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碳中和##双碳目标##低碳##碳达峰#
【碳中和:凭“空”制出液态燃料】

“云里铜乌风作籁,天边金掌露成霜。”这句宋诗是对金铜仙人承露盘的生动描述,表明在古代人们就懂得从空气中“捕获”所需成分——水了。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利用空气。只不过如今的研究大大增加了科技含量,其中的趋势之一是注重空气中碳的转化与利用。例如,微藻生物固碳技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燃料、化学品和食物等;二氧化碳甲烷化技术,通过金属催化,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天然气,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今天,让我们关注——

瞄向空气中碳的转化利用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重视空气中碳的转化和利用呢?这主要从两点考虑——

首先是从物质上看。作为碳基生命,生物都需要碳,所以很自然地想要把空气里的碳转化为食物。

其次是从能量上看。供能所需的有机物都含有碳,而它们释放能量后会变成二氧化碳散发到空气中。如果把这些二氧化碳再转化为储能物质,就可实现碳中和,即碳的收支相抵,减轻温室效应。

去年,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为应对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提供了一条很有前景的策略。这是受光合作用启发,人类智慧对自然智慧的一种模仿。

无独有偶,近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研团队设计了一套利用阳光和空气直接生产液态烃或甲醇燃料的装置,为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提供了又一条光明之路。

据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报道,这种装置在日常条件下运行,能在一天7小时的工作时间内生产32毫升甲醇。

众所周知,自然界有一条重要定律,那就是质量守恒。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不变,数目不增不减,只是发生重新结合,从一种连接方式转化为另一种连接方式。就像一个班级调换座位后重新划分小组一样,又进行重组,但班里的人没有变。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甲醇或其他液态烃类燃料,那么制备它们的原料也应含有同样元素,即碳、氢、氧。空气属于混合物,里面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其中二氧化碳约占0.04%,水蒸气和其他杂质约占0.002%。

这就为以空气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提供了可能:经由空气捕获装置收集和纯化,可得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纯度98%)和水(污染物低于千万分之二)。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燃料。

鉴于直接转化比较困难,一种权宜之计就是先把它们制备成合成气,即氢气和一氧化碳。这是制备许多化工原料的原料气。这套实验装置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与三氧化二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分别被还原为一氧化碳和氢气,而三氧化二铈被氧化为二氧化铈。氧化产物二氧化铈还可通过吸热,还原为氧气和三氧化二铈,便于再次循环利用。

市面上,三氧化二铈价格大约为1万元/吨,称不上昂贵,且可循环利用。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进入反应设备后,生成目的产物液态烃或甲醇,也就是空气燃料。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想到,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路线里,也有合成甲醇这一步,但那里用的是氢气还原,而这里用的是三氧化二铈还原。

“质”“量”兼优的能源利用方式

这条以空气为原料制备液态燃料的路线,理论上可行,实际上是否行得通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产量。研究人员发现,该装置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一天运行7小时,通过连续17次氧化还原循环,共获得96.2升的合成气。这些合成气,可在装置中进一步加工成甲醇。

装置测得的合成气单程摩尔转化率为27%,产生的甲醇纯度为65%。

剩余未转化的合成气经过6次循环转化后,最终总摩尔转化率为85%。一天运行7小时后,就得到了上述所提到的纯甲醇32毫升。这个产量的燃烧热和一盏功率为9瓦的日光灯照明15小时消耗的电量相当。

当然,这种设备并非只生产甲醇,通过选择具体的合成工艺,也可定制其他烃类燃料。

研究者认为,如果该项成果投入商业应用,将会创造巨大收益。例如,商业规模的太阳能燃料工厂可使用10个定日镜场,假设每个定日镜场收集100兆瓦的太阳辐射热能,系统总体效率为10%,那么每天就可生产95000升煤油,足够为一架载有325名乘客的空中客车提供从伦敦到纽约往返一趟的燃料。

这样看来,产量算是可观,那么这些燃料的质量如何呢?

我们和常规的航空燃料对比一下:目前生产航空煤油的常规方式是重油加氢裂化,产物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稠环芳烃、重金属等空气污染物。而通过该太阳能氧化还原装置生产出来的喷气燃料,通过燃烧测试表明,有害物质排放显著减少。相比之下,优势明显。另外,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空气可源源不断地获取,从长远来看也更有前景。

在这个太阳能氧化还原装置里,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阳能作用下会转化为液体燃料,而当液体燃料投入使用后又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物质角度考虑,碳排放和消耗相等,所以研究者称其为“碳中和的里程碑”。

从能量角度考虑,在燃料制备过程中,能量大多来自太阳能,而后续燃料燃烧又可根据需要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因此,这相当于间接利用了清洁能源。

