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史前长颈鹿总共分几步# 我将古生物科学艺术复原作为职业工作的主要方向,原因很简单——因为史前生命足够怪,却又怪得合情合理。将这些奇怪的推理相互连接、彼此关系就能窥到生命之网是如何生长、自然万物是怎样交互的。

无论是刷新自己对生命形态的认知,还是发自内心去享受进化力量所带来的颠覆震撼,抑或是单纯的猎奇心理、探索欲望,都能从古生物科研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每一次,科学家把他们最新发现的化石骨骼摆在我面前,我都无法控制住自己在脑海里去勾勒它的形象。

最近一次,我花了近5个月的时间复原了一头“怪兽”。它最终的样子登上了《科学》杂志。

“它的头顶长着一个圆盘状的独角,很大,顶是平的,从角发育过程推测:怪兽活着的时候独角呈半球状,形似军用钢盔。独角前端两侧可能还各有一个小突起。”

“颈椎异常粗壮,比起正常动物关节面厚了许多,我们做了模拟碰撞力学研究,认为是适应激烈碰撞的特化结果。独角与颈椎的特性表明碰撞行为时常发生,可以判断它是一个善于碰撞的好斗角色。”

“估计该动物体重140千克左右,肩高120厘米以上。开始我们一直认为怪兽属于牛科,最近研究证明,怪兽是早期的长颈鹿,命名为獬豸盘角鹿。”

这是我从古脊椎所研究员王世骐老师那里得到的化石标本的核心信息,一起拿到的还有一份盘角鹿化石标本的三维扫描模型。

图1:盘角兽复原定稿
图2:数字模拟盘角兽碰撞姿态(左上)解剖姿态(右上)头颈肩角度

一个奇怪的颅顶、一串似乎比例失调的颈椎,外加似曾相识的脸部骨骼,构成了一个幽绿色的头颈骨。

最简单粗暴的复原方法是直接在眼眶里填上眼球,沿着骨骼外轮廓封闭出一个实体,用体面结构区别一下头颈口耳鼻,一个粗略的复原形象就有了。但是,那又有什么乐趣呢?

我拆开每一块骨骼,观察它们彼此的连接方式,模拟关节的运动范围,设想器官和组织复原的位置。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盘角鹿异常粗大的颈椎会侵占咽喉的空间,我试着加大颈椎与头骨的夹角,但并没有太多改善。

特化的碰撞结构显示,最佳的撞击姿势更接近于头部长轴与颈部呈直角时的状态,但在这个状态下容纳咽喉的空间会被颈椎侵占得更加彻底。这似乎不合理,出现了bug。这毕竟是一个曾经活生生存在过的真实生灵,而不是一个通过想象力赋予生命的幻想生物。

科学复原要求严格参考标本参数,骨骼化石的三维数据是古生物复原工作中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留存的结构蓝图,对于蓝图的主观变形是不可取的。模型数据中盘角鹿头颅和颈椎来自化石本体的等比例扫描,那矛盾只应该出现在后期拼接的脸上。假设面部结构可以前移,咽喉被侵占的空间似乎就可以得到释放。

带着疑问我来到王世骐老师办公室,他捧起盘角鹿化石,对照着相关现生动物的头骨标本,为我细细解说盘角鹿头颅的结构和相关的信息,并验证了我的假设。经过探讨比对,我们认为盘角鹿确实可能拥有一张更狭长的面孔。

盘角鹿头部的复原雏形在其骨骼的合理复原之后,又经过几次调整顺利完成了。与我熟悉的爬行动物的头部复原不同,哺乳动物头部的软组织轮廓和骨骼轮廓并不完全贴合,有些甚至差别很大,比如鲸、河马,需要借助一些关键骨点去明确复原结构;还有一些角质的构成无法形成化石,如盘角鹿半球形的独角,在化石上的留存其实是一个很平的骨质盘座,真正的角则发育在这个基座之上。

好在,可供参考的现生哺乳动物材料还是很丰富的,比如长颈鹿、霍加狓、羚羊以及其它的牛科动物,它们的影像和解剖学资料都比较容易获得。比较解剖学更是常被应用于古生物复原工作:相近的种类、相似的结构、相同的功能、类似的行为、近似的环境……自然界中有很多规律可循,很多原理共通,比如鲨鱼、海豚和鱼龙,比如飞鸟、蝙蝠和翼龙,身世虽不同宗,但身段却异曲同工,这便是功能和形态在自然选择下的趋同。

