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
由梦可以了解
三大真理

1 、由梦了解万法唯心

汉地净土宗的祖师彻悟大师这样说:
“ 诸喻之中,
梦喻最切。

如梦中所见山川人物、
万别千差,

皆不离我能梦之心,
离梦心外,
别无一法可得。

即此可以比喻,
而知现前一切万法,
但唯心现也。”

( 他说,
在一切比喻当中,
梦喻最亲切。

比如,
梦中见到的山川人物、
万别千差的景象,

都不离开能梦的心,
离梦心之外,
得不到一尘许的法。

由这个梦喻就知道现前一切万法,
都只是自己的心显现的。)

这是由梦而了解到第一大真理 ——
万法唯心自现。

智慧高的人由这个启示,

就恍然明白山河大地、
情与无情、
色声香味、
亲怨恩仇、
升沉苦乐,

无一不是自心的显现,
离开自己的心没有丝毫许的法。

这样贯穿到三界六道,
可以见到无一不是虚妄分别心的现象,
探究它的根源就是分别心,

所以说
“ 三界无别法,
唯是一心作 ”。

往上看,
声闻、
缘觉、
菩萨、
佛,

也无一不是心显现的。

2 、由梦了解万法皆空

阿底峡尊者说:
“ 梦的比喻很殊胜,

通过白天对梦境中
色、声、香、味、触、法的观察,

得出其为虚假的结论,
由此进一步观察,

发现白天的
色、声、香、味、触、法的
显现也同样虚假不实。”

这是由梦可以了解到第二大真理 ——
万法空相。

所以这第二个妙处,
就是从梦入手,
展开来遍观一切有为法,
可以见到万法皆空。

我们想想,
梦中的色声香味触法是不是
“ 似有实无 ”,

似乎是明明在显现,

森罗万象、
纵横变现,

真正往里面观察,
其实全然无有。

所以这个梦是那么明显的说了

“ 现即是空 ”、
“ 缘起性空 ”的妙法,

但是世上知音难遇,

有耳如聋、
有眼如盲,

都听不懂、
看不到。

其实这又是一大暴露,
具慧的人抓到这个线索,
一探就探到了万法一味的大空性。

再往当前一看,
遍天遍地都在演说
“ 诸法如梦如幻 ”,

正当显现的时候,
就是
“ 有即非有 ”,
和梦没有任何差别。

这个地方的重点是
“ 正现的时候实际是不存在的 ”。

随便观察梦里的一个法,
比如梦里出现一座山,

缘聚则有、
缘散则无,

因缘聚合的当下现了,
缘一散就了无踪影,
聪明人马上就知道这是假的,
没有一点实义可把捉。

梦里样样是这样,

醒时的显现哪样不是如此呢?

醒时,
我们眼睛正见色法时,
一刹那就没有了,

这和梦有什么差别?

与此相同,

耳听声音、
舌尝味道、
鼻辨气味、
身作运动、
意作思维,

都是因缘聚会时的幻像,
刹那就没有了,

这不是如梦吗?

请问,
这里面有什么实义呢?

能捉住一点东西吗?

这样也是由梦这一法推开来就见诸法空相。

所以,
梦的比喻是何等重要,
它是一把钥匙,
借它就可以打开真理的大门,

懂得梦就懂得佛法、
懂得人生、
懂得轮回、
懂得世俗和胜义、
有法和法性。

刚才第一层讲了,
要了解万法唯心,
梦是最切要的比喻,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梦里都有对应,
而且梦很明显的告诉我们,

这所有的一切确实是从心自现,
而不是在心外的显现。

有了它,
再看三界六道的大梦,

只是境界更宽广、
更持久、
更复杂、
心识更明利,

但万法唯心的妙谛确实是一以贯之的。

现在这里,
要体会缘起性空,
这也是借助梦喻来通达。

在诸佛菩萨的经论中,

虽然讲到
幻化九喻、
幻化八喻、
幻化六喻等等,

但首要的比喻就是梦喻。

比如鸠摩罗什大师译的
《 金刚经 》中
最后一偈有六个比喻,
梦喻是第一。

宁玛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
《 大圆满虚幻休息 》,
主题就是讲幻化八喻的修法,
其中梦喻是第一个。

佛经讲了很多有为法的比喻,
除了梦喻,

还有
乾达婆城、
水月、
影像、
空花、
绳蛇、
兔角、
龟毛、
石女儿、
二月、
阳焰等等,

讲这些比喻的用意何在呢?

