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化”,是学八字的关键

一、天干合化成功的条件

大家知道,天干五合分别为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但是也许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天干合化成功必须要有一定条件的,当这种条件不充分或被破坏时,那么我们就认为这种相合不能成化。反之则合化成功。

1、相合两干必须紧贴。

如年干与月干、月干与日干、日干与时干都属于相邻而合,凡隔干合与遥隔相合,比如年干与日干,月干与时干,年干与时干相合均只论合而不论化,凡是合而不化的,仍按原五行与其他干论生克,但是这里需要大家记住,虽然合而不化,但被克之五行会减力,主克之五行则不因合而减力,如乙庚合而不化,乙木减力,庚金不减力,但庚金本克乙木,此为贪合忘克。而对甲木照克不误。

2、相合两干必须有一干的坐支是两干合化后五行的强根。

如甲辰 己、己丑 甲、庚申 乙、乙酉 庚。即甲 己合化土的化神为辰、戌、丑、未土及巳、午火,甲 己两干相合主要有其中之一便算是有合化后五行的强根,因辰、戌、丑、未、巳、午皆为土之强根,其它天干相合依此类推)

3、两干相合,月支也必须是两干合化后五行的强根。

但年干与月干相合时,年支与月支只要其中之一是两干合化后五行的强根时,也可作两干合化成功论。

4、被合之干受创,不论合化。

天干合化,如被合之天干受重创,也只论合而不论化。

5、岁运天干相合,不用考虑原局月令。

流年与大运天干相合不用考虑月支是否为合化的同一五行,只要考虑两支中是否有一支为合化后的同一五行。

6、命局与岁运相合,岁运之支必须是合化后的同一五行。

命局的任何一干与岁运之干相合,岁运之支必须为合化之同一五行,方可论合化成功.

7、月令不为原局两干相合化的强根,但地支合局与合化五行相同,合化成功。

凡两干相合,月令不是两干合化后五行的强根,若地支有合局成功,合化后的五行正好是与两干合化后的五行相同是时,也可作两干合化成功论。

8、特定的天干相合,天干必须有合化五行透干。

如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这几组相合的天干都是被合之五行,合化之后的五行都不是相合的五行,而是转换成其它五行,因此这几个特定的天干相合除了符合天干基本的合化条件外,天干还必须有两干合化后的同一五行透干才可合化成功。

9、被合化之干逢岁运扶助不作合化论。

被合之干只要岁运遇强根时则两干不作合化成功论。被合之干仍按原五行与它干论生克。比如甲己合化土成功,但是岁运逢甲寅,则合化自行解体。

图片

二、合而不化

知道了合化成功必须有一定条件的道理,反过来就容易理解合而不化的含义了。合而不化,前提是“合”,结果是“不化”。不要把并不相合的两干看成合而不化,合与不合是有区别的。

例一:戊寅 己未 甲寅 丁卯

甲己紧贴,各无天干冲克,故甲己之合成立,但木土力量悬殊不大,谁也化不了谁,所以甲己合而不化。

例二:癸卯 己未 甲寅 庚午

庚金与甲木紧贴相冲克,似可破甲己之合,但实际上庚金虚浮无根,又被截脚,自身难保,哪有余力冲甲木,所以此造甲己合仍成立,但同样不能成化。

例三:庚申 甲申 己卯 乙丑

庚金当令,与甲木紧贴相冲克,甲木弱,不堪冲击,与己虽紧贴,却是有合之心,无合之力,所以甲己似合而非合。

合而不化的实质就是使合的双方都因受彼此的相互牵制而同时削弱了力量。如上述的例一、例二,甲己各自都有一定的力量,且双方力量又悬殊不大,一方要想使另一方完全服从,是办不到的;但如果一方要想完全摆脱另一方的牵制,也办不到;并且由于天干五合为亲合,阴阳异性,情投意合,虽不愿完全顺从对方,但也不愿完全脱离对方,而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意味。

