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于神明

何怕之有

很多人

怕走夜路

怕黑房间

通俗点说

就是怕鬼

这个情况

古已有之

王阳明的

学生陆澄

问王阳明:

人怕夜鬼

夜里怕鬼

阳明是:

只是平日

不能"集义"

心有所慊

故怕

若是素行

合于神明

何怕之有

日常行为

符合神明

神明:

阳明先生

所处明朝

仍很多人

相信鬼神

一代大儒

的王阳明

对于鬼神即

“敬而远之”

而此处的神明

联系阳明先生

一贯所倡导的

“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就是说

完善的道德

其实平日里所说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

也是指的这个意思

人心的道德

或者说标准

会对自己

所行恶事

有所察觉

以及厌恶

阳明认为:

怕的心理

首先就是

心术不正

的表现了

已被鬼迷:

好色,即已被,色鬼迷

贪财,即已被,财鬼迷

不该发怒而发

是已被怒鬼迷;

不该害怕而怕

是已经被鬼迷

平生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敲门

亏心事:

不外乎

得了不该得的财,怕被人发现

受了不该受的色,怕老婆知道

害了不该害的人,怕别人谴责

其实皆是

欲望作祟

酒色财气而已

没有守住本心

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

凡是受到外界事物影响

皆本心不正

被欲望牵绊

外面的敌人并不可怕

最难对付的是自己

是自己的本心

不断

提升自己心灵

提升道德素质

方可抵御

外界诱惑

本心光大坦荡

自然无物可侵

炼心:君子慎独

“神”与“神明”

究竟系何物

医学界对“谁主神明”

的争论,由来已久

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

王清任的“记性在脑不在心”

就是其例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思维意识活动

在脑不在心

尽人皆知

“心主神明”就成了西方医学

否定中医科学性的第一靶点

所以,求证

中医学上的

“神”与“神明”

究竟系何物

成为中医学

能否顺利“突围”西方医学

否定中医学科学性的关键

“心藏神”、

“心主神明”

源于《内经》

然《内经》

文简、

意博、

理奥

复经

斗转星移,岁月淹流,

文字语义,变化层叠

加之汉字

一字多义现象比比皆是

后人训解难免有所谬误

历代众多

医家误将

“心藏神”、

“心主神明”

之说

作为大脑

第二信号系统

思维意识活动

归属于心的著名论点

即是此种谬误之体现

此谬误

袭以成弊

使《内经》

原本井然的

大脑理论

处于混乱

即便现代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

也未摆脱此种混乱

这是中医学术上

至今未予澄清的

一大概念误区

穷本溯源

导致这一

学术性的

概念误区

原因有三:

一是

对“神”与“神明”

的概念认识失真;

二是

将《八正神明论》

所启迪的,对于神的

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

错误理解为神之本身;

三是将《灵枢·本神》

“任物者谓之心”中的

心字误释为脏象之心

由于以上三者的关联

于是“心”

就被误认为

大脑第二信号

系统功能之主体

本文

兹就上述的

概念失真和

经文误释的

问题澄清如下

还其本来面目:

(一)、

《内经》的“神”与“神明”

无一是指思维意识活动

《内经》论神

每与形联在一起

《八正神明论》:

养神知形之肥瘦

荣卫血气之盛衰

然夫子言形与神

何谓形,何谓神

《灵枢·决气篇》: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

《上古天真》:

古人知道

形与神俱

尽终天年

《淮南子》

对神解释云:

精神者

所以原本

人所由生

而晓悟其

形骸九窍

取象于天

合同其气血与雷霆风雨

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

《广雅》:

与,如也

此古文通借字

《淮南子》

扼要点明,精神是一种

“晓悟其形骸九窍”的“象”

生动形象地描述了

血气之相从“如雷霆风雨”

喜怒之相反“如昼宵寒暑”

之“神之变”的动态特征

故中医学上的“神”

