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优步#:2020年9月,作为网约车领头羊,Uber紧跟趋势,加入了电动化大潮——承诺到2025年投资8亿美元帮助司机过渡到电动汽车,目标2030年在北美和欧洲实现Uber出行的全面电动化,最终到2040年实现全球出行零排放。
#微博公开课##汽车新知加油站##网约车##电动汽车##出租车##电汽化#"

自2009年闪亮登场以来,Uber不断地在处理来自司机、乘客和竞争对手的各种诉讼,而它与世界各地的地方政府打交道——或者说“打仗”的事迹,同样屡见不鲜。

无视规则进行扩张、与国家当局发生冲突、反击遏制其活动的法律法规以及与出租车行业的长久争斗,都是多年来新闻媒体热衷的话题。

2011年,Uber登陆纽约市后,与出租车群体矛盾升级,纽约市政府便开始打击网约车市场。Uber不嫌事大,呼吁客户向市政厅投诉,政府则颁布更严厉的网约车平台监管法规,限制运营牌照,诉讼案争斗纷至杳来。

2016年,奥斯汀市要求Uber司机进行普及型的基于指纹的安全检查,Uber直接暂停了在该市的运营,对1万名失去工作的司机不管不问。

2017年,丹麦要求所有提供乘车服务的车辆都必须安装计价器和座位占用传感器,Uber又毫不在乎地退出了丹麦市场。

诸如此类事迹比比皆是。比起寻求共识和消除矛盾,Uber从来都采取硬碰硬的方法,高傲且鲁莽。

现在,Uber终于开始改变了,而这一切要源于它的全面电动化计划。

2020年9月,作为网约车领头羊,Uber紧跟趋势,加入了电动化大潮——承诺到2025年投资8亿美元帮助司机过渡到电动汽车,目标2030年在北美和欧洲实现Uber出行的全面电动化,最终到2040年实现全球出行零排放。

这一份雄心勃勃的声明赶在了疫情最猖狂的时期,人们正开启居家模式,长短途旅行和日常出行频率都已经大幅减少。Uber的电气化进程也因此步履维艰,尤其是北美本土市场。

在首次宣布电气化目标后,Uber随即推出了一项为期一年的激励措施,为驾驶电动汽车的司机每次出行额外支付1美元。

尽管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拖欠支付、一些司机屡次索要欠款被回绝等糟心剧情,但最终这一激励措施也算得上磕磕绊绊的完成了——Uber以发放欠款的110%为其划上了句号。

2021年1月,Uber又发布了另一项重要公告,将Uber Green计划从欧洲延伸到到北美市场。该计划允许并鼓励乘客额外支付1美元,来自主选择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

只不过Uber Green并未在大多数美国市场推行,平台上的266个美国城市中只有43个提供这一选项。

事实上,过去两年,Uber电气化改革最活跃的地区是在欧洲,其中以伦敦最为亮眼。

而在欧洲的显著进展,就不得不提地方官员的积极合作。这家向来头铁的科技公司不仅设法让司机做出了改变,它还成功修复了多年来经营不善的城市关系。

与伦敦市长的不打不相识

最初Uber进入伦敦的时候,过程并不愉快。

2019年11月,伦敦官员在两年里两次撤销了Uber在该市的运营许可。

市长萨迪克·汗(Sadiq Khan)称其在司机身份验证和背景调查的工作上存在问题,将乘客安全置于危险之中。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随即在Twitter上进行了回击,并承诺将不惜一切代价重新获得许可。

一年后,Uber公司赢得了上诉。2021年11月,科斯罗萨西与萨迪克·汗进行了会面,2022年3月,伦敦市政府向Uber颁发了为期两年半的新执照。

但相比靠官司打来的运营执照,这两个人似乎终于发现,他们可以成为盟友——因为他们都在追逐一个难以实现的共同目标:让更多的电动汽车上路。

科斯罗萨西说:“当你们有一个共同目标时,很多其他事情就会水到渠成。”

