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全仗这部经度过九九八十一难
宣化上人法汇
摘要
一定要躬行实践,也就是把十恶转成十善,那就是会念《心经》的人。

把这“三经”念懂了

也就是懂了《心经》的大意

◎ 宣化上人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其中一卷,这卷经是说心法。这个心法是什么心法呢?是智慧的心法,是六百卷《般若经》的心法。

唐玄奘法师到印度去取经,路上受了九九八十一难,每一个难都是因为诵持《心经》而得到解脱,可见《心经》的重要性。

那么谈到“心经”就应该联想到身经,还有口经,这身、口、意,应该有三经。意就是心意。

咱们要把身口意的经念好,要是能念懂了,这也就是懂了《心经》的大意。《心经》大意是讲般若智慧。般若是梵语,因为多含不翻,也就是尊重不翻。

般若翻过来是智慧,那为什么不翻成智慧呢?为什么还是保留般若两个字呢?因为这个智慧的智只有一种;般若的智慧有三种:第一种是文字般若,第二种是观照般若,第三种是实相般若。因为般若里面的意思有多种的涵义,所以不翻,因此没有把它翻译成华文。

(1)文字般若:这种文字般若,是一般世间的文字、出世的文字。这里头不论涵义或是智慧都有智慧在文字里头。

(2)观照般若:观是观想;照是照耀,也就是观想。

(3)实相般若:没有相才叫实相,有形有相就不是无相,实相无相可是无所不相。实相就是一般以无形有相和无形无相的一个本体,也就是我们真正本有的智慧。

智慧我们看得见吗?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表现出来,你也觉察得出来这个人是有智慧或是没智慧。

譬如,有智慧的人,读书过目不忘。有的人读书,一遍、百遍、千遍……也读不会。但是有智慧的人,“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一百人同时在那边讲话,他都知道每个人在说什么;你看一行字,他可以看十行,就是那么快。你看十行也记不住,他看十行却过目不忘,这就叫作实相的智慧。

实相的智慧能帮助观照的智慧,观照的智慧又来明白文字的智慧。所以,因文字而起观照,因观照而达到实相,这是三而一、一而三。

那么,怎么说又有身经又有口经?

我们这个心所想的就是心经,我们这个身所做的就是身经,那么口所说的就叫口经。

一天说多少话,这都是在说经。说好话,就有一部好的经;你说坏话,就有一部坏经。你要赞叹人,就有一部赞叹人的经。你尽毁谤人,这虚空里头就给你记录出来一部毁谤人的经。

所以,你一举一动都是念经,都是说经。这个心经要是能明白了,你身经也会明白。

你说:“法师你越讲我越糊涂,你说有身经,我没看过什么经典有身经!也没看过什么经典有口经!”我方才不是说了嘛,你一天所行所做就是一个身经,你一天所说的话就是一个口经。

口里有八部经,这八部经是什么呢?就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是四部恶经;你要不绮语、不妄言、不恶口、不两舌,讲话讲真实语,不打妄语,这就是四部善经。

你身上尽做杀盗淫,你就说杀盗淫的经。你要不杀、不盗、不淫,那就是你的身念了善经。

心有贪瞋痴,你心里要是不贪、不瞋、不痴,那就是慈悲喜舍。

你身上不杀盗淫,那就是信解行证。

你的贪瞋痴变成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杀盗淫把它们反过来,杀生变成放生,偷盗不但变成不偷盗,遇着困苦的穷人,还没等他盗,你就把你的财产或者什么物质拿来帮助他,不要等他盗了你才舍得,他未偷的时候,你就舍得,让他不盗;你做什么事情都是清清楚楚,不要做糊涂事,这就是不痴。

这也就是把十恶的经变成十善的经,这就是包括《心经》的大意。

总而言之,你不论什么经典,你要活学活用,要明白它,并且把它变化无穷,这就是你会说经、会念经、会行经。你要不会活学活用,那就是经是经、你是你,你和经没有关系,这样学到什么时候都没有用处。

