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东北振兴# #新时代东北振兴•龙江网络行#林都伊春 天氧伊春——伊春实现华丽转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伊春林区与祖国同行,一代代开发建设者接续奋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业发展轨迹。

9月22日,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主办,黑龙江省委网信办承办的“新时代东北振兴·龙江网络行”主题活动走进伊春,23家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的记者们深入实地采访,切实感受伊春在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喜人成果,感受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魅力,感受“森林里的家”的温馨与美丽。

伊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纵贯全境,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伊春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有三个“之最”。第一个是开发建设“最早”。1948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和林业三师7000多名官兵挺进小兴安岭,拉开了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序幕,成为共和国森林工业的摇篮。第二个是森林面积“最大”。伊春行政区划面积3.3万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坐落着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红松原始林群落。第三个是生态环境“最好”。伊春森林覆被率高达84.7%,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高达2万个以上。所以,伊春一直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天然氧吧”的美誉。

70年来,伊春实现了从“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向“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历史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伊春林区与祖国同行,一代代开发建设者接续奋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业发展轨迹。“林业老英雄”马永顺从“多砍树”到“多栽树”的一生,就是伊春林区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的壮美诗篇《林区三唱》,就创作于伊春。经过不懈的奋斗,伊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2年至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6亿元增加到274.2亿元,增长172倍,地方财政收入从22万元增加到19.4亿元,增长8826倍。1985年至2018年,市本级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50元增加到25191元,增长33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0元增加到15017元,增长46倍。

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两个林产工业项目布局在伊春。“新中国十大建筑”都使用有伊春的木材。新中国第一个国有森工局和林业实验局、第一次弯把锯伐树和拖拉机集材、第一张硬质纤维板都在伊春诞生。伊春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五分之一,累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等近300亿元。2000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2011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实施,伊春林区停止了森林主伐,2013年,率先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2018年,全市活立木总蓄积达到3.48亿立方米,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居全省之首,筑牢了祖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的天然生态屏障。

70年来,伊春实现了从“独木支撑”向多元发展的重大转型

开发建设时期,伊春林区“一木独大”,走的是单一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后,开始了艰辛的转型探索。2005年,伊春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全面停伐后,经济转型加快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52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3︰10︰17,仅木材采运业就占GDP的69.2%。到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7.9︰21.6︰40.5,林业增加值仅占GDP的6.1%。

伊春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把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伊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业,突出全域,拓展全季,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林都北药、森林康养、健康养老、会展赛事、电商物流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下一步,伊春将进一步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思路,深入实施旅游强市三年行动,持续释放旅发大会效应,加快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旅游产品转型、旅游服务转优、景区管理体制转轨,着力打造一批新业态旅游项目、壮大一批引领型旅游企业、开发一批融合性旅游产品,培养一批专业化旅游人才,打造旅游4.0版,全面提升全方位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把伊春建成黑龙江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家级森林旅游度假区、国际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

70年来,伊春实现了从落后闭塞地区向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转身

开发建设初期,受“先生产、后生活”影响,伊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今天,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场、高速以及一批旅游公路、通村公路建成,加快筹建高铁,构建了立体化交通网。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7874万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19.7倍。“三供三治”全面提速,地下管网提档升级,林都体育场、汇源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落成投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撤并55个林场(所),搬迁居民3.5万人。林业棚户区改造惠及群众75万人,人均居住面积由比1978年翻了近14倍。伊春荣获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平安城等称号。

#眉山新闻# 【文化之花永绽放 踏歌而行满目春】 时光流转,文化不衰。

新中国成立70年,记录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下丹棱蒸蒸日上的发展,也记录下这座城市崇文尚德、浓墨渲染的沧桑变迁。

70年,沿着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足迹,丹棱县一路踏歌而行,留下满目春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全国推广,一曲曲文化之歌余音绕梁,一道道文化风景线靓丽夺目……

公共文化遍地开花

文化事业节节攀升

“以前大家都在为生计发愁,哪谈得上文化活动。现在好了,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逐渐提高,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陆续建成,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昨(19)日,谈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村级文化的发展变化,该县杨场镇狮子村党支部书记邓树华由衷地感叹。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群众通过勤劳致富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丹棱县也将文化体育事业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不断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目前,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投入运行,7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也陆续建成,并向群众免费开放。

各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有活动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等设施,为当地群众提供参与文艺活动、农技培训的场所。“过去,大家干完农活就各回各家;现在,大家闲下来就到村上的文化活动中心看看书、跳跳舞,家里的老年人也喜欢聚在这里聊天。”狮子村村民黄国英说,自从村里有了文化活动中心,大家业余活动也有了去处。

