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和大怨”,就是去化解所结下的大怨,化干戈为玉帛,使矛盾趋于和解,岂非善事。

为什么又说“必有馀怨”呢?这是因为,人们虽有这种善心去帮助人调解怨仇,但都是一种有为的周旋撮和,往往只能就事论事,不能深知其内因、本因上的根源,不能从根本上去解析。也不能以大德深化其心,故只能使双方的仇怨气势暂时平息,其怨心未必尽除,余怨仍扎根在心。待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成熟时,因缘重新际遇,故技仍会重演,矛盾还会发作。由于因果规律的制约,这种恶性循环,世世代代,怨怨相报,无有终了。既然恶缘未了,余怨未消,这种善德也不彻底。由此可见,以有为解决怨仇之难。

人若失去天良本心,很难和怨为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从本因上,通过自心的真诚忏悔,痛改历史上曾经犯下的过错,在太极弦的另一侧寻找结怨的根源,偿还账债,解开怨结,方可彻底了结大怨。常言道:“浇树要浇根,帮人要帮心。”仅靠显态有为的言语去说和,不能从心的根源上去深挖,就很难从根本上化解大怨。故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所谓“契”,犹如今之“契约”、“合同”。古时的契约分为左右两栏,主人持左契作为存根,客方执右契以为凭据,主客各执其一,合之为信。自古以左为主,为先天;以右为次,为后天。左契为本,故存于为主者一方;右契为末,故执于客方之手。结账之时,以此为凭,两契相合,以验其信。
“执左契”之意,是说我处于先天无为之位,寂静不动,不责求于人,待人来责求于我。当持右契者来合契时,以契为信,见契付物。不计较来人相貌的美丑,不分辨持契者的善恶,也不论其人的高贵与贫贱,唯以契约为凭而已。

太上以执左契为喻,在于启示人们要复归先天,以无驭有,以先天主宰后天。左契为主宰,犹如真心,常处静定之中;右契犹如后天,处世应俗,随遇而动,应过即静,又复归于左。左右相辅相承,主次有序,相合相应,处世应物,浑然为一。

人的心身虽终日处在繁纷的红尘事务中,但不为物转,以静处俗,无心待物,以物付物。执契之喻,其事虽小,其理却大。来者处有为,我则处无为。一方处动,一方处静。有为者是外来以物动求,我以无为静而应之,虽有执契之举,但也只是遵循办事程序应之而已,一切都是自然。客者持右契付物,以合我之左契,此即是“我不求合而人自合”。执左契者,应于外而合于内,是一种人合于我的先天自然状态。

圣人不动心、不动念,其德心无为而民自化,这与执左契其意相同。故曰“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由圣人推其义而知,人最贵于有德,厚德在身,犹如人之执左契,我不求于人,而人却来合我。这就是“司契”的真义。故言“有德司契”。“司”者,主也。

德的本质为“中和”、“柔弱”,有德之人能主合于无德者。有德之人,能包容一切,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心身透发着祥和的气息,故人皆喜欢主动接近,愿受其德场之益。圣人在处世待物中,皆是随缘而遇,随遇而安,行不得已之事,不动主观识心,一切感而遂通,这就是执左契之义。

“无德司辙”,凡是以有心有为去行德,受人回报,其德不广,其善不真。若是以私心去行德,那就是无德。世人不修道德,不知德之真意,不能以德感恪于人,只能以有心有为去行事,以得到外物的满足为目的。凡是有为,必带有后天痕迹,故曰“司辙”。

“彻”与“辙”同。“辙”,即车行过后所留下的车轮痕迹。造车者打车时,其车轮的间距必须合于道路之辙,这是以我之有为,求合于彼之所需。无德者,不能以无为待人应物,只能用有为去应世,犹如车轮求合于路辙一样。以此物求合于彼物,皆是有为之为。故曰“无德司辙”。前辈云:“执德者无德”。此乃至理真言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亲”,天道至公至平,无亲无疏,对万物众生皆一视同仁,没有偏私。天道规律的特性就是“常与善人”,“唯以德辅”。“与”者,即赞许、援助、给与、佑助等意。