是相对于形而言

的“形神兼备”之神

生命活力通过

不同生理形态

而体现的一种

由内而外的

精神气蕴



精神、神气、

神志、神彩

等同类概念

的统称

它存在于诸如:

脉搏、色泽、声音、

视听、感知、意识、

思维、语言、动作

等系列生理形态的过程之中

但却决不是这些过程之本身

“神明”

是神的概念

的动态延伸

试比照

《灵枢》

《素问》

对心与神

心与神明

的论述

其义自明

《灵枢·邪客》:

心者

脏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

《灵兰秘典论》: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腑腑之大主”与“君主之官”义同



一“舍”一“出”,一静一动,

“神”与“神明”,昭然各判

静者象也,“精神”也;

动者态也,“神明”也

所以“神明”者,精神之状态也

泛指生命表现之正常精神状态

“神明”与“精明”

系《内经》

表达生命状态

的两个特定用语

明者

日月之光辉

阴阳之有序

明亮清晰之谓

彰明显示之义

“神明”一词,在

《阴阳应象》和

《移精变气》中

都有精确的阐述

都与“变化”联系

在一起

《阴阳应象》: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本

“神明”指的是

生命运动变化

(即状态)

之规律

所以强调其

“治病必求于本”

《移精变气论》更是

进一步提出

使生命运动,如何处于

正常状态的,具体治法

——“理色脉而通神明”

文章提出: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的科学论断

该经文

要旨是:

“理色脉” 

而使之

色脉相应

即是“合于神明”

就可“远死近生”

《内经》,

虽篇章众多,内容浩瀚,

但逻辑严谨,互为呼应

我们不妨以《内经》的其它篇章

来去印证该经文对“神明”的论述

《脉要精微》:

精明五色

气之华也;

《灵枢·本神》:

两精相搏为之神;

《六节脏象》: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易系辞》:

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

“精明”者

精的神异

活性功能

彰明显示

泛指

正常生理

功能状态

综合上述:

色为精之明

亦乃神之华;

神为精所搏

亦乃脉所舍

故色脉者

神之所凭

所以视其色脉之变

也即知其“神之变”

神之变者动态也,“神明”也

此即“理色脉而通神明”之义

反之

神失其常度

即“神明之乱”

《灵枢·天年》: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脉要精微论》: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 

不避亲疏,神明之乱

“乱”者,精神状态之乱

“理色脉而通神明”治之

智虑自可

还其本来

临床常见

由此足以表明:

《内经》所论

“神”与“神明”

无一是指

第二信号系统的

思维意识活动

(二)、

《八正神明论》

“何谓神”之理解

应重在领会

其文义基点

《八正神明论》

在答复了“何谓形”之后

对“何谓神”作了

启迪性答复

原文是:

请言神,

神乎神,

耳不闻

目明心开而志先

慧然独悟,

口弗能言,

俱视独见

适若昏,昭然独明:

若风吹云,故曰神

对该经文的理解

首先要肯定其文义基点是

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神”

因为“神”

这东西

既听不见

又不能用

语言表达

所以

作者只能用引导的方式

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它

“目明心开而志先”

是指导其认识方法;

“独悟”、“独见”、“独明”

是运用

这一方法对神认知的

由浅入深的必然过程

最后“独明”其旨:

神是一种

“若风吹云”

而不断变动

的精神气蕴

“神乎神”

是一种句式

并不是强调

其神的神奇

有的注释本,

就是因为,没有明确

文义基点而望文生义

误将对神的

认知方法和过程

喻其为神之功能

以至

延伸为思维意识

不谛南辕北辙

(三)、

“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

是感知力

并非脏象

脏腑之心

《灵枢·本神第八》是

《内经》

对大脑第二信号

系统功能论述

最为详尽的章节

但最易令人错误领会的是:

“任物者为之心”的“心”字

历代注家都将此字

误释为脏腑之“心”

由此导致了

思维意识活动

源自心的误区

此正是

西方医学否定其

中医大脑理论

科学性的

主要依据

评释该

“心”字涵义

从原文着手

该节原文为:

黄帝:

凡刺之法

先本于神

血、脉、营、

气、精、神,

五藏之所藏

至其淫溢离藏

则精失

魂魄飞扬,

志意恍乱,

智虑去身者,

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与?

