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你夏天最爱吃什么水果# 尝过一颗如乌紫珠玉般的杨梅,便感到真正的夏天来了。满街欲红燃。这边红了樱桃,那边艳了荔枝,杨梅也恰恰妍丽。

我虽为南方人,幼时却从未吃过新鲜的杨梅。少年时代零食都是“九制”的天下,话梅、杨梅、陈皮,那时下课之后总爱去小卖部买一包来吃。它们味厚甜浓,只需一颗,就能提振一天的精气神。黑晶般的杨梅干最惹眼,身裹如雪的糖粒,甜中寓酸,果肉格外紧致有嚼头。

直到工作以后才初识鲜杨梅之味。一次因着猎奇心买了一袋子杨梅,只记得是一粒粒大小如樱桃的红珠,一层绒绒细细的果肉,淡寡而无味。加之总听闻那里头多有让人懊恼的蠕虫,竟不曾细尝一颗杨梅之美。也就这两年,带着补偿式的心理过足了瘾。仿佛曾经嫌弃的人,却在朝夕相处间,发掘出他的诸多好处来。

不比荔枝的甜如崖蜜,对杨梅倾心的人定是绕不开她的酸甜盈口。“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方岳在《咏杨梅诗》里早已道出玄机。不似一些糖分浓厚的水果,只是一股脑儿的甜,吃多了牙齿发腻,而甜中携酸的杨梅,浆甘汁丰,吃起来往往暗自销魂。

微深染紫的一颗颗,泡过盐水,丢进嘴里,任口齿收割这一茬茬清郁的甜汁,舌尖还逗留着一丝俏皮的酸,濡夏狰狞的暑气顷刻烟消云散。杨梅的酸很轻盈,如雨如丝,若即若离。蜻蜓点水一般将舌头晕染,再速速消弭,正契合了夏日里那些隐秘又颤动的情愫。

因为昙花一现的娇柔,只得将杨梅熬成酱制成干,或是浸在酒里存其丰韵。母亲最喜泡果酒,一年四季家里枇杷酒、桑葚酒、杨梅酒是常备的。偶尔,我也会偷来品咂。做杨梅酒,只需用清香白酒、黄冰糖作配。轻酿一月,杨梅酒清醇而甜酸萦齿,小酌一杯,真真是气舒神爽。

在酒里酣过几天的杨梅直接掏出来吃,味道甚是飒爽。本是轻巧巧的曼妙滋味,一下子沾染上馥烈的酒气。细若游丝的酒意在肆意奔涌,时而低回,时而升腾,感到一股绵延的热气在身体里游弋,让人上头。若只想贪一颗酒杨梅的快乐,则不可久泡,因风味会随着时间渐渐萎谢。

杨梅可制酸梅汤。不同于干爽且带着烟火气的熏乌梅,杨梅的鲜嫩劲儿让酸梅汤增了一分清爽的果香。将山楂干泡软,同杨梅甘草冰糖熬煮,晾凉冰镇过,饮之畅怀。午后碎光流溢,人和杨梅球都懒散地浮游在一盏嫣红里,盛夏就这样涓涓而去。

江南富庶,杨梅亦俏。梅雨霏霏,杨梅应时争艳。此时苏州人最快活。吃完东山温润的白玉枇杷,西山灼艳的杨梅又接踵而至。什么“浪荡子”、“乌梅种”、“绿荫头”交相生辉,名字也风流娟巧。幽幽杨梅园,青碧的枝头累累缀满嫣红的鲜梅,个个引人生津。脑海里突然跳出当初看“舌尖” 的一幕:闲适的农家小院,一家老少围桌嗦螺,嘴里被江南水鲜熨帖着,头上则漾开一束杨梅的悠韵。赛过活神仙!

