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在完成广西田州思田靖乱及平定了为祸上百年的断藤峡土匪患乱后,本就抱病赴任的两广巡抚王阳明因肺病加重,终于病倒,于是给嘉靖皇帝上疏《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后,不等朝廷批复,便把广西政务交由郧阳巡抚林富代管,由广西布政使王大用带亲兵数人陪同从南宁启程,乘船东归,告老还乡。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舟中。弥留之际的王阳明,让家童把唯一在身边的弟子周积叫进船舱,然后徐徐睁开眼睛对他说:“吾去矣。”周积泣不成声,问先生有何遗言,王阳明微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便阖目而逝。
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这是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版本,记载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四的《年谱三》中。这个年谱,是由王阳明的高足及最亲近弟子之一的钱德洪编纂的。

【王阳明临终留下8个字的遗言,为何说它是阳明心学的真谛 - 原创 千面略懂先生 2022-01-01】

王阳明曾留下八字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有人说这八个字是理解阳明心学的真谛,这是为何呢?

这八个字的核心在于“此心光明”,何为“此心光明”呢?在阳明心学中“光明”意味着人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具有理想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些正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而要理解阳明心学必须以此为基础。

1. 致良知‍‍

“此心光明”意味对良知的发现。
作为儒家学说的一门,由王阳明所发展的心学,继承陆九渊的思想,强调“我心即理”,反对程朱(程颐、朱熹)理学通过追求外在事物的“格物”、“至理”说。
王阳明认为,外在事物是无穷尽的,不断的追求外在事物只会让自身沦陷在纷繁错乱的事物表象之中,最终迷失自身。
因此王阳明强调从内心去求得“理”。“理”可以生化出宇宙的万事万物,而人恰好具有灵气,人心能领略宇宙生化的精要,所以“心即理也”,这“心”便是良知。
“良知”一词最早是由孟子所提出来的,指的是一种道德的意识,即“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需要通过思考就知道的事情就是良知。
后来,王阳明将“良知”的范畴扩大,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又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在这里,王阳明是将良知看做“吾心”,将两者等同起来。
同时,他又说:“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在这王阳明又将心和理等同起来,认为天地万物的流动都是因为人心的变化。

有一回王阳明的友人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便是“心即理也”,也就是良知即理,由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将人的地位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将人的道德意识抬到宇宙的创造者的地位。

王阳明在晚年的时候才提出“致良知”的思想,他认为这是“圣人教人的第一义”,这一思想也可以看做是王阳明思想的结晶。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先天所具有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都是圣人所传下来的潜藏在人的心中的,但良知总会蒙蔽,蒙蔽的原因在于人“欲”。
为了得到良知,必须去“人欲”。因此“致良知”也是一个“去蔽”的过程。达到了“致良知”便可算得上“此心光明”。

2. 克己去蔽

与“致良知”相联系的是克己,这是“致良知”的前提,也是达到“此心光明”境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此心光明”的境界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王阳明所提倡的道德不是社会外在强制要求的道德,而是完全的出自个人的内在心愿,因此才算独立的人格。

个人的独立总是相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因而就会产生社会与个人,公与私的矛盾问题。要处理好这些关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克己,其次通过克己而“为己”。

何为“克己”?
王阳明说:“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矣。”
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善的本性,但是现实的人因为外在的物欲的诱惑会产生私欲,这些私欲就会遮蔽善的本性,也就是“其私欲之蔽”,唯有去除私欲才能恢复心的本然之善,才能“以自明其明德”。
因此“克己”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的本善,在恢复人的本善之后就消除了对象与人的对立,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只有消除了物与人之间的间隔,人才能够真正的完整,
王阳明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只有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才能称得上“仁”,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
这便是“为己”。
“为己”是道德的完善,不是对功利的追求,这是儒家思想一贯的非功利的特征。达到“为己”其实也是达到“无我”的境界,王阳明自己也说:“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
他认为圣人都是追求“无我”的,其实这一境界就是他所说的“光明”,心中没有了私欲的小我,去除了私欲对良知的遮蔽,人心才出现光明。