这种情形就好比小家庭中的一对怨偶那样,爱怨交织,在一起总不免发生一些不大不小的纠纷,长时间不在一起又心中牵挂,所以虽然合在一起不如意,离异却又舍不得。这种情况下,爱归爱,怨归怨,最终还是勉强凑合,作一世有情的冤家。既然勉强凑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就得相互约束,一方想不负责任地随心所欲,必然受到对方的干涉。这就是合而不化的情形。

合而不化与合化成功,其力量强弱不同,作用大小不同,表现在人事上,不但其吉凶程度不同,而且其心性趋向也不同。

合而不化的两干,既然相互牵制,那么是否意味着不与其他干支发生关系呢?有的认为:“合而不化,为独立五行,均不再与他干支论生克或刑冲。但大运流年又出现其一,为媾合增其合力。”事实上,干支合而不化的四柱多的是,如果合而不化的干支,就成为独立五行,不再与他干支发生生克刑冲,那么怎样去衡量合而不化的干或支的五行力量呢?既然不再与其他干支发生关系,不就等于从四柱中消失了吗?这还成其为四柱吗?

金木水火土五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是其作用力的大小不同而已。比如金,木耗金之气,水泄金之力,火制金之势,土生助金之威。如果五行流通,则循环相生。不可能因乙庚合而不化,火就不克庚,土就不生庚,水木就不泄耗庚。要真是这样,合而不化的干支就等于与其他三行隔绝。那样,合而不化的两行代表的人事吉凶不就等于永远静止不变了吗?如果日干被合而不化,不就意味着命主从一生下来便自始至终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吗?这样的人怎样生长发育,怎样生活、工作?实在不可想象!

当岁运出现相合的某一干(或支)时,一般认为“为媾合增其合力”。其实,若按媾合为争合不化的观点推论,增其合力就等于加大“隔绝”的力量;若按争合能化推论,成化的流年则吉凶变化可测,不化的流年吉凶则仍如前述的静止状态;而事实上,合而不化的四柱不但多,就是在有岁运介入的情况下,不化的比例也很大,但这些命主的吉凶却是客观地变化着的。我们不能违背事实而空谈理论。

合而不化是相互牵制的,但牵制并非意味着两行就完全静止,只是说因牵制而使彼此力量削减,导致对其他干支的作用力也相应地削减,而并非不起作用;反过来说,其他干支同样也对合而不化的干支发生作用。

例:甲辰 丙子 戊戌 癸丑

戊癸合火不化,戊癸反化条件也不够,属合而不化。癸水在子月当令旺透,本可对月干丙火重克,但因戊癸合,癸水的力量就受到戊的牵制,并且戊居丙、癸之间,对丙火起了一定的屏蔽作用,而对癸克火则起了阻隔的作用。虽然戊癸合火不能成化,但局中有丙火透,戊的坐支又藏火,因此戊癸合毕竟有化火的意向。这样,癸水一方面因贪合而对丙火减克,另一方面受戊癸合火的诱导,对丙火多少起了点恻隐之心。

假设日干是癸,时干癸水则与日干串通一气,彻底征服丙火。但该造的癸水,只能说是贪合减克(针对丙火而言),还没达到贪合忘克的程度。所以癸水对丙火仍有克力。假设癸水自身原本的力量为10,现在被戊合住了4,剩余的6,是戊无法合住、无法控制的,所以,这部分剩余力量就成为癸水自由支配的力量。这时癸就可以越过戊而对丙施加6的克力。这里所列出的数字,只是为了形象说明问题而进行的假设,读者切莫教条照搬。实际上,甲木还能化去癸水的部分力量,所以癸水对丙的克力并不足6。希望读者领悟这种思路,灵活运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该造甲木仍泄癸水( 但因木太弱,所以泄力极小),丙火可以耗癸水,其余地支同样可以不同程度地对癸发生作用,只是这种作用要小一些,因为必须先透过戊癸合的外围才能与癸发生关系,而要透过外围就得消耗一部分力量。就戊癸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同样是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原局戊比癸弱,当岁运中土的力量介入,戊得到帮助,就欲征服癸;当火的力量特别强大,完全可以战胜水时,戊与癸都顺从于火,于是戊癸合化火成功;原局癸比戊力量强,癸一方面贪恋戊,另一方面又想自在逍遥,因本身能量较大,需要释放,在原局中癸水是处于半自由状态,当岁运再给癸水加上一股强大的力量时,癸水就凭自身的强大实力,反过来征服戊土,使戊从癸而化,这就好比一个懦弱的丈夫不得不服从精明强悍的妻子一样。