就是显示万法皆空。

以一个比喻就可以表示一切缘起生的法,
当体就是空的,
连一微尘的实质也没有。

这是告诉我们,
一切有为法都不可当真,
从这里观照就可以放下分别执著。

在这一切比喻当中,
梦喻是总的比喻。

前面说过,
利根者由一个梦喻就可以透入一切佛法,

但是根性不利的人还不能悟入,
那就再举其它种种比喻,
进行多方面观察,

或者某个比喻能和他相应,
或者几个比喻合起来能把他点醒,

但不管怎么说,
这些无一不是在讲述梦的涵义。

3 、由梦了解不生不灭的法性

请大家观察,
梦里境界起起灭灭、
人来人往、
忽东忽西、
时苦时乐,

有生灭、
有增减、
有染净、
有时空、
有自他、
有色声香味触法。

现在问 :
这些是真的吗?

其实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在梦心的角度看是有,
但在真实中,
确实是一点也没有。

其实,
真实当中,
从来没有动摇过,
没有生灭过。

尽管在梦里千变万化,
可是那个真人
( 比喻法性 )
是没有生灭的。

另一方面,
这些假相在醒来时一无所有,
在这时不生不灭的面目就显出来了。

这里有两点 :
一 、梦里的有为法,
醒来就消失,

从这一点就了知它是本来没有的,
本有的法是不可能消失的;

二 、醒来见不生不灭,
既然它露出来了,
这个就是本有的无为法,

而且即使在做梦时,
也一样是不生不灭的,
只不过当时没有觉悟到。

这就是由梦喻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第三大真理 ——

诸法的法性本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

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醒梦辩论歌,
就能从一个极微尘里剖出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卷。

这才知道在这篇道歌中演唱了无量无边的佛法。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观察体会,
就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都在道歌里揭示无余。

关键是要有
“ 举一反十 ”的
智慧力,
那就能一通百通,
万法汇归于一梦。

我们回顾醒梦十番辩论,
确实处处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
“ 现前显现 ”和
“ 现量亲见 ”,

是讲一切醒梦显现,
正显现时,
一个心识上就有现前的相分和了别的见分。

又如,
“ 自心迷现 ”
是讲一切有为法都是从内的心识显现的。

“ 待缘方生 ”
是讲醒梦都是缘起生的法,
由现象都是偶然性,

就知道这决定不是无因生,
因为如果是无因生,
就可以恒时有。

我们观察到显现平等是缘起生,
从这里去看,
醒梦的显现都是缘聚则有,
缘散即无。

在这上面一观察,
就见到平等都是似有实无
( 好像是有,
实际没有 )。

由此就知道任何有为法一定都是空相。

再下来,
一切显现都是梦,

梦里的
山川、
人物,

梦里的六道,
这些是假相,

所以当它一消失,
就显露出原本不生不灭的法性,
这就是无为法。

以这个原因,
道歌说
“ 此后二者融为一,
一亦融入虚空里 ”。

大家想想,
梦一醒来,
假相完全消失了,
只留下一个觉悟。

这是比喻现前了不生不灭的无为法。
幻是可以离的,

非幻怎么离呢?

幻是心造作的,

那个不生不灭的怎么是造作的呢?

这就是所谓的胜义。

再看,
梦里的境界正在纷纭幻变时,

一观察就知道实际是无有的,
所以叫做
“ 无而现 ”。

另一方面,
那个不生不灭的法性,
一直就在那里,

哪怕梦里再现多少生灭、
有多少显现,

它是始终没有生灭的。

等到梦的迷乱一消除,
本有就显现。

这样去体会
《 辨法法性论 》的
有法和法性,
从一个梦喻就可以深入进去,

所谓的
迷乱、
无迷乱、
轮回、
涅槃、
杂染、
清净、
转依,

由此都可以得到了解。

4 、一切皆由心造

第一要知道,
除了心之外,
不可能还有其他作者。

蒙昧的人啊,
这么明白的事你还不知道,
天天都只是自己的心在动,
除了这颗心之外,

还有什么作者呢?

道理是太真太平常了,
自己心心念念在动,
还说作者在心外。

第二要知道,
既然一切唯心造,

心造出来的现象会在心外吗?

这也是很明白的,

心怎么能造出心外的东西呢?

所以都是由心自己造、
自己现的。

第三要知道,
这心正现的时候,
它不是石头,
它是明知的。

这个心识既然是一种明知的体性,
我们就知道它一出来就是既有相状又有了别的。

没有相状,
能说了别吗?

想想看,
没有五颜六色能说有眼识的了别吗?

所以了别就是对相状了别,
不是像石头那样什么不知道。

再看,
离开了别,

能说心前有相状吗?

没有了别,
就是什么也不知不见,

怎么会有相状呢?