3. 知行合一

王阳明所说的“光明”也意味着知行合一。真正的“光明”不仅仅是重视修心,更重要的是付诸于实践,念头一发动便可以付诸行动。
我们明白王阳明是反对朱熹的涵养功夫的,提倡“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看来,能知和行事不可以分开而谈,必须两者合一。
他强调:“如果将知和行看做是两件事去做,以为得先有知,然后才能行。这种做法只能是知也知不了,行也行不了。”
他还表示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说,知和行是合而为一,合成一体的。
我们前面说王阳明追求的是道德的自我完善,但如果产生的是恶的念头,那知行合一不就是行的是恶的行为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王阳明对念头进行了限制,他说:“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产生的“知”如果是善的,那就可以“行”,如果是不善的,那就需要将不善的念头彻底断绝,因此知行合一是善知产善行。
知行合一在某种程度是将涵养、内察、践行合为一体。这一功夫既离不开“心上功夫”,也离不开“身上功夫”。
真正的“此心光明”不仅仅是“心上功夫”,更是将“心上功夫”放在事上磨练。

总之,在某种意义上,阳明心学可以说是对光明的追求,它是以对良知的追求而“去蔽”,将在现实中产生的私欲去除掉,以达到内心的光明的过程。

与此同时,它所强调的光明不是单纯的内在功夫,而是要将内在功夫运用于外界,达到“胸次悠然,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最高境界。

这种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的光明境界,这种内心的光明也必将给人生带来光明。因此,我们可以说王阳明临终时所说的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蕴含着阳明心学的真谛。

『王阳明临终留下8个字的遗言,为何说它是阳明心学的真谛?』https://t.cn/A6abdgui

“我做了一个关于冰原的梦
感觉四周都是冰
我听见声音,还有回响
似乎要压垮我,彻底包裹住我一样
在远处隆隆作响,像是打雷一样
为了找出那声音的所在,我决定前进
即使会死在这冰原上——”

日番谷个人的番外漫画《死在冰原》,交代的是他获得能力和走向死神道路的因由。明明是乍一看告别旧我走向新我昂扬向上的主题,却在漫画家久保带人的渲染下带有了无端荒凉悲壮的气息。在故事结尾(一般意义上)“走向新生活”的那格里,日番谷蚂蚁一样的身影在广袤荒芜的冰原映衬下显得越发脆弱而孤独,个人面对残酷野蛮的自然和命运时的那种无助与承担,摇摆与坚持被凸显得淋漓尽致。大背景而小人物的构图和高机位的俯拍镜头再次强调了人之“易逝”与大自然之“不朽”的严酷反差:我们看到黑色的小小一只的孩子在冰原上不断走远,直至变成一个小点,直至消失不见。他的来与去,努力和挣扎,似乎都无法给“冰原”带来任何改变。“人生如梦”,而“梦醒之后,一切无痕”。

作者用“——”作为本话文字的结尾,延伸的语义正好与最末延伸的构图相得益彰,触动着视众将问题问下去:“后来呢?”然而“后来”并不是如“公主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般的童话,而是如画中冰原那样严酷又无情的“现实”:他在前进路上固然收获了师长和朋友,可时间和命运却不止一次地让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他备受(在他看来)莫名其妙的欺骗、伤害与磋磨,却少有道歉、安慰与补偿;甚至在故事的最后,好不容易从僵尸恢复到正常人的他还没有摆脱涅茧利药的副作用——寿命损耗的诅咒始终缠绕在他的周身,给他的寻找之旅打上一层不祥的阴影。诗意空灵的叙事构图掩盖了粉饰太平下被湮没的严酷法则,久保带人拒绝悲情、举重若轻的叙事姿态或许就是外传中日番谷的态度体现:在大自然的轻蔑之前,他自有一份“生命的矜持”,于是能够在命运的风霜面前“怒而不怨,哀而不伤”。

