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云看#爱恨一念间,淡然得自在。

人生,有因必有果。然而唯有缘分是不问因果的,有些人遇见了喜欢的人,却只是短暂的匆匆而过,如同烟花般灿烂而稍纵即逝。有些人遇见了某个人,注定会改变一生的命运,有些人的遇见,爱而不得,也注定成为一种遗憾。

人与人之间,但求相遇,不问结局,爱恨一念间,不要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心生恨意,为了一个不值得人困住自己的心不值得,人生看淡爱恨情仇,才能自在地生活着。

遇见一个人不是永远的救世主,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也不能因为别人不爱自己而就觉得生活过不下去了。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想要活得幸福,不是别人给你的,是自己给自己的,对于爱恨,学会放其一条生路,就是在放过自己,即使缘分已尽,我们也不能让恨一直下去。

《十善》心得分享10-3-27
《文钞》
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堕狱生天。唯人自召。
因果报应是自然规律,有什么因得什么果,里面没有人为因素。有人为因素,则有亲疏、远近、好恶、爱恨,有人为的分别和执着。这个不是人为因素,是纯粹自然规律。所以里面没有私情,没有不公平,没有你能想象到的人为问题。
丝毫不爽,是一丝不差的意思。所以说人人平等,真正公正。
堕狱升天,是你作善还是作恶,得到的结果不同。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都是自己搞的,和任何人没有关系,也没有佛菩萨的干预,没有上帝的干预,没有任何人为在干预。
咱们俗话讲,都是自己招惹的结果,东北人讲,都是你自己做(zuo)的。古书里面讲,都是自作自受。
“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
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一般说佛有十种名号,这是其中之一。佛慈悲,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一生演说妙法。三十岁开悟,就开始讲经说法,用了四十九年。是故说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当中一定有一个能造万物的造物主。佛教当中没有。佛说人人都是佛,本来是佛,但以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
迷了,本性还在,只是一时迷了而已。经过修行,仍然能证得自性,而成佛。佛度众生,首先要他们出离苦海,那就要教导众生改过迁善,改过迁善的最好办法,就是因果报应的道理。
因果报应真的是自然规律。你做事之前,要仔细考虑好结果如何,有什么因得什么果,果报不好的不可做,果报理想的可以做。如此作善作恶,你心里是一清二楚,当然要趋吉避凶。不受恶报,即灾祸。永享吉祥,那就要作善。
故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有修行,已经觉悟,起码比起凡夫来说,是觉悟了。他就有能力判断结果好坏,不敢任性,小心谨慎还来不及呢,怎么敢任性呢?结果不善,这种因不敢做,故称菩萨畏因。
众生没有修为,做事都凭情绪,任性冲动,大胆妄为,可事情到了结果的时候,碰巧遇到吉祥还没话说,要是遇到灾祸,那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了。可是你在做因的时候为什么不小心谨慎呢?这就是觉悟者和没有觉悟者之间的差别。觉悟的人,知道做事要谨慎,先要看看结果能不能承受?不能承受,这事不能干,马上要停下来。
众生没有觉悟,做事不细心,更提不上谨慎。任性冲动,尤其是情绪用事,几乎没有理智,你怎么能不出差错呢。等到结果的时候,才知道不能接受,可是已经晚了,什么都来不及了。
这样看来,菩萨只有善报,吉祥。众生就没有这样好运了,赶上灾祸,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了。但这件事不是好运,是做事谨慎,用因果判断,这事能不能做。运用因果报应,人们都会吉祥,没有灾祸。
故称因果报应,是趋吉避凶的判断标准。
“此即《书》:‘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积善必有馀庆,积不善必有馀殃之意’”。
儒家的两本古书,都有因果报应的理论。《书》是《尚书》,《易》是《易经》,这说明儒家不简单。
“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
但是儒家讲因果报应,重点在现世和子孙,佛法论因果报应,是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只讲自己,和子孙没有关系。这里面就有差别了。
儒家讲的主体不明确。我做因,说别人得果。应该是我作因,我得果报,我作因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算有连带性,连带不能超越主体。这是主体不分明。再者,儒家讲的是一世因果,佛法讲的是三世因果。今生做因,这一世得果报,来世也能得果报,来世之后,很多世当中,也能得果报。你做事对自己有这么大的影响,能不小心谨慎吗?
佛讲因果报应:“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仔细看,这是三世因果,可不简单。前世,今生和来世。因和果,都在自己身上,与别人没关系。即便有关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这才把因果说清楚,说明白。
前世的因,今生得果报,今生的因,来世得果报。从始至终是我一个人,前面因与果,是一件事。后面的因与果,又是一件事,这当中有两件事发生。
今生的果报好,还理想。今生的果报不好,就很难了。可是无论如何,来世不能产生坏果报,这才叫理智,才叫谨慎,也叫“菩萨畏因”。那怎么办呢?今生做的一定要善,来世才可能有善报。
如论如何不能作恶。多困难,挨打受罵都能认可,吃亏上当也能忍受,不再计较,再也不能造恶业了。
懂因果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可真不简单。常说信佛人都信因果,可是信佛人都能这样做到吗?信因果的人多了,你能这样做事情吗?即便口上说能,真到生活当中,可一点也不简单。有一万种理由不想再作善事了。
为什么?害怕吃亏、上当,受不得欺负。