所以相状就是了别的相状。

所以,
心一起来必然是有相、
有了别的。

从这点去看醒梦,
都只是一个分别识,

既有心识的现相、
又有心识的了别,

完全是平等无差别的。

第四要知道,
“ 一切唯心造 ”

就是说心上的缘起,
在这个心里不论现什么,
不论色受想行识,
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

从“ 它是缘起 ”
这一点作为方便,
下手去观察,
就知道这些都是本来没有的空相。

这也是完全平等的。

凡是由心造作的有为法,

在实相中如石女儿、
如空中的毛发一样,

完全是不存在的。

梦里是这样,
醒时也是这样。

第五要知道,
既然这一切内外显现都是本来没有,

这些所谓的
生灭、
来去、
一多、
人法、
六根、
六尘,
此种彼种,

实际中是没有的。

由此就了解到这个心的实相,

远离生灭、
来去、
一多、
人法、
根尘等等,

它就是离戏的大空性。

这也是醒梦平等的。

我们很多人就是满世界跑,
住了这座寺庙又到那座寺庙,
住了这座山又住那座山,

外表上又是念、
又是说、
又是修这个修那个,

又是做这种行为那种功夫,

剃了头、
穿了僧衣,

又是敲打唱念,
又是这里辨一通那里说一顿,
都是要学佛修行。

但是普遍的状况是,
很多人都在外面找佛法,
心里始终没个着落。

这样流浪奔走,
何时是归家的时候!

5 、佛法在吾心

其实,
佛法是原原本本现成的,
佛法就在你的心里。

如果有智慧的话,
天天都是在佛法里,
佛法就在你的心里。

佛法千言万语、
说东道西,

其实都在你心里。

如果你能把这首道歌弄通弄透,
那就能以一字法门把握关要,

这个叫
“ 一字大法门 ”,
这一字就是
“ 梦 ”。

以上七穿八露地让你明白,
这首道歌是这样不可思议,
但归起来只有一字,
舒展开,

时时处处、
开眼闭眼都是讲这一字法门。

你这就体会到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智慧、
大慈悲,

给了你一个精要的法,
把一切一切的佛法都融合在这首道歌中,
为你作了极具窍诀性的开示。

这是不是总一切法、
持一切义的微妙章句呢?

是不是每天都应该去体会、
须臾不能离的法呢?

是不是一生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呢?

高一上册古文1篇

赤壁赋
苏轼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屡次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注释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徐:舒缓地。
兴:起,作。
属:通“嘱(zhǔ ),致意,此处引申为“劝请”的意思。
少焉:一会儿。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和:应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通"缭"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 )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屡次。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1、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状语后置)
托遗响于悲风(给)

7、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 注:{高中课本上没有标明“属”通“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 盘绕,环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
6.扣舷而歌之 (扣通“叩”,敲打)

三、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越过。
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1.驱牛相斗比胜负的游戏。 2.相斗的牛。 3.挑逗牛与牛或牛与人相斗。

四、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名作动,整理,端正)
8、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10、东: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进军)
11、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3、.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14、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

五、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被动句)
固一世之雄也 “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省略句

佛经原文以及祖师大德对“一心三藏”的开示

法华论坛 
#大光明藏中谁非谁[超话]##大佛顶首楞严经[超话]##遇见艺术##瑜伽##读书##推文##不可辜负的美食##健身##运动就是坚持#
1.佛经原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节选自《楞严经第四卷》经文

2.圆瑛法师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求佛发妙明心,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佛始从眼根指出,十番极显其真,二见略剖其妄,复自根中,推而广之,普会四科,遍融七大。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此悟次第空藏,己成顿意,而圆意犹未彰也。复由满慈,问三种生续之因,如来与答,性觉必明,以为其咎,以致世界、众生、业果,生续不断,显次第不空藏;斯则体用已备,圆意己露,犹未具彰也。复答满慈,五大圆融之难,以示性相二无碍理,且释有碍之疑,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尙未极显也。迨依迷悟心,对辩二种缘起,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显理显到此处,可谓彻法流之㡳,穷性海之源,显之极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地,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节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第十卷》