面向未来发掘“清风”潜力

谈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不直接制备氢气做燃料?这样就不再产生二氧化碳了呀!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氢气作燃料,虽可减排,但不能吸收大气中已有的二氧化碳;二是限于目前的储氢技术,氢能在交通、家居等场景的普及还不现实。

其实,这项成果对未来最大的意义,并不是提供一个终极的能源生产方式,而是提供一个比较有性价比的固碳乃至碳中和手段,同时有望缓解碳氢燃料短缺且不可再生的危机。

此外,研究者算了一笔账:基于当前太阳能燃料系统的工作性能,空气捕获装置捕获量每年达到10万吨二氧化碳时,大约需要45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假设系统总体效率为10%,那么这样一个太阳能燃料工厂每年将生产约3400万升燃料。相比之下,2019年全球航空煤油消耗量为4140亿升,若要完全满足全球需求,所有太阳能发电厂的总占地面积约为45000平方公里,相当于撒哈拉沙漠面积的0.5%。在人迹罕至的荒漠里,除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胜景之外,还可平添几分科技氛围。

这样看来,太阳能燃料系统原料易得、环境友好、占地面积并不大,似乎很容易推广。而实际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太阳能热化学燃料的初始投资成本很高,每升常规喷气燃料的成本通常不超过1美元,每升太阳能喷气燃料的成本却到了10美元。所以,其在短期内并不占优。

鉴于此,研究者拿出方案:呼吁政策支持,为第一代商用太阳能燃料发电工厂创造一个短期市场;实现自我提升,通过规模效应和流程优化,降低关键部件的生产成本,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质量守恒的角度来看,碳虽不会消失,但可转化为一种有益的存在形式,不管是淀粉还是燃料。这些转化途径都不是终极方式,也不是非此即彼。碳中和不会就此止步,未来会出现更多脱碳途径,各自发挥不同作用、适用不同条件。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说出此话的北宋文学家苏轼尽管很有洞察力,但他或许想不到清风不仅能为“无米炊”,还能化作“万金油”。的确,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二氧化碳究竟蕴藏着多大的转化潜力、存在多少种可能的用途。这一切,均取决于人类的想象力,这正是创新和改变的源泉。

