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许多记忆里,搞柴是一件最难以忘怀的事情。柴被我嫩弱的肩膀背起我总能闻到那阵阵青草的气息和香味,或者被我的娇嫩的小手塞进冰冷的锅灶,一点,一屋子立马热气腾腾起来,家便有了家的感觉,有了温暖和依靠。柴燃烧了自已,温暖了世界。

那时清早起来,第一件事不是读书,不是吃饭,而是搞柴。一个与个子差不多高的大花篮,一张筢子,一把长条锄头或一把长柄镰刀。四时不同带的搞柴工具不同,有时用锄头,有时带镰刀,有时用筢子,用它们的长柄往空花篮里随意一插,插到一个花格里,轻轻一挑就挑到肩背上。有时睡眼惺忪,有时哼着小调。搞柴也不是一个人,大多与小伙伴们一道,互相有个照应。

那时没有电,没有煤气灶、液化气灶,甚至不能像城里人烧煤球。只能烧柴,一日三餐,煮饭烧水炒菜,一样也离不了烧柴。柴的范围很广,只要塞进锅灶能烧得着。主要是三大类,一类是柴山上长的柴,是家里主要柴草来源;再是各类庄稼打下剩下的秸秆,如麦茬,高粱杆子,稻草等;再就是我们每天上学之前、放学回家之后,周日或寒暑假搞的柴,是补充。山上砍柴是一家人全部上阵,柴砍回来码成柴堆,主要留给过冬时烧。平时主要烧庄稼秸秆和我们搞的柴。

搞柴基本从春末夏初开始,早早晚晚都要搞一篮半篮柴,周日或放假更是全天都要去锄、去砍、去扒。

最喜欢那种叫胖根草的草,特别是长在沙地上,可以挖出根来,晒过后实实地压进花篮里,一个人都背不动,烧时火苗硬,以一当十。记忆比较深的是到家后面的姚家峪山顶上锄草皮。与小兔子、黑皮、三丫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伙伴,比赛着谁起的早,谁搞的柴多。要想超过别人,就得找到好场子。门前屋后的柴早已挖地三尺,搞无可搞。方家晌后面的山上柴多却是本队人的柴山不能搞,一个队里人,抬头眼熟,搞了也背不到家,背到家也要赔,家长都打过招呼的。我们就找到姚家峪,姚家峪是山那边山里人家的山,他们山多人少,顾不过来,把我们小孩锄点草皮也不当回事,满坡的胖根草,我与弟弟第一次找过来,看到可以打滚的遍地野草都醉了。从此我们的柴比别人搞得多,柴也好烧。十分开心。天麻麻亮哼着小调出门,到日头出来,我们已把带露的柴草锄了一大片,并不急着装进花篮,而是坐在石头上一边歇息,一边看着晨光一寸一寸从地平线爬上来,光线总是最先到达山顶,它那样的柔和,清丽,多少个早晨我们小小的心窗被晨光推开,照进一天的明亮。待太阳把草上的露水收走,远处山下的村子炊烟升起,我们背了一花篮柴,得得地下山,走进晨炊弥漫的人间烟火气里,然后吃过早饭,背着书包上学。

长在田埂坎上柴,一般用镰刀砍。砍这柴是要有点技术的,大人们说要抹根子砍。分田到户后,田分到各家,田埂自然归到各家,一般都不急于砍,等到双抢之后草木茂盛之时才砍,且是各家大人砍,小孩子不让砍,怕砍不好糟蹋了。会砍的从田埂一头顺次砍去,一溜不剩,砍过的田埂坎子光光滑滑,像熟练的剃头匠给人剃了光头,一根毛都看不见。柴砍了一把一把摆放在田埂上,烈烈的太阳一晒,一般早上砍了,傍晚就能抱回家烧锅。不会砍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就像把人剃了个花头,难看又浪费了一埂好柴,还会被乍乎刺戳破了手,滴着痛痒的血。我家因为父亲做手艺补鞋修胎,田埂上的柴就让我们随意砍,常常砍时镰刀把手砍了,或被刺戳手了,最怕的是田后埂草丛里藏着蛇,从你手下钻出来,滑过你的脚步,吐着长长的吓人的蛇信子,胆都吓破了,但舍不得一埂好柴,还是硬着头皮去砍。我一去田埂砍柴,隔壁的二老爹就跑过来教我,叫我用手尽量抓住根部,刀子贴着地面,抹根砍。叫我不要急,耐得住性子,从上到下一溜砍下来,遇到柴深处,先用镰刀磕磕,把蛇赶走。遇到乍乎刺用周边的草裹住,眼睛要看着,手尽量避开刺。几次一砍也就学会了,像会了一门手艺似的,内心便有些小得意。埂上柴总是杂着些小杨树苗子,枸树苗子,枫树苗子和乍乎刺,这些柴草有筋骨,烧起锅来火苗旺。

