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的青年力量:那时,他们二十郎当岁】今年,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43岁,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38岁,机械组组长姚蕊37岁……

为了把自己纳入“青年人”的行列,他们翻遍了国内外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最后姜鹏笑着说:“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说,16到44岁都算青年!”

在刚加入FAST团队时,他们从没纠结过这个问题,那时,姜鹏31岁,孙京海22岁,姚蕊22岁……

如今,FAST建成了,他们也快要走出“青年人”的范畴,但是他们不苦恼,因为他们的青春写进了历史,因为新生代们也正在如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继续为中国科技事业而奋斗。

△ 青葱岁月的苦与甜

早先参与望远镜建设的人,常津津有味地追忆十多年前的日子。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夏天,于东俊毕业后入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3个月后就被派到FAST现场。第一次出公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山清水秀的贵州……种种美好想象在于东俊脑海中反复出现。然而,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当时的大窝凼里,没有手机信号,吃住在临时板房,还要忍受各种蚊虫叮咬。

相比于生活条件的简陋,技术挑战才是最熬人的。

图1:青年科技工作者常年待在大山中,有时对未来也存着迷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009年,姜鹏博士毕业。一张招聘启事偶然出现在他面前:“一个500米直径的索网,能变形,抛物面可以在它的不同的部位形成,而且要求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500米”“变形”“毫米级”,这些让姜鹏觉得“不可思议”。带着好奇,他加入了FAST工程项目建设团队。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工程技术举步维艰。

当时的一大“痛点”是索疲劳问题。FAST是个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口盛满了水的锅,够全世界所有人喝一天。什么样的索网,能30年不坏、分毫不差地撑起这口大锅?

当时,姜鹏等人从市面上知名厂家买来十根钢索,然而,在疲劳实验中,所有钢索都失败了。这件事很快在天文圈里传开,很多人都说FAST要完了。顶着压力,姜鹏等人用两年时间没日没夜地钻研,经历了近百次失败,最终才像做梦一般研制出一款适用于FAST的成品钢索结构。

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大家乐在其中,“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FAST 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说。

那段日子很苦,再回首时却都变成了甜。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这样评价那段日子对自己的意义:“通过努力,我亲眼见证了FAST的成长,这样的大型项目给我提供了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图2:2009年9月22日,姜鹏和同事在密云安装反射面板进行试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难点”最终成“亮点”

FAST的骨干们,在刚加入团队时,都只有二三十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信任与呵护下,他们身上的闯劲和创造力,让FAST一次次逆境翻盘。

在望远镜调试之初,孙京海遇到了一个难题:采购的高压滤波器定制产品寿命短、可靠性不满足需求,因为全世界都没有像FAST这样的特殊需求。如果用采购的产品,设备有失效甚至爆炸的风险;如果不用,望远镜观测质量得不到保证。怎么办?

琢磨了一段时间后,孙京海发现,问题出在元器件的选型和制造工艺上。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发方案,从元器件开始做。可是,孙京海既非电气电子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设计经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幸运的是,包括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在内的前辈们,支持他干下去。

于是,孙京海和同事一起,从头开始学。书本上的设计方法不好用,他们就创造新方法。通过几轮的测试、改进,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到了调试阶段,他们坚定的用了自己设计研制的产品,实现了工程所需的效果。

姚蕊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望远镜建设期间,她主要负责馈源舱研制。馈源舱相当于天眼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建设阶段,为了解决馈源舱的超重问题,姚蕊等人抛弃了多年的馈源舱设计方案,大胆地对馈源按照观测进行分组,并将馈源舱的圆柱体变成了“钻石三角形”。

姚蕊忐忑地把新设计方案递给南仁东:“南老师,这样设计会不会不好看?”南仁东看完方案,沉默些许后说:“也不难看。”至今,姚蕊都不知道南仁东是不是真的喜欢馈源舱的新造型,但他的支持让这个创造性的方案最终得以实现。