人之过乎?

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魄、心、

意、志、思、智、虑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谓之魂,

并精出入,谓之魄,

所以:

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存变谓之思,

因思远慕谓之虑,

因虑处物谓之智

中国文字

一字多义是

普遍现象,

该文的

“心”字义,

我们不妨

从古文文法

和语法角度

来加以评释:

对古文理解,

必须要重视

全篇文义贯穿,

否则文义不伦

该经文

从“故生之来谓之精”

至“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一层次

是对前问答句: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概念的具体阐述

“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

与前问答句中的“心”

前呼后应

一脉相承

属于同一词义

试观问答句:

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前为提问句,

后为陈述句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是承提问句

所作的答复

“者”为指示代词,

代指人或事物,

这里是代指

提问句中的: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者”作为指示代词

必须附在形容词、动词

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

这里的“生”

不是形容词

而是动词

“生者也”是动宾结构

“也”,表示肯定语气

那么

“者”所代指的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

虑 ”

是一气呵成

的并列宾语 

这种

并列宾语的内涵

必须是同一属性 

既然

“精、神、魂、

魄、意、志、

思、智、虑”

均为精神意识

范畴的抽象概念

唯独“心”是腑象脏腑

之具体概念可乎?



文义不属

文法结构,所不许也

古人不做,此等文章

再释其

“任物者谓之心”的后续经文

对精神意识活动的递进性表述: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存变,谓之思

因思远慕,谓之虑

因虑处物,谓之智

其修辞特点是

前后句与句首句尾之间

内容层层相因,层层递进,

每一句的,首尾词性相同

倘独一“心”字为脏腑

则“心有所忆谓之意”

一句因首尾词性不同

而变得不伦不类矣

全篇

经文之华美

被毁之贻尽

故该节经文之“心”字

非脏象脏腑之心

当与

“精、神、魂、

魄、意、志、

思、智、虑”

为同一内涵

与现代汉语的

“心不在焉”、

“小心火车”、

“心驰神往”

等心字其义类同

是包括

感觉、知觉、

情感,注意

等在内的

对客观事物

的感知力

通过上述疑问之澄清

证明中医学上的“神”

是相对于形而言的

“形神兼备”之神

是生命活力

在生理病理

形态上

的体现

“神明”指的

是生命表现

的精神状态

它们都

不是思维意识活动

更非智力智商之谓

“心主神明”

是中医学用以

表达心的功能

与生命状态之间

生理病理关系的

经典名言

立足于

西医学者

未谙“神明”

之科学内涵

却从解剖学的

思维意识角度

提出“脑主神明”

以期取代

“心主神明”

得失大矣

大悲咒的修持与功德
  一、观世音菩萨大悲咒的因缘
  1、为诸众生得安乐故。
  2、除一切病故。
  3、得寿命故。
  4、得富饶故。
  5、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
   6、离障难故。
  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
  8、成就一切诸善根故。
  9、远杂一切诸怖畏故。
  10、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二、诵持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1、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
  2、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3、不堕三恶道。
  4、能生诸佛国。
  5、得无量三昧辩才。

  6、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诚。

  7、若诸女人厌贱女身欲成男子身,诵持大悲陀罗尼章句,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觉,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8、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
  (1)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
  (2)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只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
  (3)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9、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不受十五种恶死也。其恶死者:
  (1)不令其饥饿困苦死。
  (2)不为枷禁杖楚死。
  (3)不为怨家仇对死。
  (4)不为军阵相杀死。
  (5)不为豺狼恶兽残害死。
  (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
  (7)不为水火焚漂死。
  (8)不为毒药所中死。
  (9)不为蛊毒害死。
  (10)不为狂乱失念死。
  (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
  (12)不为恶人厌魅死。
  (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
  (14)不为恶病缠身死。
  (15)不为非分自害死。