“常与善人”,是说天道常在人们不知不覚中,默默地帮助、护佑有善德之人。天道富有同类相亲的自然属性,故有奖善罚恶、助弱抑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诸多特点。天道与一切德善类的人与事,具有极强的亲合力,唯有善德之人,才能得到天道的助佑。故古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说。

天之道以无为运化万物,毫无后天有为的辙迹。天道至善至公,善者得佑,恶者惩罚。天道自然,既不无故加福于人,也不会无故加罪于人。人既不能在无德的情况下去求福于天,有德之人也无须担心天会无辜降罪。无德之人与天道不亲,故不能得天道之助。有德之人,虽不求于天,却可以常常获助,庇(bì)尔不足,降尔遐福,护之佑之,历历可验。

文中曰“天道无亲”,看起来人好象与天相隔遥远,很难亲善,但实际上天道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常与”善人相亲相合。实际上天与人极易相合,其合是在自然无为中,我有善德,天道必悄然来亲合;我有罪过,也必遭天道责罚。毫无亲情可讲,毫无面子可留。世人常对天道采取实用主义,平日里不修善德,昧着良心做人行事。当灾祸临头时,想发大财时,才临时抱佛脚,才想起来烧香求菩萨保佑。此时求之亦枉然也。

世人以有心有为去“和大怨”,以有为之力强解其怨,虽也费心费力,但终难达到心合的目的。圣人能识透这其中的原故,所以执左。“左”者,先天无为也。惟求之于己,以先天德性去合人,何须在后天中乱动心、大费劳作呢?

以我之识心去求合人与物,就好比“司彻”之无德,损精耗神,劳而无益。执“左契”者,不求人而人自来合,这好比天道常与有德之人相亲相合一样,自然而然,不求自得。此二者验之于自然规律,即可知天道尽是无为,而毫无有为之弊端。

学道之人,千日修炼,在于一日大彻大悟。到此境界,则世间万事万物都透透彻彻,简洁明了。宇宙万物皆是道所生所化,道包容一切,得道即可掌握万物之实质,阴阳之分合,万物之变迁,皆在眼底。天之道即人之道,万事万物皆是道之体现。得道则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何须去有心有为呢?众生所以不能得道,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执着于物,即生贪求,即是烦恼,忧苦身心,即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身心即处于无为先天之中,万事皆合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无需执德,这才是真德上德,才能与天合其德。

【本章说解】

本章的主要精神,全在于末尾二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在无为,道法自然。由此可见圣人眼明手快之妙用。用人心有为去求合于人者,人之道也;我不以有为去求合于人,而人与物自来合者,天道之自然也。以我之有心去合于人,虽大费心思,大费气力,以有为强合人事物,终难得其合。故太上以“和大怨”来比喻,以明示“有为”处处难之理。
物自来合我者,我自顺其自然,无心无欲,若无其物,自修在己,不求合而无不合,这就是天道自然与德善无为的微妙。知此理者,则可知圣人“执左契”之义,以圣人为楷模,安于无为,常处于自然之妙。

本章是承上章“受垢”、“受不祥”,而重申要做到“无我”、“不争”之难。“柔弱”在平时无事时容易做到,但要临事时真能做到却不易。每当受到些微小怨还容易把握,但当遇到横逆大怨时,能做到心平如水,无惊无忧,一心不动,应对自如,不生怨心,则确实比较难了。学道者若遇大怨,虽能勉强自和之,而心中却藏怒宿怨,即使暂不发作,而纤芥之怨未除,终有暴发之时,岂可言“上善若水”之道。

所谓德善,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便是圣人“执左契“的真意。契约有二,我执其左,只待执右契者来应,两契相合,验证无误时,以物付物,并不责求于人。圣人对于万物,顺逆皆无心,既来即受,受而无心;既去不留,不求不怨。来者不见其有怨,给者不自以为有德,德怨两忘,物我浑化,这才是真正体现了“物我不争”之德。若修德未达至备至纯,心中仍有物的痕迹,物我之情不化,吃了亏便生怨心,这无疑是再结新怨,再造新业。

