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没有觉悟并活出来觉悟之前,我们都是念头的受害者。我们因为无辜地相信了它们,而使噩梦变得非常真实。因为千生万世从未质疑过它们、从未一片刻抽离出观看过它们,我们和它之间变得毫无间隙——我们被认为我们就是念头。当一个痛苦的念头走过我们时,我们如此当真,我们如此痛苦!

我们就是那念头吗?不,当一个念头路过我们的头脑,当“觉”者忘记了它的身份——当它深深地认同那念头时,当它把那念头当真时,我们的痛苦产生了。梦变得那样真,幻觉仿佛就是事实。我们随着不同念头经过我们的头脑,我们开始喜、怒、哀、乐。在没有分离出念头不是我们之前,在没有看见那永恒的“觉”之前,我们不可能不痛苦。

在那能生出念头的、念头背后的信念没有解构或瓦解之前,痛苦的念头不会不来;在我们不能不把念头当真之前,我们无法停止痛苦。我们都是念头无辜的受害者,我们都是梦中的小孩。因为相信了我们的念头,我们在梦中无辜地痛苦。

你想停止痛苦吗?惟一的办法就是质疑你的念头。“捉住”那经过你头脑、让你难受的念头加以质疑与拷问,从而识破它的虚幻不实性,是惟一的解决痛苦最直接的方法。

痛苦是因为你相信了一个和现实之存在相悖的念头,痛苦是因为你只走直线的头脑坚持认为存在应该如何如何的缘故。现实之存在是惟一的真实,痛苦绝对是因为你的心相信了一个它与真实不符的谎言!

停止痛苦的惟一办法,就是认清哪儿是真实,哪儿是你自己的梦或想;从而回到并安于那如实的存在之上,不再与存在对抗,是惟一消弥痛苦的方法。

如果你想继续痛苦下去,就继续与存在对抗;
如果你不想,就停止下来。分清哪儿是你的梦,哪儿是如实的存在;觉知你的念头,不再那么把它当真,是惟一终止痛苦的时刻。

针对终止痛苦,这就是最直接、最单刀入骨的手术;其它的入路都没有直针对治。你想最快地终止你的痛苦吗?就用质疑的针直接刺破念头的泡——那心不顾真实是什么的个人的梦。

只要你没有质疑尽你的信念,你就不能完全解脱,当一件事情发生在你面前,然后有一个令你不舒服的念头产生了——这个念头将来之前从哪里来?从你的信念中来。如果你在某种情况中感觉不自由,是什么绑住了你?是什么围成了你心的栅栏?信念。

如果你想去做什么事,你总是做不成,你总是前进不了,是什么挡住了你?是什么成了你面前的鸿沟?是信念。信念是某种性质的念头产生的原因,某种性质的信念生出那种性质的念头。在我们没有质疑尽我们的信念之前,我们不可能完全解脱。

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内在里还有所坚持,还有所深信,还有不可破解的认同,我们就不可能完全解脱。解脱是信念的解构。当我们内在里所储藏和持有的信念都解构了,我们就自然地解脱。

信念是绑着我们自己的绳,一个过不去的念头是绳的打结。只有那绳完全没了,结才不会产生——然后才能痛苦没有,然后才能自然解脱。

一个深深相信的念头就是信念,一些永恒不变的信念就构成信仰。只要我们不针对我们的信仰做功课,解脱自由是无望的。念头不破,信念不解,信仰不灭——自由无门。

相信就是障碍。你相信什么——那相信的,就是你痛苦或不自由的来源。你破一个不相信,你自由一些;你相信一个,你的自由将少一些。不管是什么,只要有你相信的,你总不能完全解脱。

真理也不能相信,因为相信真理是最大的难以解脱。真理是你最后的拴马桩,同时也是拴马绳——你相信它,你一路上解开了一千个魔鬼的绳索;到最后,你被上帝拴住。到死的时候你会发现,上帝是所有魔鬼的总头目。

没有可坚持的信仰,心不可能被任何一种东西拴住。心的本性是流动的,它走遍一切又不在一切处停留。如果你让心在某一处停留,那必然造成你的心在那一处挣扎、孤独和痛苦。因为你违背了心是流动的本性。它应该时刻流动,然后你却让它在一处驻住,那当然最终你会痛苦。