【日本有人黑中国趁机进口囤粮!国内农民卖粮难还低价,为啥这样?】最近有来自日本媒体的声音,指责中国在世界新冠疫情肆虐的非常时期加大了粮食进口,大举囤积粮食,助推了世界粮食价格飙升。
面对这样的责难,这是继世界某些国家将新冠疫情责任甩锅中国后,又暴露出一些势力欲在新的领域非难我国的动向,在此试着分析清楚。
为什么我国会在世界新冠疫情时期加大了粮食进口?为什么中国的强大会是一种世界无法阻挡的大势所趋?为什么我国农民在长期没有效益的状态下还必须保持农业生产?我国的农民应该选择怎样的增收致富之路呢?
请阅读“原生态乡村”为您带来的原创文章,敬请点赞收藏加关注,有何感想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世界市场的力量正在加推粮食向中国市场流通。日本媒体叫嚣中国加紧囤粮助推国家粮价上涨,这叫倒打一耙,是莫须有的说法。
知情者都知道,我国粮食等农产品市场长期保持着价格稳定,而且是一种对国际高价而相较我国农民低价的矛盾局面。之所以我国粮食等农产品市场价格相较于国际是一种倒挂式的高价,主要是国外地多人少、水热资源优势等原因,在国际上拥有强劲的竞争力;而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户为单位占有的少量土地如果参照国际市场价格,根本达不到靠承包土地养活家庭人口的水平,这就是国内农民感觉我国市场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过低的内在原因。
在世界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世界粮食向中国市场倾泻是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的。除了中国庞大人口基数所形成的巨大市场之外,现在这种状态还来自海运等物流的重要影响。
稍懂物流知识的知道,物流行为的盈利点是依赖货物运输的初始路线,而抵达目的地后返程的带货收益只是额外收入。有时候这类物流价格,即使同样的路线,同样的吨位货物,始发和返程两者的价格差别是很大的,少则几成,多则好几倍!这就是很多生意人通过中介专门物色那些返程运力来节省物流成本的简单逻辑,这样的状态早在市场中持续多年。
现在的世界,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海运的成本增长很大,以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的海运物流价格为例,每标准集装箱的海运成本已经从两千美元左右飙升到近两万美元!涨幅有十倍之多。不光是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的海运物流价格暴涨,伴随的还有集装箱紧缺的情况。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很多国家的轻工业品、纺织品等等都是来自中国制造。因此中国的港口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大量的出口货物在排队等着装箱外运。
由于中国向世界强大的工业品出口能力,因此在物流方面,以中国为始发地的物流路线就是各大物流企业最关键的盈利路线。特别是当集装箱处于紧缺状态的时候,加紧从世界各地将集装箱运回就是物流企业着重考虑的。像美国这样的大量从中国进口货物的国家,他们的港口就有着堆积如山的集装箱等着装上船运回中国,这样的集装箱有的根本不等回程货物装船就直接空箱运往中国!
所以,在当前的世界贸易情形来看,物流企业最大的盈利路线在于从中国运送货物到世界各地,而从世界各地运回集装箱的收入就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那种空箱运回中国的集装箱及海运船只来说,返程中国的收入不仅为零,还要贴上不菲的人工、燃油等损耗成本!
这个时候,如果能让集装箱装上贩卖中国的货物,这样的返程收费哪怕低于疫情前的价格水平,物流企业也是赚了的。
这个时候,让我们来审视粮食等农产品的时候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向中国出口粮食和向其他国家出口是完全不同的成本反馈!向中国出口粮食等农产品所支付的仅仅是相对低廉的返程物流费用,甚至可以比疫情前更低的价格,物流企业也好过空箱运往中国;而相比之下,粮食等农产品运往其他国家,基本都算是始发路线,物流就是疫情发生后翻了十多倍的价格了!
这才是世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疯涨的真实原因,也正是中国成为世界农产品倾销地的内在逻辑,完全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的,决不是哪个国家或哪个人能够左右的,日本一些媒体的叫嚣完全罔顾事实,并不懂经济运行规律。
中国粮食安全正得到内外双保险的作用。为啥世界不少依靠粮食进口的国家都嚷嚷着粮价涨得太多,而中国却感受不到世界粮食所存在的价格危机?原来世界粮食涨价的元凶还不是来自自然灾害或粮食产量减少,甚至还不是所谓世界粮食寡头的垄断,而是来自世界贸易物流成本的恐怖增加!中国因为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形成了向世界各国强大的货物出口能力,相较之下让中国的粮食等农产品进口享受到了更低的物流成本,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进口价格,还因为这样的贸易事实,能够让各国向中国出口粮食等农产品更顺畅,收益反而更大。
由此可以预测,只要世界不发生实质性战争,世界不停止贸易,粮食等农产品向中国出口的态势就不会扭转!
即使如此,国家并没有让我们的市场完全依赖进口,不仅对18亿亩耕地实施红线保护,而且未雨绸缪,进行耕地“非粮化”治理,实现多年的粮食稳产增产,力求做到国人碗里盛着自家粮。
因此,任何投机者借世界粮食价格攀升之机在中国囤积炒作就是自找死路,还不说国家的庞大粮食战略储备能随时平抑市场,就是当下国外粮食等农产品强劲的向中国出口态势也将这种投机轻松击溃!
中国迎来了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粮食安全时代,这既有世界各国正在加紧向中国出口粮食形成的众星拱月之势,还有国内稳定的农业生产局面,是一个“双保险”局面。
世界新形势下我国农民的突围之路。“原生态乡村”一直将我国农业放在世界范围考量,并推断出了我国因为世界最大制造业的地位,所赚取的天量外汇的出路之一在于粮食等农产品进口,在疫情的非常时期造成了世界海运等物流成本的急剧攀升的大背景下,反而让我国形成了从世界相对廉价进口粮食等农产品的虹吸效应。
