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念佛的七大误区!

“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师给印光大师写信,说他准备打饿七(即断食),印光大师回信严厉告知:“灵严山坚决不允许开此一法”。我们来看看这封短信,言简意赅,《复慧空大师书》(摘自《文钞·续编上》):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的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急着往生,于是故意不吃不喝,诚如印祖所说,吃饱饭念佛尚不能相应,等饿到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能相应吗?还能保持正念吗?佛号还提得起来吗?真信切愿是先锋,求往生的愿望要迫切、恳切,但不是急躁!急躁其实是一种贪心、贪快。所以印祖说“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此句摘自文钞·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二、不得有求死之着心

有人写信给印光大师,自称“随时随地,得死便死”,好像很潇洒。是的,如果已经取得往生的把握,生死自在了,那么可以。否则,还是不要妄说大话,不可以有求死的执着心。听听大师怎么回答他:

“汝言‘随时随地,得死便死’之话,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着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无量劫来怨家,令汝横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将死,魔力已去,则苦不胜言,当生邪见,必致堕落。此执着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三、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也有人跟印光大师发誓“决欲年内往生”,他给自己限定了往生的期限。大师回复他:

“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着。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念佛居士书》)

四、不得自杀以求往生
另外,更加不可以自杀以求往生。有人提出这个想法,印光大师呵斥他:

“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得无知受害”。大师说:“凡夫佛性,未曾亲证,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发现而受用,故一切随业耳。现世之色身,名为报身,即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也。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若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
(摘自文钞·续编卷上《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五、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外面有一些宣称专修“般舟三昧”的道场,光着双脚在地板上跺,双手不停的前后摆动,节奏从慢转快,又从快转慢;中途可以休息,可坐可卧,晚上照样睡觉。实际上他只是个般舟的形式,离佛经上讲的真正意义的般舟三昧距离还很遥远,大家不要误会。也许极少数的人真能做到般舟三昧,但般舟三昧的前提仍是真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没有生起来,跟着别人喊几天佛号就坚持不下去。我们看看印祖怎么说: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且请息此念,庶可行益耳。”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今人体质多单弱,不得妄效古人。人每每以好名而过为苦行,则反为于道于身,皆无所益。佛法真益,要在至诚中得。非做一场面,即能了事也。”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一》)

“汝是凡夫,不是圣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贪睡,不贪食,取其养息充饥即已。若如汝所说,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灵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极,已稍伤神,故不睡。若伤神久,则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时精进过度,后便退惰。
(摘自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摘自增广文钞卷一·《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六、急欲见佛,多招魔事

急欲见佛见境界,一边念佛一边想着我怎么还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怎么别人看见莲花了我还没看见、怎么念这么久还没有功夫成片……这些着急的念头统统要放下。下面摘录印祖几段相关开示:

“汝欲在灵严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明道法师书》)

“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着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心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忘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当以此勖而告之。”
(摘自文钞·三编卷一《复传度和尚书》)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
(摘自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凡修一切法门,总以至诚恭敬,求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不以见胜妙境界为事,即可不堕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见胜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饥如渴,即堕魔之由。纵令不丧心病狂,亦幸耳。非所应也。”
(摘自文钞·三编补《复念佛居士书三》)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见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须知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如魔境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如翳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若于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发光明,曷可得乎。若发,便是妖魔所现,决非境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
(摘自增广文钞·卷一《复袁闻纯居士书》)

七、往生之期,任缘迟早

最后,还是印光大师的话:
“我辈所宜致力者,乃生真信发切愿,以志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结,而心实未与佛相应,则必起魔事。”
(摘自文钞·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七》)

【法师开示】

1、閱藏分享:這個化比丘是一個具有重要象徵意味的意象。

引用經文:《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六·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一》

化比丘言:「大德!以是義故,文殊師利說法界體性無污染淨。大德!汝凡夫顛倒故,執我、我所而起於心,行諸境界起攀緣心,是盡能滅一切攀緣生滅不住變易之法。若心緣出家受具足戒、修道得果,是心體性空無有實從妄想起,若不實妄想則是不生不住不滅。若其非是生住滅者,無有繫縛亦無解脫、無向無得。大德!以是義故,文殊師利說法界體性無污染淨,亦無向得無解脫者。」

2、閱藏分享:大乘四念處瞭解一下。

引用經文:《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六·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一》

