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白的诗能穿越时间# 我曾在一篇论文中说过,作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李白的历史意义主要就在于:他通过个体生命的激扬,深刻地表现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处在历史鼎盛时期那种巨大的民族活力。说得更直白一点,李白那些杰出的代表作,特别是那些力强气盛的七古七绝,生动地展示了我们民族的雄气。我们来看看他最有代表性的杰作《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在李白创作生涯中,要数这首诗最为同辈惊叹,也要数这首诗最让他扬名。唐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足称誉光赫。”李白到底长得啥模样让贺知章惊奇,可惜他没有留下画像和照片,他的《蜀道难》让贺知章惊为仙人,我们有幸还能看到这首诗篇。《本事诗》中的不少故事,都说得有鼻子有眼,有的可能来自传言,有的甚至出于虚构,大家不会也不必过于当真,但与李白同时的殷璠,在他编的《河岳英灵集》中同样认为,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大体与李白同时,而且他的评论大都非常靠谱,可见孟棨的记载也不是子虚乌有。
《蜀道难》其实是南朝乐府古题,题材也是写秦蜀道路的艰险,它凭什么让人们“拍案惊奇”呢?
要说道路艰险,不管是由川入藏的道路,还是由青入藏的道路,都比由秦入蜀的道路险好多倍,大家试试,看你能不能写出同样让人称奇的“藏道难”?
且看李白如何下笔:“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像面对极其危险的庞然大物,诗人一张口就连声惊叹:唉呀,我的个天!这么高!这么险!闯过蜀道难于登天!一开头就先声夺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在诗中反复咏叹,让读者一直处于高度的惊异震撼之中。
李白与其说写地理上的蜀道,还不如说是写他想象中的“天路”。他不过是借蜀道之名,来展开恣意的想象,来进行放肆的夸张,来施以大胆的描写。我们惊叹的不是蜀道之险,而是李白的想象之奇。
你知道蜀道是如何“筑成”的吗?“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我的个天!蜀道原来是壮士鲜血浇出来的!难怪它险得要人的命了。
你知道蜀道有多高吗?“连峰去天不盈尺”,山顶离天一尺都不到,跨半步就闯进了天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连拉着太阳周转的六龙,也无力翻不过蜀道的峰顶,一见到蜀道的“高标”就赶忙回头。就更别说那些飞禽走兽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展翅云天的黄鹤根本无法飞过,敏捷的猢狲要翻过山顶简直是做梦。既不会飞又不善跳的人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爬到半山腰的青泥岭就已经够呛,一伸手就抚摸到了天上的参星和井星,一下子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心脏都快要跳出来了!
你知道蜀道的峡谷有多深吗?“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大峡谷好像低到了地心,走在蜀道上,不时能看到“飞湍瀑流争喧豗”的急流,随处能听到“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巨响。
这首诗之所以让贺知章“称叹数四”,让殷璠惊叹“奇之又奇”,让明人李沂肯定它“空前绝后”,让清人宋元宗读来“动魄惊心”,主要是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属于“另类”。此诗展现的不是优美,而是美学中的崇高(壮美),而且是中国古代极为少见的那类崇高。我国传统的崇高不是赫赫的勋业,便是烈烈的节操,不是气势的“浩然”,便是人性的光辉,总之这种崇高(壮美)不是由于人格的伟大,就是由于功业的巨大,而李白这首《蜀道难》的崇高(壮美),完全属于康德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壮美),同时兼具他所谓“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蜀道的险峻被李白渲染得惊心动魄,一起笔就惊叫“危乎高哉”!说蜀道之高便可直上云天,便可手摘星辰,便可让太阳绕道,便可叫黄鹤死心,叫猴子发愁;说蜀道之深之低便直插地心,能看见飞流直泻的万丈瀑布,便能听到“砯崖转石”的万壑雷鸣。无论是高还是深,都超出了人们想象的边界,真如李白所说的那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李白特有的想象和夸张,把蜀道的高峻写得让人快要窒息,更要命的还是把蜀道的阴森险要写得让人胆战心惊,开辟之初“地崩山摧壮士死”,还只是遥远的传说,沿途“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那可是现实中的耳闻目见;悲鸟号和子规啼,还只是制造可悲可怕的氛围,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可是要“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猛虎和长蛇虽然凶险,这些动物毕竟还可以朝夕躲避,而蜀道上一旦用人不当,那些守卒就可能“化为狼与豺”,他们杀起人来叫你无处藏身!一个比一个凶恶,一个比一个恐怖,使这首诗读来毛骨悚然。蜀道岂止是“不可攀”的“畏途”,简直就是一条让人丧命丢魂的绝路!
这里抒写的全是李白心中的幻境,真实的蜀道是啥样子,谁知道呢?清人沈德潜对李白的百变无穷的想象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便灭,此殆天授,非人所及。”(《唐诗别裁集》)