评价一件科学复原作品的合理性,其中一个有趣的方法就是通过客观的科学构架,去假设复原生物真实复活,它们所被设定的生物结构是否真的可以正常运作、维持生命,是否可以帮助它们应对所处的环境。也许听起来有些玄幻,但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同时打开多个维度去评价生命形态的可能性。

关于躯体的复原,经历了很多次的改版,大致我们尝试过两版的羚羊型,和一版西瓦兽型(一种粗壮型的古长颈鹿)。因为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所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复原考虑:动物形体的协调性——头身比例协调;有助于碰撞行为的体形——健壮稳定;生存环境对体形的选择——林地活动短腿更灵便。

综合以上几点,西瓦兽型的形体被认为是更合理的可能。但初始120厘米的肩高推测,在复原上会形成很奇怪的头身比例。视觉上的协调,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辨别“自然”和“非自然”、“真实”和“非真实”、“和谐”和“非和谐”的先天性审美。在没有确凿证据前我们更倾向于这种协调,最终我们估计盘角鹿的肩高在90~100厘米区间。

一个完整的科学复原过程一定是由内而外的,一件专业的科学复原作品也一定可以“由外见内”去鉴赏。

简单来说,古生物科学生态复原的逻辑思路即是骨骼—肌肉—皮肤—皮肤衍生物—动作—行为—环境交互。由于它们互为因果,所以顺序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任凭复原形象披毛戴羽,无论复原姿态静止或者灵动,都可以感受到内在的解剖结构与之呼应,外在的环境因素与之共鸣。

复原工作者在每个阶段的思考与体悟都会在作品上留下痕迹,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是最耐人寻味的,就像画家的笔触、雕塑家的刀痕。

关于体色和斑纹的设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环境因素,干旱的疏林草原,背景色与今日的非洲稀树草原类似,动物的体色与花纹在视觉层面主要用于交流或保护。哺乳动物大多没有绚丽的色彩,生存于林地的种类往往发育有斑纹——这有助于它们在斑驳树影间隐匿身形。盘角鹿的底色选择了大地色系的保护色,腹浅背深,配有暗色的斑纹。

其二,演化的伏笔,体现在斑纹形式的选择上:将长颈鹿典型的马赛克式几何斑纹以及霍加狓臀部的平行条带状花纹引为元素、疏弱化处理后再现于盘角鹿皮毛之上,这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导向手法,暗示着其中的演化联系。

最后复原的是运动形态。我盯着显示器,一帧一帧地反复观看牛科动物的碰撞视频。我分别得到了盘羊和麝牛碰撞行为的定格参考:它们的起势不同、蓄势不同,收势也不同。

盘角鹿,那些特化的骨骼注定是它天生的破门器,它会怎样碰撞,会如何开始、如何结束,是怎样的力道,我们也许永远都只能猜想。最终,我参考了盘羊和麝牛的姿势设定了两套不同碰撞形态的场景复原小品,不知在定格的静态复原中,是否也能让观者听到遥远世界那声声回响。https://t.cn/A6aqLOT8

#国企资讯#劳模力量

今年5月26日,平煤神马集团召开2021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表彰劳模155名。除高质量发展带头人17名外,剩余138名劳模中,一线职工占比70%以上,彰显了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鲜明导向。

记者日前梳理了这138名劳模的个人资料,注意到他们平均年龄40岁,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占比超过80%,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有10人。他们有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有大国工匠等顶尖技能人才,有一线安全高效尖兵,还有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先进典型。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集团在挺进世界一流企业征程中贡献了劳模力量。

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筑梦前行的闯关力量

在煤矿,井下打锚杆的速度直接决定了掘进速度。全硬岩层,用气动锚杆钻机打一根2.6米长锚杆的速度能有多快?五矿开拓三队生产一班职工臧孟彬的回答是8分钟以内。这个速度也是目前集团有记录可查的最快速度。就在6年前,上班没多久的臧孟彬打一根锚杆需要花费近20分钟。“以前总以为打锚杆全凭力气,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利用一些巧劲就能加快打锚杆的速度。”臧孟彬说。

