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卫渊自然而然转移话题,道:“既然是要追踪佛敌,还不知道圆觉你是在哪一处寺庙修行,拜的是哪一位佛陀?”

    圆觉双手合十,答道:“在天地之间修行,以人间百态为寺庙。”

    “贫僧这一脉,只参禅,不拜佛。”

    “不拜佛?”

    卫渊声音顿了顿,两人视线顺着街道远去,看到对面的饭店里面供奉有观世音菩萨,也有人佩戴着玉佛护身,圆觉双目安静,虽然身材高大,却又有一种安静的感觉,僧人收回视线,道:“是的,不拜佛。”

    “或者说,不去拜世俗所认为的那个佛陀。”

    卫渊微微挑眉,示意僧人继续说下去。

    圆觉拈起一枚落叶,道:“世上大部分人都觉得,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遇到的任何事情都向佛陀去祈求,去诉苦,希望能被庇佑,能跨过难关,但是,哪里有什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神呢?”

    他叹息道:“释迦摩尼本身,也只是一个历经人世间的痛苦的凡人,无法拯救所爱之人,无法拯救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最后经历过种种悲伤和绝望,而后超脱顿悟而已。”

    “他连自己都无法拯救,又如何能拯救人间的其他人?”

    “他只是留下了自己的思考留下了自己的知识,希望能指出一个方向,只是后辈的学佛之人,却将这知识包装起来,在石头上贴上金箔,高高地供奉,佛认为世界上没有神,后辈的弟子却创造了一个个本不存在的神压迫在自己的头顶。”

    “人们拜他说是如来佛祖,神通广大,但是却连如来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了啊,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好像是要来了,但是也已经好像已经走了,无法追逐,却又绝不会抛弃你的境界,就是如来,就是佛。”

    “但是这是什么呢?”

    “他仿佛即将要来,又仿佛刚刚离去。可他又不知道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要去往何处,这样的东西,是什么,在哪里?”

    僧人望向卫渊。

    卫渊想了想,答道:“是心。”

    圆觉笑了笑,喧一声阿弥陀佛,道:

    “不错,是心,如来本就是在心里,心里就是灵山啊。”

    “佛并不是具体的人,更不是神,佛陀如来,是一种境界,其实也可以被称呼为如去,但是那样太残酷了,太残酷了啊,所以觉者把这个境界称呼为如来。”

    “就是在说,你看,这样的境界虽然很遥远,遥远地高不可攀,但是它仿佛就要来了啊,你往前走,不要怕,慢慢来,一定能够抵达那被称呼为佛的境界。”

    “这本是觉者对于未觉者的祝愿和温厚。”

    “却被伪装成神灵的莫测和高不可攀。”

    卫渊沉吟,若有所思,随口问道:

    “既是如来之境,那么真的能够抵达吗?”

    僧人回答道:“当你不去思考何时抵达的时候,他便已经来了;当你意识到自己追逐如来的时候,他便去了,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为如来。”

    “倒是狡诈的回答。”

    卫渊忍不住摇头哂笑,复又道:“那你所谓佛敌是什么?”

    他到此刻已经确认,这僧人似乎并非将自己和无支祁看作佛敌。

    圆觉双手合十,神色郑重:“是那些装作是神,冠以佛陀之名,来此世间招摇撞骗之辈,贫僧已经得知,南海观音院所说,有所谓‘降魔清净罗汉’之类的佛神降世人间,此乃佛敌,贫僧正要将其拿下度化。”

    卫渊思绪都凝滞了下,忍不住道:

    “……你要度化佛陀菩萨?”

    圆觉坦然道:

    “佛陀是境界,菩萨也是境界,境界是无法抓住的,也不能被度化,而能被抓住的,只有顶着境界的名号迷惑苍生的佛敌罢了,他们拜佛祖,却不知释迦摩尼已经死去了很久,那雕饰着花纹,装饰以金粉的,绝非什么佛!”

