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身边事#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

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来源:经济日报)

【实战中体现团队精神和执行力——中国开封首届“文投杯” 开封美食大赛活动侧记】

全媒体记者   田宏杰文/图


“这次活动,让我们收获了经验、丰富了阅历,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凝聚力的重要。”这是开封文投集团一位年轻员工在参加中国开封首届“文投杯”开封美食大赛活动后写出的感言。6月18日至20日,在古城开封的鼓楼里举行的这场美食大赛,在引爆社会各界对开封美食关注的同时,也让开封文投集团一大批年轻人收获满满,走向成熟。 

青春成长的好气场 

6月18日,在中国开封首届“文投杯”开封美食大赛开幕式现场,人们处处都能看到身穿印着大赛标志蓝色体恤衫的身影。他们是开封文投集团为大赛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开幕式后,随着一个个比赛的进行,这群充满活力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紧张而又有序地工作着。他们不顾热浪滚滚、汗流浃背,为的是让大赛一切完满。当6月20日大赛闭幕式圆满结束,获奖选手们一个个抱着奖牌兴高采烈地离开会场时,大家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从意向敲定到规划方案,从对接执行到活动落地,从请示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开封文投集团领导到活动方案的一次次调整、修改,这些年轻人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大赛成立了由主办、协办、承办单位组成的组委会,开封文投集团下辖的开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综合办公室、策划招商部、文创部,文投康桥物业公司、街区事业群、酒店事业群、智慧停车公司等部门,全员参与。所有工作人员接到工作安排,第一时间到活动现场,对各自负责的工作进行详细分工并分头行动。招商组的工作人员除了在鼓楼里设置招商洽谈中心,还兵分几路,冒着高温酷暑奔走于大街小巷,开展活动的宣传推介和签约工作。两天的比赛活动,从展位选择到菜品布置,从开幕式、闭幕式到现场评比、媒体邀请,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工作人员的团队精神、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和他们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工作态度。 


顶层设计,绘就科学蓝图。活动开始之前,开封文投集团董事长对整体活动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并从全市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场地、人力、政策等方面最好的资源;邱广雨、金耀丽等集团领导事无巨细,亲自过问,一遍遍在赛场内巡视检查,生怕工作出现任何漏洞;开封文投集团下辖的开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勍时刻紧盯赛事各个细节和计划执行情况,对有关安全的问题更是丝毫都不放过,在身体出现中暑症状的情况下仍不休息。 


“我们总能在不经意的时候在赛场见到领导们的身影,这给了我们鞭策,更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这场比赛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集团领导和员工上上下下同心同力、尽心尽力的结果。在这样一个绝佳的气场中,我们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青春的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成长。”开封文投集团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职员陈茁感慨道。 

团队精神的练兵场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招商,是确保大赛取得圆满成功的首要一环。此次美食大赛虽然只有两天,但工作量非常繁重。首先,要组织我市烹饪界顶级专家和参赛选手,需要一个个落实。专家人选还比较容易划定,让主办单位之一的市餐饮协会推荐就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参赛单位而言,真正的沟通还需要在市餐饮协会等单位的引导下和参赛单位逐一联络。经过艰辛的努力,参加小吃类比赛的74个单位、76位选手、185个菜品,参加宴席类比赛的15个单位、45位选手、15桌宴席,参加中式烹调热菜类比赛的23个单位、47个选手、98道热菜最终得到了落实,万事俱备,只等开赛。 


