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诸相具足即非具足
第二十四段(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佛说:是何缘故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呢?须菩提说: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这里说的“色身”是什么意思呢?色身就是父母所生的肉体之身,此身外表被皮肤包裹,皮肤有颜色,由颜色可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故名色身。有生命活力的色身是由五个基本元素所构成的,这五个基本元素必须要蕴合在一起,才会形成一个有生命的色身,所以这个色身又称名“五蕴身”。那么是哪五蕴形成的这个色身呢?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所形成的,其形成状态如下:
1、色蕴:色蕴总括形成色身的五根及外尘五境,扩大点说,包括整个物质世界。色义为质碍,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是指有形质之物互起障碍;变坏是指转变破坏。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根;五境是指色、声、香、味、触境。色蕴为眼耳鼻舌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2、受蕴:受是对一切事物外境的接受和领纳,是识心的作用。一般将有所接受分为三领纳,三领纳都是通过触景生情来表现的,即:一、乐:乐是快乐,快乐是一种非常愉快的心情,从心想事成的满意中获取。二、苦:苦是痛苦,是一种非常难过的心情,来自于意外的灾难或失意的情景。三、不苦不乐:既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是一种非常短暂的无对境的觉受。
这三领纳在身心上表现为六种受,名六受身。即眼触所生受、耳闻所生受、鼻嗅所生受、舌尝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想所生受。此三领纳与六所受聚合在一起,名受蕴。
3、想蕴:想能对六尘外境及一切事物现象生想象,是识心的作用。想就是思想,指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想能取像为体,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于此加以分别,成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想身,此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
4、行蕴:行能对其他之境,如贪嗔等善恶诸法起造作,是一切心的作用。是指除了色受想识这些没有造作功能的四蕴以外,余下的就是有造作功能的一切行为,行为是通过身口意的造作来完成的,因为内心涉及外境,就能产生行为,一切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也是行的作用。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三世中所有的行为聚合在一起,名为行蕴。
5、识蕴:识是对六尘外境及一切事物现象有了别、识知的作用。识有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各一识,加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共计为八种。其中阿赖耶识为心王,能生一切法,前七识都是阿赖耶识所生,所生之前五识仅有能见能听等功能,而有分别认知等作用的则是第六意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为,都是第六识的作用。第七识只有执取一切事物景象的功能,作用都是靠第六识来完成。心王不仅是一切心识的王,也是天地万物之王,是我们要认识的永恒不灭的自我真心。心王所生之法有种种差别,这些差别集于一所,故名识蕴。
“色身”就是由这五蕴所构成,五蕴为因缘所生,因缘聚则生、散则灭,故知色身为生灭之身,生灭之身不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是不生不灭,涅槃妙心,也就是八识心王。学佛之人的所有修行,都是为了找到八识心王这个真实的自我,那么怎么做才能找到呢?需破除五蕴色身即可找到。怎么破呢?首先要对色身生厌离心。怎样才能生厌离心呢?可修不净观等法门。
首先是观自身不净:观肉身是因四大缘识,和合而成之五蕴身,内有烦恼业因的不净种子、外有父母精血的不净种子,在母胎中十月不净,由此几不净,形成了体表与体内各有十二种不净物、体表有“皮、肤、血、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这十二种不净物;体内有“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这十二种不净物;外相有“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这十二种外相不净物。还有人死后特别是水淹死后,尸体胖胀臭烂的究竟不净相等,这所有的不净,都是起观处。
由此观而知我不净,从而领悟生死无常,一切法毕竟无我,对此虚幻不净之身,生起厌离,离此虚幻不净之身,而回归真实的清净自性,进而将这些不净作他观,观他不净,就不会对对方的姿色、美貌、情爱等产生贪欲和触乐,以伏灭心中的欲望和淫念。继而修白骨观、白骨流光观、白骨生肌观、至灭尽定,最后修成三昧真火,灰身灭智,到此已破除五蕴色身,色身即破,法身现前,烦恼不生,生灭永灭,得自在解脱。
以上所说,即是认识色身的意义,认识色身的意义在于正确理解须菩提回答世尊的问话时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因为如来应化来世,是托胎而来,具足肉体色身,但这个肉体色身不是如来真身,如来真身是无形无相的法身,也就是说:色身不是法身,只有见到法身才能见到如来,要见到法身,只能在心内见,心外见到的如来都不是真如来。所以,须菩提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佛说:须菩提!是何缘故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呢?须菩提说:因为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说:具足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个色身,不是真实之身,是五蕴聚合而成的假我之身,正是这个假我之色身,障碍了自己真实法身的显现,致使一切众生沦落生死,不得解脱,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具足色身不是具足色身的道理,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领悟到,具足色身,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毫无实义。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佛说:是何缘故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呢?须菩提说:因为如来所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那么什么是诸相具足呢?诸相具足的如来有哪些相呢?粗说有法报化三身相、灵身十相、三十二相;细说有无量多的相,因为如来可化现三界六道十二类众生相,十二类众生有无量无边之多,如来都可以各现其相,这些各现之相都集于如来一身,此名诸相具足。
如来虽然具足诸相,但所有的相都是变化无常的,无有一相是恒常不变的。如果说如来的法身相是恒常不变的,那么法身这两个字已落文字相了,落文字相的法身就不是真法身,岂有不变之理!
这变化无常的无量无边多的相里,哪一个相是如来呢?这是无法确定的,无法确定是因为哪一个相都不是如来,既然哪一个相都不是如来,就不能在具足诸相中见到如来。所以须菩提回答如来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诸相具足,不是诸相具足,所谓的诸相具足,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没有实义。
认识“色身”和“诸相”的目的,就是要破色身、见法身;离诸相、见实相。由此而悟入中道实义,开悟自性,实取涅槃,涅槃在自心,如囊中探物,又何愁道不现!

