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鄂尔多斯|准旗畜牧业:小荷已露尖尖角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事关百姓的“菜篮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旗委十六届二次全会暨全旗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今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2.6亿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种植养殖业,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户”合同养殖、委托代养等合作模式,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
仲夏时节的准格尔,只此青绿,田间地头、郁郁葱葱,到处一派绿油油的景象,穿过纵横阡陌的良田,来到十二连城乡杨子华村的深处,叮叮当当的繁忙施工声音,奏响了乡村振兴“绿”动交响曲。
“现在正在投建的是现代智慧畜牧种羊场,项目共分为三期,总投资为3.55亿元左右,今年重点是一期项目,投资2000多万,占地面积92亩,打造准格尔旗肉羊设施养殖示范中心,目前,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接近尾声,再有半个月购置的羊就具备引进条件了。”内蒙古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沿黄发展分公司总经理徐文俊说。
准旗为打造“品质优、生态好、效率高、无疫病、科技强”,涵盖良种、养殖、带动等各环节的产业链,通过引进内蒙古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基地示范、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准旗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从蓝图到现实。准旗畜牧业“小目标”:
10万+!现代智慧畜牧种羊场占地面积450亩,主要由三大功能区组成:智慧畜牧研发中试区、智慧畜牧种羊场、智慧畜牧装备成果转化及种羊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后,预计规模养殖湖羊总存栏量74000只,存栏基础母羊45000只,种公羊450只,年均产羔羊113000只,年出栏优质种母羊40000只,育肥羊73000只。
“这是羊舍?”在肉羊设施养殖示范中心,已经成型的几款设施外观、形状、结构各不相同,不由得引起大家的好奇。传统的养殖棚圈往往是砖混或是栅栏结构,眼前的设施像是高标准温室大棚,很难与羊舍联想在一起。
“这是新型阳光智慧畜牧棚舍,由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及其团队和内蒙古自治区设施农业首席专家及其团队联合研发。”徐文俊介绍说,设施畜牧业采用先进设施和饲养技术可为畜禽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保证饲料营养和防疫条件,从而使分散的畜禽养殖实现规模化工厂养殖。
新型畜牧棚舍的结构形式有:
人字坡型、连栋型、冬棚夏舍结构形式。三种不同类型养殖棚舍的性能具有安装快、结构稳、易拆装、能转运的优势,适合北方高寒地区使用。配套蓄热式水箱,牛羊可以喝上温度适宜的饮用水,维持健康的瘤胃内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能够及时、有效调节棚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和空气温度及湿度。内部可以通过开合内保温被进行遮阴和防露,具有良好的保温特性,提高冬季育肥效率,提高仔畜成活率,减少母羊空怀天数,提高养殖人员的劳动效率,增加养殖效益。
小羊舍大变身,科技加持,实现了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四个现代化”。该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经专家鉴定总体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设施先进化是现代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传统畜禽生产相比,机械设备是设施畜牧业的一个重要体现,运用于畜禽生产的各个环节,先进硬件设施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益,但这些设备价格普遍偏高,超出中小养殖户的负担能力,如何破?
“示范打造的三种不同养殖棚舍,就是针对普通的养殖户、养殖大户、规模化的养殖企业,从功能到造价各不相同,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比如,冬暖夏凉棚针对小养殖户设计,花较少的资金、能源、饲料和劳力,就能获得更多的畜产品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徐文俊介绍说,养殖的品种,前期引进多胎多羔性能优越的湖羊,后期还将引进杜泊、萨福克等品种,进行三元二次杂交,通过杂交,品种既具有多胎多羔性能,又具有出肉率高、耐食性,促进整个地区肉羊产业的发展。
招商工作是经济工作的起点,一个大项目、好项目可以兴旺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本项目采用多种农企联结运营模式,政府给予养殖户种羊补贴、贷款贴息、保险补贴等相关支持政策,银行为养殖户发放贷款,保险公司为种羊上保险,构建起“政府+企业+银行+养殖户+保险”多方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本地区现代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的落脚点就是如何实现联农带农富农。农牧户可以在政府引进的现代农牧业企业里做选择题,托管代养模式 ,放母收羔、养管收销模式, 合资建场模式,技术服务模式,实现“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联合体发展,享受公司提供的五统一(金融、物资、技术、运营、销售)服务。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段时间,杨子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上飞,一得空,便跑到项目建设现场,看看工程进展情况,更是想着“大树下面好乘凉”的好事。联农带农的4种模式,他最中意的就是托管代养模式。