流动而自由的心停在一个“美景”之处的快乐是短暂的。如果你让它久留,用不了多久,那快乐迟早会转化为痛苦。放心走吧,让心处处流动,这样你才不会痛苦。

流动的心没有任何它所要抓持的信仰,波浪不会嫁给任何一根水中的柱子;虽然它经过它、环绕它、亲吻它、拥有它,但它必须走开,因为它并不属于任何一根柱子——即使某根柱子再好再大。河流会绕开所有的石头,心不属于任何真理。当你违背这一规律时,你必然痛苦——因为心自己在呻吟。

佛是那完全成为心的人。因此,佛没有任何信仰,佛没有任何信念,佛不相信任何念头——因而佛有不死的自由,佛有不可度量的广大无边。任何觉悟到那心,并完全活出那心的人,都是佛。

佛从不教导你信仰,佛只指导你认识心;佛从不给予你信念,佛只指给你看什么是自由。所谓空,就是那心里没有任何的信仰;所谓无念,就是那心里没有任何的信念;所谓不执着,就是那心不相信任何一个念头。佛说“心要空”——心要空空掉什么?就是空掉你那些信念及信仰。

没有坚持不变的信念,没有抓住不放的念头,没有舍不得丢弃的信仰,就是空了。完全的解脱就是空的实现,就是你那心中——它的信仰、它的信念、它的念头——不再被紧抓紧抱不放的时刻。

你想体悟或过上“空”的生活吗?对你的念头、信念、信仰下功夫吧。念头做尽,信念铲尽,信仰除尽,你就空了,你就完全自由了,你就解脱了,你就是佛了。所以,整个成佛的功课及道路,就是对念头、信念及信仰做功夫的过程——它也是见到心本来面目的过程。

我们常说本来真如心被什么给遮蔽了。被什么遮蔽了?就是被念头、信念和信仰给遮蔽了。所谓还心本来面目、所谓见心本来面目的过程,就是抽走、拿去、移除、铲掉、消无那些信念、信仰及念头的过程。

你想无苦、解脱、自由无限或成佛吗?别在别处用功了。就对着你的念头、信念和信仰用功吧——念头破尽、信念解尽、信仰除尽,就是你自由解脱的时刻,就是你无苦的时刻,就是你成佛的时刻!

解脱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它不是虚幻的精神上的杂技或表演。一旦你找到对付念头、信念或信仰的方法,那么修行就不再是一种智能上的事,而是一件体力活。

一旦你找到对待它们的方法,解脱变得不虚、不玄、不空——而是如上楼梯一样,是一步步走的过程。这方法与工具就是“质疑”,它的工作对象就是念头、信念、信仰。

去老老实实做吧,自由解脱或成佛不是空话。信的老实人、勤奋人总能到达。内在国家的平和是有希望的,因为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工具有力、工作对象就在那……就差你老老实实地用功了!

不想痛苦、受限或难过的人,就去实现这和平吧。温柔地向你内在的念头、信念和信仰“开战”吧,还我内在国家的平和。

——觉醒行者 https://t.cn/RuiC9vv

“仁政” 走向 “义政”
图片

“仁政” 的思路是为政者 ( 君主或政府) 以己之 “恻隐之心” 来推己及人, “以仁心行仁政”,即要求统治者作为人民的父母官,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从儒家 “为民父母” 的譬喻可以看出, “仁政” 是典型的家长制政府。但正如康德和以赛亚·伯林等思想家指出的,家长制是可以想象到的最大的专制

主义,是自由的最大敌人。与之相对,“义政” 则是另外一种治国理政的思路。“义政” 首先关注的是 个人利益的取与,以及私人之间的利益规范,其聚焦点在如何对待恶: 一方面是 “不作恶” 和 “禁人为非”,“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 《荀子·强国》) 就很好地表达了 “义” 的这一层意思。另一方面是对恶进行制裁与惩罚。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方面都不仅仅适用于私人关系,而且也适

用于君民 ( 政府 - 人民) 关系,即 “义” 不仅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也可以规范君主、政府和国家的行为。

实际上,早在 20 世纪初,梁启超就已经认识到从 “仁政” 走向 “义政” 的必要性。梁启超在 《论权利思想》中谈及 “仁”、“义” 之别时,把 “义” 的观念与 “权利” 观念勾连在一起: “大抵中国善 言仁,而泰西善言义。仁者,人也,我利人,人亦利我,是所重者常在人也。义者,我也,我不害人,