秋后山头上柴砍的光光了,但山上松树多,松树可以作为盖屋用的梁柱、桁条,农人一般舍不得砍,有等它长成有用之材,才伐下山去。松树到秋后就落松针,我们叫它松毛,松毛金黄柔软,点火快,好烧,烧起来少烟,烧的时候还发出脆生生的声音,像是在锅灶里弹奏着一曲音乐。所以秋后特别喜欢到山上扒松毛。扒松毛用的是筢子,现在年青人可能都不知道它了,即是乡下现在也很少见了,筢子大多用竹子做的,竿的一端均匀地劈成若干条,在火焰薰烤下使其呈扇形张开并弯成手指半握状,再用铁丝或细篾固定成形,筢子那时不仅用它扒柴草,还是我们手中捍卫搞柴权的武器。邻村山多,我们常去他们山上扒松毛。他们村里有几个半大少年,常常在半路上设埋伏,截住我们,让我们把辛辛苦苦扒的柴倒下来才让过去。我们也不是吃素的,抽出筢子就打架,小兔子的锄头柄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我的筢子就是猪八戒的九齿钉钯。我把一张筢子舞得呼呼叫,一会就把对手吓跑了。

将一花蓝柴草背回家,汗流浃背,但一进家门,平时严厉的母亲总会露出一脸的欢喜,给我盛饭,或滔水让我洗洗,一家人围着锅台其乐融融,到了晚上疲累的小身体也总是很容易进入梦乡,做上好梦。

搞柴的童年辛苦而耐嚼,像堆积在岁月里的一堆堆胖根草一堆堆松毛,只要一被回忆点燃,就炊烟袅袅,柴香,饭香扑面而来。火苗旺盛,烧出劲道,温暖年月。#羊村的扛把子# #壁纸# #散文#

【【千问千寻大运河】古宅、胡同、美食、文化……时空宝藏杨柳青!】https://t.cn/A6xeNOX2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老镇区。

  古老的街巷,看起来有些破败的老宅,却是冯立最喜欢驻足的地方,站在老街中,岁月似乎静止,老宅的每一片砖瓦都在安静地诉说着百年经历的风雨飘摇。

冯立

  “70后”冯立是地道的杨柳青人,从幼时起,他就住在古老的窄巷中,看着杨柳青的杨柳依依、灰墙古道一天天长大。成年后,冯立沉浸在对杨柳青历史的研究中,成为一名地方史专家。

  因运河而兴的杨柳青就像一个时空宝藏,沉淀和记录着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传承和保护着中华的文化瑰宝。

  被岁月洗礼的古宅遗迹中“藏”着杨柳青的过往,历史被一点点揭开,百年前的杨柳青穿越时空,在史料记载和遗迹发掘中揭开面纱……

  90多座清末民初老宅

  戏楼、牌坊、仿清建筑群……如今的杨柳青古镇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又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气息。

  运河一侧,一片粉刷一新的白色围墙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清末民初时代的一座座宅院和民房保持着旧时的模样,绿色围挡将他们保护起来。老房子上精美的雕刻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历经了百年风雨。

老镇区的民宅被保护起来

  冯立喜欢穿梭在这些旧时的古老街巷中,他一座座数过,目前,杨柳青西部老镇区保留清末民初的建筑仍有90多座,这些老宅中“藏”着杨柳青的历史。

老宅上精美的雕刻

  1992年,杨柳青蓆市大街遗址被发现,面积约1000平方米。据《西青区志》等资料记载,考古发现了包括金、元、明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陶器、瓷器残片和墓砖、度量衡用具。

  蓆市大街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史料记载,证明了杨柳青自金代就是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

  杨柳青镇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金贞祐二年,当城、沙窝、小南河寨等遗址的发掘证实杨柳青在宋代驻扎军寨,此后形成人口聚集的部落。

杨柳青运河老照片

  明清时,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贯通,杨柳青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漕运码头,杨柳青进入繁盛阶段,彼时的杨柳青十里长堤,杨柳依依,商贾如云,景色秀美,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

