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70年 # #幸存的经典# ——《天下第一楼》】

在北京人艺70年的演出历程中,演出场次超过500场的只有三部戏:《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

“回归”之前,国语戏在香港的剧场里并不多见。徐克坐在观众席里,跟不熟悉国语的观众一起仰着头,盯着舞台前上方的字幕,观看一部说北京话、讲烤鸭店故事的话剧。戏散场后,徐克连夜找两样东西:香港能吃到烤鸭的饭店、写戏的编剧何冀平。这是1991年,北京人艺携《天下第一楼》到香港演出。

今年5月初,香港话剧团发布了2022~2023年演出季的剧目单。在这个以“同戏连枝”为主题、庆贺剧团成立45周年的剧季里,首演于1988年的北京人艺保留剧目《天下第一楼》颇为引人注目。预告片中,粤语版导演司徒慧焯提到,《天下第一楼》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包含不同阶层的人,体验到不同的人性。剧里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每个角色的选择都有他独特的地方。“我相信每位观众入场后,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想这就是此剧如此经典的原因。”

“荷叶饼,二百张!来人,去西边取十个烧饼,要热乎的。”北京人艺的演出开始,说话的是福聚德的二掌柜,一声招呼,观众立刻被拉到饭店晚市热闹忙碌的情境中。紧接着,公子哥儿和他的“傍爷”,旧时陪主子到处吃饭的高级奴仆,一起从雅座间出来。“比焖炉的香。”主子说。堂头知道真正懂吃、能左右主子吃什么的是傍爷们,又赔着笑等评论。“还不错。”傍爷说。主子这才撒给堂头一把赏钱,幕后众人齐声道谢。

为“五子行”立传,要打动观众,得写好“人”。事实上,何冀平一直将“活生生的人”作为创作锚点,而这些人,是置身于北京的风情画中的。福聚德的二掌柜爱去做丝绸的瑞蚨祥,两位少东家,大少爷爱泡戏园子,二少爷钟情武术馆。形形色色的人物跟风格浓厚的环境交错着,三教九流聚在一间烤鸭店里,他们的命运随店面兴衰而沉浮。何冀平说:“民以食为天。盘中五味原来来自人生五味。”

《天下第一楼》最为人称道也最耐人寻味的是它的尾声。呕心沥血的经营者卢孟实壮志难酬,烤鸭店生意好了,他却被雇主驱逐,黯然回乡。何冀平说卢孟实自以为是命运的主人,一辈子迎来送往,竟不知自己是主是客。少东家坐回了太师椅,众人挂起卢孟实最后留下的一副对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曾经的傍爷此时在福聚德做“瞭高儿”(迎宾)兼账房,他心领神会,添了个横批:“没有不散的筵席”。

这个结尾,何冀平追寻了一年。她认为结尾是一出戏的精华。“结得漂亮,可以给人无限回味和感叹,结得愚拙,会使全剧失色。”那副对联是何冀平休息时翻《楹联大全》偶然读到的,她仿佛看见笔下的人物从眼前走过,尤其是“楼”字,从没有楼到建起楼,到楼高客广,到人去楼空,正是剧中的福聚德。她把原本下联里“半宜明月半宜风”的“半”改成“时”,突出命运对人的拨弄,“一瞬间,我知道通了,一下子通了”。

何冀平告诉我,内地曾有过剧团想排演《天下第一楼》,她都婉言谢绝了。在香港,多年前有过一个粤语版。除此之外,作品再没有其他版本。为了让2022年的香港观众在这部北京气质浓厚的作品中获得不错的观剧体验,充分领略剧作的魅力,香港话剧团特别委派资深编剧郭永康担任粤语版的剧本翻译。“他和我沟通,一字一句保证原著品味,要做到像北京人艺一样‘一字不改’。”何冀平说。

1997年,何冀平应邀加入香港话剧团,做驻团编剧,第一部戏《德龄与慈禧》就奠定了她在香港剧坛的地位。往后四年,她有五部话剧连续上演。2001年,香港舞台的所有主流剧团同时排演她的剧本,香港评论界称之为“何冀平现象”。

借着香港话剧团的这次排演,我浏览了社交网络上近年对《天下第一楼》的一些评论。很多年轻观众把它当作职场剧看,像看《律政俏佳人》一样,坐在剧场里,看的是职业经理人卢孟实兴衰起伏的一生。

我把这个现象告诉何冀平,她说,当年《天下第一楼》在日本、韩国等地演出,进场的有不少CEO,看得很投入,他们说从中看到企业管理。在何冀平看来,职场戏会将现实与剧场对号入座,认为剧中所述就是自己所处的职场,因为有代入感而受欢迎。“当年写的时候,中国尚未全面改革开放,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职场戏’,更没有想到写企业管理,集中塑造的主角掌柜卢孟实,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CEO。”

卢孟实乐于变通、敢于创新,在百年前的中国生意人里是个异类。初到福聚德,面对四处开花的饭庄子,他不怕。“船多不碍江,有比着的,才见长进。”遭遇“山寨品牌”全赢德的挑衅,他建议大方祝贺,万事都该“买卖上见”。业务能力上,他对烤鸭技术足够熟悉,知道鸭子怎么烫。管理上,他体恤“员工”,要求店里不论资排辈,主张人人平等。何冀平觉得,《天下第一楼》能超越时代、成为经典,也是因为观剧感受如看身边事、身边人。“有共鸣,有所悟。这也是一个戏能长期演下去的关键所在。”