而亦不许人之害我,是所重者常在我也。此二德果孰为至乎? 在千万年后大同太平之世,吾不敢言; 若在今日,则义也者,诚救时之至德要道哉! ”[14]梁启超对 “仁”、 “义” 不同内涵的理解可谓一语中的: “仁” 指向他人利益, “义” 则指向自我权利。他又断定今日之中国更需 “义” 的观念,亦即权利观 念。在后文的论述中,梁启超把主张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的杨朱视为主张权利的哲学家。笔者基本赞同此种解读。学界熟知孟子 “距杨墨”,但实际上,有理由相信,孟子吸取了杨、墨的合理因素,其中就有对杨朱个人权利观念的吸纳。这从孟子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 《尽心下》) 的说法中可以得到印证。此外,宋儒有关杨、墨学仁、义而过的说法也颇可玩味: “杨子为我亦是义,墨子兼爱则是仁。”[15] “墨子 ‘兼爱’,行仁而过耳; 杨子 ‘为我’,行义而过耳。”[16]杨朱 “为我” 是 “义” ( 虽然过了) 的说法,表明 “义” 确实与个人权利相关。如前所述,孟子本人对“义” 的论述也体现了这一点。

梁启超也认识到了 “仁政” 的弊病。他说: “夫出吾仁以仁者也,虽非侵人自由,而待仁于人者也,则是放弃自由也。仁焉者多,则待仁于人者亦必多,其弊可以使人格日趋于卑下。( 自注: 欧西百年前以施济贫民为政府之责任,而贫民日益多。后悟此理厘而裁之,而民反殷富焉。君子爱人以德,不 闻以姑息。故使人各能自立而不依赖他人者,上也。若曰吾举天下人而仁之,毋乃降斯人使下己一等 乎?) 若是乎仁政者,非政体之至焉者也。吾中国人惟日望仁政与其君上也,故遇仁者焉,则为之婴儿; 遇不仁者焉,则为之鱼肉。古今仁君少暴君多,故吾民自数千年来祖宗之遗传,即以受人鱼肉为天经地义,而权利二字之识想,断绝于吾人脑质中者,固已久矣。”[17]基于以上认识,梁启超十分坚定地断定,当今社会,“仁政” 非政体之至焉者,而 “义” 乃至德要道。

阿玛蒂亚·森曾区分了两种思考正义的方式: 一种致力于探求完美的正义以及正义的本质,一种着眼于消灭现实世界中明显的不公正。森自己追随后者,认为

“着眼于现实世界的视角更容易使人明白, 消除赤裸裸的不公正比寻找完美的公正更重要”[18]。不难发现, “仁政” 更接近于追求完美的政治理念,“义政”

则更接近于消除明显的恶和不公正。笔者以为,后一致思方式对发展儒家政治哲学尤为重 要。如果我们仅从 “仁” 和 “仁政” 的视域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将会希望政府给那些弱者和无辜者提供帮助和安慰; 如果我们从 “义” 和 “义政” 的视域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将会要求政府尽可能地消除明显的恶和不公正。“希望” 和 “要求” 虽然都对政府提出了某种义务的要求,但后者所产生的义务似乎较前者更为基本而有意义。我们常说 “义不容辞” 而不说 “仁不容辞”,也表明 “义” 相较于“仁”,其义务性更强。

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作恶者没有得到相应且及时的惩罚,那么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作恶者,社 会上就会滋生越来越多的恶。使作恶者得到必然的惩罚,远比道德说教对于国民之心性的塑造更为有 效。慈济伟即认为正义的动机是有条件的: “有正义愿望的人们在遵守规范时既不想吃亏也不图占便宜,而是为了在大家共同接受的规范之基础上公平互利。”

公平互利的要求即正义愿望的相互性,而一旦这种相互性条件得不到满足,社会道德秩序就会以一发不可收拾之势陷入恶性循环: “一部分违反大体上公正的规范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惩罚,于是更多的人争相效仿,造成规模越来越大的恶性循 环而不得休止。”[19]所以,对待恶,为政者必须施行 “义政”,手握利刃,斩断一切私人恩情和利益关系,严惩不贷,惟其如此,才能令民心大悦。