#传统文化##因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十善》心得分享10-3-27
《文钞》
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堕狱生天。唯人自召。
因果报应是自然规律,有什么因得什么果,里面没有人为因素。有人为因素,则有亲疏、远近、好恶、爱恨,有人为的分别和执着。这个不是人为因素,是纯粹自然规律。所以里面没有私情,没有不公平,没有你能想象到的人为问题。
丝毫不爽,是一丝不差的意思。所以说人人平等,真正公正。
堕狱升天,是你作善还是作恶,得到的结果不同。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都是自己搞的,和任何人没有关系,也没有佛菩萨的干预,没有上帝的干预,没有任何人为在干预。
咱们俗话讲,都是自己招惹的结果,东北人讲,都是你自己做(zuo)的。古书里面讲,都是自作自受。
“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
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一般说佛有十种名号,这是其中之一。佛慈悲,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一生演说妙法。三十岁开悟,就开始讲经说法,用了四十九年。是故说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当中一定有一个能造万物的造物主。佛教当中没有。佛说人人都是佛,本来是佛,但以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
迷了,本性还在,只是一时迷了而已。经过修行,仍然能证得自性,而成佛。佛度众生,首先要他们出离苦海,那就要教导众生改过迁善,改过迁善的最好办法,就是因果报应的道理。
因果报应真的是自然规律。你做事之前,要仔细考虑好结果如何,有什么因得什么果,果报不好的不可做,果报理想的可以做。如此作善作恶,你心里是一清二楚,当然要趋吉避凶。不受恶报,即灾祸。永享吉祥,那就要作善。
故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有修行,已经觉悟,起码比起凡夫来说,是觉悟了。他就有能力判断结果好坏,不敢任性,小心谨慎还来不及呢,怎么敢任性呢?结果不善,这种因不敢做,故称菩萨畏因。
众生没有修为,做事都凭情绪,任性冲动,大胆妄为,可事情到了结果的时候,碰巧遇到吉祥还没话说,要是遇到灾祸,那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了。可是你在做因的时候为什么不小心谨慎呢?这就是觉悟者和没有觉悟者之间的差别。觉悟的人,知道做事要谨慎,先要看看结果能不能承受?不能承受,这事不能干,马上要停下来。
众生没有觉悟,做事不细心,更提不上谨慎。任性冲动,尤其是情绪用事,几乎没有理智,你怎么能不出差错呢。等到结果的时候,才知道不能接受,可是已经晚了,什么都来不及了。
这样看来,菩萨只有善报,吉祥。众生就没有这样好运了,赶上灾祸,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了。但这件事不是好运,是做事谨慎,用因果判断,这事能不能做。运用因果报应,人们都会吉祥,没有灾祸。
故称因果报应,是趋吉避凶的判断标准。
“此即《书》:‘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积善必有馀庆,积不善必有馀殃之意’”。
儒家的两本古书,都有因果报应的理论。《书》是《尚书》,《易》是《易经》,这说明儒家不简单。
“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
但是儒家讲因果报应,重点在现世和子孙,佛法论因果报应,是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只讲自己,和子孙没有关系。这里面就有差别了。
儒家讲的主体不明确。我做因,说别人得果。应该是我作因,我得果报,我作因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算有连带性,连带不能超越主体。这是主体不分明。再者,儒家讲的是一世因果,佛法讲的是三世因果。今生做因,这一世得果报,来世也能得果报,来世之后,很多世当中,也能得果报。你做事对自己有这么大的影响,能不小心谨慎吗?
佛讲因果报应:“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仔细看,这是三世因果,可不简单。前世,今生和来世。因和果,都在自己身上,与别人没关系。即便有关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这才把因果说清楚,说明白。
前世的因,今生得果报,今生的因,来世得果报。从始至终是我一个人,前面因与果,是一件事。后面的因与果,又是一件事,这当中有两件事发生。
今生的果报好,还理想。今生的果报不好,就很难了。可是无论如何,来世不能产生坏果报,这才叫理智,才叫谨慎,也叫“菩萨畏因”。那怎么办呢?今生做的一定要善,来世才可能有善报。
