若心动,人则妄动,伤其
  • 3、安装联接件及丝杆角铁联接件选用L110×150×7角钢,长度为200mm,工厂加工开料,与檩托板中的高强度螺栓联接。安装关键点:(1)为了防止吊顶板在安装过
  • 六岁之后真的越来越不可爱了[苦涩]#迪玛希[超话]#最近又双叒叕在重温初次在歌手上看见小迪的时候了 突然意识到他23岁在舞台上闪耀的时候 真的好棒好棒啊并且
  • 不过古龙水都不是很持久,传说中的七步散哈哈哈这瓶留香时间我觉得2-3小时吧,根据各人喷的多少和对气味的敏感度,这个时间会有所出入~#时尚生活记录#❥人生只有一次
  • ” - 姆巴佩代表未来 - 与他的两位俱乐部同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姆巴佩已经赢得了世界杯冠军,并且在 2018 年随法国队夺冠时还是个少年。”既然念佛一心不乱就
  • 谁知道她竟然说 :我俩感情没问题,但是不能继续跟我爸妈来往了,让我也可以跟岳父岳母断网,这意思就是各找各妈,晚上回家还睡一张床上。说到饮料,每次明明是他想喝,(
  • 仕女毫无意识的雌竞被元英制止这场戏我好喜欢,两个女孩都主动拉着自己的人来向对方道歉,这就好像我们现在一样,有很多已经读懂“女性”这两个字的女孩们在奔走相告去唤醒
  • 七、非凡的人生就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迷茫,却在几个瞬间快速成长。看到些娱乐行业从业人员表示,这个手臂直立握拳的动作,意思是本人认为拍摄应该停止,相当于就是这条废
  • 朋友听我这样一说,也没急着走了,他立马安慰我说:“你不要急,好像没大事!我不装醉话,他们还不露出真像,早知道你这类人品行,他们把全家挡给老爷我也不会去。
  • 孙楠罕与二婚老婆同框亮相,两人一黑一白长袍加身,有种超凡脱俗的文艺范儿。孙楠一袭黑袍上身,内搭白色翻领衬衫,看着比平时瘦了不少,也文艺很多;潘蔚身穿干净清新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