针对各基层站点需求,各村(社区)还配备文化志愿者,对村级活动中心进行艺术培训和专业指导,培养了92支“下得田头,上得台面”的农村文艺队伍,实现“送”文化为“种”文化,让文化永远扎根基层。

公共文化服务是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为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2016年4月,丹棱县新建文化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文化馆设有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娱乐室、舞蹈室、书画室、户外运动场地等活动厅室,并积极组织开展广场舞比赛、书画展、文艺汇演、民俗巡游演出等文化活动,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每周开展免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书法、绘画、武术、非遗等,暑期还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书法辅导、美术培训、公益性展览展示、民间文化传承、文化志愿者活动等,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2017年4月,丹棱县在大雅堂公园内投资新建了全市第一个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图书馆。该图书馆总投资800万元,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包括藏书区、借阅区、咨询服务区、公共辅助区、业务区、行政办公区、技术设备区、后勤保障区八大功能区。自免费开放以来,书香四溢的阅读环境受到了市民的喜爱。

今年8月,丹棱县美术馆正式揭牌成立,自此,该县实现了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四馆”的全面建成和开放,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众筹建设文化院坝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9月18日,在丹棱镇桂花村作平文化大院,几名文化志愿者正在负责人王作平的指导下排练诗朗诵《祖国万岁》,铿锵有力、激昂奋进的朗诵表演,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王作平说,他还创作了快板《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舞蹈《祝福祖国》,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作平文化大院是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的发端和典型。13年前,丹棱的乡村文化活动屈指可数,如今,民间众筹文化院坝串联起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成了村落中闪耀的明珠。“当年我们几乎没有啥文化活动,生活挺枯燥。”王作平说,办文化大院,就是为了解闷开心。于是,把自家院坝改造成舞台,添上简单设备,王作平的家成了村里文艺爱好者的据点。当地群众也开始离开牌桌,走进这里看书、看报、上网查阅信息和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

13年来,王作平一直自费“供养”着这个文化大院,践行着“不关门、不上锁,夜不闭户”的初心,并逐步发展文艺服务、志愿服务、养老服务、纠纷调解等诸多功能。作平文化大院成了当地的“金字招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周边群众,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政策法规的宣传点、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点、邻里矛盾纠纷的调解室,对促进乡风文明、振兴乡村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如今,在作平文化大院的影响下,尊老爱老、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在桂花村蔚然成风。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从2015年开始,丹棱县以作平文化大院为蓝本,在全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

同年,“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丹棱县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模式,在全县建立了100个形式多样的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包括作平文化大院、德祥文化大院等综合性的群众自办文化院坝,盆景园文化大院等文旅结合的文化院坝,培珍摄影文化大院等专业类的文化院坝等。

今年3月,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国家级示范项目成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经验入选中宣部2019年典型案例,并全国推广。

创新打造品牌活动

“大雅丹棱”扬名国内外

丹棱,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重,素有“大雅文化之乡”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丹棱县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力度,创新打造和推出三大农村品牌文化活动,即铺天盖地开展“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品牌活动、全覆盖开展“党群集中活动日”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乡村春晚”品牌活动,农民由受众变为“主角”。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关注。

创新打造农村品牌文化活动是丹棱县推动“文化强县”、打响县域知名度的一项有力举措。该县还在文学、美术、书法、歌舞、摄影、微电影等文艺创作上持续发力,其中小品剧本《钓鱼》荣获“眉山市第三届戏剧小品(小戏)作品比赛”一等奖、“四川省第八届戏剧小品作品比赛”一等奖,舞蹈《唢呐乡的娃》获得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群星奖”专场比赛舞蹈类三等奖,微电影《田野里长出的文化院坝》获“乡村振兴·美丽家园2019四川省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优秀作品奖。

“不知火”桔橙(桃花)节、国家乡村公园山地自行车挑战赛、中国农民丰收节……近年来,丹棱县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会节”品牌活动,再次打响了丹棱县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

今年,丹棱县迎来了“三个重要会议”。在“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上,丹棱县幸福古村作为“中国案例”给世界带来启示,曾经“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成为当今“被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现场会上,丹棱依托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培养文旅能人的工作经验得到充分肯定,在全国进行推广;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启动仪式暨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培训会的召开,标志着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在丹棱开篇布局,“天府橙都”“丹棱桔橙”又一次扬名全国。