一定要躬行实践,也就是把十恶转成十善,那就是会念《心经》的人。你要是把十善转成十恶,那就是不会念经。

我刚刚说的话不知道对不对,请各位不妨用你们最高的智慧来研究研究。这个法是要你身体力行,要明白怎么样做,会做的就是会念经,不会做的,就是不会念经。

【编注】恭录自“法界佛教总会”分支道场“法界佛教印经会”出版《智慧之源》(第333期)

来自:法界佛教总会

——

你常常诵这个《心经》, 可以令你开大智慧!唐玄奘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 就全仗这一部《心经》。这个《心经》, 降伏天魔、制诸外道, 那妙不可言! ——法界佛教总会

净界法师:因缘观的好处,先讲好处。它的好处在于,它会从十界的差别相当中让我们产生一种明确的取舍。很明确,什么东西是我要追求的,什么东西是我要舍离的。从因果的取舍,使令我们怎么样?不断地增上。你不取舍你哪有增上呢?这个是因缘观的好处,透过取舍而增上。

因缘观的缺点——这不是它本身有缺点,是我们凡夫的心有所得去修因缘观,就产生了缺点。什么缺点?就是产生坚固的法执。

这个法执,我们从禅宗的公案里面可以看得出来它是什么相貌。禅宗的二祖去参访初祖,说,弟子心不安,请和尚安心。初祖说,将心来,吾与汝安!

就是,你从因缘观,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心不安定。当然你能够发觉你心不安定,那你也是有修行了。一般凡夫是不知道自己心不安定的,就是烦恼很难调伏嘛。烦恼是这样,你要不管它,它也不会管你,那大家就和平共处,就是心随妄转。但是你要去对治它的时候,它一定会抗拒你,有时候烦恼就更加的粗猛。所以,从因缘观的角度,你会发觉烦恼的活动特别地炽盛,这第一个。

第二个,三祖去参访二祖,他怎么说呢?他说,弟子业障深重,向和尚忏悔。那禅宗的公案都是这样,只有一个思想——回光返照,你不要顺着因缘去观。有回光返照之后,哦,罪业觅之了不可得。

也就是说,从因缘观,对我们凡夫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会陷入烦恼的思考跟业力的思考。所以你从因缘观修学,你会得到一个结论:烦恼难调伏,业障太深重。

如果我们一个凡夫,一辈子只知道诸法因缘生,好处是你今生会进步;但是你的缺点是,你的格局太小了。

无量劫来,从因缘的角度我们是非常弱势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在颠倒当中,只有少数的时间在修学,所以你不能从因缘的修学来跟它对抗,你弄不过它的。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把你的强项拿出来,把你的摩尼宝珠拿出来,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我们烦恼再重、业障再深,这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是因缘所生法。我们要回到生命的原始点,就是清净心、菩提愿,就是所谓的称性起修。这很重要!称性,不能称因缘。

就是说,我们修行的第一点,要告诉自己:我本来没有烦恼,我本来没有业障。你要从这个地方产生信解,你才好修行。就是说,因地心影响你的果地觉。你的因地错了,你整个格局都错了。你必须要找到跟诸佛菩萨同一个因地,你才有可能变成诸佛菩萨的结果。就像《楞严经》说的,你不能拿沙去煮饭,你这个沙煮了半天,你是热沙。就是你不能陷入一种烦恼业力的纠结当中。所以,称性起修,就是你要相信你自己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拜忏的时候,欸,本来没有业障。那这个因缘呢?因缘变成怎么样?变成假观。就是天台智者大师说的一心三观。

就是说,我们站在一念心性本来即空——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因缘,那么这个因缘变成怎么样?是你心中因缘所现的十法界十如是的假相。所以,你站在真如的角度来面对烦恼,它变成如幻如化的一个假相;你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业障,它也是一个如幻如化的假相。所以问题就不是断,而是改变,我只要改变我的内心的活动。它本来就是诸法因缘生,它当然会诸法因缘灭,你不用在过程中去跟它纠结。所以,这个观念改变以后,你的修行的格局就不一样了。你是站在一种清净心、菩提愿的格局,来面对你过去的无量的因缘,那你这个时候修行是主动了,化被动为主动了。