忆及过往,每个人心里都感慨万千。“我们这一辈人接过FAST的工作,就要尽自己的力,发一份光。”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说。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也感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自主创新,历时二十多年,攻克众多建造技术难题;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把FAST运行维护好,以高质量观测数据、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

图3:现场工程师常年在台址驻守值班,家人带孩子探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图4:调试组历尽艰辛后终于实现望远镜联合观测,成员留影纪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大窝凼里的新气息

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开放运行。又一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来到这里,帮助FAST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迈进。

2012年,20岁出头的孙纯加入FAST,如今,作为工程师的她,主要的工作是给每个项目安排合理的观测时间。望远镜每一秒的观测时间都很宝贵,而每天等待观测的源就有几千个。不浪费观测时间,是他们安排观测计划的主要原则。每天,孙纯都要对计划逐一核查,一旦两个特殊要求的源出现观测时间冲突,她就要耐心地做协调,按规则给每个待观测源排好队。

为了实现观测任务的高效安排,2020年初,孙纯参与开发出了观测项目管理系统。2021年3月31日起,FAST正式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她又参与开发了英文及观测项目申请评审系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申请、创建、安排、执行一条龙服务,保障FAST能产出更多成果。

与孙纯一样,工程师黄梦林也常驻FAST现场,为天文学家们提供数据服务。2014年,她来到这里,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那时,FAST还没有数据中心。他们一步步开展需求分析、招标、上架安装、配置环境、提供服务、后期运维工作。接着,机房多起来了,设备多起来了,数据中心的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步步走到今天,黄梦林充实而自信。

每次忙到快要崩溃时,黄梦林总会抬头望向窗外。综合楼的门旁,南仁东的雕像矗立着。看着南仁东的雕像,她会想起与他相处的点滴,也由此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这辈子就值得了!”

所有成长在中国天眼里的青年人,都有他们的大理想和“小心思”。正如姜鹏所说:“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是要做一台好用的望远镜,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是希望后来者们用好这个设备,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我们也终将是过去时,如果说我们还有点奢求的话,那就是希望不会被忘记。”
https://t.cn/A6cdFs9U

【中国天眼的青年力量:那时,他们二十郎当岁】今年,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43岁,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38岁,机械组组长姚蕊37岁……

为了把自己纳入“青年人”的行列,他们翻遍了国内外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最后姜鹏笑着说:“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说,16到44岁都算青年!”

在刚加入FAST团队时,他们从没纠结过这个问题,那时,姜鹏31岁,孙京海22岁,姚蕊22岁……

如今,FAST建成了,他们也快要走出“青年人”的范畴,但是他们不苦恼,因为他们的青春写进了历史,因为新生代们也正在如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继续为中国科技事业而奋斗。

▲ 青葱岁月的苦与甜

早先参与望远镜建设的人,常津津有味地追忆十多年前的日子。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夏天,于东俊毕业后入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3个月后就被派到FAST现场。第一次出公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山清水秀的贵州……种种美好想象在于东俊脑海中反复出现。然而,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当时的大窝凼里,没有手机信号,吃住在临时板房,还要忍受各种蚊虫叮咬。

相比于生活条件的简陋,技术挑战才是最熬人的。

图1:青年科技工作者常年待在大山中,有时对未来也存着迷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009年,姜鹏博士毕业。一张招聘启事偶然出现在他面前:“一个500米直径的索网,能变形,抛物面可以在它的不同的部位形成,而且要求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500米”“变形”“毫米级”,这些让姜鹏觉得“不可思议”。带着好奇,他加入了FAST工程项目建设团队。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工程技术举步维艰。

当时的一大“痛点”是索疲劳问题。FAST是个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口盛满了水的锅,够全世界所有人喝一天。什么样的索网,能30年不坏、分毫不差地撑起这口大锅?

