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因即果##佛法看世间##读书##每日一善##无量即一#《觉悟本心》

❤️ 第 81 — 85

81.那么既然没有关系,那个梦中各人是不是都有各人的脑袋思维、各人的语言、各人的动作啊?梦中是不是搞得跟真的一样,还吵嘴生烦恼、还在互相交流啊?那么我们已经知道,梦中的境界都是梦人一个念在变现的。

82.既然都是自己一个念在变现,那梦中的老爸是不是你梦中的老妈呀?梦中的老妈是不是梦中的一个茶杯呀?梦中的茶杯是不是梦中的苹果啊?梦中的苹果是不是梦中的一堆狗屎啊?有没有哪一样不是你啊?有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啊?

83. 好,这梦中的一切境界就叫阿弥陀佛的『弥陀』,就叫「不空如来藏」,大家明白了吗?

那么我们再看,在梦中你能不能看到、听到、想到、知道正在一边打呼噜一边做梦的那个人?能不能看到?虽然不能,他在不在?这就是「空如来藏」,这就是阿弥陀佛的『阿』,这就是如来的『如』。

84.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正在打呼噜的那个人是不是当下就是梦中的那么多境界啊?所以正在做梦的那个人、那个『阿』,当下是不是就是『弥陀』啊?那个「空如来藏」当下是不是就是「不空如来藏」啊?「即空即有」。那梦中的那么多境界当下是不是都是做梦的那一个人呐?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啊?

85.所以那个「不空如来藏」当下是不是就是「不空空如来藏」啊?所以这三个如来藏当下是不是「一个念」呐?那么每一个人都有那一个念,你能不能分开这是我的念,那是你的念,能不能分啊?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天人鬼畜就是一个念,在佛法里叫「阿赖耶识」,叫「第八识」。第七识是无量,第八识是一,无量的第七识就是一个第八识;无量的万法就是一个念,就是一个阿赖耶识。这是梦中的境界,那从有情到无情是不是都是这样啊?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待续)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这是讲,你阿难现在看到了我,包括看到了你自己,包括看到了世间十法界一切万法。

皆即见眚:你把我当成了佛,你把你当成了我的老弟,你把泥巴瓦块当成泥巴瓦块,你把天当成天,它是天吗?你把畜生当成畜生,它是畜生吗?

非见眚者:作两种观照。但是你在妄知妄见的当下佛知佛见并没有坏,真知真见仍然原封不动,仅仅是蒙着一层迷惑颠倒,你把它忘记了;也可以解释为,并不是你所见的这些东西都是错误的,都是病的。所见的这些东西从根本上来讲,是不是都是一个念呐?也就是说,你所见的泥巴,你不要把它就当成是泥巴,它不是泥巴;你所见的佛,不是那个佛是错的,是你把他当成佛,你的知见错了。因为那个佛当下是不是还是你自己啊?都是我们一个念。

比如说我用看到的这个茶杯来解释这个话,「非见眚者」,我见到这个茶杯我把它当成茶杯,是因为我迷惑颠倒,我这个知见发生了错误,并不是我所见的茶杯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是茶杯;别人看到它是佛;天上的人呢,看到它是一滩水;鬼看到它可能是火,你说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啊?这两方面一起来观照,我们就圆融了。所以我们要耐下心来,这是扭转我们无量劫以来的迷惑颠倒啊!所以我们有时候读《楞严经》,是不是感到佛他老人家真是会啰嗦啊!他也没有办法不啰嗦啊!阿难就逼着他啰嗦。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彼见」,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就是讲见分、见精、见性、见元、转相、七转识,也叫传达识,也叫末那识,也叫我执、行阴、思。因为这个见已经是真妄和合,真妄和合它必然还有真的,只是含金量多少的问题,这是打比方。实际上它不是和合的,它是一个东西。这个心法跟世间法只能通过打比方来明白。你看这一切东西,天人鬼畜都是和合成的一个心,是和合的吗?它不是和合的啊,是打比方来讲是和合的。真的假的都是它自己,它跟谁和啊?和合必然有二。讲真妄,讲二,都是方便说;究竟讲,妄也是真,真也是妄,即真即妄。哪有什么真妄和合啊?因为不这样讲,没有办法开口啊。这个「真精」就是真心本来面目,就是佛知佛见。

