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云南的酸多来自果实,有柠檬、树番茄、酸木瓜、青芒果,每一种都能演绎出五光十色的风味。云南人对酸的热爱是印刻在骨子里的,你如果想了解并体验这种热爱,不在云南待个几年,不可能。

在云南,我们关于酸的旅程,是从昆明的篆新市场开始的。篆新农贸市场在昆明市中心,挨着翠湖。去之前,我就在网上对这个市场开始了调研,据说这里有全昆明最全的食材,一年四季的蔬果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许多人将之列为昆明必去打卡点,每天的人流量有几万人,若临近年关,则有十多万人,买菜全靠“挤”。

在篆新市场,我想到了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觉得自己有点像一个偏僻山区的地方小厨,一下子闯入了皇宫里的御膳房。云南市场的丰盛得益于它的海拔和气候类型,最低76米到最高6500米的垂直海拔高差,赋予了这里丰富的植物资源。

当然,还是要记得我们来菜市场的目的——寻酸。其实不能叫寻,菜摊上、果摊上,目之所及的都是酸味的源头。比如说,我眼前的这个摊子,就摆着柠檬、树番茄、酸木瓜,光柠檬就有三种,两种鸡蛋大小,另外一种则比鹌鹑蛋小一点。

摊子的女主人极为热情,看我对三个柠檬的使用产生了迷茫,挨个地向我介绍:“小柠檬清香扑鼻,西餐厅多会购买用来做柠檬汁;这个大的是泰国柠檬,没有籽,常用来泡水;这种(另一种大的)则是本地河口产的柠檬,特别酸,多用来做傣味食物。”

我拿着柠檬,挨个地闻,小柠檬真好闻啊,有一种呼吸被治愈洗礼的感觉。老板又示意我用手搓一下闻不出味道的大柠檬,只是轻轻一揉捏,清香味瞬间就萦绕在鼻尖,植物真是神奇啊。

我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汁水刚挤入到口中,我能明显感受到我面部表情的鲜活,想到了之前刚看过的一个视频,就是婴儿第一次接触到酸的食物的那种。

云南人烹饪食物很少用醋,酸味的来源就是柠檬、酸木瓜、树番茄这样的果酸。我想到美食作者要云《酸食志》中的故事,他在书里提到自己云南食酸的经历。他说自己上大理鸡足山去看佛光,下山后,发现周边的农家就在海稍水库的公路旁开起了饭店,主打食物就是煮鱼,用的是水库里的花鲢和白鲢,简单处理后,烹饪材料用的就是酸木瓜,煮出的鱼味道酸得清雅,然后蘸上用当地辣椒和蒜调的蘸水,酸酸辣辣,鲜鲜嫩嫩。

我们在云南的第一餐饭是美食博主李孟泽推荐的,对方曾是媒体人,后来辞职专注于云南美食的开拓。他告诉我,这是一家特色民族菜馆,能够看到云南各民族对酸的使用手法。我们就这样来到了位于昆明官渡区的饭馆老滇山寨。

从餐馆的布置上就能看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门口有穿着纳西族服饰的姑娘在跳传统的打跳舞蹈,举手投足之间是热情和灵动。菜单上每道菜名前都冠以地名,比如说临沧火腿木瓜鸡、思茅酸汤鱼片、纳西炖猪血等等。饭馆的行政主厨林峙是昆明人,厨师出身,人很热情,我们刚到,菜就已经上了桌。

第一道菜是大理酸辣鱼。鱼是刚处理好的新鲜鲤鱼,看起来有2斤重,鱼肚上均匀地划了几刀,方便入味。一旁是一锅红彤彤、颜色靓丽的汤,有点像我在贵州吃的红酸汤。林峙仿佛看出了我的想法,他说,大理酸辣鱼的酸是梅子醋和木瓜煮出来的,红色是用了西红柿和辣椒的原因。“云南用木瓜特别实在,不用特别处理,切了片跟食物一起煮。煮了后,再把木瓜片捞出来,所以看不见。”

