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的70后,扔掉这三样东西,后半生越走越顺
01
时光匆匆,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我们,也卡在了五十岁的关口上。
有人已经五十多岁了,有人正在奔赴五十岁,有人刚好五十岁。
诗人杜甫说过:“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在古代,过了五十岁的人,就要准备一根拐杖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也长寿了,但是不得不“服老”。
不要总以为,自己还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伙子。学会未雨绸缪,才能从容自由。
你要抱着这样的想法: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后半生,边走边扔,顺坡走路。
02
第一,扔掉回故乡养老的想法,随遇而安。
小时候的我们,多半和泥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卷起裤脚,走进水田,低下头,扯秧苗,插秧;拿起锄头,松土,种菜;走进稻田里,弯腰割稻子;光着脚,挑起一担谷子......往事一幕幕,令人心酸。
小时候很苦的事情,到了现在,反而变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在农村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城里找不到的。
远走他乡,我们真的很累了。如果可以,回到故乡,吹一吹晚风,看云朵慢慢变成云彩,天边升起月亮,还有星辰。
有狗在身边,摇晃着头和尾巴。鸭子归巢了,变得安静了,偶尔听到一声“嘎”,如音乐一样。
当你我都老了,去故乡养老吧。这样的想法,我们都有,但是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父母走了,故乡也回不去了。
山水依旧在,只是工作难找,养老的条件也不够好。也许你在故乡建了新房,但多半是锁着的。一栋房子,一块土地,是不足以改变命运了,连你的后半生,也容不下。
有道是,哪里的黄土不埋人。
五十岁之后,我们的儿女长大了,因此养老的问题,也要迁就他们。也许,儿女们继续漂泊,因此你也不得不跟随。
“此心安处是吾乡”,你可以思念故乡,但是要忍一忍,不要流泪,要接受命运的安排。漂泊太久,也在异地扎根了。
03
第二,扔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接受儿女的平凡。
小时候,我们走进学校,拿起书本。老师说:“好好读书,你就是山窝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读书是跳出农门的最佳办法,也是成本最低的办法。可是,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如愿以偿。
比方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上了中专,就能够分配工作,但是一所初中里,一届学生,只能有几个人能够考得上。
当我们走出校门之后,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我们背着行囊,坐上了去远方的火车。
打工的日子,不好过。
歌手陈星唱道:“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
年轻的我们,总是谈起打工的幸福滋味,其实内心深处,我们都明白,走到外地,就变成了“含泪奔跑的人”。
因为我们吃了很多的苦,因此不愿意让儿女们受苦。我们希望,通过两代人的努力,成就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儿女们却常常“不争气”。
五十岁的时候,儿女也成年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放松自己,接受儿女的平凡。以后的路,能否走得顺,是不是有出息,父母要帮助,但是无法左右。
从现实角度来看,父母健健康康,养老不要儿女操心,就是对儿女最大的帮助。
对于儿女的期望值降低了,你反而会活得更好,没有了怨气,不会与儿女争吵。要懂得,没有太大出息的儿女,还能有更多的时间关照父母,也是一件好事。
人各有志,不要强求,不要看不惯。
04
第三,扔掉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做一个现实主义者。
太多的人,都想去北上广深吧。如果不是这样,这几座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了。
我们拼尽全力,从农村走出去,但是能走多远,已经有了定数。大部分的人,都考虑在县城安家。因为在大城市,需要金钱作为支持,我们是做不到的。
认真想一想,只要心里有一座城,何处不是车水马龙?
很多时候,我们要“退而求其次”,不要认为后半生,还能大器晚成。毕竟,可以在老年时发大财的人,属于凤毛麟角。作为举例说明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依葫芦画瓢。
《小妇人》里写道:“时间可以吞噬一切,但它丝毫不能减少的是你伟大的思想,你的幽默,你的善良,还有你的勇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有了白发,有了皱纹。不要总是“仗剑走天涯”,要双脚走路,做一个接地气的人。
走过繁华,看过远方,总是要一步一步走回来的。
与其瞎折腾,不如接受命运的安排,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身体、工作、家庭等,合理安排退路,你就能后半生无忧了。
05
陆游说:“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
人生一世,少年豪情壮志,中年屈服于生活,老年苟延残喘,任何年纪,都是泥沙俱下的。
总有太多的人,空有一腔热血,却是一事无成。可是谁能说得清,是失败,还是成功呢?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就应该享受命运的安排,无法把握的,就扔了吧。
痛苦,本来就是一捧沙,你握得越紧,越痛苦,撒了,就不见踪影了。
既然人生不会一顺到底,那就把心情捋顺吧。
学会退而结网,才有收获别样的幸福。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沃兴华 | 书法创作就是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统一