「性非眚者」,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及本性从来不是错误的,没有迷惑颠倒。注意,这是按照通教、别教讲的真心。我们那个第九识从来都是正确的、圆满的,它没有错误的。到了圆教讲的真心,妄心是不是也是真心啊?用圆教来讲这个法,你不好讲,你没有办法讲。这是用分别法来讲,我们是假设一个对待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别教讲的真心本来面目它就是智慧,就是菩提的化身。「故不名见」,所以真心不能叫见。到了见它就已经有了动作,有了动作,在佛法里就叫妄。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这个「同分妄见」,我们前面刚刚讲的,同一片虚空之下相邻的两片国土,扬州人看到月亮上有个红光,南京人就看不到。因为他过去世中所共造的业不同,所以在今生今世所得的果报不一样。所以这里一人跟一国之人,道理是不是一样的?

此众同分,所现不祥:我们先到这里讲一讲,是不是同样也是「眚妄所生」呢?仅仅是一个带有普遍性、一个带有个别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要开始觉悟,怎么觉悟呢?不能把所有人见的东西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就当作全部是对的,大家明白了吗?也不能把所有人见的东西都不是那么认为就当作是全部不对。不能把多数人相同的看法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在讨论真理的时候,不可以以人多人少来讲,只看能不能经得起我们的智慧来印证。

同见业中,瘴恶所起:「同见业」,就是同分妄见所造之业,「瘴恶」,就是疟疾啊,因为疟疾带有普遍性,这一大片传染上这种病的人都会遭殃。这是比喻我们同分妄见很可怕,而且在这种同分妄见中我们最难解脱。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这里「俱是」是概括总结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都是无始以来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打了一念妄想,结果让这个妄想占到主导地位,变我佛知佛见为这个妄知妄见、见分、见性之光。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这里讲到,以一人比无量人,以一土比无量土,就从比到阎浮提,然后再比到「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再由娑婆世界「并洎十方」,就比到尽虚空遍法界整个宇宙。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就是指一切的佛土、一切的众生;我们可以把它笼统地观照为十法界一切万法。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觉」,是本来就是明的。怎么「觉明」呢?都是我们的真心本觉,而堕于无明妄想之中。「无漏妙心」,就是真心。把这整个的十法界先笼统地说为是个「觉明」,又具体地把它说为都是我们的那个真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见闻觉知」,就是六种意识心,是所缘缘;「虚妄病缘」,可以说为我们的第七识,说为我们的眚眼、见性、见分。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这种和合都是我们的妄想和合,用心来沟通,叫色心二法,叫作想相为身——想,就是我们的心法;相,就是色法。想相和合起来就有了有情世界。妄生不是真生,妄死也不是真死。比如说这个拳头,舒拳为掌,手掌生了没有啊?当下是不是还是拳头啊?然后呢,收掌为拳,这个掌死了没有啊?拳头当下还是手掌。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手掌死了,叫「和合妄死」。同样山河大地、树木华草,是不是都是我们心变出来的?在后面第四卷168个字的时候,一切东西它怎么生出来的,树木华草怎么生出来的,都要讲清这个问题。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怎么样「灭除」呢?「远离诸和合缘」,离开了「诸和合缘」——就是说我们有的时候不做坏事,乃至到了禅宗来讲,连好事都不做,离一切相而见空性。怎么还要远离不和合缘呢?不和合缘就是特指对通教的无为法。如果你不把这个不和合缘,不把这个「住空观空」除掉的话,它能不能再灭除其它四十一分变易生死啊?不能。「诸生死因」,包括分段生死,包括变易生死。只有一心三藏,属于圆满菩提。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所以要做到离「诸和合」和「不和合」因缘,一定是「一心三藏」这个法。所以这个「圆满菩提」啊,就是要认识到在我们真心当中不舍一人,不缺一法;也还不多一人,不多一法。尽虚空遍法界,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是当人当下一个念,这就是「圆满菩提」。