杨梅是苏州人心里的千般好。有诗云:“怪杀吴人不出乡,杨梅五月荐新尝。”一到五月,被美味牵绊的苏州人宁愿不出门远行,都要趋之若鹜奔去各个山头大啖杨梅。杨梅汹涌勃发的时节,他们呼朋引伴,向之往之。更有资深吃客,还未见得梅子真容,已经在迫不及待思量杨梅出山的时间了。毕竟,那赤红可人的骊珠,谁不爱呢?更何况是逐鲜老饕苏州人。

说杨梅还不得不提浙江。浙江人论起杨梅总是眉飞色舞,满满傲气。《越郡志》载有:“会稽杨梅为天下之奇,颗大核细其色紫。”其中说的会稽即为现今余姚慈溪一带, 实际上浙江各地的杨梅都声名远播。台州仙居号称“中国杨梅第一县”,尤以东魁之品为最。

杨梅品种繁多,按成熟时间先后,可分早梅、大叶、乌梅、荸荠和东魁诸种。东魁,顾名思义,是东方的魁首,因其色艳味珍在浩浩杨梅界一举夺魁。去年因为馋我还专门买来品鉴,收到之后欣喜拆开,当真大如乒乓,紫红圆融,真像一团烧得炽烈的火炭。

流光容易把人抛。所以枇杷熟了吃枇杷,樱桃红了就去采撷,也是在这些鲜盈的味觉光色的感知里,方才感到自己是真真切切地活着,没有虚度锦绣四季。杨梅呢,当然也要珍视着吃,赶着趟儿吃。因为,她是十分骄矜的。只在五六月现身,甜蜜期短促。骄纵小姐似的,风火而来,抖落一身浓艳又决然离去。想到这,再看看手中的杨梅,更想怜香惜玉地吃起来,不愿辜负一丝一毫。#爱吃杨梅又害怕虫子的人#

节选自《夏已至,谁不爱杨梅》文 | 暮易

【#历史冷知识# 古人如何以冰消暑,“冰心玉壶”是妙词】
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古籍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足见大暑的炎热程度。那么,在炎热而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用什么办法来消暑呢?除了扇子,也有今人常用的冰。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一)冰开始的地方

冰,很早就被人们用来消暑纳凉了。

商周时期,人们便开始利用天然冰来制冷。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专门负责“掌冰”,负责人被称为“凌人”。《周礼》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礼记》也说:“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周以后的各个王朝,都设有专门的官吏管理冰政。

每年寒冬腊月,凌人会命人到水质好的江湖面上凿采冰块,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方便采用和搬运。采好的冰会被储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地下冰窖里,《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中的“凌阴”就是山阴处的藏冰地窖,“二之日”“三之日”是周历的二月和三月。地下冰窖内铺满了干净稻草和芦席,设置了专门搬运冰块的冰板,待冰到了窖口,冰板一头支在窖口,一头支在窖底,形成一个斜面,让冰块滑下去,再由窖里的人码放整齐,在冰上覆盖稻糠、树叶等隔热材料,最后将整个冰窖密封,等来年使用。由于储存环境和方法的限制,最终都免不了会有约三分之二的冰在使用前自行融化,因此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至少三倍,以满足宫廷需求。冰窖也慢慢增多,到了清代,北方的官方冰窖有20余座,存冰量大概有二十万块以上,北京的冰窖口胡同、西安的冰窖巷就得名于此。

由于夏日用冰量大,官方藏冰常常不足,因此出现了私家藏冰的“冰商”。据宋人所作《迷楼记》记载,宫中“美人各市冰为盘,以望(隋炀帝)行幸。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这说明隋代就能在市场上买到冰。到了清代,《大清会典》明文规定:各级官府“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清代的冰窖分为官窖、府窖和民窖三种,民窖由商民设立,专门用于商业经营。

有了冰之后,古人的夏天就凉爽起来,他们把冰块放在盛冰的容器冰鉴里。《周礼》中有在容器“冰鉴”中保存冰块的记录。冰鉴最先是陶制的,后有木制的,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大口小底,底部有直径很小的排水口,可在冰融化后直接排出冷水。冰鉴可以散发冷气,还可以保存食品,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冷饮”就可制成。《楚辞》中记录的“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清馨冻饮”,都展示了夏天饮冰镇酒水的舒适和快乐。