祖师演说念佛之无上大利

有人问寿公,念佛有何利益?寿公答曰:“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1是众生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

2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见性之慧灯。

3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

4是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

5如十方虚空之无际,是广大一性之圆明。

6开黑暗之明灯,脱生死之良方。

7渡苦海之舟航,出三界之径路。

8是本性弥陀,是唯心净土。

9即是化佛,即是本师。

10最尊最上之妙门,无量无边之功德。

11诸大善信,但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

12在怀莫教失落,

13念念常现前,时时不离心;

14无事也如是,有事也如是念,

15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

16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

17如是一念分明不失,又何必觅归程。

18所谓,一句弥陀佛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宁不信乎!宁不念佛乎!”

一、众生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

有其因必有其果,五戒为人,十善生天,四禅八定生色无色界天,如是功行已经很难,然尚未出世,还在轮回升沉中,如《正法念处经》言:

无始生死中,业网覆世界;

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

《涅槃经》言: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若能专称弥陀佛名,则不论圣凡善恶,皆能往生弥陀净土,不但脱离轮回,且能广度人天,岂非出世之妙道(不可思议谓妙),成佛之正因(非邪定、不定谓正),如昙鸾大师言: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法照大师言:

但能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瓦砾”者废物也,指三界凡夫,“金”者黄金也,指成佛作祖。只要念佛,必得往生净土,即得超凡入圣、成佛作祖;无上大利,焉可思议!善导大师言:

誓到弥陀安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

二、三界人天之眼目,明心见性之慧灯

有眼无灯不见,有灯无眼不视,念佛能脱三界业系,功德远胜五戒十善四禅八定,故念佛是人天眼目;若不念佛,则人天如盲,不见出离之妙道。善导大师言:

念佛即是涅槃门。

法照大师言:

念佛成佛是真宗。

故念佛即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慧灯,若不念佛,成佛何期?

是故:能知念佛往生,虽愚亦智;不知念佛往生,虽智亦愚。印光大师言: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三、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

虽一生未遇佛缘以学佛,未遇善缘以行善,唯遇恶缘以行恶,临终狱火突至,一称名号,火化红莲,诸邪业系不碍,群魔冤亲远避。

可知:念佛音声,如狮子吼,狮子一出,百兽潜迹。

亦如:一灯入室,长暗顿明;一佛当令,群魔退听。

善导大师言: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四、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

一大藏教所说之法,总言八万四千,八万四千,皆纳于一句弥陀名号,弥陀一句,总持八万四千。故弥陀名号是万德之所归,如法然上人言:

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

古德结言: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故弥陀名号是大藏之骨髓,是总持之要门,是出世之妙道,是成佛之正因,是人天之眼目,是见性之慧灯,是三宝之结晶,是万德之所归。印光大师言: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脚注。