如果细究冰山之上的“太阳”和冰山之下的“残酷”,就会发现在日番谷的言行经历之中不乏这样“冷”和“暖”的互文:他怀抱着“死在冰原”的现实,却仍“决定前进”;他接受前队长和前辈的死亡,但仍能够在看到黑崎一护接受死神代理工作之后展现出欣慰的笑容,在战后与志波岩鹫寒暄时脑海浮现浮竹和一心的身影;他在解除僵尸化、得知自己寿命有损之后却并无犹豫地向涅道谢,头也不回走向战场——在厄运的重量之下,“获得救赎”“十年和平”这样的语句才能显现出其元气淋漓的厚度和生机。回到最开头“冰原”的比喻,延艮日番谷经历始终的“冷”“暖”互文或许早就喻示着他对宇宙规律的态度:“冰原”不仅对“我”有哺育之恩,有着像母亲“彻底包裹住我一样”的温暖安逸;而与此同时也构成对“我”之存在的惘惘威胁,“打雷”一词暗示着“冰原”对“我”可能含有的“似乎要压垮我”的巨大破坏力,因此,“冰原”的召唤也不得不成为一种危险和考验,它能成为哺育人的“母亲”,也能成为压垮人的“暴君”,这便是永恒不朽的宇宙规律和人类生存处境的两面,而发现并承认两者间张力的日番谷也获得了超越性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勇气”,或许就是作者蕴藏在诗作中的关怀之一。

如上一篇分析文所说,作者在背景观的假设上鲜少有“人性”因素,虚圈严酷的优胜劣汰规则的统治,拥有“人性”的死神等智慧物种最终由灵子构成、甚至因此在死后只能前往地狱的真相,似乎都是“冰原”冷之一面的体现;“冷”构成了漫画中一级重要的平衡力量,它的质量使那些纯洁、美好的事物与感情获得了存在的真实感。而故事深处的灵王真相更使这种冷暖互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灵王的牺牲更像一个绝妙的二次元奥梅拉斯隐喻,一部分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而正是灵王“受难、受限、被捆锁”的状态才能让“死神”们不会轻易看淡眼前的繁荣与幸福,所以,唯有不幸才能让幸福具备真正的含义, “唯有众生,才能度化佛祖”。

作为日番谷启程的最初回,《死在冰原》无疑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冷静说出“即使死在冰原,我也要一路前进”的他,前进的步履声中无疑包含了对灵魂的叩问:自然对我们来讲,不是郊游一趟这个意义;它是一个大于“人类”的东西,它提供的是一整套法则,大自然严酷的法则;它是肮脏的,残酷野蛮的。所以,如果你热爱大自然,你就必须热爱大自然的肮脏。有时热爱他的养育,有时还要带着爱意忍受它的破坏。要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忍受痛苦直到产生欢乐。而正是因为觉察到宇宙和人类的秘密,人们才会有苟日新、日日新的勇气,才会奋力从虚无中挣扎出来,曝晒自己的心灵,“流着泪迎接朝霞”, “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

【创作谈|161.6米的黄河长卷如何绘就】黄河自古以来便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绝佳对象。以黄河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持续诞生了大量经典之作,展示了大河的壮阔、文化的深厚。近年来,这类创作更是掀起了新的高潮。日前,“黄河——王克举”美术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一幅161.6米恢弘油画长卷,全景式、多角度地展示了黄河或质朴,或厚重,或瑰丽的多个侧面。这幅作品广受关注,得到业内高度评价的同时,还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一笔笔从黄河的源头画到黄河入海口,我将心中的黄河镌刻在画布上,每一笔都充满憧憬,就像藏民匍匐在长满草丛的路上……那是一种朝圣的感觉。”长卷作者、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克举说。

“游观”引领“沉浸”

160多米长卷如何绘就?王克举告诉记者,他构思10年,用了4年时间,驾车超过4万公里,跨越沿黄九省(区),36个景别共101单幅画面都是现场完成的即兴创作。年过六旬的他,就这样自黄河发源地一路画到入海口。“黄河流域的地理风貌粗犷、苍茫,特别适合用油画来展现。而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的写意特征,更能展示一条中国人心目中的黄河。”王克举说。

