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行阴十种外道(三)
(第二百二十一段)#行阴第五至第七种外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外,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5、佛说:又于三摩地中,诸多持戒修善的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分析各类众生的生灭本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如果行者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想在里面找出真理来,于是在此知见中生计度推理,动了妄念,此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陷在“不死矫乱”论中。
“不死”是一种外道论,以四禅中的无想天为不死天,认实际只有五百劫天寿的无想天为涅槃处。认为一生中只要不擅自回答任何人的问题,死后即可生无想天,如回答即用矫乱,矫乱就是故作神秘,颠倒人的思想。平时如果遇到有人提问,就回答这是秘密,不便作答。这种情况被世尊严厉批判过,世尊说:“不知不答、知就要答,不能模棱两可或知也不答。”行者以不死矫乱,迷惑人的思想,遍计虚而不实之论,共有四个特点,即:
一、行者在定中观察行阴变化无常的根源,见念念迁流处认其为(变)、见相续不断处认其为(恒)。恒即(常)之义。于非想非非想处见八万劫以内的众生、认其为(生);见不到八万劫以外的众生、认其为(灭);在生灭相续之间有一个上接下连的(性)、名为增;正相续之间的界线是两者隔离处、名之为(减);这各各所有的相生处名为(有)、各各所有的死亡处名为(无)。这些外道教人,用的就是这些教理,教人只修止观禅定,其它的都不用修。如果有人来求法,问妙义如何,就回答我现在是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任何时候,都用这些话回答,让问话的人不知你这话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二、行者认真观察行阴中的密行处,看见每一个念头都没有来处,因此而证得空无,如果有人来问,就只回答一个字(无),除(无)之外,别无二字。
三、行者仔细观看自心,发现行阴念念相续,从未断过,每一念都是(有),因此而证得了幻有。如果有人来问,就只回答一个字(是),除(是)之外没有第二个字。
四、行者于定中见行阴中八万大劫内的(生)、又见八万大劫以外的(灭),这有和无都见到了、一境两现,犹如树枝分丫,其心也随此而乱。如果有人来问,就回答:有即是无,于无之中,不是亦有。如此一切矫乱,就连他本人也没搞懂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无生灭性,只好胡乱搪塞,让人无法问其究竟。
佛说:行者由以上的认识计度,产生四种颠倒,故而娇乱作答,虚无飘渺,最终堕落于外道,迷失自有的菩提本性,此名第五外道:四颠倒性。这些颠倒是以不死矫乱立言、执遍计虚而不实为论。
6、佛说:又于三摩地中,持戒修善的诸多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研究各类众生生灭缘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行者如果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于迁流不止的行阴中生起无尽之相,也就是所见之处,生有生相、死有死相,一切皆有相,于是在此有相中动念思维,妄加推理计度,最后得出的结论,就会使行者坠入死后有相论中,在心里产生颠倒。
行者此时或认坚固身形之色身相是我、或在定中见圆满十方,遍含国土之有色相皆在我心,故名我也有色相。或眼前的一切物质色相,都回复于心被我所用,所以色相属于我。或我依行阴相续之相,所以我也有相。如此推论,得出死后有相,往返循环,计算出共有十六种相,即:
一、色是我;二、色非我;三、色是非我;四、色非非我;五、色在我中;六、色非在我中;七、色是非在我中;八、色非非在我中;九、我在色中;十、我非在色中;十一、我是非在色中;十二、我非非在色中;十三、色属我;十四、色非属我;十五、色是非属我;十六、色非非属我。这十六相中的任何一种,都是说明色身死后会另有一个有相的我。
行者以此十六种相,分析计度,将色我分之为二,推想一切诸法如色身,菩提为我,故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永远是菩提,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并驱相行,各不抵触,证明烦恼众生永远都不能证菩提;菩提是我,我死后之相,还是菩提。由此谬论,认为死后有相,于是堕落为外道,迷失了自己本有的菩提真性,此名第六外道:在五阴色身中立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7、佛说:又于三摩地中,持戒修善的诸多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研究各类众生生灭的根本缘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如果行者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于先已除灭的“色、受、想”这三阴中进行推理,认为被灭除的这三阴中的一切现象,都归于空无,没有一相可留,那么人在死后也自然无相,于是生起死后无相的分析计度心,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发心皆妄的无明颠倒中。
行者见其色身死后,因色为形有,今形灭而色无所依,故色亦灭,如此形色俱灭,好比人死如灯灭,由此认为一切断灭。行者又观察人死后思想也灭了,思想灭了,心也失去了依附,如此连接心与想之受也没有了,心与想就脱节了,于是“色、受、想”这三阴之性,也全部销散,纵然还有肉身色相在,但因为没有了受和想,就没有了知觉,没有了知觉就如同草木一样,结果仍然是断灭。
行者在定中观察“色、受、想、行”这四阴现前,见四阴毕竟空,并无一物一相,都是犹不可得,于是认定人死之后,哪里还会有种种相呢?因而通过以上勘察校对,得出的结论是:死后无相。如此循环论证,计算出共有八种无相,即:
一、“色受想行”四阴皆灭:灭即无相。二、“受想行”三阴灭:灭即无相。三、“受想”二阴灭:灭即无相。四、“想行”二阴灭:灭即无相。五、色阴灭:灭即无相。六、受阴灭:灭即无相。七、想阴灭:灭即无相。八、行阴灭:灭即无相。