  10、诵持大悲神咒者,得十五种善生者: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
  (2)常生善国。
  (3)常值好时。
  (4)常逢善友。
  (5)身根常得具足。
  (6)道心纯熟。
  (7)不犯禁戒。
  (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
  (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
  (10)恒得他人恭敬扶接。
  (1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
  (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
  (13)龙天善神恒常拥卫。
  (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
  (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种善生也,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

  三、大悲神咒的修法
  1、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
  2、住于净室,澡浴清净,著净衣服。
  3、悬旛、燃灯,备香华、百味饮食以用供养。
  4、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

不用等临终,现在就已经不退转、已经无量寿了

净土宗的特色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身不退”,“现生不退”的意思是,不用等临终往生极乐世界才确定不退,现在就已经不退转了。

若依照华严、天台、禅宗、唯识、三论的解释,要到极乐世界以后才有不退转。我们这个法门不是这样,而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现在就已得不退转了,就如《无量寿经》所讲:“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必等待来生往生极乐世界后,不隔时、不隔日,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

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不退转的菩萨的身份,是必须等到往生极乐世界才获得?还是现生尚未往生就获得了呢?是“现生不退”──还在娑婆,就预先获得了不退转的身份。因为必定往生,而往生必定是不退的。所以从因来说果,在因地时就说这个果报的话,现在就已经是不退,现在就已经是无量寿了。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所谓“即”就是当下,不隔日,不隔时,从“至心回向”那一刻起就已经是往生涅槃报土的身份,永不退堕。

就一般了解,须得往生到净土之后才不退转,或者是自力的功夫证悟到初地或七地以上才不退,但现在未到极乐世界就获得不退转了,这是“从果说因”。因为我们必定往生,今生今世必定“顺次生”,下辈子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说来,岂不是现在就不退了。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亦即:平生之时,已得往生身份,不待临终之刻;身在娑婆,已得不退转位,不俟往生之后。

我们这个法门是简易殊胜,是现生不退,不退报土,不退涅槃境界,不退成佛之身。

第十一愿当中有两个愿事:第一就是“住正定聚”,第二就是“必至灭度”。这两种利益是到极乐世界才能获得,还是现在就能获得?从昙鸾大师的问答解释中就可以了解。

昙鸾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意思是说,在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无量贪嗔痴、尘沙烦恼罪业还没有断除时,就已获得终必成就涅槃的身分。所以“涅槃分”就是指“住正定聚”。完全的“必至灭度”是往生后就能够获得。

所谓“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这个不退转,是只要“乃至一念”(“乃至一念”就是“上尽一形,乃至临终十声、一声、一念,念其名号”之意)──这个念佛不是只为了现世的福报,或者是为了将来求生人天,都不是,而是“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有了这“回向愿生彼国”的话,“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当下就获得往生身份了。

在四十八愿当中,乃至在整部《无量寿经》当中,除了说念佛以外,也谈到诸行来迎、也谈到三辈功行,可是,诸行来迎的目的,是要导归念佛必生;三辈功行虽然各有不同,但每一辈都谈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尤其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乃至命终,一念念佛、愿生极乐,当下就往生,就住于不退转的果位,岂不是念佛很殊胜、超越一切、当生成就!

《观无量寿经》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这在在都在说明依第十八愿“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众生,他就是正定聚不退转菩萨。

我们学佛的目的在于成佛,如果能够进入必定成佛、不会退转的地位,这样虽然现在还没有成佛,也就没有恐惧了,因为既然已入不退转位,总有一天必定会成佛。反之,如果我们还没有进入不退转位,那么即使才高学博,深入经藏,而且精进勇猛,但仍难免心中会存有在多生多劫中可能会在某个因缘下退转的顾虑。因此,菩萨道的各阶位,最重要的就是初地,也就是欢喜地、不退转地,只要能够进入这个阶位,接下来就只有前进,而绝无退转,这样岂不是必定成佛可期了。