    “释迦曾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是讲求佛法的高深,而是一种严肃的告诫,释迦摩尼已经死去了,但是如果后世的佛子们仍旧能看到他,仍旧要开口去求他。”

    “那代表着,他的法最终还是被人利用,连他本身都被扭曲塑造成了被崇拜的神灵,这就成为了邪道,而执着于‘求佛’,永远不可能踏足‘如来’之境。”

    “以释迦摩尼的性格,这句话已经是非常非常重了。”

    “但是后世弟子们,仍旧无视了这一句话。”

    这个时候,恰好有人捧着佛像走过街道,脸上神色诚挚而虔诚,圆觉忍不住双手合十,低垂眉目,叹息呢喃:“……佛说要放下执着,但是拜佛的人心中尽数都是执着啊,越虔诚就越执着。”

    “佛说不能贪恋,拜佛的人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物欲?”

    “释迦用天魔的口吻说,如果真的要破坏他的佛法,就要让魔子穿上僧袍,让魔孙住在寺庙,那就是末法之世,说这句话的时候,释迦摩尼也忍不住流泪。”

    “他传承下来的是道理佛法,是对世界人生的顿悟,而不是其他。”

    “当抛弃这些真正宝贵的东西,转而去拜佛像,穿袈裟,去说佛祖无所不能,宣告敬香可以消解罪孽,修佛几年的僧人诵经可得功德无量,群魔乱舞,那便是末法之世了啊……”

    “拜佛却不学佛的道理,而去拜佛的外相。”

    “佛像本是石头,但是千百年而来被不断拜求,不断积累,不断沾染杂念因果,乃至于怨愤,那佛像中根本不会有什么神灵。”

    “那只是众生的欲望!是众生的烦恼!是众生的魔念!”

以上内容取自小说《镇妖博物馆》,因对“佛”的阐述太精彩了,复制留念。 https://t.cn/RJPse79

离欲禅师传奇

36岁出家
与人打赌当住持

1887年,离欲禅师出生重庆,他的家族世代经商,颇富资财,他聪颖过人,秉性刚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私塾读书,好景不长,15岁那年,家里经商失败,家道中落,他饱尝人情冷暖,深感世事无常。

一天,在姑母家中,他发现了一本《金刚经》,读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时,突然顿悟,萌发出了出家的念头;可当时家里还有母亲需要照顾,便放下了出家的想法,直到他36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厚葬母亲后,遁入空门,法名觉空,字离欲。

出家后,他经常挨师父打骂,但从未心生怨恨,他知道,这是师父在消除自己的业障,所以,愈加深切忏悔,也更加勇猛精进。佛家有云:打不退,骂不退,才是佛祖的好宝贝!他深深的悟到了这一点,直到晚年,怀念起师父时,他总是感恩戴德,总劝说弟子们:“我们佛门弟子,讲冤亲平等、众生平等,肚量要大些才好,不应该有憎恨心、分别心。”

1930年,他想效仿济公和尚,云游四海、行脚参学!师父批准后,他身穿破袈裟,背着烂蒲团,走到了乐至县,到报国寺挂单。当时,报国寺正在举行观音法会,四众云集,热闹非凡。离欲禅师对报国寺知客僧说:“我是个穷和尚,别无供养,愿意在殿上打坐七天七夜,陪伴菩萨。”知客僧听后不大相信,信众们也觉得他是在打妄语,于是,法会会首和他打赌:“你如果真能打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我愿拜你为师,留你当住持。否则赶出山门!”

离欲禅师微笑不语,走到大殿一侧,盘腿跌坐,转眼间,7天过去了,离欲禅师没有起身,又过了3天,禅师才出定,所有人都惊呆了!人们当即争着礼拜皈依,法会会首也信守承诺,离欲禅师成为报国寺住持。当时,报国寺年久失修,禅师发大愿:重修报国寺,数年之间,报国寺焕然一新!