除了李白之外,你见过还有谁把书写的对象,写得如此庞大无垠,如此凶险恐怖的吗?
有的诗人没有李白这么强大的内心世界,没有李白这么旺盛的生命,没有李白这么强烈的激情,如对这首诗惊叹不已的贺知章,他只能写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类精致优美的小诗,假如让他身临“飞湍瀑流争喧豗”的蜀道,让他亲历“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血腥场面,他肯定会吓得魂飞魄散;
有的诗人没有李白这样放纵不羁的性格,没有李白这样变幻百出的想象,当然也不可能有李白这样火爆夸张的力量,如和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他倒是真的走了一趟蜀道,而且取径的路线又刚好是由秦入蜀,并留下了《发秦州》《寒峡》《龙门镇》《石龛》等名篇,可是这些诗歌都是对蜀道的写实,像“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石门云雪隘,古镇峰峦集”等,这些诗歌像系列游记,对一路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描写虽然都生动逼真,如果想重走杜甫当年的路线,你去读杜甫这些诗歌倒不失为可靠的参考,但如果你想感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凶险,它们会让你大失所望。
有的诗人没有李白这样鲁莽灭裂的性格,没有李白这样横冲直闯的胆量,没有李白这样挑战“豺与狼”的勇气,像王维多的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类诗情画意,但“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在他诗中绝迹。又像孟浩然的诗集中,多的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闲散,多的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温馨,但你肯定见不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样的画面。
至于盛唐那些边塞诗人,谁都没有李白想象那么奇幻,没有李白夸张那么劲爆,没有李白笔力那么恣肆,没有李白激情那么强烈,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虽然也写得辽远开阔,但显然没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即使让他们来写《蜀道难》,我敢打赌他们也不可能像李白那样,把蜀道写得让人浑身颤抖。
在盛唐诗坛的群英会中,可能有人比李白更博大深沉,如杜甫,可能有人比李白更多才多艺,如王维,可能有人比李白更从容恬淡,如孟浩然,但要说到生命力的强悍,想象力的奇特,创造力的旺盛,爆发力的生猛,没有人能望李白的项背,所以只有李白最能代表盛唐气象,只有李白最能展示我们民族的活力。
这首诗的语言比他笔下的蜀道还要险怪,句式上参差不齐,节奏上全无乐府韵律,将古文、古赋、楚辞、民谣句式全都熔冶于诗中,全诗的语言看上去“披头散发”,就像他的为人一样狂放不羁。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完全是散文句法,虚词“之”“于”既稀释了意象,也打乱了节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又全是赋的句式。加之结构的纵横捭阖,意象的光怪陆离,弄得他同时代的殷璠大呼小叫“奇之又奇”!
对于《蜀道难》的思想主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或认为此诗是担忧房琯、杜甫二人的命运,呼吁他们尽快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毒手;或认为此诗是为逃亡西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讽谏他早日返回京城,怕他惨遭西蜀地方豪强的挟制;或认为此诗是讽刺西蜀长官章仇兼琼不听朝廷节制,梦想凭西蜀险分裂割据;或认为此诗别无寓意,不过就是蜀人歌咏蜀地的奇山异水。
前三种都是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解读《蜀道难》,据唐孟棨的《本事诗》和及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载,贺知章在太子宾客任上初读此诗,因而,此诗不是作于天宝元年(742)奉诏供奉翰林之前,就是作于刚刚供奉翰林之时,不至于作于天宝元年之后。什么房琯、杜甫入蜀,什么唐玄宗西幸,什么章仇兼琼割据,这一切全都是马后炮式的想当然,这些“主题”全都是后世文人的牵强附会。他们哪知道李白的想象根本不受社会的羁绊,仅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阐释李白,就像拿着三角板去测量圆周的长度,不圆凿而方枘龃龉难入才怪。夏虫不可语于冰,这些人永远不能理解李白。
其实,蜀道不过是李白的一个道具,他要表现的不是蜀道的真实,诗中只有青泥岭、剑阁两个真实地名,即使这两个真实景点也作了哈哈镜式的展现,谁在青泥岭上能“扪参历井”?谁能在剑阁上“磨牙吮血”?他只是借蜀道来放纵自己的想象,来进行放肆的夸张,来展开疯狂的抒写,蜀道是李白生命力的对象化,是李白本质力量的确证。
李白的生命是多雄健,他笔下的蜀道就有多高峻;李白的精神有多勇敢,他笔下的蜀道就有多凶险;李白的想象有多奇特,他笔下的蜀道就有多魔幻。
《蜀道难》是李白强大快乐的精灵在忘情地嬉戏,是李白雄豪强健的生命在做健美体操!
《蜀道难》展示了李白生命的雄强,而李白又通过自己生命的激扬,充分展示我们民族鼎盛时期的雄气。#微博新知博主# #高校宝藏公开课#