「不生灭性」,十方法界有没有增加一个法,有没有减少一个法啊?现代科学都懂得「物质不灭定律」。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我们自己。就跟在做梦一样,在自己表演自己,还把它当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是不是感到无量劫以来很可笑啊?可笑、可悲、可恼。你看诸佛无量的佛反反复复地出世就是讲这么个道理,不知道讲了多少代,可是我们迷惑者还是照样迷惑。再看看那些无量的修行人还在那么执著,我们想发慈悲心去帮助他,他还觉得我们好像去算计他,我们只能加倍地可怜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啊!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我们印证一下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叫「本觉常住」了?有没有把握在任何时候,我都不会怀疑「一心三藏」呢?有把握的话,你就「本觉常住」了。所以开悟从悟门起修,这是老祖宗自古以来的教训,诸佛出世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所以我们希望在坐的同修一定要像师父一样,发心要发得很真实。只有我们大家都发心,我们才能兴旺如来家业!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佛在这里再补充解释前面的「远离和合因缘及不和合」,佛感到这句话还应再过细地讲一讲。你别把这个破除因缘法就当作是非因缘,你还不懂得非不因缘;你别只懂得要破和合,却还不懂得破不和合。

 

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在这里这个「如是觉元」,把「觉」和「元」要分开。「如是觉」,在这里来讲可以解释为,在我们现前情况之下所造成的这种心态;这个「元」呢,要放在下面一句来讲,原来从根本上来讲,你不能讲它是和合生,也不能讲它是不和合生。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现在仍然以当下眼前的事情来给你讨论。

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所以阿难,你现在仍然还在执著世间法,以及佛给你们讲的小乘因缘和合之法,而疑惑证菩提心的问题。因为这个菩提心前面讲了,它是不生不灭啊,你把它怀疑成自然性的。所以你在「自然」和「和合」这两个法之间而起疑惑。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妙净见精」,这是讲的见分。因为通过十番显见,佛已经把阿难的这个心从六种意识心引导到第七识,所以就在第七识上来做文章。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阿难认为这个见是由于我能见的见与这个光明的明和起来的。佛问他,如果是和的话,是「何处杂见」啊?你们能看的这个光、见和在哪里啊?能不能看到啊?这个和后面还有合,先给大家区别一下「和」和「合」。「和」一般的是比如说糖、水和在一起,变成糖水;那变成了糖水,你能不能看到哪个是水哪个是糖啊?「合」呢,是指两种固体合在一起,它不是溶解为一体。先把这个概念搞明白,下面经文才可以理解。见相可辨,杂何形像:本来是不可辨,那么为了防止他强词夺理——就算见相可辨的话,那你把样子给我找出来。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如果找不到这个见,是不是就没有见了?那用什么东西来见到这个光明啊?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如果你还就找到这个见,那我再问你,你用什么东西来见这个见呢?自己的眼睛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呢?你如果找到了眼睛,那好,是谁看到你的眼睛的?那眼睛在哪里?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那如果见圆满的话,既然是圆满了,它还要不要另外和一个明啊?不需要。若明圆满,不合见和:我们这个明是不是也是圆满的?有没有哪一处明,哪一处不明啊?遍一切处都是明。所以如果讲明是圆满的话,那个见能不能和进去啊?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如果两个物体一定是指这两者都有某些不圆满的地方才能和在一起。比如讲,水与土相和就变成烂泥巴了,它原来这个名相概念就要改变过来了。那如果你讲见与明和的话,又到底该叫什么东西呢?也不能叫见,也不能叫明,不知道叫什么。从名相上来推论这个问题,没有这个道理,讲不过去。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把明和暗搞明白, 推及到通、塞,通来见通,塞来见塞;和明、暗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前面讲的「和」,这里讲的「合」,又在讲因缘和合。「和」就是像液体一样可以融为一个体,「合」就是两种固态物体都分明对待。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如果你讲我们能见的见分与这个明相合在一起才能见,那么到了暗相的时候,明相就没有了。此见即不与暗合,云何见暗:那么这个见不与暗相合是不是就不应该见暗呐?事实上我们是不是能见暗呢?能见。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若见暗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见性是不与暗合的,那么在这个时候来讲,仍然与明合。