要实现Uber的零排放目标,需要政治家们禁止污染性汽车上路,需要汽车制造商生产足够数量的电动汽车,最重要的是需要司机愿意购买。

虽然Uber可以提供激励措施,但其司机往往是独立承包商,负责购买和维护自己的车辆。为了让更多的英国司机采用电动汽车,Uber已经谈妥了现代、起亚和日产的纯电动汽车折扣。

而萨迪克·汗的政策法规给了Uber最大的推动力。

2017年,伦敦宣布在拥堵费基础上,对老旧和污染严重的汽车征收附加费(每天15英镑),但两项费用都对电动汽车豁免,电动汽车司机每日可以节省共计27.5英镑。需要每日计算自己花销的Uber司机们,无疑会有所动摇。

在此基础上,Uber也宣布了自己的激励措施,推波助澜。

电气化的核心便是电动汽车的采用。首先,Uber选择帮助伦敦司机为购买电动汽车攒钱。

该公司制定了所谓的“清洁空气计划”,最初向所有伦敦乘客收取每英里15便士的额外费用。这些资金会进入Uber注册司机的账户,积累的资金只能用于购买电动汽车。一个全职司机在短短几年内就能由此积累4000英镑。

政策与激励措施的双重推进确实成效显著。截止2022年2月,15便士的额外费用已经累积筹集了1.48亿英镑。

2022年5月,Uber表示在伦敦90%以上加入平台的新车都是全电动的,此外有大约5000名司机正在试用电动汽车,预计到年底这一数字将翻倍。

另一个大问题是在哪里给车辆充电。

Uber在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伦敦司机最集中的地区纽汉区是名副其实的充电沙漠。因此,该公司在2022年3月宣布,将花费500万英镑在纽汉和其他两个区建造700个快速充电桩,此举也顺便将伦敦的整体充电网络扩大了7%。

很显然,政府官员对于Uber的这笔充电基础设施投入无比满意。

为了帮助白天需要快速充电的司机,Uber也已经与英国石油公司签订了合同,在海德公园西边的充电站预留位置。同时,更多此类交易正在进行中。

恢复平静的暴动巴黎

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另一个城市,Uber也已经成功地摆平了与当地官员的关系。

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Anne Hidalgo)致力于减少道路车辆,将街道还给行人和骑车人。

全市的限速被降至每小时50公里,柴油发动机在2024年会被禁止,随后在2030年禁止所有其他内燃机车辆,伊达尔戈正在花费2.5亿欧元创建1000多公里的自行车道。

所有这些似乎都与Uber的业务相抵触,但它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甩手走人,反而是迅速接受了这些变化,甚至调整平台,积极配合。

巴黎客户可以通过Uber应用程序查看各种交通方式的时间成本,进行出行选择。里沃利街的交通状况太糟糕了,乘坐地铁会更好吗?选择电动自行车或滑板车是否是去协和广场的更快、更便宜的方式?这些统统可以通过Uber找到答案。

这样和谐的画面,很难不让人怀疑几年前因低价和安全保障问题引发政府禁令,迫使巴黎出粗车司机展开抗议活动的到底是不是Uber。

巴黎也是继里斯本之后的第二个推出Uber Green的城市。虽然接受的速度很慢,但今天巴黎Uber平台上45%的车辆是混合动力或全电动的,而两年前只有15%。

通过伦敦和巴黎的运营发展可以看出,Uber已经学会修剪枝叶,清理其业务中不太健康的部分,同时也能快速适应各地区的不同政策和流向,正在走向成熟。

Uber英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总经理杰米·海伍德(Jamie Heywood)说,这些城市已经成为Uber全球经理人的榜样,告诉他们如何在提高声誉的同时引导地方政府对Uber的青睐。

该公司在一份68页的报告中大量引用了在这两个国家首都的运营经验,作为品牌网约车电动化以及与行业和政策制定者合作的某种指导方针。

海伍德说:“我们已经不是从前充耳不闻的Uber了。过去没有真正听取监管机构和市长对我们的期望。现在,我们关系好得多了。”

令人欣喜的良好转变,媒体们也纷纷将镜头对准了CEO科斯罗萨西。

在彭博社的采访中,他表示,Uber目前的核心业务目标就是转型——全力以赴奔向零排放。

他与多个汽车制造商的高层接触,说服他们网约车领域是电动汽车发展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市场。也讨论了为共享出行专门设计电动汽车的合作可能性。