善人虽常受亏于人,而天不会亏他。《图书·蔡仲之命》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俗话常言:“苍天不负有心人。”自然之道从来都是扶弱抑强,全力佑助有善德之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其理易知易明,但非有定慧不能知,非有定力不能守,故曰“无以易之。” https://t.cn/z8ASXNe

【明海法师:莫追忆,莫等待,莫犹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依修行的标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一定要把修行的理念应用在生活中,自我调理情绪、心理状态,保证自己的心态处于一种很卫生的状态。这种卫生要依佛法的修行为标准。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心态是不卫生、不清净的。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三点意见,就是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心理卫生。
第一个,莫追忆。普通情况下,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经常会追忆、回味,包括我们刚刚做过的自己非常得意、高兴的事,过去以后你还会把那个成绩反复地在自己心里回味;也包括过去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你也会在心里耿耿于怀,造成心理的堵塞;也包括我们过去做错的事情,在内心深处埋伏着一种悔恨……所有种种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抱住不放的心态就是追忆。
有些人,岁数越大,越喜欢追忆,追忆过去的事。这种心态和禅是不相应的。所以,我们要训练我们的心变得非常利索,就是办完一件事马上放下,做完就了,而不要再回味。心用得好的人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我刚学佛的时候,我们老和尚在北京广济寺主编《法音》杂志,也很忙。有时他正在改一篇文章,来人了,他就把改文章的工作放下,转身跟来人讲话。他讲话也挺投入、挺亲切的,也回答别人的问题,也没有什么不耐烦,然后问问题的人走了,他转身又改他的文章,就像只是一转身,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可能正在改文章,来了一个电话,他又接电话,电话里是一些具体的事,可能需要他拿主意,他又是那种状态,电话放下,又继续改他的文章,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这个就是心很好用。怎样做到让心很好用呢?不能让已发生的事留滞在心中,不要追忆。我们要经常用这个标准来检查一下自己。
第二个,莫等待。我们除了生活在追忆中,还经常生活在等待中。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一个时间、远处的某个地方,心好像才有着落。我们经常会想: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
比如一个母亲有一个儿子要考大学,在还没有考大学的时候她就特别担心,她会想,我现在什么都不愁,什么都不担心,就是担心这个儿子考大学,等他考上了大学就好了。她觉得这件事办了,她就会彻底快乐了。
等到这个目标达成以后,马上她就会有新的目标或者有一件新的事,让她想等这件事怎样我就好了。那件事不达成,她的心就老是这么悬着,如果达成了呢,她就又会有新的等待……永远没有尽头。
我们出家师父有时候也有等待的心理。比如说身体不好的时候,就说我现在一门心思把身体调好,好了以后好好修行。到那时我就怎么样:每天拜多少佛、诵多少经、坚持打坐等。这是一种等待。
还有的是等待别人:现在周围环境不好,周围的人都不修行,没道心,等周围的人都有道心了,他就有道心了。这样的时候可能永远不会来。
我们整个社会生活有时候也会处在等待中:人们会等待一个科学发明,等待科学家解决一个疑难问题,等待医学家攻克一个疾病,然后就想:啊,到那时就好了。比如等待医学家攻克癌症,想癌症被攻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在等待中又会有新的问题、新的疾病出现。在不断的等待中生命被浪费了,心也被悬在半空,不能落地。