三、天干合的向背

两干相合,不管是合化成功,还是合而不化,与其他干支之间都有一个向背的问题。所谓向,就是对某一行有生助;所谓背,就是对某一行有克损。就相合的两干之间而言,也有一个向和背的问题,但这种向背在合而不化的状态下又同时具有向和背的双重性。

例一:甲辰 己巳 戊辰 壬子

四柱土众又得火生,其势最强,日干又透戊,甲己合化土,势在必然。甲己既然化为土,就帮扶日主,这种帮扶对日主而言是向;土克水,甲己化土对时柱而言为背。合起来就称为向日背时或向土背水。就甲己二者之间的向背看,合化的结果是向己背甲。

例二:甲辰 己巳 癸酉 壬子

甲己合而不化,土比木强,有化土的意向,故这种情形仍然是背水向土( 但己土如无甲合,己克癸之力则大一些)。由于合,甲己相互贪恋,为相向;由于不化,甲己各自都想逍遥自在,彻底挣脱对方的束缚,为相背。这种既相向又相背的特性是同时存在的,形成对立统一。

归纳起来,天干合的向背在命局中有以下情形:

1、正化成功:

(1)甲己合,向土金而背木火水;甲完全向己而不背。

(2)乙庚合,向金水而背木土火;乙完全向庚而不背。

(3)丙辛合,向水木而背金火土;丙辛同心向水。

(4)丁壬合,向木火而背土金水;丁壬同心向木,木有情又生火。

(5)戊癸合,向火土而背木金水;戊癸同心向火,火有情又生土。

2、合而不化

相合两干之间既相向又相背,既对立又统一。与其他五行的向背主要依据相合两干中实力较强之干定,可参照正化反化的两种情形进行趋向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向背,主要是从生助或克损的角度而言,并非指命局喜忌;向不等于喜,背不等于忌,就跟生不等于喜,克不等于忌的道理一样。天干五合中有一种特殊现象,称为争合(又称妒合或媾合),指的是两干(甚至两干以上)来合一干。比如两甲合一己,或两己合一甲,以多合少,有争竞之意,好比二女争一男,或两男争一女,形成三角恋爱,难免醋海生波,故称为争合。有许多人都认为争合不化,这里先不讨论到底化不化的问题,但从性情上讲争合在一般情况下确实有其意不专之特性,希读者不要忽视。

佛说:“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这是真正告诉你佛法的奥秘。他说一个真正得道的人,佛经上讲,一得了道,他就现出来大丈夫相,就有特别的相,这个叫做具足色身。色就是肉体的四大,地水火风,平常我是这样告诉你的,但是真正的道理,“即非具足色身”,不可以着相,有形有象都不是啊,因此叫做“具足色身”。

什么道理呢?得道的人,自然有一股道相,那个道相不是在这个形象上见的。譬如我经常告诉年轻的朋友们,当年在大陆的时候,看见过几位有成就的老师,有成就的和尚。有个师父,人家都晓得他是肉身菩萨,有人叫他肉身罗汉;那个样子难看到极点,两个眼睛比铜铃还要大,露光的,他还戴起近视眼镜,怪里怪气;鼻子有大蒜那么大,两个大眼睛,配了个大蒜鼻,嘴巴快弯到耳朵边了,牙齿细得像玉米,小小的。反正啊,五官分析起来一无是处,可是长在他脸上,愈看愈可爱,愈看愈庄严。走路摇摇摆摆的,但是觉得很庄严。他的衣服几十年也不换洗,一身都是虱子,痒起来就那么抓,有徒弟看到虱子爬出来了,他还说不可以杀生,就是这么一个怪人。