  “杨柳青因运河繁荣,建筑也顺河而建,杨柳青几乎没有正南正北的房屋,所有的房屋都垂直于运河。”冯立说,运河南边多为农田,北边是商业和民宅,房屋沿着运河蜿蜒曲折,临河的一面是门,方便接收船只运来的货物,船户、农民、商人和杨柳青年画经营者是当时杨柳青的主要人群分类。

清末民初的老宅

  杨柳青街道突出的特点是以功能分区,靠近运河的是河沿大街,再之后有估衣街、猪市大街、蓆市大街、菜市大街等,民居分布聚集在各条胡同中。

  街道的名字直接透露出每条街道的功能——估衣街卖衣服、菜市大街卖菜、猪市大街卖肉、蓆市大街卖苇席和筐篮等。每到春节,蓆市大街成为年画市场……

猪市大街

如今的蓆市大街

菜市大街

  冯立的记忆中还有杨柳青昔日的景象,小时候的他住在老宅中,走出院门,穿梭在胡同间,运河边的杨柳依依,街巷中的大槐树,古建筑泛旧的灰墙……

  对比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杨柳青的格局从清朝至20世纪90年代基本未曾改变。

20世纪90年代末前的杨柳青

  随着城镇发展,杨柳青古镇进行改造,但部分老宅被保护下来,老宅的古老和现代化的建筑融合成多元化的杨柳青。

  “仿版”南方建筑

  漕运带来了杨柳青经济的繁盛,也使杨柳青成为南北物资、文化的交汇地,很多南方独有的建筑艺术被复制到杨柳青。

  如今被保护下来的老宅中,依然能看到独特的建筑风格,八字门、拐弯抹角、特殊的瓦檐结构、精美的砖雕,斑驳的百年石板路……

  杨柳青有一些建筑风格,北方非常少见,而南方却非常多。在几年前的“寻根大运河”活动中,冯立和一行学者对运河进行了系统调研,在南方城市找到了这些建筑的根源。

  门边的砖墙呈八字状临街,既满足了自家院门有台阶的需要,又不会影响行人从自家门前通过,“这种院门的样式在天津其他地方都没有,在常州、上海等地可以见到。”追根溯源中,冯立在南方找到了八字门。

杨柳青的八字门

  石库门是南方特有的建筑形式,它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江浙一带的富绅为安全起见,修建住宅时把门户改小,以求门户严谨,杨柳青的民宅中也发现了“仿石库门”的形式。

  院墙临街的拐角处出现一处抹角,为了便于行人、车辆同行方便,这是房屋主人公德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建筑与道德相结合的智慧。这种名为“拐弯抹角”的建筑风格在北京比较常见,被视为皇城文化的体现。北京胡同的“拐弯抹角”如今已经基本消失,但在杨柳青被保存至今……

杨柳青的“拐弯抹角”

  为什么杨柳青有那么多华北罕见的建筑形式?冯立认为,杨柳青是运河重要码头,而大运河连接着诸多江南城市,这些建筑形式从大运河上来到杨柳青,可以说,杨柳青借着运河汇集了南北建筑的精华。

  运河边的美食和文化

  黎记包子是杨柳青传统美食的代表,传说中的杨柳青黎记包子有多好吃?虽然黎记包子已经停业,冯立找到了掌故老人,知道了黎记包子的特殊配方。

  对杨柳青历史的研究中,美食是不可略过的部分。史料记载,杨柳青的饮食业起自元代,当时沿河两岸设有饭摊,零售糕饼包子等类食品,为过路行旅打尖食用。自明永乐年后,杨柳青的茶肆酒楼更是鳞次栉比。

  在冯立的记忆中,西渡口对面有一条因经营饮食业而得名“饭店”的一处街市,黎记包子最早就在西渡口胡同的西南角。当年的黎记包子门庭若市,很多市里人专程跑到杨柳青吃黎记包子。当年的孙记酥糖更富盛名,购买要排长队,同样是杨柳青美食的代表。

  如今,黎记包子已经停业,孙记酥糖被打工的王家人传承下来,杨柳青酥糖至今保留着传统工艺,是杨柳青的著名特产。

  美食代表着杨柳青繁盛时期的物质丰富,杨柳青的文化更是异彩纷呈,武术家、评书家、诗人……杨柳青名人辈出。

  “当年的杨柳青有很多书场,可见评书艺术之盛,书场的格局和现在的相声馆差不多,杨柳青诞生了很多评书大家。”一次和评书艺术家田连元的交流中,冯立听田连元讲起了在杨柳青的故事。