用酸木瓜煮酸辣鱼是大理白族的典型吃法。林峙说这道菜的味道源于他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林峙出生于1974年,十七八岁就出来学厨。有一年放假,他去大理游玩,和朋友去大理下关镇乘船游洱海,快到喜洲码头时已经是晌午,船工开始给大家做饭。

那一顿就是酸辣鱼,用的是洱海刚捞起的鱼,现杀了,用洱海的水煮,里面放了木瓜和辣椒,湖光倒映着蓝天,就着徐徐清风,吃得酣畅淋漓。“当地叫活水煮活鱼,年轻时能吃,我记得吃了五六碗饭。”这是林峙第一次吃到木瓜的酸味,有水果的清香,跟用醋煮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在林峙的记忆里,一直到2000年左右,昆明的菜肴里都很少用到果酸类的东西,比如说烧鱼,有红烧、黄焖、蒸,还有糖醋的,后者用的也是醋。“主要是当时交通不便,很多下面地州的东西到不了昆明。”林峙记得自己去大理,高速路都没有,要坐9个小时摇摇晃晃的老火车。

2012年,在老滇山寨开业前,林峙等人在昆明市场上做了一个调研,以了解民俗菜在昆明的市场。他们发现,昆明有几家饭馆,但十多张桌子就算大规模的了,多是夫妻店,且有些虽然打“民俗”特色,但只是套了个名字,跟正宗南辕北辙。

10年前正是云南旅游最为火爆的时候,从饮食资源的需求上来说,来昆明的游客需要更多味觉的刺激,而不仅仅是汽锅鸡和米线之类的主打产品。林峙他们的第一家店开在酒店区,游客众多,三个月就开始排队,“先是外地人都来吃,之后本地人看着新奇,也来”。林峙说,厨师就是从下面地州请,后来又开了五六个店,都是从第一个月就开始盈利。

聊天中,又一道新菜上来,是临沧火腿木瓜鸡,汤汁金黄,我趁热尝了口汤,酸香浓郁,鸡肉尤其劲道,还有一股淡淡的果香,正是我在菜市场闻到的酸木瓜的香味。林峙说用的是当地的走地鸡,经常在高寒区域跑,“云南菜,说白了吃的就是食材”。

为了寻找更多的食材,从开店以来,林峙和其他厨师都会去下面的地区采风,这个过程,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林峙提到去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家喝酒,当地的风气是从中午喝到夜里一两点,这个中间客人不能全部离席,傣族的小竹凳又细又高,坐着很不舒服,他们只好轮流去上厕所。还有一次去怒江州,独龙族人热情,杀牛给他们吃。

一头牛,整个牛皮剥下来,在地上搭上一个树杈,牛皮一角扯一下,就成了一口天然的大锅,牛肉放到牛皮中加水煮,煮熟后蘸着辣椒、味精、盐等拌的佐料,是美味,也是风味。
采风的过程,既是寻找新的食材的过程,也是不断判断哪些地域特色的食物能够被外地游客所接受。比如说,他们曾在傣族聚集区吃过一种酸肉,新鲜的肉自然发酵以后,用芭蕉叶加香料包好再去蒸。“

我们当时觉得挺好,就在店里卖。”林峙说新菜品刚上市以后,因为有特色许多人都点这个菜,可点菜的人吃了之后就会给差评,认为“难以下咽”,林峙只好将这道菜从菜单上撤了下来。还有一次,在红河州哈尼族聚居区采风时见识到一种泥鳅的新做法,泥鳅不杀在火堆里烤,烤干了以后洗净用酸菜煮,半汤半菜,吃的时候将泥鳅拿出来,用手掰着吃,剩下的内脏扔掉,味道虽好,却也不适合顾客,“别人可能觉得不卫生”。

也有惊喜的时刻。前一段时间他们去元阳,在当地的集市上看到一种植物长得像甘蔗又像芦苇,从来没见过,当地人把秆皮撕掉,口感脆脆的,很酸,蘸盐或者蘸辣椒都可以吃。当地人叫“酸草”。