概言之,“义政” 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就积极方面看,“义” 的实质在于规范个体对食物、财富、职位等社会基本益品的取得和持有 ( 取) 以及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和交换 ( 与) ,以使这个社会达到基本的公正; 从消极方面看,“义” 强调 “不作恶” 和 “禁人为非” 以及对作恶者的制裁与惩罚, 以维持一个基本公正的良序社会。如果说 “仁政” 走的是由心性到政治的路径,那么,“义政” 则是通过自律、规范、制裁乃至惩罚来塑造国民的心性。孟子太过强调通过 “羞恶之心” 来塑造自律的主体, 而对规范、制裁和惩罚不太重视 ( 虽然也有论及) 。笔者以为,今日发展儒家尤其是孟子的政治哲学也应重视荀子的相关论述。而且,就人性论而言,孟子的性善论其实可以涵括性恶论,亦即它可以充分认

识到现实中的恶并解释其来源,因此,其政治哲学并不会排斥规范、制裁与惩罚。不过,它与荀子尤其

是法家有异,比如,出于 “仁” 道,当它诉诸制裁和惩罚时,会充分考虑到给予被惩罚者以相应的人道待遇。

「自性」一詞由來:
自性,是佛學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有談到「自性」。大意主要有:其一,謂事物的本體、本質。比如《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弟子品第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其二,謂事物的存在狀態。比如《成唯識論•卷八》:「初能遍計自性雲何?有義: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遍計,虛妄分別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說阿賴耶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不過,由於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賦予的含義也不一樣,具體來說:
(1)有部的自性:因緣聚合的有為現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自體。上座部佛教的空間世間。世間,即以崩潰、破碎、破壞、毀滅之義而為「世間」。 有三種世間: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空間世間,也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物質世界。有部,具稱說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於西北印加濕彌羅一帶。主要論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蘊足論》、《集導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和《論身足論》;「一身」是《大毗婆沙論》、及《發智論》等。其理論特點是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在《大毗婆沙論》中有自性門,說明某法的體性是什麼,這就是出體。有部論師對世間、身心一切現象,瞭解為複雜的綜合體,分析復合體而發現內在單一的本質,就是自性。這就是實有與假有。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三曰:「地雲何?答:顯形色,此世俗想施設。……地界雲何?答:堅性觸,此是勝義能造地體。」這裡把地分為二種:常識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設而非真實的;佛說的地界,那是勝義有。從復合的總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稱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稱為我。又如《大毗婆沙論》卷九曰:「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此外自性,還有本性等別名,顯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恆存在的,所以《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一曰:「諸法實體恆無轉變,非因果故。」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九。對於這樣恆有的自性,與現實的無常生滅現象似乎相違,與緣起因果也徬佛不合。針對這些疑問,在《大毗婆沙論》中有著詳細的解釋說明。如《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六曰:「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恆有,無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諸聚集物,依實有事,假施設有,時有時無。」這是說,諸法實體在三世中恆有,不能說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但依作用可以說有說無。又如《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九曰:「問:諸行自性有轉變不?設爾何失,若有轉變,雲何諸法不捨自相?若無轉變,雲何此中說有住導?答:應說諸行自性無有轉變。復次有因緣故說無轉變,有因緣故說有轉變。有因緣故說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性、自相,無有轉變;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為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故有轉變。」這可見有為法的生滅有無,約作用、功能而說。自體是恆住自性,如如不變的,因此稱為恆有。對於般若空性智慧無量的包容屬性,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從林。惡人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2)中觀家的自性:破斥有部的自性,提出無自性。龍樹不但熟諳印度非佛教的思想傳統,且受般若經新思潮的鼓舞,他所著的《中論》,因高度濃縮語言的頌文形式,種下日後詮釋上的爭端,帶動中觀學派的發展。中觀學派在接受唯識思想的挑戰與刺激之余,並沒有被它收編或擊倒,反而依照中觀思想的原理,提出一個可以超越唯識思想的辦法,那就是立於真、俗二諦的觀點上,從世俗諦的立場安立「唯識無境」的觀點,而在勝義真理的立場上採取「一切法畢竟空」的中觀派的觀點。