当时,姜鹏等人从市面上知名厂家买来十根钢索,然而,在疲劳实验中,所有钢索都失败了。这件事很快在天文圈里传开,很多人都说FAST要完了。顶着压力,姜鹏等人用两年时间没日没夜地钻研,经历了近百次失败,最终才像做梦一般研制出一款适用于FAST的成品钢索结构。

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大家乐在其中,“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FAST 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说。

那段日子很苦,再回首时却都变成了甜。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这样评价那段日子对自己的意义:“通过努力,我亲眼见证了FAST的成长,这样的大型项目给我提供了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图2:2009年9月22日,姜鹏和同事在密云安装反射面板进行试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难点”最终成“亮点”

FAST的骨干们,在刚加入团队时,都只有二三十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信任与呵护下,他们身上的闯劲和创造力,让FAST一次次逆境翻盘。

在望远镜调试之初,孙京海遇到了一个难题:采购的高压滤波器定制产品寿命短、可靠性不满足需求,因为全世界都没有像FAST这样的特殊需求。如果用采购的产品,设备有失效甚至爆炸的风险;如果不用,望远镜观测质量得不到保证。怎么办?

琢磨了一段时间后,孙京海发现,问题出在元器件的选型和制造工艺上。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发方案,从元器件开始做。可是,孙京海既非电气电子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设计经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幸运的是,包括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在内的前辈们,支持他干下去。

于是,孙京海和同事一起,从头开始学。书本上的设计方法不好用,他们就创造新方法。通过几轮的测试、改进,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到了调试阶段,他们坚定的用了自己设计研制的产品,实现了工程所需的效果。

姚蕊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望远镜建设期间,她主要负责馈源舱研制。馈源舱相当于天眼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建设阶段,为了解决馈源舱的超重问题,姚蕊等人抛弃了多年的馈源舱设计方案,大胆地对馈源按照观测进行分组,并将馈源舱的圆柱体变成了“钻石三角形”。

姚蕊忐忑地把新设计方案递给南仁东:“南老师,这样设计会不会不好看?”南仁东看完方案,沉默些许后说:“也不难看。”至今,姚蕊都不知道南仁东是不是真的喜欢馈源舱的新造型,但他的支持让这个创造性的方案最终得以实现。

忆及过往,每个人心里都感慨万千。“我们这一辈人接过FAST的工作,就要尽自己的力,发一份光。”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说。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也感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自主创新,历时二十多年,攻克众多建造技术难题;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把FAST运行维护好,以高质量观测数据、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

图3:现场工程师常年在台址驻守值班,家人带孩子探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图4:调试组历尽艰辛后终于实现望远镜联合观测,成员留影纪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大窝凼里的新气息

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开放运行。又一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来到这里,帮助FAST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迈进。

2012年,20岁出头的孙纯加入FAST,如今,作为工程师的她,主要的工作是给每个项目安排合理的观测时间。望远镜每一秒的观测时间都很宝贵,而每天等待观测的源就有几千个。不浪费观测时间,是他们安排观测计划的主要原则。每天,孙纯都要对计划逐一核查,一旦两个特殊要求的源出现观测时间冲突,她就要耐心地做协调,按规则给每个待观测源排好队。

为了实现观测任务的高效安排,2020年初,孙纯参与开发出了观测项目管理系统。2021年3月31日起,FAST正式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她又参与开发了英文及观测项目申请评审系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申请、创建、安排、执行一条龙服务,保障FAST能产出更多成果。

与孙纯一样,工程师黄梦林也常驻FAST现场,为天文学家们提供数据服务。2014年,她来到这里,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那时,FAST还没有数据中心。他们一步步开展需求分析、招标、上架安装、配置环境、提供服务、后期运维工作。接着,机房多起来了,设备多起来了,数据中心的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步步走到今天,黄梦林充实而自信。

每次忙到快要崩溃时,黄梦林总会抬头望向窗外。综合楼的门旁,南仁东的雕像矗立着。看着南仁东的雕像,她会想起与他相处的点滴,也由此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这辈子就值得了!”