“下一步,我们将挖掘文旅经济、开发康养经济、激活民宿经济、壮大节会经济,继续积极争取承办国际国内重要会事、音乐艺术节会等,常态化开展水果采摘、山地越野、大雅文化艺术节等节事活动,创新推出山地马拉松、森林音乐会等节会活动,创造丹棱’橙花季’城市旅游品牌,建成环成都经济圈乡村旅游生态御花园,中国西南地区乡村度假、高端会务、绿色养生‘首选地’。”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一路求索,一路收获,一路高歌。丹棱,正将她巨大的文化存量激活成新的动力,向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典范,建设“大雅家园·幸福丹棱”的目标而奋进。

#看我六安七十变# 【六安,从水“患”之地到生态水城~】70年来,我市水利事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治淮时期。

我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大别山北麓、江淮分水岭,淮河流经六安北部,境内干流全长79公里,约占淮河总长度的8/100。历史上,淮河以灾害频发和难于治理而闻名于世,曾给两岸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六安人民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凭借党心和民心的合力,自带口粮,用最原始的工具遇山切岭、逢川架槽,开启了治理淮河的崭新篇章。按照中央提出的“蓄泄兼筹”治淮方针,实施以“整治淮干、开辟行蓄洪区、兴建山区大型水库”为重点的治淮工程,沿淮开辟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三个蓄洪区和姜家湖、寿西湖两个行(滞)洪区,负担淮河中游行蓄洪任务;在境内山区兴建梅山、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四座大型水库,淮河干流防洪标准已从建国前的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四座大型水库的建成,使史、淠河流域受洪涝的面积比建库前减少约200万亩。

1958年至1972年,水利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淠史杭灌区工程。在充分利用地表径流的基础上,以上游五大水库(期间在杭埠河上游修建龙河口水库)水源为主体,河湖水为补给,建成了现如今灌溉面积达1198万亩特大型人工灌区,形成了蓄引提有机结合的灌溉网系。

1972年至改革开放初期,水利工作主要是兴建中、小型水利工程和杭埠河、丰乐河等内河治理:在沿淮低洼地区开展农田排水工程和机电排灌工程,达到了汛期低标准排涝要求。退建了临王段淮堤和兴建了城西湖进洪闸。杭埠河、丰乐河开展水土保持整治,改善了防洪抗灾条件,并在上游有计划地进行小流域治理和整治中下游河道,减轻两河排洪压力,降低了水位。

第二个时期,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农村水利全面发展时期。

自1981年水利电力部提出“把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后,六安迅速将水利工作着重点放在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上:兴办小水电站,开展小流域治理及淠史杭灌区的续建配套,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通过一系列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去水利设施差、灌溉缺水源,排无出路,旱洪涝肆虐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八十年代,六安在山区充分利用水利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小水电站建设。其中:1983年金寨县被国家定为全国首批一百个“发展小水电,建设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霍山县被列为安徽省的小水电重点县,1988年又被批准列为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并于1990年5月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坚持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一冬一春时节,广泛开展修塘筑坝,修建小水库、小灌区,开挖引水渠、排水沟及机电排灌站,许多工程做到了当年兴修、当年收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先后综合治理了18个小流域,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陡坡停垦、修筑塘堰、整修梯田等工程措施,结合生物措施,治理效果显著。

至九十年代初,在六安境内共完成大型水库五座,中型水库八座,小型水库958座,塘坝17.66万处,总库容近80亿立方米。完成淮河干支流和杭埠河、丰乐河等河流堤防长445.6公里,沿淮建大中型涵闸五座。完成淠史杭灌区六安境内分干渠以上渠道24条、总长931公里和涵闸、桥梁等各类建筑物633座,以及灌区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支渠158条和各类配套建筑物;还有淠源渠、小淠河两个小型独立灌区以及众多的小水库灌区。九十年代,在加快灌区工程续建配套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淮河干流整治和推行行蓄洪区治理,实施了临王段大堤加固、正南淮堤加固、城西湖蓄洪大堤退建等项目;91年大水后实施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建成安全撤退道路90条661公里。

2000年六安撤地设市以后,投资约22.67亿元建成了淮河干流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彻底结束了淮河下游无防洪控制措施的历史,让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实施了城西湖蓄洪大堤加固、临王段大堤应急加固工程等项目,共加固淮干堤防100余公里,退建筑新堤28公里。建成霍邱县城东湖蓄洪区、寿县瓦埠湖蓄洪区12个保庄圩,圩长125.84公里,保护面积133.79平方公里,保护区内耕地14.53万亩,保护区内常住人口13.25万人。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滨水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扎实推进淠河综合治理,通过实施建坝蓄水、治污净水、源头活水等重点项目,精心把淠河打造成为六安的生态轴、景观轴、发展轴。