  1958年,田连元到杨柳青说书。此前,他的表演得不到观众认可,观众最多十五六位,最少的时候三四位。田连元曾几次试图转行,来到杨柳青说书后,每天能有四五十人听他说书,杨柳青人对评书的喜爱让田连元有了自信,从此,他在评书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杨柳青的美食、杨柳青的文化在冯立的研究中逐渐清晰,杨柳青的民俗更是冯立最深的记忆。

杨柳青花会

  杨柳青的花会是20世纪80年代春节的一大特色,每年春节,冯立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赶庙会,开庙会期间,正是各种花会表演的最佳时机,“正月十四到十六,各道花会旌旗招展,龙灯、狮子、碌碡、高跷、法鼓,在杨柳青各条街道巡演,一阵锣鼓刚过去,一阵吹打又过来,简直闹翻了天。街道上、墙上、房上都站满了人。”

  而今,杨柳青花会仍然是元宵节的天津特色,全国到杨柳青观光过节的游客越来越多,杨柳青的花会也逐渐走向全国,为大家知晓。

  重温运河的历史,辉煌灿烂,在历史中回望杨柳青的过往,作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文史组副组长,冯立对杨柳青的未来充满期待,“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杨柳青的未来无限风光。”(津云新闻记者 劳韵霏)

#千问千寻大运河# 古宅、胡同、美食、文化……时空宝藏杨柳青!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老镇区。

  古老的街巷,看起来有些破败的老宅,却是冯立最喜欢驻足的地方,站在老街中,岁月似乎静止,老宅的每一片砖瓦都在安静地诉说着百年经历的风雨飘摇。

  “70后”冯立是地道的杨柳青人,从幼时起,他就住在古老的窄巷中,看着杨柳青的杨柳依依、灰墙古道一天天长大。成年后,冯立沉浸在对杨柳青历史的研究中,成为一名地方史专家。

  因运河而兴的杨柳青就像一个时空宝藏,沉淀和记录着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传承和保护着中华的文化瑰宝。

  被岁月洗礼的古宅遗迹中“藏”着杨柳青的过往,历史被一点点揭开,百年前的杨柳青穿越时空,在史料记载和遗迹发掘中揭开面纱……

  戏楼、牌坊、仿清建筑群……如今的杨柳青古镇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又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气息。

  运河一侧,一片粉刷一新的白色围墙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清末民初时代的一座座宅院和民房保持着旧时的模样,绿色围挡将他们保护起来。老房子上精美的雕刻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历经了百年风雨。

  冯立喜欢穿梭在这些旧时的古老街巷中,他一座座数过,目前,杨柳青西部老镇区保留清末民初的建筑仍有90多座,这些老宅中“藏”着杨柳青的历史。

  1992年,杨柳青蓆市大街遗址被发现,面积约1000平方米。据《西青区志》等资料记载,考古发现了包括金、元、明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陶器、瓷器残片和墓砖、度量衡用具。

  蓆市大街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史料记载,证明了杨柳青自金代就是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

  杨柳青镇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金贞祐二年,当城、沙窝、小南河寨等遗址的发掘证实杨柳青在宋代驻扎军寨,此后形成人口聚集的部落。

  明清时,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贯通,杨柳青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漕运码头,杨柳青进入繁盛阶段,彼时的杨柳青十里长堤,杨柳依依,商贾如云,景色秀美,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

  “杨柳青因运河繁荣,建筑也顺河而建,杨柳青几乎没有正南正北的房屋,所有的房屋都垂直于运河。”冯立说,运河南边多为农田,北边是商业和民宅,房屋沿着运河蜿蜒曲折,临河的一面是门,方便接收船只运来的货物,船户、农民、商人和杨柳青年画经营者是当时杨柳青的主要人群分类。