佛说:行者认为这八种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形成有“受、想”而无生理、或有生理而无“受、想”的结果。由此分析计度,认为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只是个名称而已,并无实质可言,其究竟为一切断灭。以此推论,认为任何一个人,死后都是断灭无相,却不知死是另一个新生生命的开始,更不知阿赖耶识是永生不灭的道理,此人因此而堕落于外道,生迷惑而失去了自己本有的菩提真性,难出轮回。这是第七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转: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原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就是虚幻的佛法。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须陀洹叫做初入圣道之流,而实际上并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只是名叫做须陀洹。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斯陀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斯陀含还须要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才能成就,而实际上并无往来,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只是名叫做斯陀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那含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阿那含不必再来欲界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来,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只是名叫做阿那含。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闻佛声教而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能作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了」吗?须菩提说:不能,世尊。为什麽呢?因为实在没有任何什麽,可以名叫做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得到阿罗汉道了。」那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佛说我没有人我是非之心,已经证得一切寂然平等的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我不作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如果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道,世尊就不说我须菩提是喜欢无诤行的修行人。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我须菩提实在没有任何所行,只是名叫做「须菩提善欢无诤行」。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一相无相分 第九章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如来以前在然灯佛的教化所在,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对於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麽也没有,实在没有任何所得,须菩提,你的意思怎麽样?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那是凡夫的虚妄心,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前。无所住不是什麽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麽事都不想,如果什麽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麽事都不想,如同无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无物所照时,自然不留一物,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譬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你的意思如何?像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为什麽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麽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庄 严 净 土 分 第十章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原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如沙数那麽多的恒河,您的意思怎麽样?那麽多恒河的沙子,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单单恒河的数量就已经无法计算,何况是河中的沙子。须菩提,我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所说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经中的道理,甚至只实践四句偈语,并解说给别人听,他的福德远胜前面所说的福德。

  【释意】:
  摘自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无为福胜分 第十一章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文】:
  还有,须菩提,随时随地只要一宣说此经,那怕只说四句偈语,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包括天、人、阿修罗等,都应供养,好像佛的塔庙所在地那样。更何况有人完全能够实践修持、读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楞严经》五十阴魔之受阴区宇
(第二百零八段)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根本。】
有人说:区宇为什么不用区域?因为二者虽然同义,但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区宇义广、区域义狭。区域和区宇义同之处表达的都是界别和范围,区域的范围多指一城一地,范围有限;而区宇的范围指的是整个虚空宇宙,范围无限,这是二者的区别。