五、十方虚空无际,广大一性圆明

弥陀名号,名即法体,名体不离,名体相即,且三身即一身,依正一如,故但念佛名,功德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真如一性之圆明,不离名号故。法然上人言:

至极大乘意者,体外无名,名外无体。

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大愿业力所构出,令万德让与行者;他力难思巧方便,使一称超过众善。知识广赞,猛火为凉风;善友教称,金莲如杲日。名号大利无上功德也。

六、开黑暗之明灯,脱生死之良方

人天长夜,宇宙黮暗,唯无量光佛是明灯,念佛可破三界之长夜。

法无高下,对症则良。但念弥陀,虽不断见思二惑,亦出生死,且生涅槃之极乐。故念佛是超凡入圣成佛作祖之良方也;五浊凡愚,无此良方,生死焉脱!

七、渡苦海之舟航,出三界之径路

六道苦海,唯佛能渡。一沙虽轻,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

三界长夜,五戒十善四禅八定,尚未能出;但念弥陀,十万亿程,一念即至,古德谓之径中径又径也。

八、是本性弥陀,是唯心净土

禅家极智慧而明心见性,常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然与弥陀及其净土相较,何啻天渊。以弥陀及其净土,乃经五劫之思惟,永劫之熏积;吾人即虽明心见性,尚未三祇百劫,况乎五劫永劫之弥陀!然若但念弥陀,往生其土,则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九、即是化佛,即是本师

弥陀名号与弥陀佛体,一而二,二而一,名体一如故。

法身无形无声,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为度众生,垂名现形,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之万德洪名。

故弥陀名号,是弥陀化身也,亦是念佛人之本师本佛本尊也;离弥陀名号,何处觅弥陀,何处见本师乎!

十、最尊最上妙门,无量无边功德

《大经》言: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阿弥陀佛,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小经》言: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十一、诸大善信……

五浊恶世,皆是恶人,以有三毒故,所修善行,皆不真实。

《地藏经》言:

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昙鸾大师言: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印光大师亦言: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唯有念佛,《小经》赞言:

善男子、善女人。

《观经》赞言: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十二、在怀莫教失落

念佛人与佛同在同行同出入,念佛人与佛机法一体不离。善导大师言: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观经》言:

佛入我心,我入佛心(取意)。

是故念佛人,念佛是其生命,是其人生,是其生活。

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

既是念佛人,即如善导大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与“专”,显示“不兼余”,亦即不兼念余佛余咒以回向,不兼修余行余法以求生。

无论何时、何地、何缘,闲忙顺逆,苦乐生死,悉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步步、声声、念念,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大师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印光大师亦言: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

十八、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但能专念弥陀,不别杂行杂修,则净土莲华日灿,金台身影常辉。

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一旦报谢娑婆,弹指即生西方。(转载.)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义第四十八】(卷三十ー)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内空者内法,内法空。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者无我无我所无色法,声香味触法亦如是。内外空者内外法,内外法空。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

问曰:般若波罗蜜空十八空为异为一?若异者,离十八空以何为般若空?又如佛说,何等是般若波罗蜜?所谓色空受想行识空,乃至一切种智空。若不异者,云何言欲住十八空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有因缘故言异,有因缘故言一。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十八空则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菩萨学是诸法实相,能生十八种空,是名异。一者,十八空是空无所有相,般若波罗蜜亦空无所有相,十八空是舍离相,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中亦舍离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罗蜜亦不著相。以是故学般若波罗蜜则是学十八空。不异故般若波罗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当学小方便门,欲得大智慧当学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门能得十八空。何者是方便门?所谓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思惟如说修行。

以众生颠倒着内六情故,行者破是颠倒,名为内空。外空、内外空亦如是。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复次先以法空破内外法,复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复次空三昧观五众空,得八圣道,断诸烦恼得有余涅槃,先世业因缘身命尽时欲放舍八道故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问曰:空与空空有何等异?答曰:空破五受众,空空破空。问曰:空若是法空为已破,空若非法空何所破?答曰: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法已空亦应舍,以是故须是空空。复次空缘一切法,空空但缘空。如一健儿破一切贼复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又如服药,药能破病,病已得破药亦应出,若药不出则复是病。空灭诸烦恼病,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是名空空。复次以空破十七空故名为空空。

