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是我学到最多经历最多成长最多的一年
再重来一次我还是无悔我经历的一切
遗憾过开过心不必一切圆满
要笑有方法笑要奋斗有目标
冷及暖甜或酸晴天雨季缺或圆
全部受落才是活的真正全
孤独失意痛苦委屈难忍过
发泄过后还是重拾背囊朝前走
有确信的信仰有眼界去梦想
沿途红灯再红无人可挡我路
一直努力不停奔跑永远骄傲
昂然地对着宇宙说 是借着你的风 https://t.cn/R66p35Q

走向成功的两条路
近日一位好友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我感觉说得非常好。

图(一)

“小成要勤,中成靠智,大成在德,终成于道”,这话总结得太精确了。

古往今来,多少人不能成功首先败在一个“懒”字上面,常言道“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勤天下无难事”,无不说明勤奋的重要性。

然而仅有勤是不够的,只能说有了成事的基础,还不足以发展壮大事业,必须要有智慧。以高超的智慧处理人事,运筹帷幄,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勤”和“智”只能使事业在空间上做大,要想在时间上能有深远的影响,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以德服人,厚德载物方能流芳后世。

最后来看,一个人再大的成功无非就是给自己赢了一点名利,在时空上对别人有所影响而已,当自己一口气不来,一切皆空,所以只有最终悟“道”、成“道”的人才能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提升生命层次,小则上升天界成为神仙,大则超越轮回成为罗汉菩萨,乃至更大的成就是超越十法界,回归宇宙本源之清净圆明本我,也就是成佛。到此,人生方是最大成就。

当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或许觉得挺有道理,也会有人因此而下决心按照以上所说的去做。然而我接下来想说的是,如果有人想着先让自己勤奋起来,然后让自己智慧增长起来,接着让自己品德提升起来,最后让自己成道的话,那我肯定地说一句,你想错方向了。这样一个过程有如登山,拾级而上,要么累死,要么中途放弃。很多人只会勤快,缺少思考,尽其一生还不一定能走完从“勤”到“智”这一步,更别说去到“道”了。千万人当中,难得一两个人走得通“勤、智、德、道”这条路。

这么说来,以上对“勤、智、德、道”的分析岂不是费话?

鸡汤最不好的地方不是它没营养,而是它再有营养也没用,因为它始终热腾腾的,而我们手中缺少一条勺子。为我们端上鸡汤的人偏偏就不把勺子给我们,不知道他是有心弄人,还是忘记了,还是其实他本来也没有勺子。如果他真的是自己都没有勺子的话,那无疑等同以盲导盲,实在可笑。今天我既然把鸡汤端出来了,我现在立马把勺子奉上。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一条路走不通,倒过来走就能通了嘛!把“勤、智、德、道”这个顺序倒过来变成“道、德、智、勤”就好了。如果一开始就能懂“道”,从上而下去做,势如破竹,岂不是凡事轻松易成!

什么是“道”?“道”说起来真是复杂,有“大道”、“小道”、“岔道”、“暗道”、“歪门邪道”……不同的“道”把人导向不同的地方。因为所走的“道”不同,人与人之间才有千差万别。这里我们不说那些低级的“道”,只说“大道”。

“大道”是什么?答曰:宇宙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一个人一定要先懂“道”,懂了“道”自然就会有“德”,因为“德”是依“道”而立的。而“德”又是最大的“智”,“智”又是最大的“勤”。所以懂“道”之后,成事就容易得多了。

很多人觉得要做到“勤”都很难了,那么由“勤”到“智”更难,由“智”到“德”更更难,由“德”到“道”更更更难,所以一听到“道”就生畏止步了。这些都是一般见解,其实真正的“道”恰恰是很简单的,不是有一个词叫“大道至简”吗?