弥陀本愿名号具足万善万德,此万善万德让于称名之人,所以称名愿生之人,现生即已完全成就将来往生成佛之正因正业,于此娑婆世界虽是凡夫,已获不退转决定成佛之果位,将来诞生极乐,自然升进成佛。

现生不退
(一)典据 字意 宗义
典据:“特色”举出十则,在此引用数则经论法语以明。

《大经》言: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小经》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龙树菩萨《易行品》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字意:“现生”,现在还生存在娑婆世界,尚未到极乐世界。“不退”,亦名“必定位”,亦名“不退转位”,将来决定成佛之位,不退转成佛之位。“现生不退”,现在娑婆世界即已获得不退转位,不必等到往生极乐世界方才获得。

宗义:弥陀本愿名号具足万善万德,此万善万德让于称名之人,所以称名愿生之人,现生即已完全成就将来往生成佛之正因正业,于此娑婆世界虽是凡夫,已获不退转决定成佛之果位,将来诞生极乐,自然升进成佛。

(二)现生不退 不待往生
不退:亦名“正定聚”,亦名“必定位”,亦名“不退转位”,将来必定成佛之决定地位,不退转成佛之位。

人有三种:决定不退,名“正定聚”;决定流转,名“邪定聚”;随缘不定,名“不定聚”。

若生弥陀净土,不问圣凡善恶,必定证悟涅槃;故唯有正定聚,无二亦无三。

今,决定往生,心行具足之念佛人,因中说果,亦名正定聚,即是“现生不退”,因为弥陀“摄取不舍”故,临终“佛圣来迎”故,因果“法尔自然”故。其“经证、理证”已于《净土宗特色》(四、现生不退)举出经论释之文,在此略就“经证、理证”并“事证”,作一补充说明。

《大经》释尊于“第十八愿成就文”解释第十八愿言: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小经》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论何人,一旦愿生彼国,皆能即得往生。此“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之“即”,是“实时即”或“异时即”?若依龙树菩萨《易行品》之“本愿释”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及《本愿偈》言: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便可一目了然,“即得往生”之“即”是“实时即”,非“异时即”。换言之,就是“现生之时”,“即”已“住不退转”,此谓之“现生不退”。故“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已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身份。

《易行品》又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或言“即时”,或言“此身”,此即“现生不退”之理。

又,若以《小经》之经文佐证,亦甚为明确,经言: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欲生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之经文,便可明知:愿生称名之念佛人,现在平生尚未临终之时,即已获得正定聚不退转之果位,不等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是故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下卷亦言: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凡欲成佛道,必须发心励行,生生世世,愿心坚固,正见不失,历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如是愿行圆满,方得佛果;而此乃自力难行道,佛言“末法时 中,罕一得者”。然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之时,“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大经》)。此功德之宝,皆在六字洪名之“南无阿弥 陀佛”之中。故此名号,万善具足,万行圆备;是万德所归,即是万德结晶,具足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功德,能令称名愿生之念佛人现生即已完全成就将来往 生成佛的正因正业,此即佛言“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之意。是故“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必得往生弥陀之“报土”,而且已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从因说 果,因既已完成,果亦自然决定故。

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心决定时,净土莲花,现其色相;