在佛滅度後的五、六百年間,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時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響極大。到了佛滅度後七百年間,有龍樹大士出世,因感於有部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經》,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針對著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思想,給予猛烈的評擊。同時,高竪緣起無自性的中道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異常的光彩。中觀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即宇宙間一切有為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謂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皆無自性。《大智度論》卷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又如《中論·四諦品》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是說一切法無不是緣起,緣起法必然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所以性空。自性與緣起,從有部的立場去看,本來可以並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觀家的經論里就變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緣起。既然待因緣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沒有自性。因此,緣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緣起,只有這樣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說不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於常見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江陵县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工作以来,结合下沉社区“大走访、大慰问”活动,收集社区群众“微梦想”“微心愿”“微诉求”重点对老旧社区困难群体走访调研,工作专班
  • 面对点多、线长、面广,养护任务紧的现状,该中心坚持做足路况勘查功课,通过对管养的干线公路路基、路面、桥涵、交通安全设施等进行全面分析、论证,编制科学合理的养护计
  • 县级层面,以驻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做好驻村帮扶宏观管理;镇办层面,以镇级驻村办为抓手,具体抓实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日常管理考核;村级层面,以乡村振兴临时党支部
  • 足球》萨拉单场梅开二度 利物浦豪取英超8连胜英超第17轮,利物浦坐镇主场迎战沃特福德,红军靠着当家球星萨拉(Mohamed Salah)单场梅开二度,终场以2:
  • #运动就是坚持[超话]# 178早中晚麻辣烫奶酪包泡芙辣条运动量早内太啡二十分钟吃完午饭坐在这里发呆,会想今天上午的课,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今天上课的不安定感就很
  • 德国拜耳拜灭士 蟑螂药 19.9~~德国拜耳拜灭士 蚂蚁药 19.9[月亮]别人的生活里面发生了什么,他们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波折和磨难,站在自我立场的你可能并不知
  • 主角配角都是香饽饽,有很多人爱[doge]吃墨水、车/震等等是真会玩儿[污]小攻还很会说情话,比较肉麻,但谁不爱呢[笑而不语]最后穿越救国的壮志豪情,恕我看得一
  • 降不住你的人,乐视会员你则做不到心甘情愿。芒果会员人生也像坐火车一样,可是你总是需要前进,会离开。
  • 戊土生于巳月,甲为戊土七杀星,身旺,喜用财杀,逆行东北水木之乡,财官得地,发福荣身,顺行南方火印地,身旺何劳印,火炎土燥,谈何富贵?戊土生于戌月大运顺行北方亥子
  • 这就是您的方法不对,您拿指甲掐、搓,肯定会弄破皮。要治病,您得知道病源是什么,既然百病从气生,也肯定从气消。
  • 贝拉米希望索斯盖特能够排除俱乐部的因素,其实贝拉米的看法有些道理,就拿林加德为例,当他在铁锤帮状态很好的时候,他无缘欧洲杯的大名单。虽然桑乔无缘了上一期的三狮军
  • #读书##果妈.爱阅读#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身心灵成长始终是一条注定要走的路,初次接触灵修,会感觉神奇、不可思议,内心也会有些迷惑、否定,难道这不是唯心主义?
  • 该公司提交给SEC的文件称,它将通过分析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议员及其配偶和受抚养子女的财务披露,各自构建一个由500至600支股票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一家名为Su
  • 它的承重性很好,ipad、笔记本电脑、书本…都可以放。 如果短时间不用的话,把它折叠起来也可以直接折成一个扁扁,厚度只有3厘米,方便收纳!
  • 倘若它的外表和动作仍像当年,如奥德修斯前往特洛亚留下它时那样,你一见便会惊叹它的勇猛和迅捷。然而当他在宅邸门口与牧猪奴欧迈奥斯谈话时,曾经饲养过的忠犬阿尔戈斯一
  • 对了,进法院安检时,母女俩用的一个手机,所以只有一个苏康码,工作人员说你这不行啊,另一个人的呢,还有48小时核酸呢,阿姨明显低声诚恳说道,不好意思,我女儿是脑瘫
  • 没有好付出,哪有福气要高回报!没有好付出,哪有福气要高回报!
  • 推开完全没有油腻感滋润度又很足,无香精的淡淡原料味闻着也hin安心~看完了《非常律师禹英雨》韩国电视剧拍得既有新意又有深度,涵盖了当下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国家还
  • 茗嫄汇医美皮肤管理产品,经过3年的临床试验,又经多位皮肤医学专家测试,是真正的医学美疗产品,并获得多项国际专利认证!该中心结合了中西方前沿的医学技术,首先提出了
  • 心存感恩之心,身行积德之善; 从善者吾近之,从恶者吾远之; 百年养善不足,一日毁之有余; 行善不必人知,积德无需他晓 ​。心存感恩之心,身行积德之善;从善者吾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