「復次天子!菩薩觀身行身念處,知過去身無有邊際、知未來身無趣向者、現在身者猶如草木瓦石牆壁身亦如是,若能如是觀身身行,是身體性癡行寂靜,思惟竝行亦無發起,不思惟、不起自在是名離我,識無所住修身念處行,亦無有法可修行者亦非不修。知一切法無有體性非不有性,如是觀身修於身行,觀心如幻化、知心如響應,如實知心,受樂不愛、受苦不苦、受不苦樂不失正念,不執無明,離受於受不為所牽,是名如實知見受念處。

「若能如是觀受行者,於諸受法心無所行、心不安住,是一切心亦不放捨,菩提之心亦不失念亦不遠離,是名觀心行心念處。

「善知法知見法行法,無念無思惟,入於法性無身受心,非觀法相發起見行入於法性,是名觀法行法念處。是一切法體性和合,聚集無物猶如虛空,如所聞事無念無思惟,自然說法念處。天子!是名知於淨法念處說受記也。

3、閱藏分享:一切法無生!

引用經文:《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六·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一》

文殊師利言:「天子!諸佛世尊亦不分別體性而說法也。無生無滅、無因無緣、無去無來、無有眾生非無眾生、無污染無白淨、無生死無涅槃,天子!諸佛世尊如是說法。」

引用經文:《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五·神通證說品第九》

善住意言:「大士!一切皆虛無有實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本無有生,其猶幻化欺誑世間。一切諸法轉變推移無常存者,皆是虛妄顯現所為。窮其體實了不可得,不作不生不起不滅。」

4、閱藏分享:這裏應該就是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公案——文殊執劍殺佛(執劍妙法門)的經典出處了。不過如果是初學者最好別看:“爾時世尊建立如是大神變時,以方便力令彼眾中一切諸來新學菩薩——善根微少、未離分別取相眾生——皆悉不覩彼執劍事,亦不得聞其所說法。”

引用經文:《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五·神通證說品第九》

爾時會中有五百菩薩,已得四禪成就五通。然是菩薩依禪坐起,雖未得法忍亦不誹謗。時諸菩薩宿命通故,自見往昔所行惡業,或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或毀佛寺破塔壞僧。彼等明見如是餘業,深生憂悔常不離心,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我心分別彼罪未忘,是故不能獲深法忍。

爾時世尊為欲除彼五百菩薩分別心故,即以威神覺悟文殊師利。文殊師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手執利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時,佛遽告文殊師利言:「汝住汝住。不應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師利!從本已來無我無人無有丈夫,但是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彼已害我,即名為害。」

時諸菩薩聞佛說已,鹹作是念:「一切諸法悉如幻化,是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丈夫、無摩奴闍、無摩那婆、無父無母、無阿羅漢、無佛無法無僧、無有是逆、無作逆者,豈有墮逆?所以者何?今此文殊師利聰明聖達智慧超倫,諸佛世尊稱讚。此等已得無礙甚深法忍,已曾供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於諸佛法巧分別知,能說如是真實之法,於諸如來等念恭敬,而忽提劍欲逼如來。世尊遽告:『且住且住。文殊師利!汝無害我。若必害者,應當善害。』所以者何?是中若有一法和合集聚,決定成就得名為佛名法名僧、名父名母名阿羅漢,定可取者則不應盡。然而今此一切諸法,無體無實、非有非真、虛妄顛倒、空如幻化,是故於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得受殃?」

彼諸菩薩如是觀察明瞭知已,即時獲得無生法忍,歡喜踴躍,身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以偈歎曰:……

5、閱藏分享:如斯法門即是三世諸佛世尊之要道故。

引用經文:《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五·稱讚付法品第十》

若聞此經,與證須陀洹無異、與證斯陀含無異、與證阿那含無異、與證阿羅漢無異。何以故?以彼如如無異故。文殊師利!又若聞此經心生信解,與彼後身菩薩菩提樹下坐於道場必成正覺一等無異。何以故?如斯法門即是三世諸佛世尊之要道故。

居士分享

6、《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六》里这个化比丘是文殊化身,所以说得出心不生不住。

化比丘言:「大德!而是心者實非是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亦無觸對、無處無教;而是心者內住、外住、內外住耶?」是諸比丘答言:「不耶。」化比丘言:「大德!汝心非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無有觸對、無處無教、非內外中,是正成就不?」大德!汝凡夫顛倒故,執我、我所而起於心,行諸境界起攀緣心,是盡能滅一切攀緣生滅不住變易之法。若心緣出家受具足戒、修道得果,是心體性空無有實從妄想起,若不實妄想則是不生不住不滅。若其非是生住滅者,無有繫縛亦無解脫、無向無得。

7、《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六》金句分享:

一切諸法體性是化。

我得我證,如是思惟動搖妄想,當知此即是增上慢。 

驚畏有為界,喜無為法,當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大德阿難!而是一切皆是動搖、皆是戲論。大德阿難!若有動搖、若有戲論,心即自高。自在攝取,依止妄想、堪忍成就,如是等法名為自在,自在故生於憍慢。

8、《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二》分享:

(1)观如来如虚空。

善住意言:「大士!如來何在而言莫著?」文殊師利言:「即在現前。」善住意言:「若如是者,我何不見?」文殊師利言:「天子!汝今若能一切不見,是則名為真見如來。」善住意言:「若現前者,云何誡我莫取如來?」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謂今者現前何有?」善住意言:「有虛空界。」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言如來者即虛空界。何以故?諸法平等如虛空故。是故虛空即是如來,如來即是虛空,虛空如來無二無別。天子!以是義故,若人欲求見如來者,當作斯觀。如實真際覺了,是中無有一物可分別者。

一切有為即無為,等同一相如陽焰,若了實際見真如,疾成無上菩提道。當觀五陰猶如幻,內外諸入如空舍,世尊常說如斯法,法等於彼莫生著。貪欲瞋恚性自空,愚癡我慢分別起,彼法已滅今亦無,如是知者得成佛。

(2)想破魔,看这个。

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二十種法,則能得是破魔三昧。何等二十?所謂一者訶毀貪欲破壞貪心,二者訶毀瞋怒破壞瞋心,三者訶毀愚癡破壞癡心,四者訶毀嫉妬破壞妬心,五者訶毀憍慢破壞慢心,六者訶毀諸蓋破壞蓋心,七者訶毀熱惱破壞惱心,八者訶毀想念破壞想心,九者訶毀諸見破壞見心,十者呵毀分別破分別心,十一呵毀取事破壞取心,十二訶毀執著破壞執心,十三訶毀諸相破壞相心,十四訶毀有法破壞有心,十五呵毀常法破壞常心,十六訶毀斷法破壞斷心,十七訶毀諸陰破壞陰心,十八訶毀諸入破壞入心,十九訶毀諸界破壞界心,二十訶毀三界壞三界心。

(3)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为何?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摩訶薩覺一切眾生?所謂覺一切眾生但有其名,離彼名已無別眾生。是故一切眾生即一眾生,彼一眾生即一切眾生,如是眾生即非眾生。若能如是無分別者,是為菩薩摩訶薩覺一切法。

(4)偈子分享,很重要。

覺眼及與耳,自體常空寂,不言我能覺,是名為菩薩。觀鼻及與舌,本性無所有,不分別我覺,是名為菩薩。智慧觀察身,亦覺意自然,覺已為他說,是名為菩薩。色聲香味觸,意所樂諸塵,覺知本性空,是名為菩薩。覺色及受想,諸行與識心,一切斯同幻,是名為菩薩。五陰聚如夢,覺彼無一相,不分別我知,是名為菩薩。不生亦不出,無作復無言,如是說唯名,彼名亦非物。覺貪欲瞋恚,斯由分別起,彼分別無體,畢竟終自空。癡亦分別生,分別因緣生,緣此生諸見,諸見不可得。覺察三界空,一切無真實,於彼不可動,故名為菩薩。欲界不成就,皆緣分別起,色有無色有,一切不牢固。眾生之所行,智者悉明了,貪欲與瞋恚,及彼愚癡等。一切諸眾生,即彼一眾生,智者無所覺,不念彼眾生。諸法之所起,悉因顛倒生,覺彼顛倒者,知顛倒真相。智慧甚微妙,不取諸音聲,覺已無所著,故名為菩薩。能捨己肉身,終亦無依止,如是覺真實,乃名為菩薩。至持戒彼岸,亦不念彼岸,覺戒行法如,無生亦無盡。慈心遍眾生,不得眾生相,覺彼眾生際,但以假言宣。勇猛大精進,深心厭有為,見三界空虛,證無上等覺。常入微妙禪,無著無所依,無住無攀緣,智者定如是。能以利智刀,斷除諸見縛,觀察法界性,無割亦無傷。若人真覺了,一切法如實,應時利眾生,乃名為菩薩。

(5)什么叫得无生忍。

佛告文殊師利言:「實無有人於生法中得無生忍。所言得者,但有語言名字。何以故?以無生法不可得故、離攀緣故,不得法忍。得無所得、無得無失,是故言得無生法忍。復次文殊師利!彼無生法忍者,所謂一切法無生如是忍故,一切法無來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去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我如是忍故,一切法無主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取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捨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所有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實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等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等等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比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染如虛空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破壞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斷如是忍故,一切法無垢如是忍故,一切法無淨如是忍故,一切法空如是忍故,一切法無相如是忍故,一切法無願如是忍故,一切法離貪恚癡如是忍故,一切法如如如是忍故,一切法法性如是忍故,一切法實際如是忍故。如是一切法,無分別、無相應、無憶念、無戲論、無思惟、無作無力、羸劣虛誑,如幻如夢、如響如影、如鏡像如芭蕉、如聚沫如水泡,如是忍故。所可忍者亦無可忍,非法非非法,但以名字說斯法耳,然彼名字亦不可得,本性自離。

