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侬!”做完血透的80岁上海老奶奶,一定要谢谢这位杭州来的小姑娘】从隔离酒店出发去血透室前,浙大一院血液净化中心副护士长俞伟萍特地在包里装了一些小面包,准备分发给透析患者,“他们要等待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尽可能为他们多准备一些。”
俞伟萍是浙江援沪医疗队血透小分队的领队兼一组组长。4月2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组建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赶赴上海,84名专职血透护士开展24小时不间断的血液透析服务,缓解当地患者血透难的压力。 ”
小分队由78名女性和6名男性组成,最小的是98年美小护,最大的是65年大姐姐,接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3家医院的血透中心。
春末的上海,街道寂静无声、行人寥寥。透析患者为了常规治疗奔波赶路,前方正常运转的血透室闪耀着温暖的灯光指引着他们……

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
浙江医护们迎难而上

东方医院的血透室里,几十台透析机规律地运转着,患者安心地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护士们有的忙着操作,有的负责宣教,一切重新步入正轨。
4月2日,接到省卫健委指令的浙江援沪医疗队血透小分队第一时间抵达上海,连夜开会讨论后于次日清晨进驻3家医院的血透中心。
俞伟萍说,血液透析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都需要透析治疗来维持,所以血透中心哪怕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候也应该保持正常运转,这离不开血液透析专科护士的日夜坚守。
当天接手东方医院血透室的场景,她还历历在目,“当时我们对血透室的环境、规章制度、患者病情完全不了解,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先提前去看了下环境,按照院感要求进行了改造。血透机型号有很多种,有些根本没用过,只能现场互相教互相学,尽快上手。”
完全陌生的环境下,浙江队员们迎难而上,不慌不乱、有条不紊地投入工作。透析机从早上6点多开启后,一直工作到了第二天的凌晨1点多,为前一天因为疫情耽搁、最迫切需要治疗的95位患者进行了透析治疗。结束后,他们全都安全回家。
浙大四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浙江援沪医疗队血透小分队一组副组长毛卓英回忆说,“第一天我还没开始自我介绍的时候,所有的病人都知道我们是来支援的,都很兴奋,说你们要是早点来就好了,然后全程都很关心地问你们什么时候会离开。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些患者对我们的期盼,更能感觉到这段时间他们的不易。”
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毛卓英给出了一个让人踏实的回答,“我们都会等到你们稳定之后再离开。”
很快,浙江医疗队的队员被分成3个班次,为了尽快满足患者们的治疗需要,开始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透析治疗。除此之外,俞伟萍、毛卓英等有过新冠重症患者护理经验的医务人员,还要进入隔离病房为特殊患者提供必要的穿刺操作、CRRT治疗。

大伯竖起大拇指点赞
感谢的话永远说不完……

浙江医疗队接管的三家医院血透室步入正轨后,一些受疫情影响耽误治疗的患者恢复了常规透析,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队友抓拍到一张对毛卓英来说十分珍贵的照片。当时,她正在为一位大伯实施治疗,大伯突然竖起大拇指为浙江队点赞,“我不知道你们要有什么样的动力,抱着多大的决心,才能冒着这么大的危险来到上海来支援我们。感谢的话我永远说不完……”一句话,一个大拇指,瞬间让她护目镜后的双眼泛起了泪花。
北仑区人民医院护士张珍琪某天下班时,正好遇到一位坐着轮椅来治疗的阿姨,她主动组织病人给护士们让出路来,“让她们先走,现在她们比我们珍贵,我们都要靠她们。”她瞬间被打动,“感觉我们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被他们保护着。”
血透室的患者中,大都需要一周三次的透析治疗,但当时不少人已经一周多无法透析,所以时不时有突发状况出现,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俞伟萍遇到了一个60岁出头的上海爷叔,患糖尿病30年,血管条件不好,透析时发现动静脉瘘闭塞。她解释说,动静脉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内瘘闭塞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正常透析,可能引发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还会威胁生命。
但是,血透室没有条件做扩张手术,她只能采取局部按摩内瘘口等物理疗法,一点一点疏通内瘘,直到内瘘震颤增强再进行穿刺,最终帮爷叔顺利完成了透析。

80多岁的老奶奶血透后说
谢谢侬,杭州来的小姑娘

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主管护师钟琦所在的血透三组,对接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医院是上海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有88台血透机及30余台CRRT机,固定患者近600位,但疫情管控使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对需要定期透析的患者影响不小。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闷与渴是钟琦最直观的感受,一穿上防护服,大家就得坚持六七个小时不喝水,尤其是这几天连续高温,由于疫情防控无法开中央空调,每天都像在蒸桑拿。
“不过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上下机忙起来就忘了。”钟琦说,刚开始操作时,自己还觉得戴着两层手套进行内瘘穿刺,完全找不到感觉,现在也已完全适应。
虽已连续十天被闷在防护服里,钟琦倒也收获了不少感动:做了血透治疗后的患者,都会对我们表示感谢,瞬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让钟琦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眉眼慈祥,看着她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奶奶,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据悉,这位老奶奶是由街道工作人员护送过来做血透的,在这之前已三天没进行血透治疗,为此既不敢多吃饭又不敢喝水,再加上老人的子女都因疫情防控出不了门,她刚到医院时情绪还是比较紧张的。
钟琦则在老人身旁耐心安抚,直到她心情平复了才开始上机操作,并时刻密切关注老人身体状况。4个小时的血透结束后,老奶奶没有出现什么不适,她用方言对钟琦表示感谢:“谢谢侬,杭州来的小姑娘!”