进入汉代,古人用冰就更讲究了。汉代皇宫设有夏季用房“清凉殿”,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盛装冰块,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竹扇。清凉殿内清凉无比,汉武帝刘彻常常带着自己宠幸的嫔妃宦臣“卧延清之室”,吟唱辞赋歌谣,品尝果品佳肴,不亦乐乎。

唐宋以后,“清凉殿”之类的“空调房”越建越高级,殿内除了放冰块,还放有“扇车”,借水的作用转动扇叶,扇带凉水吹更凉。宋代还注重空气净化,在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既凉快,又“清芬满殿”,宋代的“空调”设备已在民间普及。

这次第,怎一个凉字了得。冰开始的地方,也是梦开始的地方。

(二)冰有趣的时候

冰,还被古人用出趣味。

有用冰来装病的。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52年,楚国的令尹(即主持国事的大臣)子庚去世,楚国国君楚康王指派楚国士大夫薳子冯继任。薳子冯征求好友申叔豫意见,申叔豫说:“朝廷内宠臣很多,君王年轻弱势,治理国家的难度很大啊。”于是薳子冯就用装病来推辞。当时正值盛夏,薳子冯在家里挖了个地窖,放上冰,用冷水浇身,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然后身穿厚棉衣和皮袍子,躺在床上好几天不吃东西。楚康王派御医前往诊视,御医发现薳子冯“瘦弱到了极点”。楚康王无奈,只好改任子南为令尹。

薳子冯也堪称“开空调盖棉被”的古代先驱。只是,我们始终不明白,装病的方式有多种,为什么要躺冰块上呢?花费的成本太大了。要知道,唐代以前,冰块非常珍贵,不仅数量有限,还价格昂贵,到了“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的地步,大臣在蒙皇帝赏赐冰块时都会深感为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某日得到几块小冰的赏赐,就高兴得很,还记录下来:“圣旨赐臣等冰者,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 所以,对于楚国士大夫薳子冯,我们只好感叹一声:真土豪也。

有因冰生病的,也有用冰治病的。《盱眙旧志辑要》介绍,宋徽宗赵佶在某年夏天,“食冰太过,病脾疾”,御医按照常规治疗方法,让他服用大理中丸,但服用多日,均不见效果。宋徽宗寝食难安,后来听说民间医生杨介医术高明,便召杨介为他诊疗。杨介查明病因,仍使用大理中丸,只是改用冰煎服,宋徽宗服后立马痊愈了。

甘、冷、无毒的冰真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说,“冰者,太阴之精,水极似土,变柔为刚,所谓物极反兼化也。”冰可以去热烦、解烦渴、消暑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亦解烧酒毒。”杨介的治法算是“从因治病”,妙手仁心。当时,宋徽宗和杨介的对话也简单有趣:“介用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介曰:病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还好,宋徽宗遵了医嘱。

说到底,都是吃惹的祸。宋代的冰制食品简直不要太好吃哦,“冰糖冰雪冰元子”“冰雪甘草汤”“冰雪凉水荔枝膏”“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光听名字,心里就舒坦,怎么不想让它们“一步到胃”呢?南宋诗人杨万里早用《荔枝歌》道出了这份心花怒放:“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元代的商人又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开创了冰淇淋的先河。市场中还出现了“冰鲜”,人们把打捞的海产品,通过冰的冷冻后,运输得更远、保存得更久。

(三)冰深情的日子

冰,也在被人们赋予深情。

在冰特别难得的时代,皇帝用冰靠事先储存,大臣用冰或靠皇帝赏赐、或凭官阶和“冰票”领取,级别低的官员可能得不到冰,可能靠级别高的官员赏赐。这种“颁冰”的做法始于周朝,一直延续到清代。所以,若是将冰作为礼物来馈赠他人,那真是可贵的。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就常常送冰给同僚梅尧臣,他的馈赠是出于朋友之间的情谊。欧阳修在25岁至洛阳任钱惟演幕府推官时,与年长自己5岁的任主簿的梅尧臣相识,开始了长达30年的友情,直至梅尧臣去世、欧阳修54岁。流金岁月中,俩人心心相印,不离不弃,聚则乐而游,别则思而梦,于道义、事业上互相支持。梅尧臣还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坚定支持者。