所以佛陀花了半部的《法华经》来讲这个观念。就是说,因缘的——三乘的修法,是可以修的,但是你不能安住在因缘。它可以当作你在修行当中的一种调伏的过程,但是它不能当作你的因地,当因地你就完蛋了。所以,我们几乎花了一半的时间,来解释为什么你要回归到你的本来面目才开始修行。因为因缘法不能当因地,因为它是生灭的。你的本质是生灭,你修了半天,你就永远是弟子心不安,弟子业障深重。因为你一开始就走错了。

此品法师,专指大乘法师。然利物以慈悲为首,处世以忍辱为基,度生以无我为本,是故佛在本品开示,弘经三轨:慈悲,则生一切善;柔和,能遮一切恶;观空,能自净其意。依此自行化他,堪作法师。尽未来际,弘通妙法,续佛慧命。https://t.cn/A6qHa9mz

净慧长老:生死就存在于生活中,把握当下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

佛教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死。简单地来说,生活问题如果不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话,主要靠物质来解决;而生死问题主要靠精神来解决。实际上佛教有时候是把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生死问题也包括了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也包括了生死问题。佛教是把两者放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点上来思考和处理的。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在分析的时候作两点来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解决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决,不能分成两次来解决,要一次性解决。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众生或者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既包括生活问题,也包括生死问题,因为生死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我们从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临终咽气的那一刻就是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

没有生活当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种阶段性的生死,如果把生死仅仅看作是生的那一刻、死的那一刻,就没有因果的相续。因为生死是一个因果念念相续的过程,所以佛教在处理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时,把它们摆在一个点上作一个统一的思考、统一的处理。

这一个点在什么地方呢?这一个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也是历代祖师所说的当下一念。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 把当下这一念处理好了,生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讲是不是有些玄呢?我们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问题就是这么直接。我们每天晚课都要念的“蒙山施食”仪规,一开头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什么是法界性呢?这就包括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的本来、生活问题的本来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个地方呢?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区别何在?一念迷悟之别。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圣贤心。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不要绕圈子,而是直截了当地从当下这一念来修。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够了生死于生活中;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可以说就是生死问题,修行也可以说就是生活问题。为什么呢?修行就是觉悟,生死是迷或者说生活是迷。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千头万绪,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千头万绪,种种的问题,把它概括起来,很简单, 就是一个生死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或者说一个迷的问题、一个觉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和表现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一切条件的限制。任何东西可能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要说无条件存在的东西,恐怕就是烦恼。当然,烦恼也是有条件的,但在好多情况下,它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我说的这个条件,比如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烦恼可以不受这些东西的限制。

它唯一可以让步的地方,那就是在觉者面前,在觉者面前烦恼转化了。烦恼在觉者面前还有没有呢?还是有,觉者也要面对我们人类所面对的这些问题, 但是对觉者来说,他不把烦恼当作烦恼,他在烦恼当中把烦恼转化了,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在有些地方叫灭除烦恼、断烦恼。断也好,灭也好,实际上都是转化。他不以烦恼为烦恼,就是断了烦恼。

不以烦恼为烦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欺负你,你生气不生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古代有一位祖师,皇帝叫他到京城去,他不去,他说他有病。叫了一次他不去,第二次又来叫,又来催,他还是不去。到了第三次,皇帝派来的京官就对老和尚说:你老人家可要识抬举呀,皇帝三次召你都不去,你知道后果是什么?你人不去,就要把你的头拿去见皇帝。

他说那很好,于是说了四句话,我只记得后两句,“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杀头好像刀子割风,风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痒, 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那就是将烦恼转化了, 将生死转化了。生死就成了菩提了,生死就成了涅槃了。烦恼成为菩提了,彻底地觉醒了,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我们天天在诵《金刚经》,《金刚经》上面讲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他在那个时候没有嗔恨心,更没有烦恼,他彻底地了了生死。在什么地方了生死呢?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将刀子来割他的头,那就是生活,他不起烦恼,不动念头,这个就是真空。