【资治通鉴:看不到人际关系的易变,被坑不过是时间问题!】
《资治通鉴》第40卷,汉纪三十二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

【原文】
积弩将军冯、车骑将军宗歆守邑,二人争权相攻,遂杀歆,因反击禹,禹遣使以闻。帝问使人:“所亲爱为谁?”对曰:“护军黄防。”帝度、防不能久和,势必相忤,因报禹曰:“缚冯者,必黄防也。”乃遣尚书宗广持节往降之。后月余,防果执,将其众归罪。

【译文】
积弩将军冯、车骑将军宗歆同守邑,二人因争权而互相攻打。冯于是杀了宗歆,并乘机反过来攻打邓禹。邓禹派人向刘秀报告。刘秀问使人:“冯最亲近的人是谁?”使人回答说:“是护军黄防。”刘秀估计冯、黄防两人不可能长久和睦,势必互相冲突,因此回答邓禹说:“逮捕冯的人,一定是黄防。”于是刘秀派遣尚书宗广持符节前往招降。过了一个多月,黄防果然抓获了冯,率领他的军队回来请罪。

【解析】
之前提到的刘秀让邓禹负责攻略关中。

只不过时机尚未成熟,先练兵等待长安方面的赤眉发生内乱。

这个举动从军事上说得过去,政治上就不太成熟了。

这也与刘秀团队中成分复杂有很大关系,攻略国都军功极大,足以封侯,邓禹裹足不前让不少人的都不爽。

这些人不爽,拿邓禹又没办法,那就找刘秀捣鼓,让刘秀给等于邓禹施压。

邓禹是刘秀用的,自然是要支持他。

只不过内部其他人的意见刘秀也要照顾到,于是就有了刘秀写信责备邓禹。

而等于收到书信之后,没有理睬刘秀,你以为是刘秀在施压邓禹,然后邓禹不听?

要我说这是他们君臣两人在演双簧。

且看,刘秀怎么说的:“司徒,尧也;亡贼,桀也。长安吏民遑遑无所依归,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重点在”宜以时进讨“。

假如刘秀对内部其他派系妥协,认可了要立即进攻长安,那么对邓禹下的大概会是死命令。

但是现在还是”宜以时进讨”,即抓住时机进攻。

等于说了还是没说,毕竟选择什么时候进攻的还是邓禹嘛。

只不过刘秀的态度出来了”邓禹我催了,他不听我有什么办法,再说现在时机不对,大家别急。“

实际上,刘秀还是在挺邓禹。

当然,邓禹也不能什么都不做,派遣积弩将军冯愔、车骑将军宗歆同守旬邑。

而旬邑这个地方向南200公里越过大山就到长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不过,冯、宗两人和不到一起,发生了上面的事情。

冯愔杀宗歆,反攻邓禹,又被黄防所抓而投降。

有意思的事刘秀在听闻这事之后,直接说出这句话:“缚冯者,必黄防也。”

事后发展也真是如此。

要知道,材料中刘秀先问了冯愔和谁关系好,使者说是黄防。

刘秀却说两人关系不能长久和睦,必定要反目。

今天就要说一说这个东西。

1.为什么关系好?
冯愔和宗歆关系不好,和黄防关系好。

这个是直接描述,但是为什么冯愔和黄防关系会好呢?