随着为官级别的增高,欧阳修送给梅尧臣的冰块也增多,使得仕途坎坷、级别很低的梅尧臣能长年享受较好的以冰消暑之待遇,安然度炎夏。为了让梅尧臣安心接受,欧阳修还曾以自己不怕热为借口。其实,即使是真的不怕热,也不会嫌冰多。梅尧臣心中明白,便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冰镇果品回赠欧阳修。

冰,就这样透亮着。怪不得会有冰心玉壶、冰雪聪明这样的妙词儿。饱含纯粹情谊的心,就像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里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焕发玉一般的晶莹和澈亮;也像唐代诗人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中的“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透出雪洗净过的细腻和敏捷。

想那洛阳的初识,是多么令人开怀,欧阳修后来还作诗《书怀感事寄梅圣俞》(梅尧臣,字圣俞)来表达:“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逢君饮水畔,一见已开颜”,梅尧臣也欣然记下:“春风午桥上,始迎欧阳公”。俩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欧阳修当即写了《七交》七首,分述同游的几个人,写到梅尧臣《梅主簿》时,颇多揄扬之辞:“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玉山高岑岑,映我觉形陋。”梅尧臣则说:“欧阳修与为诗文,自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厉,静思苦学。”这样的相识,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遇见。宛若冰一样,闪耀着清润明洁的光辉。

因为雪松隔挡,三号教学楼的阳光总照不进来。
我不喜欢上的就是“西安鼓乐”这门课,先生四十多点,口音重,名字也不好念,明卟剑,我们老叫他明儿不见。西安鼓乐,说白了就是敲锣打鼓,说得好听点,那就是唐代宫廷燕乐。
上学那会儿意气风发,总觉着练好自己的专业就行,其他选修课只要不挂,入都入不了眼,三年时光晃晃悠悠,我也从学妹摇成了学姐,最后一次去听“西安鼓乐”,本是为了那四个点的学分,却让我受益匪浅,一生难忘。
那日算不上烈日炎炎,却闷的紧,我闲散着上了二楼,要搁平时,一踏进楼道就能听到那死难听的《朝天子》,笙竽锣梆一应俱全,再配上那屮(che)厶(si)丿(yi)厶(si)的唱法,刚好能在班里睡个回笼觉,今儿却没听到那声。
奇了,先生还没来?
我进得挺早,班里没什么人,便挑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七月份的西安热得发慌,光是坐在窗边也不够,怕是得坐进水池里才凉快。
同学们陆陆续续都来得早,还有许多我一学期都没怎么见过的‘生面孔’,大家心思一样,就是那四个点。本是安静的午后略显得嘈杂,人都挤着往电风扇下坐,我是占了捷足先登的好,没人与我抢这自来风。
眼看着要到点了,明先生还是未来,人群窸窸窣窣,交头接耳,三号楼是苏联时期建的楼,东西都置办得陈旧,我趴在那老木头的桌面上,一双皮鞋就这么入了眼。
那人轻咳着进了教室,手里抱了本书,金丝边的眼眶松垮的搭在耳后,衬衣也有褶皱,三十出头却看着有些憔悴。
“抱歉同学们,来晚了。”
我本以为见着了明先生,却没想着来的是他学生,余正华。
那人气喘吁吁,像是刚跑过的样子,他摸索着开了CD机,里面终是放着不变的那首《朝天子》,酣畅淋漓的唢呐声一响,睡觉的几个人就都醒了,大家都听的呱噪,我却见着余老师抹了下眼泪。
一节课过的挺快,毕竟听听曲儿,打打拍子就能混去,到了时间,同学们又陆陆续续出了班,余老师却淡淡的说了声:“同学们,再见。”
我本未觉出什么,下楼却像是扯了腿,我忆起余老师的神情,停了步子,转身就往回跑。