凡是取著我及我所,皆由分別。一切分別無非障礙故。https://t.cn/Ai8YumW1

《参学六祖法宝坛经体会》·第七十五讲·下

参学《六祖坛经》体会75·下

译文:
一天,六祖叫他的门下弟子十余人,交待说,弘法应该先举述三科法门,运用三十六方面相对法,出没于相对而同时即离却对待的两边,对中道亦不要执著,切不可说任何一切法而背离了自己的本性!若有人忽然向你问法,出语尽皆双句相对,彼来此去相互为因,最后两边的对待尽行除去,更没有其它可著之处。所谓三科法门,就是阴、入、界。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即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门。界就是十八界,即“六尘、六门、六识”。自性能含育万法,所以叫做含藏识。假如起了分别思量,就是转识。六识的生起,出六根门头,接触六尘,就这样的一十八界都从真如自性而起其“用”。自性如果攀缘于邪,就会起成“十八邪”,自性如果保任得正,就会起成“十八正”。此“用”若属邪恶,即是所谓“众生用”;若属正善,即是所谓“佛用”。无论此“用”之出由何等,或为“佛用”,或为“众生用”,皆由自性之所本有。
论议:
佛法无定法,参禅也没有定论。在未明如来根本法时,切莫妄论是非。参禅只为见性、破执,破执才能见性,若真见性了,也就无执可破了,其归一,也就是归心归性。六祖教门下弟子运用“三十六对法”说法不离自性,其宗旨是一个,破“我法”二执,故于即离两边之下,重申曰更无法,否定重否定,直到无可否定处,放下万缘,连“放下”的念头也放下,才有见性之份,由此悟后勤加修持,保任得自性恒常朗现,才是你我放生命不退转处。
六祖说:“先须学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此亦说法不离本宗,阴、界、入三科,括尽了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法皆惟心中道。一出一没,当即离空有二边。三十六对,收罗对显之辞。说法或问答,皆不离自性,令识本心见本性,不失本宗。六祖教言:忽有人问汝法,汝出言吐语尽双,皆当取于对法,来去相因而成,使问法者知二法无非对待而生起,失去一方另一方决不会单独存在。穷其究竟,唯是一心。若能二法尽除,不落偏执,情执亦除尽,则无去处可得。法本无法,缘生无自性,无性则空。空而常有,常有而空,互相交彻,为真空妙有。缘起法有二:一、无相如空,则荡尽无有,是相空。二、无自性如幻,而业果永恒不失。以相不真实,相空故,了无所得。此性相二空,方立真空之理。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此总标三科名,即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亦称五蕴,有五法所成。阴有覆盖义,蕴藏妄种,覆蔽真心自性。色阴者,有形体可见,内而地水火风四大幻身,外而四大依报,凡有形体可见可触者,即色阴所摄;受阴是感受是体会,对境物接纳于心;想阴,是思量前境一切想象;行阴,是妄心妄身,念念不停,刹那生灭变化,不停不住者是;识阴,是了别识知,一切事物之心之本体也。这里的色阴就属于色法,就是能看到能摸到,有体有形的,有感受的;受想行识属心法,有感知没有色相。五蕴是色法和心法两种组成的,实际是色心二法。
“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所谓十二入,是由根揽尘,由尘引根。根尘互缘,相因摄取,入识田中,故根尘皆名为入。入者,有引入、吸入、摄入的功能。又名十二处。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名十二入。十八界者,“界”是各有定位,不相紊乱为界,像界限、标界。“六尘”能染污自心,故名尘。“六门”能通心境,故曰六门。“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为分别义。它是由内六根、外六尘互相为缘,中发六识,分别前境。如经云:“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此六尘、六根、六识,就叫做十八界。今明从自性起用,亦即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以上这三科法门,都是自性本具。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括尽了十界诸法,皆当人自心,本来具足。故云:“自性能含万法。”此三科法门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名含藏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这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之识。《起信论》,依此识立有生灭门、真如门。真如门,即不生灭的自性。寂照不二之本性。