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与城——核电之城烟台的崛起密码】有序汇聚了一批先进三代核电项目,集中培育了一批核电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广泛集聚了国内一流的核电创新资源,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核品牌”,山东省烟台市是怎么做到的?
带着上述疑问,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进烟台,对话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等人士,以期破译“核电之城”烟台的崛起密码。
为什么选择核电
烟台为什么要发展核电?首先要从能源结构说起。
烟台所在的山东省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长期以来,受能源资源禀赋和偏重产业结构的影响,山东省煤炭消费占比高、煤电装机占比高的“两高”问题突出,一直是当地的心头之患。
近年来,山东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确了煤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核电、外电入鲁三个“三分之一”的电力结构调整目标,将核电作为提升能源发展质量的主攻方向。烟台市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无疑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力点。
与此同时,在烟台市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中心(烟台市核电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洁非看来,发展核电也是助力烟台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布的报告,每生产1千瓦时电力,煤炭发电需要排放碳当量357克,光伏发电需要排放76.4克,水力发电需要排放64.4克,风能发电需要排放13.1克,核能只需要排放5.7克。这意味着在同等能源情况下,核能的高能量密度特性可以释放更多能量,而在同等发电水平下,核能又能排放最少的碳量。
事实上,核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发电方面。
“核电作为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其综合利用将改变核能单一供电用途,通过核能供热、制氢、海水淡化等多用途应用,将有效减少煤炭消耗,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张洁非说。
发展核电,烟台为什么能?张洁非提到,一方面得益于烟台拥有适宜的核电厂址资源。据了解,核电厂址属于十分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对地震、水源、水文、气象、交通、环保、人口分布等诸多因素有着严格要求与限制,适合建造大型核电站的厂址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烟台不忘主动作为。回溯过往,早在2004年,烟台就成立了烟台市核电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核电办”),是国内首个成立核电办的地级市。2008年,烟台市政府出台了全市首个核电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核电产业的意见》。
营商环境同样是烟台的加分项。2021年7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烟台市在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5位,被列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连续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便利宽松的营商环境,让烟台愈发受到核电央企巨头的关注。
2016年,烟台市政府分别与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核电装备制造与技术研发、金融与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至此,烟台向“核电之城”迈出关键一步。
烟台做对了什么
随着核电央企纷纷落子烟台,密切与央企的关系,让央企更多地融入城市发展,成为摆在烟台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2016年11月,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烟台市台海集团共同成立新型科研机构——烟台核电研发中心。该中心由烟台市政府主导,采用民办非企业模式,是国内核电领域首个新型研发机构。
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科研机构至今存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壁垒,相关壁垒的存在制约了科研资源在不同创新主体间有序流动,致使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各项要素难以得到高效整合。
“成立该研发中心,核心是激发核电领域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目标是助力核电国产化。”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副主任宋伟介绍,由于创新成果无法与员工个人挂钩,央企、国企创新主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以为研发中心注入活力。
成立核电研发中心后,烟台并未止步。
张洁非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受限于平台层级,烟台核电研发中心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难度仍然较大。更高层级的平台意味着可以在更大空间内集聚资源。因此,我们积极联系国家能源局相关部门,对标国家级平台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争取将烟台核电研发中心提高至更高层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8月,国家能源局复函同意烟台市依托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建设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作为近6年来国家能源局批准成立的唯一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全产业链创新平台,该平台于2018年1月纳入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
据介绍,目前平台已确立了核能材料与装备、核电运营和数据管理等7个研发方向,吸纳社会相关行业领军企业参与技术创新,采用研发中心参股、参与企业控股、统一冠名的形式,注册成立了核能综合利用、消防工程、焊接技术等16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加速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还汇聚了叶奇蓁、郑健超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41位核电工程领域的优秀专家和领军人才,并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设计师蒲小芬、清华大学教授肖宏才等12位院士、专家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核电给烟台带来什么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相关平台的搭建,让烟台聚“核”能力更强,创新成果落地更快,也为相关优质核电民营企业进入国内核电产业链循环,构建起一道可期的桥梁。
张洁非介绍,当地重点规划建设的海阳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莱山核电产学研聚集区两个省级核电园区,集中培育了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核仪控、台海集团、恒辉集团、顿汉布什、持久钟表等40多家核电关联企业,占全省涉核企业总数的50%。主要产品涉及核电应用各领域。
其中,台海集团生产的核电主管道占据国内核电市场约50%份额,已出口巴基斯坦;恒辉集团可生产国内最长、总长可达45米的高效换热管;顿汉布什生产的核岛制冷设备占据国内核电市场约60%份额;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等装备在国内AP/CAP系列核电项目市场占有率超过95%……
央地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同时,当地居民也享受到核电发展带来的红利。以海阳核电项目为例,海阳核电项目位于烟台市海阳市,是山东省单体投资最大的清洁能源项目、首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运的核电站,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
海阳核电项目负责人吴放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项目一期工程1号、2号机组是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采用先进的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投入商运,年发电量约为200亿千瓦时,可满足青岛、烟台、威海地区全部居民的生活用电。
与此同时,一批在核电领域有影响力的烟台城市品牌叫响全省乃至全国。
张洁非介绍,近年来,烟台培育了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等会议品牌。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以“绿色发展,低碳未来”为主题。与论坛一同举办的还有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烟台)核能安全暨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等。
“以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为例,这个展览会以前一直在北京举办,从2020年开始,第14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落地烟台,这其实也起到了提升烟台城市品牌形象的作用。”张洁非说。
烟台未来怎么做
未来,烟台核电产业会画出一幅怎样的发展蓝图?
张洁非向中国城市报记者透露,目前,国家电投集团、中核集团等在烟台市规划建设了海阳核电、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华龙一号工程、国和一号工程等4个核电项目,总装机3231.2万千瓦,总投资5339亿元。
其中,海阳核电项目由国家电投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为1281.8亿元,规划建设了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总装机750万千瓦,并预留两台扩建余地。
海阳核电项目负责人介绍,海阳核电项目8台机组未来全部建成后,年发电约816.8亿千瓦时,可满足山东省13%的用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约原煤34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400万吨、二氧化硫20.8万吨、氮氧化物18万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17.6万公顷。
此外,烟台将继续推动核能相关机构在当地落地。中国城市报记者从烟台市核电办获得的一份清单显示,有中核集团山东区域总部、中核能源工程化研究中心、烟台原子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电投核能总部等6个核能相关机构将落地烟台。
中国城市报记者还了解到,未来烟台将推动实施核电科普宣传五年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核电安全知识科普活动,提高群众对核电的认知,消除恐核心理,推动核电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未来将联合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每年安排一定的科普经费,通过核电安全知识讲堂、参观核电科技展馆、发放宣传资料、社区宣讲、组织群众代表参观核电厂等多种形式,为核电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张洁非介绍。
(来源:中国城市报)