林峙他们就想,能否把这个东西用到菜中去?他们用来炖牛肉,酸酸辣辣的,效果特别好。“以前做牛肉都是用柠檬,新鲜的柠檬将汁水压出来调酸,味道也不错,但酸草做出的口感更柔和,还有草的清香味。”林峙说,这道菜马上就要上到菜单中去,“现在采风比以往要走得更远更深,以前就是开开心心去品尝美食,现在人们对口味的需求比以前高了,寻找也就变得更难起来,很多地方汽车都到不了。”

这些东西让我又一次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酸,云南人才是那个定规矩的人。

节选自《人们为何对“酸”情有独钟?》文 | 王珊

【战疫斗贫卖“花黄”,木兰之乡绽放“花木兰”】“我妈妈是‘花木兰志愿者’,我从小就跟着妈妈做好事!”黄子轩说。听到这个荣获“商丘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的12岁小姑娘这么说,高峰丽有点小激动。她是河南商丘虞城县花木兰志愿者协会会长。“我们协会,清一色的女将。”高峰丽说。“虞城是花木兰的故乡,盛产‘花木兰’。”

  今年2月,疫情防控吃紧,“花木兰”们主动请缨,“包”下马牧集老街值守。48个姐妹排好班,顶风冒雪测体温、查车辆、发宣传单。

  “花木兰”们不只是出力。志愿者卢君兰捐出5000多双一次性手套,侯美英捐给学校60桶消毒液,生产电动车的女老板丁艳玲,把制造电动车的架子拿来,加上帘子,送到防控点给社区人员遮风挡雨。

  2013年成立以来,花木兰志愿者大大小小做过约700件志愿服务事项。她们曾帮扶过一位双目失明、无儿无女的老婆婆,送吃送穿,像亲闺女一般。村里人说,婆婆一辈子享的福,都没有遇见“花木兰”这一年多。

  志愿者许亚却老说,我们志愿者得到的帮助更多。

  许亚曾花近千元,给一个贫困户老爹买助听器。听说是给贫困户买助听器,店主又退给许亚300元:“这单我不赚你钱,再减你一百,算我一份心意。”

  就像一条大河,花木兰志愿者协会吸引和接纳着涓涓小溪,流向久旱之地。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驻虞城利民镇西关村的扶贫女干部潘虹,曾把叹息声留在了离家乡千里之外的义乌。

  西关村有不少上了年纪或身无长技的贫困户,增收渠道少。潘虹想到了小商品加工。“像饰品、儿童玩具这类,从工厂拿零件,挣个组装钱,没成本,门槛又低,多适合村里人!”

  潘虹心里一亮,人就坐上火车到了义乌。她挨家店铺问,却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信不过我们能干好!”

  那就用事实说话。潘虹自费买了一批饰品零件,回到村里,组织留守老人、家庭妇女一起学组装。“大头连上小头,红色对着红色……”潘虹一遍遍“慢动作回放”。

  闲坐堂屋的老两口,抱着娃的年轻媳妇,身有残疾的贫困户……先后有100多人参与进来,大家互相帮助,聊着家常加工小商品,在家门口领上了计件工资,平均下来,一天能拿60元。

  平时走村入户,离开时,潘虹经常在车座上看见一瓶酱豆、几个榆钱馍,或是几根新摘的嫩黄瓜。

  “为扶贫工作哭过,也笑过。”潘虹说。为啥哭?为了贫困户蒸了馍,还惦记给自己一个。为啥笑?为了贫困户不仅有馍吃,还加了肉、加了鱼咧!

  是扶贫干部,也是女儿、警嫂、妈妈,潘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说起家庭,潘虹觉得愧对上小学的儿子,也让父母操劳太多。记者问,如果你的一天有30个小时,多出的6小时你想干什么?潘虹脱口而出:去贫困户家!