3.憨山大师

初示三观之体:
而此体者,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也!先示此体为所观之境,要依此体启大智用故。然此藏心具有三义: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
一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本空,一法叵得。如摩尼珠其体空净,了无色相;虽有随方之色,色不离珠,以即珠故。真心本净,了绝妄缘,虽有随缘之妄,妄不离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故为观者先示真心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真空观。(经名奢摩他,亦名体真止)从此经首阿难启请,世尊许说,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征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三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从浅洎深,大段总显空如来藏理。(从初卷启请至第三卷终)
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体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包含融摄,纤悉不遗。如摩尼珠其体虽净,具有圆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不空观。(经名三摩,亦名方便随缘止)此从富那执相难性,三种相续,深穷生起之由,委明循业发现之义,总显不空之体。(始从四卷初至本卷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有半卷经文,计一千五百余言。)
空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摩尼珠其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体净圆,净故非相,以即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如如,名曰中道;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中道观。(经名禅那,亦名离二边分别止,亦名等持。此从四卷中而如来藏非心等起,至即常乐我净等,文有二章,几三百言。)

然上三谛体虽不二,举一即三,终带名言,犹存历别,未及一心之源,难契圆融之旨;必若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彻底穷源,绝诸对待;良以双离则双泯,双是则双存;存则三谛灵然,泯则一心无寄;寂照同时,存泯无碍,唯在忘言者可以神会、绝虑者可以心通,可谓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圆融圆融,深思深思,历然不昧;故佛开示已毕,乃总告之曰:上来所说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等以所知心而能测度、世间语言而能入哉?且此妙理人人本具,然虽本具隐而未现;譬如琴瑟虽有妙音,非妙指不能发;众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且如我今证此真心,安住大定,圆照法界,凡有动作皆是大用现前;汝等迷之,举措云为皆是尘劳业用;故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无他故,盖由不肯勤求,得少为足耳!当机遂请何因有妄?要显妄元无因,使悟妄不离真,亦似头非外得。然此天然妙性不假修成,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随结责戏论,切劝修持;乃曰:汝虽忆持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而不修之?是以阿难闻说,疑惑消除,心悟实相,遂乃请入华屋,摄伏攀缘,冀得陀罗、入佛知见等。由是观之,大概一往开示藏性,岂非欲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妙行,然后行成解绝,顿证一心者乎?——节选自憨山大师《楞严经悬镜》 

4.交光大师

圆彰三藏以劝修。由前次第三藏急于破迷成悟。故俱就众生迷境显示。未暇普收圣凡染净二缘。十界一如无二。以毕彰藏心全体大用。今既粗细二惑次第破尽。妙明披露。道眼近圆。理宜罄竭诸佛之灵府。而彻底显示。故此统会毕彰。用显圆融三藏也。——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八》 

巳二依本来心圆彰藏性。圆彰者。不惟以一心而圆具三藏。且于每一藏中即圆具十法界。如非则十界俱非。即则十界俱即。融则十界俱融也。......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中浑含世出世间。一切融会。离即离非。双遮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圆神不滞之体。固不定属于即。亦不定属于非。故曰离即离非也。下句非即二字。本是非二字。而翻说非即耳。文之巧也。是即是非者。双照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随宜自在之用。全非而即。全即而非。所谓能即能非也。故曰是即非即。大约对万法而独显心。是圆融极至耳。所以直指人心者。有曰。若要直捷会。一切总不是。若要委悉会。一切无不是。而法界观。立非异即非一。非一即非异。义允合也。旧注引净明遣尽之说。方是空藏中一切皆非意耳。管见非之。当矣。夫显心之谈。妙极于此。问答原意。宜此重伸。良以义广言长。忘其最初本意。则始终语脉不可通矣。原夫佛酬阿难妙定之请。舍置权小所修。示以诸佛本定。然斯定所以迥异者。以是全彰自性本妙圆定。释者不可多用修意。以仍滥于常途也。况此奢摩他中。纯谈本定。曲显性真。而说修之意绝少。从初三卷直指藏心本定之体。显次第空藏也。而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斯则顿意成矣。而圆意犹未彰也。问。七大何说圆融。答。彼约周遍说也。复次满慈顿兴二难。为后二藏之发起。于是答万法云何生续。则略彰藏心随染缘之用。显次第不空藏也。斯则体用略备。圆意已露。而犹未具彰也。复答五大不合相容。且示性相二无碍理。显次第空不空藏也。斯则且彰无碍。释彼有碍之疑而已。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业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未极显也。更因当机之伏疑。而与之备谈染缘净缘。四义四相。则一切圆用方以尽彰。又与开二合二。双拂双融而三一妙体方以极显。然用须证而后发。故略带修成。体则本来现成。故仍彰不变。纵因修显。亦非修生。所谓是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矣。是则后之圆融三藏。收前次第三藏。而自心本具圆定。方以极显而无以复加矣。阅斯文者。幸加意焉。极显圆融已竟。——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