这里猜测有这么几个可能。

其一,黄防担任的是护军,有监管将领、协调关系的职责。

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少不得说是上面更大将领所信任之人,且相对情商比较高。

自然大概率黄防和冯愔关系会不错,其实换个角度黄防和宗歆关系也应该不错。

其二,从冯愔的角度来说,他和宗歆尿不到一个壶,平时明争暗斗,拉帮结派的少不了,自然就要争取他人支持。

而黄防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可以这么讲,冯愔与黄防的关系好,看上去不错,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铁。

2.为什么会出现矛盾?
为什么出现矛盾,倒不如说为什么矛盾激化。

从比较抽象的角度来说,矛盾的产生激化,必定是环境发生了改变,导致内因迅速发酵。

对于冯愔、宗歆、黄防而言就是冯愔杀宗歆,反攻邓禹一事。

这里出现的矛盾,集中在三个地方。

其一,从黄防的角度来说,他并没有尽到职责,导致冯愔造反杀害同僚。

而黄防的失职是谁造成的?冯愔,心理上必定会把责任归咎到冯愔头上,心中有怨气关系怎么能好?

其二,从冯愔的角度来说,此时他的所作所为相当于是造反,那么之前邓禹、刘秀派来的人,不是他小山头的人,不值得信任。

且这次行为完全是他自己所做,难以获得其他人支持,因此对于这些人比如黄防,冯愔是极度不信任的。

其三,从整体关系来说,原来可能冯愔需要拉拢黄防,而黄防因为工作需要,对冯愔也需要安抚结交,现在宗歆一死,这种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可以这么说,局面的变化,让黄防和冯愔的关系直接逆转,甚至体现出极其激烈的矛盾。

3.为什么会反水?
其实问题到这里,已经很明了。

与其说是黄防反水,倒不如说反水抓冯愔是他必然选择,同样对于黄防而言有四个理由。

其一,从职责上来说,冯愔叛乱,他有责任,现在他尝试弥补残局,也说得过去。

其二,从身家立命来说,之前好好的少不了富贵,现在冯愔一造反,黄防必定受到牵连,那他想回到过去,就少不得要把冯愔给抓咯,可以理解为将功补过。

其三,从个人切割来说,他和冯愔的关系在别人眼中不错,为了防止将来被清算,他必须这个时候把冯愔给抓了,以切割关系证明自己与之前杀宗歆、反攻邓禹无关。

其四,之前提到为什么用黄防,那么现在同样也是黄防为什么抓冯愔的理由之一一,为黄防需要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

后月余,防果执,将其众归罪。

不过有意思的一点,冯愔被抓之后,刘秀居然赦免了他,这个其中到底发什么了什么,就不得而知。

【闲扯】
任何一段关系,一旦环境发生了改变,必定要面对新的挑战。

按照《矛盾论》中讲的,事物有内因、外因,而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一旦作为条件的外因成熟,内因就会发动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别看现在好的很或差的很,但内在逻辑还是包含一些或好、或坏的因子。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改变,这些问题就要暴露爆发出来,而所展现在外面的关系也必将要重新定义。

其实看这段材料,并不是去讨论黄防或者冯愔怎么滴。

而是要认识到,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会说“缚冯者,必黄防也。”

其实就是他看到这种关系变化的必然以及基于人性推断黄防的所作所为。

或者简而言之地说,一段关系不可能一直好(一直不好也不是绝对,但一旦不好了基本上也难再好了),必定会出现很多挑战、变化。

作为个人的人,要认识到这一点,知道关系变化是必然要发生的,或者说关系变化必定是某些东西发生改变,亦或者说改变必然导致关系变化。

而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去做,如何把关系拉回到原有位置,或者推动到你想要的地方。
#这就是中国风# #出道吧新星#

#大道给人间的叮嘱#:消灾避难法门及治病良药
道教九行
一者可从于善,
二者闭塞于恶,
三者广生济物,
四者劝助良善,
五者布施财力,
六者大愿利人,
七者身慈,不害于物;
八者口慈,言不害物;
九者心慈,常念于善。

道教十善
一念孝顺父母,
二念忠事君师,
三念慈心万物,
四念忍性容非,
五念谏争解恶,
六念损己救穷,
七念放生养物,种诸果林,
八念道边舍井,种树立桥,
九念为人兴利除害,教化未悟,
十念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