  “本想活成小鸟依人,结果活成了大鹏展翅。”李倩芝在朋友圈自白。

  她2013年从河北地质大学硕士毕业,回到家乡虞城做起女老板——开工厂,做钢卷尺外贸。

  虞城是“中国钢卷尺城”,钢卷尺出口量占全国总量60%以上,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李倩芝投身钢卷尺行业。

  起步那年销售额100万元,今年预计能达5000万元,李倩芝带领着100多位工人,一年一个新台阶。“艰难辛苦没什么好说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方法总比困难多!”这个30岁出头的姑娘说。

  起初,李倩芝采买原料,组装成品。但因无法控制零件质量和细节,会流失客户。“客户跟我打过一次交道,就再也不愿找我,这是最让我难受的事情。”于是,李倩芝拿出积蓄,建了整条钢卷尺生产线。

  从“什么都不懂”到“闭着眼就知道每个环节怎么操作”,李倩芝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痛苦又充满成就感的路。“我的长期目标是实现钢卷尺产业的智能化生产。”李倩芝说,“我希望做行业的领军者。”

  常有人说她是“女强人”,但她并不认同“女”字当头的评价。“管理工厂、谈客户都是脑力活,又不比谁力气大,男女性的差距拉平了。”李倩芝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大家好,我是红苹果,来自花木兰的故乡,我的性格像花木兰一样豪爽直率,我们的产品也像花木兰一样‘铁’。”又一场电商直播开始了。

  在微信、火山小视频、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平台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电商主播“红苹果”,就是虞城县乔集乡侯庙村“70后”村民赵东勤。因为直播售卖苹果大受欢迎,“红苹果”反而成了赵东勤的“形象代言人”。

  尝到了直播带货的甜头,赵东勤在网上看到碧桂园在虞城举办“电商进农村”培训班的消息后,三轮车换电动车、公交车加步行,一路辗转来听课。

  “老师说,要抓住用户的痛点,找到自己产品的卖点。我记了两本笔记,笔水都用完了!”赵东勤边说边“抖”金句,“天道酬勤,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为完成“家庭作业”,赵东勤坚持每天直播一小时,“直播间”就是自家苹果地。最近因为进县城听课,赵东勤把直播时间放到早上五点多。“早上其实人气可少了,但听课更重要,耽误不得!”

  在碧桂园扶贫工作队帮扶下,现在,赵东勤不仅通过电商销售自家地里的苹果,还高价收购村民的农产品,包括红薯、粉条,还有应景的自制月饼。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民销售的主动性,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赵东勤挺起胸膛笑着说:“我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

  “花木兰凯旋归乡后‘对镜贴花黄’,这花黄就是一种剪纸。”贾艳梅说。她是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

  不同于传统的窗花、鞋样,贾艳梅的剪纸借助于电脑技术和多达十余层的叠加技法,具有照片般的质感和写实感。剪景,能表现黄河故道的鹤影翩跹;剪人,能体现肌肤神情的岁月沧桑。

  “贾艳梅的剪纸作品在我们办公室挂了三年,我听人说才知道这不是照片,竟然是剪出来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贾艳梅创作出“木兰从军”“美在商丘”等系列剪纸作品,作品还曾作为国礼,赠予外国政府首脑及外交官。

  对于剪纸,贾艳梅有种使命感。剪纸本是寻常百姓家中物,但随着时代变迁,实用性日益衰微,“农村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十几年不提剪刀了”。

  但贾艳梅想让剪纸艺术再次“飞入寻常百姓家”。她希望开发“半成品剪纸”,作为一种文创产品,唤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让年轻人接触、了解剪纸。”

  近年来,贾艳梅长期在商丘特殊学校教聋哑孩子剪纸,既是美学教育,也是传授技能。“聋哑孩子学剪纸仿佛有天赋,特别专注。”贾艳梅说。

  若问这个温婉的女子有什么野心,她说,希望把家乡虞城李老家乡朱庙村打造成剪纸特色文化村,搭上文化旅游的快车增收致富。“到时候,剪纸不仅能帮聋哑孩子在社会立足,父老乡亲都能受益。”贾艳梅浅笑盈盈。

  在虞城木兰祠内,盛放着一种植物,叶子绿中见红,叶片形如剑戟,雌雄同株,似花非花,当地人称之为“木兰花”。

  在这片古老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各行各业,都有“木兰花”努力绽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若辰)

