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回到家
我爸我妈孩子已经坐上饭桌
吃上美味的晚餐
我只能看看,因为想要#减肥# 啊~
尽管东京一天大风
新宿、高田马场还有代代木都下小雨了
我们这儿除了风大了点儿,一滴雨都没下
回到家看到屋后的树上竟然有阳光穿过
惊讶,一天阴天,晚上还出太阳了?
楼上看看,果然~
再看看隔壁人家的梅子树,这满树的梅子
看着好诱人…#东京##我的东京生活# https://t.cn/RU1yYYv

粮食要到肚子里 -

儿时在农村长大,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布谷鸟的叫声催着整个村子,“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来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麦收。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很多年后忆起割麦,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

  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看着两篓排列整齐的麦穗,爹会表扬我们说:“你俩拾的这些麦子,够咱一家人吃上好几天了。”这样的表扬,比起那些“长高了”“懂事了”,更让我们开心。拾完麦穗后,地还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一个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对于我来说,喷香的新麦馍一口气吃两三个根本不在话下。

  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自然不敢浪费。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吃饭时不能敲碗,不能吧唧嘴;上学带的饼,吃不完一定要带回来。在梅雨季节,被褥、家具都会发霉,但粮食一般不会发霉,都保存得好好的。粮食,是一家人最可靠的家底。

  老家鄂西北都是旱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不仅是粮食,粮食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 “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农人和粮食的亲,直见性命。我自然知道粮食的金贵,还面的路上,我弓着腰护着瓢,小心翼翼,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个好名声。

  以粮为心,心存敬畏。如今,生活富裕了,家常日子不再借面。现在的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https://t.cn/A64fiYb2

粮食要到肚子里 -

儿时在农村长大,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布谷鸟的叫声催着整个村子,“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来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麦收。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很多年后忆起割麦,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

  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看着两篓排列整齐的麦穗,爹会表扬我们说:“你俩拾的这些麦子,够咱一家人吃上好几天了。”这样的表扬,比起那些“长高了”“懂事了”,更让我们开心。拾完麦穗后,地还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一个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对于我来说,喷香的新麦馍一口气吃两三个根本不在话下。

  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人类,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自然不敢浪费。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吃饭时不能敲碗,不能吧唧嘴;上学带的饼,吃不完一定要带回来。在梅雨季节,被褥、家具都会发霉,但粮食一般不会发霉,都保存得好好的。粮食,是一家人最可靠的家底。

  老家鄂西北都是旱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不仅是粮食,粮食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 “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农人和粮食的亲,直见性命。我自然知道粮食的金贵,还面的路上,我弓着腰护着瓢,小心翼翼,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个好名声。

  以粮为心,心存敬畏。如今,生活富裕了,家常日子不再借面。现在的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时代在变,人与粮食的关系没有变。后来我到了城里,虽然不再种粮了,但看到粮食总是格外亲。对粮食的这份情义和吃饭的那些规矩,我也一点一点地讲给我的孩子,并在假期带她们回到乡下,体验种粮的不易。我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

https://t.cn/A64fxuRr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独家|多地蔬菜滞销 #70岁老人住进大棚守护芹菜# 为拖延时间等解封】北方的芹菜会在10-11月丰收一次,很多菜农就赌这个时间段,销路好的话,能卖个好价格。为
  • #运动# plank/plate support3'(day426)+walk Xixi90'(underground garage)#今日记事# 兄弟群好久没
  • #滨边美波[超话]# 本日より シン・仮面ライダー の新ポスター・チラシが3種類、映画館(一部を除く)に掲出・設置となります。✨撮影時に撮影した優香との写真を添
  • ✔️兰蔻大眼睛精华,我喜欢这个滚珠的头,可以按摩眼部周围,好推开不油腻!玻色因10%+,叠加黑绷带要重返18岁了菁纯眼霜|眼霜还是吹爆菁纯,但凡换个眼霜用,换季
  • 而如果你是以:“我想联系ta,因为我真的相信我们可以开始一段新的,美好的关系了”,“我觉得分开的这段时间自己学到了很多,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所以我想再和ta试一
  • 奇异博士先递来茶水,只有毒藤女喝了然后产生尸变,接着奇异博士又将她们关进厕所间,观看着她们相互撕咬的情形…… 之后,奇异博士打开了一个次元幽洞走了……【片
  • 把两款不同款式的酒类跨越距离相遇,而市场上新推出了一款本味寒造的气泡米酒打破的传统的思维。而低度酒也是本味寒造的特色,而两者合一造就了这款自有腔调的新酒。
  • 一天女孩依然在哪里等着自己的哥哥,她等了很久,黑夜慢慢的笼罩下来,而她等到的只是一幕他归来的幻影。在这一肮脏的环境下,被社会遗弃的飞鸟男孩与小老鼠丁奇成了好朋友
  • 无论她的颜值和身材,还是她的演技和表现,都成为网友议论的话题。 虽然杨颖演技不怎么样,但是她一直在努力,从未被不好的争议,而放弃过自己的事业。
  • "——《定风波·未问兰因已》兰意指美好、大雅君子、高贵之义; 因意指机遇、良机之义;兰因作为女孩名字,比喻像兰花一样美好的前因秋影灵感来源:"
  • ❸❶ 虽然喜欢可能是限时赏味,但那一刻的味道绝对是值得永远珍藏的,既然都有遗憾,不如去做一个浪漫的遗憾吧。❸❶ 虽然喜欢可能是限时赏味,但那一刻的味道绝对是值得
  • 《无观心道》之思想,郎王全面开启无观心道,大事因缘,共襄盛举,惟有缘人,印心而矣!很喜欢很短暂 很遗憾故事以你打扰开始从我多余结束始于心甘情愿终于愿赌服输各自安
  • 保持随时备战状态17年 把筋斗翻到太空的费俊龙再上太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将执
  • 流年冲淡了往事,又或许,寻常日子,不需地老天荒的诺,不需要纸短情长的愁,只守着窗前婵娟于桌上的月光,只依恋午后婆娑于廊间的花影。那些读后让人念念不忘的文艺短句
  • 双鱼座的你总是活在美好的爱情梦里,但是能够走出来却需要时间,你对爱情并没有那么好的定力,特别是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或许在你和恋人爱情的歷程上并没有发生,但
  • 吃完我们就去取票了,等检票的时候他让我帮他抽个东西,然后我一点,居然抽到了他最想要的那个哎,他说这个起码还要弄一个月才弄得到,你居然一下子帮我抽到了,说完就对我
  • 很多人做金融交易还在纠结胜率的问题,给大家看个我的币帐户收益曲线和胜率图你就会明白:真正决定你能否赚钱不是胜率,而是赢亏比! 面对人生,我们在做选择,坎翻不过
  • 每次不想动就想想淇淇集训的样子,动力好了,世界上最好的成毅先生,今晚就到此为止了还是不能艾特你,再忍几天。难道大家都在14岁长那么高了?
  • 第1474天,下班来吃喜欢的餐厅,打包一份当作明天的午餐,真的爽翻~头发一个多月没剪(不是我封就是发型师封)时间总是碰不来,连续戴了3天帽子了,下午在办公室感觉
  •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真正有智慧和才能的人懂得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终能遇见更好的自己。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真正有智慧和才能的人懂得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终能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