我看古书记载过不少这样的场景,很多刚悟道的人都会有一个怪异的行为,那就是仰天大笑,久久不能停下来。为什么他要这样子笑呢?因为他本来想着“道”很难,追求多年,吃过不少苦头,当悟出来的时候发现原来一点都不难,“道”就在日常,回想起自己多年苦寻完全搞错了,真是愚笨至极,于是忍不住仰天大笑,这笑其实是一种自嘲自讽的安慰。

当有人问这些悟道者“道”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会抛出一句“大道至简”,或者一句“道在平常”,这绝非敷衍,而是把所有心得和盘托出,只是听者难以理解而已。

不信的话,且看宋代禅宗行思法师悟道之后说的话:“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看到不少人为了追求成功付出很多,把自己搞到身心俱疲,我好想劝一句:省省吧,你再努力,难道一天有二十五小时给你奋斗吗?从今天起多多去悟“道”,“道”悟出来了,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真的不必动不动就什么呕心沥血、什么悬梁刺股、什么废寝忘食,你一条命够用吗?呵呵!

写到这里,我总算把勺子奉上了。然而这是一条特别的勺子,你拿着勺子细心想想,一动不动,不知道怎么使用。没错,确实是“大道至简”、“道在平常”,可是到底这个“道”要怎样才能悟出来呢?别急,且听我继续讲讲勺子的使用说明。

有句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望得远。要悟道如果靠自己的力量来悟,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靠别人的力量来悟就容易多了。那些已经悟“道”了的人给我们一说出来,我们一认同照做,我们就跟着悟道了,就这么简单。

巨人的肩膀有哪些呢?那可多了,成千上万,举不胜举,这里只摘要言之:文王的《周易》、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释迦牟尼佛的《金刚经》、《阿弥陀经》……

难就难在很多人不认同悟道者说的话,总是放不下自己的见解,认为己是他非。那就没办法了,那就得自己去重新走一次开悟的路了,一辈子不知道够不够用。难怪老子很感慨地说了一句:“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请问净土宗念佛是否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

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请问,此段话说一心不乱能往生,但能否把此段理解为“只有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能否把一心不乱唯一化,作为往生的唯一标准?

答:
1、如果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请问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里,哪一辈中提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了?

再请问,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文中,又有哪一品提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了?

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
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
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真正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就事一心、理一心,这就是地球上的人,能够现生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谈何容易?可以说没有吧!到事一心,见思惑就没有了;到了理一心,就破无明了。【世间的人,哪里能到这个地步?所以如果不到一心不乱便不能往生,那麼净土法门就成了难行道了,不是易行道了】。
就是这个玄奘翻译的,【【最后不乱是佛的力量,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因为佛有接引之愿,凡是你念著我,我来接引你。接引,不是把你接一接,而是加持你,以佛的力量加被你,使你的心不乱,不是你要念到不乱的程度。
2、印光祖师说:“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
只有得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吗?
印光祖师答: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3、莲池祖师
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虽将一心分为事一心理一心,但说:“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有愿者,无一不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此即意显:往生不凭功夫深浅,唯凭佛愿救度。为显往生非凭事理一心之修证,大师又说:
古云愚人求净业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亦复不指事一心】。事一,已非愚人,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改修余行】,此之谓也。又此一心不乱,亦分五教,今不叙者,以正指顿圆故。佛说此经,本为下凡众生,【但念佛名,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属顿圆。

观此,知所谓【「一心」者,即「守志不二,但念佛名」】也,此意与善导大师说的“毕命为期,一向专念”完全相同。能如是专念,自然「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故知其事理一心之倡,只是为巧摄圣道归于净土所开之方便。
4、藕益祖师:
宋明以来,多以通途自力修证,诠释「一心不乱」义。蕅益大师亦多顺他意而处处显事理一心,【然论往生正因时,则毅然舍他义而独显自意,判「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揭示「【一心」者即信愿一心,非禅定一心】,意显往生全凭他力,不在自力修证之深浅。故大师论持名之行时,言:「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不俟断惑,横超三界」,意显「不断烦恼得涅槃」之心要,显彰净土正义。至此,「信愿一心」从「事理一心」中脱颖而出,他力易行之道再度得以大畅。