与明合者,应非见明:虽然与明合在那里,它能不能见明呐?不能。为什么?因为这个暗来了没有明相,是不是应该见暗呐?所以就造成了这个逻辑思维的错误。见性跟明合在一起却能见暗,这是大笑话。

 

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既不见明,云何明合:所以它暗相来的时候,我是跟明合的,跟明合却见不到明。「云何明合」,你怎么说跟明合?了明非暗:又造成另外一种错误。你怎么知了这个明而不是暗呐?

 

 

 

老子思想的“童心”意识及其教育意义

摘要:朴素的自然主义者老子在其作品中屡次提到“婴儿”。老子的既符合“道”规范,又顺应“自然而为”发展的“婴儿”思维,实质上是“童心”意识的反映。这种“童心”意识,对当今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婴儿;童心;教育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的作品《老子》虽然原著不过五千言,但是涵盖广阔的人生道理。他的思想主要以“道”为中心观念。在老子看来,“道”是人生乃至宇宙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它是一种最高、最完满的圆融思想。“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和始源,“道”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其他物的影响,它是内在于万物的。同时,“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例如“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而是“自己如此”,说明不加外界成分,而任其自然发展的状态。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自己本来的规律发展,顺其自然,无需用外界强加的意志去制约它。在他看来,即符合“道”的规范,同时又顺应“自然”发展的是婴儿。婴儿是“道”的最高体现。老子这种注重“自然而为”,符合“道”规范的“婴儿”的思维,实质上即“童心”意识的反应。本文旨在对老子思想中的体现“童心”的部分,做个浅层的分析,并将其落实到实践层面中,发现其对现实教育的意义。

一、老子“婴儿”思想的“童心”意识

所谓“童心”,明代李贽在《童心说》里,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心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在李贽看来,童心即是真心,是人最初最本真的状态,与年龄无关。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关于“童心”的定义,“小孩子的天真纯朴的心;像小孩子那样的天真纯朴的心”

老子在自己八十一章的著作里,提到婴儿的地方共有五处,分别是: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意思是,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20章)意思是,我却独个儿淡泊宁静,没有形迹,好象不知嘻笑的婴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章)意思是,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常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的状态。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9章)意思是,百姓们都专注自己的耳目欲望,圣人则要使他们回复到婴儿纯厚质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55章)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

这五个地方的“婴儿”“孩”“赤子”,无不表明老子希望“复归于婴儿”,这种“复归”,绝对不是在时间空间上要回复到婴儿时代,而是指人要在思想上保持“童真”和“真心”,保持像“婴儿”般的本真状态,使生命符合“道”的境界。这和李贽的“童心”说是一致的,“婴儿”代表了老子思想深处的“童心”意识。