灾难的成因
太平经教承袭汉代“天人感应”思想,把灾变原因归诸天地万物人神鬼的相互“承负”责任。六朝道教与此有所不同,更多地从自然本身去寻求原由。

自然与灾难
《洞真八素真经》:“亏盈则天震地动,列宿不守则日月薄蚀,五星乱度则二象失光。天地交泰则五星映清,天精合则五星光明,上照太虚,下朗万兆。”由于气的问题,导致天地人亏盈、万物枯滞,随后引起各种灾难,比如气亏盈就引起地震,天上星宿乱度越位显示出凶兆;反之,天地之气交泰,则五星光明,便显示出吉兆。

《洞真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夫天地交运,二象合真,阴阳降炁,上应于九天流丹,九转结气为精,精化成神,神变成人,故人象天地,炁法自然。……其结胎受化,有吉有凶,有寿有夭,有短有长,皆禀宿根,结炁不纯,藏胃积滞,六府败伤,形神不固,体不受灵,死炁入孔,何由得存。”

这里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里加以理解,天地交运,阴阳降炁,结精成神,随后生成人,所以人象天地,法则自然。人的吉凶是由于所禀赋的宿根结炁的纯与不纯而造成的。如此,人事意义上的灾难也可以归为“自然”的原因。

身心与灾难
灾难的另一个成因——身心导致灾难。
《洞玄诸天内音经》:“天尊言曰:炁炁相续,种种生缘,善恶祸福,各有命根,非天非地,亦又非人,正由心也。心则神也。形非我有,我所以得生者,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
我们的“真父母”乃是无形的道,道在我们中化显为心神,我们的善恶祸福正由心神的活动而导致。我们能控制将来的善恶行为,因此导致祸福吉凶的不同结果,所以“有身则百恶生”是说我们所不能控制的过往种种生缘之事,“有身则百恶生”也即是说有形则善恶祸福生,有身形则灾难生,而心神却可以超越种种生缘,可以起到避免灾难的能动作用。

《皇人经》:“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于其身则足矣。故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所以全其身。”

“阳九百六”与劫难
阳九、百六与劫难,东晋中叶以后南方上清、灵宝二系经书均有较多论述。“阳九百六”作为灾难的术语出自汉代,造立于东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发现于四川雅安芦山县的《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其末尾“乱曰”就有感叹樊敏“遭遇阳九,百六会兮”。

《道迹经》:“天地有大阳九、大百六、小阳九、小百六。天厄谓之阳九,地亏谓之百六。此二灾是天地之否泰、阴阳之勃蚀。大期九千九百年,小期三千三百年。而此运所钟,圣主不能禳,至于灭凶遗吉,自后快耳。夫阳九者,天旱海涌而陆焦;百六者,海竭而陵渊。”

《洞真三天正法经》:“阴阳勃蚀,天地气反,天地气反谓之小劫”。

《洞真三天正法经》:“阴阳蚀勃,则天地改易,谓之大劫交。大劫交,天翻地覆,海涌河决,人沦山没,金玉化消,六合冥一。”

道教认为宇宙经历了许多劫。《洞玄灵宝灵书度命经》详细叙述了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等“五劫”。

如何禳灾度厄
在这样的自然规律中,我们要如何才能禳灾度厄呢?道经中记载了有多种方法:
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法
《洞玄明真科经》太上道君问天尊:“天有重灾……何法以禳其灾,拔度厄难,解诸不祥”?天尊回答是:用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法,为帝王国土灾疾兵寇,危急厄难,当用丹书《灵宝真文五篇》于中庭,五案置五方,一案请一篇真文。以此,消除劫难对人类的影响。

符咒法
正一道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气所生成,气有道气、鬼气之别,灾难是鬼气作祟,可使用符咒祛除。《洞神经》记载,天文可召神去病灾,无论是天皇文第一法、地皇文第二法、人皇文第三法,还是神仙升天大券文、三皇传文、三皇内书秘文、五岳阴符,抑或是文中提到的正一道千二百章,都是用以招神劾鬼,“除削死籍,救度长存”。
《洞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经》,每一篇首先是神仙图箓,其次有去灾功能,其中提到符命可以免除天地大灾。按照书中的方法,埋于各方,可致“天灾自消,星宿复位”。三皇经教也认为,斋醮亦可消除灾祸疾病。