30岁的臧孟彬是今年集团劳模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虽然学历不高,但他好琢磨,身上有一股冲劲。刚上班的时候,臧孟彬跟在老师傅的后面学习打锚杆,没多久就上手了。奇怪的是,打锚杆速度始终上不来。老师傅说熟练就好了,可臧孟彬认为没那么简单,没事就琢磨钻机,回家专门上网查找关于打锚杆的方法。结合实践,臧孟彬慢慢发现了加快打锚杆速度的窍门。“主要根据煤层的情况来调整钻机的推进力度和转速。如果是煤层,速度就快些。如果是岩层,就应该降低钻机的转速,否则容易卡钻。至于打锚杆时遇到的是煤层还是岩层,我就凭钻机操作手把的震感进行判断。”臧孟彬说。

掌握了窍门、积累了实践经验,臧孟彬打锚杆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去年集团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锚杆锚索钻机操作工比赛中,臧孟彬一举夺魁。

集团一年一度的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无疑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也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了桥梁。今年,集团共有38名和臧孟彬一样在省、市(集团)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因成绩优异获得劳模荣誉的职工。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尽情释放着闯关力量。

“闯关”的不只有技术状元,还有勇于助力高产高效的新时代矿工。

2021年9月底,为了通过岩巷快速掘进实现瓦斯超前治理,平宝公司引进了首套深井矿用全断面岩石掘进机(TBM)。按照最初理论推算,该设备可以实现月掘进600米,比该公司原有掘进效率高1倍。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设备刚运到井下,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设备单日进尺不到10米,还时不时‘罢工’。我们都快急死了,生怕这么先进的机器‘砸’在我们手里。”该公司开拓一队盾构机掘进班班长张占阳对记者说。

作为班长,张占阳主动加入技术攻关小组,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厂家维修人员来到该公司后,他跟在后面“偷师”。厂家维修人员下井实地检查,他就带上饭,做好在井下蹲守的准备。厂家维修人员离开后,他已经学会了解决设备问题的方法。“我们通过扩大稳定器受力面积、扩帮、增大边刀尺寸等,使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行,单日掘进突破10米,最高能达到20米。”张占阳说。

为进一步提升效率,张占阳优化设备维保、刀具检修等工序,最终将单个循环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缩短至50分钟,正规循环率保持在95%以上。目前,TBM月进尺保持在350米以上,今年3月份在己15、17-12130瓦斯治理巷进尺410米,创出省同类巷道单进新高。

“对我们来说,这个成绩还不够理想。我们要总结使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充分释放TBM潜能,推动进尺水平不断攀升,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张占阳说。

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奋进时代的领跑力量

1.5米宽的液压支架最大支护强度能有多大?在十二矿井下试验的中心距为1.5米的液压支架支护强度可达1.35兆帕,是目前已知国内同类型液压支架所能承受的最大支护强度。“这种类型的液压支架非常适合千米埋深、运输条件有限的老矿井,是我们专门根据集团矿井实际设计研发的。”该支架发明人、集团劳模王伟峰说。

王伟峰是机械装备集团河南矿机公司研究所工程师,今年34岁。2009年,王伟峰大学毕业后来到机械装备集团。那时,该集团许多大型装备依赖外部购买,无自主设计能力,价格、服务等完全受制于人。“刚到这里,我就知道自己的使命——造出适合我们自己井下条件的装备产品。”王伟峰说。

2017年,王伟峰和研发团队大力攻关,成功研发出大缸径立柱液压支架,实现了集团液压支架设计制造新突破。从此,王伟峰和研发团队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向研发数字化、智能化装备产品迈进。

王伟峰和研发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机械制造领域的突破,还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短短5年时间里,王伟峰和研发团队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仅王伟峰一人就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约5000万元。

创新是劳模精神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内涵。在今年集团评选的劳模中,还有许多和王伟峰一样来自研发一线的人员。梁冉是河南开炭新材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名研发人员,硕士研究生学历,从去年开始参与全钒液流电池项目的前期论证及项目建设工作。

今年春节期间,梁冉和研发团队在进行全钒液流电池测试时发现设计原理与实际不符,数据不准确,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为保证项目按期推进,家在驻马店的梁冉一连数周守在公司,一遍遍计算、反复核对数据,最终解决了问题。目前,全钒液流电池已实现批量生产。