不过他明确说到,零排放措施目前只针对乘车领域,疫情后风风火火展开的Uber Eats送货部门目前并不参与改革。不过本身参与这一项目的配送员有相当多的人本身就选择了电动滑板车作为快速穿行与城市间的交通工具。

此外,2022年5月初Uber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收入6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猛增136%,继续从疫情影响中强势恢复。

鉴于人们已经重新恢复能够出门的正常生活,Uber预计其乘车部门增长将达到200%。

转了性的Uber,似乎一切都在走向正轨。

【#汽车资讯#】 #汽车# 电动车下一个新风口?零跑掀起CTC技术竞赛

特斯拉、零跑、比亚迪。

这三家企业放在一起的逻辑是什么?

4月25日,零跑举办智能动力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发布会,发布国内首款可量产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

CTC全称是cell -to -chassis,直译是从电芯到底盘,指将电池、底盘和下车身进行集成设计,简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技术。

特斯拉是最早运用这项技术的汽车厂商。今年3月启动运营的特斯拉柏林工厂,在ModelY的生产中启用了两项动力系统新技术,一是4680电池,二是电池包取消了模组设计,电芯密集排布在车辆底盘上,电池上盖肩负密封电池与车身地板两项功能,座椅则可直接装在电池包上,也就是CTC技术。

这属于电池结构创新,通过减少冗余的结构设计,有效减少零部件数量,在提升空间利用率和系统比能的同时,车身与电池结构互补,使电池抗冲击能力及车身扭转刚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比亚迪e3.0平台、海豚车型的流出信息中也有CTC技术的身影。对比亚迪来说,CTC可以算作其刀片电池采用的CTP技术(Cell tp Pack,无模组电池)的延伸。

但比亚迪的CTC只存在于媒体报道和非正式消息源,并没有官宣。

因此,基于零跑采用CTC技术的首款车型C01将于今年8月量产交付,零跑的CTC大概率会是继特斯拉之外,全球第二家让该技术量产的汽车厂商,国内首家。

特斯拉、零跑、比亚迪,这个排序就是目前已知的CTC技术量产落地的顺序。这三家之外,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整车厂大众、沃尔沃、通用均被报道过在跟进上马该技术,但量产落地时间较晚。

CTC技术的推出让行业再次对零跑这家从其他行业进入汽车的造车新势力刮目相看。首款车S01上市后因定位太过于小众,销量有些暗淡。但第二款车T03迅速调整到位,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以4.3万辆成绩位列造车新势力第6,T03跻身2021年造车新势力单一车型上险量TOP3。

进入2022年零跑势头有增无减,3月首次实现月交付破万辆,名列当月销量排行第四,首次超过蔚来,同比增速超过200%。第一季度累计交付21579辆,同比增幅达到410%,再跳一级,位列造车新势力一季度销量排行第5。

现在,零跑又在电动化单点技术突破做到行业第二,国内第一。

电池技术进化路线

发布会和采访中,零跑将CTC技术提升到“引领全球动力电池行业进入3.0时代”的高度。

零跑认为,动力电池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三个时代。

1.0时代是VDA/MEB标准化模组模式,电池包开发简单,无法灵活进行电量和电压配组,零部件多,系统成本高。

2.0时代的革新是CTP大模组技术,体积利用率提升15%-20%,零件数量减少15-20%,生产效率提升30%。

3.0时代就是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零部件数量减少20%,结构件成本减低15%,提高整车刚度25%,高度集成化和模块化。

事实上,上述这些属于电池结构创新技术,电池另一大技术突破是在原材料方向,例如811高镍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

在固态电池取得突破进展之前,原材料创新这条技术路线进展相对缓慢,所以近几年来,电池创新更多出现在结构创新上,也就是上述从1.0到3.0时代的从模组到大模组再到与底盘一体化。

如果从电池与车身结构关系的层面看,与CTC同时代的还有换电和滑板底盘技术。

与CTC相比,换电更偏重商业模式创新,电池本身性能并没有突破,重点是用户在补能时更加便捷高效,电池可以统一慢充并检测,在寿命和安全性上有更多保障。

滑板底盘是把底盘开发与车身分开,零跑认为它的优点是降低了车企研发门槛,更适合大型SUV、皮卡、货车等非承载车身结构,家用轿车和SUV并不适合,未来前景也不是很清晰。