书法归根到底是给人看的

书法是视觉艺术,归根到底是给人看的,说狂话有什么用?作品是硬道理。“百年之想”是虚幻的。百年后人会不会想你,不取决于你想不想,而取决于你的作品能不能进入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所造成的特定视阈,这种时代文化你无法预知,更无法掌握,因此所谓的“百年之想”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但是它有积极作用,可以让我们对当下创作怀抱一种敬畏的心情、认真的态度和勤勉的作风,我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当要有一点“百年之想”。

书法的形式构成

我在《形势衍》一书中说:“书法就是线条对空间的分割”,这个观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分割的结果,讲空间造型与关系,要求‘致广大’,追求宏观效果,使作品具有撼人的气势;二是分割的手段,讲线条本身的质量,要求‘尽精微’,追求微观细节,使作品具有耐人琢磨的韵味。空间与线条并重,片面追求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都会损害书法艺术的魅力。因此,我在创作时力求广大与精微兼顾。然而在写文章时,强调形式构成,线质方面谈的比较少。原因是我觉得关于线质古人讲得很多,“卑之无甚高论”,充其量只能作系统化的整理,如我在《书法技法新论》的笔法章和点画章中所做的那样。关于形式构成古人极少论述,而它恰恰是当代书法发展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大谈特谈。

这种迫切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古代书法是文本式的,注重阅读,因此强调点画和结体的表现。现代书法是图式的,注重观看,因此特别强调章法,强调形式构成。第二,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外力的推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书写工具和展示空间。受书写工具变化的推动,书法内部应变的次序为从点画到结体再到章法,点画因为与书写工具的关系最密切而变得最重要;受展示空间变化的推动,书法内部应变的次序为从章法到结体再到点画,章法因为与展示空间的关系最密切而变得最重要。

古代书法发展的外力影响主要来自书写工具,汉代蔡邕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改进促进了字体书风的变化发展,从秦汉到今天,两千多年来,毛笔的性能已被充分开发,各种表现都趋于极致,当代书法家要想精微很难超越神龙《兰亭》,要想浑厚很难超越邓石如,要想跌宕很难超越米芾,要想雅致很难超越董其昌……无论想要追求什么,都会有一座高峰矗立在前,这意味着借助书写工具来促进书法艺术发展的路已经走到头了。然而从展示空间来看,由于当代建筑式样和装潢风格的改变,今天书法的展示空间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大不相同,书法作品如果不在幅式、章法、结体、点画乃至装裱上做一番改变,就很难进入现代的展示空间,与其协调,并且相映成辉。而作品要与展示空间相结合,最重要的就是章法,就是形式构成。

先讲形式。在艺术上,人们一般都将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称为内容,而将表现情感的方法称为形式。具体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点画结体和章法三个层次,再具体来说,就是点画的粗细方圆、轻重快慢;结体的正侧大小、收放开合;章法的疏密虚实、离合断续等等,它们都是以对比关系的方式出现的,点画结体和章法所包含的各种对比关系很多,远不止这些,如果加以归并的话,可以概括为形和势两大类型。形即空间的状态和位置,如粗细方圆、大小正侧、疏密虚实等等;势即时间的运动和速度,如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等等。因此汉代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自然,自然既出,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他所说的自然,就是书法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包括我们所说的情感,他所说的阴阳就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所说的形势就是对比关系的高度概括,书法艺术是通过各种形和势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内容的。