立足本职、甘于奉献——勤恳务实的榜样力量

在集团劳模中,还有一部分人奋战在集团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施工一线,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梁北二井项目是集团调整煤炭产品结构、促进煤炭产业进位争先的重大项目。安装处第五项目部负责该井副井井筒安装工程。为确保集团重点工程有序快速完工,该项目部经理陈铁魁带领技术骨干前往山西学习先进的钢筋“吹管”熔焊技术。为在短时间内掌握先进技术,陈铁魁白天跟在施工人员后面学习,晚上在宿舍里手绘工艺图纸。先进技术学到手后,他带领技术骨干马不停蹄赶到梁北二井项目施工点,制定施工方案。工程开始后,他吃住在现场,手把手地教职工如何使用新技术。在他的带领下,第五项目部提前5天完成标准层安装施工任务。

在集团2021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现场,帘子布公司捻织二厂捻线甲班工段长王利并没有出现,而是在厂里和大家一起落筒。王利今年53岁,这是他职业生涯里第一次有机会在集团表彰大会上亮相,可他选择了坚守岗位。

“我当然想去,但厂里人手不够,实在走不开。”王利向记者解释道。

落筒工是厂里最苦最累的工种,每天要将复捻满筒落下,再将初捻满筒上架。一台复捻车上有152个复捻筒子和304个初捻筒子,总重1000公斤,落筒工每天要反复抬起、放下几千次。就是这样的工作,王利一干就是35年。面对枯燥劳累的工作,王利也想过离开,可一想到手中的产品要出口到国外,就陡然产生了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好像有魔力,支撑我坚持下去。”王利说。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天宏选煤公司机修车间维修四班班长李耀宇。他今年55岁,是集团138名劳模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虽然学历不高,但为了胜任工作,他积极主动学习,曾获集团“能工巧匠”称号。去年,他主导和参与了12项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提质增效贡献了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利的带领下,捻线甲班涌现了多名集团劳模、公司劳模、公司“金牌技术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李耀宇带领的班组连续两年被集团评为优秀班组。

#复原史前长颈鹿总共分几步# 我将古生物科学艺术复原作为职业工作的主要方向,原因很简单——因为史前生命足够怪,却又怪得合情合理。将这些奇怪的推理相互连接、彼此关系就能窥到生命之网是如何生长、自然万物是怎样交互的。

无论是刷新自己对生命形态的认知,还是发自内心去享受进化力量所带来的颠覆震撼,抑或是单纯的猎奇心理、探索欲望,都能从古生物科研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满足。

每一次,科学家把他们最新发现的化石骨骼摆在我面前,我都无法控制住自己在脑海里去勾勒它的形象。

最近一次,我花了近5个月的时间复原了一头“怪兽”。它最终的样子登上了《科学》杂志。

“它的头顶长着一个圆盘状的独角,很大,顶是平的,从角发育过程推测:怪兽活着的时候独角呈半球状,形似军用钢盔。独角前端两侧可能还各有一个小突起。”

“颈椎异常粗壮,比起正常动物关节面厚了许多,我们做了模拟碰撞力学研究,认为是适应激烈碰撞的特化结果。独角与颈椎的特性表明碰撞行为时常发生,可以判断它是一个善于碰撞的好斗角色。”

“估计该动物体重140千克左右,肩高120厘米以上。开始我们一直认为怪兽属于牛科,最近研究证明,怪兽是早期的长颈鹿,命名为獬豸盘角鹿。”

这是我从古脊椎所研究员王世骐老师那里得到的化石标本的核心信息,一起拿到的还有一份盘角鹿化石标本的三维扫描模型。

图1:盘角兽复原定稿
图2:数字模拟盘角兽碰撞姿态(左上)解剖姿态(右上)头颈肩角度

一个奇怪的颅顶、一串似乎比例失调的颈椎,外加似曾相识的脸部骨骼,构成了一个幽绿色的头颈骨。

最简单粗暴的复原方法是直接在眼眶里填上眼球,沿着骨骼外轮廓封闭出一个实体,用体面结构区别一下头颈口耳鼻,一个粗略的复原形象就有了。但是,那又有什么乐趣呢?