还有一个和尚,几十年不洗澡不洗脸,不洗脚的,他睡觉的地方有一个帐子,大概也几十年没有洗了,连眼洞都没有了,只有灰尘。他睡觉也在里头,打坐也在里头。有一天我要离开了,向他告辞,他正在帐子里打坐。他说:我也懒得出来送你,你过来我有话给你说。这下要我的命!非要把头伸进他帐子里去不可,我也是个有洁癖爱乾净的人,可是师父之命,只好硬着头皮把头伸进去。结果发现这个帐子里清香,是什么花香,也讲不出来,一股清香,头伸进去就不想出来了,心里有个感受,有道的人确实不同。

另外我当年在西藏看到一个活佛喇嘛,他喜欢喝我们中国茶,汉人卖到边疆的茶,都是最粗的茶,加上牛油、酥油叫做酥油茶,一半油一半茶,喝惯了的很好喝,你们没有喝惯的,一定第一口就吐掉了。他只有一个钵盂,吃饭喝茶都是这一个,招待客人也是这一个,几十年也不洗,奇脏无比。有时候我们去看他,因为他有神通,他觉得与你有缘,看得起你,他就把自己喝的那个茶盂,给你喝一口。有些人是怕脏,有些人是恭敬,不敢喝。你怕脏也好,恭敬也好,他都知道。你恭敬的,叫你勉强喝一口,据说喝了这一口,消了好多的罪业。有些人怕脏,他就骂了,你的嘴也是肉做的,我的嘴也是肉做的,你为什么不用我这个碗啊?这一类的人,仔细一看他,非常庄严,那个庄严不在鼻子上,不在眼睛上,五官上看不出来,他有一股道气,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真正成佛的人,不应该以具足色身见;在他的身体上找他的道,那是找不到的。当然,一个得了道的人,气质一定起了变化,肉身一定也起了变化,自有道气,色相庄严。但是“即非具足色身”,你不要着相,这个肉体的身还是有生灭的,“是名具足色身”,所以叫做具足色身。这个具足色身,要注意,就是肉体之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第一个具足色身是实质的,肉体的这个身体叫做具足色身,所谓的报身。但是第二个问题来了,可不可以着相来看?譬如说,眼睛里忽然看见佛站在你前面,这是相,现象。他问须菩提,可不可以着相呢?须菩提当然说不可以,这个问题,《金刚经》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应该落在宗教偶像的观念,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什么理由?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真正的佛,是见到法身,才是见到真正的佛。什么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无相,法身无相,也没有境界。如果你在一个境界上,就已经有所住,有所著,就不能明心见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佛。

《金刚经说什么》(东方出版社)
------------

四川遂宁当年有一个有名的法师叫疯师爷,同济癫和尚一样疯疯癫癫,是有神通得道的。我们当年要去访疯师爷,不要说拜他为师困难,你连找都找不到他。不过他经常坐在厕所,他的禅堂在厕所,不是现在的厕所,是当年那个茅坑,臭得不得了!疯师爷就在这茅坑边上打坐,你要拜他当徒弟要准备在厕所跪上三天三夜,不怕臭不怕脏。可是当时我就做到了,我晓得他有道,我把他蹲的厕所当成极乐世界,跪不了两个钟头,他跑过来找我了:“起来,起来!”他那时又不疯了。可他没有收我做徒弟,我也没拜他为师,不过很敬仰他。

《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
------------

贡噶活佛是我的师父,他是密教的大师,很多人都来灌顶,后面灌顶灌不到的怎么办呢?贡噶活佛拿个竹杆子吊过去头上一洒,表示都灌了顶了,好像顶上都好清凉哦。我站在旁边看了无限的感慨,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宗教,也是科学、哲学,最后搞宗教形式搞成这样。贡噶活佛你们没有见过,他是西藏红教、白教、花教、黄教的大师,那真是啊!他是大个子,比我还高三分之二,身体非常魁梧,一天到晚盘腿坐在上面,难得下来走一下;他下来走,我在他旁边,他的手正好放在我的头上,我说:“师父啊!我好像变成你的手棍了。”他就笑。