  杨柳青街道突出的特点是以功能分区,靠近运河的是河沿大街,再之后有估衣街、猪市大街、蓆市大街、菜市大街等,民居分布聚集在各条胡同中。

  街道的名字直接透露出每条街道的功能——估衣街卖衣服、菜市大街卖菜、猪市大街卖肉、蓆市大街卖苇席和筐篮等。每到春节,蓆市大街成为年画市场……

  冯立的记忆中还有杨柳青昔日的景象,小时候的他住在老宅中,走出院门,穿梭在胡同间,运河边的杨柳依依,街巷中的大槐树,古建筑泛旧的灰墙……

  对比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杨柳青的格局从清朝至20世纪90年代基本未曾改变。

  随着城镇发展,杨柳青古镇进行改造,但部分老宅被保护下来,老宅的古老和现代化的建筑融合成多元化的杨柳青。

  “仿版”南方建筑

  漕运带来了杨柳青经济的繁盛,也使杨柳青成为南北物资、文化的交汇地,很多南方独有的建筑艺术被复制到杨柳青。

  如今被保护下来的老宅中,依然能看到独特的建筑风格,八字门、拐弯抹角、特殊的瓦檐结构、精美的砖雕,斑驳的百年石板路……

  杨柳青有一些建筑风格,北方非常少见,而南方却非常多。在几年前的“寻根大运河”活动中,冯立和一行学者对运河进行了系统调研,在南方城市找到了这些建筑的根源。

  门边的砖墙呈八字状临街,既满足了自家院门有台阶的需要,又不会影响行人从自家门前通过,“这种院门的样式在天津其他地方都没有,在常州、上海等地可以见到。”追根溯源中,冯立在南方找到了八字门。

  石库门是南方特有的建筑形式,它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江浙一带的富绅为安全起见,修建住宅时把门户改小,以求门户严谨,杨柳青的民宅中也发现了“仿石库门”的形式。

  院墙临街的拐角处出现一处抹角,为了便于行人、车辆同行方便,这是房屋主人公德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建筑与道德相结合的智慧。这种名为“拐弯抹角”的建筑风格在北京比较常见,被视为皇城文化的体现。北京胡同的“拐弯抹角”如今已经基本消失,但在杨柳青被保存至今……

  为什么杨柳青有那么多华北罕见的建筑形式?冯立认为,杨柳青是运河重要码头,而大运河连接着诸多江南城市,这些建筑形式从大运河上来到杨柳青,可以说,杨柳青借着运河汇集了南北建筑的精华。

  运河边的美食和文化

  黎记包子是杨柳青传统美食的代表,传说中的杨柳青黎记包子有多好吃?虽然黎记包子已经停业,冯立找到了掌故老人,知道了黎记包子的特殊配方。

  对杨柳青历史的研究中,美食是不可略过的部分。史料记载,杨柳青的饮食业起自元代,当时沿河两岸设有饭摊,零售糕饼包子等类食品,为过路行旅打尖食用。自明永乐年后,杨柳青的茶肆酒楼更是鳞次栉比。

  在冯立的记忆中,西渡口对面有一条因经营饮食业而得名“饭店”的一处街市,黎记包子最早就在西渡口胡同的西南角。当年的黎记包子门庭若市,很多市里人专程跑到杨柳青吃黎记包子。当年的孙记酥糖更富盛名,购买要排长队,同样是杨柳青美食的代表。

  如今,黎记包子已经停业,孙记酥糖被打工的王家人传承下来,杨柳青酥糖至今保留着传统工艺,是杨柳青的著名特产。

  美食代表着杨柳青繁盛时期的物质丰富,杨柳青的文化更是异彩纷呈,武术家、评书家、诗人……杨柳青名人辈出。

  “当年的杨柳青有很多书场,可见评书艺术之盛,书场的格局和现在的相声馆差不多,杨柳青诞生了很多评书大家。”一次和评书艺术家田连元的交流中,冯立听田连元讲起了在杨柳青的故事。

  1958年,田连元到杨柳青说书。此前,他的表演得不到观众认可,观众最多十五六位,最少的时候三四位。田连元曾几次试图转行,来到杨柳青说书后,每天能有四五十人听他说书,杨柳青人对评书的喜爱让田连元有了自信,从此,他在评书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杨柳青的美食、杨柳青的文化在冯立的研究中逐渐清晰,杨柳青的民俗更是冯立最深的记忆。

  杨柳青的花会是20世纪80年代春节的一大特色,每年春节,冯立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赶庙会,开庙会期间,正是各种花会表演的最佳时机,“正月十四到十六,各道花会旌旗招展,龙灯、狮子、碌碡、高跷、法鼓,在杨柳青各条街道巡演,一阵锣鼓刚过去,一阵吹打又过来,简直闹翻了天。街道上、墙上、房上都站满了人。”