在这幅长卷中,王克举借用了移动视线的方式,将中国绘画的意象性和油画写生的焦点透视进行了有机结合——每个场景的视角都在跟随景别需要而上下左右变换,时而仰视,时而俯视,这种“游观”的空间观念,对于观众而言,会不自觉地产生“沉浸式”的绝妙欣赏体验——由《星宿海》开始,画家用苍莽而舒缓的节奏拉开帷幕,呈现了黄河深沉神秘的源头;紧接着,《扎陵湖》《鄂陵湖》《果洛草原》《阿尼玛卿雪山》徐徐展开,王克举以线条驰骋表现水流的轻重缓急,以色彩明暗冷暖丰富画面节奏,从涓涓细流汇为银海微澜,再到水银泻地般地穿越峡谷,构成飞流夹巘之壮景;从《贵德丹霞》《冰凌丹霞》开始,画面色调逐渐由冷变暖,深沉的蓝黑色与朱红色、深红、赭石,构成了自由而跳跃的节奏,与静静的长河相望;继续向前,《壶口》《三门峡—小浪底》陡然出现,黄河以撞击天地之势发出巨龙般的吼声,恍然间如临“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境界;转而入《豫鲁大地》《泰山·黄河玉带》《鹊华春色》《齐鲁大地》,黄河又尽显母亲般的慈爱祥和,稻谷肥硕、草木幽香、晴空浩然,终而入海;在《黄河》的终章,色彩的运用被发挥到了极致,玫瑰色、橘黄色交织而成的绯红色巨流,缓缓涌入湛蓝澄明的大海,满目光华,预示着母亲河更加美好时代的到来……长卷带来的丰富画面与情绪的跌宕,超出了“图像”营造的艺术范畴,俨然是一部交响诗,以丰富的音色和节奏的起落,糅合景色的绝美与人文的感怀,吟唱出激昂的诗篇。

“我从黄河的源头画到入海口,越发觉得黄河的伟大与不朽。虽然我画的是一条自然的黄河,但在我的内心里,它始终是汹涌澎湃的,所以我要把整条黄河画得波涛汹涌、气势磅礴。不过,画到家乡山东段的时候,广袤的大平原上,黄河已经没有了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我便在画那些庄稼的时候,也让它们像黄河水一样,呈现汹涌澎湃的状态。”谈起创作心得,王克举说,“黄河从上游到下游,河道基本上是被镶嵌在峡谷之间,中上游除壶口外,基本上没有河水奔腾的展现,小浪底是我后期有意增加的一段,放大了翻滚汹涌的河水,用以增加汹涌澎湃的气势。壶口是我画黄河的开端,为的是给整条黄河的创作定下一个气势磅礴、波涛汹涌的基调。小浪底是整幅作品的收笔之作,画到这里的时候,我异常地兴奋,画得特别快,也特别爽。笔法来自于我被小浪底放水冲沙的那种气势震撼后的抒发,当然画的时候也需要同样的激越,这种激烈的感觉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当时汹涌澎湃的心情。”

为母亲河做整体性造像

其实,在中国美术史上,虽然有很多画家画过黄河,知名的作品有吴作人的油画《三门峡工地》、李仲耘的中国画《向黄河进军》、傅抱石的中国画《黄河清》、艾中信的油画《夜渡黄河》、尚扬的油画《爷爷的河》、周韶华的中国画《黄河魂》、蒋志鑫的中国画《母亲的咆哮》等等,但此前没有艺术家画出黄河五千公里的路线、尽展黄河全貌。而且,受题材、尺幅的局限,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几乎成为黄河在视觉形态上的唯一符号。王克举的创作,无疑是开创性的。

“我觉得只有大尺幅才能表现出黄河的气魄,要连贯成卷,才能完整展现出黄河万古奔流、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意象。”王克举告诉记者,这个想法的萌发已有十年。2009年,他带领学生前往山西碛口写生时,画了《天下黄河》和《溪镇》,再想到张大千画的《长江万里图》、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后,他就决心要为黄河绘就一幅“全身像”。自此,他开始反复写生、锤炼语言,研究前人的长卷巨制经验,制订环环相扣的创作计划和路线。直至2016年,《黄河》长卷创作正式启程,王克举以自驾的形式,身临其境、深度对话,熟悉黄河历史、了解黄河文化,沿河作画,为母亲河做整体性造像。

翻开王克举创作时用的笔记本,有几页写满了黄河沿线的地名。海拔3000米以上的,就有玛多的星宿海、鄂陵湖、扎陵湖、阿尼玛卿雪山、同德县、龙羊峡水电站等等,在乾坤湾、炳灵寺、果洛草原、泰山黄河玉带、泰山等,也都留下了他和团队的足迹。创作条件的艰苦也显而易见:黄河源头位于青藏高原,高原作画,就要克服当地低温、道路不便、饮食不便与高原反应等一系列困难;大河流经山区,路窄难行,各式画具、实木画框画架等装备,货车载不进去,就人背肩扛……