“本届美食大赛,无论是从参赛人数还是烹饪水平来看,可谓是盛况空前,菜品数量和质量均代表了开封餐饮的最高水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的团队而言,这次大赛也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马勍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执行组是直接面对太阳炙烤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在高温炙烤的比赛现场,出色地完成了场地布置、参赛对接、现场管理等既复杂又繁琐的工作,脸上的汗水、晒黑的胳臂诠释了他们的艰辛付出。可以说,本次大赛的圆满成功,除了市委、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开封文投集团部署安排得当、到位,也离不开众多媒体工作者广泛采集和传播的功劳,更要靠集团众多工作人员付出的艰辛劳动。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如何举办类似的大型活动,本届美食大赛给出了最佳答案,也为今后继续举办此类大型活动积累了经验。为了确保不出现疫情,鼓楼区专门调派11名医护人员,对活动期间的防疫安全提供保障,会场周边实行闭环管理,只保留3个主入口,对所有入场人员查验“双码”及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按防疫要求,准备医务工作室、核酸检测点、疫情防控隔离室,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为保障大赛正常进行,大赛组委会调配各种隔离、消防、防疫器材,与交警部门沟通,对赛场周边进行道路引导,确保赛场周边道路的畅通。大赛组委会还积极协调鼓楼里南侧停车场,为相关车辆提供免费停车服务。这些都为大赛的成功举办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本届美食大赛的举办,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波开封美食关注热潮,为古都开封文旅产业和餐饮产业复苏和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注入了强劲动力,媒体宣传就显得非常重要。负责文案策划的员工无数次修改方案,对有关文字资料一遍遍地锤炼、修改,默默地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为了联系到更多媒体,工作人员多渠道联络,最终联系到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新闻广播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以及百度、搜狐、腾讯、央广网等网络媒体和多个传统媒体,达到了理想的宣传效果。仅新媒体的浏览量就达到1000万次之多,社会反响良好。 

积累经验的实战场 


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在弘扬开封饮食文化、宣传开封、提振经济、促进招商、拉动消费、服务发展,融传统饮食文化、小吃文化、老字号于一炉,催生开封文旅业复苏的同时,也为鼓楼里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就对开封文投集团员工进行实战练兵、积累经验、增强自信而言,此次比赛就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的团队经历了一场难得的实战演练,更为我们今后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谈到此次活动的收获,开封文投集团副总经理金耀丽感触颇深。她认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总结起来,一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领导的具体指导。作为市委、市政府当前稳经济、促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次大赛得到了市四大班子领导的高度重视:副市长刘震亲自听取筹备情况汇报并做出指示,市政协副主席张志刚出席比赛开幕式和颁奖仪式,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亚文多次召集全市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活动自始至终都进行得非常顺利。二是得益于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此次活动由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牵头主办,鼓楼区政府、市餐饮协会各司其职,市工商联、市市场监管局、市会展服务中心、市老字号协会大力支持。可以说,正是由于各级领导、各部门的齐心协力,才成就了这场大赛走向成功。三是得益于开封文投集团的周密部署、统筹得力、协调到位。作为本次活动冠名和联络单位的开封文投集团,一开始就联合有关部门成立综合协调、宣传推广、招商营销、外围交通、物业基础、会务服务、活动执行等7个专班,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坚实基础,对文旅市场复苏做了有益探索,并将此次活动打造成为疫情时代传承弘扬餐饮文化、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擦亮开封饮食名片的示范性活动。四是得益于专业评委团队的给力。本次大赛的评委由中国烹饪大师朱永敬、张西营等28人组成,其中既有开封餐饮界德高望重的专家,又有餐饮业的业界精英和后起之秀,均是当前开封饮食文化最高权威的代表,参赛的餐饮企业及选手囊括了开封所有老字号和非遗传承人,豫菜制作工艺传承有序、水平一流,而且在比赛中也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 


活动结束了,年轻团队队员们的心劲儿却还在活动上。在一份份总结中,大家对活动中的得失进行概况,句句发自肺腑,情真意切。 


开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策划招商部副经理吴垠认为,此次大赛收获了很多,但也感觉到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加到位,活动秩序可以组织得更加井然有序。职员白路认为,这次活动的成功,首先源于“美食”这个点抓得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大众最感兴趣的就是美食。今后策划、组织、开展大型活动,首先要找准社会群体的关注点,大众参与的“引爆点”。职员申思说:“开展大型活动,吸引人气最为重要,最应该避免的就是‘自娱自乐’。虽然通过媒体宣传造势,使活动有了一定的人气,但还有很大的人气空间可以争取。”这些真切的感悟,传递了活动参与者的心声,也表达了他们被提振的信心。相信这些对工作得失的总结,肯定会对今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有了这样的团队,开封文投集团今后的各项工作肯定会不断出新出彩、办出更高水平。(部分图片由开封文投集团提供)