5.莲池大师

槁木死灰
宋儒谓“释氏只要心如槁木死灰”,遂斥为“异端虚无寂灭之教”,此讹也。为此说者,盖未曾博览佛经,止见小乘枯定,未见大乘定慧双修中道第一义谛。止见空如来藏,未见不空如来藏。又何况中道不居,空不空如来藏耶?彼以为槁木,吾以为万树方春。彼以为死灰,吾以为太阳当午。识者自应平心等量,勿以先入之言为主,而被宋儒误却大事。——节选自莲池大师《正讹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全国统一零售价是78元一盒,每盒4包,田七酵素洗洗黑就死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深得市场顾客的喜爱。一款产品的好坏不是恶意用嘴巴就能打压的,消费者最有发言权。
  • ​​​ 凭我自己的一些观察,从中也发现了一些规律,哪些可能是敏感的,哪些可能是会被直接封号的。我以前最喜欢的世界新语就是被别人投诉给封了号[苦涩],至今为止都
  • 我惊了我的妈呀张哲瀚你是什么人间巨美!这难道就是仙女吗我没了我为姐姐的绝美容貌而落泪天使下凡不过如此吧您的脸就是神的恩赐吧呜呜呜我真情实感为姐姐的美貌落泪我的尖
  • 从不被看好的小孩带上了鸭舌帽上台,从中国好声音低调组合到今天成为说唱技术流顶峰,永远都有你的王位,杨和苏加油。包括舞台上的经济舱也好送情郎也好,还是台下的湘江水
  • #金钟大0921生日快乐# ⚡️#金钟大# 读瓦特.兰德的《生与死》时候,看见“I strove with none,for none was worth my
  • [好喜欢]赛事进行时王者荣耀5位Coser精彩亮相,引得观众围观!期待他们能够在之后的比赛中有更加精彩的表现,不仅玩儿出名堂,更让赛事倍儿好玩!
  • 【巢马城际铁路江北段正式开工建设】近日,随着一台SR360R旋挖钻机的启动,巢马城际铁路郑蒲港高架站2号特大桥首根钻孔桩正式开钻,标志着该桥正式开工建设,拉开了
  • 请加强防范 】昨夜,我区出现强对流天气,普遍大雨到暴雨,并伴有雷电大风天气,太和、隆兴达大暴雨,最大风速出现在三汇镇华蓥山。徽县,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年均
  • !!
  • 我的爸爸妈妈给足了我的底气去追逐我所想我所愿我所爱。”我爸刚巧从外面回来看到我和我奶奶争执问缘由,然后告诉我:“毕业了你想去哪就去哪儿,都可以随你心意,你只要养
  • 禅中秋这一天去看了吴彦姝主演的【妈妈】点映,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想到有一天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的种种艰辛,既油然而生出无数的束手无策,又像拨云见日般懂得越是敏
  • #纹绣##时尚美妆##成都正规口碑好的纹绣学校[超话]##成都正规口碑好的纹绣学校[超话]#&|美迦艺术培训不敢相信吧 这是我们零基础学员独立完成的第一
  • 西安将迎来首批各路名媛返城高潮,这个时候都要:从户县!名字也从凤霞,秀娥、二妮儿、铁蛋、二狗子、大毛 变回了琳达,Lily,Cindy Kenny,Chris
  • 王总家住山东省滕州市,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但一直苦于没有好的项目,经过长时间的筛选,王总了解到云南蒸汽石锅鱼这个项目,在经过简单的沟通后,在石器食代蒸汽
  • LG Ultra Tab 规格:10.35 英寸 2K(2000 x 1200 像素)WUXGA+ IPS 显示屏Octa Core Snapdragon
  • 虽然你也看不见…ところで …お疲れ様 です !毎日とても会いたいな、頑張ります それから、ゆっくり夢:「世界の约束」か「Merry-Go-Round」のprog
  • ʚ❤️ɞ 1484天 ʚ❤️ɞ ☆━━┅┈━┈♡⃛ Lᵒᵛᵉ₁₃₁₄ 宁⁵²º♡⃛-━━♡ 一大早上的开心来自我宁带给我的好运气[偷笑] ˚✧༚
  • 今天突然明白了好多好多事情的样子呢把莫名其妙的想法就写在这里吧每年5月份到12月份 是我们年龄差距最小的时间段 你总说我们有代沟 听着确实挺难过的 不过
  • 连宋建设这样的人,都会为了阿秀违反原则去找摩托让顾一野送阿秀去和班长送别,战场上刀枪无眼,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生的最后一面,做人不能连宋建设都不如,那你也太失败
  • 就是我们要求速达,要求速成,分别、执着、妄想太多,太深厚,所以家就在眼前,烦恼是一个障眼法,咫尺万里,无法跨越这一步,无法突破这个障碍。 关于第一点,我们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