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眼神凌厉,充满杀气,和蔼可掬,这些看似矛盾的特点却能集于一人之身,你相信吗?

照片中的人物叫杨启良,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他一个人带伤作战4小时,击毙敌军18名,荣立战时一等功,被誉为“活着的王成”。

话不多说,看看照片中的眼神,好好体会一下。

如果他是你的敌人,当你看到这个眼神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历史##致敬中国军人##一个字形容当兵有多酷#

不知不觉哥哥已经6岁了,在养育的过程中我才深刻体会到那些曾让我夜不能寐的比如头睡偏了、湿疹、过敏、母乳、乱丢东西、打人等等等的烦恼问题终究会过去,随着孩子的成长我甚至有些忘了自己曾经经历过那般的纠结。
*************************

“典型的六岁孩子,是一个小小的矛盾体,集两个极端于一身。他最大的苦恼是既依赖妈妈,又想离开妈妈,期盼走向独立,所以六岁是孩子与母亲真正开始分离的起点。”
“六岁半的孩子可以是孩子整个童年阶段中最美好的,让你最为享受的时光。”
前两天我过生日,哥哥学着我们平时给他布置生日party的样子给我设计了一个“Happy Birthday”的横幅,送上亲手画的贺卡,并在生日当天给予了最高的评价“You are the best mom in the world!” 听完心都要融化啦![皱眉R]
*************************
都说母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
在这场修行里我们彼此付出爱、感受爱已足以

#读书笔记 #亲子时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生下来就有两副面孔的猫咪就是双面猫 英文名 ‘Janus’ 得名于罗马神话中掌管过去和未来的双面神 据说他有两幅面孔 一副看着过去 一副看着未来人们认为 双面猫
  • 记得定好闹钟,观看今晚咱们新福建客户端的读书分享会直播,更有精美好礼等着大家噢~详情戳→自从春天来了以后是谁,在敲打我窗?在防盗的那杆子上站着休息的时候可能就是
  • (先低头的未必就是弱者,往往他选择性更高)5、交朋友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通过权衡得失来交往是不可取的6、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受伤,意识到“这个人原来是这样”那就
  •   高血脂人群饮食要点:1)每天脂肪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0克,瘦肉在100—150克之间,喝脱脂牛奶为宜;2)每天的烹调油为20克左右,尽量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
  • ”很扫兴并且很煞风景,你没兴趣那就在你自己的微博玩,为什么要带话题打扰吃瓜群众的聚会,蛮无语的他说:努力都不一定有结果,何况光想呢?他说:真的很感谢他们的陪伴,
  • 肖战好帅❤️肖战正能量艺人肖战做公益一路有你 肖战暖心 肖战优秀青年男演员肖战低调谦逊肖战勤奋刻苦☘️肖战双商高优秀肖战演技好肖战暖心好肖战超帅✨肖战我们一直都
  • ”Scenario Gems 的 Nitin Agrawal 认为,美国、欧洲和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宝石市场,而且特别喜爱坦桑石、多色碧玺、金红石、月光石和澳宝。
  • 北约军队去晚了;【8】1999.6.12 双方对抗了很久,虽然北约几千人抵达机场,围住俄军小几百人。2,见图4,这个拖了两年的案件终于判了,推翻了一审,和生效的
  • 以前以为自己不喜欢花,也不会被这种东西感动,但看到他拿着花朝我走来,我分明是喜欢的。有一天我上学,他放假,他和我们的共友出去玩,一天他都在和我讲目之所及的一切。
  • 我这一生犯了无数的错,生在富察家,天性不爱拘束,偏偏嫁入皇室,成为大清皇后,此为一错;成了六宫典范,从了体统规矩,依旧留恋过去,大梦不醒,此为一错;失了真正的自
  • 举个例子,坐板外围有木方去固定它,木方与木方的连接按传统的做法是使用透榫(全榫)因为木方间的接触面大,这样的榫比较牢固而且耐用。卯鞘,也就是卖场挑家具,人家销售
  • 朱志鑫,他如果不去二代助演那就会有一个小孩单着,这谁也不希望看到吧?宋旻浩永远牛逼#TF家族[超话]#我不知道这能不能发啊,麻烦后援会看见了这条微博请善待[爱你
  • (专门跟邻居一起上幼儿园一个班,至少会有一个你来我往的好朋友)⭐️总结,现在还是以提高他的自理、语言能力为主[奋斗]#爱上幼儿园#【孕期干货】如果有这6个表现,
  • 天秤座:改善自己的生活  天秤座太想要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了,尤其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年纪已经到了现在这种程度,如果再不去改变的话,那么以后真的是没有机会了。#佐目纤
  • 但是我们要的是一个态度,以及日后再有120求助,如何能保证我们普通民众的生命不会因为类似的情况被耽搁,耽误!2. 态度恶劣,不具备同情心和同理心,也许被现实的意
  • 针对厢式货车深夜将油渣倒进市政污水井的视频,该负责人表示会询问工作人员,严肃处理。针对厢式货车深夜将油渣倒进市政污水井的视频,该负责人表示会询问工作人员,严肃处
  • 历史长河中的血腥一点点淡去,一直生活在江山如画的中国的我们,几乎差点就忘了现如今的昌盛与幸福来之不易。或许,在长或短的岁月里,哪有真正坦途,惟愿此生换你心,此心
  • 翻转至表底可以看到「人类征服宇宙」专属铭文,上方是 Michael Collins 的名字,下方是他参与过的2次太空任务——双子座10号和阿波罗11号,以及特别
  • 现在想想,当时的想法真是单纯,单纯到没意识到我们的长大会伴随着父母的老去。成长是一场与父母身份的交换,有一天,他们也会渐渐变老,我们也会为人父为人母。
  • 冯盈盈表示:“原来节目当中有提及到原来女仕们普遍爱贪靓唔晒太阳,怕晒黑,原来咁样做係会增加骨质疏鬆嘅风险,咁所以令我更加要注意呢方面。龔燁誤錫群姐 然而,咁啱得