虚空宇宙再大,但都在五阴中,所以佛讲五阴时,用区宇而不用区域,就是这个道理。这篇讲的是受阴,什么是受阴呢?受阴含觉受、感受等义,具体指领纳所缘的一切事物现象名为“受”。受有六种,是因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触而生。比如:
一、眼触受:“触”即接触、相对之意;“受”、领纳之意。如果眼与“好、恶”之色,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眼触受。
二、耳触受:如果耳与“好、恶”之声,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耳触受。
三、鼻触受:如果鼻与“香、臭”之物,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鼻触受。
四、舌触受:如果舌与“美、恶”之昧,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舌触受。
五、身触受:如果身与“美妙、粗恶”之境,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身触受。
六、意触受:如果意分别“五尘、好、恶、美、丑”之境,即生苦乐之受,是名意触受。
以上六种触受反映在六识心中,就会产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这些情绪是受阴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直接受见浊的影响,见浊是指众生于佛教末法时期,邪见盛起,浊乱世间,《法华经》<方便品>说:“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六十二指的是外道所执之断常二见,此二见细分有六十二种,全是背离菩提正觉中道第一义谛的见解,这些见解是不正确的,佛教称其为邪见。这六十二种邪见形成了见浊,见浊直接侵蚀觉受、感受、触受,在此侵蚀下的一切领受,称名受阴。下面是佛为我们开示受阴区宇。
佛说:阿难!有善男子修三摩提正定,在奢摩他止观中会见到很多的禅境。佛在这里说的三摩提是什么意思呢?三摩提又称作“三摩地”、“三昧”。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思就是禅定,是指行者修行三解脱门,即: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具体修法就是三三昧,三三昧修的就是三种禅定,即:
有觉有观定(初禅定)、无觉有观定(中间定)、无觉无观定(二禅及二禅以上的定)。由此可见,三摩提含有二义,一是以三昧为代表的修行法门;一是以三摩地为代表的证境。也就是说:三摩提是在通修三解脱门和三三昧后,进入到了四禅五不还天,心性清净,不再退转下界,住于恒常不变中,这种住处称为三摩地。
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小乘极果,顿超三界,永享涅槃之乐。这种境界名三摩提、所住之处叫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不生不灭处。
那么什么又叫奢摩他呢?“奢摩他”为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止”,有九个含义,即:一、内摄心令住;二、等住;三、安住;四、近住;五、调顺;六、寂静;七、最极寂静;八、专注一趣;九、平等摄持。这九个含义,就是奢摩他修行的九个法门,通过这九个法门的修行,使心安住于三摩地,如此称名为奢摩他。下面简单介绍下这九个法门的正确修法,即:
1、内摄心令住:此为修奢摩他初步调息阶段。行者摄心一处,外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内离散乱,初伏妄念,得粗心住。
2、等住:此为第二步调息阶段。行者在粗心住的基础上,妄念起伏间隔的时间长了,呼吸均匀,没有了昏沉散乱,心住于静处,得细心住。
3、安住:此为进入欲界定至未到地阶段。行者于细心住处,有时管不住自己的念头,心往外驰,但能很快收心,重回静处。
4、近住:此为初禅阶段。行者从最初的令住到安住,都能收摄其心,虽有外尘六境的扰乱,但心也不会散乱,只住于念念清净处。
5、调顺:此为二禅阶段。行者从以上境界中已清晰地认识到,令心不安的散乱,都来自于外缘色法,行者至此已不被外缘所动,得增上力,已能调伏其心,令不流散。
6、寂静:此为三禅阶段。行者于寂静中,对扰动自心,起散乱恶念知觉,以及在随眠烦恼中,都能深切地见到自己的过患,并能摄伏自心,使心不流散。
7、最极寂静:此为四禅阶段。行者于寂静中,即便有失念或散乱,但都能很快制服,并不再起失念散乱心。
8、专注一趣:此为有心地四空阶段。行者于此,勤于精进,加功用行,无间断,无缺漏,如此则可相续安住于最殊胜之三摩地。
9、平等摄持:此为无心地证小乘极果及大乘地上菩萨位阶段。行者善于修行四禅八定及一切出世间定,功力已达到平等摄持一切善法,得为法自在,可以不做四加行,可以远离一切功用,定心坚固,如如不动。
通过以上奢摩他九种修法,就可以证入不生不灭的三摩地,三摩地是每一个修行人的第一目标住处,只有入住三摩地后,才能证得小乘极果或大乘无上道,所以三摩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通过奢摩他等修法而证三摩地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即禅即魔的境界,所以佛在受阴区宇又特别提出了这些问题,以引起行者的高度重视。
佛说:行者修三摩提,用奢摩他的方法使色阴尽,色阴尽后,得色身解脱,见到了诸佛本妙觉心,此本妙觉心,犹如明镜一般,会显现出许多很好的境界。这些境界,好像是得到了,但又用不上。为什么用不上呢?因为这只是些境界,并没有证果,所以用不上。只有证了果的人,才能为法自在。这种用不上的状况犹如人睡着了被魇鬼压住,手脚清楚可见,思想意识也很明白,但由于心被外邪沾住,手脚和身体就是动弹不了,这种状况名为受阴区宇。
佛说:如果魇鬼休歇,离开了你的身体,这时你就又恢复了肢体活动,就能够返观看见自己的面容,又可以来去自由了,而且不会留下任何障碍和后遗症,行者至此已苦乐不受,这种苦乐不受的状况名受阴尽。受阴尽得受阴解脱,得受阴解脱就能“超越见浊”。
“见浊”就是以上所说的六十二种邪见,所谓邪见就是真妄不分,知见不正的一种错误见解。这种见解生于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之时,在这种错误知见下的人,背觉合尘、不修善道,此名见浊。
佛说:修行至受阴尽,即可得正见,不会再被邪见所迷,因而从“见浊”中解脱出来:名“超越见浊”。 超越见浊后,再观察形成受阴的原因,原来都是虚明妄想为其根本。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做心若一动,泪已千行;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做未开口,便已泣不成声;世界上有一种爱,还没表白,已经咫尺天涯;世界上有一种爱,还没来得及好好爱,就已
  • 有商铺吗?有物业吗?