礼诵经文
《洞真三元玉检经》说:“天无此文,则三光昏翳,五帝错位,九运翻度,七宿奔精。地无此文,则九土沦渊,五岳崩溃,山河倒倾。”经书本身的神圣性可以帮助虔心诵读经书的人,超越世间的毁坏,避免劫难。

劫有定数,即不可避免的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诚如《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记载:“天地一成,乃至终尽,其中有三元九厄、大灾小灾,其运不可移。”《道迹经》也说“此运所钟,圣主不能禳”,所以消灾只能理解为消除灾难对人的影响。

大劫来时,也无法影响到在大罗天宫七宝玄台上的经书。《洞玄经》说大罗天宫七宝玄台在大罗天中玉京山上。“大劫周时,三洞神经并在其中,灾所不及。”

劫运虽不可避免,经法却灾不能伤,历亿劫而长存。《洞玄灵书度命经》“天尊言:……斯经尊妙,度人无量。大劫交周,天崩地沦,四海溟合,金玉化消,万道势讫,而此经独存,其法不绝。”

礼诵经文,可以帮助人度过劫难。《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炁)后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七宝紫微宫……分为玄、元、始三炁,而治三宝,皆三炁之尊神。”三宝君每至劫运,便出书度人。这一时期道教认为,拥有经书或诵经礼神可以安度劫难。所以,《洞玄空洞灵章经》:“礼诵灵章,与劫同年。……出入法门,万劫何忧!”

成为种民或神仙
成为种民或神仙,可以安度劫难。
《洞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经》:“九天玉真长安神飞符朱书白素,上以佩身,履大阳九、大百六大劫之交,洪灾四会。佩之,千毒不加身,过水火之难,得见太平,为圣君种民。

三天真生飞神符墨书黄缯,上以佩身,履小阳九、小百六小劫之交,万灾四充。佩之,千害不加身,过万疠之中,得见太平,为圣君种民。

大劫交,天地改易,金玉、山海、人民、鸟兽一时消灭,天地溟涬,无复光明。以此文固天元始之炁,佩之……以禳此灾……”
种民是修道而摆脱了生死轮回的特殊选民,升入种民天,将安度劫难。
《洞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经》:“凡为学者,能修斋奉戒,思仙念道,太一所举,言名仙簿,得为种民。”又说“万帝众神,诸天诸地,普集校算,大劫、小劫、大小百六天地运度,料别善恶、学道应得神仙人名”。

愿力消灾
《太真上元斋品》:“归身、归神、归命九天高上众真玉虚天尊,愿以是功德,一切济度之恩,咸得免离十苦八难、五灾六害、九厄七伤,各保福禄,长居自然”。虔心归身、归神、归命九天高上众真玉虚天尊,可得天尊神力护佑,得以免离十苦八难、五灾六害、九厄七伤,长居自然之福地。

自然无为
《妙真经》:“尹生曰:学自然奈何?道曰:无取正气自居,无去邪气自除,此非祷祠鬼神之道。”不借助人为尤其是祷祠鬼神的方式对待灾难,以“不消除”(超越消除)来消除之。
祖师悲悯众生,为世人开出良方八副,以求根治此类顽疾,只要对症立方、按病下药,勤而行之,则必能扭转乾坤。