余老师正收拾着桌上的笔记,看着去而复返的我,问道:“怎么了同学?”
他可能也记不住我的名字,我粗喘着气,看着余老师,倏然说道:“老师,能与我讲讲明先生的事吗?”那阳光带着慵懒洒向地面,余正华的鞋子却踏着泥泞,教室里的风扇一下一下的转着,时光似是戛然而止。
余老师先是未说话,随后却满是柔情。
“先生他…内子他,以后都不来了。”他说完扔了粉笔到盒子里,又说道:“不过你们这届大三也修完了。”
我先是一惊,后又觉着这应是个很长的故事,便坐到了讲桌前的桌子上,余老师手撑着桌沿,笑着说道:“先生他,人挺好。”
他翻着那本《西安鼓乐》,暖阳照过书页,好似又回到那个初识的日子,他意气风发,他正值风华,他27,他18。
余正华是民乐系二胡专业的学生,进校时因为技艺高超,被系主任点了做学生,一节专业课上的他头痛欲裂,正想着中午吃什么,金庭就开了口:“正华,这本书你给明老师送去。”
“明老师?”
“明卟剑。”金庭收了二胡,说道。
余正华应是没听清,说了句:“明不见?”
金庭年纪不小,却是个老来宝,一点也无系主任的架子,他朝着余正华笑了笑,道:“差不多吧。”
余正华当头一棒,苦瘪了脸,他接过书本一看,《西安鼓乐》,这门课他们还没开,这先生他也不识得。
“家属院一栋一单元一楼东户,好记吧?”金老笑笑,拍了拍这小子的肩膀。
余正华最怕这笑面虎,虽是关系好,却也杵得很,他再怎么技艺高超,却也听话的去了。
好在是家属院离着教学楼不远,一条梧桐大道走到头,就是家属院的老门,余正华跨着步子往前走,门卫大爷扬声道:“找谁?”
余正华本就没好气,听了这老陕腔调,更是火冒三丈,“送东西!”余正华喊道。
“哪栋哪户哪单元?”
余正华咬了咬牙,翻了白眼道:“一栋一楼一单元,明不见!”
他连老师都未叫,真是熊心豹子胆。
那门卫还未反应过来,就听着不远处传来一声:“哎!在这儿呢!”
两人闻声转了过去,就见一中山装的男人,撩了两支袖子,灰头土脸的小跑了过来。
“谁找我?”
余正华的眼镜跌了一半,他张着嘴,有种被人揪了小辫儿的感觉,门卫这才放行,余正华未免尴尬,轻声说道:“明,明老师,这是您的书。”
明卟剑这才笑道,“方才你唤我来着?”
余正华红了脸,推了推眼镜,谁想这明先生是个好脾气,拉着人就往前院里去,“我这儿正挖荠菜呢,来帮忙。”
他说着递给了余正华一个小铲子,细心的帮人撸了袖子。
“来吧!”
就这样,余正华不仅帮着金主任送了书,还帮着明先生挖了菜。
“先生,我还未吃饭呢。”
“唤我名字的时候,可这样胆怯?”余正华不占理,就这么扯着塑料袋。
烈日当空,却是清风徐来,明卟剑干完了也没放余正华走,这小子耐心有点告罄了,站在那儿直抖腿。
“男抖贫,女抖欠,人抖穷,树抖死。”明卟剑捆了塑料袋,路过余正华说了一句。
“我不信这。”
余正华斜眼打量着这人,文质彬彬的书呆子,就是形容这样的人,他解了中山装的一个扣,擦了擦汗,道:“想吃什么?”
余正华没料到这人与他说话,便说道:“先生,我来之前吃过饭了。”
说完肚子就叫了。
两人无言,明卟剑笑了笑,进了厨房,这楼也老,屋子里都是些宣纸毛笔,因着在一楼,总也见不到光,虽是夏天却也有些冻手,余正华就这么站在门口,没过一会先生便端来了一份“鸡蛋羹”。
“你来送了书,又来挖了菜,本是该感谢你,我却在厨艺上没什么本事。”这人比他高个半头,缩起来却小得很,余正华别过脸接了羹,轻声说道:“总不能站着让人吃吧。”
明卟剑忙用胳膊扫开了宣纸,这才腾出了一点地方。