所有成长在中国天眼里的青年人,都有他们的大理想和“小心思”。正如姜鹏所说:“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是要做一台好用的望远镜,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是希望后来者们用好这个设备,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我们也终将是过去时,如果说我们还有点奢求的话,那就是希望不会被忘记。”
https://t.cn/A6cdFs9U

从剧名拗口到观众集体上头,然而《你是我的城池营垒》一开始拿得并不是真香剧的配置。
原著是经典军旅言情的IP,但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所以还是带有一丝古早味儿;白敬亭和马思纯乍看之下CP感缺缺,一个偶像派一个现实感,貌似融合度有点问题。总之,整体的故事和演员配置没有新奇到让人第一眼被吸引。在开播前这部剧的大众期待值并不算非常高,刚播出还得到了“土味版《太阳的后裔》”的戏谑评价。
真香永远不会迟到。《城池营垒》不仅有了8.0的豆瓣高分,也把把白敬亭从“万年男二”的刻板印象里一下子拔了出来,尽管他之前也有几部担纲主演的剧,但显然没有这部剧带给他的加持要大。穿上制服的白敬亭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新的戏路,而憨憨的马思纯这次也没有被大面积批评是傻白甜。
尽管剧中的雷人桥段和套路场面也不少,男女主情感推进更是靠“工具人”一般的刻板剧情推进,但有点土,又有点甜,再品还有点现实感的味道,这部剧奇也就奇在这里,怎么看都不像是爆款剧的配置,硬是从耽改和悬爱的凶猛围堵中突围了。
《城池营垒》更像是一颗“怪味豆”,虽然槽点不少,但的确有其可以咂摸的味道。
演员人设:
看似不搭,竟也真香
白敬亭饰演的邢克垒,在本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是其人设和演员的表演相当贴合,以至于很多观众在看剧的时候疯狂带入的是白敬亭本人,弹幕评论两开花齐齐造梗,白敬亭戏外“直男表现”的梗不断被提起,比如“米佧(马思纯饰演)怎么惩罚邢克垒?”弹幕很快就有人调侃起“爱鞋男孩”:“踩他的A锥”,“让白rap穿着A锥去泥地里唱RAP!”
“直男”如白敬亭,恰好接到了一个既能放大他个性中有趣之处,人设又比他本人更讨喜一些的角色:年轻帅气、口嫌体直,前期“追妻火葬场”,甜起来也齁的人眼睛疼。
而白敬亭本人用一种反差萌大体hold住了这个角色,偶像感之外多了一丝正剧小生的范儿,激烈打斗时又不时溢出苏感,整体看来,白敬亭演特警不出戏,且有意料之外的切合感。
马思纯则是延续了她在戏外带给人敏感温柔的感觉,很多场面比如米佧坚持不顾自己组的训练成绩也要帮助其他组先救助伤员这样非常容易变“圣母”的剧情,马思纯恰好能用她的那一点小倔强演出几分真实感,轴还是轴,倒显得没有那么矫情。
男女主演的人设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冷面心热特警男x温暖热心女医生的配置也不新奇,但这部剧之所以能从“土味版”逆袭到被观众认可的本土军旅偶像剧,也源于其剧本和演员之间足够了解。
白敬亭和马思纯的确存在调性画风不搭的问题,但在剧中人设亦悬浮亦现实的设定下,两个演员都找到了自己本色出演的部分,所谓“合适”也许就是最标准的答案。
有趣的是,这两位演员之前的电视剧事业之路都曾遭遇不顺,马思纯总被诟病选戏不佳,白敬亭则是一直兢兢业业地演,一直保持着“剧挺好但好像始终没有代表作”的状态,《城池营垒》从立意和艺术性等角度出发都不算优越,恰好也算暂时给了两位演员一个落脚点。