一者,孝也
其味甘,性温和,能填骨髓,固本培元,适合事业不顺者,且可延年益寿。

二者,悌也
其味甘咸,性带温,能调血气,滋补心神,适合兄弟不和者,上能济火、下可滋阴。

三者,忠信
其味微辛,能通肺腑,强壮精神,可止咳消痰、生津益气,更能治疗虚证。

四者,仁义
其味甘,性温和,可宽胸益气,治疗虚症,可化腹内毒虫,强筋健骨,生精益寿。

五者,读书
其味苦,性微温,能通心窍,可治眼昏之症,若感腹中空虚,宜早服用,可消鄙气,健脑益智。

六者,家教
其味苦辛,性微寒,久服则馨香悠久,可祛风邪,除外感,四肢血脉畅通,气息调匀,满面红光。

七者,积善
其味甘,性缓温,可宽中益气,亦可通神明,老少皆宜,无禁忌,可延年益寿,强筋健骨,固本培元。

八者,知命
其为淡,能定心,可祛除燥气,消除烦忧,平定心火,虚热难眠者其效甚佳,可安魂魄,令人气定神闲。

此八味神药源于自身,可顺手拈来,持而行之,各种病灾俱除。这些药物无需成本,但以诚字为先,不仅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仙方,亦可调理身体阴阳,虽大病亦可解。何不试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又一次,他都打算做表情管理了,但因为她笑了,所以他笑了。好像他们的世界是素未谋面的新鲜,好像他们永远能读懂彼此奇奇怪怪的点。
  • “これまでのアルファフライと違った”と明かすDec 22, 2023 / SHOES Dec 22, 2023 Updated今秋のMGC(マラソングランドチャ
  • 有些事情往往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错的事情付出代价,我亲爱的,或许以后我再也找不到那么像你爱我的人了,我真的好舍不得,可是我没有办法,你要开启新
  • 这种可以说完全靠运气靠时机的问题 “会故意挑选 只回✗✗✗”的说法可以说完全是空口无凭2️⃣关于账号的问题 我的号一直是属于自己记录考古的状态 平时阅读量也不多
  • [doge]哈哈其实我从 21/ 22 年就觉得他们变了 和铲雪志愿者一起玩 bht yr 发 xnb 也不管理理评论区 一@嘛人家就说没空不在线有事儿没
  • 人生,走着走着,就有些时光薄凉了,也许把世事看得太透,便会觉得慎独是一种享受,一种清欢,一种美丽了。我喜欢慎独这个词,听起来便是与这个世界疏离着,如一朵僻静处开
  • #ohmnanon[超话]# 连追两天真的要命 [跪了][跪了]这次来曼谷,本以为是一如既往的散应援 [666]真的没想到,会收到这么多ON的应援 [心]除了中
  • 叫我若容兰纳,木唯凉,木唯凉,不是木唯若,第一次在QQ空间里面看到的时候怕暴露隐私,才说是木唯若,我就是89年的元宵节出生的,阳历2.20,是木唯凉,是根据生日
  • 琵琶行(局部)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但杨涛是一个体面的人,从来不会因为这些去争论什么,也不会因为外界的质疑去改变自己,永远都是做得比说的多,就像他说的,努力就够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希望努力会有回
  • 邮报记者Mike Keegan:今天终于到了官宣拉特克利夫收购曼联股份的日子。邮报记者Mike Keegan:今天终于到了官宣拉特克利夫收购曼联股份的日子。
  • ”人是天地间的气,钱是天地间的血,我所办的事,没有儿女的,可以向异姓人讨儿女;困苦不能生活的,只要能尽职守分,公众会给他立业,自然有女子自愿和他结婚,这便是天地
  • 肖战的粉丝一开始就知道他时间表很满,而且舞台要彩排、要准备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更别提飞来飞去的时间,听小道消息说他要去大家既惊喜也惊讶。说实话真的很爱
  • 生活其实不需要太沉重的信仰, 每天睁开眼, 做你想做的 ,看你想看的, 不要为了欲望委屈自己, 也别用自我来压抑他人, 随意但不恣意 ,坚定但不强势, 我重要于
  • 不能说起来做早餐的妈妈就不被宠着了,只能说不用做早餐的妈妈,那背后都有一个宠爱她的男人,现实生活中你是“祝绪丹妈妈”还是“哈尼克孜妈妈”那种类型?大师默然片刻,
  • _邵宁鸢池慕旻 我走进去,嗓子发:“爸,妈……”_邵宁鸢池慕旻今年看了很多次的現場,大部分都是自己一個人去的live house,還有和姐姐和朋友去的音樂節,還
  • 27、关于我的故事,还是听我的版本好一点。#结缘SY[超话]# ‍⬛ #结缘 一千零一夜# ️ “书页已经翻至末页,但故事未完待续……”“2023年桂皮国电台
  • 更不要把他神话,不要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让他不必如此苛待自己,更加不想别人对他的标准越定越高,可不可以把他放下来,因为他没办法真的不管不听,
  • 开了十来分钟吧,司机师傅又开始:“这车不行伙,离活太死,踩滴人jio都是烧滴”。Ok,领队果断和公司沟通,调度新的车辆,等了50分钟,来了一辆看起来尚且过得去的
  • 市面上有不少腕表都标榜自己有防水功能,而一系列品牌如劳力士、精工、帝舵等等,都有推出自家的「潜水表」其表款通常防水性较高,让一众用家能够确切地佩戴手表潜入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