不是说修行的人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躲开他了。可以说越修行的人烦恼越多,他躲避不了的,怎么会躲避得了呢?烦恼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不论任何情况,就是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你处理得好,烦恼就是菩提;处理得不好,烦恼就成了生死了。

所以,烦恼随时会遇到,烦恼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念当中,我们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修行也同样要如此,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不能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

这个很现实啊!我们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轻的人也好,是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好,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样才是我们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没有空过的时候。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观照自己,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生活在圆满、幸福、安祥之中。

实际上不是因为这样的推理才有这个问题存在,你当下去体会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一念一念的迁流,哪有生死啊?这个念念迁流是从我们有这一期生命、从你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如果把这个念念迁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过去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过去的无量劫中;而把它往后延伸、往未来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来的无量劫中,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

我们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无始终、无内外的。我们人人具足此法身。虽然在迷失当中你不能确知,但是这一点灵明不昧的觉知觉照,永远没有离开你,永远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永远都是你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还没有觉知的时候,它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一念回光返照的时候,啊!原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以学佛的人要从根本上来学,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体,末是用,得了体,自然就能起用。

人类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存在,农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这个问题更突出,因为凡是做大官的人应该说都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所以,人们经常看到那些伟人面对茫茫苦海也会发出长叹。什么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们这一念的迷失,我们不要以为在我们心之外有个苦海,苦海就在我们方寸之间,把方寸之间的问题解决好了,那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回头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动,就到了彼岸。学佛要学到这样的地步了,那么对佛法可以说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如果没有学到这个地步,认为从苦海到极乐世界有很远很远的路,要搭飞机轮船,可以说你永远到不了,你要知道回头是岸。

所以,再建议大家认真地读《六祖坛经》,读《金刚经》,读《普贤行愿品》。我们在家教徒时间宝贵,不可能读很多的经典,读这三本经,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能够经常得到善知识的启发,修行就可以少走弯路,就能够沿着一条捷径来修。不过,这虽然是个捷径,不离寸步就从苦海到达了极乐世界,但又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把这个方法比作革命的话,它是要革自己当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自己的命。

你当下的烦恼怎么解决?一事当前你是怎么面对的?人家打了你一个嘴巴,你是跟人家没完没了, 还是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打我?如果你能反问自己,你就不会去想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你就会想到你自己有什么不对。

我们很多的事情往往总不知道要求自己,总是要求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总是希望别人做得事事都满你的意,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听你的话,家里人所想的一切问题,都跟你想的一样。我们出家人,没有家庭,住在寺院,住在佛学院,也希望常住的所有的事情都满我的意,老师教书满我的意,管事的人满我的意,一切的事情都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怎么可能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条心,满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满第二个人的意,张三这么想,李四那么想,王五又是一个想法,怎么办呢?大家总要取得一些妥协,取得一些谅解,能做到大体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这一法门就是我提倡的生活禅。修生活禅这一法,大家一听起来好像有些庸俗,但是你仔细思考一下,生活当中要有禅,要在禅悦当中生活, 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是最难最难的法门。但是,你如果真正实行起来,那是最有味道的、最活的法门,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今天我讲的就是我们人类面对的两大问题—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佛教的根本出发点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因为解决好了生活问题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好了生活问题。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照。因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觉照,一念相应就最容易,一念相应就能念念相应,如果你一念不相应,你念念都不相应,那就成了最难的法门。

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体会,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