  而今,杨柳青花会仍然是元宵节的天津特色,全国到杨柳青观光过节的游客越来越多,杨柳青的花会也逐渐走向全国,为大家知晓。

  重温运河的历史,辉煌灿烂,在历史中回望杨柳青的过往,作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文史组副组长,冯立对杨柳青的未来充满期待,“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杨柳青的未来无限风光。”(津云新闻记者 劳韵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的你[超话]#华晨宇是荣耀歌王 天音神曲空灵空旷 穿透耳膜照亮心房 晨星显现光芒万丈 听见他声不再迷惘 心灵通畅奋发向上 他里充满无穷力量 他是爱的本源深港
  • 《本草切要》酸枣,性虽收敛而气味平淡,当佐以他药,方见其功,如佐归、参,可以敛心;佐归、芍,可以敛肝;佐归、术,可以敛脾;佐归、麦,可以敛肺;佐归、柏,可以敛肾
  • 六爻是一种预测具体事情的方法!   但是六爻的原理是靠自己预测当时与天地感应后的数理排列,也就是说,六爻显示的是“我”(世爻)与万事万物关系的吉凶与变化。  
  • #蜀道不再难##我在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等你# #小贸人物说#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超话]# 王琳,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的学生2014
  • 一些不错的朋友圈文案分享 1.爱意随风起 2.永远追求双向奔赴 3.保持分寸时常理智 4.眼之所及满目欢喜 5.是个凡人偶尔烦人 6.我的爱在烹饪
  • #巨蟹座[超话]#什么样的感情会打动巨蟹座? 巨蟹座是个很温柔体贴并且也是个很善良的人,在感情里他们是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对方的人,但是他们也有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比
  • #卫士讲生育[超话]# 我44,老公55。没生过,现在想要生孩子,孩子出现先天缺陷疾病的风险大吗?#新手爸妈指南##儿童健康守护者计划# 法语翻译Felin
  • #我是大哥大[超话]# 开久组小片段 2(未在一起时期) 外边淅淅沥沥的雨声吵醒了还在被窝里的相良,迷迷糊糊起来看了眼时间,也是时候该起床去学校了。 “嗯~”
  • 【GQ專訪】GQ 獨家「 張孝全私藏老車 」公開!坦言:「有了家庭,開始愛上大車」 入行已 20 年過去了,在 2018 年亦正式升級成為了人夫及父親的張孝全
  • 【当地银行焊接钢构都爱找他!五旬老汉和祥菱微卡一起幸福】 烟台有一位50多岁的焊工师傅,在当地受到不少人称赞。他姓段,原籍枣庄滕州,从业10年,凭借一手漂亮的
  • 《我又把反派养崩啦》男主暴戾阴狠,在女主面前却幼稚得让人吃惊最近很多书迷都吐槽说不知道休息时间有什么书好看来打发时间,不知不觉地就陷入了书荒的状态,作为老书迷的
  • “利见大人”是这一爻的占断辞,有释为“有利于拜见大人”有释为“对大人有利”我从鲁教授的说法里,似乎觉得有理,因这一卦是说为君之道的,这个大人应该说的是将要荣豋九
  • 中庸那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圆熟老到、宽恕留余”的理念,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造就了中华民族稳健笃实、内敛自持的品格,造就了知足常乐、宽恕留余的处世之道;我们的建
  • 该病例在返回安徽颍上县之前,同上海昨天的确诊病例,一起在上海浦东机场从事货物搬运工作,在工作场所一直佩戴口罩,每次进入工作场所时,也均测量了体温。仅仅用了几个小
  • 在遇事时,都有情绪的低潮期,也都需要时间去化解,更需要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但不要沉溺在情绪中太久,也不要为此一蹶不振,更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
  • )就是隐形眼镜 很湿润 好用 其他的不行 不能公开太多 不可以 不能公开太多 我得有点秘密8. 散光吗 没有噢 不是 我近视 神秘主义吗 不是嗷 我原本就这样
  • 一点点努力吧,小蜗牛最终也可以爬到山顶的⛰️偶尔读到的一段话,真的很喜欢:“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虑有人比你提前拥有。#每日一善[超话]#[给你小心心]#阳光
  • 我做的很好,我想。但我还是经不住她的笑。
  • 明明两年前五练第一季的时候,你还是团宠小逸,会因为哥哥们借着录节目给你做了蛋糕而感动哭,不过两年时间就担起了哥哥的责任,平时看似会以三爷的名号欺负弟弟们,却在活
  • 总之,我觉得圆明天颂并不是不能考虑,但是不太理想,可以等等,别着急,更多测评分析,去我主页看,篇篇原创[酷]#北京##楼市杂谈##海淀区# 融创中国~大家好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