有一位跟随他的师兄,我们都叫他“包包喇嘛”,脑门这里有个肉包包,不是天生的哦,因为他天天拜佛,拿这个地方“咚啊咚啊”碰地下,这样磕头磕出来了一个包包,他有天眼通的呦。后来我问他:“你跟师父多久了。”“四十年。”我说:“我们师父有个什么长处啊?”他说,你这个问题我答不出来。我说,你想想看嘛,你跟在他旁边四十年了。他说,我告诉你,我跟他四十年,没有看他发过一次脾气。哎呦!我说这还得了啊!这就不得了,因为贡噶师父不发脾气,对人的态度,永远是笑脸。有时候我问他特别刁难、古怪的问题,他都还是笑着,不像我动不动就骂人的,这两个方式不同。我说,好了,这一句话就够了,不用再问了。

《南禅七日》
------------

我碰到一个大喇嘛活佛,西藏人,他只会讲一句汉语,他也不当人家上师,其实这大喇嘛,我们看到他就跪下来拜,他也立刻跪下来,然后他把供桌摇起来,只说一句汉语:嗨!菩萨被你拜动!菩萨被你拜动了!他自己在摇着那个菩萨,我们都晓得他是真成就的,真有见地,就凭他这一句话,对我们笑,喂!菩萨被你拜动了!菩萨被你拜动了!他就点你,菩萨就在你那里,高明得很。
****

有一个喇嘛有神通的,只有一个钵喝茶,那个茶是我们汉人卖给他的,还有冻顶乌龙、青茶的茶梗,他把所有茶混合熬起喝;我们送一包好茶叶供养他,高兴死了。他会弹琵琶,叮叮咚咚疯来疯去的,有些家里的小姐太太神经了的,都送到他庙子里。所以他一天到晚被这些疯女人围着,有些骑在他的脖子上,或者坐在他头顶上、肩膀上,他不管,只弹他的琵琶,结果一个一个被他的琵琶弹好回家了。

可是他只有一个钵,吃饭喝茶都是这个钵,而且是千年万年都没有洗的。我们去了,因为晓得他喜欢汉人的这些东西,就供养他,晓得他有神通,非常恭敬他哦。他看到茶叶,高兴,自己熬好茶,倒在钵里自己先喝两口,有时候拿给我们喝。我们虽恭敬他,但实在不敢喝。他老人家清楚得很,他说,喂!你的嘴是肉做的,我的嘴也是肉做的,都是一样的,我可以喝,你也可以喝。我们只好呼噜呼噜喝下去,实际上,这是得到灌顶。

《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东方出版社)
------------

有本书叫做《金山活佛录》,写的是真人真事。当年在杭州有位师父,他不修边幅,从不洗脸,有次要传法给我,他坐在床上脏兮兮的帐子里,叫我进去,我硬着头皮掀开帐子把头凑进去,哪晓得帐子里却是一股清香味,兰花都没这么香。这事说给你们年轻人听都不相信。我当年找师父,凡是大名鼎鼎的就不碰,专找一些苦行有道的师父。
*****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外表看起来比一般人还烦恼痛苦,而内心常清净。我想起当年陪同我的老师去四川遂宁,当地有所好大的寺庙名叫东山 寺。那香火之盛,每年香会时,四川一省有一百多个县,恐怕有一半的县都有人来朝圣。那里有位得道的和尚叫疯师爷,名气很大,很不容易见到。他一年到头住在厕所里,那可不是现代的厕所,过去山间的厕所就两条板,秽臭得不得了,苍蝇一大堆。他就在那里打坐,我们要爬到厕所给他磕头。我跟着我的老师去见疯师爷, 想看看他是怎么有道法的。

那个庙子在山上,坐轿子也要一个钟头才上得去,路两边都跪满叫花子要钱。我老师先告诉我要多带些钱,上山时就一路分。老师告诉我,你看这一路上有多少大菩萨在里面。我问他,是哪一个啊?他就骂我,蠢东西,这还要问我?统统都是!我还以为菩萨大概是会放光的,身上挂有宝饰的,这下挨骂了。照我老师讲,这些菩萨都在烦恼痛苦中,他就是给你作警惕的榜样,把不好的下场给你看。我老师还叫我钱不可以丢给人家,要一个个好好地放。我只好要轿夫放低一些, 好够得到放钱。老师要我干脆不坐轿子了,可是我装迷糊,懒得下轿,这就是憍慢。我心里可是怕走不上去,看不到疯师爷了!可是,就这么一个动作,自己都要反省,才是修行。