02

医术神奇
治愈无数绝症离欲禅师大慈大悲,除了弘扬佛法以外,他还有非常精湛的医术,只要有前来求医的人,他都会随缘施治,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1935年,离欲禅师来到成都,川军师长范绍增,因子弹深入肩胛骨,发炎剧痛。

医院让他截肢,他不肯,请来一位法国医生治疗,每次诊费400银币,连治40天后,疼痛更加剧烈了。一天,他偶遇离欲禅师,请求禅师为自己医治,禅师随手给了他2颗蜜枣,他服用后,便感觉疼痛缓解,一觉睡醒后,肿痛全消,感觉身下有什么东西,用手摸起来一看,竟然是子弹头!他大为震惊,万分感谢,供养了离欲禅师10万银元!当时川北大旱,饥民遍野,离欲禅师“以工代赈”,不但建成了一座古佛寺,还养活了无数灾民。

禅师神奇治病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有人专门前来求医,四川乐至县的唐孝良得了肝癌,他到市里、省里去治病,医生都给他判了死刑。于是,他求离欲禅师医治,禅师见他心诚,便给了他个偏方,不到半年的时间,唐孝良感觉自己的身体好了很多,到医院去复查,神了,他的癌症竟然痊愈了!所有人都觉得震惊无比,唐孝良逢人便说:“我这条命是禅师给我的呀!”离欲禅师以医济世的故事,在民间传扬的实在太多太多,他行菩萨道,以医济世,度化了无数众生!人们都称赞他:“药师佛在世”!

03

清心寡欲 农禅并重
预知往生 选奇人继承

禅师一生生活俭朴,布衣蔬食,不但号召寺院僧众开垦荒林,他自己也俭朴清苦;

他常年住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房间里一张三尺多宽的旧木床,床上的土麻布蚊帐,老蓝布的被褥和床单;

一张烂草席,一个土蓝布包糠壳的枕头,深浅不一的补丁遍布其上,共有一百多个;一张旧书桌,一把旧竹椅,一个装满杂物的旧衣柜,纵使后来寺院重修完成,他也不肯住新房子、用新家具。

1986年盛夏,101岁的离欲禅师带领弟子一行数人,背上行李,去东山寺拜祭本空禅师。在距东山寺还有七八里山路的地方,有人劝离欲禅师坐滑竿,离欲禅师拒绝道:“修行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吃苦。走路也是修行。”随行的众人一听,为之震动,心中也领悟到一些什么。

1992年春节刚过,禅师就吩咐人做白衣白帽,僧众感觉很奇怪,纷纷问为什么,禅师说:你们别管。过了两个多月,禅师说:我欲病危,让出门在外的弟子都回来吧。人们心生疑惑:离欲禅师明明目光炯炯、气朗神清、耳聪目明、头脑清晰,怎么就病危了呢?远方的弟子们赶忙往寺院赶,走到距城4里的地方时,突然闻到阵阵异香飘来,回到寺院,跨进禅师寮房后,又闻到了这种香味,只见师父正在寮房踱步,安详如常,毫无病态。

他见弟子们回来了,就端坐在木椅上,说:“庙子头的接班人张妙首,他现在文殊院,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当过考取的县长,他就是这个庙子的接班人,法名叫昌臻,立刻披剃……”人们赶忙去寻找这个名叫张妙首的人,4月17日凌晨5点,禅师的喉咙里发出痰鸣声,人们赶忙去找医生,医生跑来,按太阳穴,摸了脉,摇头表示:“已经走了!”

在成都文殊院的张妙首,16号知道师父找他后,赶忙跑到汽车站,可最晚的一班车也已经开走了,他只能坐17号的早班车,https://t.cn/A6xnXA2S ,张妙首赶到报国寺,走进师父的寮房,心情非常沉痛,立即跪在恩人面前,顶礼参拜。

张妙首当即出家,法名昌臻,后来,报国寺在昌臻法师的带领下,愈发清净庄严!

离欲禅师的墓碑上刻着“世寿107岁”,有人曾问:“师父,人家说你瞒了岁数,是吗?”

禅师说:“何必要说那么大嘛!”