屋里老电视机放着《霸王别姬》,收音机里却响着时事新闻,余正华不解的问道:“老师,您多大了?”
“看着小?”
“不,看着老。”余正华是个嘴不把门的,就这么戳了出来。
明卟剑:“……”
“年方二七,臭小子。”明卟剑没好气的挖了勺鸡蛋羹,忿忿说道。
“年纪不大啊,怎么就听些这老不溜秋的东西呢?”余正华说着,那电视里就响起了程蝶衣的唱曲儿。
明卟剑有些听入迷,跟着哼了两句,道:“这都是好东西啊,你还小,不懂。”
午饭过后,明卟剑送走了余正华,他出了门,却久久忘不了明卟剑那句:“假霸王碰上了真虞姬。”,也忘不了程蝶衣那句:“不疯魔不成活。”
许是戏听腻了,一碗鸡蛋羹便饱了肚。
此后再见,便是每节的‘西安鼓乐’课,那人满腹经纶却洒向了教室瞌睡人,但他总是孜孜不倦,即使看到那一个个瞌睡的面孔,依旧是意气风发,余正华觉得心疼,他不知是心疼鼓乐还是心疼这人。
那节课后,他老老实实的端了书,走了过去,沉声道:“先生,可否与我再说一遍?”
“上课没仔细听?”
余正华笑笑,明卟剑也笑笑。
“那日顶好的天,先生笑的格外开心,我只记得我问他‘为何如此不知疲倦?’,他只说,‘这东西总得有人传承’。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很多东西是有人拉着扯着,才得以保存。”
我本想问,为何明先生不来了,余老师似是看出我的疑惑,轻声道:“先生他患了再生不良性贫血,于上周四13时26分,逝世了。”
我不言其他,只咽了咽喉。

那天我从教室走出,不知怎的,心里就十分难受,也是在那时,我定下了自己论文的题目:
《传承》
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将它完成,却如何也敲不下结尾,连日辗转反侧,左右斟酌,我才写下:传承是一份呕心沥血,生活是,生命是,爱也是。