再说构成。书法作品中的点画结体和章法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整体,另一方面又是局部。点画既是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组合,是整体,同时又是结体的局部。结体既是各种点画的组合,是个整体,同时又是章法的局部。章法既是作品中所有造型元素的组合,是个整体,同时又是展示空间的局部。

点画结体和章法的双重性格决定了双重的表现要求。当它们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时,各种组合元素的处理要完整、平衡和统一,要表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当它们作为局部时,各种组合元素的处理要不完整、不平衡和不统一,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局部相组合,在组合中1+1>2,产生新的审美价值。

整体和局部各有各的审美价值,书法创作应当两者兼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不能二视而明”,人们常常会在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比较来说,传统书法偏重于将每个层次都当作相对独立的整体,强调它们本身的审美价值,结果使得宋代以后的形式研究越来越往精细方向发展,以楷书的点画形式来说,晋唐时代只有八种,欧阳询称为《八诀》,到元代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变为三十六种;就楷书的结体来说,唐代欧阳询有《三十六法》,明代李淳发展为《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到清代黄自元又进一步细化为九十二法。所有这些研究都就事论事,就点画论点画,就结体论结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得书法创作在技法表现上,一方面越来越细腻,另一方面却因为忽视了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琐碎呆板,没有整体感,缺乏生气,走到极端,便堕落到馆阁体的魔障里去了。当代书法家看到这种毛病,认识到它的危险性,因此主张要在关注局部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组合关系之美,这种局部与局部的组合,用一个现代的词来表示,那就是构成。构成就是组合,组合就是构成。 

总而言之,形式构成的创作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任何情感都必须通过点画结体和章法中的各种对比关系来表现,因此特别强调对比关系,认为作品中对比关系越多,作品的内涵就越丰富,作品中对比关系的反差越大,作品的视觉效果就越强烈。二是构成,在兼顾点画结体和章法的局部之美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点画与点画、结体与结体、章法与展示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之美。努力把点画放到结体中去表现,把结体放到章法中去表现,把章法放在展示环境中去表现,让它们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组合中通过变形,表现出更大的审美价值。

用笔和线质的两点体会

其实在创作上我是非常注重用笔和线质的,只是在表述时因为上面两个原因而讲得少了,以后我要注意,不要讲得太偏。说改就改,现在马上就纠正一下,讲讲我对用笔和线质的两点体会:第一,线质要好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粗细方圆,造型丰富,二是轻重快慢,节奏鲜明。而无论粗细方圆还是轻重快慢都是一种对比的存在,对比双方都不能单独产生意义,只有被纳入到一个系统之内,通过有机组合,建立起对立统一关系,才能相得益彰,显示出各自的美感,而这种系统的组合形式就是笔法。

笔法的要义是将点画的书写分成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让运笔走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按顿挫,在造型上产生粗细方圆的变化,通过轻重快慢,在节奏上产生抑扬起伏的变化,最后通过造型与节奏的组合,使点画成为一个整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点画有没有笔法意识,造型与节奏的表现是不是丰富而且细腻,这是写好点画的根本前提。第二,线质要好还必须避免偃卧,笔锋受压后打开,一进入行笔,就会偏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一边,使笔肚接触纸面。笔按得越重,笔肚接触纸面越多,笔锋的偏侧就越大,这种偏侧便是偃卧。它使书写的沉着之力因为笔锋的偏侧而转移为与纸面平行的力量,不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而且,笔肚擦过纸面,墨色扁薄飘浮,没有注入感。因此为了在中段行笔时避免偃卧,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之语”。意思是尽量提起笔,让笔尖在纸上行走,以此保证中锋,这是帖学的中段行笔方法。包世臣《艺舟双楫》说:“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纸上矣。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实之,则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主张将笔管朝笔画运行的相反方向倾斜,抬起笔肚,让笔尖受压后强力反弹,紧紧咬住纸面逆行,保证写出苍茫浑厚的点画,这是碑学的中段行笔方法。

帖学和碑学的行笔方法不同,表现效果大相径庭,但是殊途同归,都避免了行笔过程中笔锋偃卧的毛病。帖学提笔运行的效果是清挺遒劲,适宜于写小字;碑学逆顶运行的效果是浑厚苍茫,适宜于写大字。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方法,创作时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应变,点画的粗与细、快与慢,力度和速度的变化,轻松与沉郁的表现,全在于这两种方法的灵活使用。