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如杂阿含大空经说生因缘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见。是人老死则众生空,是老死是法空。麽诃衍经说十方,十方相空,是为大空。问曰:十方空何以名为大空?答曰: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遍一切色故名为大,常有故名为大,益世间故名为大,令众生不迷闷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为大空。佘空破因缘生法,作法粗法易破故不名为大。是方非因缘生法,非作法微细法难破故名为大空。

问曰:第一义空亦能破无作法无因缘法细微法,何以不言大空?答曰:前已得大名故不名为大。今第一义名虽异义实为大,出世间以涅槃为大,世间以方为大,以是故第一义空亦是大空。复次破大邪见故,名为大空。

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无著故。若诸法实相有者应受应着,以无实故不受不着,若受著者即是虚诳。复次诸法中第一法名为涅槃,如阿毗昙中说,云何有上法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智缘尽,云何无上法智缘尽,智缘尽是即涅槃,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义空。问曰:若涅槃空无相,云何圣人乘三种乘入涅槃,又一切佛法皆为涅槃故说,譬如众流皆入于海?答曰:有涅槃是第一宝无上法。是有二种:一者有余涅槃,二无余湿槃。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不得言涅槃无。以众生闻涅槃名生邪见着涅槃音声而作戏论,若有若无。以破着故说涅槃空,若人著有是着世间,若着无则着涅槃,破是凡人所著涅槃,不破圣人所得。何以故?圣人于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复次爱等诸烦恼假名为缚,若修道解是缚得解脱,即名涅槃。更无有法名为涅槃。如人被械得脱而作戏论,是械是脚何者是解脱,是人可怪于脚械外更求解脱,众生亦如是,高五众械更求解脱法。复次一切法不离第一义,第一义不离诸法实相,能使诸法实相空,是名为第一义空,如是等种种名为第一义空。

有为空无为空者,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一者无我无我所及常相不变异不可得故空,二者有为法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问曰: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应空,云何言有为法有为法相空?答曰:若无众生法无所依,又无常故无住时,无住时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令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如漏尽阿罗汉名毕竟清净,阿那含乃至离无所有处欲不名毕竟清净。此亦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十方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更无有余不空法,是名毕竟空。

【注】十八空,即为破种种邪见所说之十八种空。
(1)内空,指眼等六内处中,无我、无我所及无眼等之法。
(2)外空,指色等六外处中,无我、无我所及无色等之法。
(3)内外空,即总六根、六境内外十二处中,无我、无我所及无彼之法。
(4)空空,不着前三空。
(5)大空,即于十方世界,无本来定方彼此之相。
(6)第一义空(胜义空、真实空),即离诸法外,别无第一义实相之自性所得,于实相无所著。
(7)有为空,即因缘集起之法与因缘之法相皆不可得。
(8)无为空,即于涅槃法离定取。
(9)毕竟空(至竟空),即以有为空、无为空破一切法,毕竟无有遗余。
(10)无始空(无限空、无际空、无前后空),即一切法虽生起于无始,而亦于此法中舍离取相。
(11)散空(散无散空、不舍空、不舍离空),即诸法但和合假有,故毕竟为别离散灭之相无所有。
(12)性空(本性空、佛性空),即诸法自性空。
(13)自相空(自共相空、相空),即诸法总别、同异之相不可得。
(14)诸法空(一切法空),即于蕴、处、界等一切法,自相不定,离取相。
(15)不可得空(无所有空),即诸因缘法中,求我、法不可得。
(16)无法空(无性空、非有空),即诸法若已坏灭,则无自性可得,未来法亦如是。
(17)有法空(自性空、非有性空),即诸法但由因缘而有,故现在之有即非实有。
(18)无法有法空(无性自性空),即总三世一切法之生灭及无为法,一切皆不可得。