首先,老子认为,婴儿外表柔弱,但是却是强大,合于“道”的。“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55章)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原因。婴儿整日号哭,但是他的喉咙却不会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因此“精之至”形容精神充实饱满,而“和之至”形容心灵生命的和顺和谐。正是婴儿才秉承了精力和心灵二者同时和谐。恰因如此,“蜂虫毒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55章)蜂蝎毒蛇不咬他,凶鸟猛兽不搏击他。“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平日看来过分坚强的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生机,由于外在显露而招致灾祸,很快就会死亡,就像高大的树木容易被风催折。而柔弱者,发而因为柔顺愈加显示出生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占在上面。因此,柔弱的婴儿,恰好占据上位,是最强大的。从人的发展历程看,人是从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再过渡到中年期、老年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人的生理和心智逐步走向成熟。然而老子看来,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的本性中善的一面被异化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婴儿期原本的那份淳朴和童真。“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20章)世人纵情声色,向往熙熙攘攘、争名夺利的生活,而只有老子仍旧甘于淡泊,保持一颗赤子般的“童心”。

其次,老子认为,含德深厚的圣人,拥有婴儿般的纯真质朴,这样才能真正归于大道。“道”在老子看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25章)“道”在老子看来,是先于天地乃至万物存在的,无声无形的。连老子都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这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道”究竟如何来把握?实际上在第二十五章,老子给出了答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本性,回归自然。因此复归无形之“道”的门径,即复归有形“自然”之“道”。而老子屡次提出的“婴儿”,旨在让世人拥有婴儿般本真自然的处世之道,拥有赤子般的“童心”,这样才能符合“道”的规则。

质朴纯真、元气充沛、精神和谐,这都是圣人具有的特质。老子对道德的看重,和儒家学派的孔子相似。孔子曾经在他的《论语》中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佛教里面的“四谛”,说的是“第一个是‘苦谛’,讲人生是苦;第二是‘集谛’,讲造成苦的种种原因;第三是‘灭谛’,经过涅槃,超脱苦海;第四是‘道谛’,到彼岸的最高境界。这个‘道谛’,也就是实现超脱到达空境的最高境界。”在佛教看到,“道”也是其最高境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老子的“婴儿”意识,也是符合儒道释风范的。

二、“童心”意识的教育意义

老子将如婴儿般的涤除杂念的“自然无为”本真状态作为修身的最高准则,他认为人是自然的生命。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童心”的意义,遗失了宝贵的“童心”。

这些本该做梦的孩子身上,我们找不到“童心”,成人世界里可怕的“现实主义”“官僚主义”已经侵蚀了他们。千年之前,老子呼喊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然而,千年之后,这些原本理应天真无邪的孩子,却遗失了童心,复归于“俗人”,远离了“自然而为”的大“道”。

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在于找回失落的童心并滋养它。教育来自心灵,教师学生心灵的感动正是诗意的源泉。特级教师周益民在他的《诗化:语文回归的应有情怀》里谈到,“任何一种教学追求,其逻辑起点都应该建立在对儿童的认识上。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缪斯性存在,儿童文化是缪斯性文化。这种缪斯性文化主要表现为充满旺盛的想像力,具有诚挚的情感,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儿童个体初始阶段的语言是非符号、非逻辑的.因而有人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其实,这正是他们一颗颗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活泼泼的童心。”

老子洞察了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童心”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洋溢“童心”的课堂,也是教育的追求目标之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开始注重童心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向往美好、关注自然,是童心的自然流露。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研究者和学者认识到童心的重要