这两种用笔方法太重要了,现在有许多人写字只求痛快,不讲笔法,起笔、行笔和收笔没有变化,点画苍白空洞,尤其是不知道如何避免偃卧,运笔像拖地板一样,点画扁薄轻浮,这些运笔都被董其昌斥之为“信笔”。

我的创作方法

我就谈谈自己的创作方法,它到底是出于脑还是出于心,你去分析分析看。我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统一。

所谓前识意图,顾名思义就是在创作之前,对作品的一种意象性预构,它是不明确的,如老子说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精”,因此称为“前识”。而且作为一种意象,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冲动,因此称为意图。前识意图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等等,是作者生命的表现。

所谓形式理念,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高度概括以后,抽绎出来的最高原则。书法的表现形式是点画结体的造型及其对比组合,具体来说,就是用笔的轻重快慢,点画的粗细方圆,结体的大小正侧,章法的疏密虚实,用墨的枯湿浓淡等,这些对比组合变化无穷,其最高原则就是四个字“以他平他”,不断地以不同的造型元素与前面的造型元素相联接,让它们相反相成,相映成辉,组成和谐的整体关系并生生不息地展开下去,这是作品生命的表现。

前识意图是作者情绪在受到某种刺激之后引起的反应,不同刺激,不同反应,造成不同的前识意图。形式理念是“以他平他”,前面的点画写得粗了、细了,后面的点画就要写得细些、粗些......前面字写正了,后面字就写得斜些;右边字写大了,左边字就写得小些;前面一行右倾了,后面一行就往左斜一些。至于怎么粗怎么细,怎么正怎么斜,怎么大怎么小,会激发出作者在平时训练中所储备的各种技法规范,王羲之的,颜真卿的,苏黄米蔡的等等,全部变成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运用。

二是轮换做主的原则。在创作过程中,落笔的时候,线条是粗是细?是长是短?结体是方是圆?上下字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所有表现都以前识意图为主,由前识意图定下作品的风格基调。开了头以后,形式理念逐渐显现,影响越来越大,到一件作品快要完成的时候,怎么写已经完全被形式理念所规定了,前面疏了,后面必须要密一点;前面轻了,后面必须重一点……你别无选择,只能够跟着形式理念走。尤其是落款,写在什么地方,是穷款还是长款,你不要再顾及什么前识意图,必须老老实实地根据形式理念去“以他平他”,求得通篇关系的完整与和谐。这种轮换原则古人也讲过,但不明确。王铎说,一个字中,前面的笔画好写,最后一笔难写。为什么?就是因为前面几笔根据前识意图,你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最后一笔要调整关系,必须符合“以他平他”的形式理念,落在什么地方,粗一点还是细一点,干一些还是湿一些,实际上都是被规定的,你要发现这种规定,并且把它表现出来,所以难写。书法创作的过程,前面以前识意图为主,后面以形式理念为主,这个道理与写文章一样。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未破题前,文章由我,既破题后,我由文章”。八股文讲起承转合,“起”就是破题,破题的时候,文章怎么写,以我为主,好比书法中的以前识意图为主。“起”了之后,破题了,观点亮出来了,后面怎么承,怎么转,怎么合,就由不得你了,你必须跟着文章本身的逻辑走,好比书法中跟着形式理念走。只有这样,书法创作才能将作者的生命与作品的生命融为一体,既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

活着就是最无价的幸福
——《活着》

我以前看到或听到别人说读书读哭了,我还很纳闷,怎么能读书读哭呢。但是我读了余华老师的《活着》才知道,原来读书真的会读哭,还不止一次。花了三个小时读完这本书,感觉有很多感想,又感觉跟没读一样。还是这个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仅仅是活着就够了。