《大智度论》主要讲述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出系统解说及论证。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龙树又著《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taku笑了,說當然有,足球相關的。哈哈哈ayu說每天要做的就是skin care跟遊戲的日課。
  • :上次我在公园里看到好多肌肉:我想,把对你的满意归咎为“你是我的孩子”也可以,在我的感受中,你就是最棒的,最体贴的,最温暖的,希望你超越妈妈,其实妈妈从村里长大
  • 说的很对,减肥从来都不是单方面成功的,想要光靠精油等疗法瘦身是不够的,而且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如果你还在困扰不如来试试薇薇秘密,给你专业的瘦身指导PS:市面上那些
  • 如果你感觉迷失了,告诉自己,迷失意味着你正在旅途中。人生的步履无论走到哪一步,给我心灵的感觉告诉自己,此时的我正在走上坡路。
  • 想到妻子一个晚上不接电话,原来是和别人偷欢,男子怒火中烧,决定给他们一个教训! 此事令人唏嘘,庞某因为气不过,想教训郭某,没想把他给打死了。
  • 暑假到了。 等考完试,去找个海边的酒店。房间宽敞,还有个迎面就是海的阳台,阳台上摆着桌椅。 坐在椅子上看海,吹风。 手边一杯沁凉的冰茶,玻璃杯口插一片柠檬,杯
  • 去年中秋节我还问好了呢,就连腾讯视频,淘宝的皮肤都是一个人 ,该怎么释怀呢……就觉得前几天怎么突然直播,就是播的很突然,为什么不好好找个女朋友……真的是自己找的
  • -这个年代不缺什么大师,缺的是一份责任和专注❤️---- ​​​苏州无[赞啊]痕擑[赞啊]髮[赞啊][赞啊]染[赞啊]髮哪里好无锡南通江阴吴江常州扬州泰州徐州宿
  • 世上最长久的情怀,就是把某个人默默的放在心里,每当忆起,就会有无限的暖意覆盖了冬的寒凉与萧瑟,还有一丝丝的甜蜜,驱走了红尘所有的纷扰,只有阳光温暖的映在心门,
  • #体育# 曼联本周2-1力克利物浦,拉什福德下半场的进球被VAR认定没有越位,这引发一定的争议,因为肉眼可以看出,马夏尔直塞的那一刻,拉什福德似乎是处于越位位置
  • 因为我跟臭胡老是开玩笑打架然后告诉胡爸胡妈每次胡爸胡妈都当真了,然后骂老胡昨天胡爸跟老胡说,小郭你妈妈真的是很疼的,你敢给我打你试试看看他给臭胡发的语音,虽然听
  • 【2021中国设计星36强战纪丨从初心到出圈,被更大世界看到】当2021中国设计星走到36强的晋级演讲,越来越接近于具象的答案。此次大会,高收视、高口碑的原创I
  • 这与认为空就是佛法究竟,一样是错的,偏了,不够圆满。佛陀在舍卫城时,突然出现一大片光明,除盖障菩萨询问其中原因,佛陀说这是观音菩萨正在度化三恶趣的可怜众生,然后
  • 其实最让我痛苦的不是欢/瑞的黑通稿,路透,还是什么别的脏水,而是不停地有人动摇,把盐蛋当成正常孩子看待,每每看见有人期待,或者大谈特谈做数据,就好像一把刀在我心
  • 可 以 肯 定 的 是 , 这 座 雕 像 起 先 并 不 属 于 威 尼 斯 , 它 肯 定 是 在 第 四 次 十 字 军 东 征 期 间 , 1 2
  • 这是我的七八月奶茶不停喜欢p图买了书还没看到就已经是暑假最后一天昨天晚上收到了退款好久的笔因为闭店了当个礼物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紫菜卷风雨无阻的麻辣烫才是我最快
  • 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在纸样两面的压差为3Kpa(即300mm水柱)条件下,透过直径35.7mm(面积10㎝2)的纸样流出100 ml或200 ml或300ml水所需
  • 这种位置进场之后也会造成大盘上涨你不涨,而大盘只要回调你马上跟随的走势,而且这种位置也是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的。这种位置进场之后也会造成大盘上涨你不涨,而大盘只要
  • 生日会上,残疾朋友积极参加工作人员组织的趣味游戏,并且拿到了相应的小奖品。残疾人之家负责人表示,残障人士集体生日会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爱心人
  • 感情较好,单身者‮扮打‬美美的出‮吧门‬,容易吸引‮性异‬眼球哦;有伴‮者侣‬仿佛中央空调‮处,‬处给人温暖,会给婚‮造姻‬成很大的‮害伤‬。NO.11 ‮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