不过,王克举和他的团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其中,反而甘之如饴。“从一开始的把握不好到后来的驾轻就熟;从开始的被动描写到主动的绘画语言转换;从对画面的理性把握到情绪的注入,由此逐渐到达自己的内心并从中发现一片更为宽阔的天地。这个天地不管怎样,它是自己走过来的,是承载个人理想的天地,是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表白。”

这表白中,还传递了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思想与审美意志。特别是在绘图的色彩运用上,画家大量运用互补色释放了画作的空间张力,视觉上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感受,给予其画作在视觉上强烈的“在场性”。“在场性有着现实的意境和强烈的象征性。比如说有些水的地方画成黄色、橙黄色,这就是作者强烈的人文精神驱动所使,传达了一种个性化的精神诉求,暗含着非常浪漫的想象力。浪漫的情怀有两个,一是构图的浪漫,二是色彩的浪漫。他在色彩方面突破了以往中国人看山水的意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顾黎明评价。

“追寻黄河魂”

“现在回想起来,如何画黄河对我来说难度并不是最大的,因为毕竟对景写生、画大画创作20年了,好像前20年的探索、积累就是为了画黄河,所以在技术上或者是在艺术处理上都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难度是如何能靠近黄河,黄河在哪里?黄河魂在何处?”王克举坦言。

“追寻黄河魂”,或许也是黄河主题创作中,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在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当下,如何避免“蹭热点”式的“营销创作”,能将展现母亲河的历史脉络、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展望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相结合,这些问题都考验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力和创新力。总体来看,这一题材的经典之作还不够多。

王克举的《黄河》为这一题材的创新作了良好的示范。画家努力通过对黄河沿岸自然风貌的描绘和再现,概括几千年来中国人对黄河的认知、记忆和想象,把自然的黄河、人文的黄河和精神的黄河融合起来,凸显黄河不屈不挠、排除千难万险、奋勇向前的顽强精神,表达对黄河母亲及对民族的崇高敬意。“他表现黄河的节奏呼应生命之流从缘起到百转千回汇入大海的自然节奏,而且铺陈刻画着黄河所饱含的历史气息、生活脉络和民族精神,作品细节带有微妙而又充满力度的韧性。油画长卷表现的不仅是黄河的景观、黄河的文化,更是黄河的精神和境界,那是‘忽听浪声浩长空,唯见黄河天上来’人与自然的碰撞,是小我与天地的交融;那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历史沧桑、人生浮沉的雍容豁达和坚韧顽强;那是先民历经自然洗礼、顽强生活、创造辉煌文明的智慧和生命力,是我们透过长卷感受到的震撼和感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高度评价。

而要做出精品,还可以围绕IP进行立体化打造。在山东美术馆的此次展览中,可见这样的探索。一方面,是展览本身的丰富。现场特别陈设了艺术家写生过程中的装备,画材画具、泥沙石块,一辆SUV直接“开”入场地中,支起的帐篷下可以观看《黄河》创作诞生的纪录片,这无疑延展了创作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与展览内容相呼应,山东美术馆在161.6米的《黄河》巨制前,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与朗诵会,《将进酒》《黄河序曲》《母亲河》,吉他弹唱《龙的传人》《你就是黄河,你就是泰山》……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同一空间里相见,共同为现场观众奏响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乐章。此外,该馆近日还进一步梳理馆藏精品,挖掘出一批与黄河有关的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节点陆续推出馆藏展,并同步在官网、官微进行推介,其中有毛岱宗的《黄河东去》,有王刚的《黄河三号》《老万》等系列作品,有张永见的雕塑作品《黄河四重奏》等等。山东美术馆特邀艺术家撰写创作思路、分享创作历程,详述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站在创作者或者评论家的专业视角,对馆藏作品进行解读,看见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之下,隐含着共通的民族血脉和家国情怀。