#贵州# #紫云# #脱贫攻坚#【紫云普卡桥村:新长征路上小山村的嬗变】紫云自治县猫营镇普卡桥村小鱼洼组,是一个老寨子,也是一个留有红色足迹的寨子。1935年4月,红三军团从西秀区鸡场进入紫云县境的一根笋、黄土塘、猫营场坝、小鱼洼,并在小鱼洼宿营一夜。

  80多年过去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记者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真切地感受到,这片昔日红军长征途经地的人们,早已将长征精神融入血液中,凝聚成了阔步奔小康的信心与行动。

  普卡桥村74岁老党员吴如学,从97年开始担任村里的村主任,一干就是15年,说起以前的普卡桥村,就一个字“穷”。

  “山高高,地凹凹,苦熬不过大山,担水磨面要下山,有女不嫁普卡桥”,这首民谣是普卡桥村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村里四周环山,这些山像一堵厚实的监狱的墙,困住人的身体,也困了人的心。

  为使普卡桥早日摆脱大山的阻隔,1969年至1991年期间,普卡桥村传承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村民自发投工投劳,硬是在大山之间凿出一条通往外界的毛土路。“那时修路条件艰苦,用的都是土办法,连炸开石头的炸药都难找到,村民用的都是石锤和铁锹,一条大约5公里的山路,修了几十年。”吴如学说,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山路修了几十年,虽然路通了,但是路很窄,汽车还是进不来。

  1997年,村里要通电安装电线杆,因为路不通,只能靠人力从公里外的抬镇上抬。“16个人抬一根电线杆,费了很大的劲才一根一根挪到山腰上,一天才能抬上两根,难呀!”吴如学回忆起那段苦日子,直摇着头。

  在大山里生活,除了出行难,喝水也是一个大问题。为使普卡桥村早日摆脱干旱威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村民再次传承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村口修起了水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饮水问题。但由于山里地势复杂,时间长了,地下水下沉,一到干旱季节,水井就会枯竭,遇到天干季节,村民们只能到两公里外的河里挑水,很不方便。

  “感谢党的扶贫政策,感谢驻村干部的不懈努力,路通了、灯亮了、自来水通了……”吴如学说,幸运的是,他赶上了脱贫攻坚。仿佛一夜之间,在各级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村里大变样。

  8月14日,从猫营镇上驱车前往普卡桥村小鱼洼组,山路于2018年底硬化,在大山里的穿行,车行平稳,让我们得以专注于车窗外的山林美景。

  鱼洼到了,并没有觉得远,也完全没有行路难的感觉。一番治水、改电、修路、架网……之后,老党员吴如学口中的穷村真的变了。

  紫云自治县住建局驻普卡桥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队长何忠诚说,传承传承长征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普卡桥村干群一心,铆足干劲抓基建、兴产业、搞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在基础建设方面,共投入帮扶资金316.06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仅在2019年就新建串户路4500米,庭院硬化11500平方米,修建蓄水池10个。

  “你瞧,以前村民没水喝,现在家家户户都建起了蓄水池。”吴如学一边带着记者看村里的变化,一边介绍说,如今,全村串户路、庭院水泥硬化、安全饮水全覆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传承传承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发展致富产业。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2019年,普卡桥村成立“村社合一”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佛手瓜50亩,甘蓝126亩,种植中药材140亩,种植辣椒70亩,种植红心红薯50亩,养蜂300箱,所得利润按照“721”比例进行分配,其中,利润的70%用于贫困户分红,利润的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利润的10%用于奖励在村合作社的务工贫困群众。

  在普卡桥村红芯薯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红芯薯长势可人,何忠诚介绍道:“瞧!不到一个星期红芯薯就可以采收了,今年村里种植50亩,按照现在这长势亩产2000斤不成问题,最低价3元每斤,亩产值6000元。”

  如今,普卡桥村已成功脱贫出列。“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我们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将带领村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踏上了新的征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做好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何忠诚说。

