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原文 忏悔品 第六卷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令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口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其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给人说“般若” 有个关键

原创 法喜禅悦 

佛法讲这个众生的一切痛苦全都来自于愚痴,而愚痴来自于无始无明..所以处在无明愚痴当中就是会无知造作,进而轮回、感果、受报..所以活得就是会比较多烦恼...

可是佛又说了: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说这个愚痴无明的众生,其实跟那个悟了道的、有大智慧的圣者..在本心佛性上并无任何差别...

方便说来,只要有这个本然佛性,总有一天都就都会开悟乃至成道..

所以说:生佛不二、凡圣不二。

链接:真正的“佛”在哪里?

正因为这个佛性它是平等不二的..所以,六祖也说: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

常有学人讨论“般若”如何如何..但如果始终体认不到本然自性里的无相真智慧..那这个就是属于文字般若、口头慧,如同“说食不饱”...

所以六祖就说:

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

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

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这个其实是个大问题,因为处在多闻阶段的学人,大都就是在文字言说的层面上,还没见到那个真正无相的大般若慧..

这也是六祖当时擦掉慧能那个偈子,留下神秀那个偈子让学人修的一个重要原因,怕人家嫉妒迫害慧能都是次要的..

倘若学人整天就是口说空,却不见性,那就终无有益..

链接: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那个假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如何才能真正到“彼岸”呢?

六祖接着讲: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般若大智慧..这个不是靠嘴巴念的,不是口头禅、不是狂慧..而是必须要实实在在落在心行处,如果只是在嘴上跟人家显一下自己的博闻多学、会背很多..心行上的功夫却没跟上,那就没什么实际意义..就还是轮回里的烦恼众生,反到可能被法执再多障一层...

所以,口说的同时,心行上的功夫也要同时能够跟进,这就叫做口念心行、心口相应..

链接:如何觉知细微的法执?

例如给人家说: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哇,这位行者好高深啊..

还有学人常念的《心经》: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以及慧能半悟的那句: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念到这儿,一摸眼耳鼻舌身、周围的东西..全在啊!为什么要说“无”呢?靠妄心去思想,感觉自己文义都懂了,其实并不能真正想得通..因为还在相上...

所以,不了解自己本然佛性,不开启真心自性,就很难明悟大般若空性的那个无相平等不二的大智慧...

就好像整天给人家说某美食有多好吃,可自己其实都没真正去吃一下..这个佛法毕竟不是世间的学问,所以六祖说“终无有益”...

链接:如何透过“文字相”

真心自性本来就是佛,离开这个本然佛性,其实就没有其他的佛...

偈云: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经云: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所以禅宗就常说:

别总心外求法、骑牛找牛..

链接:心外求法 骑牛找牛

自己这个本然佛性,与一切众生的,与祖师大德、得道圣贤的,乃至与无论哪尊佛菩萨的..就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不生不灭、一体不二的...

所谓修行,方便的说,就是要把这个佛性、如来藏..从妄心背后给它剥离、擦亮、显现出来..

真修起来,也不是非得在某个特定地方或时间上,以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时时处处、无论干什么..在每一个起心动念的当下,就能够觉知、观照..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早晚课上念一下、坐一下了事...

倘若真见到那个真心自性了、见到本然佛性了..明白一切说法都是假名安立的名相、渡河的筏子..那嘴上不念那些又有何妨......

        链接:真正的“道场”

南无阿弥陀佛

学佛正确的八种发心

[ 然心愿差别,
其相乃多,
若不指陈,
如何趋向。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
又不贪欲乐果报,
唯为生死,
为菩提。

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

《 劝发菩提心文 》
  
大安法师讲解 :
  
好,
请看这一段。

上面把发菩提心立坚固愿的重要性作过阐释,
下面就从发心立愿的差别形相,
来标显出一个大乘行人修行的标准。

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谈发心,
发心的内涵非常广,
世间上也讲发心,

发求名的心,
求利的心,
求当官的心,
求做善事的心。

它也由这个心,
立种种的目标,
种种的愿。

即使修行也有种种不同的动机,
所以发心立愿的相状是很多的。
  
那么到底一个大乘的行人,

正确的发心和立愿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善知识给我们特别地开示出来,
才能令我们的发心趋向正确的目标。