从前期不被看好到后期被磕到飞起,剧中CP营造出氛围感也像是一种玄学:明明看着不像有火花,怎么擦枪走火起来那么要命?两人恋爱里的尴尬、耿直、爱意,基本也都被写实的笔触捕捉,即便剧情堆砌再刻意,情愫基本也都是自然而然地喂到了观众的嘴边。
有什么比磕一部有颜、有氛围、有暗流涌动又不是工业糖精的甜剧来的快乐呢?有时候满足观众也很简单。
写实感和偶像感:
左右互博,却也成了
前文提到的“写实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整部剧偏现实感的基调造就的。
以往播出的军旅情感剧不少见,或许是为了迎合女性观众里对“军恋”的向往,一用力过猛就把男主角写成刀枪不入的神兵,上演种种尴尬到脚趾扣地的剧情,《你和我的倾城时光》里金瀚饰演的特种兵深入毒枭基地营救被劫持的赵丽颖,只见他怀抱赵丽颖转着圈向四周扫射,看似很酷炫很无敌,但却把女主角的背部始终留给敌人、无意(编剧当然不是故意)为自己挡抢的设定,让这部剧招来了“幼稚”“悬浮”的大面积负评声。
更别提这些军人大概率还是高干子弟或者财阀二代,为了理想才使出一身武艺保卫家国,进可成骁勇神兵,退也可有家族企业等着继承,摇身一变还是邪魅霸总。
《城池营垒》用白敬亭演军人本来不被看好,周所周知他“白瘦幼”,剧中米佧“官方吐槽”邢克垒长得太清秀不像特警队长,邢克垒的一句台词可能就是白敬亭的心声:“我还白?(撸起袖子)你知道我以前有多白吗?”
事实证明,不强拗霸气狂狷的姿态,清秀特种兵也有春天。邢克垒的现实感是通过抛弃不必要的打斗炫技、符合基本逻辑的特警营救剧情设计来完成的,开篇的珠宝店劫匪案就基本为全剧定好了现实感的调子,白敬亭的“眼”技和声线也没让人失望,不浮夸,不欠缺。
另外,对于这群特警的日常工作和训练描绘虽着墨不多但没有脱缰,基本遵循了朴实主义,场景没有花花绿绿的滤镜和端着下不来的“伪高大上”,再加上女主角马思纯饰演新手医生的倔劲儿和理想主义,甚至是做手术时候的血肉淋漓细节,整部剧的现实感算是及格了。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男女主角要情感递进要谈恋爱,怎么基于彼此的职业背景专业度不悬浮还有戏看,这便是编剧要下功夫的地方了。
职业场景基本符合逻辑和七八分真实感官体验,在辅助剧情方面没掉链子,特警邢克垒在“战场”上守住了专业和帅的平衡,马思纯则在职业进阶中不断向自己发出追问,两个场景又时不时地发生交互,“战场”和“神职”的光环便由此而来,戏剧冲突足够。比如一场激烈的追捕戏后,因为要先救嫌犯还是先救负伤的特警的问题,邢克垒和其队员和米佧的导师产生了分歧,而邢克垒对医生的拷问直到最终认同,也表明了他与米佧之间存在天然的连接又有必然的冲突,背景线在既有现实感又不沦为撒狗血的前提下,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和冲突完成了对职场背景和人物性格的融合塑造,还有和恋爱故事的嵌合。
仅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剧所贡献的“真实感”,由于不浮夸和朴素主义的特征,甚至已经跑赢了不少专门聚焦的职场剧、行业剧。
《城池营垒》的化学反应便是产生在这里:它的土味和甜味,靠现实感中和,而CP感既带动了剧情,也同时被剧集质感所催生、推动。
仍有缺憾:
故事张力不足,终也过誉
该剧“写实感”另一重加持,也来自在电影里摸爬滚打出生活感的马思纯的气质,某些场合,她甚至比白敬亭队伍里的特警更像是真正存在的人,观众很难从她的日常憨笑、遇事执拗和星星眼里出戏,但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偶像感不足。