小说文字就只是在描写故事,没有任何添油加醋,甚至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读来很朴实。但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我读的时候好像自己置身其中看着每个人的遭遇,那些悲惨仿佛自己也在跟他们一样经历。这本小说回味无穷,悲惨的描写让我不想再看第二次,也不用看第二次,因为故事中每一个人物每一种性格每一场遭遇都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头牛,是福贵给他起的名字,我感觉他把它当成了自己,都这么老了,还在活着。村里人见到这两个福贵就会说“瞧这两个老不死的”。福贵从小到老也算是经历了富贵到贫穷再到平淡的过程,福贵悲惨的一生在我看来也并不是悲惨,至少他最后还活着,可是活着又能怎样。家珍这个女人真的是很忠诚也很有责任心,对自己的老公永远只有照顾,无论怎么对她,她都一声不吭,就是想跟福贵好好活着。福贵还败家的时候对家珍又打又骂,家珍就是一直忍着。有庆给县长夫人献血,看那些医生护士说的话做的事,简直就是没把有庆当人看,就像是一个工具,只要能救县长女人,不惜抽干他人的血,这样的人性如何让人安心活在这个世界上?

凤霞也是命苦,从小生了场大病,没来得及看,成了聋哑人,是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踏实实的本分人。二喜看人时总是要抬起一边胳膊才能正视别人(我读的时候还在想这是怎样一种姿势)。但是人心善良,守本分,话不多说,就是行动,真正爱一个人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甜言蜜语,而是花心思,是不由自主地、心甘情愿地花心思。缘分就是很奇妙,两个人一见面就喜欢上了对方,还每次回家都手拉着手,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只可惜都命苦,没有相处多久就前后脚走了。苦根,这名字起的就很苦,还是从根上苦,确实太苦了,出生就没娘,几岁时爹又走了,跟着福贵过,最后还因为吃多了豆子撑死了。

福贵说了四句人生格言:不要说错话,不要上错床,不要踏错门槛,不要摸错口袋。多么经典,四句话把人生的准则概括得淋漓尽致。善良、忠诚、责任永远都是我的原则和底线,稀里糊涂地活给别人,认认真真地活给自己和家人。

我不知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纯洁与信任到底哪里去了,谈个恋爱猜来猜去,玩三十六计,不坦诚相见。人与人之间也猜来猜去,争来争去。当今社会,离婚遍地都是,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还是只想享受对方的价值却不想承担责任?

跟朋友一起吃饭,真的感觉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活着,好像我们活着的意义只是为了活着。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感觉,就像是做梦一样,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认识去了解与我不同的人。闲聊过后为什么会有一种空虚感,突然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了。

再看到现在的我,吃上口热饭都觉得幸福,一口锅分两段时间才能把米熬熟,就跟福贵他们在嗖嗖嗖的枪子中间抢米抢大饼一样,也跟村里吃不上饭,一把大米分好几顿吃一样,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事儿,吃苦也是福,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向内求,挺过去,之后的路就会越来越平坦。

我更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但我会继续做我自己,做那个有原则有底线真诚乐观的自己,别人怎么对我自有他的道理,我都不要太过于高兴或难过,我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强大,再喜欢也不能被别人影响情绪和工作。我需要独立,经济和精神都独立,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只想做好自己,简单地活着,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光,我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稳住自己的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时间会告诉我所有答案。我需要缓缓激动的心情,让自己安静下来,回归于自己。一个人的房间非常安静,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但我要安排好每一天的生活,不浪费生命,认真过好每一天,别人怎么对我我都允许。还是那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有些事情急不得。

命运即是如此,可是命运是我们努力之后的结果,是过好每一天的前提下上天给我们的结果,关键是事在人为。做好自己,爱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不幸,好好活下去,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尝过人间酸甜苦辣,也是幸福。如有幸遇到同路人,那就是更幸福。