否则我们对自己修行的这一念动机常常会迷惑颠倒,
常常会把错误的发心认为是正确的,

或者把正确的认为是不正确的,
迷惑颠倒。

所以省庵大师就特别地谈到这一点,
他了解到众生发心立愿的差别相很多,

如果不在这里加以指点,
陈述出来,
行人就不知道如何去趋向正确的发心。
  
所以就
“ 今为大众,
略而言之。

相有其八,
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就是现在在这里,
概略地陈述八种发心立愿的形相。

这就归纳为四对范畴 :

邪和正是一对,
真伪是一对,
大小是一对,
偏圆是一对。

在这四对中,
邪正和真伪这两对是对世间凡夫的发心而言,

大小和偏圆是对出世间圣贤的发心而言,

其目的都是为凡夫圣贤修行人指示发心修行的标准。
  
“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这就来设问,
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来为下面阐述这八种发心的内涵作一个铺垫。

说明这八种发心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我们可以选择采取,
不正确的我们就得放弃。

这就是取舍。
  
下面就具体的对这八种发心,
四对范畴作一个非常精练的概述。

这种概述一方面是来自于佛典里面,

释迦牟尼佛对阎浮提众生的心理、
种性和好乐的把握,

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省庵大师对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众生的一些状况的把握。

这两种把握都对于我们众生有普遍的描述和指导意义,

乃至于现在我们看来都没有越出这八种发心的范围之外。
  
好,
我们来看第一种,

什么叫邪?

发邪心,
立邪愿的相状 :

“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
不究自心,
但知外务。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这是第一种。

我们读这些文句,
都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
来照照自己,
我们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里面对号入座,

属于哪一类?

那么这第一种是邪心邪愿的相状。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
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
也想走修行的道路,
所以他也发心修行。

但是他发心修行,

一向以来的修行是什么?

不了解佛法的真理。
  
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
要究明自心,
我们自心真如自性,
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
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

儒家的学说如孔子也说 :

“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学人,
都是为己,

为己不是说自己的己,
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

都是为了明明德,
做这样的学问。

孟子也讲做学问是
“ 求其放心 ”,

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
这是在做学问。

“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圣人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

那么佛法更是心法,
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
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
  
我们大小乘经典,
千经万论,

都是在
“ 悉明唯心 ”,
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

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
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

自心是什么状况,
每天心猿意马,
没有办法去控制。

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
一概不知道,
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

为什么我们要大家念佛,
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

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
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 ——
你去念佛。
  
佛号就是实相,
借托万德洪名,
来显我们的自性,
单刀直入,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开佛知见,
这就在究明自心。

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就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
去追逐外界的事情。

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

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
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

所以有这么一种修行人,
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只知道驰骋在外面,
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
“ 但知外务。”

外务有几种呢?

这里列出了四个对象 :

第一是
“ 或求利养 ”,
财利的供养。

一切众生都以财物作为他的外务,
这是众生贪欲的一个重要的对象 ——
财色名食睡。

他虽修行,
但他还贪这些利养。

我们也看到,
很多修行人,
包括由修行人所组成的所谓的机构,

大多在开庙店,
一进去,
商业气氛很浓,

烧支高香要多少钱?

抽个签要多少钱?

开个光要多少钱?

他整个的就是求利养。

这样就使佛门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尤其是出家比丘,

如果他真心办道,
一定不会饿死的,
佛菩萨会给他四事供养的,

一切有信心的信众,
四众弟子,
居士会给他供养的。

然而他对这些信不及,
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养。

当他的心去求供养的时候,
他就不能究明心地,
不能安心在道业上,

那整个的他就成了一个公司的职员、
老板,

是这样的状态。

在南方的一些寺院,
称寺院的负责人就叫老板,
成了一家公司性质的。

这是
“ 或求利养 ”。
  
第二种是
“ 或好名闻 ”,

好是好乐,
他还离不开虚荣。

希望到处都知道他的名声,
要知名度。

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于是他就会搞一些新闻炒作,
让很多报纸刊物来登自己的光辉形象,
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

做点小事,
都要登报。

这都是
“ 或好名闻 ”。

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
但是好名。

利放下了,
对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种
“ 或贪现世欲乐 ”,
贪现世五欲的快乐。

要知道五欲 :

财色名食睡,
地狱五条根啊!