一个戏要长期演下去,好剧本是核心。现在每每谈到内地剧坛,总要提文学性的缺失、编剧人才的缺乏。虽然以“快”著称,何冀平却也觉得在这种“有多快要多快”的环境中,编剧急于求成,难免出行货。“缺编剧,编剧的机会就会多,是好事。我想对年轻编剧说:好好写一个剧本,保你一世。”

节选自《<天下第一楼>:烤鸭店里人生五味》
作者 | 安妮 https://t.cn/A6avsIHj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劝导他人多行善事,也是在为自己积累福报,如果有人因为你而少做一件错事,不仅对方会因此受益,作为劝人者也有功德,如果没有你的一句话,或许对方就造下了恶业。劝导他人
  • #金玟庭六边形全能ACE##金玟庭六边形全能ACE##金玟庭Mamonde缪斯##金玟庭killing part制造者#ᨳ⁺˳滴滴!金旼咚播报员上线为你服务!!
  • #最心动的影视角色# 要说“最”那必须是天选涂山璟啦!肖战正能量艺人 肖战行胜于言 肖战好帅肖战玉骨遥 肖战时影肖战余生请多指教 肖战顾魏 肖战斗罗大
  • 刷到这个,这把媳妇哭的……老公,我们只是吵架了,又不是不爱了。把媳妇养胖一点吧[允悲]媳妇也会把你养回去之前的状态。
  •   我当时看的时候,想着你不找到女朋友,天理不容呀哈哈哈哈哈~,真的好甜好甜  完全符合我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强烈推荐姐妹们去看看这本,好喜欢,另外,这个作者的
  • 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努力方向都是努力找到赚钱的方法,有行情的品种,想办法赚到钱。我曾经有做过账户诊断,发现我做日内交易成功率中有20%,但我做中长线胜率可达90%
  • 我爸摇摇头:是他们所有的法事都是昨晚做的,做到半夜,不过昨晚的都是他的儿子女儿这部分人;今天早上的只是把最后剩下一部分做了,其他人就不需要等那么久了。在我以前的
  • 我觉得我目前就是默认的形婚状态,从今天开始,我要打心底把这个让我忍无可忍的男人当成干哥哥,每次出现让我生气的事,我都提醒自己,他只是个不太疼爱我的干哥哥,等哪天
  • #夏日多巴胺神仙美食# #省钱情报员#小yoyo回老家一趟,天天和我粘在一起,只要看到妈妈,眼里就只有妈妈,谁也不能碰她了,必须让妈妈抱,并且会各种温柔地叫
  • 而实际上市场将外围局势强加到了A股走势,本来这些与A股无关的,然而向来是只要外部有大事发生,大A股似乎首先躲不过的,这已经成了定律,今天开盘如果说消息面有什么利
  • 几天前有宝子问我是否接受定制同人文,我当时回他目前没有这个想法,因为在这里我只是写着一些小段子,并不懂约文的规则和定价,后来我去某小程序搜罗了一下,还真让我找到
  • ”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的教育里总是要我们学会总结反思,我们总是给自己一个错题本,记录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许我们也很需要一个罐子,存下那些我们闪光的时刻,告诉自己曾
  • !!
  • #SHOWNU[超话]#熊熊厨房补҉邮҉通道【补邮】 补҉邮҉时间:6.3 00:01-7.3 00:00非偏远统一12r偏远地区18r⚠️请使用同一个҉账҉
  •   我以为他真心后悔,想和我复婚,哪怕我不接受,可是心里总有一些痛快,所以当我听到他和星彩公司合作,看到小猫落在游戏室的围巾时,那种像是被人耍了的感觉,又冒了
  • 看这封信的你几岁了呢?是学生还是在社会上拼搏的上班族呢?不管怎么样,用这样方式相遇是缘分,你认识我,了解我,或许见这我,但我可能会对你没有印象,又或者我也曾在人
  •         看这封信的你几岁了呢?是学生还是在社会上拼搏的上班族呢?不管怎么样,用这样方式相遇是缘分,你认识我,了解我,或许见过我,但我可能会对你没有印象,
  • 算一算,我因为姜执而针对的女明星,十根手指头都数不过来了,好像我的那点小心机,全花在了雌竞上。 等我和于一凡把仙女棒挥霍完,已经是一个小时后了,我很尽兴,开开
  • #巴蜀懒人鲜肉版蔬菜版疯抢中##四川巴蜀懒人麻辣火锅品牌方微信:115959036##巴蜀懒人自煮麻辣火锅鲜肉版全球首发# 厉害了我滴琳琳,刚才又补了1⃣️5⃣
  • 我们的品牌,想吃加微信:115959036,安全健康美味,一杯冷水就可以吃美味正宗火锅啦#四川巴蜀懒人麻辣火锅##四川巴蜀懒人麻辣火锅品牌方微信:115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