如论如何不能作恶。多困难,挨打受罵都能认可,吃亏上当也能忍受,不再计较,再也不能造恶业了。
懂因果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可真不简单。常说信佛人都信因果,可是信佛人都能这样做到吗?信因果的人多了,你能这样做事情吗?即便口上说能,真到生活当中,可一点也不简单。有一万种理由不想再作善事了。
为什么?害怕吃亏、上当,受不得欺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汽车、拼布龙虾及thom的腊肠犬hector等形状的手袋,人们持着与服装映衬的标志性 mr. thom 与mrs. thom 包袋~首席泰迪熊喜爱的纽约客第一次
  • 千金丫环好好看,又看了一遍,感觉陈芳彤能把代高政的稚气压住,在芳彤的娃娃脸面前,他不可能比她还可爱。#勿言推理# 完结撒花[送花花]期待第二季早日到来ps:好喜
  • 成熟女人表演还得看我们妈木[泪]#宇日俱曾[超话]#离谱了,明明是歌没有滚轴歌词和翻译才上传的,也是本人辛苦一个轴一个轴拉出来的,结果有话术搞出来说是磕工业糖,
  •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义第四十八】(卷三十ー)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
  • 今日新能源反弹强度最高,但是整体量能还差点,早盘冲高后抛压比较大,今天反弹的力度和时间都不太见成色。 #微博财经##股票推荐#今日新能源反弹强度最高,但是整体
  • 也许我们都是在黑暗中默默前行的普通人,读小说使我们成了书中的主角;读社科增长了见识;读历史可以知兴替;读诗文让我们了解了美……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夸张,战争之下性命
  • #间歇性断食成年度最火减肥法#假如,我是说假如啊,这次上证指数突破3000,是两年熊市的结束,是牛市的开端,那可以博弈哪个券商股呢? 那肯定不是东方财富,这家公
  • 一开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连考第几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确地应验了,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
  • 。。
  • 针对农业科技型企业抵押物、固定资产较少的情况,寿光农商银行为其推荐办理了专门针对研发型、高科技人才企业设计的“人才贷”1000万元,无需抵押和担保,快速满足了企
  • 是不是以前hin少看我夸日用品本来我一开始也是拒绝的但是这个湿厕纸真是又厚又软!这次算下来确实蛮合适的,而且我看了检测报告,低ph值,原浆木,没有杂七杂八添加试
  • 金刚经的智言慧语 :【皆是缘生幻有,当下即空。】这才是事实真相。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这个诸位要知道。你要真正肯定明白了,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
  •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打卡#2017年下半年近期考试时间汇总:1.教师资格证 11.4日考2.银行从业资格
  • 无数次的质疑或是嘲笑,这些都无所谓,记住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就足够了!地址:南充市顺庆区文峰路一段134号(蓝光大润发汽车入口对面)喜讯热线:0817-880
  • 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秋冻”......#小儿感冒#(来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荆楚名医汇# #微博健康公开课#【多条技术路线并行 我国新型新冠病毒疫苗研发
  • #天涯明月刀手游[超话]#刷到共号的想起来一个事,大家就当个笑话看看就是很早之前我说找共号然后有个男的加我说他可以玩天香,当时在此之前还没有找过人共号然后就加了
  • 一个人开始变老,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丢失了追求。就是…感受到同学的认真了……在一开始我还以为满绩5.0 我这个绩点 这么后面蛮正常的 呃呃 知道满绩是4之后还
  • 你的经验,楼市大V,经济学家,国家的统计数据,都有一个统一的回答:一二线热点城市,GDP过万亿的城市,人口流入年轻人多的城市房价才会涨,投资才有价值。永康楼市,
  • 洎逐缘殢(tì)因,忘前失后,耽尘忧眷,贪着其事,日被三餐,其心百变,夜只一眠,魂游万景,驰神于嗜欲之乡,载灵在烦恼之界,魂歌魄舞,引奔死途,意昧识迷,背了生路
  • 可唐嫣工作室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不仅费大劲把图修得并不怎么不好看,还特意上线选择了大家都在准备睡觉的时间宣传,这也难怪粉丝们不太满意了。唐嫣的状态如此给力,粉丝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