我拆开每一块骨骼,观察它们彼此的连接方式,模拟关节的运动范围,设想器官和组织复原的位置。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盘角鹿异常粗大的颈椎会侵占咽喉的空间,我试着加大颈椎与头骨的夹角,但并没有太多改善。

特化的碰撞结构显示,最佳的撞击姿势更接近于头部长轴与颈部呈直角时的状态,但在这个状态下容纳咽喉的空间会被颈椎侵占得更加彻底。这似乎不合理,出现了bug。这毕竟是一个曾经活生生存在过的真实生灵,而不是一个通过想象力赋予生命的幻想生物。

科学复原要求严格参考标本参数,骨骼化石的三维数据是古生物复原工作中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留存的结构蓝图,对于蓝图的主观变形是不可取的。模型数据中盘角鹿头颅和颈椎来自化石本体的等比例扫描,那矛盾只应该出现在后期拼接的脸上。假设面部结构可以前移,咽喉被侵占的空间似乎就可以得到释放。

带着疑问我来到王世骐老师办公室,他捧起盘角鹿化石,对照着相关现生动物的头骨标本,为我细细解说盘角鹿头颅的结构和相关的信息,并验证了我的假设。经过探讨比对,我们认为盘角鹿确实可能拥有一张更狭长的面孔。

盘角鹿头部的复原雏形在其骨骼的合理复原之后,又经过几次调整顺利完成了。与我熟悉的爬行动物的头部复原不同,哺乳动物头部的软组织轮廓和骨骼轮廓并不完全贴合,有些甚至差别很大,比如鲸、河马,需要借助一些关键骨点去明确复原结构;还有一些角质的构成无法形成化石,如盘角鹿半球形的独角,在化石上的留存其实是一个很平的骨质盘座,真正的角则发育在这个基座之上。

好在,可供参考的现生哺乳动物材料还是很丰富的,比如长颈鹿、霍加狓、羚羊以及其它的牛科动物,它们的影像和解剖学资料都比较容易获得。比较解剖学更是常被应用于古生物复原工作:相近的种类、相似的结构、相同的功能、类似的行为、近似的环境……自然界中有很多规律可循,很多原理共通,比如鲨鱼、海豚和鱼龙,比如飞鸟、蝙蝠和翼龙,身世虽不同宗,但身段却异曲同工,这便是功能和形态在自然选择下的趋同。

评价一件科学复原作品的合理性,其中一个有趣的方法就是通过客观的科学构架,去假设复原生物真实复活,它们所被设定的生物结构是否真的可以正常运作、维持生命,是否可以帮助它们应对所处的环境。也许听起来有些玄幻,但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同时打开多个维度去评价生命形态的可能性。

关于躯体的复原,经历了很多次的改版,大致我们尝试过两版的羚羊型,和一版西瓦兽型(一种粗壮型的古长颈鹿)。因为没有直接的化石证据,所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复原考虑:动物形体的协调性——头身比例协调;有助于碰撞行为的体形——健壮稳定;生存环境对体形的选择——林地活动短腿更灵便。

综合以上几点,西瓦兽型的形体被认为是更合理的可能。但初始120厘米的肩高推测,在复原上会形成很奇怪的头身比例。视觉上的协调,可能是人类与生俱来辨别“自然”和“非自然”、“真实”和“非真实”、“和谐”和“非和谐”的先天性审美。在没有确凿证据前我们更倾向于这种协调,最终我们估计盘角鹿的肩高在90~100厘米区间。

一个完整的科学复原过程一定是由内而外的,一件专业的科学复原作品也一定可以“由外见内”去鉴赏。

简单来说,古生物科学生态复原的逻辑思路即是骨骼—肌肉—皮肤—皮肤衍生物—动作—行为—环境交互。由于它们互为因果,所以顺序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任凭复原形象披毛戴羽,无论复原姿态静止或者灵动,都可以感受到内在的解剖结构与之呼应,外在的环境因素与之共鸣。

复原工作者在每个阶段的思考与体悟都会在作品上留下痕迹,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是最耐人寻味的,就像画家的笔触、雕塑家的刀痕。

关于体色和斑纹的设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环境因素,干旱的疏林草原,背景色与今日的非洲稀树草原类似,动物的体色与花纹在视觉层面主要用于交流或保护。哺乳动物大多没有绚丽的色彩,生存于林地的种类往往发育有斑纹——这有助于它们在斑驳树影间隐匿身形。盘角鹿的底色选择了大地色系的保护色,腹浅背深,配有暗色的斑纹。

其二,演化的伏笔,体现在斑纹形式的选择上:将长颈鹿典型的马赛克式几何斑纹以及霍加狓臀部的平行条带状花纹引为元素、疏弱化处理后再现于盘角鹿皮毛之上,这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导向手法,暗示着其中的演化联系。