大菩萨的心地法门清净,本是没有烦恼的,可是为了表示与世间众生一样,故意做出来的,这就是“示法”,表示佛的法相法行。这个与众生一样的做 法,也就是菩萨道“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中的同事。可是大菩萨虽然外示一切烦恼相,而内心深处是没有烦恼的,永远是清净的。
*****

每一个佛的色身不同,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他们的色身都不同,但是成了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用四个字归纳就是相好庄严。对修行人来讲,就是考验,不要说成佛,就是到了小乘罗汉的果位,相貌都会转变的。罗汉的相貌也用四个字归纳,就是清奇古怪。清就是不俗气;奇是奇怪,不是说脸像马,眼睛像猴子那种奇怪,而是奇怪又可爱;古是古老;怪是怪相。所以有阿罗汉的成就也是脱胎换骨的,这都是实际工夫,不是空谈理论就可以的。

像我们学佛的人,修持多年下来,生理和心理没有一点改变,那个脸还是拉得很长,让人都不敢望他,更不敢亲近。这就是不对了,修持的人即使有一点点成就,也会无形地影响旁人,让人觉得他可爱可亲,自然会起亲切感,或是庄严感。这个就是功德,是工夫成就而累积起来的。儒家弟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他的样子很庄严,有点令人害怕,可是一和他接近,就觉得他很温暖慈祥。所以说有道的人,色身一定转变了的。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元灭亡之后,明朝为什么不把元的所有疆域都恢复过来?】
明朝打败元朝,已经是一种幸运,更遑论恢复元朝的所有疆域了。

而且,元朝的疆域也仅是地图疆域、名元朝义疆域,或者说曾经打下来的疆域。

大蒙古帝国,巅峰之后便立即跳水。

灭掉南宋之后,蒙古人遭遇了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南宋以外的地方,蒙古人勉强还能打下来,但成本已经急剧上升。

这时候,即便能打下来,蒙古人也很难在当地建立统治。

帝国包容多样性,但包容多样性的帝国必须要有一个故事、一个政治秩序。罗马帝国要有罗马的帝国故事、要有罗马的政治秩序。

大蒙古帝国,也要遵循这个帝国定律。

所以,包容多样性的帝国,也要用自己的故事和政治秩序抹平多样性。

于是,帝国的单一性与地区的多样性,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大蒙古帝国以及大元帝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这对矛盾。而且,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并没有解决这个矛盾的能力。

蒙古人虽然武功卓著,却文治匮乏。除了军事,他们的一切都是落后的。蒙古人面对自己打下来的庞大疆域,只有两条路可以选:

一条是保持传统,蒙古人还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人。然而,这种马背上的蒙古人却无法在当地建立统治,最后只能退回草原。

一条是融入当地,蒙古人变成了波斯人、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然而,这种被同化的蒙古人已经不是当初的蒙古人了。

于是,地域和民族的多样性,压倒了帝国的单一性。这是巅峰之后的蒙古人,所必然遭遇到的趋势。

这是趋势,而不再仅仅是个矛盾或问题。

在东方,大元帝国在保持传统和融入当地的纠结中,就被更具当地特色的大明帝国消灭掉了。

在西方,大元帝国倒下的11年前,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先是迅速突厥化,也就是融入了当地,但随即又被更具当地特色的各方力量所肢解。

在中部,身处四战之地的察合台汗国,在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金帐汗国和大元帝国的包围打击之下,快速分裂。西察合台出现了突厥化,崛起了帖木儿帝国。东察合台虽然被灭,但保持了蒙古传统,一直持续到清朝。

在北方,金帐汗国存在了两百多年,虽然努力融入当地,却还是无法得到俄罗斯王公们的认同。先是分裂为喀山、阿斯特拉罕、克里米亚等一些小的汗国,后来又被崛起的俄罗斯逐渐吞并。