“守正创新,争创一流”
南宁高新区2021年绩效展示之六

【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
查看原文→https://t.cn/A66AxlUW

持续营造安心放心食品药品安全环境

2021年,南宁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地域,突击打击食用农产品、食品、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违法行为。共抽检食品药品794批次、重点领域现场快速检测974批次,阳性样品8批次;完成食品安全配套抽检项目896批次;完成药品质量监督抽检10批次;完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21例;完成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26例。共对食品药品违法行为立案101个,结案29个,累计罚没金额2.8万元。开展打击活牛走私专项行动,共出动人员15人次,5车次,检查经营户16户次。全面启用“八桂冷链通”“广西餐安”“食安八桂”“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风险防控平台”等智慧监管APP和平台。辖区38家冷库均已开通并使用“八桂冷链通”APP;餐饮食品安全从业人员互联网培训考核平台“广西餐安”注册率、培训率、考核率分别为86.79%、84.91%、80.19%,目前“三率”均排名南宁市第一;餐饮、食品经营单位风险等级评定率均已达到100%,日常监管覆盖率分别为67.56%,73.99%,日常监管覆盖率排名分别为南宁市第三、第四。

扎实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2021年“3.15”期间,南宁高新区共组织开展“3.15”线下现场宣讲活动6场次、线下体验活动2场次。多次开展消费知识讲解和“邕”有诚信消费无忧主题宣讲活动,向社区群众讲解消费陷阱知识,引导社区居民理性消费。活动累计开展30场次,讲解1200人次,发放宣传册20000余份。

2021年以来南宁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国12315平台接到各类投诉举报共计2657件,其中投诉1583件,举报1074件,同比增长40%。投诉举报处置率100%,投诉调解成功率6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累计82.1万余元,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佳绩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服务能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9月,南宁高新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达4444件,全市排名第一,占全市比重达45%。同年6月,南宁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开展的“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项目代表南宁高新区参加南宁市年度优秀改革创新项目评选,成功入围,并获得中共南宁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扬。