而CTC能带来肉眼可见的显著提升。

首先是减少模组后产生更多的电池容量空间,相比传统方案电池布置空间增加14.5%。

节省空间带来的好处,除了上述的增加电池用量,实现更长续航里程之外,还可以在同样电量条件下增加乘坐空间、空间布置更灵活,比如零跑给出的数据:由于消除电池包与车身之间的安装间隙,车身垂直空间增加10毫米。

其次是轻量化,电池系统取消模块层级节省下的结构件让车身轻量化系数相比传统方案提升20%,同级系数更好,经济性、性能更均衡。

第三是让车身扭转刚度提升25%,零跑给出的数据是:钢制或钢铝混合车身行业普遍扭转刚度是2万牛米/度到3万牛米/度之间,C01同样是钢铝混合车身,采用CTC之后车身扭转刚度超过3.3万牛米/度。

而车身刚度越高,抵御共振能力就越强,NVH性能越好,操控性、响应度和行驶性能越好。同时提升被动安全。

另外通过软件控制,电池的主动安全也得以提升。零跑科技战略与产品规划部总经理江涛在采访中提到,“CTC除了机械结构的创新之外,我们还加入了软件的控制和创新,采用AI BMS的技术之后,实时监测,这样基本上杜绝了因为电池或者电芯失效引发的安全问题。”

为什么是零跑

从已公开内容看,CTC是目前炙手可热的动力电池技术方向之一,多家跨国汽车集团都在跟进,这个技术为什么被成立还不到7年、在造车新势力中都不算头部的零跑率先研发并量产?

零跑在会后的采访中也坦言“零跑做CTC技术研发的时候,当时业界并无可参考借鉴的先例,也不知道特斯拉正在做,最终出来的时间差不多”。如果C01如期在8月量产交付,零跑CTC和特斯拉的落地时间相差不到半年,算得上率先。

朱江明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零跑6年前就成立了电池研发团队,每一款整车的电池包都是自己研发的,零跑掌握了基于电池制造整个模组、电池包和BMS的技术能力。

“只有车企有了电池的研发能力,有了车身、底盘设计、研发能力,才有可能做一体化设计。从未来行业格局来看,希望电池制造商更加专注电芯做得更可靠、一致性更好、成本更低;而模组和Pack,由整车厂设计、制造更有利。”朱江明说。

他认为整车厂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都可以作为电池Pack制造的其中的一部分。电池有很大的壳体,需要冲压,从钣金开始,包括焊接,到涂装,总装设备都可以通用,可以和车身制造过程通用,所以车企有条件把电池包做好。

如此一来,整车厂只需要从电池供应商采购电芯,其他工作由自己完成,这不但改变了分工,还会让一些专业制造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的公司失去商机。

但朱江明认为这是更科学的分工体系,“电池厂家也觉得很艰难,因为定点一款,要开发结构、模组,两年以后才能上市,中间还有很多的OTS车,它都不知道车量产可以卖几台,很痛苦,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整车厂也是一样,是不是和A供应商完全绑定呢?价格定了以后,是不是永远就这个价格呢?所以,在我们看来电池厂家做电芯,整车厂家做电池包,做BMS,做整个电池的管理,这样的分工会更好,各司其职。”

好的技术突破需要技术积累,有时候还需要一个想法点燃。

零跑的CTC想法来自朱江明,他在2016年时受到从功能手机分离式电池到智能手机一体式电池的启发,“汽车动力电池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于是立即启动预研,2019年真正落实研发,3年之后实现了量产落地。

研发中遇到的困难不少,零跑电池产品线总经理宋忆宁回忆,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气密性怎么解决,“通过车身的纵梁、横梁,包括用底盘结构作为电池包的上部结构,改变了一些原有的设计,让两个合二为一,这两年在气密性方面做了很多验证,目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次是安全性,集成化以后安全性是不是能和原有电池包保持一致呢?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零跑是首家实现CTC技术的企业,没有借鉴,也没有资料可查,在摸索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通过全域自研能力,我们的优势是底盘、车身、电池工程师每天在一起,可以相互协调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经历了多年时间,才得到彻底的解决, 因此C01也成为国内第一款搭载CTC技术的产品。”宋忆宁说。