生灭门,即一念妄动,三细六粗,可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明众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由根本无明而生起业转相之三细,三细者,《起信论》讲的分别根本无明之相状者,对于枝末无明之六粗而谓之三细。一、无明业相;二、能见相;三、境界相。三相中,无明业相属于动作相,欲达一法界之理,真心初发初动,为体;二、三为用,有能见所见,但体用不可分,此相用微细,故称三细。六粗者,以缘所现的诸境界,有六种迷相,较三细而言为六粗。一、智相,对有相之物境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而成法执。二、相续相,对爱乐苦厌之分别,种种迷妄续起不断,为分别而起法执。三、执取相,对苦乐等境,不知不实,了不可得,深生取著,而生起烦恼,苦乐均是烦恼。四、计名字相,对假相假名起分别计量而生烦恼。五、起业相,谓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六、业系苦相,谓系于善恶而感生死之苦果。前四相为惑因,第五为业缘,第六相为苦果。这就是因、缘、果。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但中间要有个条件,它就叫做缘。“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能所之心既立,心愈缘愈粗,境愈攀愈现,辗转而成生六种识心,出六根门头,见六尘幻境,如是众生、世界、业果相续循环不绝,一切万法自恃本具,皆储存在第八识中,就是阿赖耶识。此即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心现识变。众生生死于六道中主要的就是靠第八识储存仓里的善恶,善多生善道,恶多堕三恶道。“若起思量,即是转识。”一念心生十法界,识心一动便成善恶的业识,此业识而成转识,业识根本无明,一转而成能见之识。八识中第八识为本识,其它那七识为转识。八识有一半生灭,一半不生灭。从不生灭而言,就叫大圆镜智。从生灭者言,则为垢染识,待转而成,故可云转,假名为识,非不要此识,也不是此识泯灭了。故云不转。迷称阿赖耶,悟称大圆镜。它是一体二名。“若起思量,即是转识”之意。
“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真如妙性乃不变之体,其用又能随缘,六识、六门、六尘十八界,皆是其随缘妙用,故曰“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这就是万法惟识。正因为真如妙性可随缘,故有邪正之别,而具性善性恶。随恶用时,名众生用;随善用时,即名佛用。自性若迷,则起邪根对邪境,邪妄识心,成十八邪。自性若悟,则根、尘、识,成十八不共法。是故“善用则名佛用,恶用则为众生用”。此即除病不除法。像眼睛有病,见空中花,眼睛无病,花即除没,空始存。众生亦然,妄见诸法。但除妄惑,妄惑若灭,则无法可除。若悟自性者,起十八正,此根尘识心,得圆满自在慧,摄化群机,一多互用,大小相容,现尘现界,现善现恶,不相为碍,种种变现,皆合清净涅槃妙德。故云:“善用即佛用。”由此可知,恶用即生死本,善用即涅槃因。称体起用,用用不离自性;体用一如,性相不二;善恶一切惟心。若净若圆则成果德。
“用由何等,由自性有。”一切万法皆起于自性,十八界无非自性。自性随缘,不妨起用。无对论对,以应机宜,故曰:“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未完待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SpaceX猎鹰重型火箭的成功发射与马斯克的太空移民野心
  • 今日话题丨莫斯科降雪破纪录
  • 美国德州数千飞鸟遮蔽天空 (高清组图
  • 全球第一白富美恋爱了:26岁男友不仅是学霸还是马术冠军
  • 埃及发现女祭司墓,历史中真实的法老诅咒事件
  • 还珠格格复播,令妃被认定是心机女,只有她为令妃叫屈?
  • 下狠手!春节这几天,济南公安要实施一级禁放管控!
  • 最新!2018年春晚主持阵容发布!这些“老面孔”不见了……
  • 张继科探班景甜,霸道总裁车内高甜吻别!网友表示坐等公开
  • 【#春节全国3.85亿人次出游#消防安全记牢 这边风景独好[憧憬]】
  • 【早报】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成功;台湾花莲发生6.5级地震
  • 高压锅被误当炸弹,对高压锅的恐惧横跨中西!
  • 美国又碰瓷,说中国无人机影响美国外交政策!
  • 广州房贷涨价引爆全国,石家庄刚需族也会越来越难!
  • 惠若琪退役!谢谢你在女排赛场上带给我们的感动
  • 独身男孩火车站借手机,之后他的举动令人意想不到
  • 罕见至极!日本海岸诡异现象 大量沙丁鱼尸体遍布海滩绵延40公里
  • 广州地铁车厢冒烟乘客紧急疏散 竟然又是充电宝闯祸
  • 昨晚,台湾6.4级地震!一个多小时连震13次!霞浦有震感!
  • 重磅!中央1号文件公布:鄂州城镇户口再不能去农村买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