佛法的修行是叫我们反求诸己,就是不依任何外在条件,当下安住、自足、自立,不期待外面如社会、家庭、个人等任何条件。并不是我们把外在的某一个条件改变了,于是我们的心就安了,就有智慧、开悟了。这不是佛法,这是外道。心外有法、道在心外就叫外道。
道在心内的意思是说不管在任何条件下,我们当下就可以明白,不用再等待,当下就够。这种生活态度、这种心态才是与禅相应的。
柏林寺过去十几年基本上都在施工,我们每天都在工地的噪音中生活,包括打禅七。
这里的老常住知道我们以前打禅七都是伴着工地上整天叮咣拉锯的声音、混凝土浇铸的声音,更要命的搭架子铁管从车上倒下来、从楼上扔下来的声音,也就是最近这两年禅七才基本清净,但我到居士那边坐还能听到文殊阁、普贤阁后面有推土机的声音,因为那儿在拆迁,所以过去我们寺院整个是一个大工地,整天生活在噪音中。
刚开始也不适应,心里也有一种等待的心理:什么时候不施工就好了,那时我就好好打坐,好好念经。有一段时间,我住在现在祖师殿的西边、云水楼一带,那个地方原来是个院子,我住的那间房子墙外就是一个带锯,就是锯大木头的锯子,声音非常大。
那时我就想什么时候施工完了就好了,然后我就安安静静地好好打坐。后来也许这种希望太渺茫、时间太长,慢慢就适应这种噪音了。适应的意思是什么呢?你不再注意、分别它,就像没听到一样,该打坐打坐,该诵经诵经,心里没有那份等待了。
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是不是有这种等待的心理,若有,赶紧放下,把心安住在当下,接受问题的存在,面对它。
有的人说,师父,我当下很糟糕,身体在生病。那你就面对你的病,面对生病的觉受。有的人打坐,腿子很痛,说哪一天腿不痛就好了。不要等哪一天!现在你就观察痛,面对那个痛。如果有这种不等待的心理,我们就会变得勇敢,因为你敢于面对一切,不会回避什么。
第三个,莫犹豫。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见两可情形,这样也行,那样也行,究竟怎么办呢?怎么拍板呢?我平时接待来访的在社会上做生意、做事业的信徒,经常请我来帮他们拍板。
比如很多人叫我给他的公司取名字。还有的人说这个名字也好,那个名字也好,师父你看哪个名字好?另外很多人叫我给他的孩子取名字,有的说这个名字不太好,师父你再给取一个吧!
这个我觉得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是一个出家人,头光光,两手空空,没有公司,也没有家室,却让我帮他们拍板。他们的很多问题都是在这样或那样之中,有时候我就随便帮他们挑一个,很多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都可以,随便你自己挑,因为问题不是在于外面的这个或那个名字,这样或那样做,而是在于你自己的心态、努力和作为。
我们在两可之中挑选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妄想,觉得任何一个难题、任何一件事,都有一条最正确的道路摆在那里,我想找到它。有没有这条最正确的路呢?有!它在哪里呢?在我们心里,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努力、掌握之中,而不是在我们心之外有一条正确的道路请师父给找出来,叫算命的、测字的帮我找出来。不对!
人生的正确道路在我们每个人的掌握之中。有时候也许你觉得已经挑到那条最正确的路了,但如果你放弃努力,仍然会出问题,不能把握。不是也有很多人在很光明的道上翻车吗?不管是世间人还是修行人,都有可能。
所以一个修行人,特别是居士们,面对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不要犹豫。这里并不是让你随随便便对待,而是不要思前想后,在犹豫中失去机会。要学会观照,然后断!所谓当机立断,机是机缘,面对一个机缘的时候立断。立断不是思前想后,一思前想后就错了,怎样选择都不对。
这里不要思前想后,不要用推理,要培养另外一种能力——观照。一个机缘只是一刹那,观照需要我们的心非常安住,任何时候都要很专注,很专一,很单纯,很透亮。面对任何机缘,你这一照,一定是最正确的,不会错的。
所以要信我们的心,信自己,要信最正确的答案就在我们心里,不要犹豫。一犹豫,我们的心就被障碍了,会失去机会,所以要当机立断。这样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疑难,处理问题,才是我们修行人的风格。#佛法看世间# 全文阅读https://t.cn/A6URZLrM

【每日一禅】《金刚经》中的十大名句,感悟般若智慧!