就大元帝国来说,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扩大了当今中国版图的基本盘。甚至,我们都可以说,现代中国的南方界限是蒙古人划定的。

赵匡胤玉斧一劈,放弃了大渡河以外的土地。所以,宋以后,这些地方就是外国。但是,蒙古人重新把云南和西藏纳入了中国版图。

灭掉南宋之后,蒙古人也向东南亚进行了扩张,却都遭遇了失败。而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蒙古人变弱了,而是因为边际成本已经无法被边际收益所抹平。

蒙古人试图从海上进攻越南南部的战婆,但遭遇了占婆人的坚壁清野;还试图从越南北部的安南进攻占婆,却被安南两次击败。

蒙古人还进攻过缅甸和泰国,但最后都无法在当地建立统治,最后只能悻悻退回。蒙古人进攻过爪哇,但也没有成功。

凡是蒙古人打下来的地方,几乎都被纳入当今中国的版图;而凡是蒙古人没有打下来的地方,几乎都成了外国。

至于更东方的朝鲜和日本,也是如此。

朝鲜仅是臣服,却说不上征服。因为朝鲜的内部反抗势力始终没有被消灭。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却都以失败告终。

不是朝鲜和日本的实力有多强,也不是蒙古人的力量跳水了,甚至都不能说这两个国家的运气有多好。真正的原因就是帝国扩张是有成本的。当扩张收益不足以抹平扩张成本的时候,扩张总会遭遇失败。

至于明朝打败元朝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边际成本太高、边际收益不足,蒙古人无法有效统治中国南方。

所以,大元帝国最先失去控制的地方,是中国南方。具体来说,就是南宋曾经统治过的地方。

“崖山之后无中国”,一批南宋精英葬身海底了。但是,精英们的衣钵魂魄并未消失,两宋王朝的国族意识一直非常强悍。

开始,仅是一些不满元朝统治的小碎片,在农民起义中,自发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割据政权或军事力量。这些人首先要反的,就是元朝。

随后,这些小碎片开始上演战国争霸,逐渐汇集形成了几个大的军阀,长江上游的明玉珍、长江中游的陈友谅、长江下游的朱元璋、苏浙一带的张士诚以及浙江南部的方国珍。

长江流域,是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同时,长江流域更南,还有两个忠于元朝的军阀,福建的陈友定和广东的何真。但这两个军阀不仅本身处于边缘地带,而且根本无力扭转形势。

最后,战国争霸后,朱元璋胜出,成功锁定了除四川以外的整个中国南方。

而明朝打败元朝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相对大蒙古帝国和大元帝国的单一性,更具文明优势的中原多样性开始集中力量,发动统一战争。

历代统一战争,都是从北向南。只有明朝统一,是从南向北。前者是儒家情境下的地理胜出和实力胜出;后者则是中原农耕文明对草原游牧文明的竞争胜出。

朱元璋北伐,与东晋的刘裕北伐,都是首先从山东开始。因为锁定山东之后,便可对河南、河北发动最高效率的进攻。

历史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

不是历史故意追求相似的韵脚,而是历史也要算经济账。大家都会选择最高效率的那个韵脚。

占领山东与河南之后,明朝军队终于踏上了河北大地,并直取元大都。在封锁燕山山脉之后,朱元璋就可以关起门来重整山河,而元朝的统治也就只能落幕收场。

从河北平原出击山西高地、从山西高地出击关中形胜。大明的统一攻略,与历代王朝的统一攻略,几乎截然相反。

在明朝面前,什么关中铁律吊打中原、什么山西高地俯瞰四方,全都成了纸上谈兵。但是,这些个纸上谈兵恰恰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为什么明朝要反其道而行之?

大趋势的从南扫北,就一定会遭遇这种被动局面。大明帝国只能逆天操作。而大元帝国,只要不放弃山西高地,就有望重新收拾中原山河。

但是,就像伊利汗国、金帐汗国的覆灭一样,蒙古人在东亚只能覆灭的更为彻底。

到底是保持传统还是融入当地,蒙古人始终纠结。在纠结之中,大元帝国不仅无力提前终结南方混战,而且还在自我消耗中无力抵挡明朝的进攻。

而大明却不存在这种纠结。目标就是取代大元,使命就是驱除鞑虏。

但是,朱元璋的大明仅仅是要对标宋朝吗?