第三个时期,党的十八以来,新老水问题系统治理时期。

十八大以来,全市水利系统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坚持项目支撑、统筹推进治水兴水建设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治水实践不断深入,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防洪抗旱能力逐步提高,水利建设成就日益凸显,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不断完善,防汛抗旱水平全面提高。

我市加强汛前研判、调度指导、预测预警,依托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等,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先后战胜了2013年高温干旱灾害,2014年、2015年数次强降雨以及2016年630特大洪涝灾害,抗御了“苏迪罗”等数10次台风的袭击,确保淮河境内堤防无一溃决,水库无一垮坝,洪涝灾害死亡人数降至最低限度,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

防洪工程标准不断提高
坚持防治并举、标本兼治,修筑六安城区段河道21公里混凝土护坡,兴建了防洪墙,使六安城区段的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先后完成凤凰河、苏大堰、大雁河、城西河综合治理工程,淠河西岸水系治理工程、城北橡胶坝工程,新建苏大堰排涝站和张小园排涝站等城市防洪除涝工程项目。持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防洪堤防建设,逐年提高防洪标准。

非工程预警措施不断完善
全面落实行蓄洪区、重要堤防、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及中小水库的“三措施、一要害”,修订、完善各类预案。初步建成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成自动水位雨量站58处、自动雨量站29处、自动水位站67处、简易雨量报警器238处、无线预警广播322套、人工预警设备723套。形成了实时监测雨水情及预警网络。

二是水利投入逐年加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完成省以上投资计划75.63亿元。

共完成正南洼地治理、淠河治理、史灌河(安徽段)治理等5项进一步治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治理中小河流52条,除险加固大中型病险水闸3座、更新改造大中型泵站6座,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837座,治理山洪沟9条,启动实施了淮干行蓄洪区及滩区居民迁建项目。

截至目前,沿淮行蓄洪区迁建项目启动实施,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等重大进一步治淮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

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和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28.8平方公里。全市共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0处、省级水利风景区3处,为全省省辖市拥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最多的市。

三是民生水利工程迅速发展,水利扶贫成效显著。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稳步推进
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累计投资19.51亿元,解决了314.94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目前已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89处,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5%,贫困人口自来水普及率89%。预计今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贫困人口自来水普及率可达90%以上,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高效节水灌溉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5万亩。实施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新增灌溉面积3.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9万亩。争取今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0.514。

小型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全市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80余亿元。实施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小型泵站更新改造50936kw、小涵闸除险加固489座、中小灌区改造16.5万亩、塘坝扩挖77482口、河沟清淤2607条、机井建设665眼、末级渠系改造97.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76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8万亩。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投资7.12亿元,治理耕地面积57万亩。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投资4.98亿元,治理耕地面积36.6万亩。

四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制定实施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及《考核办法》,编制完成了《六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出台了《六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及《六安市行业用水定额》,进一步强化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建立茶谷水利项目建设滚动项目库,编制淠河生态经济带实施方案,六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和第一批水环境优美乡村已通过省里验收。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和目标考核“四项制度”。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2018年,全市用水总量22.75亿立方米,优于控制目标值;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用水量较2017年分别下降10.2%、16.7%,均高于目标值;列入省考核的28个水功能区达标率为89.6%,高于年度考核目标。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

多年举办“3.22世界水日”宣传活动,持续开展水法规宣传工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力推行水利政务公开。加强水政监察和联合执法,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采砂、河湖“清四乱”、河道湖泊违法建设问题整治、河湖保洁等专项行动,做好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

今年上半年,水政巡查河道长度8.5万公里,巡查水域面积8734.4平方公里,巡查监管对象2640个,出动执法力量14176人次,出动执法车辆4333车次,出动执法船只176航次,现场制止违法行为1457次,查处水事违法案件数量339件,结案率100%。查处水事违法案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水利法治建设不断推进。

五是纵深推行河湖长制,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自2017年起,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在全市河渠湖库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我市四级河长湖长体系与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共设立河长3237名,湖长68名,河长湖长公示牌4257块。全市设立河(湖)长有236条河渠、3座湖泊、1390座水库,建立了全市河湖名录。出台了《六安市市级总河长令发布办法》《六安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暗访工作制度》《六安市河湖长制工作投诉举报办理工作制度》等12项制度。

强化河湖管理保护
全面推进河湖划界确权、水域岸线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等基础性技术支撑工作,设立市级河湖长的河湖划界工作完成过半。