这样趋势性的世界格局,也意味着我国的农产品市场能处于稳定状态,在充裕的供应形势下,价格长期低位运行也是顺理成章的。
这样的情况,我国的农民就难了。国内农产品滞销和价格低迷是必然存在的事实,农业不挣钱还得让农民继续,这会要考验国家的农业政策。
虽然向农业实施补贴是国际通行做法,但是,容易遭到来自世界各国的贸易投诉和争端。因为很多国家需要中国庞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我们做出的任何保护性措施,都必然是和这样的趋势对抗,也是在削除他国向我国出口农产品所获得的利益。
“原生态乡村”的观点是,认清世界贸易趋势后,要继续做大做强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地位,为外汇找到出路,和更多国家建立正常对等贸易,让渡国内农产品市场就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因此,我们国家粮食的真正安全不再是某一年国内农业生产出了多少粮食,毕竟目前的进口态势和战略储备,即使几年国内不产粮都不大可能闹饥荒!
我们国家粮食真正安全的状况是确保国家基本农田上都在种粮食!不管它能产多少,只要地里都在生产,我们的粮食都可以算是安全的。目前因为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没有效益,纷纷离开农业,土地“抛荒”和“非粮化”现象似乎普遍了。而要真正消除这样的现象,就必须要让农业有效益,现在来看,真正可行的方向,还是要探讨避免直接与进口农产品竞争,让国内农业走上生态化之路,把产量降下来,把品质提上去,追求生态健康,培育国内乃至国外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这样或许能够调和国内生产和国际进口之间的竞争矛盾,切实做到让国内农民依靠农业而生存发展,同时通过布局生态农业后,让我们的环境更加优化,继而给国内人民带来更健康的生存环境,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中国的强大势不可挡!中国的农业关乎亿万农民,关系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怎样和世界和平共处、协同发展将是重要课题,值得探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克拉玛依魔鬼城是今天唯一的一个点,其他时间都在路上。大自然的力量是神奇而伟大的,难以想象它是怎样仅用风和沙土,又花了多长时间才打造出来这样一副戈壁滩上的作品。而
  •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6.大家对红牛都有
  • 谢霆锋称,在2021年,他走了很多地方,在理塘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触碰那一片天空之境;在贵州梯田耕地,感受收获的喜悦;在云南的街巷享受一份惬意时光;在厦门体验海边
  • [拳头]说不怕是假的,我也知道这条路不容易[许愿星],心里也彷徨[浮云],也忐忑,也会不安[跪了],但是直到今天,结果发生了之后我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开学季],嘴
  • ¥7Ef70Uu1B0T¥ #随机表情# 更多优惠卷信息加QQ群:517821215了解或加微信公众号:zn867777 ----------------
  • 今天真的是超开心的一天先是摄影师总监预约的客户临时取消,我误打误撞被分到了总监那里去拍,然后到我时室内影棚一直腾不出来,霸气的总监直接带我拍了外景,后来中途换衣
  • ——《夏目友人帐叁•小狐狸的手表》(子狐のとけい)#羽生结弦正式宣布退役# 发言要点中日文对译(日语部分来自NHK整理)关于今后的活动“暂时还不能说”「自分の中
  • 伴随遍地开花的南京大排档,还有国民美食鸭血粉丝汤的流行,我敢肯定,即使你没来过南京,多少也会了解鸭子与这座城市不寻常的关系。只是最初吸引我来这里写吃鸭文化的,除
  • 还有一个我觉得他设计过的动作是景式轻功落地,好几次他落地的动作都让我想说superhero landing[二哈]杨廷东不是多帅的大帅哥,也就是平头正脸吧,古装
  • “姑娘!姑娘!”大街之上,一名青衣男子冒冒失失跑了过来。 她回眸,精致的眉眼尽是妖娆。 他呆在原地,忘记说什么。 她笑,走向他。 “姑姑姑姑……姑娘”他紧张地结
  • #佛言佛语###DAY6##0907DAY6出道一周年# 從這Boy出道開始已經有聽他們的歌第一次來香港 對不起 我執著於“第一次拍手要跟本命”而缺席第一次見面
  • 【电瓷厂拆迁,发现三万块明城墙砖】近日,有热心市民发现,正面临拆迁的燕子矶新城范围内的南京电气集团(原南京电瓷厂)有一段围墙是由老城墙砖砌起来的。图2.3老城桥
  • 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光滑肿物,蒂长短不一,可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不孕,常发生在育龄女性身上。患有子宫内膜息肉有什么症状表现?部分患者患
  • [来] (请宝贝们抽奖2小时内领奖,逾时不候部长会重新挑选)福利大放送大家好这里是 汉江师范学院广播台❤️ 福利时刻 淡si 既不是送小哥哥也不送小姐姐,即日起
  • 五、围堵式的防水容易失败防水应该从根源治起,用围堵方法,水是无孔不入,也会产生压力破坏,根源不治焉能持久,举例 来说:顶楼漏水的位置,刚好在加盖违建房间里
  • 店铺沿用了其前身 J: Gallery 的运营理念和模式,将餐饮、家居、花艺、时装集于一身,并通过引入东西方设计师的作品,打造了独特调性的先锋生活方式体验店。那
  • 随后,香山才子海礁终于露面,于贴子正文附语献言曰:如花美眷,终究抵不过似水流年,人生如此......记忆如此......爱情亦是如此......我问海礁近况何如
  • 乖乖,你回山东闭关有些日子了,你必须在高考倒计时这段日子里,将全部的知识输入你的脑子里。后来,你又可以躺在吻文身边睡觉,半夜你喜欢踢被子,吻文就笑着坐起来帮你盖
  • 2、不急着晨练晨练时间不能太早,尽量安排在太阳出来之后,由于清晨是心梗和心脏性猝死的高发时间段,特别是高血压患者易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1、易患心血管病欧美国家曾
  • 紧接着,金星进一步追问,就是说,你现在对男人身材啊,颜值啊,都没有兴趣了?据他的朋友说,宁泽涛没有什么感觉,还表示孙杨是自己的大哥,傅园慧是自己的小妹,开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