应该“要捍卫童年,要让孩子像孩子。为此,一定要为孩子奠定一个一生安稳的精神基础,给他们一生的精神保险;要小心储存起孩子的童年,让他们一生富有,童心跳动一辈子。”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动画『链锯人』片头曲「KICK BACK」通过预先发行在全球获得一致好评,并且单曲CD将在11月23日发行!#韩娱跳蚤市场[超话]#裸专/全配置专辑裸专:都pb
  • 常言道,男人有钱就变坏,我的学员小刘也陷入了这种困境,她和丈夫一起打拼了十多年,好不容易事业有了起色,日子越过越富裕,可一次偶然,她出差提前回家,竟然撞破了丈夫
  • 磨合日记14--她就是个不虚伪的人我妈出去溜达,让她给我买个肠,回来了给我买了2个鸡肉肠。我吃了说不好吃。
  • 卯月,富贵双显,巳月,财旺,喜印地。生在丑未月者,行南方火运则是富贵命。
  • 鄂靖文还为星爷编了一个顺口溜,最后还带上了星爷曾经的经典角色,也是十分用心了。”就是星爷在呼应他前段时间发的招聘广告了,看来咱们星爷也一直将这件事记在心上。
  • 小萌停下舞步,严肃地纠正我:爷爷你唱错了,不是没有眼睛,是没有耳朵啊,忽而又笑起来:哈哈,没有眼睛能跑得快吗?小萌说:这回对了,爷爷,您真棒!
  • 李立群、李立群隔离、李立群女儿小区里有一群流浪猫,平时都是和老邱一起去喂他们,今天老邱加班这个点还没回来,我就自己去了。这不,从做饭、下楼做核酸再到吃饭这么一会
  • 本日灯谜无头无尾一亩田:出一半有何不可:中心一点口不见:田里雨后长青草:——打一字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答案吧!#小日记# 化身为猹◦半夜烧烤 就是烤得有点硬 不然
  • 今天是我的孩子2岁的生日晚上怎么也睡不着 想想您的样子和感觉 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才发现自己 在成为大人的这一路上只关心了自己 没有注意到你是怎么爱我的甚至对年轻的
  • 海沙子很鲜美,➕韭菜➕鸡蛋就更鲜了其实大学城没太有好吃的海鲜,可以去一些正宗海鲜店,比如我在国庆假期去的巧克力渔家,他们家的海鲜真的很鲜啊毕业之前一定再去一次~
  •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但我们不能忘却最“初”的梦想,这是餐饮人的信念,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与佳人.尝美食.赏美景,把酒言欢,实乃幸哉第一代餐饮:吃饱,解决人们
  • 李子柒 螺状元 肖叔叔 好欢螺 只投螺碗 螺满地 家柳江人家 螺蛳粉~~别人的生活里面发生了什么,优惠券他们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波折和磨难,站在自我立场的你可能并不
  • 阴阳师只推不梦 梦向会堆lof/xmhh⚠️阴阳师搞蛇辉 可以cp也可以友情贴贴(喜欢他们就要把他们拉成cp)⚠️婉拒须蛇 蛇须勉强接受 应该算是杂食人蛇cp除
  • 相比之前的三醋酸西装,这次选择了藏蓝色,好处是看不出皱感,让她足以堪称“无缺西装”~而这件“暗金西装”有隐约的金线,瞬间把原本正式的藏蓝色带来了轻松感。是一起醒
  • 最好是重庆的,空闲就可以见面~虽然已经22了但是还是把自己当小孩,所以年纪太小了我可能不能照顾好你,希望你可以和我同龄或者大一点的姐姐#百合圈交友中心#今天中午
  • 现代社会让人拉开了与自然的距离,当现代人做什么事都需要正当性和目的性的时候,偶有的靠近自然也不过是又一次的远离。姐这次的这把火鸟真的是 非典型body styl
  • 人生这条路很短 这几年历历在目好像就在眼前 可是一瞬间好像消失了一样 就像一场梦 好不真实但是真的存在过 今年是不平常的一年 很多事情一下压在了自己身上 有时候
  • 2022年第47周324/365“為了防止被人傷害 會去成為傷害別人的人羅翔老師說 如果他不喜歡你你就放棄吧 要尊重他 可我好像更想聽到親口說出的“我不喜歡你”
  • 逆转点在2013年,Jamison Realty买下U.S. Borax在威榭尔大道的前总部,改装后的127户竟然在3个月内被抢租一空,显见市场需求有多强劲,而
  • 迎接十二月,愿心所念,皆能如愿! 人一生,都在追求的路上。年少时追求爱情,年长时追求事业,年老后追求健康... 待经历的多了,才明白生活的真谛,不过是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