五天没透析的患者腿部抽疼
护士按压膝盖累得大汗淋漓

温州市人民医院的护士林玲霞也是承担中山医院血透中心支援任务的血透三组一员。前些天,一位壮实的中年男病人透析时左下肢突然抽筋,疼得厉害。林玲霞见状,赶紧按住他的膝盖,将脚往胫部方向拉伸,缓解他的疼痛。这个姿势一直持续了45分钟,身穿防护服的她早已大汗淋漓。治疗结束后,病人告知他已经5天没有透析了,以前正常治疗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抽筋的时候实在疼得难受,你帮我压腿真的好了很多!你帽子那里都是汗,多谢你!”
过了几天,林玲霞又碰到这位病人来透析,病人坚持送给她一支笔,“这是我第三次来透析,第二次来的时候没找到。我给你带来个小礼物,一支晨光笔,上次看你们笔都很少,你都向人借笔写单子。这支笔很好写的,希望能帮助你工作。”
毛卓英说,疫情之下,面对小区封控、管控、隔离等各种原因,透析患者为了能赶来完成几小时的治疗,都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我们所有的队员都希望,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能够帮助到他们。”(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冰清 吴朝香 通讯员 王蕊 金南星 林杨青 杨陶玉)

规定和人情起了冲突我们该怎么选!你们怎么看!!!!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赞”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新冠肺炎##上海疫情##疫情防控##好人好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望你有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毅力,我相信这是一个青春的、无悔的6年。#日行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只好友圈和我们要想心系祖国就一定要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
  • 杨初回到家,只觉得浑身无力,便瘫坐在自己房间的椅子上,自言自语道:“以往和平时候要筹集那么多的钱都是很不容易的事,现在这战争时期,要我一个人出那么多,这分明是比
  • 不过是大梦一场空,不过是孤影照惊鸿不过是白驹之过一场梦,梦里有一些相逢有道是万物皆虚空,有道是苦海最无穷有道是人生得意须尽欢,难得最是心从容你每天都要求自己拒绝
  •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罗娟提醒,“出去旅游和避暑的朋友,特别是去峡谷一带比如金刀侠、万盛黑山谷等地方,一定要关注气象台的最新的预报和预警信息,尤其在有强对流和强降水
  • #STU48##渡辺菜月# 210920 Twitterこんばんわたなべ~☆#渡辺菜月# です9/12から1週間と1日が経ちましたね〜どんな1日を過ごしていまし
  • 抄送组织 @制_服种草机 @JKDK制服_装_扮_推_荐 @jk搭配推送君 @jk服搭配种草集 @JK服种草姬 @JK服资讯人形姬 @JK和DK的西式装扮 @J
  • 席慕寒狠狠掐着她的下巴,邪魅一笑:“是不是我的基因问题,要再生几个证明一下! 席慕寒狠狠掐着她的下巴,邪魅一笑:“是不是我的基因问题,要再生几个证明一下!
  • 在这趟生命旅途中,出现的每个人,都会因为你的选择试论影片《唐伯虎点秋香》的经典艺术元素外国有个艺术大师叫卓别林,我觉得我们的艺术大师叫周星驰。憧憬和做梦,是我年
  • 一切成就,事业,繁华,都来至于自己这颗心, 自己这颗心是什么,自己的世界就是什么,自己的事业就是什么,您的力量,也来至于这颗心, 所以,要护住自己的心,
  • 一边喝着真果粒一边吃着开小灶一边看着肖战斗罗大陆一边期待余生请多指教呀我爱肖战我喜欢肖战,肖战顺顺利利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健健康康[/cp] 本 肖战粉丝 觉得 肖
  • 这段“辟恶梦法”首先说明了造成恶梦的三个主要原因:魄妖、心试或尸贼,并认为,“遇不祥之梦,是七魄游尸来协万邪之源”,也就是说,恶梦是由于人的心以及魂魄中了鬼邪而
  • 人事部经理苦笑:“领导,您也别说了,这不一大早王总就把辞职报告给我了,说是不认同咱们的企业文化!”第二天,老板给人事经理说,咱们公司刚来的王总喝酒不行啊,这以后
  • 【智慧新图景 赋能新平台——第16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即将举办】9月25日至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
  • 在扁平足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矫形支具,足弓垫仍是最常用的扁平足矫形支具。在扁平足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矫形支具,足弓垫仍是最常用的扁平足矫形支具。
  • 无论海王星落在星盘上的什么地方,在哪里我们想要找到神圣并向往成为创造与精神性的人,这让我们投入与了解自我、超越传统限制的召唤,进而提升自我至另外一种层次。 凯龙
  • 今日,组织散伙饭,没什么特别的,也没什么好感伤的,都过去了。这一切的快乐或忧伤都来自在家园的驻留,她就像一位睿智的老友,给我生活的启迪,抚慰我受伤的心。
  • 除了服装外,Nike ACG 夏季系列也包含了鞋款,广受欢迎的 Mountain Fly Low 也将再次成为户外探险的理想鞋款,而 Air Deschutz 
  • 现附上空间与星球礼单:(️达到数额即送)1⃣️《龚俊精美立牌1个(2人)➕马尔斯绿海报1张(1人)》共3人。⭕️现附上空间与星球礼:1⃣️《龚俊精美立牌1个(2
  • 我永远不会忘记Pick me up的夏天,因为那也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真的太幸福了,几个月前的我以为她们可能根本不熟,开帖只是想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二人有多么般配
  • 【#面试练多分# || Day34:人际传播】今天是面试练多分每日打卡的第34天~今天的题目是:人际传播(见图)答题详解请移步今天的公众号推文哦每天,小笃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