  • 或许,走过的日子,太过忙碌,总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去欣赏初夏的美,心头压了太多的累和苦。#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每日一善#【�指路不吞回只回ygxy
  • 然而没能站一起比哈特不圆满[泪][泪]~~佐助一直“我绷不住想笑可是还要保持苦瓜脸我好累”圣也超级萌呀,学了两句中文半天想不起来的时候简直可爱得不行[偷笑][偷
  • 白1打后,黑2补棋,白立下或夹都能活,但已经死了那么多,还爬了二线,显然没心情补活,白3断掉。为了杀气白1只好扑,黑2扳起,白两子又不能要了。
  • 去年年底制定战略时,当时的咨询公司以他们多年的快消品行业经验说,咱们的市占率在未来3~5年能达到35%就很优秀了。上半年妙可蓝多发生的四件事:1)上半年疫情反复
  • 版型是属于有点小宽松的,落肩的设计,更能包容各种不同的身材,属于非常不挑人的款哦!能自由选择,是一种幸福,能适度放弃,是一种洒脱。
  •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了公司,所有人从不确定开始,走到今天,站在这里,拥有了鲜花,掌声,和舞台,在无数的不确定中为数不多可以确定的是就是知道有一群真心喜爱我们
  • 赞赏公众号文章1元(点“喜欢作者”——点“1元”)即可获得回复下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期货、外汇超短关注品种,内部交流群限时免费分享,累计赞赏公众号文章100次即可
  • 假如珠峰在北京市中心,你站在峰顶,视力良好,大气通透,你差不多可以看到济南市的楼宇。人站在珠峰上看远方,视线与地球球面会产生一个切点,这个切点,就是人的视线能看
  • 一个企业只有共同建设心灵品质让团队拥有更高的格局和境界,面对困难时,才会团结一致,心生万法,遇鬼杀鬼,遇魔杀魔,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而有力量。#每日一善[超话]#
  • 东方青苍的女人就喝东方树叶好像不适合性感路线 但是我挺喜欢自己性感的肉蜜腿和屁股[舔屏][舔屏]明明是章若楠路线 可为什么给我个臀围100的欧美臀部 没办
  • 走走停停,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去去,慢慢人生路,有的人教你学会了珍惜却已经离你而去,有的人无论你怎么改变,都陪伴着你不离不弃!#宝宝的少女心##这一刻的小时光# 知
  • 其实,这是去年特价买的,几百元,衣服含棉料高(97%)穿着舒服,做工也好说真的,我一年四季,买不了几件衣服,除了喜欢悠闲风格之外,每次买衣服都尽量挑选基本款,经
  • 两个相互嫌弃的人都想改造彼此,但是最后都矫枉过正,晚年的江德福睡觉都要换上睡衣,一天不洗脚都难受,他再也不会觉得战友叫他“三洗丈夫”是件丢脸的事情。只有江德福回
  • 公元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在去五台山礼拜的路上,途径曹溪水域,掬水饮之,觉得此水甘甜香异,四顾群山,又叹峰恋奇秀,宛如西天宝林山地,遂建议“此山可建梵刹”。
  • #音乐剧南唐后主# 杭州南唐0827晚场repo南唐是我第一次二刷的剧 看了王杨徐泽辉 张智涵王敏辉 两组不同的卡司 确实能感觉到两组不同的演绎侧重点(都好棒
  • 确诊病例2:某女, 46岁,河北籍,与确诊病例1同单位员工、同宿舍居住,为12月14日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12月15日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进行核酸检测
  • :“老公,我们给这狗子取个名字吧”:“摩卡?”其实当我抛出这个需求被回应时,心里就已经乐开了花,因为有人懂我的奇奇怪怪而这人在我逞强时,会告诉我不用这样,既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