色声香味触,
都是我们轮回的根本。

他看不破这些,
放不下这些,

而且挂着修行人的名义,
还要去贪这些世间的快乐。

有的人就更讲排场了,
出门都要坐名牌的车,

如果不坐宝马车,
都丢不起这个脸。

这是贪世间的快乐,
不能淡泊明志啊!

他因贪这些,
不能淡泊明志,
不能少欲知足,
他那颗心就安定不下来。

世间五欲快乐的滋味很浓,
但是他的道味就没有了。

第四个
“ 或望未来果报 ”,

他修行是想得到来世的人天福报,
或者下辈子做人,
能做大官发大财;

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乐。
  
这些都是邪的发心。

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句的时候,
真的有点感慨啊。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
可不就没有摆脱

“ 或求利养,
或好名闻,
或贪现世欲乐,
或望未来果报 ”的范围。

很多到寺院去的,
到佛教团体去的,

你去问问,
有几个真的是为了求解脱,
求了生脱死成就佛果而来寺院的。

很多人都是求福报,
求保佑自己。

甚至还有一种观念,
认为学佛了,

怎么才能表明你学佛得到利益了呢?

一定要身体比别人更健康,
钱要比别人挣得多,
官要比别人当得大,
才说明你学佛就有利益了。

这些观念还很有市场。
  
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词 :

我要积极勇猛地得到这些东西,
我考上博士了,
当上部长了,

证明我学佛有贡献,
有利益了,
别人就会来学佛了。

他要做表范。

甚至得了病,
我一学佛就必须好,
这才能说明我学佛很有利益了。

我们听到这些都胆战心惊,
这可是指错了方向,

发错了心,
这些都是邪的东西啊。

佛教对世间这些五欲的快乐,
来世的福报,

怎么去看待它?

佛教对我们人生当中,

遇到种种的逆境、
障碍,

怎么去看待它?

这要用智慧,
用佛的知见去看待。
  
《 净土十要 》里面
有一篇文稿
《 念佛直指 》,
是元代的妙叶大师写的。

《 念佛直指 》中的
第十七章就讲的是
“ 十大碍行 ”。

妙叶大师非常慈悲,
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

一学佛法,
他的魔障就会起来。

魔障起来时,
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

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
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
  
所以出于这样的一念悲心,
他就写出十大碍行来,
让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障碍逆境里面,

使这个障碍逆境成为修行道业、
得到解脱的逆增上缘,

这样障碍反而容易得到通过。

如果障碍得到通过,
这就是以八苦为师,

就能够使一切障碍逆境都增强念佛的信心,
使净土的莲华更为光明灿烂。

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
即使你在一个顺境当中,
也会退堕。

他这个十大碍行充满着辩证法,
真是把众生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的确切。

这十大碍行也不是妙叶大师自己创立的,
他也是依据佛经里面来的。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碍行,
看他是怎么阐释的。

比如对生病的问题,
他说
“ 念身不求无病 ”。

我们修行人不要求无病,
有病是好事啊。

为什么呢?

“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

你身体没有病,
非常强壮,
这时候你的贪欲就上来了。

大家想一想,
自己生病的时候,
是不是贪欲就会下降。
  
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
你什么都来了,
要干这个事业,
要得那个享乐,
贪欲乃生。

特别对比丘来说,
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

古人说 :
比丘常带三分病。

如果他强壮得像蓝球运动员一样的,
道心又上不来,
那就麻烦了。

下面就是
“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

这个贪欲心上来了,
他降伏不了,
他就会破戒。

一破戒,
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

就会被抛弃,
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

所以,
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
病的性是空的,
知病性空,
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

不产生恼害,
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
“ 以病苦为良药 ”。

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吗?

有点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 :
“ 处世不求无难 ”。

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
没有厄难。

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
你骄傲的心,
奢侈的心就会起来。

太顺利了,
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
象骄傲的公主一样,
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

你就会欺负人,
居高临下,
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
欺压一切。

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
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

叫作
“ 体难本妄 ”。
  
所以这苦难也伤害不到我们。

你知道它是虚妄的,
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

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
你知道水火灾难很痛苦,

但你知道是梦中的水火灾难,
也不会伤害到你。

“ 难亦奚伤 ”。

所以以患难为解脱,
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

你在这种患难里面,
正好是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你在患难当中修行,
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再看下面 :
“ 谋事不求易成 ”。

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
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
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

轻慢的心上来,
你必定会想
“ 我多有能耐,
多有能力 ”,
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