​《金刚经》可以说是汉地佛教中流传最广的佛经之一。其义理深入浅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境界的人,对《金刚经》中的般若智慧,都欢喜不已,都会如法受持。《金刚经》也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般若部经中的无上妙法,以其经中充满般若智慧而闻名。


《金刚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由于流传甚广,在人们反复的研究与探讨下,经文中被人们广为知晓的名句非常多,今天,就让云来与大家分享《金刚经》中的十大名句,一起来感悟其中的般若智慧吧!



生其心。



一个人的心,倘若一直记挂什么东西,那么你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佛菩萨的心,什么东西都不会记挂,所以他们才能超脱物外,洞彻事物的一切真相。要达到这个地步,就要让你的心空起来,什么都不记挂。



二、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人世间的有些东西,通过等价交换可以得到,但是对于果位,无论你用金钱,或者是地位、名声,都无法换得,你只有去修才能得到。即使你得到了世上的一切,想用来换得佛果,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东西,在如来看来,皆是虚妄。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人世间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个人,要想跳出相的束缚,就只有远离诸相。远离诸相的办法,不是远离红尘,不是与世隔绝,而是让心,从各种事物中,跳出来。始终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境界。这样,就达到了“见如来”的资格。



四、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闻到了佛法,要怎样去修呢?其实佛所说的,也只是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人心所讲的一些事例。虽然对修行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是在境界提高了以后,它就成为了“非法”,就要想办法舍弃掉它对自心的影响。



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佛陀看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梦中、在虚幻中“演戏”。到了梦醒的时候,梦中的一切什么都不会存在。但是人还会继续吃苦。为了让人脱离无尽的苦的折磨,佛陀让人先去保持心无所住的状态,意思即是“假装”你现在就是如来,已经认识到了所有的相都是假象。到了将来,你就会真正认识到这一步。才会真正发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六、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后天学到的一种概念。无论是微尘,还是世界,都是在娑婆世界中,对事物的一种认识。等到离开娑婆世界,就会发现它们的真相。



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必挂怀。未来的尚未到来,无法预知。即使是现在,如果你思想中充满各种心念,只会让自己增加烦恼。因此要想跳出烦恼,这三心都不要有。


八、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众生与佛的最大区别,就是众生都活在自心“创造”的世界中。由此引出的一切因缘,也是根据人看到事物时的心态来合成的。缘来人则来,缘散人则散。要想离一切相,就要知晓佛的状态。就要让自己,保持无为。



九、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只是一个名号,他的本性是慈悲。当他看到众生苦,慈悲众生,就要想办法普度众生。在世间的如来,只不过是如来的方便示现,并非真的如来。所以才说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然没有来到,哪里有什么去哪里呢?



十、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法,是让人不执着于自己所得到的任何东西。在修行的时候,也不能执着于任何东西,始终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清净状态。许多的话,许多的法,都只是佛陀用以度人的“筏”。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你的般若智慧,就无法生发出来。



很多人以为,聪明就是智慧,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人的聪明,容易被自身的各种情、名、欲望所左右,从而对自己的思想产生影响,然后发生变化。佛陀所所的真正智慧,是你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思想中不会掺杂情、名、欲望等等东西。更加不会被那些东西,来左右已经认识到的见解。