每天看着初升的太阳,告诉自己我还活着,就要好好活下去。过好每一天,不胡思乱想,做有意义的事情,尽人事,听天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并计划于2018年开始装备[doge]#航空快讯# 7月5日,意大利比亚乔宇航工业公司宣布重新启动P.1HH HammerHead无人机飞行测试项目,在西西里特
  • 这秋天,那么美,那么静,那么暖,又那么凉……站在岁月的路口,我想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不争朝夕,只愿此生清宁,看看风花雪月,听听飞瀑流泉,忽略沧海桑田……我还想
  • 今日份的眼泪又为谢衣而流编剧真的是刀片狂魔,两段幻境刀刀见血,把无异和我刀的泪流满面死生之间:“为师不放心,折回来看看你。淦 90年代真的是单机游戏的传奇[泪
  • 澎湃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发现,涉及考试作弊的有四种罪名的案例有302件,其中发生在2016年高考期间的有24件,涉案人员有社会无业人员、考生和家长。从中国裁判文
  • 女嘉宾[爱心]。 活泼开朗,有些逗比,喜欢唱歌,购物,追剧,旅游#泉州厦门漳州石狮晋江南安相亲交友##泉州##泉州身边事##泉州生活##厦门##厦门身边事##
  • 这位妇人虽说没有大学问,但也是书香门第,学过几年书且心灵手巧,以孝廉为十里八乡的人称颂,但此时的她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答复丈夫的这封信,她木头般的端坐在桌前,看着
  • #微博新知博主##Hegen奶瓶真假 ##Hegen宝护联萌# 现在日常和工作经常会用到vx,用的时间久了,vx里的好友也越来越多,朋友圈里怎么也会有几个v商
  • 抗战时期,正是这样一群勇敢的报童,与反动派敌人斗智斗勇,才将周副主席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新华日报》送到读者手中……8月11-12日晚,报童故事再现西安浐灞保
  • 我总会记住好事 细心 暖意有矛盾也想解决 会低头会认错可是你一次又一次你总说我对不起你更多 到底在哪争吵时你说出的话是我绝对不会对亲人说出口的难听总有人说我们性
  • 毛发是循环生长的,大概1/3毛囊在努力生长的时候,1/3在呼呼大睡(休眠),另外还有1/3已经处于日薄西山的阶段(衰老并脱落)而激光一般作用于生长期的毛囊,因
  • 一个特别的生日,臭猪把他所有的浪漫都给了我,提前几天就背着我偷偷地联系我的朋友,让同事瞧瞧给我量指纹,给我买戒指,终于……在我的生日上跟我求婚了,忙的一天没好
  • 不過,Tony唔想「身份」太張揚,好快將自己除名,仲喺IG上載跟盧思麟及C君合照交待:「介紹返,呢兩位我大佬,兩位都係編審同監製,左邊嗰個C爺教我講嘢,右邊嗰個
  • 现在的我,变了,学会冷漠,也有了戒心,对一个人好,要看值不值得,帮一个人忙,要看人品,对我好的人,我双倍奉还。现在的我,变了,不再顾及谁的感受,不再傻傻的去付出
  • 倒也不是就如我对你一般初识只觉得皮相优越往后便一点一点由表及里从李俶到周生辰从二十八岁的出水芙蓉技惊四座的任嘉伦到现在游刃有余却始终坚定前行的任嘉伦你总是令我心
  • ❤️#333教育综合[超话]##育儿专家说##教育[超话]##家庭教育##感悟人生##让爱上头条##我要上头条##孩子教育##教育##情感语录##寻找生活中的光
  • ”谭璇毫不在乎:“你的一无所有和口齿不清正符合我的伴侣要求,一年时间,配合我演好戏,我会力所能及给你想要的东西,除了爱情,一切都可以。”谭璇毫不在乎:“你的一无
  • 乌云虽然是一名智力残缺者,但乡亲们没有一个人嫌弃她,用车把她平时穿的衣物、行囊,全部带到五分地派出所,为乌云送行,乌云大儿子提出,想看看妈妈曾经生活的地方,在众
  • #90后男子为抗疫默默捐款300余万# 义乌"8·2”疫情发生后,一位叫毛嘉兴的爱心人士连续3天捐赠6万元,除了“疫情防控”四个字没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很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结果,那个看似的成功,可能需要几十年的努力,坚持,非常辛苦,可能到头来,当一个人从世界离去的时候,还没有成功或者刚成功,没
  • 在数不清的交错里,缄默地辩证一次又一次的衰老 曾有人真挚地为我做一餐晚饭 只希望我能温饱,别无他求 今天,和父母的年岁保持一种形而上的默契 仿佛我不开口把夜色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