例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欲界诸天,现其宫殿。

是故,心行相续,业成不退。(转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当园园得知杜满尹没有孩子时,跪在地下:“杜叔叔,我几乎没有父爱,以后我叫你干爹,如果母亲知道,也会同意的。回去工作不久,母亲便介绍同事的女儿,杜满尹告诉母亲,他
  • 乾隆再怎么吹捧冬宫,我们也是一下班就跑,苏拉的生活真的太无聊了,甚至下班只要听见“冬宫”两个字,都会汗毛倒竖。娃不愿意出去看电影,这个阶段主打一个别扭,自我强大
  • (在错误生效判决不被撤销的情况下,廊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胜芳支行随时可以申请继续查封我公司财产及限制我公司及法人高消费、成为失信人)(证据七)8、2022年7月2
  • ”江意噗嗤笑了出来:“那不就得了,行了,你好好陪伯母,公司接下这个大活儿不容易,接下来就该好好工作了。钱的来路江意不想说的太明白,她怕苏苏知道了心里有负罪感,所
  • #原来喝苹果水这么多好处# 生活就像是在大海里航行,我们无法改变风的方向,但是自己却可以调整风帆,哪怕每一天都过得不顺利,但是自己却能够真正做到尽人事,听天命。
  • 聪明人能‮的做‬就是看到‮会机‬就立马入局我很庆幸能在‮恰最‬当的时机遇到这‮一样‬个机会‮目项‬入手迎合我内‮深心‬处最需‮的要‬点就是边玩边赚‮哈钱‬哈哈…
  • 我心想 我不够硬核不代表我会吃本我不分享本里的信息吧而且我玩下来我也感觉我确实很适合雪 有些宝说霞会边 能理解但我玩下来没有感觉哦 只要盘的时候参与了就不会边哦
  • 面膜车车到!上??啦!! ?第23次续团的面膜 崽子们? (不会的看图8?? 目前最爱: ??粉水!买它!!! ??芙清凝胶(有痘痘的一定要入!!厚涂!! ?
  • 潮汕之美,尽在其中,让我们共享,这美好香薰之舞。 粿印与红桃,传统与创新,套装磁吸,香氛之音。
  • #每日一善[超话]# [哇]#阳光信用# [哇]#每日一善# 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没有一点造作,没有一点企求,像水一样一往无前地流动,没有一点分别心,取舍心,无
  • 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平凡的日子因为有了喜欢的人而变得生动起来。回忆里的陈芸是可爱的,他能够记住她未卸妆时垂首看书的娴静,他打趣她用粥来招待自己夫君时
  • 这一世我来过,爱过,珍惜过,你是我心头的朱砂痣,我也想做你心中的白月光,可惜我选错了方式,但是我只想做你的唯一,初心为执念,此生为宿命……    从电视剧拍摄开
  • ”理查兹在播客频道《剩下的就是足球》中说:“佩利斯特里在曼联输球的时候上场,费尔南德斯试图帮助球队踢得更好,我完全理解他很沮丧。萨顿继续说道:“这是队长的责任,
  • 三‮钟分‬就可以克隆一个‮人真‬数字人,系‮不统‬限克隆人数,无‮你论‬想克隆多‮个少‬人都可以,不‮使限‬用时长,无‮生限‬成直播和‮播口‬视频有‮我了‬们的
  • 完成8)ちまきを食べるときは、水気をよく切り、笹を剥いてお好みで、きな粉(砂糖・塩少々)・砂糖しょうゆなど、お好みの味でお召し上がりください。第6・7工程6)3
  • #重庆民宿推荐#纪念一下今晚的胜利✌下家一解封,就想偷top,被棍丝吊打,首页全是棍丝屠屏[兔子]喜欢一起为小棍做事的棍丝宝宝[鲜花][鲜花]他马上去北京了,我
  • 香望 古人很有意思,把月亮最圆满明亮的时刻取名叫“望”。 一般在农历十五、十六,甚或十七的早上,圆圆的月亮,如白玉朗照,清辉直泻千里,这时的月亮,古人呼她为
  • 只要自己活的真实开心,感受到世界的魅力,我后面在南京找到一份包吃包住没有压力的工作,也是这份工作让我脱胎换骨,从一个女孩变成成熟女性。在南京的赴梦期间,也体会到
  • ▪#雾山五行# | 空镜截修亲爱的朋友见字如晤,展信舒颜今天请允许我小小的抱怨一下人生, 近日我着实有些颓废,许是天气的无常变化,又或是自我束缚的苦闷,许多事情
  • 无风格朋友圈高级文案1.不喜欢就说 别演2.花有重开日 人有重逢时吗3.我只跟你走 抓紧我.4.最近非常开心 却又经常想哭5.心中若有爱 时间不是问题6.相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