内容来源:净慧长老浅释“妙法莲华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21年,科学家们用了一维的8000个超冷的激光约束的一种软金属的铷元素原子排,来沿着这条链以波一样激发形式创造虚拟粒子现在,另一个原子链实验已经取得了一个类
  • 就本社畜认为,一天能有那么几个小时有安宁舒适的感觉,也就非:十常知足了!相信现在一定过的很开心吧,以后肯定也会过的更好吧,不会再有那么多的难过,在你生活的小城里
  • 很多东西释怀了,他也终于真正理解那句话:“你是一个好演员,你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你缺少的只是时间,你需要经历,需要慢慢长大。比如说,《我好喜欢你》陆主编的时
  • 一份网贷,这些东西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你不打算还,那就就要抗住暴力吹收,还要面对证信被黑,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尊严,意味着
  • 当时的记忆是很适合夏天的肤感,而且用光一瓶后痘痘肌的我皮肤状态不错,会回购的印象。快去寻找他的身影吧 皮肤状态:恢复中的油痘肌地理环境:目前是南方潮湿的冬天质地
  • 其次鼻尖水滴肉肉的形态在可能有较好的表现效果,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出现下旋,呈微鹰钩状,是一种显老的鼻型.划重点:在做鼻子审美风格功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
  • 其次鼻尖水滴肉肉的形态在可能有较好的表现效果,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出现下旋,呈微鹰钩状,是一种显老的鼻型.划重点:在做鼻子审美风格功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
  • 攻宠受爽是爽,但你反过来一想,因为太宠了,所以宠到明明当攻轻而易举,但偏偏心疼得为爱做0这不更爽吗!天蝎座x水瓶座天蝎虽然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总让人不太敢接近,
  • 这个优惠力度你不买,包你后悔拍大腿⭕️【一路连升四层茶礼】林依轮重磅推荐⸂‼️包含:25颗普洱小金沱+9小罐大红袍+6小包肉桂+3包大袍+配套茶具+高档包装礼盒
  • #剧版镇魂[超话]##剧版镇魂[超话]#【团建贴】0⃣1⃣1⃣0⃣大家好[太阳][太阳]周二快乐大家都要加油哦!@剧版镇魂 #你们永远特别# 昆仑君嘴角的笑容渐
  • 因为对于一个很忙的老板来说,他们需要的只是这件事的结果,过程如何他不想知道,也没时间知道,当这个结果不如意时,他肯定是要发火的,而这时候你再去解释,只会让他觉得
  • 中国贪官汉奸,在国内赚钱而把大量财富搬往国外,有100名中国人或更多把中国人搬走了中国财富存入瑞士,如瑞士需要冻结他们的财产国人支持,把他们的名字公之于众更支持
  • 在活动筹办过程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皇沟酒业、天明民权葡萄酒、豫粮睢酒、张弓老酒等11家商丘本土酒品牌参展,并根据商丘市酒业振兴工作专班的要求,牵头起草了《“
  • 再看看我同事明明也是每天加班加点的外卖党但还是精神抖擞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啊...正想向她取取经,结果发现她总在吃糖?#接骨木莓# #接骨木# #接骨
  • cr:银耳同学#好物推荐# #平价好物种草# #种草花花万物# #我的吃喝必囤#近期触动到我的一些小事P1:她本没穿就说明并不觉得冷,被关心后立马拿衣服穿上,其
  • #每日一善[超话]# ✨#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互动指路 不吞必hui 不带 勿带hui字,带hui字降双方⭕ 仅限每日一善】我们常会为错过一些东西而感到
  • 感谢各位美丽动人善良可爱的小姐姐和帅气的小哥哥照片是抖音上来的,如果侵权了,我删掉当时在上门喂养和寄养在宠物店之间纠结了好久,因为老家太大了又有天井不好适应,经
  • 都不说,皆因……——这有利威政掌控心与态。——到今为止,公共意识的官宣,对病毒只有简单概念:病毒很险,前景未知,人死可怕逻辑。
  • #乔振宇[超话]##日常表白乔振宇#[心] 表白篇三 离合聚散总关情,梦里念里皆是你。 是此恨无关风月,亦不悔一场风花雪月的情。 华过处,三千弱水亦荒芜,只留下
  • ——山本耀司#萍乡九江抚州花艺培训插花培训派对布置培训##鹰潭赣州吉安花艺培训插花培训派对布置培训#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