演员的画面和表演过于自然生活流,对于一部谈情说爱的偶像剧来说并非全是好事,但恰好是白敬亭的偶像感中和了马思纯的生活感,马思纯的自然派演技又刚好弥补了些许这部剧的悬浮,两人的CP感很大程度是“演”出来的,这也赋予了剧集一种以主角为中心扩散的光环,其余角落却光照不到、显得并不为人注意的的割裂感。
当然,这仍然是跟剧情本身的模式化设置有关:女主角的培训结不了业那就安排男女主一起去处理突发事故,受点小伤升温感情,顺便立功拿回结业证;转头回到医院赢得主治医师的青睐,靠的还是电梯突然故障和女主的沉稳应对;要展开另一对儿CP线的故事,那就安排恰巧是女主闺蜜的记者到训练营采访,展开欢喜冤家的套路关系……CP们缠缠绕绕,彼此给彼此的剧情发展递台阶。
本该配上更流畅和更有回味空间的剧情,却意外显露了剧本在架构设置上的短板,不得不用生硬的“突发事件”来衔接,故事张力明显不足。但那又怎么样呢?如此也不影响观众的磕糖体验,可见观众是多么想吃这一嘴“天然糖”。
由此可见,在职场感上进了一步的《城池营垒》,却在故事性上暴露了其短板,这仍是它的缺陷和不可忽视的症结。
尽管这部剧在专业度、职业感包括视效体验上都做了许多努力,剧情转折上的刻意、粗糙,使得这部剧很难再超越“甜宠偶像剧”的标签,更是无法称之为“军旅偶像”的标杆。
众所周知,正剧和都市偶像剧气场的不同正是源于更有严谨度和层次感的故事,《城池营垒》颇有种为了追求自然而然的“巧合”去推进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线,而放弃更高级的剧情追求之嫌。作为一部甜宠类型剧集,它无疑能拿到优秀分,但往更高处看,便也没有更多了。
这也是当下8.0的高评分让人颇感违和的原因:它走了一部别出心裁的奇棋,但不代表它本身应该拿到这个成绩。
剧情先天不足、酷爱套路,就造成了这部剧好看、好磕,但也容易中途“下头”、弃剧。回想剧集刚开始紧张剧情的那种箭在弦上,之后两人情愫暗埋的前四集,那些训练过程自然舒畅地便给到了各个主演、参演的职业特征和个人特征……这部剧笼罩着的近乎行业剧、职场剧的气质本就优秀且少见,最终还是“套路”误口碑,令人惋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和#玉#7育#258#秒#75x#苗#有关的段子
  • 和育苗有关的段子
  • 一群被警察事业耽误的舞者 viaYouTube精彩视频
  • 姆妈担心儿子出轨,心急找来私家侦探查开房记录……这婆媳关系好到湖州人眼红
  • 王俊凯苏有朋同框!TFBOYS撞上小虎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关晓彤爸爸晒与鹿晗合照还大肆夸赞,对这个女婿看来是很满意了
  • 产房里,婆婆拖我下手术台,老公跪求才消停!
  • 妈妈知道自己微信被女儿屏蔽后,发了一条朋友圈...看到最后哭了
  • 刘嘉玲梁朝伟结婚10周年晒合照,对比现在刘还挺美而梁朝伟显老
  • 养蟑螂每天吃掉15吨垃圾 网友:还有这种操作?!
  • 揭秘机场追星产业链:卖明星信息、当托、代拍图
  • 美国一观光船沉没:被500岁大鲲撞翻
  • 教育部出手了!幼儿园“小学化”将被整治,家长却吵翻了!
  • 杜海涛餐厅声明是怎么回事?
  • 揭底催眠大师骗局!植物人能复苏?一个眼神治百病?真有人信!
  • C罗15万小费 小费不抵1日工资
  • 2018世界500强榜单出炉!中国公司上榜120家 | 鸿天下
  • 华帝用户退全款遇阻 中消协三度出马管用吗?
  • 长沙破获暴力传销:受害人咬破手腕逃跑!
  • 春节长假开启粉雪炫酷之旅—TANGRAM 斑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