大明的野心,不止于此。大明要继承蒙古大元的全部政治遗产。所以,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就不会允许北元的存在。天无二日,大明一定要穷追漠北。

然而,随着大明的疆域扩大到极限,大蒙古国与大元帝国所遭遇的问题,也会成为明朝的问题。

明朝超过元朝的地方,就是对越南进攻。元朝在越南一败涂地,但明朝曾经占领了云南,且建立了交趾布政司。

但交趾布政司也就存在了20余年。

一是因为朱元璋划定了不征之国,这跟赵匡胤斧劈大渡河是一个套路;二是因为明朝也遭遇了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简单说就是经济上不划算。

我们不要以现代为基准算经济账,而要以古代为基准算经济账。如果大明定都南京,那么,就有可能保住交趾布政司。你看东吴就行了。但是,大明定都北京了,那么,交趾承铉布政司就一定要让位于草原事务。

地理远近,决定了打击半径。打击半径,也就决定了扩张的成本和效益。在当时,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大明是个帝国,而宋朝只是个王朝。大明有征服草原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尝试,而宋朝却在这方面明显不足。

至于明朝为什么不能恢复大元的全部疆域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前提就不成立。

因为除了蒙古地区外,大明几乎全部恢复了大元的全部疆域。甚至,更胜一筹,一度还把军事力量和统治秩序投放到了越南。

那么,西部的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金帐汗国呢?

这些个地方,勉强属于大蒙古帝国。元朝仅是大蒙古帝国的宗主国。但忽必烈之后,大元这个宗主也就名存实亡了。这些汗国不仅不服宗主,而且还要进攻宗主。到了后来,这些汗国不在进攻大元、也不闹事了,因为自顾不暇。

明朝只能继承大元的政治遗产,却无力超越大元,猛追大蒙古帝国了。

但是,大蒙古帝国也仅是一个空头支票,停留在概念里,都是蒙古人统治,却根本无法落地,形成统一帝国。

那么,明朝为什么不能继续向西,成就一个明朝版的大蒙古国呢?

明朝和元朝一样,故事的公约性还不够大,政治秩序也就难以继续投送了。

甚至,明朝比蒙古还不如。

因为明朝讲的是儒家故事、建的是儒家秩序。这个故事、这套秩序,连蒙古草原都难以控制。

而真正实现中原和草原一统,以及重收汉唐故土西域,还要等到清朝出手。在近代,清朝不成功,因为老大帝国这艘巨轮难以轻易转向。而在古代,清朝很成功,因为清朝已经把中央帝国的统治边界扩展到了极限。
#这就是中国风##遇见艺术##艺术公开课#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情人节消费大数据是多少?
  • 拉莫斯承认洗牌是怎么回事?
  • 广西百色隆林命案
  • 挪用压岁钱被起诉!要不要拿本儿记好了压岁钱咋花的?
  • 苹果春季发布会定了!库克:这次我们不卖手机,只聊内容...
  • 4米巨蟒潜入民宅,挑战袋鼠
  • 直播乱像太多,腾讯公布直播规范
  • 空客将停产A380,美国一架都没买过
  • 曼联传奇教练离世
  • 包文婧重回出租屋,不禁落泪
  • 吴京真被交警抓过,《流浪地球》最火台词来自这!
  • 首张5G电话卡,原来是这个运营商
  • 周杰伦晒出儿女正面照,为庆祝情人节免费合影,粉丝催促新专辑
  • 背后大佬究竟是谁?中15亿大奖不现身
  • 蒋劲夫朋友聚会照,心情大好
  • 刘谦回应春晚质疑;电视问政被怼局长已停职
  • 电子烟拟纳入控烟:同样含尼古丁、甲醛等有害化合物
  • 篮网三加时胜骑士,嘲讽后被实力打脸!
  • 情人节张馨予撒狗粮,意外暴露何捷对她的爱称,这位军嫂太幸福!
  • 中国1月CPI、PPI双双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