《金刚经》中存在无量的般若智慧,只要你反复诵读,就很容易得到。这种得到,并非仅仅是你对事物有了真实见解,而是它会在你的心中,种下成道的种子。并且,它会在你生命的长河里,一直往修心向善的方向,指引着你,直至到达涅槃的彼岸。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还是没有应,她就问了一句:“学姐?”问:“那麻烦你问一下他们,这个工地在哪里好吗?
  • 红丝绒披肩质感垂坠,披肩如意造型拼接格子亮彩缎,金色包边条撞色,突出珠绣惊艳细节。—韩式气质新娘造型—在所有新娘造型风格中,韩式新娘相对偏简约的设计,它不及当下
  • 蓬左<hōsa>#日本旅游# #AICHINOW# #爱知新鲜事# 在位于名古屋城近旁的名古屋能乐堂内,连接尾张饮食文化与未来的"食乐堂"
  • #岳云鹏[超话]#[心]#岳云鹏被淋得像刚追完燕子# [心]#岳云鹏在王牌对王牌第一次玩传声筒# 在团综里面,岳岳哥说他特别喜欢《风声》里的一句话:“好不容易以
  • 最珍贵的是,都回重庆那么多年了,还和朋友们彼此牵挂,这辈子,值了。有時候,朋友比親人更加有溫度,能夠走進你的心靈,能夠幫助你做很多事情,甚至給予你最好的依靠。
  • 如今,人空瘦,海棠落琼眸❸❹原文:我想你古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❸❺原文:我超级想你古风文:山河远阔,人间星河,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❸❻原文:我非常爱你古风文:
  • 疫情封控生活#上海疫情##疫情# -被封小区的第三天,由于是临时封锁无事先通知,家里没有囤菜,希望今天是最后一天-买菜APP全部约满,根本抢不到菜,也没什么外卖
  • 据卓创资讯,1~2月规模纸厂提价逐步落地,年初至今双胶纸市场均价上涨3.8%,白卡纸市场均价上涨5.5%。国内造纸行业纸浆原料大部分来自进口,近期,国外巨头也在
  • 严重的盆腔炎可蔓延至盆腔腹膜、子宫及子宫颈旁的组织,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组织变硬,活动不灵,特别是输卵管失去柔软蠕动的生理性能,变得僵硬、扭曲,管腔完全堵塞,达到无
  • 今天领导说了一句以后审单有什么问题要及时反应我问心无悔地回了一句,我都有反应啊OS车间主管睁眼说瞎话,自己不处理还在恶人先告状那以前在背后说了多少这种话无从知晓
  • #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 传播正能量是一份积极的心态,使自己的内心充满自信、豁达、愉悦、进取;使别人感到暖和、温馨、亲切、友善。 互极好或 黄 红
  • 睡一起念佛号回向,然后出来一个人说,你在这内,中外,都绕了多少圈了,给我画了个像八卦的图,远近??土,然后又回到了学校,门房,找人。——林清玄8.心有猛虎,细嗅
  • A:很有趣,我们已经很亲了,偶尔会出去吃吃饭聊聊天,很感激他愿意和我一起制作音乐,原本我就很喜欢他的音乐,(合作)没什么难处,就只是拜托了他,他愿意来唱,结果很
  • 书记:吴志友 院长:姚艳敏2022年3月20日(唐山市第三医院订阅号)春冥门外烟枊渐成行接天阴霾蔽春光悲怀幽愤凭谁诉也无芳菲遣愁肠鹧鸪天 朔方三月日昏沉 愁云
  • 人生的精致和美好是适当精简的结果,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别让无用的社交廉价了自己3⃣喝喜欢的初心酸奶喜欢它刚开始是因为名字——初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自己
  • 粘年糕(¥16)是最近的新品,口感是年糕般的糯软,外表则是菠萝包同款奶酥顶,替你们试了红糖核桃味,调味克制,不会过甜。*也有不那么满意的,肉桂苹果吐司的组织略有
  • 唉 每次难过的时候还是会找滕嘉诚说 被安慰鼓励好了 又会觉得打扰到人家了 问会不会觉得我很烦 他说“怎么可能,从没觉得” 马上心情就会很好 从高二到大二了 已经
  • 不明白为什么一年后还是这个狗样啊 啊 啊不算太惨 还好之前找个工作了(太难受了[失望])这只不过是二战失败了而已我还拥有什么啊我不知道啊我一无所有 只剩空有的灵
  • 11、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能够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20、礼多人不怪,不管是物质上面的人情,还是精神上面的人情,只要送多了,你们之间的关系,
  • 了!“梦瑶,快到公司了,快醒醒”我的工作又开始了 原本很难过,看到同事这句评论,更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