我们要用智慧观照,
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
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
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

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
为什么他做不成。

赚钱的人都想赚钱,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

所以事情成功,
不是因你的能耐。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天过得极为充实 一大早先去上个工作坊 紧接着考了个基本法和国安法 考场在一个诺大的展会厅里 我刚好坐在中间的位置 天花板是摆成流畅线条的水晶吊灯 虽说最近几天
  • 绿色的3年环保投入80亿元这个“绿色的”感受,首先是进入新天钢集团天钢公司厂院扑面而来的“绿”。郭新告诉记者,这个配额从“有缺口”到“有结余”的大转变,主要是缘
  • [红灯笼]特别柔滑是正品自然不粘腻☣︎lzq19总体来说很好哦包☣︎装设计的好看☣︎所以在上️妆鼻翼☣︎眼睛周围也很方️便☣︎赠送一个三角形储☣︎不卡顿☣︎拿着
  • #紫砂壶拍卖[超话]#需要坚强面对的星期一快过去了,加油[加油][加油][加油]今天继续谈印象派:印象派画家的风景画,把过去被忽略的许多现实的色调变成为主角,这
  • 战后的魔界至尊亦是至此匿于魔界,千年后世人也只知当年一战,魔尊...(后面为什么没了呢,是因为作者取名废,然后等我想好再续[拜拜])从“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从前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疫情也包围着我们,不过我相信不久将会一切如常。这家店每一个面包都是手工面团,而不是现在大多数使用的工厂面团。
  • [玉兔捣药]在恋爱当中,会是个很有感染力的女朋友,总会把乐观的心态传递给你,让你即使身处困境中也会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是无数的选择成就过去,也是过去的经
  • #领先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HUAWEI CONNECT 2017#9价HPV疫苗,你应该了解的Q&A1.2014年12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
  • #陶艺[超话]##艺术[超话]##雕塑[超话]##陶瓷艺术##每件##每件艺术# 墨西哥Eugenia Díaz Peon在其产品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天然材料,但
  • 越来越觉得sheldon真的真的好可爱 当然也很烦人[兔子] 他会说自己不喜欢八卦但是涉及自己的好朋友他其实很想知道 他很想守住关于自己好朋友的秘密也很想告诉自
  • ☁️团队新加入的团队长:我老韩麾下的潜力大黑马考察完公司直接加入知道吧已经开始铺垫朋友圈以及各种谈代理抖音网红-同行转型-自考心理学中别看我们这个圈子年机小 谁
  • [鲜花]这不是变胖,而是面部组织松弛,胶原蛋白流失,下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很多人会选择通过线雕复位,但效果却是“麻绳提豆腐”白搭!answer:从长远的角度来
  • Starbucks×雜花unaflor 花艺课堂·咖啡分享特意选了也是最近爱的白绿色系契合logo颜色,用星爸爸咖啡杯做花器环保又耐看,教大家用无花泥插花方法,
  • 书中集结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各种萌物,恐龙、棕熊、兔子、企鹅,甚至还有伞蜥、獾、土拨鼠、狐獴……在诙谐的对话中,它们展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令人艳羡的生活情趣。
  • 冬天和夏天还是不太一样的,冬天空气会比较干,又不容易出汗,就干上加干,夏天其实也挺干的,但是容易出汗,导致脸被出的油护着,才不会干裂,所以夏天我都通常不用面霜,
  • 新能源分化,消费分化,科技分化,然后叠加行业轮动,简直就是行情绞肉机,今日盯了会这个盘面,有一点心酸,看着自己持仓的境外指数,境外股票上涨那么好,再看看A股,有
  •  《笔阵图》:“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我们知道写字要有力量,那如何掌按笔的力量也很重要,写字不是搬东西,不是绝对的力量大小,而是身体的一种内
  • 果戈里在他的《死魂灵》中写道:“当你们向温柔的青年时代告别,跨入严酷的、使人心肠变硬的成年的时候,你们要把人的全部感情带着上路,可千万不要把它们在中途失落了,不
  • Nếu cho em cơ hội được tiếp xúc với anh em sẽ dũng cảm tỏ tình dù ch
  • 心若每天落在是非、有无、来去、对错、你我中,就永远得不到寂静,就算不与别人争论内心还是有诤的,落在这里就落在世界法中,没完没了苦海无边;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