最后,CTC在研发中还保持了高通用化和适用性,未来可以兼容800伏高压平台、400千瓦的快充技术路线,未来还可以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加油式”充电。

一些新技术对厂商有利,但把代价转移给了消费者。比如特斯拉首创的车架一体铸造技术,可以让制造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如果碰撞伤及车架无法维修只能更换,更换成本接近整车价格。

零跑的CTC考虑到了售后维修。

朱江明介绍:“现在的托盘模式和整包维修没有太大的区别,未来我们会为每个零跑的服务中心提供真空检测,配备抽真空的设备。如果要有电池包维修能力,现在所有电池服务中心都必须具备这个设备,整体来说采用一体化的模式,对维修来说也没有造成很大的障碍和难度。”

零跑把CTC相关技术免费向外界开放,目的是让更多车企和消费者了解CTC技术,也希望有更多同道中人加入,在原有技术上促进更多创新,产生更多价值。

正如朱江明所说:“新技术不应是壁垒,而是带动产业向上突破的阶梯。”

腾龙智能设备的步入式高低温湿热试验室
步入式高低温湿热试验室主要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工、电子、 汽车、摩托车、通讯等行业确定电工电子产品、仪器仪表或其它设备在运输、储 存、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试验。
步入式高低温湿热试验室

2.1 综合环境试验箱:

2.1.1 内箱容积: 1225m³(分 A,B 舱; A 舱 735m³+B 舱 490m³)

* 2.1.2 内箱尺寸: W25.0mm×H7.0m×D7.0m

内箱通过中间隔断可分为 A、B 两个独立的试验空间:

A 舱内尺寸: W15.0m×H7.0 m×D7.0m

B 舱内尺寸: W10.0m×H7.0 m×D7.0m6 个舱连通后宽度为 W14.4 m。

* 2.1.3 性能: 适用于 A 舱和 B 舱合并使用,也适用于 A 舱和 B 舱独立使用

A 舱和 B 舱合并使用时,负载为 A 舱和 B 舱之和;

2.1.3.2 环境温度+15℃~+35℃、相对湿度≤85%RH

冷却水温≤28℃

试验箱内无试样(另有说明除外)

*2.1.3.3 测试方法: GB/T 5170.2-2017 温度试验设备

GB/T 5170.5-2016 湿热试验设备

*2.1.3.4 温度范围: -60℃~+85℃

*2.1.3.5 温度波动度: 1.0℃(如按 GB/T 5170.2-1996 表示,则为±0.5℃) 。

*2.1.3.6 温度偏差: ±3.0℃

±2.0℃(离地面 1.0 m,离墙壁 0.5 m 平面区域)

*2.1.3.7 温度均匀度: 3.0℃。

*2.1.3.8 最大速率: 升温速率

+25℃→+85℃: ≥0.5℃/min(标准负载,

试验空间入风处测量)

降温速率温

+25℃→-55℃: ≥0.5℃/min(标准负载下,

试验空间入风处测量

标准负载A 舱+ B 舱合并时: 35 Ton 钢锭或等重车辆

A 舱: 23 Ton 钢锭或等重车辆

B 舱: 12 Ton 钢锭或等重车辆

*2.1.3.9 湿度范围: (25~95) %RH(参照温湿度可控制范围图,无有源湿、热

负载) 。

2.1.3.10 相对湿度偏差: ±3.0%RH(湿度>75%RH 时) ,

±5.0%RH(湿度≤75%RH 时) 。

*2.1.3.11 工作噪音: ≤70dB (A)

*2.1.3.12 汽车怠速运转试验: -40℃恒定试验时,450kW 功率的发动机的汽车

冷启动并保持怠速运行 30 分钟,可以保持温度基本稳定(汽车尾气 通过密封管道排到室外)

▲2.1.3.16 满足试验方法:

GB/T 2423.1-2008 (IEC60068-2-1:2007) 试验 Ab: 低温

GB/T 2423.2-2008 (IEC60068-2-2:2007) 试验 Bb: 高温

GJB 150.3A-2009 高温试验

GJB 150.4A-2009 低温试验

GB/T 2423.3-2016 (IEC60068-2-78:2012)试验 Cab: 恒定湿热

GB/T 2423.4-2008 (IEC60068-2-30:2005)试验 Db: 交变湿热

GJB 150.9A-2009 湿热试验

(湿热试验时每立方米负载不大于45kg/m³钢的热容量,无有源湿、热负载)2.1.4

室体的结构特征:

*2.1.4.1 保温围护结构: 喷塑镀锌彩色钢板-耐温度应力保温材料- SUS304

不锈钢板复合拼装板( 总厚度 200mm)

试验室地板承重能力: 3000kg/㎡(均匀载荷)

试验室地板总承重能力: 允许总重 40 吨的车辆出入和停驻(车辆出入试验室时,

要缓起缓停,移动速度不大于 1 米/秒,且车辆只能直进直出)

试验室内地面高度与室外相同,方便车辆出入

设备外观颜色: 室体为白色,机组、控制柜等为 GWS 标准色

2.1.4.2 空气调节通道: 风机、加热器、蒸发器(兼除湿器) 、加湿器、过热保

护器供水及排水装置、干球温度传感器、湿球温度传感器、湿球水槽 2.1.4.3 送 风方式: 上出风,下回风的送风方式。

2.1.4.3 A/B 舱隔断门 A、B 舱体之间,有一个可人工开关的双开链门隔断门,

用于内箱间隔,可将箱内有效容积分隔成容积比约为 10:15 的两个独立空间。

门洞高 6.0m,门洞宽 6.0m(双开 3.0m+3.0m)

隔断门打开后,A、B 两个舱体可组合成 1 个试验空间按设置的温度湿度变化剖

面试验.

2.1.4.4 大门(A 舱) 电动单扇平开门,门洞高 6.0m,门洞宽 6.0m

门框备防结露电热装置,位于正对 A 舱空气调节通道的

右侧面

大门(B 舱)

双开铰链门,门洞高 5.0m,门洞宽 5.0m

(2.5m +2.5m)

2.1.4.5 人员通行门

A/B 舱各配 1 个单开铰链门,门洞高 1.9m,门洞宽 0.8m

分别位于正对 A/B 舱空气调节通道的正面的中部.

2.1.4.6 观察窗

共配 14 个透明电热膜防凝露中空钢化玻璃窗, 窗框备防结

露电热装置。每个可视范围约: W390mm×H620mm,其中:

3 个安装在 A 舱的大门上;

2 个安装在 B 舱的大门上;

2 个安装在 A/B 舱的隔断门上;

2 个分别安装在 A/B 舱的人员通行门上

3 个安装在 A 舱正对调节通道的正面板上

2 个安装在 B 舱正对调节通道的正面板上舱体互通门: 相连的两个舱体之间,有

一个可人工开关的双开铰链门。

2.1.4.7 引线孔

共配 16 个直径φ200mm 引线孔(各配胶塞 1 个) :

6 个安装在 A 舱正对调节通道的正面板上;

10 个安装在 B 舱正对调节通道的正面板上。互通门引线孔:

每个互通门上设有直径φ200mm 的引线孔 2 个,仅在互通门

关闭时,引线孔才能使用。

*2.1.4.8 顶部预留承重能力 室体顶部有承重钢架,为以后在室体顶部安装结

构件用,承重能力可达 3000 公斤(均匀分布) .