后来,经过四川佛教界人士的调查,结果表明,禅师确切生年1868年,终年124岁!#佛法看世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医学背景的祝一虹老师,思政背景的李娟老师,偏向于社会心理学的黄皓明老师,心理咨询背景的刘艳、邵瑾老师……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长负责一块内容的备课,在自己的课上
  • 很有深意的爱情句子一、我做好了要与你过一辈子的打算,也做好了你随时要走的准备,这大概是最好的爱情观,深情而不纠缠。六、这辈子,和谁过、怎样过、过多久,有人因为爱
  • [打call]关注我并带话题#3X3黄金联赛# 转发本条微博,我们将抽出一个朋友送出万兔睡队签名T恤一件!#我的热爱篮不住# 很多人割肉的,是支十年十倍基。
  • #王源[超话]##倩碧亚太区品牌代言人王源##王源肆楼见##王源2022时和岁暖# 我能想象到的所有画面 不过是王先生 半生游学,看山问水 听风触雨,搅弄一池
  • 16:42三十天前的这个时刻你赤手空拳哇的一声来到这个世界。!
  • 略甜了点 但hin 好喝~ 单纯喜欢这个图片[好爱哦] 我常常拿小号自己朋友圈排版这件事 认真产出图片 阅读量再次回到巅峰状态[哇] 从远处看,大多数东西都
  • 亲爱的,要不…我们以后就写信吧。可以把你的琐事告诉我,重不重要都好;把你的情绪告诉我,欢不欢喜都好;把你的生活告诉我,邮不邮寄都好。
  • 技术面,中长期均线粘合,8月29日涨停板突破所有均线,目前在振荡整理,可在回踩60日线时关注。8月3日二次探底4.4后再次反弹,8月23日跳空上涨,留下2分钱的
  • 现在,面前的小碗里放着一个小鱼干,男人笑眯眯的说:“小猫咪,以后你再也不用流浪了,这是你的家。婚礼当天,他们给小叮当带了个蝴蝶结,小叮当很不喜欢,但是这俩人笑嘻
  • 1.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2.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扭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
  • 当赵振茂接到铜奔马时,有点为难,因为当时铜奔马已是伤痕累累,马脖有几个孔洞,马头和马尾鬓毛也有的落了下来,三个马蹄也是空。可天下哪有不漏风的墙,村民挖到古墓这一
  • 而潘玮柏一个半月减重26斤,说起来也是为了赚钱,别看他现在稍微有些过气,以他的咖位,《披荆斩棘》节目组给他的酬劳应该不会低于百万。很多减肥者辛辛苦苦几个月都
  • 去年年底制定战略时,当时的咨询公司以他们多年的快消品行业经验说,咱们的市占率在未来3~5年能达到35%就很优秀了。上半年妙可蓝多发生的四件事:1)上半年疫情反复
  • #都暻秀百日的郎君# [心]#都暻秀实力派演员# 都暻秀电影作品:《Cart》崔泰英❤️《纯情》朴范实❤️《哥哥》斗英❤️《与神同行》元一兵❤️《七号室》李泰政
  • 以上都是以1晚上只用1度电的格力空调来计算的……并不现实!武汉市,晚上同时开机的空调,可能也只有600万台左右吧?
  • ☆ 我喜欢你❤️@X玖少年团肖战DAYTOY❤️我爱你┗✸✷━━━━━★ ♫♯♬♭♪♮♩☆ ━━━━━✸✸┛#肖战玉骨遥# | #肖战梦中的那片海# | #余生
  • 奇怪的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相对于中原而言,北部湾畔的合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天边了。于是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无数让人惊叹的汉墓,而汉代的气息,以“南珠”、“马
  • [心]季诺的偶像——《花生》和《史努比》的作者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M. Schulz.)这样评价他: “他所选择的是难度最高的漫画视角,而我同时惊
  • 但专业人士的认知一定是百花齐放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你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普通球迷,10个里很大概率10个就只认识梅西和C罗,因为对大部分球迷来说,深度认知是
  • 到达医院后,因为司机刘某还未清醒,一直不配合医护人员做检查,岳阳等人换上了“铅衣”全程在旁协助。送医途中,岳阳又通过警综平台查询到了司机(刘某,汝南县三门闸乡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