( 伍水清 姚福进 文/图)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哪怕我冬至吃的不是是汤圆 我也要再去买一包 截图为证[doge][doge][doge] ¨̮ ᴴᴬᵛᴱ ᴬ ᴳᴼᴼᴰ ᵀᴵᴹᴱ ᵞᴼᵁ ᴬᴿᴱ
  • 书荒推荐《阮絮裴衍》全文阅读 -------------------------------------------- 时下热门小说《阮絮裴衍》原文精彩片段节选
  • 目前汪小菲已经爆料了几个关键词:思诺思哪来的,她老公买的上海房子哪来的?肯定比我大,我没在这世上它就在,有可能我老了离开这世界它还在看着身边的不停的变化着,我只
  • 【毯子】怕冷的,可以选择羊毛毯或者珊瑚毯,如果你有电的话就没得说啦,可以拿一个电热毯,幸福感。秋季可使用棉睡袋,冬季可使用羽绒睡袋,选择羽绒睡袋其实和羽绒服茶不
  • ……   有意识的梦想会带来想法的进展,假如你同意,它会让你进化到这个新次元。假如你们愿意,一个为你们而建造的新世界正在形成,但它还没有架构好,也尚未定形,它在
  • * 厉.九.幽知道自家先生喜欢的是他那个草.包侄.子,为了他不惜以命相逼让他解除婚约,只是面前这个软乎乎求抱的样子是做什么? 哪成想他真的穿书了,此时的剧情已
  •   辛酉,气绝之木,欲生旺以为荣,玉宵宝鉴云:辛酉失位之木,木困金乡,乘之者,涉世多艰,惟对癸卯金,则刚柔并济,挺拔出群,决取巍科。祖业难得,先败后成,夫妻情份
  • 会议指出,当前省外输入性疫情接二连三,可谓险象环生,对全市防疫工作是极大挑战,也是极大考验。会议指出,当前省外输入性疫情接二连三,可谓险象环生,对全市防疫工作是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超话]#[打call][憧憬]#阳光信用# 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
  • 借培训之名跟大家又见了一波每次来都会有一些新的小道消息接收只能说不在天子脚下的人单纯很多哪怕有矛盾也不会在明面上许久没有站在台上讲感觉还是讲的好垃圾哈哈在机场的
  • ”当时老胡这么写,是出于对儿子以唐症患儿身份走向音乐圣殿的感叹,感叹命运奇巧。#互联网人物#在写儿子的书中,老胡曾经写下一句话: “在人类生命中,最琢磨不透的就
  • 第82分钟,葡萄牙队从左路发动攻势,连续传递后由格雷罗完成了最后的助攻,他面对门将选择横传,贡萨洛-拉莫斯推射空门得手,葡萄牙队3-0尼日利亚队。第82分钟,葡
  • 车的眼神昂首含泪仰视写于2019年1月27号下午2.水与酒寒风在皱夜里把梦摇醒一篇《将进酒》道尽灿烂文化的内涵景阳冈醉打猛虎太白斗酒诗百篇茅台镇,杏花村酒香不怕
  • 6,爱斤斤计较的人,心眼小,不懂得让利,不适合做生意;胸怀宽大的人,想得远放得开,不纠缠鸡毛蒜皮,适合做生意。29,爱烧香拜佛的人,不自信,不适合做生意;自信的
  •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21集)2006/8/29  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與諸佛、與一切眾生共一個體性,相信自己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換句話說,相信自己般若本有
  • 带着这份幸运,开始有计划的虐自己!从上周日到本周一为了排练,连续泡了八天健身房,今天的我变成了废柴[二哈]。
  • 不管人: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必须反过来,能领人的才能了人间债,尽了做人的道。”人这一辈子,是过得碌碌无为,还是精
  • 记住,慢性病会潜伏在你的身体里,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催化它们“长大”。在生命的修炼过程中,让我们轻轻擦去眼前的浮名功利,简单生活,聆听自然,返璞归真……✌️✌️慢性
  • 感谢父母,‮为因‬有你,即使生‮再活‬难,也有‮续继‬下去的勇气;感谢父母,因为有你,‮使即‬满负荆棘,依‮能然‬勇敢向前。感谢父母,‮为因‬有你,即使生‮再活
  • 给你暖了好几个小时的手 手真的有变得暖和了呢 你说要听俺冉冉的话好好吃饭 这个听我姥说了 确实有在很努力吃饭 但是你还说 要好好养着等我考完去找你了啊 还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