马上飞琢磨着:该模式由养殖户或政府投资购买种羊,由企业进行托管养殖,选育三元杂交湖羊为多胎多羔优势的品种,两年三胎,按照繁殖率180%计算,羔羊成活率按照93%计算,每只基础母羊年出栏羔羊为1.5×180%×93%=2.51只,企业扣除养殖繁育成本,按每年每只母羊返还合作对象1只35斤体重(毛重)的断奶公羔作为托管收益,或者按照当时市价折算直接返现,连续返还3年共3只,托管期结束后,返还合作对象8月龄定胎母羊,平均每只种母羊年创造利润为540元。
“准备带动农牧户和村集体与企业合作,投放500只羊,利润相当不错,这可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村子实现乡村振兴,农牧户实现共同富裕指日可待。”马上飞笑着说,正如其名,村子也将马上腾飞。
据了解,内蒙古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0月,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要服务于现代设施农牧业领域,现已发展成为集现代设施农牧业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及转化、施工建设、园区运营、人才培养、装备生产、资料销售、咨询服务、示范推广、农畜产品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于生产一线,累计完成了150余项“交钥匙”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各地的产业发展。
“希望通过公司的示范引领,推广成熟的专利集成技术,总结制定本地区新型阳光智能棚舍规划、设计、建设、技术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广设施养羊‘标准设施+优良品种+合理管理+严格防疫+全面营养’的集成技术,解决冬季羔羊育肥效率低、羔羊成活率低、养殖劳动成本高等直接制约养殖效益的关键问题。”徐文俊说。
炎炎夏日, 准旗畜牧业:小荷已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响应伟大号召 立足岗位奋斗# #多彩中国亮丽内蒙古#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是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行为,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按照不同情节,可处以警告、罚款、拘
  • 以及昨天J帮我去拿刚好与我离开时间相撞的介绍信、两个陌生学妹帮我一起往小白龙上拿东西…当然还有柒柒和K宝帮我解决各种杂乱问题还要保护我(哈哈哈哈)尽管这个世界有
  • 3、合拍日常4、://精修图x5、 • 更新6、笑一个吧つ♡⊂7、*分享可爱日常8、奶甜暴击9、好友集10、 // 11、♬ᝢ 辣妹合影12、☁️/ ᐝ~ 大
  • 用的美祺润祛痘plus+0.5mm, 目前只做了两次,敷了麻贴倒是不咋疼,接下来这一天天的,真的是肉眼可见的效果特别是发红重大的都消了,脸干净了许多。痘印头一次
  • 暑期快结束了,给十二星座的一些忠告: 白羊座:试着告别 金牛座:坚持很难,但若你愿意 双子座:回头看看 巨蟹座:任性一点也没差 狮子座:停一停 处女座:往前走
  • 前天还在想 他好久没有送我花了今天早上起来就看到客厅里足足四个花瓶六十几支的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本来想买玫瑰 后来想想你对我来说已经是超越爱人的家人 所以买了四种
  • #焦点论坛话题#我们3f从来没说过8/0哈这么多年的感情我们都还是看在眼里的从未否定质疑过也无须我们猜测只是在心疼自家宝而已……昨天的一些絮絮叨叨 揣测她内心啥
  • 最近,拳击老炮儿们似乎都很喜欢复出,继#泰森# 之后,连“金童”德拉·霍亚也开始了恢复性训练!在面对媒体时,​霍亚表示:“是的,我每天都在考虑复出!
  • 影片主要讲述了中共驻上海地下联络员袁野,因为潜藏在组织中的内鬼的背叛而失去了同伴和上级,成为无人证明身份的孤岛。影片主要讲述了中共驻上海地下联络员袁野,因为潜藏
  • 也不喜欢在朋友圈发一些文字了 就在自己不被熟人知晓的微博随便说说生活吧我觉得自己对世界的一些想法改变了不再执着于爱情了因为对我这种人吧跟别人在一起很费心神很累很
  • Another Day, 슬픈 말은 하지 말아요,请不要说那些令人难过的话语,So far away, 아무 말도 하지 말아요,就让我们保持沉默,사랑이 그
  • 不如说我们曾经都当过烂人,不得不承认我们都不是乖宝宝,可是不代表不能进化成更好的人,一起努力过曾经追求的梦,不管过了多久都牢记在心中,不需要多说一个拥抱就够,一
  • )3图:老边区法院长刘元勋看水淹屋子,说:“不敢受理,找区委包案人研究”。20年老边区委、区政府推给法院,法院没有办法就胡判:不受理,百姓真苦啊!
  • 整理了一些《奇葩说》中令人惊艳的观点快快码住吧微光会吸引微光 微光会照亮微光然后一起发光 这种光才能把压榨的阴霾照亮—— 熊浩人情绪的尽头不是脏话不是发泄人情绪
  • 我俩牵着手朝着宿舍的方向走我说:“这条路好像黄泉路啊 黑黑的 又看不到尽头”他说:“要真是黄泉路也挺有趣的”我说:“可是我走得有点累了”他说:“要不要找个凳子坐
  • #八月再见#电子静默,是作家采铜提出的一个词,指的是:在每天的感官轰炸中,给自己一段静默时间,让自己有机会发动更高层次的兴趣。#静默管理五天##战疫情# 今天
  • 王鹤棣粉丝就冲到我家里嚷嚷“啊呀你肯定是嫉妒那只,所以才骂它”……难道我就不能纯粹因为看不得丑东西所以才说了句“这真丑”吗?王鹤棣粉丝的逻辑就是“啊呀你肯定是对
  • 希望大家都能记住一句话,你被爱是因为你值得,你活着愉快,活的自在,是因为你能更大胆的做不被定义的自己。这几天好像除了哭什么也没做,赶到殡仪馆摸着爷爷还温暖的身体
  • ❼ 凡间治愈的是乐意自渡的人。 ❼ 凡间治愈的是乐意自渡的人。
  • 入住的酒店好文艺小海边也还不错 明天去大海边抓到了九个娃娃 换了一个草莓熊的包 和一个三眼怪中午吃的江苏小菜 好好吃 可是都是甜口的 吃到最后有点腻 果然我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