大师视信愿为净宗眼目,处处释之。对信虽广开为六信,其根本亦在「信他」,即信「弥陀世尊,绝无虚愿」。以誓愿无虚,又心佛不二,故于「信自」中言:「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其言:「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即明示净土信仰之归宿。所谓「六信」,理虽圆融,终归于「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中。此乃不可思议境界,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不涉施为,唯信乃入。其余事理因果,无非助成此一深深信仰。

由于他宗渗入,使不明净土真实义者,多以事理一心为高妙,并以此为净业指南。虽重持名,却欲以称名为方便,以求一心之功夫境界等。《要解》亦随顺他意诠释事理一心,但大师言持名一法「无藉劬劳修证」,即简别【净土之行非事理一心,非定善散善,唯任口称而已】。他力之旨得以澄清,净土不共宗旨,再度明了。如其《灵峰宗论》言:

吾人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古圣既尔,今人亦然;至心既尔,【【散心亦然】】。

观此,知称名一法,绝于机情,任谁称名,功德齐等。《要解》言:信愿持名一行,圆转五浊,不涉施为,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

此即揭示持名一法「不凭修证,但称名号」之肝要。所谓「如乘船度海,不劳功力」也。此是大师力脱融混的又一剖心沥血处,故其《灵峰宗论》彰净土修学原则言:【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生不替】,便决定横超。
又言:或昼夜十万、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又言:修此念佛三昧,每日从十万起,以至一百,【或唯数声,下至日念一声】,不拘数之多寡,但以【终身不间断】为则。

此即大师对修学净业的指南,是对「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开显,简洁明了,已【完全】舍去了玄妙之理,唯彰相续念佛义。与善导和尚所言“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一向专念,毕命为期”、“一发心以后,誓毕此身,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如出一辙】。
5、善导祖师
《观经疏》:《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观以上众释,知随缘杂善为少善根,称名一行为多善根。【不杂余行,唯专念佛,即是一心不乱】。专念佛者,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自得临终正念】。如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故知: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也。光明无碍力,以此得以大彰。
6、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我现在也主张必须相信佛经佛语,若依《阿弥陀经》持佛名号,一至七日,一心不乱,临终见佛来迎,当然好,此可用打佛七等【克期修证】的方式。若依《无量寿经》除了五逆之人,欲生彼国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念佛,也都决定得生。这就【不必担心不得一心不乱便无往生佛国净土的希望了。】
7、问:什么人能证得一心不乱呢?
修行人证得三果阿罗汉,并圆成三果阿罗汉道果后,诸业已了,诸漏已尽,身心清净,自然证得一心不乱(净慧法师) https://t.cn/RyhTm9c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光明早报:第三代北斗芯片发布;第31届电影金鸡奖揭晓
  • 碰瓷中国美魔女,这名日本议员遇到大麻烦了
  • 陈可辛《三分钟》春运短片:你拥有的平凡,都是他人的奢望
  • 哈特15+14湖人险胜篮网 英格拉姆16+8+10
  • 【社会】日本女机器人主播或将上岗
  • 2017年全国白领年终奖平均为7278元,你拖后腿了吗?
  • 陈乔恩暴瘦露面网友心痛:终于恢复了魔鬼身材?
  • 俄战机被击落后,俄方空袭反击炸死30名叙武装分子
  • 特别提醒|2018考研成绩公布!
  • 伟霆结束首次春晚联排 暖心安慰伴舞缓解紧张情绪
  • A站被曝拖欠工资:工资至今仍没有消息
  • 琥珀现最完整古鸟,但真的具有收藏价值吗?
  • 企业年金新规实施 万亿资金将入市
  • 陈可辛三分钟春运短片刷爆朋友圈!原来所有平凡都是幸运……
  • 通航事故频发:法一超轻型飞机坠毁 两人死亡
  • 张继科景甜疑恋爱 两个人语气亲昵疑似公开恋
  • 王凯被曝获邀央视春晚 可能和杨洋同台献唱
  • 【韩国国情】朴槿惠狱中迎67岁生日 700余支持者集会为其庆生
  • 约旦与朝鲜断交其朋友圈怎么了
  • A站被曝拖欠工资而关闭,作为先驱者为何完败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