最后复原的是运动形态。我盯着显示器,一帧一帧地反复观看牛科动物的碰撞视频。我分别得到了盘羊和麝牛碰撞行为的定格参考:它们的起势不同、蓄势不同,收势也不同。

盘角鹿,那些特化的骨骼注定是它天生的破门器,它会怎样碰撞,会如何开始、如何结束,是怎样的力道,我们也许永远都只能猜想。最终,我参考了盘羊和麝牛的姿势设定了两套不同碰撞形态的场景复原小品,不知在定格的静态复原中,是否也能让观者听到遥远世界那声声回响。https://t.cn/A6aqLOT8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 还有人说:已经把自己定位成电影演员了,就不该来,太糊涂了这个举动!不过,也有网友说:应该是碍于朋友的面子,所以不好拒绝,朱梓骁肯定是盛情邀请了,俞灏明的性格还不
  • #易烊千玺[超话]##易烊千玺葭月廿二历胜景#你知道吗,本来就有点委屈的时候,突然看到你更新了言语,真的一瞬间泪目了,因为这是我期待了好久好久,你仍然还是那个内
  • ​相识短暂的五天大家又奔赴各自的岗位上了,通过五天的相处感受到了咱们这个集体人群阳光、靠谱、有趣,大家一起打趣开玩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简单而美好,快快乐
  •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奥维睿沃(AVC Revo)发布2022年1-10月全球电视品牌监测数据:海信电视1-10月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18%,跃居世界第二,这也是中国
  • 双十一狂欢11月1日~11月11日,七个"1"听我的"惠"安排●脱"单"局:特选三款婚纱享1111元
  • (洛报融媒记者 郭旭光 通讯员 任旭东)#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 不管有没有人爱,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阳光信用[超话]#不管有没有人爱,我们也
  • #生活碎片##每天记下三件快乐的小事#今天依旧是快乐的一天[哈哈][哈哈][可爱]1.回家的感觉好好啊,爸爸带我们出门遛弯,感觉爸爸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走两步就
  • 养植物两年,渐渐也明白了打顶,分株的重要吃的酸辣粉太腻早上搞了点清淡的吃吃想煎蛋白来着发现没鸡蛋了好惨欧包终于搞成功了一次香香脆脆一次就吃了一半晚上散步发现一只
  • ……塞纳河的对面,圣母院另一侧不远处,则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高科技与新艺术结合的新地标。然而,就是这座刚刚出现时令大部分人十分讨厌的怪模怪样的蓬皮杜国家文化
  • 我们的婚姻各位主演发布收官海报#我们的婚姻全员走出围城#,“围城”不仅是给自己设限,也是将自己陷于外界言论的“围城”里,就像白百何所说,打破别人的定义,成为自己
  • 快要登顶时,终于遇见了更多的登山客,有一段登山路有两个选择,更远更容易的路和更近更困难的路,我跟在几个哥们后面选择了后者,简直有些像无保护的攀岩啊,这要是白天登
  • 全体干警要坚定信心,全面审视问题与不足,把批评和提醒当作一种鞭策,戮力同心争先进位。要提振士气,树牢办案质效的“底板”补齐亮点不亮,特色不精的“短板”强化核心数
  • 而要改变这种劣势很简单,键盘侠几个月前就说了,东方支援的10万家单兵无人机到位没有?大毛如今战略不详,初期的斩首行动失败之后就变成了常规消耗战,突破顿巴斯之后似
  •   6.优选来源,醇美风味,东方之端雅,西方之纯粹,于此交融,一切尽在安慕希,恭喜@罗云熙Leo 成为安慕希品牌形象代言人,期待与安慕希的愉快合作!  9.同有
  • 37、疲倦的生活,总要有些温柔的梦想。 #情感#打脸来的太快了 我可能也知道现在你们之间是没有什么 但是我不知道你们将来会不会发展成什么样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星星,花朵,大海,风,石头,影子,时间,永远,孤独,最重要的是爱。他們又租了玻璃屋看北極光,琦琦說:「我哋邊等邊望住天空數星星,可惜落雪,北極
  • 库里在解说席的采访中提到:“球队在过去一周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是这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球队的士气并没有因此降低,我们经历了很多的逆境,但是我们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 #松山研一[超话]#看完了《Blue》我全程代入了松山啊……十四岁的俊美少年,做噩梦哭叫的青年,又瘦又高,说是模特也会有人信。假如这本书早出现十年……松山可以把
  • 图源网络,侵删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