*2.1.4.9 高空安全装置

箱体顶部备有全范围的安全护栏,装备登上室体顶

部的安全固定楼梯,所有需要日常维护的部件安排在 5m 以下; 如超过 5m,则相应部位备有安全楼梯和固定式安 全栈道样品中转运送车:

2.1.4.10 照明灯

内箱顶部配 46W 卤素防潮照明灯,控制面板开关控制

约每 4 ㎡平方米天花板面积布置一个电灯在试验箱箱壁

0.5 米高度设置照明灯和防潮插座。

2.1.4.11 试验箱标准配置 气压平衡装置 平衡试验箱内外的空气压差,避免

箱体变形;

尾气排放装置 具备排烟排尾气功能(具备手动和自动启停功能,最大排气量

400 m³/h)

有害气体检测装置 配备有 2 套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可检测气体为: HC 碳氢可燃

挥发物、CO 气体,当检测到气体成分异常时, 自动发出声光报警

三色警示灯 配置紧急按钮及三色声光报警装置

2.1.4.12

空气调节系统

传热方式

空气循环强制对流传热

空气循环装置

长轴外置电机驱动

空气加热方式 镍铬合金电热丝式加热器

加热器控制方式: 无触点等周期脉冲调宽,SSR(固态继电器)

空气冷却方式 蒸发器直接冷却

*2.1.4.13 工作方式

2.1.4.14

加湿器

水冷二元复叠制冷方式

水盆加热加湿(表面蒸发) 方式

不锈钢铠装加湿热管

加湿热管控制方式: 无触点等周期脉冲调宽,SSR(固态

继电器)

加湿热管过热保护器

水位控制装置

*2.1.4.15 电气控制系统 A、B 舱配独立的控制系统,可以由集中控制计算机

实现群控; 控制器型号 由 2 台现场控制器 与 1 台单独控制器组 网构成集散式控制网络系统

*2.1.4.16 移动温度传感器 备有 6 支(A 舱 3 支、B 舱 3 支) 可移动温度传感器

(引线长度 20 米) ,用于监测试验室内空气温度,可在控制器 面板上显示测量温度值

2.1.4.17 能耗计量表 备有有功电度表,可采集、记录能耗数据。

*2.1.4.18 试样电源控制端子 继电器触点控制,AC240V、2A 以内(当正常运

行时,触点闭合; 当设备停机或故障时,触点断开)

2.1.4.19 总电源漏电断路器

总电源输入,漏电断路及过载断路用; 额定感应

电流: 30mA 空气调节系统:

2.1.5 安全保护装置

2.1.5.1 试验室

2.1.5.2

加湿系统

可调式的超温保护

试验空间温度熔断丝

空气调节通道极限超温

可从内部打开大门的安全门锁

风机电机过热

试验室大门开关检测

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报警、氧浓度报警(选购)

加湿热管过热保护

供水异常、排水异常

2.1.5.3

电气控制系统 总电源相序和缺相保护、漏电保护

过载及短路保护、总电源电压上、下限报警空气加热方式: 镍

铬合金电热丝式加热器,加热器控制方式: 无触点等周期脉冲

调宽,SSR(固态继电器) 。

2.1.5.4 额定功率 1200kW

2.1.5.5 循环冷却水

水温 +5℃~+30℃

水压 0.32MPa~0.45MPa

冷却水管路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应保证在额定流量下制冷机入 口的压力为

0.32MPa~0.45MPa,制冷机出口到冷却水塔的压力降不大于 0.05MPa

流量 300 m³/h.

2.1.6 随机资料: 用户手册,用户操作指南,产品合格证,产品保修证。

3 测试与验收要求
各项目的验收按照“技术要求”中所提的指标及功能进行计量,计量合格后 方可通过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产品须无条件更换。

4 安装调试要求

4.1 交货期

合同生效后 40 天内。

4.2 设备安装调试

4.2.1 设备到达用户所在地,供货方接到用户通知后,应在 1 周内安排安装 工程师到用户指定的地点进行安装调试,直至达到验收指标。

4.2.2 仪器的安装调试应在 4 个工作周内完成。超出调试时间设备使用的水 电费由供货方支付。

4.3 技术培训

当设备安装调试完成之后,售货方的应用工程师应在用户现场对用户进行不 少于 2 天的免费基本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技能、数据处理、 维护常识等。

5 售后服务要求

5.1 保修期: 保修期从验收完成之日起计算,整机免费保修 1 年,在免费保 修期内,免零配件、旅差和人工费等。

5.2 使用过程中系统出现的一般问题应在 2 个工作日内到达现场解决故障问 题,重大问题或其它一时无法迅速解决的问题应在 7 个工作日内提出明确解决方 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