这篇论最终获了奖,刊登在校园报上。

庆幸的是,西安鼓乐被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门课也一直延续至今,我不说谁是假霸王,谁是真虞姬,单说这余老师对先生的追随,那便是不疯魔不成活。
我已毕业十年,每年余老师生日,我都会再去那小院看望他,他总是抱着那本《西安鼓乐》,迎着余晖向我走来,真正的风华正茂,我惝恍之中好像瞧见了明先生的影子,他带着笑,说那一句“臭小子!”
又过十年,余老师的眼睛不行了,金边变成了老花,课也上不动,我最终抛下自己的工作,回到了母校,‘传承’了他们的信念,直到任职那天我才知道,西安鼓乐这门课,从始至终,都是没有工资没有补助。我站在讲台上,乐此不疲的对着坐下学生,鸡同鸭讲一般,我却没有半丝气馁,因为总有人在砥砺前行。
那日课后,余老扶着墙走到教室,看了看那些认真记笔记的后生仔,突然笑了笑,念叨: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长佩求文##随笔##纯爱小说# https://t.cn/R2WxdDX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其实我见到大家的时候就很紧张,在发应援的时候也很少说话,几乎没帮上什么忙,还要麻烦大家照顾,在最适合拍照的时机愣成了一具雕塑(问就是很后悔除此之外,对于岚松,
  • ·泽连斯基称乌克兰将重建海军10月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例行视频讲话中称,乌克兰第一夫人埃琳娜及其乌方代表当天前往了土耳其,“在埃琳娜的见证下,土耳其为乌克
  • 但如果你的工作结果是好的,就没必要去计较过程,不要让无意义的事情影响自己的状态,从而影响结果大家没事可以去养养花或者是做一点修身养性的事情,就是尽量慢一点节奏的
  • 程思博有机会留下来却选择了离开,他觉得能和阿詹辩论4票之差就是最好的结局,他担心之后的比赛会破坏这份美好。人生就那么短,不要为了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委屈了自己。
  • 因为它太薄了,所以不耐摔,PP材质太薄使用久了也会容易变形,不过这些缺点也丝毫不影响它的优秀,这个超薄手感,真的是用了就再也回不去,有喜欢超薄手感的朋友不要错过
  • 很多人不太理解团粉到底为什么粉团粉一个当然比粉九个省心粉顶流当然比粉糊咖更爽当唯粉当然比当团粉来得快乐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 团粉在乎的根本不是这些我喜欢看单兵作战
  • [耶]妈妈课堂上千节免费听免费听免费听[爱心]上图所有图书均为大V店现在活动低价商品,配合新会员的30元无门槛红包使用,即可得到上图价格[得意] 凭什么我们为商
  • #我的彩妆都是过期的# 懒得开那么多新tag了,日化用品就一并记在这里吧1.本期主题:有机一厢情愿相信有机营销的孕妇婴儿可用概念抑或是弥补亏欠的不在意的已经烂掉
  • 【346辆京牌车拍卖均以最高限价成交 有竞买人摇号81次因注册晚5分9秒而“惜败”】 9月22日上午8点,北京法院346辆小客车带牌开拍,此次拍卖为近年来最多一
  • #原来云有这么多种类#云的科学分类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尚·拉马克(Jean Lamarck)于1801年提出的。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以英国科学家路克·何华特
  • 在穿搭上,“探索家”衬衣既是一件有适量厚度和轮廓的独立衬衣,同时非常适合成为秋冬外套中潇洒独特的内搭衬衣,寒冬时请务必在它里面再穿一件修身打底,这种穿法又保暖又
  • 如今,大智街道依旧是老汉口的中心地段,坐拥着江汉路的繁华与新潮,沉淀了吉庆街的市井烟火,城市的AB面于此交织,构成了最原汁原味的汉口生活。在金业里对面的吴家花园
  • 葡萄不是这样,吃罢一串葡萄,一个上午嘴巴都是清爽的。我吃过一种野葡萄,小拇指头般大小,入嘴有脆之感。
  • 有意思的是,央视新闻还对此做了报道,在报道时还特别给苹果的Li­g­h­t­n­i­ng接口一个大大的特写,这很明显就是在警告苹果了。再加上来自欧盟和我国工信部
  • 講到李克勤亮相《聲夢傳奇》他謂對方是做保母,如果參賽者想找甚麼導師都都可以叫克勤幫手。之前过年放了五日,我日日都早起,因为我觉得假期时间太宝贵,唔想浪费.今日公
  • #恋与深空[超话]#“月亮想洗脱世俗 只能挣脱枷锁 而我与月亮共同走向星光” " , ."#阳光信用[
  • 桃花坞也算是我内娱的人生综艺了吧,棣棣每个镜头我都看了两三遍,做饭烤串干饭打球冲浪睡觉发呆每个镜头都喜欢,除此之外武大靖去小岛跟船师傅聊天,汪苏泷喂鸡,辣目一屋
  • 大理婚[赞啊]纱摄[赞啊]影婚[赞啊]纱照旅[赞啊]拍努力把日子都填满,人是不能闲的,一闲就会想得太多,一闲就会感情泛滥 ,所谓矫情屁事多,空虚寂寞冷,都是因为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边境时局混乱,外交人员肩负着撤侨的重要责任,他们知道越是危险,撤侨任务越是刻不容缓,即使他们知道有很多的困难
  • 他说:“因为做过预检测实验,打有准备仗,所以从收到样本到检测完成,只用了3个小时。这一次不再是重复前两次的检测,他让检测人员重新穿好整套防护服,从原始标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