培育优势企业,不断提高园区知识产权建设核心竞争力
南宁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累计达18家,占南宁市的39.1%;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40家;121家企业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6家企业获批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单位;1家企业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占南宁市的33.3%;基于优势企业集聚的良好基础,广西交科集团获得一项国际发明专利,广西曼彻彼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获得一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同时,2家企业申报的两项专利获自治区局推荐参评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

改革创新,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员实践基地
广西市场监管局推荐南宁高新区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这是继柳州高新区之后,广西第2家高新区申报“国字号”的知识产权审查员实践基地。南宁高新区将借助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充分利用优质审查资源,对接辖区企业需求,加大企业专利挖掘力度,优化全区企业专利布局和专利质量,实现实践基地品牌效应由“点到点”向“点到面”的深度发展,使实践基地成为知识产权强区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发挥审查员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南宁高新区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对企业进行专业指导,切实提高企业的专利检索、专利申请水平,建立高质量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改进企业登记流程 助力营造营商环境
持续做好企业开办。南宁高新区在“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的基础上,新设企业的信息通过“多证合一”途径同步推送到社会保险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开户登记部门,同步完成登记,同时推进企业银行基本账户开户和企业开办环节无缝对接,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全力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引导企业网上申办业务,减少企业往返奔波,实现“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通过“网上办、掌上办、寄递办、预约办”等有效手段,进一步压减登记注册环节、时间和成本。同时,对园区重点招商项目及相关企业,采取提前介入服务,实行专人负责,从名称登记到领取营业执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截至2021年9月30日,南宁高新区市场主体存量57822户,其中内资私营企业31427户,个体工商户26230户,外资企业14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7户,总注册资本2940.65亿元。市场主体存量和总注册资本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3%和14.9%。
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8961户,总注册资金35.6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5.1%和20.2%。其中,新设立内资私营企业3978户,个体工商户4983户,外资企业16户,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8.1%、43.3%和60%。

惠企便民“微改革” 优化服务“暖民心”

聚焦企业和群众期盼,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南宁高新区推出一系列政务服务惠企便民改革举措。努力让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得更舒心,让来办事的群众感到更方便,让企业和群众感到更满意,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指数”,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荣获全区数字广西建设和政务服务工作突出贡献奖,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新成效,助力南宁高新区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对外开放发展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高质量完成各项审批任务。2021年,南宁高新区完成各类审批14868件,项目建设类审批3967件,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111本,办理预售许可59本,预售面积约135万㎡,总建筑面积约416.7万㎡,服务重大项目重点企业104家,助推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开工建设;社会事务类审批10901件,外出现场踏勘2799件(次)。

进一步深化社会民生领域审批改革,创新推出“一窗综合服务区”“5+9”审批服务模式。南宁高新区以“一窗通办”综合服务模式深化“简易办”改革,编撰《高新区“一窗通办”收件审查要点手册》,努力将“一窗综合服务区”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该项改革举措获各级媒体持续关注报道,多次在南宁电视台《南宁新闻》、南宁晚报、今日头条中刊播。

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南宁高新区社会类投资项目4个阶段审批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政府投资类项目4个阶段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低风险产业类项目施工许可阶段消防设计审查可同步办理,办理时限为2个自然日。

进一步优化服务企业措施,开辟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高新绿色通道”。南宁高新区已在综保区、中关村科技园开展地质灾害、节能审查、水土保持、地震安全性、环境评价等事项区域评估,实现区域整体评价评估成果由区域内建设项目共享共用,助企降本减负。

进一步推进“减证便民”改革,解决群众办事难点。南宁高新区及时梳理动态调整容缺受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并在南宁高新区电子政务网上公布《高新区本级容缺受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

高站位统筹协调优化营商环境。南宁高新区统筹协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对标对表,狠抓《2021年南宁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特别是《2021年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1年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清单》等方案确定的30项重点任务,176项考核指标细则的逐项落实,确保做一项成一项巩固一项。组织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座谈会(综保区专场)等多场政企互动恳谈会,及时解决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营商环境系列专题辅导,持续加强纵向沟通横向协调,不断提升各成员单位业务骨干的综合业务水平。