压紧压实河湖长责任
编制印发市级9条河流、县级89条河流的“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和城东湖、城西湖、鸟冲3座湖泊“一湖一策”实施方案。2019年发布六安市总河长1号令,实施《2019年市级河长计划任务书》,确定具体任务124项,推动各级河长积极巡河履职。截止目前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巡河次数分别为45次、1325次、37453次、121645次。

配图:李学梅 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瓦尔登湖​》【不足12万起,哈弗大狗圆你一个越野梦】对于大部分有越野想法的普通人而言,一辆理想的越野座驾不仅可以让他在周末玩得够嗨、够野,同时还要能
  • #英国留学申请[超话]#阿普留学同一天收到的好消息[偷笑][偷笑]1⃣️恭喜我们的小可爱在面试完之后,成功收到西交利物浦大学phd材料验证邀请,不出意外,验证完
  • 【不同类型的解决方式】[奥特曼]1 身体去角质护理不严重的身体痘痘,做好身体的定期去角质清洁(每周1-2次)身体磨砂膏或含有水样酸成分的沐浴露都可,后背比较难清
  •   该裁决得出的结论是根据一位环境科学家进行的为期七天的研究(他错误地将他在澳大利亚大堡礁(Great BarrierReef )的发现来对南海的海洋生态作出结
  • 窝在家的时间,蕞喜欢和家人一起看电影,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和家庭影院。kiwi喜欢️动物,还可以窝在家一起看[微风]自然纪录片,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好的了解这个
  • 10、这个世界,除了父母,没有人值得你低三下四。14、你穷,会因为平庸而没有朋友。
  • 我的狗臭臭的 一大股狗味我在哪它就在哪睡着 我一起身 它就仰起头来看看我的行踪吗这是 我刚才在这边客厅跳舞 它也跑过来这里睡着 来跟我玩了会儿看我还在跳 面积有
  •  这日,陶铁僧听闻万财主的女儿万秀娘死了丈夫,今日归来的消息,便想道:“若我先到城外等着万小姐,求她替我说说情,或许还能回到万家做事。#睡前故事# 明朝时,一男
  • 调查组在金堤河贾垓桥(张秋)断面周边溯源时发现,金堤河右岸蓄滞洪区存在多处黑臭水体(经采样监测,确认为黑臭水体)有水皆污情况突出,有关黑臭水体抽排入金堤河将对河
  • #海口微心愿#【有了“按腰器” 奶奶的腰会舒服多了!】“有了这个‘按腰器’之后,奶奶的腰以后就会舒服很多!
  • 今天,它完成了,带着光出现了特别快乐!#凤凰娴珍宝盒##佛罗伦萨# 无数次的修改,回炉,重塑,等待,期待,望眼欲穿。
  • 现在主页还没有办法清投稿,因为依旧在被大眼禁转……[允悲]大概是因为之前有天补档太多,一天转了十五条左右,又被大眼逮到了。上次是被禁了24小时,这次不知道要被禁
  • 】特效制作公司Territory Studio近日似乎泄露了些《赛博朋克2077》的内容,他们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独立创意机构,为许多科幻电影设计过屏幕图形
  • 今天速看恐龙世界3防剧透~sssssssssssssssssssssss及格,有点失望,首先是排片大量假3d,2d只有国语,观感略差,重点还是因为恐龙走出了公园
  • 人生的豪情,如这一襟晚照,长风当歌,以对沧海,人生的浮浮沉沉,起则豪情万丈,落则对酒当歌,一腔豪迈,不畏苦,不言困,万里长路,硅步而至,滔滔江流,细流汇成。只把
  • 十月天传媒借《山那边有匹马》5月27日上映之际,将为山区留守儿童献出一片爱心,发起名为“看到希望的眼睛--关爱留守儿童”的众筹活动,所筹款项将用于为山区留守儿童
  • [打call]#梦华录#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亮点推荐:是我喜欢的轻喜剧,有笑点有泪点,配角也好可爱,好多人物设定很讨喜,女主#刘
  • 来週 #今市隆二 の #SPARK はやらかしちゃった出来事を聞きまくる『なに〜? #山下智久 さん、#木梨憲武 さん もコメントで登場‼️寝ず子のみなさんも奮
  • 你对一件事随时重新定义的能力很重要:例如,当我被侵犯了,引发了我的愤怒,于是我奋起攻击,假如这里的攻击是带着:复仇,引战的频率与念头,就会引来源源不断的纷争,很
  • 人间烟火气我好爱夜生活(长春没有夜生活流泪了)周围全是年轻人以及年轻男人(馋的流口水了 我还感慨了一下好多年轻男人啊真好)(但这种半夜我出门不恐惧一个是因为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