【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把爱与健康送给至爱#】距离从不阻隔爱意,寄情于礼,给爱的人送上一份爱意与健康[心]授权淘宝店: 「安麒天使宇宙村」 #情人节# 优惠[禮物]现特别推出3、5
  • メリハリがちゃんとしてるしげさんだからこそ、みんなついていこうと思えたんだと思います。今の明るさや先輩後輩関係なくHKT48というグループが楽しさに包まれている
  • 我的天呀,急死我了[允悲][允悲] 一边帮孩子洗澡一边看直播, 去年夏天经常这样干[哈哈] ┅┅┅┅┅┅┅ ฅ՞•ﻌ•՞ฅ老大太逗了,一开始说接下来三
  •   5、偏官为忌神,喜欢酒色而好斗,而且个性急躁,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做事过度激进,使人难以容忍与谅解而树敌,所以知心朋友不多。  7、劫财为忌神,神气高傲,鲁
  • 每年过年我都要和比我小足足二十岁的妞妞妹妹吃醋,逼迫我姐给我买花灯,今年兴高采烈地早早挑了花灯,好容易赶在元宵前一天到货,结果这玩意居然不是现成的,而是要DIY
  • #英语口语考试# 指路相关口语1. 这里转弯例句1:Turn right on this street.在这条街右转。例句2:Go right, down th
  • ?你太年轻了小姑娘,要强大呀,要快乐[太阳][太阳][太阳]叮叮 今天是我喜欢上宝宝@INTO1-周柯宇 的一周年呀~喜欢上小周的过程说起来也是蛮特别的 最开始
  • 8月11日上午活动还将组织国内20名知名漫画家在老盐场1957、盐业历史博物馆、恐龙博物馆开展写生画像赠漫画活动,免费为市民作画。8月11日上午活动还将组织国内
  • (>_<)}}(>0<)[右哼哼] "顾陌城娶慕家的女儿,只是为了羞辱慕家。 而且他还自私的希望这个棋子,不争不抢不哭不闹。 可真当这个棋子做到的时候,顾陌城又
  •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
  • 37岁生日快乐 我最爱的女人今天结婚啦[爱你]晚上安静下来的时候就一直在回忆 我和安逸是怎么熟悉成为好朋友的 感觉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 近十五年来是怎么相处过来
  • 时间的考验让你我成熟了不少,也长了很多的见识,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坎坷,活在当下,珍惜眼前,除夕将至,我们还是开心过好这个年,远在异乡的你记得“有钱没钱,回家过
  • #金英光# 171022【图片】 金英光ins更新 翻译by:sure【1】原文:감사합니다 오늘 정말 즐거웠 습니다 비가 많이 오니 집에 조심히 들어
  • 为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科学精准防控疫情,黄石市疾控中心向全体市民发出紧急提醒:1.对2022年2月13日(含)以来有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和
  • 【#深圳南山将打造世界级文化飘带# 欢迎大湾区来熏陶】“深圳湾上把钱搞,要与天姿争风骚”“湾上鸟声急,知有少女风”近日,结合南部山体公园群与东西两段海岸组织文化
  • 台台你好,第一次投稿,不知道这样写诗都妥当 希望匿名,评论区捞人 本人属性p,身高163,体重43,96年出生,湖北地区,不抽烟不喝酒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除了
  • 【北京冬奥会·冰球|“点球”绝杀瑞典队 俄奥队闯进决赛】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马锴、赵建通)在18日的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半决赛中,俄罗斯奥委会队与瑞典
  • #旅行推荐# 富士山(日语:ふじさん;英语:Mount Fuji),位于本州岛中南部,东距东京约80千米,跨越在日本静冈县与山梨县之间,山麓位于骏河湾至系鱼川之
  • 《瓦尔登湖》里记载:真正的自由,是生活的自由,而不是自由的生活。卡玛乔雪茄用18年的时间,沉淀自由的味道。今年的自由系列调配十分大胆,采用了来自洪都拉斯和多米尼
  • 汝若曼珠沙华之旅,更胜曼珠沙华叶叶惊心。 吾欲梦有所思寄于你,但堪劳汝所意不绝殇。 晴川历历三年归汝彻,万事争风只恐汝梨雨。 黯夜不觉花语渐乘风,予眸滞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