畅通自贸区综合专窗政策渠道。南宁高新区印发《关于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综合保税区内)开展惠企政策兑现“免申即办”服务工作方案》,通过“政策找人、奖励找企、政府全程代办”的惠企政策兑现方式,让企业“坐享”政策红利,让“一次不用跑”“免申即办”成为常态。协调承接122项自治区及市级委托或下放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审批事项。开通“自贸区南宁片区综合服务大厅高新分厅”端口,整合高新区本级涉及自贸区(综保区)区域内的审批事项纳入综合服务窗。(绩效督查局)

图片:2021年南宁高新区行政审批局获得2020年度全区数字广西建设和政务服务工作突出贡献奖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爱,就是没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设前提的宽容,把你的心交给在乎它的人。之前就打算好了,无论成功与否,一有消息,这事儿就算告一段落了,开启新的篇章还是得靠自己,旧的期望
  • 许多时刻,我们觉得活得太累,皆因想太多,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我们总拿过去的遗憾和不甘,不停地去折磨自己、否定自己; 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 【拒绝任何CP和团粉作为唯饭你绝对没有做错】 你不能拉住别人装理中客圣母或者多担装唯粉瞎bb!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 希望我们的唯饭能再久一点,只爱她一个人吧。
  • 深夜小思考之后 就一直睡不着了 无聊敷了个面膜 ohhhhhhhhh 皮宝 不愧是你[good] 之前买修护霜 被送的小样种草了祛痘精华 买了祛痘精华之后 送了
  • #健康北京战疫有我# #首都除夕护卫健康# #卫生监督在行动# 大年初六,万象更新。 平谷区卫生健康监督所持续对辖区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开展监督检查。经查,医疗
  • 中午特好吃的520沙茶面,每次去吃,我就无比清晰地想起多年前和昔央拉着我穿过深夜的曾厝垵小巷子,去520吃饭。即使只有那么几次。and不好喝的酸梅汤,和不好吃的
  • 穿越感觉有些多余了[思考],我以为是韩熙载是唯一点男主,结果感觉李煜的收尾,让我恍惚这是他的主场[黑线],是我对一场音乐会的要求太高了[笑cry],我以为会还原
  • #阅读笔记# 台风天适合在家读书,读完了这本《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原名《WOMEN AT WORK》,我对巴黎评论这个系列一直很有好感,这本
  • 为呼应舍友小短文,在朋友圈记了一小段流水账,然后大家都把它当做1000字+的作文一样来看待,感叹怎么那么长。其实它连我平日碎碎念的四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的长度都达
  • #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进行时# 【河南省6.02万个通信基站已恢复 郑州仍有4000个基站退服】记者从河南省通信管理局了解到,截至7月25号15:00时,全省因灾退
  • 现在已是自己小时候眼中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了。曾经也以为自己怎么吃怎么造都不会胖,自己热爱运动怎么可能会胖。#草率了# 当工作忙得你不想动也没有时间动的时候,这时
  • 给你五个选择:A:想你;B:很想你;C:非常想你;D:想你想得无法入睡;E:以上皆是好希望陪着你一直到老,让你做我手心里的宝其实,我一直都在你身后,就差你一个回
  • !!
  • 贾诩不论说立哪个为嗣,曹操都会认为他有营私结党之嫌,但又不能不回答曹操的问题。”不论是说话、做事,还是处世,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 #推理[超话]#推理知识柯南系列: 有这种药,引发神智不清的,药名是异丙基肾上腺素,是诱发神智不清的实验时的药。这是给那些神智不清的患者使用,诱发他们的症状,以
  • 「句子控」有哪些你觉得冷门却很美的诗词?#观书有悟# 1.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 2.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 2021.07.26发现自己在慢慢实现当初所求的东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初二的那年就想养一只狗狗陪伴自己,熬了8年。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我也是有狗子的人啦[
  • 纪要原稿紧缺最严重的是添加剂 VC,紧缺到有些企业,在铁锂返潮浪潮下对 VC 需求大,在尝试开发替代方案,成本不一定比 VC 低,但是有产能可以用出来然后是 6
  • [可怜]都美竹的决战书让凡凡沦为笑柄,“签”梗流传,但“凣”不是王思聪玩梗带动的。[委屈]孙一宁风波时,全网皆嘲,但思聪本人就是不发声不回应,看来观察娱乐圈儿久
  • Nhiều năm về gió mùa thu, mặt trời lặn chiếu sáng cành cây, ánh sáng bóng tối v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