“黄河主题创作,需要更多这样的整合、策划。”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艺术创作伸出多个触角,吸纳融合更多的艺术形式进行联动,引领着观众不仅能“看到”黄河,还能“看懂”黄河,也就是在不断唤醒越来越多人骨子里的‘黄河文化基因’。这最终会带动观众体量的扩大、创作质量的双丰,“那时,艺术歌咏生命之河、人文之河、发展之河的这曲大合唱将愈加雄壮。”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曾经以为我不会偏爱猫猫的高傲、娇弱、臭脾气不理睬、抓你,爱打翻东西可是有一天,一只伪装成人类的小猫咪走进了我的心我开始发现,他傲娇、毒舌、好独行但善良、热忱,
  • !看到的有点醒悟的句子和喜欢的歌词啦啦啦啦 上新啦~~~~上新了一个海盐焦糖樱桃蛋糕然后把红茶栗子肉桂蛋糕换了款式和夹心海盐焦糖樱桃蛋糕巧克力蛋糕 海盐焦糖奶油
  • 我没有自己的时间,唯一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是在我的公寓里吧。我没有自己的时间,唯一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是在我的公寓里吧。
  • 国内航空公司认为,随着疫苗接种率提高,11月起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有望反弹。 【#大韩航空拟于11月重启仁川至夏威夷航线#】据韩联社报道,因疫情暂停执飞的仁川至夏
  • 图5⃣️的野狗打架是除了外⛰️最有意思的了我真的热衷于欣赏这种暴力活动想是想着明天开始管住嘴但是我想吃的东西真的太太太太多了谁知道呢 明天再说吧!这一年你一共单
  • 协鑫能科总经理费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方将立足各自优势,以无人驾驶新能源车辆产业为切入点,积极推动结合无人驾驶与区块链技术的换电生态发展。区块
  • 7个女孩,其中5个是高中生。7个女孩,其中5个是高中生。
  • 1981年1月28日出生,上学的时候是个温柔的孩子,曾经遭遇校园霸凌患上焦虑症,必须通过服用镇定剂才能摆脱焦虑,这导致他长大之后形成了孤单而不善于表达的性格。
  • 粉质很细腻软糯,有种透明珠光感,不会很突兀~和妆容融合在一起还挺自然的涂抹在脸颊、额头、鼻梁、下巴上,妆容一下就立体了#韩国化妆品##底妆测试##韩国气垫##高
  • #E‘s ٩꒰๑• ̫•๑꒱۶♡ dairy life#「生活杂记」2021|vol.83·第一次在面馆吃甜品 不喜欢吃西米 但是喜欢椰汁·这周披荆斩棘的哥哥没
  • 毕竟我们人类都是群居动物,如果一个人想抛开所有的人,不跟任何人去打交道和沟通,那这个人是很难生存下来的。性格内向的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心锁起来,不愿意不想跟任何
  • #恶魔法官# 我还能说什么呢~这部剧真的好看,演员演的好导演导的好编剧大大写的好,虽然音乐服装还没有到可以入迷的程度,但这部剧全精神在剧情上它们是辅助不需要特别
  • 之前答应的每月互动榜第一黑箱还是依旧,已经有黑箱的宝们七月不开妆也可以找我,之前攒的黑箱碎片留到之后开妆继续攒也有效,停妆期间会卖点比如毛眼之类的支持一下生活所
  • [悲伤]⑦露露原来不是这样的,一定是交了不好的朋友,把她带坏了。[委屈]⑦露露原来不是这样的,一定是交了不好的朋友,把她带坏了。
  • 而周野只是一个缩影,突然很想知道更多的文物是如何被发现,被保留,被修复……肯定有很多奇妙而曲折的故事,我似乎已经想到我接下来要找什么书看了[嘻嘻][嘻嘻]【#鸿
  • 愿得一人,弹一弦古筝铭茶花前月下;愿得一人,赋一曲琵琶写歌倾尽浮华;愿得一人,落一笔文书把酒吟诗作画;愿得一人,撑一纸油伞共赏满城烟花;愿得一人,执一生夙愿归隐
  • 按照I型大城市标准,高水平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港城融合、产业布局、交通体系、两翼发展、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全面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按照I型大城市标
  • 经过激战我军将红旗插到了庭毫山上,我军伤亡13人,越军500余人被全歼,庭毫山战斗宣布结束。1978年11月1日,我军边防战士在庭豪山我方一侧巡逻,遭到了越军的
  • #张钰琪超话# #张钰琪出道两周年快乐# 一晃就两年啦2⃣能从中国新声代一眼笃定到明日之子开始我的追星之旅了喜欢上张钰琪给我生活中带来了很多快乐就喜欢你那个跟
  •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